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孩子们

战争片法国1987

主演:加斯帕·曼尼斯,拉斐尔·费伊特,弗朗辛·拉塞特,斯坦尼斯拉斯·卡雷·德·马尔博格,菲利普·莫里尔-热努,弗朗索瓦·贝莱昂,弗朗索瓦·尼格雷特,彼得·菲茨,伊莲娜·雅各布,阿诺·翁利叶,勒内·布洛克,Pascal Rivet,Benoît Henriet,Richard Leboeuf,Xavier Legrand,Jean-Sébastien Chauvin,Luc Etienne

导演:路易·马勒

 剧照

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2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3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4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5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6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3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4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5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6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7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8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9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4:28

详细剧情

  二战末期,德国的反犹政策还在坚定不移地推行着。来自马赛的犹太孩子波奈特(拉法艾丽·弗托Raphael Fejtö 饰)因此家破人亡,被送到法国的学校念书。在这里,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守着他的秘密,但还是因为新生的关系常常遭到同学戏弄。其中就有法国有钱家庭出身的朱利安(加斯帕尔·马奈斯Gaspard Manesse 饰)。  朱利安和波奈特成为了室友,在共同相处的日子里,朱利安发现,这个经常被欺负的男孩有着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一面。两人的关系渐渐融洽,成了童年要好的伙伴。当朱利安从种种迹象猜测出波奈特的犹太人背景时,他没有疏远波奈特,而且还帮忙隐藏这个秘密。也许在孩子的心中,政治世界在真挚的友谊面前显得太过渺小。  然而,大人的魔掌还是侵入了波奈特的人生,保护犹太孩子的神父和波奈特都被出卖了……

 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曾经, 纯真过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Louis Malle对于普通青少年内心情感的那种极妥帖,极细腻的刻画,在整个世界影坛的范围内,个人认为,实在是无人能出其右。
   片中有一段像伟大的电影大师卓别林致敬的段落,所有的大人小孩在卓别林的面前全都开怀大笑。很显然,导演在此想说的是:“世上每一个人,其实都本性纯良。”
   但我们人类其实就是一种如此奇异的动物,当处在某种极端状况下,其中有一些(虽然可能只是属于一小撮)就会抛弃本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而展现出本性中极端丑陋的一面,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同类之时……( 譬如影片结尾处才出现的那群“盖世太保”)。
  导演有意的将极美好的东西与极丑陋的东西叠放在一起展示给观众,却是以一种可以称之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这其实就是欧洲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最大不同之处。

 2 ) 再见

二战,犹太人,屠杀,这几个词连在一起,就足以描绘出一副沉痛悲壮的画面。《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安妮日记》到《苏菲的抉择》都是历史的讲述者。

1987年路易·马勒执导的《再见,孩子们》同样与那些黑暗的年岁有关。

片子里无一个战争镜头,没有赤裸裸的残酷,所有的故事在一个教会学校里展开。在那个寒冷刺骨的冬天,一群孩子的童年随着一场告别而结束。

正如老师所言,来自富裕家庭的朱利安康坦聪明且自大。不愿离开巴黎离开妈妈,嘴上却从来不肯承认。火车上他眼神忧郁,孤单的凝望着窗外的树木倒退。

镜头里,这个法国郊区的冬天,阴冷灰暗,男孩们唱着圣歌,皮鞋在石板路上踢踏着,列队走进修道院小学。

在学校里朱利安没有对手也没有知己。也许是富裕的家境和聪明的脑子使然,他对周围的一切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读很多书,上课看课外书,和老师开玩笑,晚上打着手电筒看书,但不妨碍他考出好成绩,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

转学生波奈显然引起了朱利安的注意。他的衣箱里装着很多书,还有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

朱利安并不友好,他一贯的骄傲让他告诉波奈,妨碍我你会遗憾的。

孩子们开始欺负这个新来的沉默而有些孤僻的孩子,而波奈并不做什么反抗,跟这些孩子们总是有一种疏离感。

很快波奈的才华显现出来。

他可以解答黑板上的数学题,文章写得比朱利安还要好,甚至能弹一手优美的钢琴。老师说,朱利安出现对手了。

朱利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关注波奈,也许一开始是带着不服气和孩子气的敌意,但慢慢他意识到这个男孩和他有着相同的志趣,他们可以成为朋友。

而聪明如朱利安,同样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了波奈的秘密。

朱利安仍然和波奈成了朋友。

他们在夜里打着手电读《一千零一夜》,那些缱绻热烈的字句让他们怅然若失。

警报响起后他们躲在钢琴教室里弹钢琴,在厨房偷吃东西。

在黑暗中的树林一起摸索着前进。

打完架后因为对方的滑稽笑出声来。

孩子的友情来得纯粹。直到最后,朱利安也没有因为波奈的身份而离弃他。

外面的战争似乎并没有影响到这里。除了偶尔响起的警报让他们要到防空洞去上课,来学校的士兵似乎也不是什么威胁,他们的生活并没有被打扰。

他们学习文学历史,学习数学,学音乐,但他们不了解战争。

对于战争,孩子们只有从大人那里得来的认知。而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并不清楚。

朱利安问哥哥,人们为什么要反对犹太人,哥哥并不能给出令他满意的回答。

不过在孩子们这里,战争不是他们在意的东西。

男孩们抱怨着寒冷的天气和学校的食物,下课后踩高跷,玩着红队绿队的野外寻宝游戏,偷看书上的女人裸体,给美丽的钢琴老师写信。青春的气息肆意勃发,没有被严寒阻隔。

在那个早晨,老师指着地图告诉他们,德国人已经被打垮了。但闯进学校的士兵意味着战争还没有结束。他们带走了波奈和另外的转学生。

因为是犹太人,所以必须离开。

波奈,他没有丝毫慌乱,静静地取下衣帽架上的衣服,和同学们握手。

他安慰朱利安说,他们迟早会抓到我的。

像餐厅里的犹太老人一样,他镇定从容,带着不容侵犯的自尊。

战争在那个早晨突然显示了它丑恶狰狞的模样。

朱利安看到,那个曾经被同学们取笑的伙夫出卖了学校,

本应站在上帝那边的修女,出卖了藏起来的犹太同学,

包庇犹太学生的让神父,被认为有罪被士兵带走。

在此之前,朱利安思考死亡,但他仍是个被保护起来的孩子。影片安排他尿床的情节,也许正说明他并未长大。

孩子们对波奈的取笑,无关种族歧视。

让神父宣扬爱和仁慈,但他的信仰没能拯救他和孩子们。

片中放映卓别林电影的片段,导演给了很多镜头。

你看到,神父和那个出卖他的人在一起放声大笑,孩子们被逗得哈哈大笑,美丽的钢琴老师在伴奏,光影之间一片平和,最后的背叛与告别就显得尤为残忍。

影片平静而克制的讲述,将孩子们的纯真与战争的残酷对立起来。

看着朋友和神父离去,那群孩子无能为力,恐惧在那一刻侵占了他们。他们挥起手告别,脸蛋冻得通红。当那扇门后的身影消失,他们对残酷的世界有了真正的认知。

神父说,再见,孩子们。后来他死在集中营。那些犹太孩子也永远留在了童年。

朱利安凝望着那扇静默的门,眼泪在眼睛里发亮。

他说,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我至死都会记住那个1月早晨的每一秒钟。

 3 ) FIFF7 | DAY5《再见,孩子们》一声再见后,竟然是永不再见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再见,孩子们》,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战时儿童的天真但无奈的评价了!

曲有误:

那个1月的早晨,时间抚平不了永别的哀伤。

心是孤独的猎手:

神圣的友谊。在战争面前,我们都是逃不了的小人。

贞洁烈女:

调度和节奏的把控堪称大师,电影所表达的主旨和剧作的水准实在太让人喜欢了。

法罗岛岛主:

不要认为孩子们不懂得反抗,只是这种力量更加悲怆,不信你听,他们在向神父告别。

麻雀:

基于Louis Malle童年时代的印记,法国人卑微的浪漫尊严仍不免屈服于时代的淫威,留下伤痛。

晓风与你残月:

没有刻意去煽情,只是平平淡淡去讲述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童年回忆,再见我的朋友,再见让神父。可惜伊莲娜戏份太少了。

Pincent:

通篇孩子的视角与体验,那些生动的记忆碎片永远留在童年往事里,告别时的难得克制,是为大师的体现,但依然快要热泪盈眶。无论从前,离开之时我要一个一个地同你们握手。

飞檐:

真挚纯粹的情感静默流动,尽管未能抚平战争的痛楚,依然是历史进程里最动人的部分。政治与武器冰冷不觉,却无法剥离人与人返回到最本真的连结中。孩子们看卓别林的时候特别高兴,这个片段印象太深,快乐与痛苦或许都在同一个视平线里。最后的告别,不掉落的眼泪有多倔强,这份感情就有多深重。

我略知她一二:

路易·马勒的私人回忆录,天真而稚嫩,善良而纯粹。童年的友谊永远是最真挚且最难忘的,他们从排斥到接纳,从抗拒到拥抱,他们的情感一旦被确定、被认同、被珍惜,这段关系便是最坚韧而无价的。 当四目相对之时,再见便不是分别,这种离开是为了更好的铭记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自然卷的犹太男孩,即使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至死都会记住那个一月早晨的每一秒钟,和他眼角潸然流下的难过。

了却烟硝:

这类以二战为背景来反映犹太人真实生活处境的片子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我对这部看起来没有什么太高闪光点的电影并没有太大的好感,个人认为略显平庸。

在情节设置上就比较程式化:转来的新生遭遇其他所有人的嘲笑甚至敌视,另一个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冷眼相待到后来慢慢化开融冰,这样类似的情节本就非常无聊,而导演也没有玩出更多的花样,前95%的观影过程只能说十分无聊。虽然最后5分钟的结尾非常漂亮,一声声“再见”确实让人心碎,不过也没有能将整部影片拉上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两个小孩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的摄影也是十分冷峻,在无形之中给了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紧张感。不过,影片中关于那个最后出卖整个学校的叛徒的一条线还是略显不太自然,树林寻宝一段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FIFF7#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再见,旧时光

  导演:路易·马勒
  主演:拉法艾丽·弗托Raphael Fejtö、加斯帕尔·马奈斯Gaspard Manesse
  奖项:198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88年法国恺撒奖7项大奖、198哈年英国电影奖最佳导演


  离别,离别。
    离别母亲,离别校园,离别假象的宝藏,离别孩子的天空。
    与我们可以离开的一切告别。
    我说:“再见,旧时光。”然后微笑着,纵身投入无垠的黑暗,投入纷繁的成人游戏,投入罪恶炫目的光中,我想我会在那里失明,然后变得快乐。

    最初,我像孩子一样站在你面前,你一直絮絮不止说“走吧孩子,快快上路”,可我的胆怯却总是让你失望,我总是紧紧抓着你的衣襟,小心翼翼的窥视那些残酷的像戏一般的游戏。
    你面目狰狞的抢夺着我手中的万花筒,我哭着说:“不要,不要,我会永远乖乖的,我要看万花筒里的世界。”你望着我闪闪的眼睛,颓然的叹息,你说,我该在我小的时候遇见你。
    
    时间从不放慢脚步,天空还是渐渐的开始变成了灰蓝色,那道温暖的阳光变得越来越微弱,用万花筒对准它,也不会再闪亮而刺眼。
    我知道离别的时刻就要到了。
    你扔掉了我所有的行李,让我一无所有的上路。你说这样是为了我好,可我还是背着你,偷偷的把回忆攥在手里。于是,你向我挥手告别的时候,我只能向你挥了挥紧握的拳头。
    诀别,便从此开始。

    离开之后,我被一片金灿灿的麦田吸引了注意,那里还有和我一样大的孩子,穿着色彩斑斓的上衣在捉迷藏。我问他们“谁是那个寻找的人”他们说“嘘……”然后伸手指了指一个黑色的影子。我说“我可以加入么?”他们说“可以,只是谁被抓住抢就会顶在谁的头上。”
    我于是胆战心惊的加入了这场浩大的游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直到我听到一声枪响,我害怕的赶紧闭上了眼睛,还差一点流出了眼泪。睁开眼的时候,我发现,谁也没有被抓走,被抓走的是一个我从没见过的大人,他向着麦田挥了挥手,那个动作熟悉又伤感。我听到他说:“再见,孩子们!”
    “再见,孩子们……”
    又是一次没有希望的诀别。

    离开大麦田的路上,我总在刻意的回避现实已有的污秽,我总在憧憬一场伟大的圣战。这条路究竟有多么漫长,我多想赶快像个英雄一样战死沙场。可事实上,哪里会有圣战?一切都是邪恶与邪恶的较量,不是被俘虏,就是被异化,不是快快举手投降,就是成为黑暗势力的帮凶。
    有一次,我不小心丢掉了一直被攥在手里的回忆,我却一点都没有难过。我知道他们一定是被我遗落在了哪间我驻足过的房子里,像晚会上亮晶晶的碎纸片,等时间在上面落满尘土。我不难过,只是觉得孤独,孤独的雀跃又压抑。

    “再见,旧时光。”
    这一次,我终于可以张开手,做了一个告别的姿势。
    “再见,旧时光”
    你们落满尘土的时候,还会记得我吗?
    “再见,旧时光”
    对不起在迈向黑暗的旅途上,我不能再停住脚步。
    “再见,旧时光”
    请允许我把我全部的依赖和纯真,留在这里……
    
    后来有一天,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卡夫卡陆的那句话:“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
  

 5 ) 《再见,孩子们》中的暗示以及观后感

这是我刚刚看的一部电影,也是我电影总数里的第630部。

    我好想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看一部有关二战和犹太人的电影,上一部是《隐藏的恋情》

    我经常念叨特别喜欢看儿童题材的电影,讲小朋友生活的,在这类电影中又有一类,一般都是在讲两个男孩的纯真友谊,有时候也会基情四射,升华为爱情。引用何韵诗的《劳斯莱斯》里的一句台词:“能成为密友大概终带着爱。”一般在这类题材里,两个男孩总有一个是弱势,要么是犹太人,要么就是得病,要么是被绑架,要么就是被大人猥亵,另一方都以自己的方式给予其无限的关爱。参考影片如下:《鳄鱼波鞋走天涯》、《不良教育》、《有你我不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当然还有今天的这部法国影片《再见,孩子们》。上述电影中的前两部和本片,都是我相当喜欢的。

    这篇文章算不上什么影评,我就是想说说其中的里面几个象征意义。
    首先是叛徒厨子,他出身低微被学校收留,但因从事黑市买卖被开除,因此投奔德国人,揭发校长藏匿犹太人的事,给学校带来灭顶之灾。这里有意思的,该学校基本算是个教会学校,经常有讲经的段落,这和圣经中犹大在基督门下相呼应。因为学艺不精,所以刚才现翻的资料:“犹大以色加略特是一名有着强烈叛逆心理的下层酒贩子”,这点又和那个角色吻合。犹大就是厨子的原型,不过犹大揭发耶稣是为了拯救犹太人,本片中是害了犹太人,这点倒是挺有意思。

    其次是学校有一日放映卓别林的电影,据我浅薄的见识,我知道卓别林在希特勒黑名单上,因此能放他的电影体现了该学校的反抗精神,当然除此之外也处处体现着。
   
    当时放的是《移民》片段,而且画面几乎好几分钟都是在《移民》上,这段选取的也非常有寓意:
   1.卓别林和一群移民者在开往美国的船上,晃的东倒西歪,大家轮着吃饭,这象征了在二战这个世事浮沉的时期,二战就是海,学校就是船,孩子们就是船上的乘客,随着世道颠来倒去,食物不足,只能分享,电影里孩子看着这一幕笑的很开心,但是其实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可能笑的出来,虽然卓别林当时拍这个的时候可能没想到会被后人这样引用,但还是还要感叹一下他的伟大。
   2.卓别林在船上碰到了自己的真爱,某个漂亮女郎。这个暗示了本片两位男主人公的相遇,虽然战事紧张,生活困难,但还是在生命里遇到了真正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这种人生际遇也是苦海里的一丝甜。
   3.《移民》电影特写自由女神像,移民者看到了美国看到了希望,当时二战也是如此,电影中也提到,他们总是在谈论美国和英国什么时候可以攻打过来。美国是战争胜利的希望,美国军队的到来也代表着自由。
   4.最后基本上是卓别林和若干移民者在要上岸的时候被隔离起来,电影里大概是检查传染病什么的,但是却暗示了最后学校被德国人查封,藏匿的几个犹太人被抓出来隔离,大家也被一个个点名。当时电影演到《移民》这一幕的时候,几个小朋友也笑不出来了。。。。。。
   我所看到的暗示已经分析完了,下面零散说说我看到的一些细节。

   神父对孩子们说:“如果敌人饿,就给他吃;如果敌人渴,就给他喝。”我先是不自觉的想起杨过,最近我正在听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雕侠侣》,再然后我就把家里的圣经拿出来了,精装本已经没了,现在只有简释本,倒也不薄,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好好看看这本书,但总是也看不下去。。。哎。。。。。。。

   德国人在抓捕犹太人的时候,是修女出卖了他们,男主人公之一都没有出卖。修女是上帝的代表,却做出了违背上帝意思的事儿,这里对人性的描写非常好,虽然是像《泰坦尼克号》一样一笔带过,但给人印象极深。是不是人越长大,心里的罪孽就越重。。。。。。

   最后总结,我真的看过不少犹太人和德国人在二战期间的故事,好多平平,但也有好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很奇怪,看了这些电影,很难让人去重新憎恨德国人的罪行,至少不会心中充满怒火,更多的是让我们去关注人和人之间的真情,对人性美好的赞扬,对人性丑陋的鞭笞,和对人性本身的无奈。中国在二战中是大国,但始终拍不出什么牛逼的片子,不是表现敌人多么丑恶就是表现我们多么的英勇,而很少去探究人性背后的东西,很多影视作品拍出来,只能让观众咬牙切齿,让艾跃进这种人持续高潮,那这是非常失败的。和过去较劲没有意义,我们无力改变,若要报复只会带来新一轮的仇恨和伤害,战争是暂时的,人性才是永恒的。
    我相信如果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和好的演员,并且没有这狗屁审查制度,中国拍出来二战时期的好电影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现在这些只能让我感觉恶心。

 6 ) 《再见,孩子们(Au revoir les enfants)》:大鼻子同学【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本片获得1987年第44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讲述了编导童年亲身经历的故事。二战期间在被占领的法国,男主角在教会学校学习。男主角很调皮,经常与同学们捣蛋,并且用自己家的果酱与厨子帮手做黑市交易。一天,班级上来了一个新生,大家都开始欺负他,男主角也不例外。男主角还偷偷地翻新生柜子,发现了另外一个名字。学校经常受到德国人与法国警察的搜查,在一次搜查时新生被老师叫走躲了起来,这引起了男主角的注意。随后,男主角从在同一所学校的哥哥口中得知了犹太人的事情。在玩寻宝游戏时,男主角与新生两人走入了森林中迷了路,幸好遇到两个德国人将他们送了回来。回来后,两人成为了英雄,男主角开始夸张的讲述两人的经历。厨子帮手给男主角带来了猪肉的食物,男主角将食物分给新生,新生不肯接受。于是,男主角说出了事实,新生是犹太人。随即两人就扭打起来,在之后的家长日两人也大大出手。打架之后,新生与男主角的哥哥和母亲一起去餐厅就餐,还目睹了一起法国警察驱逐犹太人未遂的事件。一段时间内,男主角与新生成为了好朋友,而且经常在深夜一起看书。同时,厨子帮手因为偷东西和开黑市被学校开除。为了报复学校,他向盖世太保告了密。于是,盖世太保来到学校,将学校校长与犹太人全部抓走,只有一个人没有被德国人发现。最后,学校被关闭,被抓走的几个人在以后陆续死在了集中营中。

本片是一部反映历史现实的作品,它用孩子的眼光展现历史,并通过他们未成年人的视角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法国。电影在历数童年的点点滴滴后,最后以残酷的结尾收场,表达了男主角对童年逝去的怀念。同时,影片也从孩子的角度反映出战争时的状态以及二战中德国人的形象。

虽然影片的主题很值得思考,但影片本身却是沉闷的。电影之所以沉闷,是因为影片用琐碎的细节反映着童年的点点滴滴,比如刷牙、洗脸、听课、写作业、玩游戏,等等。编导将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中的全部细节都搬到了影片中,可以说是“事无巨细”的。这种“事无巨细”虽然对于诠释主题有很大益处,可是对于观看者来说却不是如此了。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让电影看起来非常的乏味与沉闷,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几乎都要睡着了。哎,电影拍成这样也不容易。因此,本片不能说不好,只能说它太“艺术”了,需要一定的定力才能欣赏得了。

关于影片表现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因为电影已经将故事讲得非常透彻,说白了本片就是编导对于自己童年的回忆,并表达出的一种感伤。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再见”的经历,或是某件事情,或是某个时刻,或是某个人。当“童年”离我们远去时,我们都有着如同本片男主角同样的感受。只不过编导的童年处在特殊的时期——二战中的法国,因此才使得他的“童年,再见”显得与众不同。如果再换个角度来思考,其实完全可以不屑于本片的“童年,再见”,只有我们自己的“童年,再见”才是最特别的,原因很简单——童年只有一个。总之,编导用亲身经历拍摄的这部电影不能感动我,不过它却感动了其他人,这其中就包括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们。

最后还要说一下片中的德国人。通过电影故事,可以了解到德国人并不是十恶不赦,也有善良的德国人。这就使得电影与其他反映二战的电影与众不同——没有千篇一律的丑化德国人。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三十年代的东北,听老人说日本人一点也不坏……。究竟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只有亲历者才知道吧。

电影拍摄方面中规中矩,没有一点独特之处,就不多说了。

本片演员们的表演很真实,他们都是童星,不过都没红起来,也就不多说了。不过片中有一个大龙套Irène Jacob,她是主演了Krzysztof Kieslowski的《红》与《两生花》的女主角。看着青涩的Irène Jacob,感叹年轻真好啊。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编导自我感伤的怀旧之作,即使它感动了其他人,也没有感动我。所以,本片对我来说感觉很一般。

序列:0814

Au.revoir.les.enfants.1987.BluRay.720p.AC3.x264-CHD

2012-05-19

 短评

校园上学的影像,勾起了不少中小学的读书回忆:那时候学到新知识有时会如获珍宝的喜悦,乖乖小孩的我基本没跟同学打架(打闹不算)倒是经常劝架(不果偶尔还会叫老师帮忙),有几个玩得很好的好伙伴……这世界始终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平等只是在缩小“不公平”的差距……他被带走后,于心不忍地泪流了!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路易·马勒的童年半自传影片,获1987威尼斯金狮奖。基调隐忍而克制,避免了任何刻意煽情与渲染,节奏不疾不徐,结尾的平静中狂涌着穿心的伤悲,面部特写长镜令人想及[四百击]。灰冷的冬日色调,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同盟。操场踩高跷比赛,灌木林寻宝,饭店,宵禁,盖世太保对比,[天方夜谭]。(9.0/10)

1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不管美国还是法国,大概都让路易·马勒爱恨交加。黯然离开美利坚,如同当年黯然离开法兰西。他终于决定要动用那段在纳粹统治下的童年记忆,把它拍成电影。这段记忆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马勒的另一部重要作品《Lacombe Lucien》里亦有所表现。全片叙事娓娓道来,犹如夏日里的偏僻海岸,带我们体验着平淡真挚的情感。而成人的偏见和暴力则毁掉了这些感情,“纯真的丧失”,这几乎构成了路易·马勒所有电影的主题。

13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他们死在童年,他们再也不会长大了。

18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力荐

【B】没有戏剧化的情节,细腻平淡,娓娓道来。欠曝青色调子的画面很美。

2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再见,孩子们。(该死的“深海小豚鼠”毁掉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

28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慢慢渗透我的心脏,待回过神来的时候,却早已泪如雨下…… 对生命的认识,却源于死亡。再见,孩子们!再见,童年!

31分钟前
  • L.L
  • 推荐

愿二战中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角落,做游戏,看禁书,抢食物,变成好朋友。两个孩子的关系推进很合理很生活化。整体没有特别惊艳之处

36分钟前
  • 傅尔曼
  • 推荐

“四十年过去了,但我至死都会记得,那个一月清晨的每一秒钟。”马勒用极其克制的手法再现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民族伤痛。没有什么比看一两部好的电影更适合度过平安夜,也没有什么情绪比哀而不发更回味绵长。弹钢琴的美丽的伊莲娜雅各布。孩子们在防空洞里上课和祷告。孩子们观看卓别林会心大笑。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真难以置信,我是这个学校里唯一思考死亡的人”。几乎触到泪点的电影,我时常在想,一个人是否只有接近暮年才能与年少时的自己达成谅解。对比路易·马勒五六十年代作品,再来看这部去世前七年作品,他把自己最隐秘的身世都诚实说出来了呢,难道不值得流泪吗?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8 童年难以承受的告别 朱利力安自己也不知道那一别就是永远;二战占领下法国社会一瞥 助人的德军士兵和保护犹太人的军官 为虎作伥的卖国贼 走投无路的内奸 苟安的小资产阶级市民 坚持信仰的牧师 以及一群正值思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 让纯真面对时局的残酷 用分离教会他们大人的纷争太过无情

46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我一直以为封面那两个孩子是女的。好吧,我知道他想要讲什么了,但我觉得表现力还不够。大概是我看不惯孩子之间那种打打架就出来的感情?想到同是法国的放牛班,觉得后者更甚,估计是有音乐作陪吧。

51分钟前
  • 脫繮的蛇肉堡
  • 还行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55分钟前
  • Jokery
  • 力荐

那种贴近大众的叙事、欧洲才有的仁慈,就像是男孩天生的坏天生的好天生的那种思想。太实际了,没能很抒情。就是古典文学抒情也是更多的。比较贴近这个时代的大众吧,或者一丝知识分子味道,淡淡远远稍微伤感一下,姿态比较正

58分钟前
  • NVHZ
  • 推荐

7.7分 孩子们每天打打闹闹经常发生矛盾,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在军官把他们的朋友带走并且关闭学校是他们意识到那些朋友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1小时前
  • 尊驰
  • 推荐

中规中矩的故事和节奏,是一部非常有年代感的“老样子”电影。一方面教堂是多重社会身份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孩子是介于童真与成熟之间的混合物,张力由此而来。

1小时前
  • 仁直
  • 还行

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爲什麽要承受太多,年少友情沒有破碎,生命沉重如此無奈。猶太人、納粹、集中營、蓋世太保…這些永遠分不開聯繫的詞語,是怎樣的一斷悲痛歷史。

1小时前
  • TOWNE
  • 推荐

心碎了啊,就算一起寻宝,一起看书,一起对着卓别林的电影笑,在那个冬天阴冷的早晨,他们再也不会回来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路易马勒是新浪潮中最不被眷顾的一个,早先拍了揭露法国伤疤的片儿,被逼的去了美国,再回来时带了这么一部自传色彩的片子,正合了法国人的意,好评一片。我反而觉得温情足够、冷静足够,少的偏偏是递进的节奏。俩个少年感情的升温慢得离谱,也并不觉如胶似漆,若少去那些乱伦的隐喻,就更凝练了

1小时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还有男主噙着眼泪像他好友告别,平静的钢琴响起,留下的确是意味深长和沉重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