无处的男孩

剧情片英国2009

主演: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亚伦·泰勒-约翰逊,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大卫·莫瑞瑟,安-玛莉·杜芙

导演:Sam Taylor Wood

播放地址

 剧照

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2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3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4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5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6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3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4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5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6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7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8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9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04:54

详细剧情

  本片讲述了约翰·列侬的少年故事。列侬(亚伦·泰勒-约翰逊 Aaron Taylor-Johnson 饰)从小被姨妈Mimi(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收养,直到15岁才与亲生母亲Julia相认,他的姨妈更和他的母亲展开了对他的争夺。列侬的母亲带着列侬走上了音乐之路,给他买了一把吉他。后来列侬认识了和他差不多年纪的保罗·麦卡特尼(托马斯·桑斯特 Thomas Sangster 饰),保罗矫正了列侬的吉他技法。列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矛盾。直到有一天,列侬的母亲车祸死去,列侬下定决心离开Mimi,离开他从小生长的利物浦,去探求更广阔的天地.....

 长篇影评

 1 ) Nowhere Boy

Nowhere Boy tells the story about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John Lennon who was the lead singer of the Beatles , and this movie shows the audience how Lennon’s character and personal life were affected by two important women in his life—mother Julia and aunt Mimi .

In my opinion , during his adolescence to some degree Lennon can be called a “hooligan” . He didn’t study hard at all: smoking , fighting , stealing CD and hanging out in the city . And the title of movie comes from one of lines of Lennon’s teacher when he criticized :”At the moment you’re going nowhere , here at Quarry Bank generally…nowhere .”In teacher’s eyes , Lennon was a failure undoubtedly and couldn’t have a bright future . But Lennon responded to this in this way :”Is ‘nowhere’ full of geniuses ?Because then I probably do belong to there .”In fact , this powerful fight back indeed predicted his future road to stardom .

Nowhere also indicates Lennon’s feelings of puzzlement and confusion which particularly belongs to youths . Being lack of maternal love , Lennon was brought up by his aunt Mimi since he was five . His uncle was a little childish man , while Mimi , a strict even cold woman , always seemed to be unhappy . His aunt’s marriage with uncle George was not a success , so he seldom felt warmth and love in such an abnormal family . After his uncle’ death , the atmosphere in the house got more dreary . At this time , Lennon’s mother re-entered his life , she was an extrovert , enthusiastic woman having free spirit and open society views . She tried to foster son’s artistic talent —teaching him to play banjos . Lennon was yearning for the accompany of mother but Mimi forbade his contact with her . As a result , he had to linger on between these two women painfully .His heart drifted without a direction and he didn’t know how to handle thi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

As far as I concerned , parents ’fault shouldn’t be taken on by children , that is not fair . The pain caused in the childhood lasts long during one’s life and it always haunts in one’s memory . In the movie , Lennon recalled his five-year-old memories of past several times , about the quarrel between his parents , about how he was deserted by his mom . His mother was frivolous and always needed company —she had experienced three men in all . She was such an irresponsible mother that she refused to go back to his husband . Nobody but his aunt stayed to take care of Lennon , which is the cause of his loveles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 At the end of movie , a soundtrack called mother rung:”mother , you had me , but I never had you , I wanted you , you didn’t want me , So I , I just got to tell you ,Goodbye……”these verses reveals Lennon’s unpredictable sorrow for lost accompany from parents . While in the following lyrics , the repeated heart breaking words”Mama don’t go , Daddy come home ” expresses Lennon’s intense yearning for parental love in his deep heart , also it will strike a chord with audiences and echo in the hearts of them .

 2 ) 《无处的男孩》:长大是一种痛

(芷宁写于2010年5月14日)
   貌似萨姆·泰勒·伍德是个有勇气的导演,第一次拍长片,就敢于碰触列侬这个拥有前赴后继拥趸的传奇性人物。同时,伍德是个聪明的导演,她避开了“披头士时代”,选择了青涩少年时代,给出了一段充满萌动与躁动、反叛与苦恼的青春轨迹,以细腻流畅的叙事展示了音乐奇才是如何诞生的。伍德还是个大胆有能力的导演,她选用的少年“列侬”(亚伦·约翰逊饰演)和少年“麦卡特尼”(托马斯·桑斯特饰演)外型都不似人物本尊,但都能给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越到后面越神似。
   影片在还原利物浦的彼时风貌方面做得地道,回忆般的影调,沉淀般的色彩,一切正如《每日电讯报》所言——“萨姆·泰勒·伍德用这部影片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个出色的视觉艺术家,更是位才华横溢的导演。在她和摄影师迈克加维的共同努力下,50年代的利物浦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银幕上。”街景、居室、陈设、集市,都以时代特色再现,特别是那个年代的集市,这个和流行乐手息息相关的场所,总能带给观众很多回忆和想象。
   讲述音乐人故事的影片自然离不开音乐,片名《Nowhere Boy》就仿自披头士的《Nowhere Men》,该片的QST仿佛流行乐拼盘,影片伊始便是披头士主演电影《一夜狂欢》的开场音乐,结束于列侬在1970年写给已故生母朱莉娅的歌《母亲》,中间应情应景地穿插有Jerry Lee Lewis、The Nowhere Boys、Elvis Presley、Eddie Cochran等人的歌,喜欢摇滚的人可以过把瘾。
   《Nowhere Men》有歌词唱道:“他从来是个漂泊者,随遇而安,四海为家,不为谁谁,不为所知,没有思想,没有方向, 是不是和你我有点像?”的确在某些层面,人类是相通的,每个人在少年成长期都有过纠结烦闷,15岁的约翰·列侬也不例外,他的纠结愤懑来自于童年的一段不幸,也来自于两个母亲对他抚养权的“争夺”。
   在乔治姨夫去世前,约翰在咪咪姨妈(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家里过着简单无忧的生活,虽然,偶尔地,童年时被父母“遗弃”的阴影会骚扰他,但这段时光大多是美好轻松的,如乔治将广播引到约翰房里,听广播时的约翰很开心。乔治的突然离世,让约翰又回到无父状态,而10年不见的母亲朱莉娅(安-玛莉·杜芙饰演)的出现,又让他的家庭归属起波澜。
   母亲朱莉娅是个和咪咪姨妈截然相反的人,朱莉娅热情活泼,痴迷流行乐,衣着艳丽花哨,她的爱,明显而奔放,咪咪则古板守旧,喜爱古典乐,衣着单色素雅,她的爱,含蓄而矜持。可以说约翰是幸福的,两个母亲都爱他,同时约翰也是不幸的,两个母亲争着爱他,她们仿佛两股角力的绳子撕扯拉拽着约翰的心,让叛逆期的孩子更难熬。
   朱莉娅或许不是称职的母亲,但她却是个好玩伴好导师,她带约翰接触摇滚乐,去看有关猫王的纪录片,还教会约翰弹班卓琴,且酷酷地告诉儿子“摇滚乐其实就是一种性爱”。就像姨妈所言,“她是会伤害你。”在母亲那里享受到短暂母爱和心曲相通的约翰,终究得离开——母亲选择了现有的家庭而非约翰。于是,音乐成为少年释放阴郁和忿怒的出口,约翰组乐队,宣泄并爆发着,17岁时他认识了小他两岁的保罗·麦卡特尼,自此流行音乐史上著名的双子星相聚,保罗教会约翰吉他和弦,仿佛为约翰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生活总是出其不意,当一件麻烦解决时,新的不幸又会降临,在朱莉娅和米米尽释前嫌后,朱莉娅却遭遇了车祸……经此变故,少年不得不成长,长大也是一种痛,需要付出代价,约翰的代价很沉重。
   当初亚伦·约翰逊没被选为哈利·波特或许是件好事,让他有机会饰演多样角色。此次他演出了少年列侬的性格和纠结,虽有几场戏差点火候,但其中有两场相当不错,一场是听到母亲现任丈夫劝她放约翰回姨妈家,约翰在经历了内心煎熬后,第二天主动提出离开,脸上似有笑容,但观众分明感到了他心里的泪。另一场是母亲车祸后乐队的演出,约翰演唱《Hello Little Girl》时的神情,投入而悲戚。《真爱至上》里的“恋爱男孩”托马斯·桑斯特长大了,他的少年保罗有才华有理想,还有一丝母亲早逝的轻郁,当他抚慰同样失去母亲的约翰时,一种相惜的情绪在蔓延。
   虽说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是配角,但她的戏依旧动人,她的咪咪姨妈是个不轻易表露感情的人,偶尔的真情流露,也会口是心非为“别傻了”。片尾当约翰需要办理护照,请姨妈在表格的父母或监护人处签字时,姨妈问自己算哪个,约翰表示都是,姨妈眼中已有泪水,约翰离开后,姨妈的脸上闪过一连串表情,有难舍有担忧。片尾字幕表示,此后余生的每个星期,约翰都会给姨妈打电话……在经历了一番危机琐事、生离死别后,男孩感知到了爱,成长了,要去更宽广的舞台,在他心里,依旧爱母如初,且充满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母亲,你拥有我,但我从未拥有你,我需要你,可你不需要我……”此时听片尾列侬的歌声,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影片OST曲目:
01. Jerry Lee Lewis - Wild One
02. Dickie Valentine - Mr Sandman
03. Jackie Brenston & His Delta Cats - Rocket 88
04. Elvis Presley - Shake, Rattle & Roll
05. Wanda Jackson - Hard Headed Woman
06. Screamin' Jay Hawkins - I Put A Spell On You
07. The Nowhere Boys - Maggie May
08. The Nowhere Boys - That'll Be The Day
09. Eddie Bond & The Stompers - Rockin' Daddy
10. Eddie Cochran - Twenty Flight Rock
11. The Nowhere Boys - That's Alright Mamma
12. The Nowhere Boys - Raunchy
13. The Nowhere Boys - Movin' and Groovin'
14. Big Mama Thornton - Hound Dog
15. Gene Vincent And The Blue Caps - Be-Bop-A-Lula
16. Aaron Johnson - Hello Little Girl
17. The Nowhere Boys - 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18. John Lennon - Mother
(若听约翰·列侬的歌《母亲》,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975226_d.html

 3 ) 无处的男孩,女孩们,告诉他——我爱他——关于《Nowhere boy》的那些话

  一个人的传奇人生往往会影响一代人,两代人或是几代人,约翰列侬就是这么一个人,他为我们所熟悉的是他的BEATLES,是他的兄弟,是他的爱情,更重要的是他的歌曲。对的,他是摇滚之父,他是歌的灵魂。

 “披头士”乐队是六、七十年代的标志。他们象征了狂热、先锋、敏感,也代表了吸毒、纵欲。但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影响了几代代人的思想。

   我显然不能说是听约翰列侬的歌长大的,但他的歌在我的生活中有过痕迹却是毫无疑问的,

   今天看了一部关于约翰列侬的电影《Nowhere boy》讲述一个年轻的约翰列侬,讲述一个玩世不恭的才华青年如何承受他那个年纪不该受那么多的那些事情,他就这样一次次被童年的噩梦叫醒了青春的梦,一次次被至爱的亲人抛弃(离开或死亡)。不,我的人生没有这些,甚至让我觉得那太戏剧化,我的人生被显得那么完美。

  电影开头那明快的节奏,欢声和笑语,还有两个孩子飞快地自行车,和他们车轮上挥洒出的那份明亮,都太吸引我了,我第一次没有看任何的简介而看到的电影,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大师的电影。

   噢!不要!还沉浸在柴可夫斯基的悠扬旋律中,却在约翰列侬和叔叔的欢声笑语中,见到了电影里第一次的死亡场面,也是约翰列侬人生的第一次葬礼,叔叔没有痛苦,高高兴兴的离开了人生,我们没有感觉到悲伤,只觉得惋惜。

   我觉得看这部电影不得不看的就是,应该说不得不记住的一个人,就是MiMi阿姨,她可以说是约翰列侬的Aunt MiMi ,更是全世界的Aunt MiMi,没有她把约翰列侬从5岁抚养成人,我们就无法聆听美丽,没有她对列侬无私无畏的爱,我们就无法聆听奇迹。

   《Nowhere boy》将观众带回了1955年的利物浦,那年列侬才15岁,是个渴望经历、有些反叛的年轻人。饰演列侬的是90后演员亚伦·约翰逊,他年轻帅气的外表似乎让人很难与原版形象联系起来——这又是导演伍德出的一招险棋,她在影片中所展现的是一个青涩的列侬,故事亦不是发生在人们所熟知的“披头士时代”,套用一个毫不相干的专辑名,影片要说的其实是“列侬就是这样长大的”。

他从来是个漂泊者,随遇而安,四海为家,不为谁谁,不为所知,没有思想,没有方向, 是不是和你我有点像? ——《Nowhere Men》

   作为一部以列侬为主角的电影,在《无处的男孩》中,音乐自然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影片以披头士主演的电影《一夜狂欢》的开场音乐拉开序幕,最后在列侬在1970创作给已故生母朱莉娅的歌曲《母亲》中结束。片名《Nowhere Boy》则是对列侬在1965年所创作的歌曲《Nowhere Man》的戏仿,原曲收录于披头士的专辑《橡胶灵魂》(Rubber Soul)中,这也是乐队第一首与爱情无关的歌曲。然而在片中,这些后来让列侬扬名的音乐的出现,更多地是在象征着他的成长历程。

    影片一直都明快的向我们讲述着,成长中,叛逆中,荷尔蒙增长中年轻男孩冒出来的傻气。那个大男孩不害怕世人的责难,和朋友趴在飞驰双层巴士上吸烟,很遗憾我只有在寂寞的时候坐在双层巴士里看看城市的风景,看来我真的不适合摇滚。看着那一头深受猫王影响的发型我嘴角有那么一丝的微笑,眼里却泛着泪,只是想说摇滚之父也是凡人,年轻时也会和我们一样,会崇拜偶像,会为了心爱的人做无谓的打扮。
    在母亲朱莉娅的影响下,他初步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音乐才华,于是他向MiMi姨妈宣布:“我要组一个摇滚乐队!”并遇到了后来“披头士”的另一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同类。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听过约翰列侬的歌,因为我们和他一样。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爱过约翰列侬的歌,因为他和我们一样。

   我流过泪了,够了。


好了如果你不想再听我絮叨,先把简介给你看看吧……看电影吧

 Nowhere Boy






    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佛洛伊德
 
    生于一个破碎家庭的列侬,小时候并没有得到过亲生母亲的关爱,而是由咪咪姨妈带大。咪咪姨妈是个相当体面的人,她喜欢听柴可夫斯基,并向还是个孩子的列侬灌输高雅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然而在故事开始不久,他的亲生母亲朱莉娅再次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与咪咪姨妈的高雅品味不同,朱莉娅是“嚎叫的杰·霍金斯”的忠实粉丝,她带着列侬去电影院看猫王的电影,她告诉他“摇滚是一种性爱”,而他则为她的世界所深深着迷。
 
    处在青春期的列侬,在跟他那“不称职”的母亲朱莉娅重新建立联系的同时,也无意中进入了命中注定的音乐世界。列侬对朱莉娅有种特殊的俄狄浦斯情结,但是母子之间的重新联系却引起了生母和养母之间的剧烈摩擦,列侬则被夹在二者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在讲约翰·列侬的故事,不如说是讲述两个女人之间的较量,有时你甚至会感觉列侬成为了配角,而真正的主角是他的亲生母亲朱莉娅和咪咪姨妈。
 
    通过列侬的尚未成熟的视角,在青春的反叛与烦恼中,萨姆·泰勒·伍德的这部影片展示了男孩列侬认识“爱”的过程,她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安-玛莉·杜芙饰演的朱莉娅和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饰演的咪咪姨妈,虽然她们之间充满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却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爱着列侬,然而正当他要开始新的生活时,不幸却突然降临。
 

 4 ) John与Paul——电影及传记细节对比

对于《Nowhere Boy》的选角,据说是导演Sam Taylor-Wood故意找的是外表不像但演技过关的演员,“主要看气质”。

就成片效果来看,导演选角还是蛮有一手的。猪脚Aaron Johnson与少年John Lennon虽然五官颇不同,但在发型和衣着的搭配下粗看还是有几分像的;小桑与Paul McCartney本尊从长相到身材大相径庭(群众纷纷表示身材“太单薄”(特别是与Aaron Johnson对比起来)(同时也与Paul本尊青少年时期被弟弟叫“Fatty”对比起来)),但仔细琢磨,两人倒是有不少重要的共同点——“大眼睛”“娃娃脸”(小桑拍片时已经18岁,演15岁毫不违和)“Very Cute”“会弹吉他/贝司”(小桑也是业余乐队的贝斯手)。

另一方面,正因为跟本尊完全不像,小桑的演技倒更容易体现出来,除了学会左手吉他和边扭边唱歌这些基本功,他看向John的小眼神,既有对“独立特行的高年大混混”的崇拜以及“他真的愿意带我玩吗?”的紧张,又有“你这点小秘密我才懒得拆穿”的揶揄,还有点“我虽然比你小,但比你在行哦”的自信,某种程度上还是跟大家想象中的少年Paul达到了神似。

看完电影还是有点失望,感觉电影格局略小,重点放在John的狗血家庭伦理剧上,虽然早期的乐队经历有所提及(包括与Paul、George的相遇),但对于John为毛成为了“The John”这个问题并没有回答。

而给电影打了3星的我,倒是对上述问题产生了兴趣(好吧主要是对John与Paul的到底如何相爱相杀产生了兴趣),于是找来Beatles的传记看并开始正经按照专辑顺序听Beatles的音乐。 Beatles的传记中能找到的中文版,先看了《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by Hunter Davies,以下称“亨版”),这本由于先天性的缺陷(仅到1968年完结,虽然再版时作者又补充了大量的前言和后记),看完不过瘾,又找来《披头士:传记》(by Bob Spitz,以下称“鲍版”)看,作为一个入门菜鸟,以下就这两本中的史料聊一聊。

John与Paul

《Nowhere Boy》据说是取材于John同母异父的妹妹的回忆录《Imagine This:与John Lennon一起长大》,仅根据传记对比下John与Paul两人戏份的部分。

#两人初遇#

Quarrymen登台

电影:Paul起先在台下看Quarrymen时双手插兜,并没有吉他,但稍后被Ivan Vaughan引荐给John时,又突然背了一把吉他在身上,两人聊了没几句,Paul就弹唱了一首《Twenty Flight Rock》,一曲弹完,发现John不予置评,担心被嫌弃年纪太小赶忙说“我还会唱Little Richard”就被John以我们还要排练为由打断了,然后大家就道别。 (顺便一提,小桑这段Twenty Flight Rock听着很像他自己唱的,但实际上是片子中扮演George的Sam Bell唱的,吉他也是别人谈的,小桑这段其实是对口型+对手型= =

两人初遇

传记:两本传记都提到,Paul自带吉他,唱了不止《Twenty Flight Rock》,还唱了《Be-Bop-A-Lula》,也(如愿)唱了小理查德的《Tutti Frutti》《Good Golly,Miss Molly》《Long Tall Sally》等,一段持续十多分钟的汇编表演。——弹唱这么多首,不可能是用右手吉他嘛。但他明明又是被Ivan以“Pick up girls”为由说服去义卖会看演出的,怎么会有意识地自带吉他呢?

根据Paul本尊的口述(口述太多次,其中的一个说法),他貌似是“现场给一把吉他换弦调音,改装成了左手吉他”——但很可疑的是,他都没提前带自己的吉他,难道还会提前自备改装工具?在教区义卖会这种地方,也不像是会准备好吉他改装工具的吧?

另外在网上看到来源可疑的爆料,说Paul当天并没有自带吉他,也没改装,用John的右手吉他只弹了《Twenty Flight Rock》,然后说“我还会弹钢琴”,又弹了几首传统钢琴曲。 ——Paul有没有带吉他,这也能成为一个问题!看来大家都挺闲的

顺便一提,关于Paul最早在台下看到John时John正在唱的那首歌,电影里是《Maggie May》,但有说是《Be-Bop-A-Luna》(John),也有说是《Come Go With Me》(Paul)…… 以及,电影里那个教区义卖会的演出好像是Quarrymen的首次登台演出,但实际上Quarrymen在前一年(1956)就成立并开始表演了。

还有,所有传记都提到Paul当天穿的是件白色运动服,电影里却变成了白色小西装,还别了朵康乃馨——难道是因为小桑太Skinny穿运动服不好看?

#Paul教John弹琴#

电影:在“初遇”(1957/7/6)一幕发生后,紧接着就是Paul去Mimi家找John练琴,但从人物的衣服变化可以看出,那时已经至少是深秋了(Paul穿了件臃肿的大衣),中间几个月直接略过……

Paul教John弹《Blue Moon》的吉他和弦:这是A,但要从D开始,然后是E小调,不对,是B小调,再是G,再到A,然后从头开始,B小调到G……(很短但很有爱的一段,还见缝插针塞了“戴大黑框眼镜=Buddy Holly Look”的梗)两人发出的声音打扰了Mimi看书,被赶去了门廊,Paul还厚脸皮地呛了句:“这里音效更好,谢谢。”

卧室教琴

传记:关于Paul答应加入Quarrymen的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见面的第二天,有说是一个星期后,又有说是Paul去参加完夏令营回来,而邀请Paul的人,有说是John本人,有说是Ivan Vaughan,有说是Pete Shotton。总而言之,Paul跟John熟识起来(熟到会教John弹吉他的程度)的确是在57年秋天开学后,而那时John已经从采石河岸中学毕业进入利物浦艺术学院了。

关于教琴的地点,亨版的说法是大部分都在Paul家(他老爸上班后),George入伙后经常也在George家,唯独没有在Mimi家:

……他们不管什么时间都耗在一起。他俩都从学校跑出来,趁保罗他老爸出门工作时跑到他家,练习吉他和弦,饿了就吃煎蛋。保罗把他所有的和弦技巧全部示范给约翰看。约翰从他母亲朱莉娅那里学来的班卓琴和弦则毫无用武之地。由于保罗是左撇子,他向约翰示范过该怎么弹之后,约翰回家得照着镜子反过来找到正确的方式,再自行演练多次。 (在勉为其难答应让George也加入Quarrymen后)“我们常常跑出学校到处游荡,然后下午就到乔治他家打发时间。” ……咪咪则是一定不会让任何玩摇滚的不良少年进到她家的。咪咪说:“保罗常会来我家门前,把他的自行车靠在篱笆上,傻乎乎地打量着我说,咪咪你好,我可以进屋里去吗?我斩钉截铁地说,当然不行,你想都别想。”

而在鲍版中(以及Paul的一些回忆录中)Mimi家John卧室的独处时光还是蛮多的:

两个男孩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共处一段时间,讨论音乐方面的话题。通常,放学后或是放假时,约翰会请保罗到沃尔顿自己的家里来,两人躲在约翰那间小小的卧室,抽烟,听音乐。逃开了咪咪阿姨的监视,他们会盘腿坐在床上,写下各自记下的歌词片段,试图连缀出整首歌完整的歌词,或者在一起练习一段和弦,扩充他们那小小的常备曲库。“我们常常花好几个小时在一起听那些我们崇拜的歌星的歌,”约翰回忆道。我们坐在一起,那么的专心致志,满心热情,唱片放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模仿那里传出来的声音,”保罗则说,“只是胡乱瞎弹”;他们尝试着用最少的和弦和最简单的技巧来模仿这些歌曲。

#Paul的first gig#

电影:在Paul第一次参与Quarrymen表演时,John特意留了一段让Paul独奏,向观众介绍时半恭维半调侃地称他为“Paul McCharmly”,Paul一脸flattered地接受了,然后自信地表演了段吉他器乐曲《Movin' and Groovin'》。(刚在非常早期(队名还叫“Beatals”)的一个录音带中发现就有这首器乐曲) 传记:亨版对Paul的首秀语焉不详,但鲍版却有生动的描写: Quarrymen的确安排了一首专门表现Paul才华的《Guitar Boogie Shuffle》,并且中间让他来段吉他solo,但Paul一紧张搞砸了,solo弹成了杂音。

保罗只有默默后退几步,试图让自己的身体消失在韩顿与莱恩·加里之间的缝隙之中。以“采石人”为骄傲的约翰在那个时刻简直惊呆了。通常来讲,这样的大事故准会当场招来他匕首般怨恨厌恶的一瞥——也许还要更糟呢。“我当时以为他一定是快要发火了,”韩顿说。但是保罗那可怜、求恕的目光使他咽下了怒火。“保罗·麦卡特尼——他平时是多么自信,多么自大,多么优雅的一个人啊,如果你想恨他,都会感觉内心不安的——可是如今却这么可怜巴巴的。突然,约翰大笑起来,乐得差点尿裤子。”

#最早的创作#

亨版提到,在那场失败的首演后,Paul就把自己原创的几首曲子弹给John听,第一首就是《I Lost My Little Girl》(John在69年唱过一版,即兴得蛮高大上),“为了不想表现得比保罗差,约翰也立刻开始自己写曲子。” 在电影中(以及各类记载中)John第一首可称之为song的原创,则是《Hello Little Girl》(多么直白毫无心机的跟风之作!)(日后两人这种“唱和之作”蛮多的,比如根据印度大师的一次演讲,Paul写了首《Mother Nature's Son》,John写了首《Child of Nature》,日后却完全改了歌词,变成了《Jealous Guy》),电影中甚至安排在Julia出车祸的那一天,John正好在Paul家弹唱这首歌,Paul坐在壁炉边眼带笑意地看着他(John唱“Little Girllllllll”的那个拖鼻音真的很好笑),旁边开着录音机(John说服艺术学院购买又挪为私用的一架)录带子。 在某篇电影主创(导演Sam Taylor-Wood、编剧Matt Greenhalgh 、音乐总监Ian Neil)谈论电影选曲的文章中,编剧提到《Hello Little Girl》这一幕,

John's first track, ever written. Imagine being in that room when he played it to Paul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 that re-occurring undercurrent of longing and neediness which is fascinating. “这可是John人生中写出的第一首歌。只要想象一下在屋子里他第一次弹给Paul听的场景,要是能重现出他内心深藏的对爱的渴求,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Julia去世后#

电影:在气氛沉闷的家庭追悼会上(顺便一提,Julia是在1958/7/15去世的,电影中不知为毛大家都穿着厚大衣),Paul在拨弄Julia的班卓琴,John突然大发脾气,抢过琴扔掉并开始暴走,Paul追出去,说“你想打我是吗?”,John还真就一拳把他打趴在地上,看到Paul被自己打得嘴角出血了,又立马醒悟过来开始道歉,一把拉起Paul狠狠地抱住哭喊道“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她啊!”倒霉催的Paul还要一边给自己擦血一边安慰John。 没过多久Quarrymen自费去录demo,唱起《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John在“I’ll do anything for you, anything you want me to, if you be true to me”的歌声中怀念Julia。

打人就打脸

录制《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传记:并没提到“葬礼当天”这么细节的事,亨版中简单地写道“约翰母亲的死让他和保罗的关系更加亲近,因为他们现在又有共同的体验了。” 鲍版则认为虽然有Paul的陪伴,但John度过了相当长一段“狂暴抑郁”的时期,一直消沉到58年年底,“连Paul也无法填补这样的空缺”,直到跟Cynthia交往让他重拾自信。

跟电影里John在Paul肩头哭过后回到屋里马上就振作吼出“都TM别哭了,我们可是要搞摇滚乐的!”(然后大家都带着鼻涕笑了)比起来,John本尊其实一度在乐队的事务上很消沉,那时乐队除了他们三个,其他人都散得差不多了,也不能再叫Quarrymen了(因为他们与采石河岸中学全都没关系了),演出稀稀拉拉,也没排练的热情,甚至George一度偷偷加入另一个乐队。直到年1959年8月在Casbah Club的表演才让他们重拾音乐上的自信。

看到电影结尾很难不对《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印象深刻——歌挺好听(虽然鲍版评价“是一首平庸的doo-wop歌曲”),三个小演员的表演和声音也都神还原!配上John对Julia的回忆杀画面还蛮有蛋蛋的虐感——结果一查wiki,这首歌并不是John写的,却是Paul和George写的(Paul的回忆录又说其实是他一人写的,George只是编了吉他和弦,那时根本不懂著作权署名,所以署了他和George两人的名字),而且也不是在Julia死后录制的,恰恰是在她死的前三天。——导演的移花接木就把一首Paul的小情歌变成了John的追忆母亲之歌……

于是我蛮想知道Paul本尊有没有看过这电影,有没有看到这个结尾,查了一下相关的报道(关于Sir Paul如何评价《Nowhere Boy》),Paul似乎并没看电影,仅是前期看过剧本以及“I heard I’m OK in it”,他关心的问题则是—— “John可从没揍过我!”【哈哈哈哈哈 “演我的演员比John矮小!我明明跟John一个型号,拜托!”【哈哈哈哈哈【其实小桑并不矮(179),比Paul本人(178)还高点,但架不住Aaron Johnson 180啊!

关于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打人就打脸”的戏,猪脚Aaron Johnson发表了(邪恶的)高见: “我猜(Lennon)当时一定是想(和McCartney)打一架的,不是吗?如果电影要把这个情绪表达清楚的话……他妈妈就这么突然离世,他又愤怒又痛苦,恨不得怪罪到周围每个人每件事上——那么谁能比Paul更适合被他揍一顿呢?”【←喂喂

#嫉妒#

John与Paul本尊之间你嫉妒我我嫉妒你的狗血事,估计五天五夜都讲不完,嫉妒对于这俩就是家常便饭,a sort of TRUE LOVE。

电影中两人虽然戏份不多,但关于John嫉妒Paul也略微着墨。除了对Paul台上容易抢自己风头的小调侃,以及Paul对他后台生活指手画脚的小不满,嫉妒的点还在于John对Julia的恋母情节: 在Julia为John举办的生日party上,John看到Paul对着Julia弹了一首《Love me Tender》:“For my darlin' I love you, and I always will”(顺便一提,根据片尾credit,这段的vocal也是Sam Bell,小桑仍然对口型) Julia听得很开心很感动,说“这是唱给你母亲的,对吗?” John却在一边中二地呛声“他妈得了癌症,所以你(不得已离开我)的原因呢?” 然后Julia很尴尬的起身离开,Paul对他翻了个白眼“Nice。”

不一会儿大家怂恿John发表生日演讲,讲完后John看到Julia又在跟Paul交头接耳地嬉笑(其实两人应该是交换关于John的笑话),于是又中二地专门去逼问Julia“我爸爸去哪儿了?”然后引出一大段狗血。

可能是连John也意识到,他母亲具有“可以跟一切雄性生物调情”“可以被轻易取悦”的技能,即使他也知道Paul对Julia亲近仅仅是因为Julia是他妈。但是人不中二枉少年,John就是莫名其妙吃了这些飞醋。

与电影中腼腆懂事、有点少年老成的性格表现不同,那时的Paul本尊在嫉妒方面也是不逞多让的。电影中没有提及但那些情节发生的同一时期,John进入艺术学院结识了重要的朋友Stuart Sutcliffe(后来60年初成了乐队的贝斯手),引发了Paul持续好几年的嫉妒(嫉妒Stu的“艺术家”范对John的影响力),直到61年Stu离队才告终。

“核心朋友圈”中,被嫉妒的Stu还不是一个人,电影结束于John即将启程去汉堡,其实在去汉堡前(1960年8月)他们刚刚招募了一个技术不怎么样、但长相极为帅气的鼓手Pete Best,随着后来乐队声名鹊起,Pete Best作为最帅鼓手也吸引了大量女歌迷的关注(而这本来是Paul的专利),于是Paul也不得不嫉妒了!直到62年8月他们粗暴地把Pete踢出队。

承受过Paul嫉妒之火的两人结局蛮杯具——Stuart没过多久英年早逝、Pete因被驱逐出团大受打击,混迹过一些失败乐团后一度放弃打鼓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20多年后才重回演艺界)——对比Beatles后来的如日中天,再看看ex队员的结局,无法不感觉微妙啊!

看了书中关于“嫉妒”的种种,回头再看看《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里的副歌歌词“I’ll look after you like I never done before, I’ll keep all the other from knock on your door”,就有点细思极恐了。

 5 ) 大银幕观影纪实

昨晚永华影城上映,作为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影片;
john的粉丝构成较多元,由于开场晚了十几分钟,于是在检票员的指挥下,只见穿着大红色“1”TEE的大腹便便的文艺青年和精精瘦的老科勒中年人(且不是由儿女拖来的)同排长队,让我产生超现实主义的恍惚感;
屏幕不小,像素不高,胶片感尚可;字幕是下面加一个长条LED连接到一台笔记本播放;音效方面总体不错,但可能是由于设备连接仓促的原因,杂音不小,尤其是在较安静的时候;
john的恋母情结在剧中的多处细节中可见一斑,大概所以才会以后把yoko ono当妈妈了吧;
里面paul最萌了,像黑客帝国里的大boss“安德森”的童子鸡版,而且译成“波尔”;
影片中笑点其实不多,但可能都是对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敬仰之情之外,对他不幸童年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关爱之心吧,每逢他有一些小出格之举,大家都会好不吝啬自己的笑声,且充满着善意;比如mimi阿姨对john不爱戴眼镜总把眼镜放口袋里就说“pocket not blind",john就无奈把眼镜戴上,但一出那院子“可怜的小栅栏”就脱下来,等等。
母亲被车撞的那一声“嘭”,整个影院一阵揪心的惊呼,随后只传来john的“hello little girl”...唉,看传记片和虚构片的最大区别,可能就是时时提醒自己这是真的,所以情感也会加倍吧。呜呜呜。。。

 6 ) 无处男孩:约翰列侬何以成为甲壳虫乐队的约翰列侬

无处男孩,英文名是nowhere boy ,一开始没看英文将处理解为了处男,汗!

电影很简单就是讲约翰列侬的成年之前的生活,别跟我说你不认识约翰列侬(我觉得这是基本常识)。

     他之所以成为甲壳虫也就是披头士乐队的主唱,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人,

其实在翻开他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原来一切有迹可循。所以这部电影着重讲的是他

的成长经历,如何爱上摇滚,原来是受了妈妈茱莉亚的熏陶,如何组建乐队遇见保罗麦肯特尼,经历成长的伤痛最终成长为一个男人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反正觉得这部电影还可以,心灵有被震撼有被感动,值了。

 短评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人所投射的都是残破的影子

4分钟前
  • Z1d3x
  • 还行

中规中矩的传统叙事流程,困境-希望-压力-和解-转折-希望,亚伦·约翰逊的列侬完全没有桑斯特的保罗亮眼,前半段比后半段有意思。但是这个故事就拍成摇滚青年成长史不好吗?非要往Beatles身上靠,反而容易被拿来比较,一比就出问题。三星半。

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一个不寻常英国少年的寻常青春。三星半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三星电影 第四颗星给小帅哥

13分钟前
  • roro520121
  • 推荐

现在这帮孩子都他吗怎么了啊,都这么缺少母爱吗!..掀桌!..早晚离!(俺说的是男主的私生活...)

1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音乐很赞~就是短得难以置信。演paul的那个孩子是谁啊,好眼熟!@HK kurbrick百老汇电影中心

19分钟前
  • 小锡兵
  • 还行

该叫“少男列侬秘史”

22分钟前
  • 贾小宁
  • 还行

基本忠于事实,不错的电影,期待OST。ps:TS怎么有点儿残的趋势?AaronJohnson比在海扁王里演的好,他原来就是这片子的女导演订了婚!原来演Julia的Anne-Marie Duff是McAvoy的老婆大人。这片子真多八卦。==

23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谁说这是腐片来着 麦卡尼的选角也太矬了 不过列侬身材不错

25分钟前
  • 薇记和风韭菜饺
  • 还行

约翰列侬

30分钟前
  • 七颗子弹
  • 还行

Superb on big screen. This film's got everything right - script, acting, score, camera work, you name it.

31分钟前
  • vin
  • 推荐

我这邪恶的小人儿,一次次的以为他们要母子乱伦来着-0-。。。。

35分钟前
  • Mlle. K.
  • 推荐

“ John,我们的乐队?有名字吗?”“ 当然有,The Beatles!”

37分钟前
  • Q。
  • 推荐

蛮可爱的w

40分钟前
  • Y
  • 推荐

我看他就想着Kick-Ass…… 咋办吧

45分钟前
  • v蜂蜜
  • 还行

演MACCA的也太正太了吧 不过还是本尊更萌 鉴定完毕

50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推荐

导演,你能让列侬他妈能表现得稍微收敛点吗,好几次都以为列侬跟他妈要来一发了,吓死观众了好不。

53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What a messed up early life. It wasn't easy for him.

54分钟前
  • 疾走
  • 力荐

英国人洒起狗血来也是鲜血淋漓。

56分钟前
  • 麦兽兽
  • 推荐

演列侬显得太肌肉,演保罗又显得太单薄。其实完全可以抛开传记片演一个摇滚男孩成长的青春故事。对披头士感情太深的人应该很难接受这几个小孩对他们的诠释。

59分钟前
  • 邓若虚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