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书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殷滨

导演:胡峰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地情书 剧照 NO.1大地情书 剧照 NO.2大地情书 剧照 NO.3大地情书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7-27 18:39

详细剧情

  本片以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作为拍摄点,将镜头对准黑土地上十位平凡而伟大的面孔,以四季家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特色生产活动(采冰、冬捕等)、民俗文化(二人转、皮影等)为内容,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哀乐,展现东北人在极端环境下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以及对生命、对世俗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长篇影评

 1 ) 感恩

《大地情书》的热播,其不同寻常的立意和传播模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思索。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观照小人物的内心真实感受,通过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得到观众的喜爱。

电商助农进一步擦亮地域文化品牌 《大地情书》用真实人物故事展示风物美好,借助强大的媒体阵容,深度联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通过优酷、淘宝、阿里鱼等,直接链接当地特色产品,实现农产品售卖,引导文旅消费,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2 ) 好故事,好风物,好地方,看大地情书

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品牌传播新路径 【京声京视】诉说对黑土地的热爱与眷恋——评纪录片《大地情书》 首都广播电视 我们与大地同行 《大地情书》是优酷和鑫桥传媒联合出品的一档人文纪录片,于2020年3月在优酷平台首播,2020年9月登陆央视播出,并于近日入选“京津冀两地免费看”的精品纪录片片单,成为牛年春节假期中的一道视听文化珍馐。该片以松嫩平原腹地的黑龙江为拍摄背景,在“看见东方之美”的立意下,将视线聚焦于黑土地和其孕育的自然万物、芸芸众生,用诗一般的镜头语言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辽阔,讲述黑土地百姓的悲欣交集,在情景交融之中道出对黑土地的深深热爱与眷恋。 01关心黑土地,赞颂东北大地的山川风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名句,也是纪录片《大地情书》开篇的导引,全片沿着这一对土地的深切情感出发,在饱满、厚实的叙事基调下,通过五集、十段故事定格东北大地的山川风物之美。这里有明媚广阔的四季图景,如《冰面上的“纤夫”》中的万里雪原,《“宅男”老丁的故事》里的绿色稻田;这里有黑土特有的生产活动,如《寻宝小兴安岭》中的“跑山”,《冬季的“馈赠”》里的“冬捕”;这里有东北“舌尖上的美味”,如《“酱人”老赵》中的“黄豆酱”,《老母亲的菜园》里的“酸菜粉条”;这里有妙趣横生的民俗艺术,如《生死二人转》中的东北二人转,《我们的皮影戏》里的望奎皮影;这里还有真实的生活咸甜,如《我要当模特儿》中农人对生活的豁达,《“马倌儿”的故事》里养马人对梦想的执着……纪录片在4K高清镜头下,以电影美学的质感记录了一望无际的农田、层林尽染的山林、白雪覆盖的冰原、袅袅升腾的炊烟和蜿蜒向前的呼兰河,一帧帧画面、一段段故事无不写满了对黑土地的关心、挚爱与敬意,犹如一部东北风物影像志,广袤、深邃、绚丽,令观者心旷神怡。 02关怀小人物,讲述平凡可敬的人生故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寒地黑土除了孕育出瑰丽的自然奇景和丰饶的物资物产外,还滋养和塑造着在她怀抱中生活的人们。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在极寒的自然环境中锤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乐观豪爽的性情,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面孔,动情讲述了他们与黑土地共生共舞的故事。如《冰面上的“纤夫”》以呼兰河上的职业采冰人为讲述对象,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纤夫”,是因为要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用纯人力切割、拉拽一块块厚达数十厘米、重达数百公斤的冰块。在零下30度的极端天气里,采冰队员们在队长李春武的带领下喊着整齐的号子,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次次用双手和肩膀将冰块拖出水面。他们辛勤采集的冰块将被运往城市的冰雪节,装点出冬季的浪漫与繁华。又如《生死二人转》聚焦于荣华地方戏艺术团中一群特殊的二人转演员,48岁的王实玲被诊断出脊椎病变,57岁的马三儿已是肠癌晚期,58岁的赵晓敏也身患癌症多年,他们因“二人转”结缘,也因“二人转”忘记病痛,他们乐观坚强地走上表演舞台,常年为部队、敬老院、乡镇义务演出,无私地为别人带来欢乐,也点亮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而《我要当模特儿》则讲述了庆安农人毕家英的快乐生活。毕大姐是村里的收稻冠军,一心想为“稻花香”大米代言,成为“米模”。为此她勤学才艺,可惜收效不佳,最终与“米模”失之交臂。她却丝毫没有失落,依然放着嗓门说着“稻花香”的好,唱着幸福生活的美妙。纪录片一方面忠实记录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一方面邀请他们坐到摄影机前做“独白式”介绍,生动刻画了一个个平凡又可敬、朴实又可爱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诉说着苦乐、交织着悲欣,他们的精神传递着力量、彰显着人性美,使纪录片展现出人文关怀的厚度与温度。 03关照大时代,唱响黑土家园的奋斗之歌 春耕、夏牧、秋收、冬捕,黑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幸福,他们是一个个微小的音符,谱写着时代的旋律,应和着时代的脚步。作为一部地方志纪录片,《大地情书》从小人物、微表达入手,却触碰了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匠人精神等时代议题。如《寻宝小兴安岭》中,范家父子享受着大山的馈赠,也坚守着反哺大山的信念。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徒手爬树采集松塔,也不使用机械化的方式破坏山林,每次“跑山”还会给松鼠留下足够的食物。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绿色森林的守护是他们世代承袭的家训。又如《“酱人”老赵》中,老赵和妻子制作了20来年的黄豆酱,他坚持“做良心食品、用口碑说话”,用超出东北汉子的细腻和温柔把酱的滋味调和得醇厚如一,凭借匠心精神和扎实手艺赢得了顾客的“惦记”。而《我们的皮影戏》里,关海英接过了母亲的衣钵,走上了发扬、传承望奎皮影的坚定道路。《“宅男”老丁的故事》中,老丁踏踏实实地培育生态稻米,积极响应着科技兴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四季轮转,生生不息,《大地情书》以热忱的“笔触”记录了黑土地上的人、物、事,勾勒出东北大地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它既是一封写给黑土地的情书,也是一曲唱给新时代的恋歌,砥砺着每一个人用耕耘获得大地的馈赠,用奋斗追寻幸福的人生。

 3 )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央视播出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央视播出

《黑土地和她的朋友们》于近期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CCTV10),成为网生纪录片向国家电视台反向输送的典范,(网络版又名《大地情书》),也是新生态环境下凭借卓越的影像产品,深度联动多平台、多领域、多品牌,树立中国纪录片创作、输出、营销、弘扬主流文化价值的新标杆。

《大地情书》(第一季)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用最诚挚的态度,借助电影奇观式表达,将10组百感交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故事呈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广袤黑土地的自然美、人性美、风物美、东方美;其立意高远、格局宏大、美剧质感,让人视觉绽放、情感沸腾,是一部充满着情感温度与现实厚度,饱含着思想深度与艺术精度的精品力作。

【圆满收官——收获斐然的口碑和人气】:自开播以来《大地情书》评分一路走高,豆瓣评分高达8.9分,仅首播阶段正片播放量达136万小时,亿万网友37万弹幕;视频点击量达1.7亿次;热度一路飙升,连续5周强势占据优酷榜单TOP1;超级大V(1000万+、 100万+)倾情推荐。

不仅如此,《大地情书》还斩获多项纪录片大奖,并引发各类媒体实力发声点赞,和众多KOL#意见领袖对“情书”的全新解读,更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 “以电影美学呈现乡土中国之美”,“乡土中国影像志”、“在奇观式表达中传递情感共鸣”、“担当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的“高级感影像”,一时激起全网对“地域”、“风物”、“特产”、“乡土中国”、“东方人文美学”等话题的热议,成为现象级网生文化作品。

【 把握“主流化”特质】:

《大地情书》深谙“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电商助农”对于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影像以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奇观式呈现当地特色生产活动的同时,一幅幅文旅融合、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扑面而来,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乡土中国之美;同时影像注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精神魅力,润物无声地把新时代中国人的坚忍不拔与乐观向上还原了出来。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地域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东方之美的源流和内涵缓缓铺陈在我们眼前,彰显出纪录片的品质和时代正能量。 这里物产丰饶 民风淳朴 这里山河远阔 风景绝美

【树立人文盛宴新标杆】:

每一帧都是热血沸腾的视觉盛宴

用高级影像视听,表达质朴情感

用美剧质感,打造领域极致产品 电影大片的摄制规格 大开大合、波澜壮阔的画面极具艺术色彩,极大地凸显了纪录片的“高级感”

【彰显艺术精度】:

《大地情书》也没有高举高打,而是着眼“平凡”,以普通农民为主角,将沾泥土、带露珠的乡土文化,经由“电影美学”呈现,波澜壮阔,大开大合的画面,极大地凸显了影像的“高级感”,也赋予平民化的人物与环境“高级”的美感和格调,与思维中的“乡土”形象形成对比,在反差中凸显艺术张力,给人惊喜,令人震撼。“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高级感”正是该影像不遗余力的艺术追求。 虽然素材全然集中于一市之内(黑龙江绥化市),但该片并没有降格为掠影式的地区宣传片,而是兼顾了地域性与普遍性:以奇观式的表达展示地域特色生产活动,以描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达到观众共鸣。

可以说,在保证了题材平民性的基础上,该片在审美方面并不“平民”,而是与《舌尖上的中国》类似,投向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电影美学,一种“精致”的审美范式。

另外,《大地情书》没有采用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地域精神、特色风物、农业特产、旅游文化、文化传承这些大主题、宏大叙事,碎化、拆解为小故事、小人物、小情趣、小场景、小确幸,突出“年轻化”表达成为创作方向。

 4 ) 转发硕帝点评

[cp]有部新出的纪录片叫《大地情书》都看看吧 微博可以看全集 就讲了东北十组平凡的小人物 甚至都没受过啥教育 就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看看平凡而伟大的人民 我们这片土地呀 很神奇 很不一般 有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乐观主义 比如说 癌症病人除了化疗咋抗癌呀 祈祷?念经?忏悔?哎呀神呀我错了求求你饶了我吧?不滴 十来个癌症患者组个班子去农村唱二人转 给农民唱戏去 东北农民那质朴的欢笑是最好的良药 能治好癌症吗 恐怕治不好 但是能治好恐惧和虚无 有个叫马三邪的平凡渺小东北人就这么耍着手绢唱着二人转在欢笑中死了 这种无谓和豁达在不信教的人里不常见 这人没了 不见了 就好像一片鹅毛大的雪花润在了这么一抔黑土里 又好像一条耗尽了生命的鲑鱼烂在了乌苏里江畔的浅滩上 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你知道他们活过来过 不然哪有这千万年雪水和大马哈躯体攒下的油油的黑土地 哪有这一年里半载欢声笑语堆出来的人均赵本山? 这大马哈认识回家的道儿 雪花也不会往天上飘 我们这儿的人会活 知道啥是真善美 而且人不坏 不需要从八千公里之外大沙漠请个神教我们分辨善恶 你唱着唱着二人转你就懂了 或者听着别人用生命去唱你也懂了;我们这儿呀 不只有森林煤矿和大豆高粱 鱼是鱼王 虎是猫王?(不对 是森林之王 Elvis Presley: 叫我嘎哈)熊瞎子掰苞米 野猪战群狼 五仙大乱斗 胡黄白灰常 文字写不尽的是传说 照片拍不完的是雄奇 啥都盛产就不盛产坏人 能救谁指定救谁 没行过不义 沙皇老子要不叫列宁枪毙不也来了吗 也就比你彼得罗夫董叔高半格呗(正国级)别黑了 长白山黑不倒 天池你还能给他黑干涸他?你要是不嫌弃 也来走两步 没病你就来这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走两步 我们这儿的好呀 你看得见摸得着 你就是真瞎 用舌头尝你也尝出来了;唱二人转的马三邪不怕死, 开拖拉机犁地的你彼得叔叫啥?他叫懂得生呀 http://t.cn/A6G1eM40[/cp]

 5 ) 了不起的东方美

乡土美

风物美

东方美

——《大地情书》 影像以“看见•东方之美”为主题,借助电影美学,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脱贫攻坚”等重大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段感人故事,光影之隙自然流露出的风景美、物产美、文化美、人性美、乡土美、城市美、东方美,令人美在心里、爱在细处。

这部充满地域特色影像既是写给中华大地的影像情书,亦是写给这个世界的影像情书,入选“情书”的地域、风物是亟待被国内外深度认识的代表。

 6 ) 对东北人的偏见该停下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阿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金链子,貂皮衣。

是人们对东北的一种身份偏见。

斑驳的废旧厂房,熏黑的烟囱。

是人们对“新”东北的另一种刻板印象。

这两年,东北文艺复兴的口号喊起来。

只因老舅的一首《野狼Disco》炸开了许多人对老东北的回忆。 一波波的回忆潮涌来,那些成长于东北下岗潮的8090后顿时多了无处释放的倾诉欲。 写书,写诗,拍电影,唱歌…… 人们从其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人——老舅,班宇,老四,给他们冠上了“东北文艺复兴三杰”的称号。

老舅,说唱歌手,代表作《野狼disco》;班宇,作家,代表作《冬泳》;老四,短视频网红,一人分饰多角色演尽东北家长里短小故事。

可无论是怎样形式的感慨。 都无法否认,那些表达都孕着一种无奈妥协。 好似,东北只剩下萧条落败的灰色。 那里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只有回忆,只有落寞。 就当我也认定了东北是铺满了尘一般时。 有些人告诉我,东北还有另一面——

《大地情书》

2020.3.4

>>>冰面纤夫 “我活还得干好,我还不能让人家说我,我这人就是这人。” 李春武看着身后排起长龙的拉车队,手下的劲儿又使了使。 可无论兄弟们怎么使劲儿,冰钩还是滑了,河里的巨冰又被吸了回去。

这采冰的活儿真心不好干。 采冰队队长李春武形容:“好人干不了,赖人不稀干”。 俩字——磨人。

在东北,入了寒九天,那真叫一个冷。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开头就写了一句: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严冬把大地冻裂了。”

天更是灰蒙蒙,混沌沌的,压得人沉默。 李春武和他的兄弟们,一路上也无话闲谈。 每个冬天,他们都踏着冷冬夜色出发,前往呼兰河冰场采冰。 当下,他们的任务是抓紧时间从河里取冰,好为城市冰雪节供应原材料。 那天,他们要取500块冰。

零下三十度的天,温度极低。 一伙人刚撬开的冰缝,不到一分钟,就立马冻上了。 开冰缝就磨了很久,眼看任务要完不成,李春武有点急了。 “来,上大锤,快点快点。” 入三九的天,一帮汉子一锤一锤凿着一米多厚的冰面。 个个背上出了汗,眼上挂了霜,哈气让胡子上结起了冰溜儿。

打开了冰面,下一步就要分冰了。 为了取出冰块,他们必须要站在浮冰上切分冰块。 采冰人战战兢兢地站在浮冰上开凿。 每一下都要提防自己滑入冰窟。

分完了冰,最难的活儿来了。 为了安全考虑,大型起重设备都无法在冰面工作,拉冰上岸只能完全依靠人力。 可每块冰体都重达700公斤以上。 水的吸附力太大,采冰人实际承载的力又不止700公斤。 再加上在冰窟周围工作,冰水湿了他们的脚,稍一用力就容易打滑。 一次次失败,一遍遍从头开始。 寒气瘆人的冰面上,东北汉子们身上腾起了热气。

采完了冰,李春武拿着把尺开始仔仔细细地量冰,一厘也不敢差。 少了,兄弟们的钱也就少了。 采冰的活儿算下来,哥几个一个月平均能挣5000块钱。 不多,但也还好。

入夜,李春武一伙人去了五彩冰城。 看看自己从冰河里拖出来的冰块,雕成了楼、塔、坛…… 五彩霓灯照在他们脸上,每个人都藏不住的开心。 这城市的风光一景他们曾参与过。 “力没白出,累没白遭。” 李春武开心地对着镜头比起了“V”。

晚了,兄弟几人喝起了小酒,吃起了小菜。 一帮人开起了些四六不着的玩笑,乐呵呵一片的暖。 摸摸口袋里的工资,看看身旁的人,有兄弟陪,有家人念。 挺好,挺知足。 甭管挣多挣少,对得起自己,踏实。 说着说着,李春武等人脸上的红晕又深了……

>>>台上笑匠 有两种声音割裂着东北。 一种,是盘旋在车间厂房里的苏联老调。 一种,是乡野村舍里热闹吵嚷的二人转。 东北人都爱听二人转。 台上胡琴一拉,手绢一甩,脆腔一开,十里八乡的都要跑过来捧个场。

“南有赵本山,北有赵晓波。” 人人都知赵本山的二人转厉害,少有人知,绥化赵晓波的二人转也毫不逊色。 如今,绥化的一个业余二人转艺术团,也挺火。

团长刘叔没那嗓子,也记不住词,但就是爱听二人转。 退休后,成天转悠到广场听曲,也不白听,给人家买个水,拎个包。 这事到了刘婶那不愿意了。 虽然刘叔没那风流心,但刘婶也不想让人说闲话。 于是,他们自费办了一个民间艺术团。 将一个小仓库改装成舞台,搭起了台子,他们让大家伙一起来唱。

老两口不会唱,平日里就敲敲板,打打下手。 这团长也就是个虚名,挂着好看。 观众也不认你是不是团长,他们只认一个人——赵晓敏。

赵晓敏是团里出了名的角儿,台上生龙活虎,唱词一句句往人心坎里说。 来听戏前,人人都先要问一句:“赵晓敏来了吗?”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戏才听的踏实。

只是,人人见得台上赵晓敏的风光,少有人见她台下的苦楚。 赵晓敏得了癌。 宫颈癌。

每隔一周她都要坐大巴车去医院做化疗放疗。 她前脚走,团员们后脚就哭。 舍不得,不放心。

除了赵晓敏,其他团员也挺苦。 马三,原名马喜臣,台上活蹦乱跳,贼闹人,团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马三邪。 叫久了,便略了邪字,马三马三的叫开。

马三上台表演前,总要嚼两片止痛药。 嚼碎了吃,他说这样吸收快。 肠癌晚期的马三,一边吃药一边唱戏,唱了好几年。 “其实我早就该死了,活五年了,不错了。” 马三没有怨,笑嘻嘻的。

脊椎病变的王实玲也挺苦。 生了这个病,不能正常工作,稍不注意就容易瘫痪。 可日子总要过下去。 王实玲夏天去工地开大吊车,冬天就去开出租车。 除此之外,还养过牛,磨过豆腐…… 男人能做她就能做,没有她不能做的。

小剧团里,每个人身上好似都藏着伤。 可他们不说,没人知道。 雷打不动的天天来唱戏,从不在台上挂出一丝的苦相。 他们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病。 大家都乐乐呵呵来听戏的,卖那个惨做什么。 人活一辈子,被那些难压着整日愁眉苦脸有用吗? 没用。 倒不如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小剧团里,拉弦的大爷83了,仍颤颤巍巍地来伴奏。 刘婶做过胶质瘤手术,还割了左肾,身体不好,照样搭台子张罗事。 每个人都挂着张笑脸,仿佛那些病啊、灾啊从来就不存在过。 就像赵晓敏说的: 自己要开开心心的,如果有可能的话,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这多好。

>>>芸芸众生 《大地情书》统共5集,一集不过30多分钟。 150分钟里,10个人的故事匆匆而过。 他们中,有希望自己女儿继承即将失传的“望奎皮影”的老母亲; 有一辈子玩鱼玩网的邵把头; 有几十年来坚持纯手工古法制作土豆粉的阿姨…… 他们都是普通人。 寒天黑土养育出来的普通人。

也不可否认,10个故事里,有的故事还是过于空了。 人物让步于故事,反而让人物和故事间的关系散了。 故事变得呆板,人物变得刻意。 没那味儿了。

不过,即便瑕疵明显,也无法掩盖纪录片带出的朴实质感。 不同于过于苦闷的伤痕记忆,它发掘出了东北的一种新。 一种尘土里生出绿芽的新。

现在的人回忆起东北,不免是灰蒙蒙的一片。 毕竟工厂时代的故事早已刻在了每个东北人的骨血里。 1945年,东北工业产值占了全国的85%。 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新中国的“第一”基本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1956年,长春一汽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图源:网络

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号子喊的震天响。 震的人激动,也震的人发慌。 “三十多年,闹着玩呢啊。” 纪录片《铁西区》里,工人喃喃的这句话,说出了很多人的迷茫。 一个时代轰然消亡,几百万人茫然无措地站在黑土地上。 导演王兵说:“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付出了一切,他们最终失败了。”

工厂、车间、澡堂、工人房…… 冬日白雪覆上去,肃杀的诗意就冒出来了。 黑土为底,白雪作衬。 世界本不是黑白分明,却不知为何,在东北是那么明显。

一切辉煌都被时间洗得皱皱巴巴,模糊不清。 《少年巴比伦》里,路小路忆起从前: “这种青春既不残酷也不威风,它完全可以被忽略掉,完全不需要存在。”

我们都沉浸在伤逝里太久,或主动或被动地为东北镌刻上灰色的符号。 却不知,东北人早已活出来了。 或许,得益于开阔地势,东北人心大,开得看。 在看似认命的生活哲学里,总带着些旁人难以想象的坚韧。

九一八沦陷,下岗潮…… 东北人经历了太多,也明白了不少。 过去的事伤人伤心,只能主动遗忘。 像马三一样,他们把苦嚼碎了咽下去,才能把日子过下去。 生活被他们过成了彩的,过舒坦了、踏实了、开心了,这一辈子也就值了。

纪录片上线后,节目组给赵晓敏发了条信息。 赵晓敏回了句:“好好的,马三走了一年多了。” 大家一直不敢猜测的归期终究还是来了。 “宁可唱死在台上。” 一句戏言,竟成了真。 马三做到了。 我们记住了。

文/阿飞

 短评

和我妈去树林里溜蘑菇时 被踩出来的路也是窄亮湿滑的 若在松树下捡到松塔 总会选几个品相最好的放在兜里拿回家摆在窗台里 帮工从大棚里检出稻苗 我爸用扁担挑运到水田里 记忆力的稻埂也和视频里的那样又危又窄 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人通过 我家菜园子有口酱缸 捣酱要先翻开大铁皮洗衣盆和红布 酱杵子一边捣 黄色大酱不断向上翻涌 要瓢出来的黑沫子杂质都会聚集在缸边 用铝勺子撇出来随手洒在地上 地上又多一道酱黄色的线 我的整个童年都依附在这片黑土上 热爱黑土地的人 也会被黑土热爱

8分钟前
  • 羊驼半只
  • 力荐

终于有一部拍摄东北的土地和人民的纪录片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生产劳动,东北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却总遭到刻板印象的伤害。希望这部片子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人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东北

13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作为一个东北人,很多内容都非常熟悉。真好。

15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那个在旁人看来早已失落的东北,那个年轻人纷纷远走的落魄的故乡,仍然有无数坚韧豁达乐观的生命在蓬勃地生长。是他们坚实了脚下的土地,擦亮了头顶的天空。我爱他们,敬重他们。在黑龙江疫情紧张的这个当下,祈愿故乡一切安好。

17分钟前
  • 及迩
  • 力荐

徒手攀70米采松塔收集人间美味;零下30°无畏严寒的“纤夫”采冰人;生死无常,唯有二人转剧团里的人间真情欢乐常在(马三貌似真的走了?);忍饥挨饿坚守,松花江冰面网鱼...讲述黑土地上百姓的情感、奋斗、喜怒。“平凡生活颇不易,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兴亡百姓苦,中国人活着真不容易。

1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东北人太能唠了

22分钟前
  • 老太太抹口红
  • 还行

比想象好。笑着的马三简直太催泪了。特别是在影评里看到他真的走了,泪目== 里面的每个人面貌作为一个喜欢赵本山的南方人也觉得亲切。黑土地上有生命的馈赠,也有磨难的洗礼,永恒翻腾着人民的的喜悦和哀伤啊~粗糙又朴实的浪漫。

26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谁能知道,我看个纪录片看的一顿哭。回不去东北,最想念的东北

31分钟前
  • glow
  • 力荐

在公众号眼中衰落的东北,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太多的片段让我们感动。村口的母亲,安静度日,仔细回味此生的点点滴滴。 在老人心里,子女就是她种了一辈的庄稼地,时常牵挂,彼此熟悉; 在儿女心里,不管活到哪个年岁,回到老屋,都还能叫一声老妈,有人答应着你。正是这些人间真情,如同一束束光,穿透我们曾经的寒凉。 但愿人间从此繁花似锦,扶摇直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无论飞的多高,走的多远,未曾忘记的始终是故乡,是土地,是真情,所有的幸福、快乐、豁达、坚强,化作四季流云,一片风光,终身伴随在这黑土地,和她朋友们的身旁

35分钟前
  • 老韩
  • 力荐

看预告片我就想哭了,但是正片内容没那么好,只有前两集质量还算过关。脚本语言有的地方过于生硬,有刻意营造悬念之嫌。着眼小人物是很好,但采访不够深入,拍着拍着主题就失焦了。多好的素材用成这样了呢,急得我抓耳挠腮摸不到头脑。

36分钟前
  • 艾大荀
  • 还行

只有五集,关于东北的一部纪录片,第一集和第五集很动容,尤其望奎皮影的介绍,千年文化在时代前进中的落寞与孤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登机在册的皮影技艺人员竟然只有二十个,且多已经高龄,画面中舅妈劝说二十岁的外甥女的画面多少弥漫辛酸,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民间艺术,如何有效的与市场融合,吸引更多的下一代喜欢并且加入其中,借助自媒体 专题电影拍摄项目 专业人士的呼吁和宣传,让大众首先看见,其次了解,最后总有在洋洋人海中有条件,有资质的人的,但首先,得有人去做,也希望有关部门多拍摄关于望奎皮影更深入的纪录片。

41分钟前
  • 空舟
  • 力荐

片花挺好看的啊,看了第一集,脚本很膈应,有风味人间那味儿

45分钟前
  • cnniuge
  • 还行

小范围采风,选取了当地(绥化市)不具有普遍性但极具独特性的生活方式。前两集感动中夹杂着辛酸,劳动力多么廉价可想而知;最后皮影戏表演家们对着空无一人的剧场谢幕真的控制不住,现在打着字想起这个镜头还是泪目。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大的共性是感情充沛却又理智豁达,片中明明大部分都是质朴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却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学,每个人都表现出对黑土地、对自然的敬畏,对自己所从事行业、对身边所有人的热爱,逃离东北的“小镇做题家”本人对此无比惭愧,(((m-__-)m“做题家”这个梗没有小半年是过不去了。地区经济的衰落主要源自于在各行各业市场化的今天,东北的支柱产业仍旧遵照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定价,别的不说,单只要开放粮食价格你看东北还穷不穷。

48分钟前
  • Yakamoz
  • 力荐

最感动的是第二集的二人转部分,对东北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已经刻在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没去过东北,什么时候去旅游一次。

49分钟前
  • 杰瑞的胸肌
  • 推荐

拍得非常美,景美,人也美。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很真实、可爱、动人,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非典型的黑龙江人——这和很多人眼中的东北人或许有许多出入,因为黑龙江挺特殊的,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典型”。即便是一个东北人,可能对这些人的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从影片的角度而言,它是完美的。非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这更像是一首赞歌,一个绥化市的宣传片。至于二人转、皮影戏,其实离很多人的生活非常远。

54分钟前
  • 飞年
  • 力荐

大东北给人的印象深刻,如果不看标题,感觉真的很像国外的小镇,画风和色调具备美学价值,是观赏度较高的纪录片。

55分钟前
  • 令希丰
  • 推荐

在坚韧而活泼的东北人身上看到生活最朴实无华的一面

58分钟前
  • 冰冰BlB
  • 推荐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去尊重。

1小时前
  • 衣商
  • 推荐

广东人的东北心日益膨胀。做大酱的两口子,赶山的一家人,在冰上采冰捕鱼的小队,返乡养马的小伙子可真都太好了!开头结尾旁白的煽情总结升华少一些会更像纪录片吧,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絮叨美多了~

1小时前
  • 可达鸭董事长
  • 推荐

东北,黑龙江,绥化。采蜜的人,取冰的人,制酱的人,做粉的人,种地的人,收菜的人,驯马的人,唱戏的人,他们游曳在这蓝天白云之下,踟蹰在黑土白水之上。看到他们,你就永远不会对那片土地失去期待。

1小时前
  • Leo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