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2021

剧情片台湾2021

主演:贾静雯,王净,陈以文,李李仁,宋少卿,刘亮佐,杨丽音,魏如萱,洪小铃,张少怀,许玮甯,黄信尧,魏如昀,邓志鸿,刘冠廷,苏逸洪

导演:钟孟宏

播放地址

 剧照

瀑布2021 剧照 NO.1瀑布2021 剧照 NO.2瀑布2021 剧照 NO.3瀑布2021 剧照 NO.4瀑布2021 剧照 NO.5瀑布2021 剧照 NO.6瀑布2021 剧照 NO.13瀑布2021 剧照 NO.14瀑布2021 剧照 NO.15瀑布2021 剧照 NO.16瀑布2021 剧照 NO.17瀑布2021 剧照 NO.18瀑布2021 剧照 NO.19瀑布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9

详细剧情

  《瀑布》的故事灵感来自导演钟孟宏友人发生的真实故事,以电影《瀑布》中层层暗喻与不停撞击两个女主角的故事为设计概念主轴,就有如海报中的草丛,缓缓持续着围绕这着母女,像是保护他们又像是被团团困住。而她们背后的蓝色帏幕象征未完工且令人期待的未来,蓝色的基底又像是层层水幕,大量的水花如瀑布般向下坠落。

 长篇影评

 1 ) 偶爾飄來一陣雨

- 《瀑布》

我被填的乾乾淨淨

- 台灣的這幫導演們又延續了他們對於家庭,社會,人生的獨特思考角度,這是大陸目前所不能及的人文修養與社會意識

鐘導是我非常喜歡的導演,從監制的《大佛普拉斯》看起,直到我個人認為是近幾年最好的社會片《陽關普照》後,鐘導再度給了我驚喜,這使人回憶起小津安二郎,李安,是枝裕和的那些溫情片,平淡不失刺痛

鐘導不善於捕捉台灣中心的繁華、喧囂、熙熙攘攘,相反,他捕捉的是台灣的小街小巷,家居的空間,人們真實地生活於其中的空間,而且這些空間的造型環境,普通的zoom in(拉近鏡頭)與dolly in(聚焦)直面地撲捉了台灣的景觀,看完只感到舒心,構圖上也很講究,是從一開始的深藍到後來色調的越來越亮,直到看到結局的最後一幀我才松氣,鐘導還是收起了他的獠牙,給了我們一個普遍級結局(結尾的反轉以為又要被他掏空)

- 角色們戴上口罩後只看見情緒的雙眼,這是神來之筆,內心的余悸

疫情的爆發對我是痛苦的,外婆在那一年去世,癌變,她走的時候一句話沒有說,在房間外醫生叮囑我們日後的康復過程中去世的,所以,當看到劇情疫情的背景下,家人的病發,我已經被填滿一半了,母親和我一同在這個春日的下午看這個片子,她被診斷出甲狀腺癌不到一年,我問她外婆去世前是不是隱約感到了她的不對,所以才每個週末盼著我去看她,母親沒說什麼,跟我講起了她的高中同學的夫人,在九幾年被診斷出精神病,那時她的孩子在上高中,一日丈夫回家發現她站在窗台上要跳樓,母親說最令她震撼的話,「你如果從這裡跳下去,你是死了,這房子稱凶宅,你忍心讓你孩子住這?」,上個月我去了醫院看這個阿姨,憔悴的樣子跟羅品文在醫院時頭髮鬆散,眼神逃離時一模一樣,看得人毛骨悚然,她說她剛從美國回來,憑著叔叔開工廠掙了那麼點錢去治病,現在是遏制住了,兒子也有出息,在國企當了高管,我為她開心,但此刻回憶時又難受了,她的眼神里透露的不是傾訴,是他人對她的真正理解,在疫情期間看到這樣的人文片,已頗為打動

- 瀑布作響,但我不想念他

第一個場景出現我就瞄到了小靜家牆上黑澤明的《電車狂》,作為黑澤明由黑白轉到彩色的一部血淋淋的片子,他對待像小六這樣的社會群體是悲觀的,但是那部電影的用極為鋪張和大膽,他把一座殘破骯髒的棚戶捨渲染得如同夢境一般

其次就是Degas的「風景中的賽馬」,原本鮮亮的油彩早已褪去,只留下滿畫的藍色線條,勾勒出「不知從哪裡來,又要去往哪裡」的騎師們

魏如萱在走廊上唱響《抉擇》,後來知道是唱給她想念的那個他

墜落高樓的噩夢、不存在的衛兵、真實存在的蛇

品文母女在小區里散步,同《陽光普照》結尾母子騎單車相呼應,還有陳以文大喊「學駕照有沒有學過倒車啊」

遮蓋大樓的巨大「瀑布」,大膽的使用藍色(The son中同樣),讓人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

「Fall」下墜

T恤——上面印著「Don’t Sweat it」(別擔心)

「不要再問我好不好,可以嗎?我會努力好起來,和你一起生活下去…」

「每個人都有難堪的過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且⋯未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

「你真的還會想念他?」

「會啊,我真的會想念他,但不會想要聽見他的聲音了」

「只是一個提供精子的男人」

客串的老面孔們

魏如萱與賈靜雯的兩場戲是全片最觸動我的地方,兩個「思覺失調」,一個是溫柔男生,一個是轟隆瀑布聲,一會到來,一會消失,這兩個極好的意象,諷刺了對於這種社會群體的令人作嘔的腦中聯想,這依然是拍社會問題的常用角度,特殊群體缺乏人文關懷,導致社會福利無法進一步保障,固定的增加數字,在一個個看似正常的生命體當中產生胚胎,某一刻就要爆發

- 狠不下心與主旋律

品文離職後整日待在公司,公司卻面對「工鬧」非但不報警,還選擇給予六個月薪水

品文煮飯使得家中失火,三月沒付傭金的傭人不求回報地幫她們打理

品文一人孤獨地住院,卻遇到主動開導的病友,還在之後相遇

再找工作時,遇到了暖心,深情的大齡單身領導

當小靜差點被騙時,又是那個看似最油膩、最滑頭的主任及時揭開下屬的圈套

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軟硬程度不一致,被河水衝擊侵蝕得厲害,形成陡坎,堅硬的岩石則相對懸垂起來,河水流到這裡,便飛瀉而下,形成了瀑布。也可以說,河水在河道中奔流,遇到河床的陡坎時,便跌下來,形成了瀑布。除此之外,還有因山崩、斷層、熔岩堵塞、冰川等作用

導演處處不在暗示疫情作為主題,超市裡「強迫症」糾結餅乾長短變化的大爺,醫院裡同病相憐的病友在做「投球康復」,瀑布,站在它的下方,聽的轟鳴的爆裂,雨點刀刮般拍打在身,遠望,涓涓細流,流水不腐,美好,一場世界災難,多少人會在午夜之際,耳旁回響起內心的瀑布,生活的湍急與生命的偶然性,甚至在片尾都直觀地表現出來,捲走了幾千萬人

瀑布,如果我不能上升,那麼請讓我下降的慢一些

 2 ) 《瀑布》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疫情期间,我第一次去看了心理医生,因为和父母的关系。

疫情让我和父母的空间物理距离缩短,但是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甚至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让我生气、鄙视,陷在原生态家庭的泥沼中走不出来。心理医生给了很多建议,也帮助了梳理,但是也有些时好时坏的感觉。

而《瀑布》这部电影对于我这种长期厌弃父母的叛逆老中年人简直比心理医生还要治愈,因为当电影把活生生的案例摆到你面前的时候,那种 力量比你读一百本书,听心理医生不停的分析都还要有用的多得多。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女儿如何去倾听和治愈自己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母亲过程,当然最后女儿也从中自己得到了救赎。几个细节特别令人回味。

有精神障碍的母亲偏要说门口有士兵,女儿就附和母亲,肯定母亲的感受,然后拿着“武器”出去“驱逐士兵”,让母亲安心。

后来母亲在疾病恢复时候,终于不再压抑自己,甚至殴打了无理取闹的老人。注意在我们中国的孝道里,我们被无数次的劝解毕竟某某是老人,我们就需要无原则的忍让。但是母亲这次没有忍让,并且教训了那个变老的老坏人而已,女儿也帮助母亲对老人恶言相向说-老头子,还推了老坏人一把。当时作为观众的我,都惊呆了。因为我是在一个被老人特别压抑的环境中成长,这么做对于我而言绝对是逆天,而且现在还会对于家里欺压我的老人仇恨带入到父母身上。但是导演让这两个精彩的演员在我面前表演时,让我这个中年老小孩,不禁泪流满面。

第三个细节是母亲说家里有蛇,这时候我真担心母亲精神病又发作了。但是女儿就听母亲的话叫来了消防队,真的在家里找到了蛇。这部电影一直在劝解我们去倾听别人,而不要随意否认他人的感受。

最后母女之间得到了互相支持和救赎,即使结尾出现了大灾难,但导演也许想告诉大家的是,苍天无情人有情,这种救赎的力量,也让悲剧转化成了喜剧。

还值得一提的是,贾静雯真的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演员。我是看着贾静雯从演少女,大女主(武则天),到演苍老无助的母亲的角色。 即使带着口罩,她的眼睛依然美丽动情,但是电影里也毫不掩饰让她露出了头顶的白发,苍凉的眼神,松垮的皮肤 ,甚至眼影和口红都看不出的破败感觉。贾静雯对于精神障碍的患者也呈现的很到位。 整个电影她基本上不会歇斯底里,但是确是死气沉沉,因为她无法从离婚的失败中走出来,还总是幻想着老公有一天会回来。直到最后在女儿的爱和精神医院的治疗下,终于能彻底转变,对女儿说可不可以不要再问你还好吗的时候?其实都是好像平淡如水,但是又能展现人物内心或许经历过的瀑布般的泄洪似的冲击。

电影还值得大大表扬的是对于精神障碍的体现。对于疾病的展现,电影用了瀑布和噪声等例子形象告诉大家患者面临的折磨,而最终母亲的痊愈也激励观众说这样的疾病是可以痊愈的,但前提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医疗机构必须共同努力帮助病患走出来。

特别推荐给和父母有矛盾的中年人。

 3 ) 并不风平浪静的生活终于安稳一点了

真的哇哦到不行,整个片子太棒了,方方面面的棒。

音乐

从片子刚进来那个音乐我就被好听到,被吸引到了,而这个音乐后面还出现了一次。还有后面搬家后,妈妈在饭桌上听小静说话,慢慢小静的声音就开始幻听了的这个地方,这个幻听变化的节奏实在是太棒了,跟我想象到的幻听的感觉一摸一样。

妆造

所有人的妆造都那么地合适。小静有青春期女孩的那种肉感,头发及肩直发扎起来,跟她的不矫情的个性以及必须面对的生活困境都很搭。妈妈品文的状态有好几个变化,每一次的妆造都那么合适。

例如一开始还是公司主管的时候,是干净利落的湿发,衣服更多是丝绸材质或者挺阔的面料,跟当时人的精气神以及社会地位都非常搭配。

后面居家的时候,衣服就更偏向棉料质地了,妆容上也不再是上班时候的那样精致的样子,虽然会少一点精气神,但是就会更贴近居家的那种舒适感。

后面病情发作后,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都以舒适休闲为主了。棉麻材质的出现变多,而且偶尔还是不经熨烫的棉麻材质,实在很细节,这样子的棉麻穿起来会让人气质比较柔和,其实同时也会比较钝一点,而这个时候的眼妆,追踪状态追踪得那么好,出现过严重得黑眼圈,关于泪沟和眼袋的状态也完全跟人物很贴合,该多一点的时候多一点,该少一点让人稍微精神一点点的时候就会少一点,我觉得实在太神了。更神的是,医院回来后,我竟然在妈妈脸上看到了浮肿,那种病后以及长期服用药物会有的浮肿,这些细节都太让人感动了。

表演

几乎每个人都无可挑剔啊,并不是只有主角在封神。不过主角确实也真的太神了,静雯姐的表演实在做得太好了,那种精神出现问题后幽幽的眼神,思觉失调导致一些对思觉得错信,她演出了那种对自己的幻觉的确信,出院后的迟滞,在电视上找女儿的那种害怕和无措。

不只是表情和台词,她的肢体同样是那样的好,一开始是身姿挺拔的白领主管,居家时姿态会稍微柔和一点,以为是台风天出门找小静是的小步伐,病好后跟小静外出散步时背会有点弯,有种因为是刚久病愈好所以身体各方面还没有那么快跟上,身体肌肉也还没有重新适应日常活动的感觉。一切的细节都那么感人。

小静的戏也非常触动人,我很记得小静在医院看妈妈一眼的时候,眼睛发红,甚至看着看着忍不住抽搐了一下,眼泪掉下来了的画面,小静在面对家里各种状况时候的疲惫,在睡醒看到妈妈在窗前,听妈妈讲述完梦境时的内心恐惧,追踪妈妈被妈妈吓到的更明显的恐惧。而且,青春期的她的成熟,好温柔哦。

甚至是一些配角的戏,小静第一次去爸爸家,看到那个男孩的时候,那个男孩的眼神,很戒备,他戒备地看着,停下了手里的琴,却也并不说话,没有任何喜悦的表情,只有戒备的观察,观察这个第一次见的女孩。

包括布景,摄影,剪辑,还有灯光,灯光的加成也很多,所有的东西组在一起,直到最后一刻我真的在感叹,哇,太棒了。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这个故事讲得太好了,情节上从头到尾节奏那么好,母女二人从妈妈病情开始发生时起,她们的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各种的考验,眼看着一切终于恢复平静,就算时退而求其次的岁月静好那也是好的,那天去野外烧烤,镜头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更显得意外发生时会揪紧心弦。结局究竟会怎么样呢,小静感觉要出意外了,妈妈这边也出意外了,但小静好像真的出意外了,妈妈这边的意外消解了,然后就开始完全地在担心小静,拜托能给她们一个好的结局吗,然后妈妈看着电视上,连作为观众的我都要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小静救上岸了。那一刻我的心也被安慰到了。太感动了,请让她们不用再经受太多灾难地活下去吧。

 4 ) 一场对建筑的精神分析

班卓琴音色清澈,奏起溪流般隽永流长的旋律,衬得罗品文和女儿小静因琐事而起的争吵更显嘈杂,覆在前景的车玻璃同时具备“窗”的透明性和“镜”的反射性,摄影机透过它,使得车外流动的建筑与车内静坐的人物形成物理性的“叠画”,而镜头和“窗/镜”交叠而成的框中框构图又成为电影的“重音符号”,进一步强调出建筑与人的同构属性。电影仅在第二分钟,就已建构起明确的表意体系。

齐泽克在《建筑视差》中尝试性地把建筑与拉康的三界进行缝合,在建筑中,实在界意味着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关乎生活或结构的实用主义成分;象征界对应建筑的符号性体现和意识形态表达;而想象界关乎人们在建筑中的想象和感知。《瀑布》不是纯粹的疫情电影,但片中人物的精神创伤、阶级跌落、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却都是滋生在疫情的笼罩之下。而影片架构的人与建筑的同构关系,也使得疫情对于建筑三界的入侵清晰可见。

影片前半段,冷质的蓝色作为疾病和异化的隐喻始终弥漫在罗品文与女儿的居住空间中,叙境内的缘由是大楼防水工程蒙上的巨大蓝色帆布,帆布之于建筑即是口罩之于身体,也意味着疫情对于人的侵蚀。这种侵蚀首先发生在建筑的想象界,罗品文的精神困境和疾病正是随着空间中蓝色成分的蔓延而加深。在罗品文精神分裂发作的夜晚,整个房间在她的幻觉中被蓝色侵占,象征着温馨与均衡的暖色灯源缺席,标示出她感知的失调,在由蓝色打造的沉冷压抑的空间中,女儿的举止怪诞而僵硬,家庭关系也在罗品文的想象中陷入困局。

此外,作为个体潜意识重要表征方式的梦,也折射出罗品文的知觉和想象。她梦中“没有防护”的大楼由密密麻麻的同质单元堆砌而成,过分简洁和功能化的结构使建筑如监狱一般冰冷,酷似曾饱经批判的现代主义风格。罗品文在梦中对于建筑的焦虑感知,深埋于现代化严密科层下社会关系的异化,失业和阶级跌落的风险又在疫情的推波助澜下被无限放大,以此成为罗品文严峻的精神危机。

罗品文梦中的大楼

美国芝加哥市的Cabrini-Green

罗品文对于社会关系的隐忧也在影片前半段演变为现实,缠绕在她耳边瀑布的幻听也照应着片名Falls的另一重释义—坠落。失业的罗品文面临着社会身份的缺失,正如疫情对于建筑象征界的侵蚀,在城市的鸟瞰镜头中,蒙着蓝色帆布的大楼与众建筑群格格不入,表现出疫情肆虐下个体的异化与疏离,而帆布对于建筑外观的蒙蔽又直接抹消了建筑的符号表意功能。

而在罗品文面临精神失调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困境后,意外引发的失火直接导致了建筑基础功能的失灵,也预示罗品文自理能力的退化,疾病恶化下的她不得不转入精神医院。疫情对于建筑的侵蚀最终抵达实在界,蓝色调笼罩下的房屋里布满积水,厨房被烧毁,卧室和餐厅也一片狼藉,建筑不再是满足人需求的适居地带。而在电影的多组构图中,人物似乎被困在大面积的墙和门框形成的矩形间隙中,在红色或蓝色等极端影调的映衬下,建筑非但不生产空间,反而成为压榨和蚕食居住空间的异化实体。

疫情始终是进行时态,但口罩总会摘去,像片中掀去蓝色帆布的大楼,也像在善意和温情中复健的罗品文。疫情和片尾的山洪一样,只是命运施给个体的无数挑战之一。某种程度上我是信任影片的善意的,我也希望凝望大楼时,看到的不是蓝色帆布,而是由“人”组成的化为潺潺细流的“瀑布”。

 5 ) 下坠的生活

钟孟宏把疫情比作瀑布(Fall)。我们原先是在河流旁嬉戏的孩子,被无预警的泄堤侵袭;我们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不知名的方向,耳边伴令人恐惧的轰鸣声。终于我们发现那轰鸣声是瀑布的声音,我们正身处下坠的瀑布中,但已然忘记了下坠是从何时开始的——因为轰鸣声掩盖了一些原本显而易见的事实。一天又一天,下坠又下坠,直到我们认为,下坠才是生活的常态——这可以是自悟的,也可以是被规训告知的。

一位因疫情失业、又患上精神病的单身母亲对女儿说,“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好好地跟你一起过下去。”我很感动,感动完了我想,这真糟糕。疫情带来的失业和疾病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人和人之间加速了隔离——隔离,因隔而相离,物理上的或更多是心理上的,或说是原子化。女儿问候妈妈“你还好吗”,本是真温馨的事啊——一些内向的人连开口问候都觉得难以做到呢,尽管心里多关心。然而疫情让我们竭尽全力埋头进自己的生活里,因为怕失业,因为怕传染,因为可能原本就孤独。在那之前,女儿曾谈到父亲,他已和母亲离婚,所以她不留情面地讲到,“只是一个提供精子的男人”。母亲问她从何处学来这样难听的话,女儿说从你身上学的。几分钟后她们聊到了那句话,就是那句母亲对女儿讲的“不要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好好地跟你一起过下去”,在这一刻母亲对女儿而言,变成了“只是一个提供金钱的女人”——好嘛,好好生活,你我间的感情虽是真的,但也是为了“好好过下去”而不得不使用的工具。当然,事实不会是这样,也不该是这样,因为女儿一定会再次说出“你还好吗”——这时的感情才得以有一层纯粹的意思,不至于被说成“工具”。我们想办法在疫情中好起来,但是一些没有用的事情还得去做,一些没有用的话还是要说,比如想办法恢复那些文学与艺术的活动,比如找时间问候依靠的人,“你还好吗”。否则,就真的成了苟且偷生的动物。

总觉得相较于大陆拍的那些抗疫电影,《瀑布》比它们更深刻。它不是通篇讲疫情,却是真正关于疫情的电影,可以被称为“后疫情时代”的文艺作品。你说疫情在故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引子罢了。故事没有跟疫情捆绑讲述的绝对必要,但又是一部只有经历过疫情才能看懂的电影。苦痛啊,孤独啊,这些老玩意不是自古以来就有么,不是自出生就一直相伴么?但这样一讲,扯上疫情一块说,就有全新的感觉。看完之后感触良多,觉得人生真是苦痛啦、孤独啦,要好好活下去啦。回头一看自己的感触,感了个鸟,小学生的课文里估计也有这些东西罢。然而不忍贬低自己世俗的思想,作文以记之——常于作文间而有新感悟,或将旧感升华。至于电影本身,一件艺术品,本来艺术品的母题就不会跳脱世俗的那几样,反正最后呈现出来一定很高级,至少像那么回事。我们崇拜艺术品,殊不知艺术品崇拜我们,因为一切取材于实践的生活,我们才是一切的老子。所以大可无忌地享用,不管活得咋样。到最后发现,艺术品就是世俗,我们的生活也是世俗,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

电影里的配乐很好。一来帮我这种观影白痴感受到电影若有若无的情绪表达,二来确实特别好听。魏如萱在里面饰演了一个配角,就是那个唱《香格里拉》的魏如萱,我还听她唱过《刻在我心底的名字》,也非常棒。她在电影了清唱了《抉择》,歌词这样写:偶然飘来一阵雨/点点洒落了满地/也许雨一停/我就能再见到你/也许雨该一直下不停......我听见时一闪而过一个念头:也许如今苦难的生活结束之后,我们能再相见吧;又也许,苦难的生活该一直不停,因为没有苦难的不是生活。

 6 ) 出色的疫情题材电影

两年前的一场疫情给全世界带来措手不及的强烈冲击,电影业也未能幸免。不过,创意无穷的电影人也从中获得不少灵感,近两年创作出一系列与疫情时代有关的作品。不论是以疫情为背景的金熊奖影片《倒霉性爱,疯狂黄片》还是直面疫情冲击的短片集《永恒风暴之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起欧美导演率先掀起后疫情时代的创作潮流,华语电影导演也不甘落后,刚才提到的《永恒风暴之年》里有一段《隔爱》是由新加坡导演陈哲艺执导,出色捕捉到疫情隔离期间生活在北京的一对年轻夫妻和小孩的故事。 而在电影长片创作方面,目前最让我深有感触的莫过于台湾导演钟孟宏的新片《瀑布》。影片曾入选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之后更以黑马姿态拿下金马最佳影片奖,是继两年前的《阳光普照》后,钟孟宏再次荣获台湾电影的最高殊荣。钟导演最擅长拍摄家庭伦理题材,从《第四张画》到《失魂》再到《阳光普照》,用各种角度和形式来剖析家庭内部复杂的亲子关系,这部新片自然也不例外。

▲贾静雯演绎出色

故事以单亲妈妈与女儿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地揭开这个貌似简单的母女情之下掩藏的秘密。导演选取了疫情时代为背景,而不同于大部分欧美导演的疫情题材作品,其出色之处是将疫情隔离的孤立无望感植入到这对母女关系里,使观众对此产生共鸣;同时采用不确定的叙事视角引出各种频繁的意象/幻象,制造出扑朔迷离的悬疑感。 刚开场没多久,剧本就轻易引导观众误以为这是一个叛逆女儿对抗母亲的青春成长故事,然而迅速的反转立即推翻了这种陈词滥调的情节建构,逐渐揭开母亲身患精神疾病的秘密。由此抛出一个不确定叙事者的视角,令情节发展出现了模棱两可的暧昧性。这种暧昧性叠加在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彼此失去信任的基础上,令大部分的情节呈现出虚虚实实的悬疑感,再加上女主角贾静雯惊艳的演技,使观众一下子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哪些是母亲幻想出来的情景。 通常这类精神病人为题的故事很容易陷入剥削的嫌疑,比如刻意放大疾病发作时的刻板印象,或者是疾病给家人带来痛苦之类的俗套。出乎意料地,剧本对精神病人的现实关注给予了相当多的篇幅,从母亲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受到的尊重和关爱,与病友彼此分享心事,再到她病愈出院后重返社会,求职时没被歧视,更受到追求者求爱的情节,都令我倍感欣慰。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对精神康复人士的包容和关爱,对于病人完全的心理康复相当重要,丝毫不亚于病人与家人关系的重建。

▲疫情时期下的母女关系剖析

相比起前半段高能预警、此起彼伏的悬疑情节,后半段情节主要解释母亲患病的缘由,一方面是她对前夫离去的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女儿,就此回到了钟孟宏最拿手的亲子关系剖析。眼看母亲病愈,母女关系逐渐和好正常,正当观众以为大团圆结局时,最后的15分钟却叫人措手不及,仿如乘坐过山车般惊险。剧本故意破坏此前营造的舒缓感,暗示了无人可预测的命运,再次回到疫情时代的隐喻。 这个可圈可点的设计凸出了声音与记忆的隐秘联系,与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记忆》产生了惊喜的共鸣。在接近最后才完全揭秘片名的含义,这个压到最后的绝招着实让不少观众错愕不已。相比起残忍讽刺的《阳光普照》,这回导演算是没下狠手,还给出了乐观的希望,这个致敬电影大师基耶洛斯夫斯基《红》的结局耐人寻味。

 短评

还好最后小静得救了,不然我真的想飞起给编剧一脚。

7分钟前
  • 道上拍人
  • 推荐

《红楼梦》里贾家家道中落,以秦可卿托梦凤姐作为转折,凤姐生病,倾力维持仍无法阻挡大家族走向灭亡。《瀑布》里的家道中落,用fall这个词和脑内瀑布的声音关联,母亲生病,做出的正确判断(中介、蛇、洪水),也被视为异常,洪水冲击一贯坚强的女儿,母女终究要离开中产生活,瀑布般无可挽回。钟孟宏用贾静雯和王净以往经典角色形象代入到新片中做出反差张力,本身也可以理解为疫情背景创作中对异常的描写。

10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先看的《美国女孩》,觉得很好呀,再看《瀑布》,才明白角逐金马奖为什么《瀑布》能更胜一筹。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精神科医生告诫小静的那句“不要再否定你妈妈了”,这几乎也是对贾静雯为什么会得病的官方注释。先是丈夫背叛,然后女儿叛逆,最后工作濒危,爱情、亲情、职场,人生最重要的几段关系几乎全部毁灭。好在导演给了我们希望和出口,只是讽刺的是,自从贾静雯病后,他们遇见的每一个人几乎全都是好人。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吗?

13分钟前
  • 黄桔林
  • 力荐

幸好还有台北的电影

14分钟前
  • OliverPlanning
  • 力荐

山中的激流,溢出的锅炉,平静而无望的注视下躲藏着哭泣的双眼。她在脑中臆想,在暴风雨中呼唤,她的她所拥有的名字。孤立的人伸出歉意的手,站在被破坏殆尽的城堡面前,她的眼泪是被阳光照耀的。她们的双耳不会被嘈杂的水声侵蚀,她们的瞳孔不会被刺眼的光线灼伤,她们之间的距离不会被一朵朵的玫瑰阻挡。当通向彼此的房门在渐渐打开之时,一切的言语会忘记它们中伤的身份走向拥抱。

15分钟前
  • 威威 AI ver.
  • 推荐

观感很复杂,确实没有和疫情非绑在一起不可的关联,但却又像是不得不在疫情时才能get到的电影。很多东西都不断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模糊消去,但却也鲜有人真正去认识一个人,而在这种危险的亲密关系里,盼望“雨”将对方打醒的同时,却又不再盼望“雨”消散,于是“雨”积压泄落,结局亦未必是天晴。场置美术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本子里不够细腻的东西,每个场景的细节都做得又足又厉害。王净表现得挺好,虽然也有角色本身的加成吧。3.5归4,个人而言比《阳普》更加喜欢这部。

18分钟前
  • 匣中猫
  • 推荐

4.5喜欢瀑布胜过阳光普照,瀑布拍得很笨拙,阳光太精巧了,以至于看不出他要干什么,阳光的说教性更强,有一种宣扬。瀑布很长,大量的日常戏,和一些日常对话,拍得笨拙还有尴尬之处,甚至看出点李红旗…然后再配上《阳光普照》的方法 我就能get他努力的方向了…声音很好。—“台北精神失常记”

22分钟前
  • 断了气儿
  • 推荐

台湾能有钟孟宏这样的导演是一大幸事,华语电影能有钟孟宏导演亦是如此。影片结尾妈妈喊出小静的时候,泪水也从我眼中无预警泄洪出来。

27分钟前
  • 沉醉春夜的风
  • 力荐

瀑布应该是疫情题材环境下最好的影片了

32分钟前
  • 畔德
  • 力荐

牛奶有叶帘帮助隔绝温度,高楼有蓝布帮助隔绝坠落,嘴巴有口罩帮助隔绝病毒,可是什么能帮我们隔绝孤独?房间里摆着前夫的旧物希望爱情能回家,脑海里滞留温柔的男声希望寂寞能赶走。我们变成窦加画里不知去哪的骑师,变成鹰架拆掉不知钻哪的长蛇,变成无预警泄洪的水坝,溪流变成瀑布,沉溺无法获救。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还是《阳光普照》的路子,后面再拍一部,可以搞个家庭三部曲了,虽然这次的配乐换人了,但还是一股林生祥的味道。导演的朋友圈几乎都用上了吧,熟人们都来了,疫情期间拍的电影,疫情只是导演灵感的开始,其实是借疫情和隔离去讲人的状态,家人之间的关系,这对母女的关系其实早就隔离了很多年,只是借着疫情和心理疾病的壳子对面对问题。瀑布是老妈内心积压的情绪,最后释放成了洪水,把女儿直接卷走。用文艺的对白解释瀑布,像《阳光普照》的结尾那样,配上优美的配乐,太爱钟孟宏的这种感觉了。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其实这个故事不需要疫情,后半段说的那些才是它要打动你的东西。这里的瀑布就是阳光普照里的阳光,你不知道哪个瞬间突然就明白了。

4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开头非常巧妙的小反转,叛逆的变成乖顺的,而框架内的变成了不安定的,照护与被照护的变化让生活这个罐子被晃动了一下,渣子、凝固也隐匿在罐底的东西都浮现出来。瀑布出现时的声效完美,像粗重呼吸,像疯癫前兆。到后半段,从搬家后饭桌那场戏开始有点鸡汤,算是遗憾。前面的部分都可圈可点。口罩遮面,蓝布遮窗,阻隔、遮挡用得真妙,疫情之下,封闭之心被砸开,如冰封碎裂成瀑布,瀑布又缓成溪流。几个人的演技都值得赞叹。

43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可以不要问我“你还好吗?” 我们一起好好地走下去/最后的落水看得我要心梗了!!!!!!!!!!!!!!!!!!!!!!!!!!!2022看的第二部好片

45分钟前
  • Griffo
  • 力荐

拍拍所有下坠中的人们和自己,会过去的,都过去了。

47分钟前
  • 三驾马车驾驶员
  • 推荐

如果没有结尾部分贾静雯说她听到瀑布的声音这段强行意象植入的戏,我觉得这是去年最佳华语片。深深地感觉到主创者以极大的温柔与诚挚去构建一个妄想症精神病人往下坠落的过程中懵懂抵抗的过程——无法不被贾静雯的面容所打动,几乎落泪,呆滞、恍惚、低沉、落寞、惊恐的状态中蕴蓄着回归常态的冲动,同时又带有过去美好时光的一缕明媚。华语片里再没有见过比这更真实丰富动人的精神病人角色。贾静雯那位病友演不好,没有病人样。3.5

5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水流朝她们冲击而去,而她们都活了下来

55分钟前
  • 短汐
  • 推荐

贾静雯演技好好哦,这么熟悉的演员在新角色里还能让我感到很陌生,真的很神奇,以及怎么回事,竟然还能跟火神的眼泪和阳光普照梦幻联动,好几个地方真是,会心一笑,谁懂……

56分钟前
  • 尧夫支💞
  • 推荐

这几年,每逢春节都会看一部台湾电影,从2020年《阳光普照》、2021年《孤味》到今年的《瀑布》,依然静水流深,温暖治愈,台湾家庭片的艺术水准已丝毫不输于日本。疫情如同突然汹涌而至的瀑布激流,重创着每个人的身体和精神,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家庭关系,母亲会慢慢走出精神失常的阴影,孩子也会渐渐理解大人成长起来,瀑布急流终会变成涓涓细流,奔向自由广阔有爱的心世界。片尾,母亲在电视新闻上焦急搜寻女儿获救的身影,那泪光盈盈的注视,是对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之红》的深情致敬。贾静雯、王净的演技真好,摄影真好,音乐真好,温柔敦厚的台湾国语真好。过低的豆瓣评分配不上她的好。

1小时前
  • 落地麦子
  • 力荐

几乎是华语到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疫情电影,又与中产家庭的疏离关系联系起来,既是特殊性又是普遍性,很能让人产生共鸣。日常的恐怖化,加上大量缓慢推拉镜头和特殊的构图,应该偷师不少黑泽清。不过仍然是很差的杨德昌模仿者,虽有文学性,但对话时而过于矫情做作;剧作算圆但太简单,不再有杨那样复杂和精密叙事的野心,也就少了对台湾当代社会鞭辟入里的理解。至于最后洪水的来临,与其说是一个有某种必然性的突发新闻,不如说是一个编排潦草、为瀑布而瀑布的可笑事件。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