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警备区

剧情片韩国2000

主演:李英爱,李秉宪,宋康昊,金太祐,申河均,Herbert Ulrich,Christoph Hofrichter,李汉伟,奇周峯,陈泰贤,李代延

导演:朴赞郁

 剧照

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2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3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4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5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6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3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4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5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6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7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8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19共同警备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4 00:17

详细剧情

  板门店边界的共同警备区,一天,哨所里的朝鲜士兵(申河均饰)为来路不明的子弹所杀,引发双方枪战。而最有嫌疑的凶手是同在边界上的韩国士兵,但韩国一方却指责是朝鲜先调起事端,双方都认为对手应该对此负责。  为了解决这一无头案件,南北双方同意由一个中立国来进行调查协调。瑞士国籍韩国女孩苏菲(李英爱饰)受派前来调查事件,韩国这边的李秀赫(李秉宪饰)始终保持沉默,而朝鲜一边的幸存者吴敬必(宋康昊饰)却表现出敌意,事情扑朔迷离。随着深入了解,苏菲发现事情隐藏著内幕,现场还另有其人……

 长篇影评

 1 ) 双方的爱恨纠缠

“你的影子越过界了”正在值勤的朝鲜中士吴敬必对已经成为朋友的三八线对面的韩国士长李寿赫开的一个玩笑,其实这个是导演由此表达的一种不满,是揭露国家现状分裂的状况,希望观众看完能思考.

导演更倾向北方的激进观点,在苏菲审讯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李寿赫,制止濒临崩溃边缘的他说出事实真相,吴敬必大骂到“你个狗杂种,你个资本主义混蛋。你知道我等多久了,我要给你们看看共和国的厉害,你这个背叛人民的人。美国佬的傀儡。朝鲜人民劳动党万岁!金日成领袖万岁!

导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常高兴在我的影片里说出这样的话”
突破禁区和打破隔膜是导演努力的方向。

当韩国士长李寿赫趁夜深入夜深人静偷偷应约来到朝鲜哨所,等候在那里的朝鲜中士吴敬必伸出了热情的双手:“你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在半个世纪的分裂之后,你中止了我嫩悲痛耻辱的历史,冲破障碍统一国家,李寿赫同志,我们欢迎你”大家在秘密的地下室里把酒言欢。

在交往中有融合也有隔阂。深夜,南北方的兄弟欢聚,白天,他们又在各自的兵营里将对房子作为假想敌来训练,猜疑是双方不可避免的,因此南成植会小心翼翼的问李寿赫:“你记得朝鲜俘虏交代的吗,戌边的部队学会怎样诱惑对方越界”

对于在三八线两侧值勤的人来说,双方既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又是亲密如兄弟的朋友关系。这种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导演的意思是把现实的东西展示给我们看,让人们了解历史,真心希望放下武器,回到从头。

爱恨纠缠,信任与猜疑并存,五十年分裂造成的隔膜与血脉相连的统一的愿望同深深植根于南北双方的人民心中。这与朝鲜半岛的三八线南北的两国关系也形成对应。

2000年正是此片公映的时候,当时双方关系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年中时候,金正日和金大中签署了一份《共同宣言》,声明南北双方就民族自主统一,离散家庭聚会。扩大经济交流合作等五项内容达成了协议。在迈向统一的艰难跋涉的道路上,韩国电影人努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 他们的友谊中谁射出了那致命一枪

看了一个开枪分析,人名都写错了,十分混淆。所以自己研究多遍,得出下述结论。 人物应该是: 李秉宪 韩国李军士 金泰佑 韩国二等兵 南 宋康昊 朝鲜吴军士 申河均 朝鲜二等兵 郑乌金 第五人 朝鲜军官崔某 我特意把尸检的片段,李英爱陈述子弹数量的片段,李秉宪回忆现场的片段,多看了很多遍。 开枪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军官崔某开枪 (结合前面的尸检,肺部中枪,不是致命枪) 第二枪 韩国二等兵朝着朝鲜二等兵脸部,子弹射穿录音机(结合前面的尸检,是致命枪) 第三枪 李秉宪朝着朝鲜二等兵,射穿朝鲜二等兵的手;随后想射宋康昊,子弹卡壳 第四枪 李秉宪中弹,死前的朝鲜二等兵射的 第五-十枪 韩国二等兵对着朝鲜二等兵补弹 第十一枪 宋康昊用韩国二等兵的枪,对着朝鲜对讲机军官补致命弹,擦干净后慌乱间塞给了李秉宪;擦干净李秉宪卡壳扔地上的枪,塞到了韩国二等兵手里 第十二枪 李秉宪用手里的枪(其实是韩国二等兵的)射宋康昊的胳膊 按照上面的计算,韩国二等兵的枪一共射出去10颗子弹,还剩下5颗。李秉宪的枪射出去1颗子弹。这个也跟李英爱他们的调查结论是一样的。 这里唯一不能确认的就是第二枪和第三枪。也就是,到底是韩国二等兵还是李秉宪对朝鲜二等兵开了那枪脸上的致命伤。 从李英爱在医院跟李秉宪转述宋康昊的口供,已经李秉宪的呆滞反映看,李秉宪应该是刚刚意识到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影响下,是自己杀了好朋友朝鲜二等兵。所以最后选择了饮弹自杀的方式。

 3 ) 论我国与韩国的电影差距问题

    


       当姜文的《鬼子来了》因为历史立场不正遭封杀,同年,韩国的朴赞郁的《共同警备区》却是红果果的触及敏感的政治,正面表现处于分裂的南北双方士兵之间友谊的影片,对于这两个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突破。我觉得我国跟韩国的电影差距不再只是几条大街的差距,不存在可比性。

       总感觉韩国的电影发展迅速的原因不是技术上、导演境界上的原因。而在于韩国有电影振兴委员会,就像一把锋利的矛,刺穿束缚和枷锁。给导演们自由开阔的发展和创作空间。而反观我国,多少电影连最起码的审核都通过不了,逼得导演删了又剪,最终移花接木的胶卷早就丧失了最原本的初衷。多少好电影遭到封杀,多少优秀的电影人被埋没。广电总局的严谨就像是一把盾,排挡在外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本真和纯粹,限制了自由的视野。沉重的盾牌拿在手中只会是负重前行,其发展的速度可想而知。

      《共同警备区》不像《欢迎来到东莫村》那样充满戏谑、荒诞,而是充满着悬疑、残酷。比同类型题材电影《辛德勒名单》、《钢琴家》更扣人心弦。

 4 ) 事件的真实过程

很多关于事件枪击顺序的推测,个人观影下来后觉得都不准确,虽然结果的悲剧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开枪的细节并不影响这个注定的结果,但本人太过于关注细节,所以还是想就此做一叙述。
人物:韩国方:李军官(踩雷主角),南军官(后来加入沟通小组),朝鲜方:吴军官(宋康昊),郑军官以及事件引燃点的朝鲜军官。

过程:从后进的朝鲜军官和李军官对峙开始,双方在吴军官劝说下放下了枪,这时音乐换到了吵闹的摇滚乐,而朝鲜军官的对讲机响了,因为摇滚乐的关系,除了本身佩戴对讲机的朝鲜军官感觉到了震动和些许声音,其余几人都未注意到对讲机响了,朝鲜军官下意识去摸对讲机,而这时一直在叨念是不是陷阱神经紧张的南军官发现对方的动作,于是拔枪击中了朝鲜军官,坐在地上郑军官吃惊之下也是下意识又抬起了枪口,李军官发现了他的动作抬手便是一枪爆头,郑军官躺地前手指触发手枪,枪口下坠同时发出子弹击中李军官小腿,南军官在连续枪响同伴中枪的刺激下向郑军官尸体连续射击7发子弹,而李军官也条件反射的将枪口对准可能会有所行动的吴军官并扣动扳机,不过手枪卡壳,吴军官保住性命。其后两人从癫狂状态清醒过来,吴军官冷静取下两人的枪,并用未卡壳的南军官的枪击毙朝鲜军官,将两人枪对调交给两人后让他们回去并告知只有李军官被绑架至此引发事件,南军官并不在场。接下来他让李军官射击自己手臂并取走李军官爆头郑军官并击中收音机的子弹连带收音机扔入河中,如此现场只有南军官那把在李军官手中的枪留下的10发子弹。

全部过程应该就是如此了,这样逻辑上才全部说的通,其他的顺序都会有说不通的地方。

 5 ) 韩国人的民族主义电影

看完韩国电影《JSA共同警备区》,精神受了点刺激,想说些什么。

1.韩国人真是拍情感剧和民族主义电影的伟大国度。

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只是宣扬民族主义不应该太弱智。我讨厌银幕上中国式的民族主义,比如那该死的《举起手来》(看这电影我真感觉智商和人格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民族主义电影拍到《共同警备区》这种程度,确实蕴含导演真挚的感情。 “分隔了半个世纪,跨越屈辱与痛苦的岁月,打开统一之门”是电影里主角们对自己违反军队纪律私自聚会的安慰。想一想朝鲜半岛的历史,主角们以浑厚低沉的声音说出这句台词的时候,确实会让身心俱疲的Korean们鼻子一酸吧。

2.国人应该反思自己的民族主义了。

近来网上大陆粪青和台湾粪青吵得热闹异常,大陆人说早晚打倒台湾总统府,台湾人说就怕不来打。似乎国仇家恨到了必须要屠光台湾人民才能雪掉的程度。不知道为什么本来的一家人会仇视到如此程度,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导演敢于站出来反思一下国人的爱国教育。同样是民族主义电影,《共同警备区》致力于渲染那种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而国人还只是停留在那可笑的阿q精神上……

3.这该死的政治。

记得《阳光小美女》上,一家人坐一辆破巴士去加州,路上爷爷谈起“年轻人的追求”,谈话内容真的是少儿不宜,这时,戴着耳机的“小美女”摘下耳机,问爷爷在谈什么,爷爷脱口而出“Politics”,委实让人只有冷笑的份。《共同警备区》上,因为意识形态而分隔的人们,相聚的时候总是想努力摆脱这该死的政治,他们拍照的时候会努力不让金家二主的画像成为摄影背景;“大哥”听到李秀赫的“劝降”,会把吃进嘴的巧克力派再吐出来,然而玩笑过后却会再吞进去。然而人终究是摆脱不了政治的,要不然,郑于真不会死,李秀赫也不会死…… 当画面定格在那张四人同时出现在板门店的照片的时候,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是很残酷。“片尾的画面由动转静,由彩色变为黑白,他以那张游览者无意间拍下的4位主人公在一起的照片结束。他把4个士兵的友谊永久的定格在胶片中。”

 6 ) 开枪真相——终结讨论版

看完之后觉得剧作巧妙在枪和子弹的设计上,很想把它弄清楚

可能名字翻译版本不一样,用剧中角色代替

朝鲜中士——宋康昊演的那个胖胖的大哥

朝鲜士兵——喜欢画画,身中八枪的那位

韩国班长——结尾自杀的那位

韩国士兵——中间自杀的那位

朝鲜上尉——以上四人约会的时候突然闯入的那位

结论:

整个事件中,韩国班长自己的配枪只射出了1发子弹——就是把朝鲜士兵爆头的那一颗,打完就卡壳了。韩国士兵的枪一共射出了10发子弹——第1发由士兵本人打出,打穿朝鲜上尉的胸部和肋骨,并不致命;第2枪也由士兵本人打出,打掉朝鲜士兵的手指;3-8枪(共6枪)还是由本人打出,打在朝鲜士兵已死的尸体上;第9发由朝鲜班长打出,正面爆头了朝鲜上尉;第10发由韩国班长打出,是为了伪造绑架的假象,打在了朝鲜中士的肩膀上。所以在后面审讯的时候,交上去的枪里还剩5发子弹。(所以说韩国士兵和班长一样装枪习惯都是装15发?)

朝鲜士兵身上8处枪伤——头上1枪来自班长用自己配枪射击,断手1处、身上6处,是韩国士兵用自己配枪射击

朝鲜上尉身上2处枪伤——不致命的那一处是韩国士兵用自己的枪打的,爆头那一枪是朝鲜中士用韩国士兵的枪打的

顺序过程:

录音机切到一首摇滚歌曲,韩国士兵看到朝鲜上尉要拿对讲机,1枪打穿了他的肋骨,这时朝鲜士兵慌了,拔枪对准两名韩国军人,感到威胁的两名韩国军人同时将枪指向朝鲜士兵。

根据结尾最后李英爱的话以及朝鲜班长内疚自杀可以看出——当时打穿朝鲜士兵的脑袋的那1枪是班长开的(为什么班长结尾会内疚自杀?因为从这里开始真的杀人了,后来还导致审讯过程中韩国士兵跳楼自杀,班长记起真相后认为自己才是造成朝鲜士兵、韩国士兵二人死亡的始作俑者,所以自杀),韩国士兵那1枪打断了朝鲜士兵的手指。而班长之前可能由于潜意识里自我保护,把记忆修改成了“韩国士兵杀死了朝鲜士兵,自己那一枪打断了朝鲜士兵的手”。

韩国班长这时还想对朝鲜中士正面爆头,但枪卡壳了。

朝鲜士兵死亡的同时(或临死前一刻)还是扣动了扳机,打伤韩国班长的大腿,导致韩国班长枪掉在了地上,被某个人的脚踢开

接着韩国士兵发疯,对着尸体怒射6枪(从1小时33分05秒开始,可以明显听出开了6枪)

朝鲜中士从懵逼状态的韩国士兵手里接过枪来,用它射杀了朝鲜上尉(正面爆头)

朝鲜中士把属于韩国士兵的枪塞到韩国班长手里

朝鲜中士走过去捡起刚才被踢开的韩国班长的枪,塞到韩国士兵手里。至此韩国班长、士兵两人配枪互换。

韩国班长后来对着朝鲜中士开了1枪,制造自己是被绑架要逃脱的假象

枪战结束后朝鲜中士将韩国班长和士兵的枪互换了。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韩国士兵实际上没杀人,只是把朝鲜上尉肋骨打穿再加上对着朝鲜士兵的尸体开了6枪,能不让他卷入就尽量不要让他卷入。将那把只开过一枪的枪塞给他,很合理,但当时情况下应该没时间考虑子弹数对不对得上的问题。

两把韩国人的枪打了11发子弹,朝鲜尸体身上10处枪伤,朝鲜中士身上1处枪伤,一共11处枪伤,却只找到10发子弹,因为其中1发子弹——根据镜头剪接来看应该是班长把朝鲜士兵爆头的那颗——打到录音机里,被朝鲜中士扔河里去了。

24分半的这一段说得很明白:

这三张图和上述推论完全吻合。

本来到这里我觉得疑问已经完美解决了,但我看到更前面这句话的时候(19分半左右)

心想这到底是闹哪样啊?这样不是和后面自相矛盾了吗?现场到底取出了多少发子弹啊

这段话的英文是

——How about on the dead bodies?

——Actually 11 including the one that wounded Sergeant XXX(朝鲜中士)

感觉这里可能强调的是“应该有11发子弹”或是11处枪伤,结合24分半的那三张图,说得很明白了,现场只找到10发子弹,还有1发,打到录音机然后被扔河里了。

最后,电影情节虽妙,还是情感最打动人。说着一种语言、甚至比大陆和台湾更亲的南北朝鲜,竟因人为因素互相敌对,不得不压抑正常的、美好的感情,实在让人唏嘘。

END

 短评

荒谬的政治扭曲了人性.

4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剧情翻转做的很棒,两千年的作品呀,不比诺兰差。

8分钟前
  • zym16zym
  • 力荐

【A】无论什么时候看都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尽管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虚伪且违和的,但通过被创作者精致包装的情感内核,观众仍然会坚信这个“罗生门”中最悲情的“真相”。当观众下意识做出这一反应时,也间接证明了韩国电影在类型片元素的借鉴与学习中成功将富有韩国特质的题材与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并开拓出独具本土风格的商业特质和艺术主题。另一方面,朴赞郁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芦苇丛的摆动将「风」这一元素视觉具象化捕捉;板门店的界线与对立的窗口都是两方友谊的证明;剪辑上对动作/剧情的省略反而创造出内在的影像活力;而结尾那张唯一的合照更是神来之笔,永不过时的手法。但朴赞郁拍的实在是太工整了,所以总感觉把导演名字换成奉俊昊好像也不违和....

9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大赞朴赞郁,结尾那场持枪对峙戏对人性表现的太他妈精彩了,还有那张旧照片,和那首伤感的歌,这些都是战火中比杀戮更闪光的事。

1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幸亏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这要搁现在,绝对是腐女拯救宇宙的完美注解。

13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最后那张照片让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

15分钟前
  • junepig
  • 力荐

朝鲜南北士兵的地下友谊,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反映的却是苦涩和更荒诞的现实,fucking war。

16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这是一个圣诞颂歌式的温暖故事 芦苇地雷那场戏很赞 chocopie的梗 李英爱美....不得不承认,韩国人确实能拍电影,侯导说的对,本世纪只剩韩国还能拍出这种男子汉气质的片子了;剪辑功夫相当了得

18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两次拍照:“角度总是不对”、“靠紧一点”的三人和因此被挡去的两金、南成植的缺席(隔世四人合影,无奈缺一);被递还的飞过界的帽、美国游客在屡次劝阻下执意拍照,拍下了四人没法独立完成的、唯一的同框相。政治原因的不允许,隐秘人情的被记录。感动。

2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重看《共同警备区》,不管这个立意的三观多正,多么韩式煽情,隔了十年再看,还是太假了。韩国士兵因误踩地雷被朝鲜士兵相救而结识,两韩两朝士兵成为四兄弟,在共同警备区里开Party,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属于典型了为了创作而把政治问题简化。当人性议题放在一件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里时,从开始就是不可信的,也就缺少了艺术作品的分量,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把纳粹集中营当成一场游戏同理,也是虚假的虚构。想用两方阵营来代表渴望半岛统一的和平愿景,同时加入李英爱这个北朝后裔瑞士人做第三方视角,人物是功能化的,缺乏真实基础。朴赞郁使用了大量摇镜、相似场景的镜头渐变来过度衔接回忆插叙不同的时间、空间,交叉剪辑是比较个人特色的。但一些星空特效镜头看起来特别假,放入这种严肃题材很违和。

25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其实没觉得多好多震撼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分多次才看完整的片子,曾经差点就被我否定了,只是后来看网上评价实在很好,就重新完整看了一遍,发现真是好片,看来看片一定要完整连贯啊~~

3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这是朴赞郁在视听语言上表现最平庸的一部电影,却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可见艺术本体和大众趣味之间总有很大的鸿沟。最后照片的一幕很动人,又是整部影片的缩影。以一个旁观的视角目睹一场非常环境下的兄弟情,我们都是游客,看见了这不可能发生又很能够共情的情义。

33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最好的韩国电影之一,最后一幕绝了。

3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民族的哀伤啊。电影真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可以寄托所有的思想。最后的一张黑白剪影配上哀伤无奈的音乐,是全片的灵魂所在。朝韩问题一直是半岛人民的痛点,无奈身为普通民众对此无能为力,好在还有一些能为此努力的人制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共同警备区就像一首诗,代表了许许多多半岛人民心中的痛,和共同的期待。想想我们曾经的历史,想想我们的人民,连作诗的权利都没有,真是可悲可叹。

43分钟前
  • 等等我
  • 力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5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却不得不把自相残杀作为政治正确。这样一个被撕裂的民族,流的泪中都带血。Make love, not war。愿望越美好,现实越残酷。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应该算是第二部让我感动的韩国电影吧,作为中国人,我想对于这部电影会有异常深刻的感受...朝韩 / 海峡

53分钟前
  • 左宜右有Haak
  • 力荐

见微知著的大气结构,人物情感饱满细腻,手法上虽然看出明显刻意安排的痕迹,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戏剧安排都不会显得过分。一张照片中的四个人,最后只能死在不该自己担承的内疚里。

55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朝鲜的世袭独裁统治才是阻碍南北统一的障碍,而南北人民都是善良的,最后的照片也是点睛之笔。★★★★

58分钟前
  • Q。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