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情片其它1994

主演:卢卡斯·米科,奥托·格林曼德尔,安妮·贝南特,乌多·萨梅尔,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克劳迪娅·马丁尼,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普席尔,多萝特·哈廷格,帕特里夏·希尔施比希勒,塞巴斯蒂安·斯坦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2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3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4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5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6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3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4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5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6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7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8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19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1:23

详细剧情

  “冰川三部曲” (Glaciation Trilogy) 的第三部~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93年12月23日, 一名19岁学生持枪闯入奥地利一所银行向客人乱枪扫射, 令三人丧命, 事后该学生在自己的车上吞枪自杀~ 这宗银行血案, 集合了一班身份、背景、年龄各异的奥地利人, 电影以大堆零碎的片段, 追寻他们在凶案发生前的生活剪影~ 来自罗马尼亚的小孤儿流落街头, 辗转走上电视接受访问, 并得一对早前已领养了一位小女孩的奥地利夫妇收养~ 年老护卫员与妻子关系疏离, 沟通困难, 想向妻子示好却不懂如何开口; 独居老人受尽女儿的冷落, 想见见小孙女又不得要领; 行凶的青年原来是位乒乓球好手, 他买来一支别人盗来的手枪, 在圣诞前夕驾车到油站加油, 想要付钞时才发现没有零钱, 想到银行提款却又见大排长龙…

 长篇影评

 1 ) 让每个人都是人,每个人都幸福

一,几句话就说完的新闻背后是一个个拥有各自生活轨迹的个体。二,每个人各自的生活拼成了整个世界,有如那个出现数次的拼图游戏。三,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相处了一辈子的至亲,沟通都不是一件易事。小伙子为什么开枪杀人?是偶然也可能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能够让每个人都是人,每个人都幸福?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 ) 偶遇真好

自己和自己的感觉相遇,没有配乐没有喋喋不休的台词,每次眨眼间,感觉就是自己24小时经历过的每个点滴,或许会成为那对夫妇中的某一个,无论性别,也许是提前重播自己晚景的预期。
michael hanek,以为是初次相遇,却发现之前已接触了另一部它的作品:castle。当时倾心的是主演和小说,现在想来齿颊尤冷,观看此片时亦然 。



btw,这个片名的中文翻译太硬了,机缘的那个好。

 3 ) 字数不够

三星半(看到关注人打了五星再一次怀疑自己的审美)在观感上少了看《第七大陆》时的冲击,但是在交代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上本片确实更加完整。全片由四条故事线汇集而成(似乎暗示了三名死者和一名罪犯),不断领养女儿的夫妇,被女儿冷淡对待的孤寡老人,一个偷渡而来的小男孩和一个大学生。整个案件的发生似乎仅仅取决于大学生的一念之间,而在所谓发达的都市里,冷漠(女儿对老人),暴力(丈夫对妻子)等等因素似乎在暗示着男孩听闻的“你们的世界更好,这里的人都是好人。”而产生的美好景愿在新闻不断播出的战乱中东东欧对比下,破灭了。而三个人的悲剧在整体战争的悲剧下似乎也算不得什么,被掩盖在其他的报道之中。(如果失去煽情式的做法应该是插播进入平安夜的娱乐事件报道而形成反差但是冰冷的哈内克没有)影片中哈内克依旧喜欢冷不丁地吓观众,比如男孩在车站的行走跳跃,丈夫对妻子的掌掴。最后发生的射杀平静而流畅,丝毫不抒情。//看了影评可从都市机械化和冷漠思考,理性的克制和愤怒的爆发入手。妻子丈夫每日机械化的生活,彼此似乎丧失了情感而只能用领养孩子来维系。尽管丈夫信仰基督,但是仍然掌掴妻子(就在似乎示爱之后)。老人与女儿的对话被反复打断,可以看出老人与女儿相互间无法沟通。大学生每日无所事事,成日里跟人打赌。都市下人性被压抑和扭曲,在圣诞节前夕,一个不经意间爆发,化为愤怒。

 4 ) Ces’t la vie

今天原是赶过去看“凡多与丽丝”,可惜最后放的是原定上星期放的“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当天头有些晕(许是外面太晒的太热,而在馆里又太凉的原因吧),前面有些迷迷的,再加上影片本身的物质,而且放映人在放映前也大概介绍了一下,演员又对那个偷渡的小男孩花大手笔,所以当那男孩持枪进去,开枪,过街,我还有些反应不过来,因为在我脑中有些主观的认为那个偷渡的小男孩是死者之一,当那最后的一枪响起,而又归为平静时,我才反应过来。一切发生的太快,而又结束的太快。真的是如生命那样瞬间,就一切都发生了,根本就来不及思考与反应。

作者太冷静了,缓缓把生活推进到镜头中,那么的真实,真实到甚至让人觉有些沉闷,太过于平凡的生活,甚至让人忽略了生活中的死亡,在场看的好几人,没几个有对那男孩朋友的自杀存有印象,就如同生活,我们经常会忽略掉生活中的种种。(当时枪击发生的太快了,一时真的没有反应过来,而且对于他朋友的死,我也忽略了,所以以下都是在放映者放映后补充说明后所感的。)或许能理解那个迷恋拼图,迷恋打赌的男孩吧,生活中太多的无可把握,生活就象是一种赌,太多的随机性了,那男孩执著于生活中的努力,但是他又承担不起,就如他对赌一样,太过于执著了吧,才会在那小小的赌中,发脾气,才会即坚持要有赌注。那长长的在找乒乓球的镜头,中途竟没有一些镜头的变换,那男孩痛苦而又扭曲的表情,亢长想要抑制,却得不到解脱,(或许在一次看时,大多数人会不解,但是重新看时,你会发现那表情下有太多的东西,)那深深刻于眼神皮肤动作中,单调的重复,是那怎也挥之不去的痛苦。吸是去加个油,不能刷卡;ATM坏了;去银行N多人排队;加油的地方后面因他的停顿而快要止滞不前,只是想快点解决去付个钱就被人打;出去赌气的坐在车上,后面的车上人,经过他车时,专门停顿下来骂。虽听不到声音,但那表情已把对方的厌恶表现无余;过去的种种,朋友的打击,那压抑不住的委屈,恨就这样涌上来了,冲破了理智。

71块,是不是说作者用了71个片断,转换了70次,这就不知了,但是生活就向作者表现的那吧,生活是那么的凌散,那么不不可连续,碎碎散散,有如真实的回忆,不可完整相连。
片中的色彩用的是那么灰质,回想起来,最先想起的色彩是那对要收养孩子的夫妇送给那小女孩的衣,其次是那个偷渡的男孩偷来的衣服。其它的一切似乎都是黑白,显得那么的悲哀。(是不是在说只有孩子心中还存那一丝对幸福的快乐反应)整个社会仿佛都在哭泣,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也不可能完全如意,生活总是这样那样地给人与考验,给人与痛苦,总是在我们看不见,听不见的时候,痛苦就那么不经意间就发生了,不管你是男是女,是年长还是年幼。人太渺了,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无法左右的。幸福仿佛只是那不经意。

这部作品真的是太过于沉闷,但是它真的是值得再次看的作品,没什么,就是因为它太过生活了。当你再次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多的细节,那通漫长的电话,那个垃圾堆边的吃食,那路人的眼神,那句“我爱你”,那个几乎没有思考的巴掌,那个苦苦想要讨如孩子却又不知如何去做的夫妇,那个车里微笑的教学,那双人床上相背的看报,那床上工式化的“晚安”,太多太多的细节,太多太多的碎片……

说不完,道不清,

最后只能蹩脚地用仅记得的一句来结束吧:Ces’t la vie


PS:但愿我没有理解过头作者的想法。不过没事,这是我的想法,这是属于我的生活碎片。

 5 ) 如果描述美丽,它立刻就变成谎言

局部的看见

在《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中,迈克尔·哈内克选择将“暴力”作为他影像冰川的一角,以此痛击观众,从而牵引出“世界是由碎片构成的”这一现实问题。
 
由一个连续事件所关联的人,因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在场而看见事件不同的局部信息,再由于各自认知方式、情感方式的不同而得出差异判断——这种“局部的看见”打碎了连续事件及其真实。
 
实际上“连续事件”只是人的一厢情愿,我们习惯以“很久以前”和“从此以后”切断事件遥不可及的初始和结局,从而廓出一个故事,也唯有这样,故事才能被有始有终地说完,无论是童话、侦探故事还是新闻报道。
 
儿时生活中,父亲的缺席,也许是造成迈克尔·哈内克认识世界不完整和破碎的重要原因,他自己的婚姻也在重复着碎片模式[1]。哈内克对这样的世界深感不安并且深信不疑,所以才会有《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这样的电影,以碎片叙事描述碎片世界:整部电影由互不相识的人的生活片段拼接而成,如果没有结尾的枪杀事件,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什么交集。
 
并且电影着力描述的,是另一种更深的碎片化:人与人的缺乏沟通。流浪少年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与人沟通、父女间因为生活关联冷淡而没有沟通、中年夫妇与收养的孩子无法沟通……马可·米兰与同学、加油站司机、银行、路人等所有人都无法沟通,即便与母亲在通电话,看上去他开心地说了很多,但没有一次是表述他真实的处境和烦恼的,“我们滔滔不绝地说,但没有交流,越亲密沟通越差,我们越亲近,越少交谈”[2]。
 
整个世界是一座巴比伦塔。



松溃的复原

哈内克通过一部电影,想复原的并不是这个真实案件的来龙去脉。他认为“电影总是假装描绘的是整体”[2]是可疑的,全知视角自始至终就脱离真实,艺术对真实的复原,如果仅为了满足观众对了解事件的需求,便可能沦为模仿秀。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内克的《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比格斯·范·桑特的《大象》走得更深、更贴近真实。
 
电影以电视新闻画面开始、以重复的新闻画面结束——哈内克不满于新闻报道的伪真实的面目,在它滔滔不绝的伪交流(人和电视不存在交流,通过电视短逝的语言了解事件真相是不可能的)的语言中撕开一个裂口,插入一部电影来描述他认为的世界真实的样貌。
 
将战争时事、街头枪杀案、圣诞节时俗、娱乐新闻(迈克尔·杰克逊的娈童事件)打包在一起,通过电视屏幕扔给观众——哈内克对这种媚俗至极的谎言播报感到厌恶。他有更好的语言来叙述,他认识到观众的自身经历必将导致不同的理解方式,并诚实地尊重这一现实,“泄露一些碎片”、“给观众扩大理解的可能”。
 
他寻找并展示事件中更多的关联性,越多的线索,越能更好地拼凑现实。但在这里需要克制,要克服“在电影的主流,我们总是假装无所不知”[2]的习惯,只能提供有限的、松溃的复原材料,作者不可逾越现实、完成唯一的叙述,应给观众足够的空余和留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内克的《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比盖·里奇《两杆大烟枪》更冷静、更真实——他拒绝了危险的娱乐性和戏剧性。


碎片,仍是碎片

电影23分钟处有一个打乒乓球的长镜头,哈内克给我们留了3分钟的时间,去观看这个琐细的场景,这已经突破了大多数观众的底线。对于马可·米兰来说,他的积怒和爆发正是由这无数的3分钟完成的。3分钟会让我们经历“明白—有趣—厌倦—愤怒—冷静—接受—理解”这一完整过程,但前提是你没有从中间以快进替换其后的体验机会。这个长镜头是在真实、同时上显示力量的一个范例,如果你能接受,电影中还有一个接电话的固定长镜头(8分钟)值得反复体会。

是的,这镜头真实,仅仅是真实,而不是美。哈内克认为“描画或者尝试描画美丽,它马上就会变成谎言”[2],他只展示真相,而能否发现真相后面的美,则是观众的课题。
 
孤独、隔离、失望、出逃、愤怒、笑、忧郁、失神、厌倦……每一个人物都是一块碎片,每一刻的情感都是一块碎片,能在这71块碎片中,还原出怎样一部生活编年史——与哈内克已无多大关系,只与你自己有关。

[1]迈克尔·哈内克的父亲在其三岁时离家,直到成年,他才与父亲相会。迈克尔·哈内克与前任妻子生育一个孩子,二任妻子为他带来的三个继子。
[2]摘自金鱼J整理的哈内克访谈。

 6 ) 狭間

门关闭音乐段完全布列松,理念类似电影书写。

映画構造、現実は断片だ。断片からでなければ現実は理解できない。人は会話する、だが伝わらない。関係が近くなればなるほど話さない。誠実に物語れるのは断片においてだけだ。人生-矛盾。構造の秘密は長さ、シーンが長さを持つのは難しい、人はある瞬間を見つめる。

——芸術とは 真実という嘘のない魔法である。

芸術とは偽りに対する反抗である。現実よりいい世界を求める。現実の狭間。存在とは最も美しい芸術。

 短评

看完哈爷伟大的冰川三部曲,不死也重伤:第一部:心寒。第二部:颤栗。第三部:悲凄。

7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71》不是单数的影片或所谓群像叙事,而是复数的片段,因此哈内克总是在一个强度上的高潮之前切出,陷入短暂的黑屏,冷漠而静滞的伪实时片段构成了一个虚拟空间,当电视遥控器不断转向下一个节目,或主持人选择快速地掠过不重要的新闻时,就会短暂出现,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永远是索马里,北爱尔兰与迈克尔·杰克逊,一切却总是揭示着城市,媒介与暴力之间的关系,布列松的手部特写通向罪恶,哈内克的手部特写通向异化,那么,21或22世纪的布列松是否会背上3D建模做成的十字架?《71》去除了冰川三部曲仅存的病态怜悯,关于未来的影片,通过暴力,作为个体的少年犯将自己变成媒介画面,在这个未来世界中短暂成名了10分钟,正当人物用流出的鲜血(或者说黑色胆汁)朝向90年代不断加速的新媒介中上传时,却淹没于众生嘈杂的暴力事件之中。

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禽兽哈内克再一次折磨了观众。他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新闻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观众,使得观众憋到最后最终有了那个开枪少年的心情。反正我对这些每天网络,电视,手机,报纸,地铁无处不在重复播放负能满满毫无营养真假无从考证铺天盖地的新闻真的是已经彻底感到厌烦。连看都不想看了。

12分钟前
  • Z
  • 推荐

世界此刻,索马里摩加迪沙政变,南斯拉夫种族屠杀,黎巴嫩以色列边境冲突不断,MJ梦幻庄园丑闻;这一厢,奥地利某大学生无差别开枪乱射造成三人死亡多人重伤,铁幕落下后的罗马尼亚小难民等待一位或许不会归来的义母……中产阶级杀人这话题玩到这么大龙凤都有点收不住了,且让冰山三部曲完美谢幕

1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和《大象》的区别是砂与冰的区别,没有形式但却多了宣扬

15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看到37min了~得,什么时候命运让我再次与此片相遇时再看吧,没看完,太他妈闷了,冰川三部曲连着看真他么吃不消,妈的~好想把哈内克拉入黑名单~

16分钟前
  • 康平
  • 还行

砰砰砰……你为什么杀人,你为什么自杀?流动的血,绝望的心。老爷子打了十多分钟电话,这样的长镜头真可怕。

21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7.5/7.2 哈内克太冷静了,缓缓把生活推进到镜头中,那么的真实,真实到甚至让人觉有些沉闷,太过于平凡的生活,甚至让人忽略了生活中的死亡,在场看的好几人,没几个有对那男孩朋友的自杀存有印象,就如同生活,我们经常会忽略掉生活中的种种。

26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A/ 假如这部片子迟到九年,不就在戛纳完虐《大象》然后成为哈内克第一部金棕榈了吗?

2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十几个人的生活,归零为一条新闻,看完冰川三部曲,真是让人从头冷到脚

3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这个社会深感不安。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作为三部曲的完结,同样是冰冷的电影语言,极多的半身特写,营造出来的疏离感依然成功。

38分钟前
  • 黑稻子
  • 还行

有时候我都觉得欧洲佬是为了跟好莱坞赌气才把片子拍得这么烂的

39分钟前
  • 张小强
  • 较差

一,几句话就说完的新闻背后是一个个拥有各自生活轨迹的个体。二,每个人各自的生活拼成了整个世界,有如那个出现数次的拼图游戏。三,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相处了一辈子的至亲,沟通都不是一件易事。小伙子为什么开枪杀人?是偶然也可能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能够让每个人都是人,每个人都幸福?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43分钟前
  • 两个司令部
  • 还行

哈内克“冰川三部曲”终章,对人世间暴力的冷峻体察。多线索交叉叙事,素不相识的人最终在偶然间相遇,恍若一首宿命与机运的安魂曲。多段电视或广播新闻穿插其间,有水坝工程和电脑博览会的,但更多的是1993年秋冬充斥着战乱与屠杀的国际新闻。1小时17分与1小时37分的两段新闻有一半多(关于萨拉热窝圣诞乱象与迈克尔杰克逊回应恋童指控)完全相同,明确喻指着不断轮回、永无止境的暴力仇杀(难民问题、宗教、民族与派系冲突),以及相关媒体的无处不在。类似七巧板的拼图游戏(还都是拼十字架形)多次复现,与碎片式的结构相契合,还有米卡多游戏棒。几个固定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如用发球机进行乒乓训练、老人给女儿和孙女打电话(充满争吵,疏离)以及对俯卧的死者身躯的特写(一分钟多,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淌出来)。PS:重译了中字~ (8.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也是人物群像的刻画和琐碎拼贴的叙事,但不同于《银色·性·男女》那种无意义的宇宙熵增,它通过新闻片段的不断插入突出饱经战火摧残与时局动荡的二十世纪飘摇着走到末尾的现实处境,看似和平的年代却于深处淤积罪恶的肇因并只能依靠无端的暴力溢出,在过于冷静克制的镜头下翻涌的暴躁不安却欲盖弥彰。

49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談不上“化腐朽為神奇”,但若不是哈導演,這種"fragments"片兒已經不太會找來看....一個男人冷酷(峻)到這種程度,會令人懷疑那是不是一種變相的沙文主義,或嫌他傲慢、不夠悲憫和放低..不過有時候,又反而是令我受到感染的開端...

54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碎片

5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如电博昨天先放这部感觉能容易深入理解巴黎浮世绘,两部片的思想布局谋划节奏结构甚至高潮处的音乐运用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但本片的北爱问题中东纷乱前南战犯的新闻镜头把导演的意图表现的非常明确具体,剪辑的黑屏运用也与主题“碎片”极为贴切有效果;走在轨道悬崖边的人,悲剧就是周遭恶意敌意酿成的

5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71个片段,71次黑屏,碎片混杂着,拼凑出一个破碎的现实。电视新闻一方面与现实并行着混乱、冷漠、绝望,另一方面又与现实相隔天壤。在萨拉热窝的战争与迈克尔杰克逊的丑闻之前,对于这出悲剧,新闻只是潦草带过,对于动机和根源只得一句“我不知道”;而哈内克则从这一句新闻出发,试图找出一条回溯路径,最终得到的是冷漠病态社会催生的偶发必然突变性暴力。没有逻辑是最恐怖的。相比最后的多线索聚拢,那段通过电视访谈的荧屏打通空间连接更意味深长。|竟有儿时塞巴斯蒂安·斯坦出演

58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