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

剧情片其它2021

主演:阿米尔·扎迪迪,莫森·坦纳班德,弗里施特·萨德尔·奥拉法耶,伊桑·古德尔基,萨日娜·法哈蒂,Sahar Goldust,Maryam Shahdaei,Alireza Jahandideh,Farrokh Nourbakht,Mohammad Aghebati,Saleh Karimaei,Ali Ranjbari,Fatemeh Tavakoli,Amir Amiri,Naghameh Ghavanlou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剧照

一个英雄 剧照 NO.1一个英雄 剧照 NO.2一个英雄 剧照 NO.3一个英雄 剧照 NO.4一个英雄 剧照 NO.5一个英雄 剧照 NO.6一个英雄 剧照 NO.13一个英雄 剧照 NO.14一个英雄 剧照 NO.15
更新时间:2024-05-19 00:12

详细剧情

  拉辛(阿米尔贾迪迪 饰)因为欠债而入狱,在为期两天的假释裡,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有17枚金币的手提包。拉辛原本想把这些金币转卖还债,但是可卖出的金额却远远不够还债。因此,拉辛决定转而寻找手提包的主人,希望能藉此获得一些奖金,没想到他的这项“义举”却意外在社群媒体上爆红……

 长篇影评

 1 ) 评价他,就如他的剧本一般难。

法哈蒂是我非常敬重的导演。

但我不喜欢这部片子。

我认为《一个英雄》是对《一次别离》的过度重复和模仿。

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角色类型

别离中纳德被动应对流产事件。

英雄中拉希姆被动卷入“树典型”风波。

人们都在被动应对危机,属于被动角色范畴。当然,此项符合法哈蒂描写社会小人物的视角。

二.角色数量

别离大致有:纳德,西敏,特尔梅,纳德父亲,保姆,保姆丈夫,保姆女儿。其余第三方有法官,家庭教师,楼上邻居等若干。

英雄大致有:拉希姆,拉希姆女友,拉希姆儿子,拉希姆姐姐,拉希姆姐夫,债主,债主女儿。其余第三方有监狱长和监狱支部书记,狱友,慈善委员会主任,再就业政审领导,见义勇为司机大爷,金币主人等若干。

都是7+N,或是7+N的变体。人物数量和功能都在法哈蒂式的可控范围内(两者基本一致,但英雄略多一些)。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别离中每一个配角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生动的围绕在主角周围,却又不失性格,连本应符号化的法官都带着人性,他们在演“自己”。而英雄中每个配角都背负着某一种立场,甚至可以轻易的用好人和坏人把他们区分出来。在我的观感中,除了“好人”司机大爷,其他的各路牛鬼蛇神都稍显失真,因为他们被符号化和功能化了,喊口号的人常常会忘了自己。

三.主题,矛盾类型,冲突的勾子

都在讲小人物与国家的关系。用36种故事模型来看,都属于第五种:逃离冤罪。法哈蒂的本事在于他会融合两到三种故事模型于一体,这个后面再说。至少在表层事件中都属于逃离冤罪。别离中纳德面对保姆的索赔,英雄中拉希姆还债风波,两个故事的勾子都是钱。这三项基本划定了故事大体的事件,人物关系+时空背景+事件=戏剧情境。近似的人物关系,同样的背景,同类型事件,所以导致戏剧情境高度相似。

四.关键信息隐藏

别离中孩子到底怎么没的?(结尾交代了)

英雄中拉希姆到底是不是设局者?(没有明确交代)

这是法哈蒂擅用的关键信息隐藏术,隐藏的意义有:1增加悬念,2情节复杂化,3延宕高潮。这方面两部电影都做到了,但我想说别离用的好一些,因为,好的隐藏有两个前置条件需要满足:1隐藏的执行者需是一个角色,而非创作者或者剧中某方势力。2该角色有隐藏此事的动机。在别离中,保姆隐藏真相,并且是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而去隐瞒,观众很难去责怪她的“欺骗行为”。更绝的是,这个隐藏还在结尾处回到故事主线,并被纳德利用,点燃了炸碎人们希望拼图的炸弹。绝!(至于纳德为何不在一开始就使出手按可兰经的杀招非要等到结尾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吧,就像手机屏幕上的挖孔一样。天才的逻辑也有漏洞,我相信法哈蒂在这一点上一定纠结过,也一定尽力了。)

再说英雄,质疑拉希姆是设局者这个流言从何而来?是债主么?正常的一个债主为了让负债者还钱会把对方往死里踩?如果是这样,那我猜,法哈蒂导演可能没当过债主。何况,打人事件后债主还放他一马,老爷子够仁义了。唯一有动机的就剩狱友了,那么,面对这样的质问:

一个心中笃定胸有成竹的正常人会怎么办?一定是直面手机,就事论事逐个击破。只有心虚的人才会曲线救国去找失主(失主那条线逻辑更有问题,此处不展开讨论了)。在这里法哈蒂犯了一个错误,他让人物(拉希姆)的选择不再忠于人物性格,而是服从了导演的那一盘大棋。更重要的是,狱友(关键信息的这条故事支线的核心)并没有在故事的终点回到主线上,因为,他只是个工具人,他不配。别离中关于流产的矛盾从头怼到尾,英雄呢,结尾的焦点已经转到拉希姆儿子的尊严上去了,父子关系突然就抢走了流言的风头。至此,隐藏信息这条线已经烂尾了。

如果我们分析一次别离的成功,会发现一条规律:关键信息需要赋予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可以和主角组成最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人物关系,角色要有隐藏该信息的动机,并最终作用于故事高潮。

五.《套娃》故事结构

法哈蒂的故事非常复杂,分析难度极大。但是,这世上所有的故事本质上都是三幕剧,其他都是三幕剧的变体(根据每个故事特有的气质,将第二幕进行拆分)。那么我们试着用三幕剧的结构来剖析《一次别离》,会得出一个图表(抱歉我电脑用的不熟练):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把《一次别离》分解成三层叙事,每一层都是一个完整的三幕剧独立体。然后,我们可以发现,1号三幕剧向下恰好是2号三幕剧的第二幕。整个2号三幕剧又成为下一层的第二幕。这种类似于套娃的结构,如果你愿意,你的人物关系够多够复杂,你可以一直套下去。分层的逻辑一定要从重要的人物关系出发,而且是越往下越重要,你不能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来套一层。我个人觉得120分钟的电影里,三层结构已经是极限了,并不是说多就好,大部分优秀的电影只讲一件事。而年轻创作者往往就栽在“深度”这个坑里了,恨不得第一部电影就把宇宙讲明白。那么,法哈蒂的故事搞的这么复杂为什么还好看?

答案在这里:

2012年《世界电影》第4期143页

红线上那三个字:复杂性。

复杂就是法哈蒂的招牌。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终极追求是“简“,全世界的电影大师绝大多数走的都是毕加索的路子,越老越妖,一根线一头牛,看不懂是你的事儿。那么,法哈蒂为何南辕北辙越拍越复杂?首先,我认为任何形式的南辕北辙只要做到极致,都会产生新的艺术效果,甚至达到另一纬度的“简”。其次,他的招牌不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上面那篇文章只提到“复杂性”三个字,其实我认为,可分两个层次解读,第一是叙事复杂性,第二是情感复杂性。达到叙事复杂性类似于织毛衣,相对有逻辑。而达到情感复杂性则难很多,类似于在黑箱中拼图,也是最重要。复杂的动作必然依靠复杂的情感,没有人物的情感打底,人物的行动就是无源之水,表层的复杂性就是花拳绣腿(例如某些靠音效支撑的国际网红大导演,不说了,怕挨骂)。

换句话说,你看到《一次别离》这么复杂的故事,还不厌烦,是因为每个角色都够生动,都有情感,他们充沛的情感纠葛恰好在一个平衡状态上,使角色相互角力,织绘出情感的复杂性。这是法哈蒂高超的技法和天才的创造力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我们只能来试着分解一下他的复杂,尽量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看看他在三层三幕剧的每一层分别在讲什么?

第一层叙事,纳德面临法律的惩戒,他需要证明他是无辜的,求生存。这一层是最容易外化的矛盾,类型片惯用元素。同时能带到当下的伊朗社会背景。

第二层叙事,夫妻二人婚姻的分歧,为何要离婚,因为价值观不同,面对这样的社会,一个要逃离,一个要硬钢。什么样的社会?第一层叙事里有。

第三层叙事,女儿泰尔梅试图挽回这个家,她的家怎么了?第二层叙事里有。她真挚的情感影响了父母的情感。父母的情感变化又会影响到前两层叙事。但归根结底,泰尔梅这一层,表露的是一家三口割不断的情感。

如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分层逻辑:

又复杂,又有序。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节奏,表达的主题。

每一层都清晰准确,自成体系。并且能彼此渗透,相互影响。

从社会到个体,从物质到精神,从价值观到情感,都有了。而且有严苛的内在顺序,一定是社会事件在最上层,情感在最下面托底(全片结束时也会停留在最重要的情感层,没有什么比泰尔梅最后的选择更令人揪心的了吧)。这就是法哈蒂的“复杂性”,也是《一次别离》繁而不乱的逻辑。

那么,我们把另一部摆上台面。

我们会发现,主体上是完全一样的套娃结构。只是,第一层更复杂,第三层篇幅略少。并且,一二层主题互有重叠。

第一层拾金不昧事件里,拉希姆一会儿要尊严,一会儿要钱,还要工作。卖金币时上一秒畅想美好未来,下一秒就道德上身(人物的重大转变太过简单了)。这不叫复杂了,这是性格的模糊。

第二层还债事件里,拉希姆面对债主时的又卑又亢,加剧了模糊。还了债,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真正的尊严,但你却在还债的路上在意自己步子迈的不好看。并且,债主全程参与集资过程就很诡异,给你还钱你就烧高香吧,还嫌人家这钱来的有瑕疵?总之,这一层就是和稀泥,看不出这一组人物关系的发展和逻辑,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还有最重要的:欲望。我们反观《一次别离》里纳德的欲望:我不走,我要改变这里,我永远是对的,我绝不认怂!观众知道他想要什么,才能和他共情。

第三层美好新生活中,女友带给他生活的勇气,才是他计划还钱走出监狱的情感契机和基础。是他上面所有行动的源泉。可是这对人物关系被弃置角落,二人没有对抗,女友对拉希姆的各种做法表现出了微乎其微的反对,而这些反对通通被拉希姆无视。这个男人从上了电视之后就变了,再没有提过共筑爱巢的事儿了。换句话说,这对人物关系其实也烂尾了,也就无法再提供地基的支撑了。

人物情感无法支撑,导致人物行动线模糊,行动线模糊导致三个层次中主题重叠不明确,主题重叠导致叙事的复杂性受到影响,就好像汽车变速箱齿轮乱了。叙事复杂性乱了,会遮盖住仅存的情感基础。法哈蒂的剧本向来都是精密仪器,一处乱了,处处乱。

归根结底,在《一个英雄》问题连成的闭环中,谁来背锅?我觉得恰恰正是法哈蒂过度追求叙事的复杂性,轻视了情感的复杂性导致的。情感的复杂性需要天才的创造力,例如别离中纳德一家三口,就在情感的强度上远强过英雄中的拉希姆和女友及儿子的组合。而复杂性这件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有些故事适合复杂,有些故事不适合。如果你发现有些角色即便删去,故事依旧成立,那就有问题了。最恰当的状态,应该是每个故事都找到自己最独特的结构和气质,高于类型化模式,这才是电影最大的魅力。这一类故事中,我个人觉得《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就找到了比较匹配的结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横向对比。

这世上没有什么成功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套娃这一套好不好使,不知道。我只知道强行照搬一定会有问题。

六.情境设计的惯性

最后,说点零碎的有的没的。有没有一些画面,或是一些角色的状态,或是一句台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道德的困境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孩子面对质询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武戏的场所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或者,这最经典的一幕: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

结语

我带着批判和调侃的心态去找以上这些图,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再次动容。以至于此刻已失去了批评的心情。

抛开与前作的对比和不知详情的抄袭案,《一个英雄》依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只是珠玉在前,瓦石难当。十年后的今天,《一个英雄》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十年前《一次别离》的伟大,让我再次赞叹法哈蒂在技法和创作直觉上达到的一种独特的契合高度。同时它也证明,天才的作品是无法复制的。

虽说所有伟大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讲同一个故事,以至于我们会看到同一种语法,同一种视听,甚至感受同一种情感体验。但我还是盼着能看到他下一部,有新的天才出来。

2012-2022《一次别离》上映十周年了。向法哈蒂致敬。

 2 ) 论人的多面性——《一个英雄》

孟子主张人性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是一切美德的开端。但,在基础的生存性面前,还能求善为先吗?这就是人的多面性,在不同的环境、背景和心境条件下,可能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决定和选择,一切都有它的合理性和存在性。

《一个英雄》这部电影一定不要预先看简介和剧透,就顺着剧情标准倍速看是效果最好的,你会完全被代入进去,心绪起伏波动,不看到最后永远不知道结局如何,真是九曲十八弯的故事,既是一部悬疑片,也是伦理片,也像一部社会纪录片。

伊朗大导演法哈蒂太牛了,又给中国电影人上了一课,不需要那些农村的丑陋落后,也不需要费钱的特效,更不需要禁忌的敏感话题,就是普通的生活日常,完全可以编出完美的剧本来!好好拍电影,不要想投机取巧,不要怪责题材不放宽和没有分级制,就中国的题材创作空间,已经是伊朗的几万倍。自己拉不出屎,别怪地球没吸引力。

本片的镜头和台词几乎没有拖泥带水,剧情的走向虽然拧巴,但异常合理,挑不出毛病,观众观影的沉浸感非常强烈。当然,前提是故事发生在伊朗,稍微了解伊朗就知道,这个国度古老又刻板,百姓比较循规蹈矩,做事认真而严谨,它的保守做派受宗教因素影响也很大,所以可以看到大家对人性美德的歌颂和对人性污点的批判都异常强烈,道德漩涡成为本片的核心,所有的故事围绕着道德和名誉而展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片头,男主一出监狱就错过公交和出租车,注定这是一场难熬的历程。大家也不用吃惊伊朗监狱的宽松,可以自由行走和打电话,甚至监狱大门就这么随意开着,互相吃着点心,感觉跟国内大专院校差不多。

故事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英雄,也没谁是真正的坏人,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发生了。姐姐、儿子、未婚妻因为亲情和爱情而帮他,也许话语不多的缘故,说漏了一句话都可能带来覆水难收的BUG。出租车司机出于对狱友的同情而帮他做善意的假证。监狱长为了掩盖狱内丑闻而帮其炒作新闻。慈善基金会为了各种名誉而积极出手相助。政府机构人力资源部经理恐怕是唯一坚持自己立场去探究真相的较真之人,但未必获得观众的认可。

至于那个神秘失踪的领包女人,是不是骗子也不得而知,也许就是上帝派来的。

说回电影制作,伊朗一贯的超低制作成本之下,请的都不是什么明星演员,但奉献了巅峰的演技。我们都被“骗”了,我们同情可怜男主,希望帮他开脱。我们被结巴的孩子所感动流泪。我们相信,那个认领包的女子一定就是失主本人。我们觉得债主不通人情,别人都同意,为什么就他不同意。我们相信,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伊朗的事情。摄像机?不存在的,那是上帝的眼睛。

结尾的一小段镜头也堪称影史经典,一位老汉走出光明之门,拥着老伴登上了归家的公交。阴暗处,男主默默地在登记后,自行走向监狱深处。

大门开着,谁也不能轻易迈过,那是道德的闸门。

 3 ) 一个英雄 影评

拉辛因为欠债入狱,而在为期两天的假释里,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有17枚金币的手提包。拉辛原本想把这些金币转卖还债,但是可卖出的金额却远远不够还债。因此,拉辛决定转而寻找手提包的主人,希望能借此获得一些奖金,没想到他的这项义举却意外在社交媒体上爆红。。。。纪实的题材,线性的叙事,悬念的氛围都恰到好处。

 4 ) 救赎之道难行

很惊艳。查了下,原来是戛纳获奖影片。

片名太不起眼(这么译可能为了呼应法哈迪的《一次别离》)。前十分钟有些拖沓。后面火力全开。搞得我本来倍速观看,不得不放慢速度。对白实在太精彩。

男主假释出狱,贫困潦倒,要还一笔巨债,还得是正当手段获得这笔钱。因为他的心纯洁无比。这是影片开头的“激励事件”和人设。

路边捡到一袋金币,价值数百万,让还债成为可能。但良心不安让他决定寻找金币失主。下面情节出现大反转。

监狱方得知男主的事迹,想借此宣传监狱罪犯“改教成效”,于是让媒体宣传男主的事迹。男主“被成为”一个英雄。

正面舆论影响下,男主的罪名得以摘除,得到的捐款用来还债,政府还提供了一份体面的公职给他。就在他人生到达巅峰时,一段他打人的视频又让他跌入谷底。

他来自监狱,又回到监狱。一个英雄就这样昙花一现般地成为乌龙。

冷酷社会,势利众生,真实程度令人喘不过气。

观后感借用《刀锋》的话来总结: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5 ) 《一个英雄》:被误解的“好人”,被利用的“英雄”

伊朗大师级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新作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很“熟悉”的故事,里面的算计、纠结和无奈屡屡使人感同身受。

某种程度上说,这像是伊朗版的《求求你,表扬我》(2005)。

《一个英雄》讲述男主人公拉希姆因无法偿还债务而入狱,她的女友捡到一袋金币,拉希姆很快打消了卖掉金币还债的念头,设法还给了失主,此事被监狱方知道,开始大张旗鼓宣传,慈善协会也表彰他的榜样行为,拉希姆也借重新获得的名誉去找工作,但中介组织负责人不信任他,觉得还金币的事可能是编造的,更多的质疑接踵而至,为了证明清白,拉希姆和各方组织都在想方设法,却不断碰壁。最后,拉希姆放弃自证,再次回到监狱服刑。

如何成为英雄

电影开场不久,拉希姆和女友带着金币来到金店,店主估算价格后,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只能偿还一部分债务。店主要登记时,笔写不出来,店主找笔的时候,拉希姆目光游离,眉头紧皱。

后来他向很多人讲起此刻,都说是上帝给他的启示。上帝用一笔意外之财来考验他,他经受住了考验。

大部分人都被他不文过饰非的坦诚和迷途知返的行动所感动,献上掌声和湿润的眼眶。

但随着事件不断放大,他的很多行为都显得模棱两可。

假释期间,他和女友确定了要寻找失主,把金币留在姐姐家,但是在失物招领的贴纸上他留了监狱的电话,当失主打来电话时监狱的管理者都知道了他的拾金不昧。

监狱方找记者采访他,宣传他的事迹,他没有说自己是因为欠了高利贷进监狱,也没说是女友捡到金币,一切都是他自己做的和决定的,他经受了上帝的考验。

慈善协会为他举办筹款大会,大力表彰他的事迹,还邀请他的患有口吃的儿子上台发言,更激起了观众的同情心,大家纷纷解囊相助。

拉希姆的家人、监狱管理者、慈善协会的人都劝债权人,先收下筹措的善款,其他钱拉希姆出狱后认真工作,逐步返还,只希望他尽快撤回诉讼。债权人却极为顽固地屡次拒绝了。他被拉希姆之前的行为伤害太深,希拉姆的前妻是债权人的小姨子,他为希拉姆做担保,却被搞得家财尽散,还把女儿的嫁妆抵押了。“他一生都在撒谎。”他再也不相信希拉姆,这次大肆报道的拾金不昧事件有些细节再次让他确信了希拉姆的不可信任。

慈善协会推荐希拉姆到一家中介公司,希拉姆带着登载他事迹的报纸去求职,负责人却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一些传言,坚持要联系失主,求证事件的真实性。希拉姆一家想尽办法,失主仿佛人间蒸发,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希拉姆便让女友假扮失主,但由于很多细节对不上,敏锐的中介负责人因为这些漏洞拒绝为希拉姆介绍工作。

希拉姆再次去找债权人,恼羞成怒间,殴打了债权人。监狱负责人责备他撒谎,他说采访不是我让安排的;慈善协会收到打人视频,怪他会连累协会名誉受损,他说这不是我的错;希拉姆和女友一直争取慈善协会把善款给他们,那是以帮助希拉姆名义筹集的,但慈善协会已经准备把钱给另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丈夫已被判了绞刑,偿还债务就能免除死刑,她知道了希拉姆的事后就天天来,希望争取这笔钱,很多上次捐款的人也表示不想把钱给希拉姆。

这就是希拉姆,一直游走在道德边缘。一开始同情他的困境,对他有意无意的谎言、顺水推舟的利用尚能理解,动手打人之后同情几乎没有了,冲动莽撞的性格也是他自身悲剧的源头,更不应该对曾帮助他的人拳脚相加,突然理解了债权人的不满和固执。慈善协会的人对他很失望,搅成一潭浑水后,他把大家拉下水还希望都想办法帮他隐瞒,“这是恩将仇报。”

为他是不是“好人”一锤定音的是电影结尾,当监狱负责人想再次用他的儿子出镜,拍摄一个声援父亲的短片时,大家都明白用意:用儿子的口吃博取同情和支持,屡试不爽。儿子紧张地更加结巴,镜头扫过一家人,大家都在儿子的磕磕绊绊中尴尬着、沉默着。希拉姆忍无可忍了,他强迫监狱负责人删掉了视频。

希拉姆又回到了监狱,在门口等候的时候,表情祥和沉静,是整部电影里他最平静的时刻。他实践了他对慈善协会负责人说的话:“我不在乎这笔钱,我在乎的是我的道德。”

他最终证明了他是个“好人”,一个不完美的普通人,一个优柔寡断屡屡想越界又屡屡后悔的凡人,一个有着各种各样小心思、小算盘、平日里温吞木讷、愤怒时冲动暴躁的“英雄”。

谁需要英雄

为什么希拉姆要成为“一个英雄”?

他的债务很难偿还,没有卖掉金币直接原因是估价太低,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他内心的道德底线,他还做不到放弃底线,但他隐约觉得还给失主并宣扬出去对他会有帮助,他需要及时发现并借力一切机会,但他没有想到旋涡越来越深、底线一变再变,身不由己。

监狱因为有囚犯自杀,急需挽回形象,他们希望宣传希拉姆拾金不昧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借助采访展示监狱在日常管理、文化活动等各方面积极作为,为囚犯创造了优良生活条件,是因为监狱的培养希拉姆才能迷途知返,成长为“一个英雄”,希拉姆采访时也很懂事地感激监狱的管理者。监狱管理者一方面刻意忽视事件的某些不合理性,一方面也竭尽全力维护“英雄故事”。

慈善协会为希拉姆举办隆重的筹款大会,与会者的眼泪和善心,再次彰显和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希拉姆的悔过,儿子的口吃,让所有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同情心和道德感。希拉姆遭遇信任危机后,协会的人最在意的是协会荣誉受损,以后无法取得大众信任,无法再筹集善款。

希拉姆的女友深爱着希拉姆,她全程积极参与,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希拉姆,不惜任何代价,甚至与家人反目。

希拉姆姐姐一家人和后来参与其中的也曾欠债进监狱的出租车司机,从最初的不明所以,到后来积极维护,他们都是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变得不可控,事件真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接踵而至的问题,道德让位于目的。

无论是为了家族荣誉、组织名誉还是单纯的同情,到最后所有人都被绑到一条船上,希拉姆究竟是不是好人不重要,他必须是好人。

一个囚犯,他因为欠债进监狱,捡到金子却主动寻找失主,全部返还,他离婚了,还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儿子身体还有问题。多么真实、完美又让人怜惜的“好人”形象,完全可以被树为楷模,成为当代“英雄”。

他成了一个象征,一个图腾,他出现在屏幕上,报纸上,站在舞台上,成为大众的焦点,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只是一个傀儡,一个工具,是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的工具,更是权力机构、社会组织、社交媒体以及社会大众自我感动、共襄盛举、歌颂盛世的工具。

唯一清醒的是债权人,他是本次事件另一个主角,各方矛盾纠结点都落在他身上,如果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他能与希拉姆握手言和,会让事件推进到另一个高潮,所有人的颜面更加光辉。但是他坚决拒绝了,他不能理解眼前发生的所有事。

在慈善协会里,面对众人的劝解甚至批评,他说:

他做什么好事了?

即使他捡到一个包然后还回了失主,

这就是正常的行为,他尽了他的义务。

许多人都比他的情況糟糕

他们本可能会偷盗但没有那么做,要为他们庆祝吗

我从来没有失信子人,要给我颁发一个奖状吗?

世界上哪有人因为没有做错事而受庆祝的呢?

希拉姆带着愤怒去找债权人。

希拉姆:你是嫉妒我了吗?

债权人:我嫉妒你什么?

希拉姆:嫉妒人们尊重我。

债权人:可怜人们把你看做英雄。

希拉姆:可怜你无法接受别人尊重我。

债权人:我嫉妒你什么?

希拉姆:可怜你无法接受别人尊重我。

债权人:你上了电视就觉得自己是大人物了吗?

他们通过吹捧你来说这个国家是天堂。

人们尊重你?

人们是为你感到遗憾。

他们替你可怜儿子的结巴遗憾,

替你这位拉他在大家面前哭泣和乞求的父亲遗憾。

债权人在此次事件中,再次成为受害者,他成了众人眼中不通世故、不合时宜的顽固派,他为什么就不能做些牺牲成全所有人?成就“一个英雄”难道不比个人私利更重要?

质疑英雄,就是质疑树立英雄的权威。

希拉姆已经忘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他和背后的组织已经成为“英雄”共同体,维护英雄形象,就是维护共同体的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两段镜头是导演在冷静克制的叙事中隐藏的两把锋刃,绵里藏针地戳破英雄神话的荒诞和荒唐,也让并不宏大的叙事有了更深邃的指向。

回到监狱,希拉姆完成了道德救赎,回归平静。监狱成为“英雄”的归宿,高墙内外,他都无法自由。

《一个英雄》只见功利,不见英雄。电影里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有的只是各为其主的“聪明人”,英雄不再是雪中送炭、江湖救急,英雄是锦上添花、侍奉庙堂。

道德一旦被“崇高化”,就很难再做为大众言行内心尺度,自律变他律,鼓励变奖励,底线变奖台,做好事与作秀的边界愈模糊,德道愈无效;英雄一旦被“偶像化”,就不再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和荣誉感,需要持续的包装、吹捧、展示和保护,英雄成为完美无瑕的雕像,华丽而脆弱。

所以,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一个个体“好人”想成为社会“好人”但失败的故事。社会好人可以名利兼收,个体好人则带着道德把牢底坐穿。

 6 ) “一次别离”到“一个英雄”

“一次别离”到“一个英雄”:无论你怎样选择,是前行还是放弃,都是困苦的两难,都是两败的俱伤

很多年前第一次看这位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作品是“一次别离”。看完的感受是五味杂陈,大受震撼。“一次别离”讲述的是底层百姓小人物的故事。故事以一个雇主家庭与一个护工家庭之间的一起普通民事官司出发,让人看到了严格的宗教、混乱的法律、残酷的现实与矛盾的人性所共同编织出来的、令人无处可逃的篱笆。影片真实地近乎不艺术,却鲜活。影片没有任何炫技,没有任何渲染,甚至只是当结尾处音乐响起时,你才恍然发现,原来全片其他地方都没有过配乐。整部影片里那种山雨欲来前的沉闷与沉寂,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张力。你会非常期待一场狂风暴雨来释放这拧结的情绪、席卷这纷繁的混乱,然而真实的生活却没有高潮,没有宣泄情绪的机会,就那么一点一点咬蚀你的心,让你在各种藩篱中喘息着匍匐前行。老病是辱,生活是苦,对于底层百姓而言,无论你怎样选择,是前行还是放弃,都是困苦的两难,都是两败的俱伤,再强悍的心也慢慢碎成了电影里的那块烂玻璃。生活就像电影的结局,没有办法给出答案。

导演似乎一直都很喜欢也很擅长从小人物的境遇与故事着手,准确的选择矛盾突破口,去撕开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制度问题,去呈现人性,但却很少直接表达观点,也从不给予解决方案或者建议,只是让观众陷入思考或者感慨“的确,生活无解”。导演的新片“一个英雄”,亦是这样一部由阶层、制度、文化以及人性出发去展现小人物生活困顿与精神困境的佳作。相对于“一次别离”的生活实感,“一个英雄”的故事设计要戏剧性很多。但两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同样的简单,镜头语言是同样的平实,而电影氛围也是同样的紧张与张力十足。

“一个英雄”的主人公拉希姆,他的生活梦想是期待着能与女友法尔孔德、姐姐还有自己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能幸福安稳的生活在一起,却因为向亲戚借钱做生意失败无力偿还而被告入狱。服刑期间,两天假释时与女友约会见面,女友赶来途中在街上捡到了一个装着金币的手提包。他们想着,如果把金币卖掉,也许就可以通过先偿还部分债务来说服债权人撤销控诉,这样拉希姆就能马上出狱了,然后再依靠打工来偿还剩余的债务。但当他们来到兑换金币的机构、发现金币兑换价格低于他们原来的预期时,就不愿意立刻兑换了。就在这要兑没兑的犹豫之间,拉希姆的同情心与道德感忽然而生,他觉得,如果那个丢了金币的人是一个像他女友一样的女人该有多么可怜无助啊。于是他又不顾女友的劝阻,坚决的改变了主意,去张贴告示,并留下了自己所在监狱的固定电话,要将金币物归原主。监狱在知道这样一件好人好事以后进行了宣传,在舆论的推动下,公众一下子就将拉希姆推上了道德的高地,一跃而成为了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公众在知道了拉希姆的生活现状以及他那个有着语言障碍的儿子以后,更加对其所做所为充满赞许、对其生活处境充满同情,觉得这样一个困苦的底层小人物能有如此美德是更加值得去称颂的。同时,公众也群情激愤的将那个因为借钱给他而使自己生活陷入艰难的亲戚债权人打成了毫无人性的剥削阶级。舆论施压于债权人,要求债权人必须撤销起诉,慈善机构也出来为拉希姆募捐,并表示将沟通政府部门为其解决出狱后的工作问题。转瞬之间,拉希姆所有的生活困境似乎迎刃而解了,还获得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荣誉与名声。与女友的婚事也因此得到了女友家人的认可。债权人看着老赖变成英雄,而自己,一个合理合法的债权人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无赖。债权人及其家人觉得冤屈无比,于是在自媒体上发起了反击。激昂过去后的公众又集体变身福尔摩斯,开始从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寻到各种疑点,比如,拉希姆是有去兑换过金币的,所以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的,这样的人真的能算是道德模范吗?拉希姆为什么会留下监狱的固定电话,而不是留下自己的手机或者姐姐、女友的电话,是不是就是希望监狱知道这件事情,然后从中获利?或者就是监狱与拉希姆共同配合,通过夸张或者虚构这样一件好人好事来大肆宣传?而且根据拉希姆的讲述,失主不愿意暴露身份,但却有给他儿子一点点现金做为感谢,那这件事算不算是一种交易行为?而拉希姆口中那个不愿意被丈夫知道自己私藏金币的可怜女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总之,各种无法解释的机缘巧合以及拉希姆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时一系列未经深思熟虑的行为,都把他和他的家人一步步推到舆论的漩涡里。而拉希姆的女友为了帮助自己的男友还原事实,竟然假冒失主出来做证,被公众识破后,更让公众坚信,“拉希姆就是个骗子,是他虚构了这样一个事件来欺骗公众,并从中获利”…至此,拉希姆原本的生活困境一个也没有解决,反而置身于更深的困境中了。之前,他至少还是一个普通人,现在,他从英雄变成了骗子,连做一个普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群体的情绪是极易被煽动又极易改变的。人心似水,民动如烟。舆论事件出来,群体先陶醉于自我感动之中,制造出“一个英雄”,然后反手再去摧毁这个英雄,并自鸣得意于自己(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目光如炬,心思缜密。群体与舆论好像一直热衷于这样的游戏。先将人推上神坛去膜拜,膜拜够了,再拉下神坛,送到边上的祭坛,去毁灭。群体要宣泄的从来只有情绪,需要仰慕神祗的情绪,需要摧毁一切的情绪,需要共同狂欢的情绪。群体从来不在乎真相,它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只看自己想看见的,群体是不具备自我反省或者理性思考的功能的。

多少大人物在群体舆论的漩涡里尚且无法全身而退,那些连生活都困顿不堪的小人物如果一不小心进入到舆论的漩涡里,自然是要被搅得惊慌失措,只能四仰八叉,听之任之了。看电影时,不仅想,为什么我们小人物会更加容易陷入生活的困境呢?一是我们小人物通常对自我认知不清。导演讲述的小人物以及我们这些真实生活中的小人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和吃饭问题。我们用了几乎全部的体力、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可能都还不够,很少还有剩余的体力、精力用于思考与学习。长期的不思考、不学习,导致习惯于简单思考或者不思考,对于自我的行为以及情绪很少进行反省与改进,一直无法建立统一、稳定的行为逻辑与行为准则,经常处于逻辑混乱或者原则不清之中,行事自然也就是想一出是一出、想到哪做到哪。比如,拉希姆借钱做生意也许根本就没有经过认真的评估,很草率的就赔光了借来的钱,然后用金币归还部分借款,就觉得可以说服债权人撤销控诉,这可能也就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在知道女友捡到金币后,并没有一丝一毫关于道德的考虑,却因为价格不合适,又让整个行为逻辑发生了重大改变,突然转向于对失主的强烈同情与自我道德感。归还金币的整个过程就更不用说了,在确认失主以及自我保护方面基本上没有任何一点风险意识与防范意识。等到公众将其推上道德高地时,拉希姆也就真的认为自己当得起一个道德模范的推崇与赞美。随着事态的发展,拉希姆如提线人偶一般,表演着道德模范的角色,满足着事件各方的利益诉求。监狱从中获得宣传,慈善机构完成自己的工作,群体满足自己情感的宣泄,而他竟然对于所处的险境毫无察觉。

二是我们小人物对于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缺乏了解,也没有看清眼前现实的智力。我们小人物所处阶层与位置决定了我们很难看到社会的全貌,掌握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也就没办法对自己所面临的形势以及事态的发展做出基本的判断,更无从谈掌控事态的走向,只能是随波逐流了。拉希姆从他的好人好事被报导,到成为公众眼里的道德模范,到接受捐款,等待政府解决工作,再到群体开始质疑,证明其是骗子,最后相关机构给出建议让他进行反击到他放弃反击...每一个环节,也许他都有机会采取更好的处理方式去改变事情的走向或者终止事态的发展,但他却茫然无措,每一次本能的行为都只是让事态朝着他未曾想过的方向发展。他不知道,他确实是做了一件好人好事,但这件好人好事并不足以让他成为一个英雄,还可能会让他背上欺世盗名的罪责。这些,他都没有思考过。所有的礼物他都接受,不会去考虑这礼物背后的价格是否能够承受,当然,所有的不幸他也同样接受,不会去责问这不幸、这不公是否应该承受。

三是我们小人物只提防我们眼里的“坏人”,却从不提防“人”。我们小人物们对于自己的人性都没有过什么观察与思考,当然更不会有能力去对他人、群体以及人性做更深切的了解与分析了。我们小人物对于人性的分类方式很简单,要么是好人,对他好的人,要么是坏人,对他坏的人。对他好的人或者事就会一直对他好,对他坏的人或者事就会一直对他坏。所以拉希姆获得荣誉时,获得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利益时,他会真的以为就是这样一件好人好事就可以换来这些。他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将其推上神坛,戴上光环,也不知道同样的力量又将他拉下神坛,送上祭坛。他既欣然接受了所有的荣誉与馈赠,又在应该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儿子的未来进行反击时,选择了放弃。这放弃也许是因为善良,也许是因为软弱,也许就是想先逃开眼前的痛苦与斗争。就这样,他默默地承受了所有的不公以及由此带来的可能更加残酷的困境与未来。

我们小人物拥有的很少,一点点诱惑就足以让我们步入陷阱。我们小人物恐惧的很多,一点点困难就能够让我们放弃争取。这就是我们小人物的宿命。在该拒绝的时候接受了不该接受的东西,因贪图小利而落入陷阱,又在该争取的时候放弃了应该争取的东西,因恐惧莫名而进入到另一个牢笼。太多的小事情就能激发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的贪婪与恐惧,小人物要面对的诱惑或者要克服的恐惧既多又琐碎,我们就不断的在这两者之间纠结摇摆,不断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生活的困顿与精神的困境中去。

“一个英雄”也让我们这些小人物记住了一点,美德是绝对不能用来交换利益的。一旦以美德交换了利益,美德就变成了失德。我们既把握不住交换来的那点利益,最后还会连带着失去自己最本质的那点善良。当然,导演最后也给我们这些小人物留下了一点微茫的希望,那就是哪怕最卑微最弱小的人,只要能将那一点点的善意坚持下去,坚持到成为一种自觉与醒悟,那么这一点点的善意就会变成最微小的信念,然后这信念将逐渐变得坚固,变得强大,变成支撑一个人坚持走下去的信仰。

好的电影就像一把刀,一刀劈开人物还有社会现实,劈出一个尽可能大的横截面来。那横截面上纹理丰富,信息充沛,抓人眼球。好的电影也像手剥洋葱,用手将原本平平无奇的东西一层一层的剥开来、剥下去,越剥越辛辣刺激,越剥越回味无穷。“一个英雄”就这样刀劈手剥,将主人公及所有关联人物的各个截面呈现了出来,将事情背后的逻辑与人物背后的人性一层一层的剥了出来,陈列在案,供观众参观、审视、评论、思考或者沉默。没有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只有贪婪、懦弱交织着善良、高尚,盘根错节,只有困境,生存与道德的困境,无法突围…

 短评

3.5。典型法哈蒂式道德困境,刚看完本来觉得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但是一想到自己前半个小时几乎完全睡过去直到电视采访那段才清醒,却又好像没有影响对故事整体的理解,这就有问题了

1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这不就是很标准的法哈蒂电影嘛,他的电影 纪实的题材,线性的叙事,悬念的氛围肯定是要有的,然后第三者的闯入也是要有的,人物肯定是要说谎的,而且还要为了圆谎编造出另一个谎言。最后人物肯定是要面临两难的道德困境啦,然后在主角依旧处在困境之中,而你看得正起劲的时候电影戛然而止,完美嘿嘿。

13分钟前
  • 花茶
  • 还行

Too much drama for me. 到了后面,才意识到最开始的才是最单纯的影像,而我们已经无从想起,意识模糊了。多处新媒介的介入。在法哈蒂这里,真相的表达是一种口吃。说点题外话,法哈蒂真的是最可以拍大陆题材的人。

17分钟前
  • 吃查3000
  • 还行

脚踏剧本祥云,现实主义一路开挂的法哈蒂不光瞄准身处民法刑法不分、政教合一的伊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道德困境,还把子弹扫向监狱(法制)、电视(传媒)、慈善基金会(公共事业)。这盘野心大棋直冲冲地把粉饰为天堂的伊朗国家行政机器死板教条、明哲保身的弊端射击得千疮百孔。你以为那是展现英雄的尊严,其实只是被贩卖怜悯的道具。洞悉一切的孩童结巴口吃,寓意内心明知所有的民众迫于体制只能难以启齿。

21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cannes第二场# 法哈蒂熟悉的题材,室内+家庭+社会批判+罗生门事件。要表达的线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给人一种非常混乱的感觉。 ps中间儿子哭的时候,枕头上出现金棕榈标志,这渴望赤裸裸…

22分钟前
  • Ducournau
  • 还行

细枝末节的片段里依然能感受到法哈蒂讲故事的张力,人物无意被迫陷入道德困境。但整体下来还是冗长到几度令人昏睡过去。

26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还行

法哈蒂的道德困境这次不太灵,起码企图失主能够给予一定报酬的初衷就不太有说服力,而且对法哈蒂来说,当道德困境脱离了宗教就很难做出深度了

28分钟前
  • Mr. Lei
  • 较差

tag:伊朗,2021,戛纳。2021戛纳评审团大奖。虽然法哈蒂真心不懂社交媒体(推荐法哈蒂看看《不要抬头》……),不过剧本还是挺扎实的,写得最好的两个点,一是众人“慷他人之慨”式的逼债权人撤诉,二是父子那段致敬《偷自行车的人》。不过剧作上问题也很明显,跟《一次别离》比还是差点意思(不过这次最大的一个进步是,终于没再隐瞒关键信息了)。法哈蒂写得最好的还是中产故事。给评审团大奖就略有点过誉了。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3.5;剧本是典型的法哈蒂式层层缠绕,承认过于drama之余,也不得不佩服他写故事的能力,将一个涟漪引发另一个涟漪的动荡编织得密密实实,观众能很直接地感受到设计文本的刻意与用心——但这也正是他独有的个人风格吧,且将此矛盾冲突的风格渗透到群体人物的架构中,还是适切的。一个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如何踏进由私心、公权机关、民众、媒体共筑的光环,最终在谎言的幻景中崩塌,唯一能保住的唯有面对口吃儿子的羞愧——道德再次发生作用,他也将再次踏进新一轮的道德困境。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是法哈蒂第一梯队的电影,更像是《推销员》《过往》这个档次的伦理片,主角依然是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的伊朗人。题材不够新但娓娓道来的叙事以及起承转合都十分精准,演员调度也厉害,这片里小男孩又是个大杀器。法哈蒂的《伊朗道德困境百科全书》感觉又因此片多了一卷。

3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2.5 很常规甚至完全套路化的法哈蒂式叙事,几乎是对《一次别离》的一次复制(甚至最后一个固定长镜头的调度设计逻辑都一模一样),流畅的手持调度保证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所以是“好看的”),但却又能意识到强烈设计感(工具角色和顺拐情节,回看《一次别离》几乎每个主要角色都是有层次的,到了这一部除了男主全是纸片人),失去了“道德困境”应有的现实重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创作者开始为了电影节和市场而创作时,就真的很难respect了。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比较普通了。

41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肯定是法哈蒂最好的作品之一。剧作完整无缺、环环紧扣,坍塌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是一出社会剧、道德剧,也是关于伊朗官僚机构、社会信任、信仰分化的全方位展示。于法哈蒂而言,审判者不再是法官、体制甚至真主,而变成了大众。后真相不仅是对观者的考验,也是对经验者的考验,如何在不完美并被无限放大、扭曲的人生中,抵达一种真正的道德,法哈蒂有他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4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当有些品质已经丢失很久的时候,我们看谁都像傻子。

51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阿斯哈·法哈蒂的故事俨然已经有了自己的个人标签,也搞不懂这是他的桎梏还是他愿意一以贯之发扬光大的特色;一个英雄在我看来就是讽刺,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垃圾。在法哈蒂为了经营他的道德困境,需要塑造影片中所呈现的男主角的模样,然而这及其片面,因为只要呈现更全面的男主之后,这个故事就难以成立,这是法哈蒂的诡计,但是这会让观众难以接受这个故事。男主为何离婚?男主负债的具体原因?他的女友为何愿意这样对待男主?哪怕就是法哈蒂呈现的男主,其实也及其矛盾,一下子是个道德洁癖,一下子却出口成谎。一切为了故事能够顺利进行,其实磕磕碰碰,令人厌烦。

5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剧本实在是太精彩了!一个不算谎言的谎言,慢慢的累积,不断用越来越大的谎言取掩盖,直到无法挽回。一个英雄,被不断地裹挟,失去了一切,回到了狱墙之中。无法将错误拉回是多么无力地一件事,果然还是应该足够真诚,因为它无坚不摧。

58分钟前
  • 倚风帘
  • 推荐

被无奈粉饰的高尚,被无端揣测的善意,依然是法哈蒂式的道德困境,循序渐进的几番波澜将观众拉进源源不断的漩涡。ps:怀念设拉子的风景,好想再去次伊朗。

60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稳定发挥的法哈蒂。没有好人坏人,只有陷入道德困境的平凡人。从小小的拾金不昧事件扩散出层层涟漪的戏剧性。接地气的剧本让人感叹:我们每天发生那么多社会新闻,国产编剧却永远只会写鱼子酱法拉利...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典型的法哈蒂式故事,被环境绑架的老实人甚至没办法证明自己的“善行”,故事中营造的惨和虚伪突出了整个社会情绪,对留言的偏信体现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以及热衷于批评他人道德的现状,同时也是对自媒体的一次批判,小人物没办法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一个英雄、一个工具或一个坏人

1小时前
  • 理易封
  • 推荐

为市场的作品,设计感太强了,人物面临道德危机可以,但前提是需要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只让我看到一个贪便宜懦弱的性格。

1小时前
  • Christian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