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武汉

记录片日本2020

主演:内详

导演:竹内亮

 剧照

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7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8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9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12

详细剧情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对武汉有很多偏见。我是作为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纪录片的导演,特别想去拍武汉,想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于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们拍摄的武汉人,然后一百多个人报名了,最后我们选择了十个人的故事。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摘自导演微博

 长篇影评

 1 ) 勇敢面对那一次的疫情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看了这个纪录片,两年前那场灾难夺走了我外公的生命。可能因为导演是位日本人,也可能因为感同身受的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疫情的中国人,这部纪录片在疫情过后很快进入大众的视野。我这两年一直不敢看关于疫情的任何影片或者报道,当我初次了解这部纪录片就被一个采访者劝退了,也是一位经历了疫情中失去外公的女孩,当时看到这部纪录片时她的一句话让我刚好一点的伤口又流血了,她大概意思是:当看到和自己外公年龄相仿的老人时,她就在想怎么就差了我外公一人。我完全懂她的感受,所以一直不敢看。我没有她那么勇敢,当这件事发生时,我选择了回避,遗忘从而企图忘记伤口的疼痛。直到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发现有些事情是一定要记住的,是伤痛的另一个意义。这也是整部纪录片对我乃至武汉人的意义。这部纪录片没有英雄,没有演员。你可以感受到,通过这部纪录片,武汉人是如何面对疫情后的生存问题;如何学会面对过往而不被过往所困;如何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

除了感同身受,让我影响最深刻打完是真实。实在是太真实了,片中的地方太过于熟悉,就是我不经意间走过的路吃过的店。真实的不仅仅是地方,还有采访的人。其中一位采访者是建设过雷神山医院的工人,当导演问他为什么会参与建设雷神山时,他说因为当时的工资是平时的好几倍,其实他也有一番热血想要贡献一份力量。英雄源自人民,平凡成就伟大。这是我对采访者以及英雄城市的理解

 2 ) 刚重启的武汉是什么样的

这片拍摄于去年六月,离解封都没多久的武汉。

2020年6月,这片里面很明显看得出城市和这里的人们的伤口还没有很好地愈合。城市,经济,人们的心灵都被疫情重创。竹内亮选的人都很不错,很具有代表性:海鲜市场老板,护士,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患病者的家属,英语老师,警察等等。

感觉每个人在疫情之后都失去很多东西,但又重新认识自己和发现生活的意义。本来迷茫的护士突然找到自己的工作意义,本来一心赚钱的小李现在觉得健康是最重要的。

2021年4月9日,武汉解封一周年,我正好在武汉。这次也是我时隔五年第二次去武汉。我又重新走了走这座城市,我走在武汉的大街上的时候,一路感慨,幸好,这里跟我之前来的时候还是一样的。只是物理上的恢复可以比较快,心理上的伤痛需要多长时间去治愈呢?

 3 ) 平凡即可贵

“你好,武汉,好久不见!” 一部非常纪实的纪录片,加之日剧式的叙事手法很能够感受到本地人的生活。 这部片子里面有各种悲欢离合。商家因为疫情而影响,当看到自己的店--承载着过去的回忆,未来的梦想,在眼前坍塌,心中悲楚交集,于是叫上三两好友吃夜宵,毕竟能活下去就够了。他们每次都要先掏出核酸检测证明;医疗用品制造业,竹内亮仅仅试穿了一下防护服,便觉得像在蒸桑拿,值此真的要向医护人员致敬!

那段艰难的日子在所有人的生活中都掀起了波澜。有人在家待业,什么来钱就做什么,(雷神山的奇迹是高薪与澎湃共同堆砌的);有的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来自医院的护士与前台都用自己的心去关爱着病人,以及失去亲人的共情“为什么治愈康复的人不能多一个呢”;有人值此机会,趁着国际焦点都在武汉,大力的输出武汉文化,苦中作乐。 武汉人民的热情在这部片子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出租车上大哥“武汉的人跟武汉的天气一样,很神经”,光膀子的大爷“武汉人都很热情,所以都要脱光衣服”以及最后大爷大妈们一起横渡长江。 这段时间分隔了很多人 。有的是因为感染者而侧身避之不及,有的则是因为疫情而不能见面,一对小情侣自此坚定“有彼此的地方,都想去”。 那段期间的记忆:中药液,急诊部门的供不应求,冷清的街道…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最后,竹内亮坦白,自己想让大家看见武汉的样子,但是同时害怕武汉之行。在亲身到了这座城后,体会了这里的情:“我还想再去武汉玩”! 摘录 1.农村是国家遇到灾难的软着陆地 2.看似平凡的日常失而复得后,大家都倍加珍惜

 4 ) 我们都是武汉人

最早知道武汉可能有不明肺炎情况其实是在豆瓣。大约在去年12月。之所以说“可能”,因为谁都没想到还真发展成疫情,并且深深改变了历史。

但改变的不仅仅是历史。不仅仅是病人的罹病,亲友的痛苦,世界经济的停摆。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过去几十年少有的撕裂,在封城期间爆发。我有个同学老公是商人。我曾经以为商人长袖善舞,更看重俗世利益,不会计较价值观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想到他因为这次疫情拉黑了3位好朋友。他说这些好朋友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但没想到对疫情阶段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最后断交。我们大学同学群也是一个火药桶,最后以分裂另立群而暂时平静。

我从这次疫情才深刻明白了过去对西方、中东宗教分裂的困惑。曾经非常不理解,同样是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为什么之间仇恨如此之深,有时甚至高于灭国。更别提伊斯兰逊尼派与什叶派纷争几百年,即使在当今外部势力干涉下仍然内部征战不休。也就是这次疫情,我认同了《人类简史》里关于人类具有虚幻想象特质的提法。只有人类才可能会为了虚拟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观而奋斗、争吵和厮杀。

疫情阶段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中国在疫情阶段的表现,到现在还是个没有结果的话题,而且也不适合讨论。

但竹内亮的这部视频,包括南京那部,给了我安慰。我们不去讨论过去的是非,让我们关心身边的每个人。南京那部是在2、3月份看的,正是封城期间,基本没出过小区。所以视频里提到的各种措施,我看了都很吃惊。比如出租车里的装置、小区门口的围栏、景点门口的门卫。让人很感动,也为中国上下齐心感到自豪。或许“自豪”这词也不准确,应该是中国亿万同心,上下拼命而展现出来的“自尊”。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后续行动对得起自己。当然,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遗憾的是,还有巨大的撕裂。

但我还是有些遗憾。我们欠武汉、欠湖北巨大的情分。终南山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但我们真的了解武汉之前发生的点点滴滴吗?我们真的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们的喜乐而喜乐吗?甚至,我们对听他们说什么,写什么的兴趣都没有,甚至还在质疑他们的目的。我们没有怀有对一座英雄的城市所应有的敬意。

竹内亮的视频有。这里展现了真正的武汉人。烟火气的武汉人。平凡的武汉人。英雄的武汉人。

我居然看到武汉的高楼屋顶上又如此众多的菜园棚子,如此欣欣向荣。我看到那对年轻的恋人,城管和人民警察,他们手牵手,欢呼雀跃,而女孩笑得如此开心。她一直在笑(没骗你。你们可以回放)。长江岸边冬泳队员,放声歌唱《我的太阳》,还相当不错。然后他们一跃,跳入长江,向着彼岸奋力游去,如同游过2月、3月、4月、5月。我没想到雷神山医院如此之大,如此齐全。在短短的10天,完成土建、电气、IT、医疗等等所有系统的搭建。

今天我们都是xx人已经用得够烂了。但我还是想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武汉人。如果你愿意听武汉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愿意看武汉人写的回忆,愿意去武汉出差、旅游,愿意在武汉端着热干面,或者说,愿意接受武汉来的任何人,任何事,而不仅仅是喜欢听宏达叙事,没有把武汉人的痛苦作为可以无视的代价,那么我们每个人才是真正的武汉人。

而只有我们先是武汉人,我们才会是北京人、上海人、浙江人、湖南人、广东人。我们才会是属于自己的人。

 5 ) 你 拍了拍“武汉,说好久不见”

2020年一月下旬,已经进入小年的全中国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气息,但“新冠肺炎”这个新名词却闯入了大家的视线。

大家一边讨论着疫情,一边叮嘱着家人朋友戴好口罩,做好消毒防护工作。白的,蓝的,灰的黑的,每个人脸上都蒙着口罩,眼神凝重,步履匆匆。人们开始担心注重社交距离,害怕咳嗽,警惕着公共场所的一切。

1月23日,除夕前一天,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凌晨通告:全市公交地铁停运,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刹那间,武汉封城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大街小巷到处人心惶惶。武汉,为了疫情的控制,割裂了与其他城市的往来,变成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岛。

“过去的14天内有无经过武汉,有无接触武汉人”这样的对话发生在中国每一个社区,每一户人家前。一时间,人们“谈武汉色变”,而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也成了全世界的众矢之的。

那段时间,看着我们从小熟悉的大公鸡地图由浅红变深红,人们不断刷着有关疫情的信息,中国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中。

正处于脱贫攻坚战最关键一年,处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为了全世界的安危,防止疫情扩散,选择停下前进的脚步。全国13亿人民除重要岗位外,一律停工停学,在家隔离。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于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分摊到世界上每一个人对于工作、学业、经济、家庭和未来的影响与走向。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武汉,这座依傍长江,带有江湖气的城市又恢复生机。

8日0时,百年江汉关钟声敲响。长江沿岸,25公里主题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灯光秀亮起。城市灯火通明,沉寂了76天的武汉重新归来。

截止到6月2日,989万人的全民核酸检测结果出来。0确诊。

6月26日,日本导演竹内亮的武汉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上线,不到24小时,观看次数就破千万。

在这部纪录片中,他从100个值得记录的武汉抗疫故事中选取了10个,拍下了武汉最真实的一面,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去了一趟武汉,体会当地风土人情,近距离看望这个让我们牵挂已久着的城市。

故事壹 |疫情后的餐饮复苏

新冠疫情的爆发地——华南海鲜市场,是竹内亮抵达武汉的第一站。

但如今的它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依赖这个市场的人们现在怎么样了呢?

竹内亮采访的第一个人是一家日料店的老板,赖韵。从武汉封城那天开始,他的店就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的状态。如今,武汉治愈,他的店也要重新开张了,自己亲自去市场挑选日料食材;店里唯一的厨师因为减薪辞职;考虑到客人的经济问题,把原价45元的酒只按照进货价25元来卖....

 “我的店已经开了7年了,非常有感情,现让店能够维持下去,让它盈利那是以后再说的事,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当老顾客再光顾,那种开心和喜悦,很难用别的东西取代的”

故事贰|疫情中的创业者们

竹内亮拜访了武汉最大的购物商场,由于经济不景气,许多店面都正在倒闭。一家艺术教育店铺正在拆店,在一旁看着的创始人百感交集,酸楚落泪。

故事叁|用坚强来对抗悲伤

龚胜男,是主动请缨上前线的护士,镜头前的她总是在笑,一副爽朗天真的可爱模样。

但聊到疫情期间的死亡,轻快的聊天气氛突然变了....她的眼睛迅速变红,恳请摄影师不要录这一段。

“看到在殡仪馆前拿死者遗物的家属排起了很长的队”

“这个场景是非常令人难受的”

在她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患者和他们家人悲伤的记忆。

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独特的人生,完整的家庭。但他们最终相叠加,组成了一组组在手机上浏览的冷冰冰的数字。

故事肆 |患病却因没有病房被拒就医的外公

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的社会,每天都有无数事在发生,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记忆中沉默,有些事我们应该多提醒自己,勿忘这些瞬息万变的新闻背后隐含的、发人深省的意义。

作为观众的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刺骨的寒冬,和那颗比冬天还要凉的心

还有许多故事,为了能多赚一些钱还有为武汉做贡献的一腔热血,四天三夜未合眼的工人。10天就建好的奇迹——雷神山医院,有一千个他们建起

还有疫情期间,近百天未见的小情侣;

初中英语老师,在疫情期间一直用无人机记录武汉的生活,用英语和rap的形式将其展示给世界。

以上是竹内亮镜头下记录的10个普通家庭疫情防控期间的故事,温暖而真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次疫情的亲历者,我也问了几个在武汉的好朋友,疫情期间的经历。

有的朋友为我描述了在那时买菜的艰难;还有的朋友在春节前夕退掉了票,不能在这个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和家人团聚。

但隔离期间也有温暖治愈的瞬间,我在不少朋友描述的日常瞬间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季羡林在《二月兰》中写道“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现在回想起来,处于疫情隔离期间的我们也有着许多“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瞬间。虽然当时只抱着回家过年的想法,带回去的东西不多,学习工作并不方便。但是却给了每个人无比珍贵的在家放松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少成长中的裂痕得以治愈。

就像疫情初期,网络上有这么一段话

新年的钟声响彻九州

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

相信就在不久后

春风又会吹开这里的樱花

一树一树尽连成蔽日的云朵

而如今,在疾病肆虐过的冰凉土地下

就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武汉,如当年的汶川、唐山、玉树一样,被全中国全世界密切关注着。疫情发生后,武汉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迅速汇集而成的力量,萤萤之光,汇成灯火,汇成每个人心中的光亮。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伟大的、肮脏的、隔阂的,在疫情这个放大镜下,全都浮现出来。

目前看来,疫情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危机和损失是惨重的,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国际形势的走势和我国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但把眼光放在几十年、几百年后,这次疫情给后人带来的会是前车之鉴,也许能给后人带来对于更加来势汹汹的危机的经验和及时止损。

而对于个人来说,是让人们更加重视生命和健康的宝贵。对自然和疾病保持敬畏之心。独善其身、培养辩证性思维,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利用好时间实现自己。

正是每个人心中相信终将战胜疫情这微弱的光,汇聚成火花,涌现出无数你我一样的平凡角色,造就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们相信个体的力量,也坚信行动能带来改变,促成了一个个积极变化,取得了现在的堪称榜样的抗疫结果。

下一步,每个人要面对的是遭受疫情打击后如何站起来。困境之中,饱含机遇。

竹内亮导演的微博下有这么一条留言“导演口罩半挂着的样子就是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对于新冠最真实的写照,不再害怕但是也没忘记。”

“这几个月,是无数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让这座英雄的城市,回归平凡的日常。”

的确,纪录片带我们到了心系牵挂的武汉,见到了雷神山医院、黄鹤楼、户部巷;也见到了最真实的疫情故事,和疫情过后顽强热情的武汉人民。

傅莹在《看世界》中多次强调,一个大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我们需要多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向世界讲清楚国家的抱负和人民的梦想,以获得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不主动讲,谬误就越积越多,赢得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这些作品中,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国家故事。以做到向内,凝结一心,战胜疫情,复苏经济;对外,给世界各国战胜疫情的借鉴,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故事和意义。

 6 ) 爱你,一个眼神就足以说明

很棒,从疫情对小人物生活的影响入手,喜欢的人物故事主要有三个,1、庄园(真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姑娘,即使胖胖的也让人无比舒服,在她身上就可以感受到每一个由于疫情失去亲人的痛,确实,我们都不想忘掉那段过去却又害怕自己会忘掉)2、脏熊辫(热爱生活的人真的魅力十足,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拥有自己的热爱并无比专注的沉浸在里面。)3、最后一个警察哥哥与城管小姐姐(爱你,一个眼神就足够说明。彷佛在城管小姐姐身上看到了我自己,那么的抑制不住的爱笑,见到自己的爱人和喜欢的人无法控制自己手舞足蹈的欢喜,而她的爱人又是那么发自内心的欣赏她爱护她,当导演问哪个是她,他的回答是:“最可爱的那个,”多么的简短而有爱呢……但愿我也能遇见这样一个你,沉静的牵着我的手温柔的注视着我在你旁边手舞足蹈的傻笑)。

 短评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5分钟前
  • 林木暮
  • 推荐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 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9分钟前
  • SHAN
  • 推荐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10分钟前
  • 筆刀当炮
  • 推荐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 熟悉的人们 竹内亮进医院那段 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 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 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 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 这次疫情过后 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 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 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 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 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 脚下很踏实 心是安稳的 仰不愧于天 原来如此

1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 向上也要向下 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 痛苦也不是 艰难是一定的 不知道是山还是灰 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 好好继续活着 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 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15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17分钟前
  • blb
  • 推荐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21分钟前
  • 阿尔达的星空
  • 推荐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22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看了十分钟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走过场似的多组人物拼凑拍法太投机,太肤浅,太简单了,国人也就这点欣赏水平。按照他这种形式,我想如果将武汉那帮记者的采访经历呈现出来,估计比这好看一百倍。

27分钟前
  • 沙丘
  • 较差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32分钟前
  • Gattara
  • 推荐

共饮一江水。

36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40分钟前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45分钟前
  • L二次方
  • 力荐

被删了。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看到最后那一对,我默默把视频关了

53分钟前
  • 修心修德
  • 还行

武汉不是福岛 请不要相提并论

56分钟前
  • 小池
  • 推荐

就讲外公的那部分感人,其他都很一般,尤其是那对情侣和无人机……

60分钟前
  • hanena
  • 还行

1.不是很满意,有种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的失衡感,不过对一部能够在内网畅通流转关注现实的影像记录,本不该期望太多。只能说,武汉和武汉人,挺过来了真不容易!2.纪实影像总归有一些文字记录所不及的优势,不用刻意修辞,它几乎总伴随一个或许承载更多的潜文本——暗示了它与它所由以生产出来的情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不失其丰富的可解读性。3.武汉的抗疫叙事诞生于政治积极介入的那一刻:几个月前的那次封城,是结果,也是起点。权力话语与灾难经验不断撕扯,沉淀下来的将会是一座加速走向成熟的人文的(以人作为联结核心的)城市,这可能是灾难所唯一能够“回馈”给武汉的宝贵的东西。但愿如此!

1小时前
  • Janecume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1小时前
  • 子戈
  • 还行

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1小时前
  • 5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