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第二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阿尔伯特·琼斯,达蒙·海瑞曼,山姆·斯特莱克,内森·科德里,安迪·昂伯格,雅各布·伯格,卡梅隆·布莱顿

导演:大卫·芬奇,安德鲁·多米尼克,卡尔·弗兰克林

 剧照

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12

详细剧情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霍顿·福特和比尔·坦奇继续探究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做出令人难以料想的事情。在心理学家温蒂·卡尔的帮助下,他们开创性地将行为分析运用到追捕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中。  《心灵猎人》第二季取材自真实事件,并于 8 月 16 日回归。全新一季由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乔·图特尔、阿尔伯特·琼斯、斯泰茜·罗卡、迈克尔·瑟沃瑞斯、劳伦·格莱齐尔和西拉·麦克莱恩主演。  本剧集由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十二宫》)、安德鲁·多米尼克(《温柔杀戮》《神枪手之死》)和卡尔·弗兰克林(《守望尘世》《纸牌屋》)执导。  大卫·芬奇、乔舒亚·多南(《消失的爱人》《致命快感》)、查理兹·塞隆(《妹子老板》《血仇》)和切安·查芬(《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以及考特尼·迈尔斯和贝丝·科诺担任监制。

 长篇影评

 1 ) 为整个时代做一个“心理侧写”

在所有好莱坞的名导之中,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个对连环杀手最情有独钟的一个。这种极其执着的迷恋贯穿了他的导演生涯,无论是早期一鸣惊人的《七宗罪》(Se7en),还是声名鹊起之后的《十二宫》(Zodiac)与《龙纹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讲述婚姻关系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叙事的中心总是一件离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后凶手将寻找真相的侦探玩弄于股掌之间,冰冷而残酷的世界永远不会得到救赎。

然而大卫·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爱人》之后就没有任何作品推出。计划中和艾伦·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临近开拍之际被索尼更换了导演,《龙纹身女孩》的续集的拍摄计划也迟迟没有了踪影。一时间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位年近六旬的导演要怎么样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十二宫》(Zodiac)

就在观众们焦急等待的关头,网飞在2017年上线了了芬奇与它们合作的新项目《心灵猎手》(Mindhunter),一个光听故事简介就充满了大卫·芬奇自己风格的剧集,更何况他还在亲自执导其中的三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FBI通过对连环杀手的访谈创建“心理侧写”(Profile)这套理论的过程,将会涉及到历史上诸多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是等到剧集正式上线之后,观众们却大失所望。大卫·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风格和凌厉的剪辑依然随处可见,故事却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没有警探和罪犯的斗智斗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访谈,节奏缓慢,情节拖沓。

这种的与预期强烈的不一致并非是某种失误,更像是刻意为之。“心理侧写”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早就已经是一个无比熟悉的概念,电视机的荧幕早就充斥着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这样一抓一大把的刑侦破案剧集。主角们运用侧写的方式构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经很难再拍出新意。与其照搬旧的套路,不如独辟蹊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这套理论是如何构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不该被当作一部刑侦剧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为卖点;而是纪录片,以历史本来的面貌作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纪录片的风格则变得越发明显。(第二季前三集同样由芬奇本人担当导演)

《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更多与犯罪无关的情节被加入到了《心灵猎手》第二季之中。当时的社会背景,警局内部的工作环境,乃至于探员们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左右着“心理侧写”的构建过程。尤其是第二季最开始的第一集,完全没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节,而是花费了所有的笔墨来描述新领导上任之后整个部门的运作情况,以此来反应新的侦破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多么巨大的阻力。

在整个第二季中,探员们私人生活同样拥有了更多的戏份。故事的叙述者从第一季的霍顿·福特(乔纳森·格罗夫饰)变成了比尔·坦奇(霍特·麦克卡兰尼饰),一个身材健硕,处事圆滑的中年男子。作为整个小组的领头人,他的儿子却被牵扯当地的一件儿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对妻子的怀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比尔很快就对自己目前从事的项目产生了怀疑,长期与连环杀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剧中的头号女主温迪(安娜·托芙饰)则陷入了感情的困境。虽然她一直在为“心理侧写”提供理论支持,想要洞察每一个罪犯的犯罪动机,却和自己的恋人都无法深入交流,最终导致了恋情的终结。更不要说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顿,在反复折磨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中,自己也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就将失控。“心理侧写”就像那个黑暗的深渊,在你凝视它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被它吞噬。

深入感情漩涡的温迪

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剧情加入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在无形之中被扩大了。它不仅是一个破案的工具,而变成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们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观察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例如比尔开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态,甚至是荧幕前的观众都不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为主人公们画出人格肖像。每个人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每个人都在为了“心理侧写”的创立过程添砖加瓦。

当然《心灵猎手》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这一层从连环杀手到普通人的推进。当第二季的后半段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线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再一次扩大,当时整个的社会环境都成为了“心理侧写”的目标。

1974年的冬天,整个美国亚特兰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气氛笼罩着。黑人社区里,一个个小孩接连失踪。几日之后他们的尸体就被发现随意丢弃在城市的角落里,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残酷的折磨。当地的警察对此一筹莫展,百般无奈之下,FBI派出了他们新近成立的“心理侧写”部门,想要力挽狂澜。但当比尔和霍顿正在开始介入调查之后,却发现此前百试不爽的“心理侧写”忽然间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间深厚的种族矛盾,当地警方陈旧的侦破方式和对“心理侧写”的怀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碍案件的侦破。

贯穿后半季的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几乎可以当作是一部犯罪纪录片来单独看待,之前噱头十足的大段采访内容消失不见了,却而代之的是各方势力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相互角逐,互不相让。为了增加这种真实的临场感,在霍顿搬运十字架的段落,呈现在荧幕上的画面忽然变成了老旧的记录片样式,不时出现的条纹和斑点以假乱真,甚至能让人以为这是历时上采集的新闻画面。

酷似纪录片的画面

当“心理侧写”不再百试不爽之后,比尔和霍顿从无所不能的英雄还原成了凡人,挣扎于各方势力之间,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他们会开始自我怀疑,这套基于个人经历和情感分析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凶杀案时是否真能有所作为。正是在经历了这种挫折带来了无力感之后,两个凡人才能静下来心来观察当时的整个社会。在亚特兰大,真正制造犯罪的不是某个单独人物的一时冲动,而是整个社会中黑人和白人之间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视。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势力在利益角逐的过程中一次次丧失协同合作的机会,给罪犯留下了逃脱了空间。因此一个单独给疑犯做的“心理侧写”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为整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其中的每一个人做一次“心理侧写”。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从始至终都没和大卫·芬奇之前的作品脱节,而是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他之前的母题——一个无力平庸的凡人在异化的时代中苦苦追寻的凶手,最终认识到击败他的是这个黑暗的世界。在《七宗罪》中,这位凡人是那个刚刚上任七天的菜鸟警探;在《十二宫》,这位凡人是那个数十年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的记者;到了《心灵猎手》,这位凡人则是创立“心理侧写”的FBI探员。无论最后成功与否,他们都是时代见证者。

自发组织起来查案的亚特兰大黑人

直到第二季的最后十分钟,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的嫌疑犯才被抓获归案。然而没有人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已经有二十个儿童失去了生命。亚特兰大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并没有缓解,城市中的各方势力还在不停地争斗,抓获凶手并没有改变任何现实。之前的一场戏中,有人问霍顿:“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霍顿无言以对。其实无论是他还是观众都知道,侧写只是一个通过理论构造出的模型,并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真实的世界永远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黑暗得多。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还远没有完结,毕竟每集开头一闪而过的那位BTK(Binding虐待Tyrannize杀害Killing)还未真的与我们的主人公展开较量。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期待大卫·芬奇完成它给整个时代做的“心理侧写”。

还未加入战局的BTK僵尸未来剧集走势的关键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2 ) 近万字文稿,全方位深度解析《心灵猎人》

(以下内容为视频解说的文稿。原视频最初于2019年10月1日发布于B站及微博账号:李里西。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经典恐怖电影中,有一个定理:看不见的东西,才最让人恐惧。《心灵猎人》不是恐怖片,但是,它能够从犯罪心理学的专业视角,调动出对于恐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由稳重的叙述风格、冷清的暗色画面、封闭的幽暗环境、微妙的大段对话、高超的拍摄技巧、以及恰如其分的精心配乐共同构建而成。一切都很流畅,很疏离,很精致,很古典。导演大卫·芬奇用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将《心灵猎人》打造出了电影的高档质感,呈现出了一种柔和的毛骨悚然,一场深刻的心理体验。

第一季的《心灵猎人》一经播出,立即获得无数好评,甚至被称为Netflix年度出品的最佳剧集。在第一季的剧情里,FBI探员霍尔顿对于在当时尚且没有被发扬光大的犯罪行为学产生了兴趣,并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比尔的行为科学部,两人四处去访问已经入狱的连环变态杀人犯,并在心理学家温迪的帮助下,试图通过对变态罪犯的研究去补齐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空白、并建立犯罪数据库,为罪犯侧写工作建立理论基础。所以,《心灵猎人》基本上可以被看成是美剧《犯罪心理》的前传。

在这种故事设定下,我们闻不到案发现场的血腥味,看不见罪犯狰狞的恐怖面孔,也听不见受害者的绝望哭喊。所有扭曲的愤怒与罪恶,所有突破了人性极限的残忍,都封存在变态杀手们的回忆里。每次,访问开始前,霍尔顿和比尔都会先阅读一份免责声明,承诺对话中所获得的信息不会作为呈堂证供出现,而只作为内部资料研究使用。随后,谈话就开始了。

罪犯可能会很配合,像在与好友聊天一样轻松地讲述杀人细节。也可能极其暴躁,张牙舞爪地口吐莲花,简直要跳起来咬人。在这期间,霍尔顿会用尽心机地引导罪犯进入自己的逻辑圈套,双方在语言上的微妙周旋,非常有节奏感,也非常有吸引力。这种绵长的对话细腻而有分量。如同是在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一个巨大漩涡,安静地挑战着想象力的极限。一切精心设计的细节,一切不动声色的恐怖,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邪恶,隐藏在生活中最不起眼的角落,它是秘密的,是安静的,是无法言喻的,不可察觉的。它可以是咖啡店中邻座客人手上的一个小切口,可以是不经意路过的窗口处飘来的肉香味(内涵汉尼拔了)...

而最终,恐怖都会化成记忆中的模糊碎片,静悄悄的,无声无息,无色无味。


每访问完一个罪犯,霍尔顿、比尔和温迪就会坐在一起,充分讨论罪犯的动机,力求找到其行为的根本诱因。这种寻根问底的透彻探讨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在人际交往中遇到过阻碍,你一定有过渴望完全去了解一个人的想法吧?为什么交往多年的爱人突然离你而去了?为什么好好的暧昧对象突然对你失去兴趣了?为什么相识了多年的好友突然和你疏远了?为什么原本热情的生意伙伴突然拒绝和你合作了?一个人真的可以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吗?你真的懂你的上司吗?你真的懂你的爱人吗?你真的懂你的孩子吗?

现实生活中的太多问题都是无解,难以验证。但是,在《心灵猎人》第一季中,一切问题都有答案。这种事事都能看到回应的安心,于无形中加大了剧情的吸引力。在这一思维体验中,无论出现多少难懂的学术术语,都不至于让人觉得反感。

而这种由大量对白戏份组成的影视作品,在近年来非常少。嗯…我的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但是,在第一季的播出大获成功后,不知道为什么,在发布第二季时,Netflix竟然没有大力协助宣传。在目前犯罪类剧集大受欢迎的市场优势下,这种淡漠有点让人想不通。所以,第二季的播出,从一开始就没能抢占上热度,只有粉丝眼巴巴等着看,最终导致后力不足。当然,故事风格的改变也失去了一部分观众的好感,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谈。

在第一季的结尾,尾巴已经得瑟到翘上天得霍尔顿被罪犯艾徳狠狠打击了一顿,被吓出了恐慌症。而霍尔顿此前在审问罪犯时的大胆用词也导致行为科学部陷入被审查的麻烦中。这一切都留下了巨大的悬念。

但是,在观众们苦等了两年之后,第二季的故事一开始,所有的悬念就被迅速填上了:新来的上司泰德大手一挥,马上摆平了行为科学部被审查的麻烦。霍尔顿的恐慌症基本上只发作过一次,后面又蹦蹦跳跳地去调查亚特兰大黑人儿童谋杀案了。而故事的主角,则悄悄从小奶狗霍尔顿,变成了大狼狗比尔。比尔一边要和霍尔顿一起调查亚特兰大黑人儿童谋杀案,一边又要平衡妻子的抱怨、并解决养子布莱恩被当成谋杀案嫌疑人的事。就这样,第二季里访问罪犯的戏份变少了,后面几集中,几乎全都在描绘比尔烦闷的家庭生活以及亚特兰大黑人儿童谋杀案的艰难调查进程。最后,亚特兰大的凶手抓到了,谋杀案停止了。霍尔顿和比尔成了英雄人物,上司泰德也很满意,毕竟行为科学部在他的带领下已经一跃成为FBI的优先部门,名声大噪。理论上,结局是美满的。但是,困境还在,谜团还在。在查案进程中,不但存在着诸多官僚主义阻碍,80年代的种族主义也加深了黑人民众对于政府的误解,媒体更是时不时插进来搅乱查案进程,就连专案组内部都似乎渗入了3K党势力,随意混淆证据。最终抓住的凶手,应该是真的做过案,但他似乎并不是全部近30起谋杀案的真凶,一定还有别的连环杀手混在其中。在争吵、模糊、动荡、喧嚣和落寞中,第二季的故事以反高潮的方式暗淡收场。从中,我们真的意识到:即便发达的媒体时代能够呈现出更多的消息,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也仍然很少。


《心灵猎人》第一季的故事结构非常新颖,绝对是同类型题材剧集中的个例。而第二季的故事结构却风格突变。整个第二季,开头的三集是大卫·芬奇亲自执导。第四第五集由安德鲁·多米尼克执导,这两集真的爆炸好看。而最后四集,导演则是执导过纸牌屋的卡尔·富兰克林。不同于第一季,第二季着重表现了各大主角的个人生活,并在后期彻底转变成了查案剧,且查案的进程又举步维艰、异常漫长,矛盾的焦点也从挖掘犯罪心理本身,转向了更大的格局上,完全聚焦于美国80年代初的种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似乎偏离了《心灵猎人》此前奠定的独特风格,让故事落入俗套中。当然了,剧集的拍摄仍然水准超高,非常优秀。但是,这种优秀,似乎不太像是让观众们最初为之钟情的《心灵猎人》。

不过,我同时也觉得,这种风格的偏离是绝对必要的。毕竟,《心灵猎人》讲述的就是FBI行为科学部的发展壮大之路。既然要发展壮大,其过程就一定是复杂的、繁琐的。必须要安排出一个过渡节点,才能把行为科学部光明正大地搬上舞台。而亚特兰大黑人儿童谋杀案,就是这个必要的过渡节点。

再说了,如果想要打造一个系列的优秀故事,就势必要加强对于角色内在的探索,这样才有持久性。否则,再新颖的故事结构,如果一再重复,也会让人审美疲劳。(《Lie To Me》(别对我撒谎)难道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所以,我认为,整个《心灵猎人》第二季都是一个过渡季,它承载了故事发展的必要性。以每集都会闪现出来的BTK杀手为例,我们知道,现实中的BTK在2005年才被捕,这条暗线一定会长久地铺下去。而与之对应的故事框架,创作方应该已经做好了布局。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都只是有条不紊地向内填充。

对此,外媒也有记者报道称,大卫·芬奇原本就计划将《心灵猎人》拍摄五季,饰演比尔的演员霍尔特·麦卡伦(Holt Mccallany)也对记者说过,第三季的《心灵猎人》将会被彻底重新构思。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Netflix目前还没有宣布会继续续订《心灵猎人》第三季,具体的结果,Netflix需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仔细查看过相关数据后才能决定。

所以,后续安排,我们静静地等官宣就好。虽然我觉得,续订第三季没有什么问题。


《心灵猎人》真正关注到了其他同类型犯罪片很少关注到的那一面事实。其实,第一季故事中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很少,而通过其他方式侧面传达出来的东西却很多,这要得益于细腻的音效、巧妙的剧情留白、以及演员的精湛表演。就像刚才说过的,我最初爱上《心灵猎人》,是因为我被剧中那些破坏了社会规则的、和我自身截然不同的异类们所吸引。在看剧的过程中,我也能带着优越的上帝视角,从屏幕的另一头没有损失地看到人类行为中最罪恶的部分,同时又可以通过主角对于罪犯的行为动机的讨论,得到最权威的回应。有回应,就让我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好像是考试前就已经提前知道答案了一样。

但是,在第二季,答案没有了。安全感也不见了。第二季故事一开始时,布莱恩就指使其他孩子把死亡的小孩钉在十字架上。这种行为,变态诡异又可疑,简直逼疯了比尔和妻子南希。按这个方向发展,布莱恩很可能会做出更出格的事,彻底从小正太转型为小变态。而霍尔顿,在受到艾徳的刺激并患上恐慌症后,也很有可能在黑暗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或者彻底黑化、或者彻底疯掉、或者彻底崩溃。一切都似乎要走向戏剧化的大爆发。但是,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在事情即将失控时,所有的疯狂都得到了收敛。布莱恩乖乖接受着监视,霍尔顿没再犯恐慌症,比尔辛苦地维持着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温迪也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表达真实自我的底线。

由此可见,《心灵猎人》在各个制作层次上的连贯性和控制力令人钦佩。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不是英雄的世界,童话的世界。每个角色,都只是社会大齿轮中的小小螺丝钉,无力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尽量向着正确的方向一起进发。这种渺小和无力感,分摊到每个人身上,都是均等的。我们甚至不知道,未来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所以,想要看番茄酱,想要看大枪战,想要看主角开挂,想要看世界毁灭,请出门向左拐,这里不伺候。《心灵猎人》存在于另一次元的宇宙,人家很正经,很写实,和那些吵吵闹闹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对于《心灵猎人》第二季,国内观众和美国观众的风评有所差异。以外国评分网站烂番茄为例,第二季的烂番茄新鲜度为98%,比第一季的97%更高。而在国内豆瓣评分里,第二季得分8.8,反而低于第一季的8.9.这种不同的观影体验,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导向的。由于第二季中加入了大量有关于官僚主义、种族主义的映射,以及80年代真实的事件背景,美国观众在观看时的时代代入感更深。当亚特兰大新闻主播用冷酷的声音在电视里问:“Do you know where your children are?你知道你的孩子在哪里吗?”时,仅仅是记忆的回溯,就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而国内的部分观众,或许只会觉得这些内容杂乱无章、偏离了主题。

对于人性黑暗之体验,全世界都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观看感受。就比如说,美国警局中的种族主义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被彻底解决。因此,剧中反映出来的80年代社会问题,到现在来看都不算过时。


《心灵猎人》最大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它还原了众多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变态杀手。每张展示出来的照片都是真实的资料图片,每个出场的杀手都和原型人物长得几乎一样,剧方找来的真的都是神仙演员。这么多连环杀手扎堆出现,却并不让人觉得拥挤,因为他们都指向同一个主题,最终被归为同一种原罪。而所有杀手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艾徳和查尔斯·曼森了。

饰演艾徳的演员,虽然在剧中只是客串,却凭此获得了艾美奖提名。足以见其演技之精湛。艾徳有气场,有深度,有思想,有谋略。有关于他的分析,我已经在分集解说里面描述的很详细了,在这里不多说。总之,艾徳是个绝对重量级的角色。他的众多经典台词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句就是:

“你们对连环杀手所有的印象,都是从那些被抓住的人那里得来的。至于那些没有被抓住的人,你们什么都不了解。”

一句话,清晰地点出了霍尔顿的视觉盲区。

艾徳能够看到心理学家的局限性,但是在心理学家眼中,艾徳却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他的视角,对于犯罪心理学专家而言,永远是个宝贵的资源。

而另一个饰演查尔斯曼森的演员Damon Herriman同时也在昆汀的电影《好莱坞往事》中扮演了查尔斯曼森。《心灵猎人》中塑造的查尔斯·曼森,展现出了与生俱来的奔放想象力和超强的蛊惑力。但是,同时,《心灵猎人》似乎也把这个号称是美国“最危险男人”的人拉下了神坛。虽然他有着超强的逻辑诡辩能力,但是整个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不靠谱的营销大师。他的行为动机最终被温迪等人形容成“只是想要控制欲”。而艾徳更是一脸不屑地评价曼森说“你们别高看他了,他就是个骗子”。

事实上,不止是查尔斯曼森,在《心灵猎人》中,所有著名连环杀手都被拉下了神坛。

在80年代初,美国社会悄然形成了对于连环杀手们近乎于崇拜的好奇心。例如,每次比尔和人讲起自己的工作时,所有的人都对他的故事产生了兴趣,瞪大眼睛,张开耳朵,身体明显前倾,想要听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在《心灵猎人》中,所有出场的传奇变态杀手,几乎都有着破碎的童年、残忍的母亲、被边缘化的生活、以及与生俱来的特殊倾向。他们很黑,很阴暗,但是说到底,他们都是普通的人类一员,最终都被关进了普通的监狱里。

而对于那些不在监狱里的恶魔,艾徳永远能比心理学家们更容易察觉得到。


下面说说角色:

在角色的塑造上,《心灵猎人》做得超级成功。三大主角,比尔、霍尔顿和温迪都被不同的力量拉离,分别被赋予了精心设计的个人情节,这些情节与他们的本职工作产生了具有威胁性的重叠,这一矛盾点在比尔和温迪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先说霍尔顿。

霍尔顿很像是大卫芬奇的另一代表作《十二宫杀手》中的罗伯特·格雷史密斯Robert Graysmith,两人都如饥似渴地希求着真相,却因为过于急切而偶尔目光短浅。对于发挥不稳定的天才霍尔顿而言,他最希望的是让自己的直觉得到验证,这种对于获得验证的渴望比追求正义的渴望要大得多。因此,霍尔顿从不关心社会与政治的敏感因素。他觉得亚特兰大黑人儿童谋杀案的凶手是黑人,所以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抓住一个黑人来验证。这种不加考虑的直率是他遭受了同事以及受害者家属的误解。

在大多数时候,霍尔顿也能够依靠直觉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直觉一定会犯错,想想第一季时霍尔顿平白无故毁掉了那个校长的生活的事就知道了。在案件调查频频受阻的压抑下,霍尔顿最终也开始怀疑,自己所谓的超强直觉力,是否只是运气好而已。

当时,在自己的侧写理论反复受到身边人的质疑的时候,霍尔顿沮丧地告诉吉姆:“我的侧写不是胡说八道,我做过实验的,黑人小孩只会上黑人的车,所以凶手就一定是黑人。”而吉姆则直接告诉霍尔顿:“你这实验甚至都不是在亚特兰大本地做的,能有多大参考性?”

这就体现出了霍尔顿这种直觉化思维的狭隘。面对案情,霍尔顿只想到了黑人群体,而吉姆想着的,则是全部的人群。

事实上,《心灵猎人》的第二季内容,到处都有充斥着残酷的怀疑论。由于后几集的剧情中已经明显表露出了对于美国官僚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批判,我们有理由相信,霍尔顿对于自己侧写理论产生的质疑,正对映了公众对于美国司法制度合理性的质疑。

所以,《心灵猎人》里没有特定的政治正确,没有具体的道德正确。它甚至是个真正的反英雄的剧集。


比尔虽然暴躁,却又很谦虚,从不把自己当成领袖人物。他真的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充满了同理心。总能将你需要的东西,安全地带给你。但是,在家庭中,比尔给人的印象却是矛盾的。有时我会觉得他很可怜,被家庭拖累,有时又觉得,他其实有些自私,只会以事业为重,不愿为家庭做出妥协。

第二季中,比尔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实中的悲剧与意外,会以任意一种形式随时发生。最后,当比尔回到家,看到老婆孩子已经离开,房子里空空如也时,我并不觉得惊讶。因为,很多类似剧集中的角色都会面临这种家庭与事业之间矛盾极端化的后果。

而比尔的养子布莱恩的变态倾向,又对应了一个重要主题,那就是:变态罪犯真的是天生的吗?

再结合比尔的职业身份考虑,不得不让人为了生活的残酷而叹口气。


至于比尔的妻子南希,我并不喜欢这个角色。作为母亲,作为妻子,南希都很称职。但是,爱人即便再好,如果她不能与你达成真正的理解与沟通,那么她所有的温柔都只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不喜欢南希,只是不喜欢她所代表的程式化符号。但是,从南希的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了家庭之梦破碎后的深切绝望。对于我这种一直对于家庭生活没有深切代入感的人而言,能够体会到相应的情绪,只能说导演拍的太好,真的把我的想象力带动起来了。


温迪很聪明,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的边缘人,总是以潇洒的冰冷姿态,主动把自己孤立。她还有点天真,喜欢钻牛角尖。

内心深处的温迪,渴望着突破自我,融入到更加高级、更加洒脱的生活状态中。她把自己的内在期望投射在了酒保女孩身上,又在期望落空后迅速与之分手。这段虎头蛇尾的恋爱,或多或少带有着温迪从上一段恋情中遗留的阴影。我喜欢看到温迪终于走出办公室,去监狱里直面罪犯。但是,我真的不喜欢温迪在第二季的私人故事线,因为我没有从她身上看真正的突破,而只看到了一个新的无力的轮回。我觉得,酒保女孩的出现,所带来的惊喜和不协调感一样多。一加,一减,总分不变。总之,就是缺少力量,缺少新意。

受访问的变态杀手几乎都带有严重的厌女心理,以女性为屠杀目标,而温迪可以做到抛弃自己的性别,对于罪犯的这种异常动机无障碍地侃侃而谈。通过凸显温迪这种强大的专业素养,《心灵猎人》巧妙地平衡了特殊话题为女性群体带来的潜在不利地位。

但是,温迪的性别的确在工作中造成了障碍,使得上司泰德不能认识到她的真正实力。总之,性别的不平衡,永远是形成戏剧冲突的一大要素。温迪的存在,得以让《心灵猎人》在性别、政治和犯罪等几大元素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剧中另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女性角色是第一季中霍尔顿的女友戴比。我原本还以为,戴比会和霍尔顿在第二季简单上演一场余情未了的狗血剧情,结果她竟然完全消失了。好可惜。


剧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贝尔,她是全剧中最具有道德感与良知的角色。

因为儿子不幸被害,贝尔自发组建了民间组织,向政府大声抗议,并极尽所能地去吸引媒体关注。

她的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了非凡的政治逻辑。在那样的混乱历史环境中,没有什么是真正安全的,没有一个法制系统能够真正承载人群的恐惧与焦虑。人们只能接纳有缺陷的制度,从中寻找相对的平衡。贝尔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允许人们因为把这个道理过分简单化而忽视了黑人群体应得的重视。因此,尽管知道霍尔顿在尽力破案,贝尔却从不领情。因为,在悲剧发生时,黑人母亲们不需要来自心理学家的同情,她们需要得到政治上的重视。

霍尔顿扛着十字架拼命地跑在黑人游行队伍前的场景,我们可以理解出许多种含义。可以说,这代表着有良知的白人甘愿承担救世主的角色,无偿为黑人争取利益。但是,贝尔看向霍尔顿的表情,分明带着刺眼的鄙视。在贝尔眼中,霍尔顿没有真正理解过黑人母亲们所承受的悲伤,上蹿下跳的他破坏了这场游行活动中应有的肃穆与庄重。即便霍尔顿是救世主,他也是一个愚蠢的救世主,一个喜欢自我表现的丑角。在这一刻,由不同价值观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冲突达到了全剧的最高点。


另一个黑人角色吉姆的出场,则将故事带向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吉姆很聪明,很中立,很稳重,是化解各种矛盾的中间连结点。我原本以为吉姆会在后续的剧情中大放异彩,但是,在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的调查中,吉姆却只是沦为一个有力的帮手。但是,这个角色仍然非常有存在感。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指出霍尔顿的逻辑缺陷。


另外两个主要角色:泰德和格雷格,都很有意思。泰德是个成功的政客,大胆的投机者。泰德和比尔以及温迪的几场单独谈话,很微妙,很高明,很有逻辑,很有谋略,这种浓缩度极高的台词,其含金量完全不逊色于霍尔顿和连环杀手的对话。

而格雷格,虽然以关系户的身份出场,而且老实巴交的他似乎总是和行为科学部其他的几个人气场不合。但是,他的形象倒是越来越可爱了,像是个委屈巴巴的吉祥物。


在故事的最后,角色们没有连结起来。正相反,他们都被孤立了,每个人都感到了深切的空虚和惆怅,生活在完全的支离破碎中。没有人是英雄,没有人真的伟大。即便是大好人比尔,也辜负了家庭的期待。即便是看起来最具有正义感的贝尔,都不排除有私吞捐款的嫌疑。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完整的故事。


全剧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有两个。一个是霍尔顿去访问曼森家族里的沃森时的场景,改信了基督教的沃森看起来很神圣,很虔诚,很安静,似乎完全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天使。但是,镜头一拉远,沃森所处的环境的全景和时不时路过的警员又提醒着我们:别太天真了,别忘了天使曾经有过的狰狞。沃森所谓的改过自新,只不过悲哀地证明,他只是一个容易受环境影响的、缺少自我主见的年轻人。

另一个场景,就是比尔在车里,向一个从BTK杀手手里侥幸逃生的幸存者了解信息的场景。幸存者要求比尔不要看自己被毁容的脸,镜头也相应地对演员的面部做了模糊处理。模糊的脸孔,像是潜伏在黑暗里的一个不吉祥的物体。时不时传来的火车声,更加强调了冷冰冰的机械感。画面中的一切,很简单,很安静,同时又很有张力,以最细微的细节来营造紧张的不安感。最终,受害者情绪崩溃,他跑出车,奔向了有阳光的地方。这正印证了开头处的那句话:真正值得恐惧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想要感受真正的黑暗,甚至都不需要用到眼睛。


最后的最后说一下剧中的原型角色:

我们都知道,《心灵猎人》改编自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于1996年编写的纪实畅销书《读心神探:FBI心理侧写术》。约翰·道格拉斯被誉为“当代福尔摩斯”,他不但是霍尔顿的原型,还是美剧《汉尼拔》和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相关角色的原型。

比尔的原型是罗伯特·雷斯勒(Robert K. Ressler),也就是约翰在行为科学部的同事。据说,“连环杀手”这个词就是他创造出来的。

温迪的原型是安·沃尔伯特·伯吉斯博士(Dr. Ann Wolbert Burgess)。她从70年代开始就和FBI合作搞研究,还和比尔以及霍尔顿的原型人物于1992年共同撰写了犯罪分类手册。

所以说,如果好奇后续的剧情,可以去看看约翰·道格拉斯的原书。毕竟,就算《心灵猎人》第三季顺利续订,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播出隔了两年,而大卫芬奇又是著名的完美主义者。他可以做到把同一个镜头拍摄20次以上,开拍之前也会要求演员做大量的排练。拍摄进程本来就缓慢,再加上大卫·芬奇还正在筹备自己的新电影,恐怕会分身乏术。所以,要看到第三季,估计要等到2021年了。

(以上内容为视频解说的文稿。原视频最初于2019年10月1日发布于B站及微博账号:李里西。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3 ) Sometimes the Dragon Wins

“多年以前,格雷格•麦克拉里将一幅卡通画钉在办公室的布告板上。画面上有一条龙,口吐火舌,很霸道地屹立在一个拜倒在地的骑士面前。标题很简单:‘有时龙会取胜’。”——《心理神探》

从Bill得知原来负责公共事务的Gunn接替了前副局长的位子,并希望能够把BSU的理论实践化开始,《心灵猎人》第二季的风格转变就确凿无疑了。

BSU在第一季只是个窝在地下室“为疯子分类”的边缘部门,无人关注也无人干扰,研究已知连环杀手的心理而非真正破案,因而核心三人组更像在学术场域角力,三人组虽然都确信自己做的事很重要,但在行事方法上互有分歧。Holden不受规则约束的直觉引导着整个BSU向前,却也在他逐渐深入这片黑暗领域时威胁着BSU的存在,第一季末OPR的加入,Holden惊恐症的突然发作,似乎都在暗示这个部门的风雨飘摇。

前副局长的退休并非单为Holden的错误买单,而是当时FBI处于变革与混沌时期,嗅觉灵敏的Gunn即是看重BSU能在该时期发挥的潜力而来:我希望华盛顿将FBI看作一辆已经驶离站台的火车,唯恐自己被它抛下。至此,BSU有了强有力的政治背书,也开始了从学术场域进入现实世界的摸索,所以这一季更多聚焦的是是适合现实世界的Bill。

Bill在职场上是BSU最得心应手的一个,谙熟职场之道又是个实干家,还沿袭了《心理神探》原作者“会讲故事”的特色,这一技能在争取高层支持时是一大武器,Gunn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给其足够的发挥空间。Gunn其实最为看重的是Holden,但他打好了Bill这张牌,既赋予Bill在高级牌桌上玩牌的资格,又暗示Holden需要Bill的驯服,两方面都照顾到,所以Gunn为什么是Fast Tracker,不是没有道理。

Bill养子这条线个人觉得蛮有力道,因为它探讨了一种可能性:BSU总结的连环杀手在童年时期的特征好像都在养子Brian身上应验了,这种恐慌不亚于Holden被Kemper拥抱的恐慌。Bill面对养子的种种异常,其实也无能为力,他对养子被领养前的过去一无所知,对于如何防范他走上歧路也一头雾水,只能通过增加与Brian沟通的频率来了解Brian,可是目前看不到积极的回应。

可以说,行为异常的养子同时点燃了Bill的婚姻问题,在重压下无法得到帮助的妻子最终带着Brian离开了Bill,妻子并不理解Bill的工作性质,也无法理解Brian行为的严重性,但慢慢地看到了Brian瘆人的一面,她对Bill说:当我知道Brian做出这种事后,我有点松了口气,还好他不是我亲生的,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来自于我。妻子最后带走了Brian,Brian将被迫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也意味着法庭安排的对Brian的心理干预停止,妻子的这种“非我所生”的心理会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Brian的未来堪忧。


Holden这条线总体处理得有些潦草,第一季末突发的惊恐症只在前副局长对他发飙时再现过一次,也并未对后期剧情产生什么影响;第二季前几集他与连环杀手的对谈也没有太大的记忆点,层层铺垫本应成为高潮的曼森面谈,也比较平淡。

季初,Holden因为Gunn的到来重获新生,从一个接受强制治疗的、徘徊在被解雇边缘的员工一步登天,成为可以直呼副局长Gunn名字的明星员工,Gunn对他的要求则是“Results”,Holden自信满满地答应“You got it”。但当他从理论轨道切换到现实轨道,就发现自己太过天真,他这一季最大的困惑从如何处理对连环杀手的共情,转变为如何处理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官僚政治、媒体、种族……Holden面对这一切无所适从,所以才会在刚到亚特兰大没几天就被踢出了联合调查小组;再次返回亚特兰大时,他始终处于有志而不得的状态,一再被繁文缛节掣肘,他提出的嫌疑人理论并不受当权者欢迎,提出的前摄措施总因为各种各样荒谬的理由得不到落实,提出的监视行为抓到了嫌疑人又因为证据不足释放,最糟糕的是,遇害人数不断增加,杀手在不断进化。

Holden在办案后期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犹疑:“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Wendy在本季的功能完全被弱化,很大程度上在于Gunn对其的定位:学术花瓶。Gunn欣赏Wendy的学术背景,但并不鼓励Wendy进行实地探索;在宴会上公然将Wendy推给负责预算管理的高层,相当令人不适,这一细节再次验证了Wendy在Gunn的管辖下,难以突破的瓶颈。

另外,Wendy的性取向在那个年代仍是禁忌,她虽然在波士顿公开出柜,与BSU的关系较第一季缓和了很多,在个人问题上仍对他们有所保留。在探索连环杀人犯心理的同时,新的恋情算是她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离开了与导师的那段控制与被控制的感情,Wendy走入平常恋情的方式很生涩,她被酒保的不羁自由吸引,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对方言行不一,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可是,普通人不就是反反复复的矛盾体么?

第二季末,BSU经过亚特兰大一役名声大噪,讽刺的是,妨碍他们的办案的是政治因素,决定他们办案结果的也是政治因素。Gunn的志得意满写在脸上,Bill回到已经空无一人的家中,Holden则难以面对这一结果:凶手被陪审团做出了两起谋杀案的裁定,但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

Holden没办法像其他人一般庆祝这次胜利,他可能要过很久才能明白,有时候,龙会取胜。

 4 ) 大家对于nancy的不解和我刚开始一样,我想聊的是她为什么这样

我是这么认为的,nancy的心理状态还要从第一季开始寻觅,bill曾经谈起过他和Nancy相爱但一直想要个孩子而不得,语气无奈:我们不能。后来,他们领养了一个相貌清秀的男孩,他们满以为家庭生活能够变得正常圆满,谁曾想男孩对他们几乎缄默其口,他们无从得知孩子的心理状态.Nancy作为一个无法生养自己孩子的女人,她将自己的这种压抑的期望和诉求都倾注到了这个男孩身上,孩子越是沉默越是孤僻,她投入的爱越是强烈。然而,这种付出却很少得到正面的反馈,nancy开始怀疑自己,自己生不了孩子,甚至连孩子都没能照顾好。她不仅开始否定自己,也开始迁怒于bill,我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你只知道工作,连和他玩你都不专心。这些潜伏于第一季的家庭琐事中的火线在第二季迎来了最伤人的爆发,男孩卷入了幼童死亡事件,好死不死,他不仅没告诉父母真相,而且指示其他人将死亡的幼童绑到了十字架上。而第一季中我们知道,bill研究的那些变态杀人犯的作案照片被男孩看到了,谁知道他是想救赎男孩,还是对那些照片的隐秘致敬。作为观众我们能以恶意来揣摩男孩,但对于他的父母,谁能第一时间质疑自己的孩子心理不正常,肯定是不遗余力地辩解,常人皆如此。更何况是,为照顾男孩而受挫的nancy,她更是要奋不顾身护佑这个孩子了,感性如此充沛,理性又能剩多少。而这一季的bill作为一个有家有事业的男人,在两个极端环境里都分身乏术,眼睁睁看着爱人离去,看着真相东流。正因为他在家庭方面的抽离使他比nancy更多了一点儿理性,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他和nancy在抚养孩子上面的诉求和观点是不同的,更加剧了两人的矛盾。bill希望先冷处理,却恰恰激怒了敏感的nancy,偏见进一步加深,感情裂痕愈显。最后,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Nancy已经崩溃了,她并非感性到无知,她只是无法接受。她聊胜于无地试图宽慰自己的失败:我真庆幸那孩子不是我生出来的。一个如此渴望有属于自己孩子的女人,亲口击碎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希冀,呜呼哀哉。nancy是不幸的,bill不也是吗,他爱Nancy,他渴望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袒露心声。而如今,留给他的确是了无生气的衣橱和令人嫌弃的沙发。明明都渴望着美好,到头来心事却与何人诉?

 5 ) 关于主角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

虽然铺垫了一整季的Atlanta case最后并没有给出观众期待的让人为之一振的精彩大结局,但是剧集是为了尊重真实案件情况,作为观众也就只能默默承受了。关于这部剧本身到不想评价太多,但是对三个角色展现出来的人性的细微之处还挺有共鸣。

1,女博士Wendy Carr的同性感情线

Wendy作为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学者,在剧中被自然而然刻画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高自尊冰山美人。其中两个工作相关的场景展现了这点。一是第一次Ted安排三人组去处理亚特兰大案子时,分别对Holden和Bill的工作职责做了交代而忽略了Wendy。但是看到Wendy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而是反而翘首以盼对自己的指示时,Ted才临时编了一些不重要的话。此后Wendy在电梯里抱怨“都不知道叫我去开这个会干嘛。”

并且也因为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于是与另一个小组弃儿Gregory一拍即合,趁Bill和Holden两人不在自己接盘了连环杀手的采访任务。没想到采访并不顺利,没能获得对方信任来套取有效信息,因此被Ted委婉劝退:“采访任务还是让其他探员做,你就专注于更重要的分析任务就好了。”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行,不要再搞砸事情浪费资源了。当时Wendy没说话,但是表情看得出略微震惊和受打击。并且事后也与恋人Kay讨论说“没想到Ted一点都没认可自己的进步和作用。”

这两件事为Wendy的人设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于是为后面和恋人Kay的关系崩塌做了合理的铺垫。正在两人关系渐入佳境时,碰巧Kay的前夫把两人孩子送过来过周末,而Kay忘记了这件事,于是“没有一点点防备”,Wendy听到了Kay与其前夫的对话。

前夫哥:我能上去吗?

Kay: 现在不太方便。

前夫哥:有人在上面吗?

Kay: 没有。

Kay: 我准备让Tom(儿子)周末见个朋友。

前夫哥:是什么重要的人吗?

Kay: 不是,完全不是。

除此之外,Kay还编造了一些谎言关于会找另外的工作以及会搬到更好的街区住。

Wendy听到这些对话后默默离开并且之后完全不再联系Kay。最后Kay来找Wendy问清楚两个人到底怎么了,Wendy说,“一个认为诚实高于一切的人竟然撒起谎来那么溜真是让人不舒服。你竟然还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指之前Kay说她不敢在工作里公然出柜)”最后甚至非常伤人滴讲:“你根本不是你以为你是的那种人。你不自由,你也不是什么通透的以更高标准生活的人。你不过是个从公交车站免费杂志上获取情感建议的酒保罢了。”

其实对话里展现出的只是Wendy发飙的其中一个理由吧。一方面被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在自己都做得很差的方面所指责,让高自尊的Wendy觉得委屈和气不过。另一方面,偷听到Kay的对话时,三番五次被Kay否认自己的存在,否认自己对于Kay的重要性,以及不被介绍给Kay的家人,我觉得才是刺伤Wendy的重点。

尽管情理上可以理解为什么Kay不对自己的前夫讲真话(可能是不想影响到对儿子的探视权,或者没准备好来自于前夫的惊讶和质疑),所以被突袭的情况下撒谎,但是作为刚刚放下心理戒备邀请Kay与自己同居的Wendy来说,这种伤害太大了。尤其对于一个高自尊且高理性的人来说,他们在受到情感伤害时反而不能很好地运用理智说服自己对方言行的合理性,而是完全关闭了共情能力变成了异常脆弱然后为了自保而攻击力十足的战斗机。

其中有那么一句台词暴露了Wendy吃醋的本质:“我不知道原来你和你老公说话时声调还可以那么高啊。”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情感本身的受伤,Wendy不至于因为Kay关于换工作和住处撒的谎就有如此过激的反应,顶多事后质疑Kay的原则罢了。特别是转身坚决离开那一幕,充分表现出了当发现自己以及两人的感情原来都不被对方承认时的那种伤心和愤怒。

因为自己受伤,就转而把同样的匕首刺进对方的胸膛,用最能伤害对方的言语去攻击对方的软肋,却不能放下自尊去解释为什么自己难过和生气,真是像极了任何一个高自尊的人。高自尊也未必是好事,和低自尊一样,其实都是自卑和脆弱的表现,能轻易毁了一段其实还不错的感情。

2,Bill Tench家庭线

虽然剧中Bill最后貌似落得了妻离子散的凄惨下场,但是不得不说他处理事情的方式其实非常值得称道。

一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山大根本抽不开身,另一方面本来就有心智问题又少言寡语的7岁儿子还莫名卷入了杀人案,因此Bill不得不工作和家两头飞,来应付社工时不时的突然造访,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以及妻子随时的紧张,焦虑,要求和无声的抱怨。

妻子无数次说“请假吧回家吧,我一个人承受不来”,但是可想而知这种破案的关键时刻,在人手本来就不足又被上司寄予厚望,并且破案结果关乎整个部门的前途的情况下,不管出于Bill本身对工作的责任,还是对团队的责任,他都不可能离开。但是同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家庭责任,尽可能做到自己能做的:周一到周四在亚特兰大,周四晚上飞回家陪儿子参加周五上午的心理咨询,然后周末两天呆在家帮妻子分担照顾小孩的责任。于是几乎搞得自己觉都睡不够,还两头不讨好。但是在这样对于他自己来说身心俱疲的时期,面对妻子的指责,他没有一句自我维护,基本都是顺着她的话头说尽量去安抚她,即便她的要求不合理。

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是Bill周四下午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经开走,于是他不得不坐了一个红眼航班周五凌晨5点才回到家所在的城市,于是就在心理咨询会面时迟到了一小会。但是到了后立马就是非常真诚的道歉,并表示以后不会再发生了,而不是像我们大多数人会做的那样拼命解释以撇清自己责任,比如“哎呀工作实在太忙走不开,错过了飞机但是又只有凌晨的一班了,我可是觉都没睡马不停蹄地赶过来”之类。一句解释都没有。迟到就是迟到,并没有因为觉得自己是被工作所误就理所当然。

二是在法官判定儿子必须接受社工和心理咨询并作出解释:“Brian没有参与谋杀,但是他确实在场。基于他没有体现出恶意也基于他的年纪,州政府决定不对他提出诉讼。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事后有充分的机会去求救或者告诉你们这件事的机会却没有这样做。不管他是为了这件事不被发现,还是说他没有基本的对错观念,州政府有义务去了解他的动机,来确保他对于自己和社区都不会是个危险因素。”

说实话,在法官给出如此清晰且合理的解释后,妻子还非常不接受,并一直逼逼“儿子都说真话了呀为什么还要社工来评估,儿子把死去的小孩放上十字架也是因为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小孩复活啊bla bla。” 其实听到这段我个人蛮反感的,因为这种对自家小孩的无条件辩护像极了培养出熊孩子的无良家长,也缺乏理性接受事态发展的良好心态。说实话你就真的对你那个虽然看起来长得像天使但是闷不吭声的儿子的内心活动如此了解吗?你就不害怕他真的有什么心理问题吗?不想如果有问题早点发现早点解决以免问题滚雪球吗?

事后妻子还一脸不爽滴抱怨Bill说“刚才你为什么不说点啥?你连你自己的小孩都不维护?”换成是我可能都要发飙了,但是看看Bill怎么说的:“亲爱的这不是法庭。Arts说得对,我们只能走完这个流程。也许Brian能跟人聊聊也不是坏事。” 妻子继续坚持:“他(儿子)没有(心理)问题。他不是个罪犯。” Bill表示支持:“我知道,南希。”然后又温柔地提醒妻子事情的积极一面在于“儿子至少能跟我们回家。这已经是好结果了。”

这一段简直是把一个偏执的,情绪化的,略微不讲道理的妻子形象,和一个理性,耐心的,忍让包容的丈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是让我觉得Bill人设最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地方。试问我自己,是做不到在工作已经把人榨干,还要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奔命的情况下,如此有耐心又支持地面对一个只会抱怨的伴侣的。作为一个工作里的强势男权和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Bill对于家庭的付出,对于妻子的态度,不得不说已经是一个完美好丈夫了。不过为了剧情张力需要,最后妻子一声不吭地带着孩子搬家走人,但是逻辑上这也符合她遇事就哭哭啼啼,没有强大的承压能力在丈夫缺位时独自处理这些危机事件,最后只会用拒绝和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性格特质。

3,Holden的虚荣心

这季Holden的角色不怎么出彩,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三番五次对亚特兰大受害者家属作出自己根本无法确保的承诺,而且是在其并没有被逼去做出这些承诺的情况下。

第一次在说出“我保证FBI会调查这些案子之后”,FBI就被亚特兰大市长光速踢出局。第二次在快剧终警方已经抓捕了疑犯但是不能以20个小孩的谋杀罪名去起诉他时,说出“我保证FBI会继续调查这些案子”,结果隔天电视上FBI就宣布“中止这些案子的调查”,简直啪啪打脸。

反观Holden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话?第一次被引荐给这个被害者亲属联盟时,领头者质疑Holden的年龄和资历,说他的话不会有人重视的并且差点转身就走了,这可能引起了Holden对自我自尊的维护。后来是他三番五次地主动跑到被害者亲属联盟的聚集地点,主动表态说出类似“我找到机会让FBI能够介入调查了”,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他的功劳,而是上司斡旋出的契机。也就是说他在为未做之事邀功。他对受害者联盟的拜访,也并非是单纯想要给对方安慰和支持那样简单,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想要获取对方对自己认可,重视和感激的一种渴求,一种带着点圣母心的虚荣心。事实上看起来这些被害者家属们并不需要Holden提供的“定心丸”,他们一直坚定且井井有条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反倒是Holden总是不请自来,一再做出观众一听都能觉得很空洞的承诺,每次对方也都提醒他“不要轻易做出承诺。”

经常提到连环杀手都是自恋狂的Holden其实自己也有非常自恋的一面,但还好他也有很强的同理心和忏悔的能力,才构成了与那些反社会人格及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最大区别。这一点,也蛮像我自己。

虽然这一季剧情不算特别精彩,但是这些隐秘又真实的,甚至不易被人察觉的,对人性复杂性的寥寥几笔点到为止的刻画,真是让人爱了。这也是我多年来喜欢美剧,而不是倾向于把人脸谱化的苍白国产剧的原因吧。

 6 ) 对自己不真诚是痛苦分裂的根源所在

DavidFincher的新作《心灵猎人》(Mindhunters)。那里面有一个把自己母亲的头割下来的罪犯。听说了他的罪行的FBI警察都不敢去见他,但是当真正见面的时候,却发现他温文尔雅,根本没法想象眼前的人会作出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和他聊了以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每天都对他恶语相加,根本不尊重他的感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搞得他生不如死。如果你有这样的母亲,你会不想杀了她么?至少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他的正常的意识和他的罪恶的潜意识相冲突的时候,他便成了一个精神不正常的杀人犯。但是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眼前的人如此正常呢?他说当他杀母亲的时候,是他第一次真诚地对待了自己,实现了他潜意识的愿望。所以对他来说,杀害母亲是他意识和潜意识的第一次和谐,一旦和谐以后,他的精神病自然也就治好了,他在监狱里其实也就已经正常了。不仅正常,而且他对自己的理解,对所有罪犯的犯罪心理比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警察都要专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逃脱魔鬼的手掌呢?我认为我们的人生境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希望得到爱

2. 无条件地爱别人

3. 爱自己

第一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于是我们都不择手段地获得金钱,名誉,地位,永生,上帝的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魔鬼的圈套。当我们忘乎所以地去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背叛了自己的灵魂,抛弃了真正的上帝。

第二阶段。我们发现被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我们觉得空虚,无所事事。更让我们觉得充实的是主动地爱别人。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爱却束缚了我们的自由。而且其实爱别人和想要得到爱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好比在《挽歌》(Elegy2008)中,一名教授本来是想找年轻的女学生做情人的,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占有欲里不能自拔,就像是一个不愿意放弃自己玩具的孩子。很多人因为空虚,开始爱这个神,那个神,但是却被教义所捆绑,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牺牲品。

第三阶段,就是发现其实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不靠谱的。我们发现我们连自己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连自己都没有真正爱自己,还一直都爱这爱那的瞎折腾。只有当我们能真正做到爱护自己的灵魂,才能接近上帝和真理,远离邪恶与魔鬼。我们有时候会有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雄心。但是其实我们真正需要拯救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早晚会发现,拯救自己其实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短评

海报更新了!罗夏墨迹!看过:失望,沦为三流美剧,第一季可是跟着电梯里三人笑出来,最后小乔崩溃忍不住哭,细思极恐后的震撼,还有每一集片尾非常贴切的歌,psycho killer等。这一季呢?三人分崩离析,硬给wendy安了个蕾丝恋爱戏,小乔也再没崩溃过只是执着,Bill被家里的案子焦头烂额,戏份分配十分不得当,亚特兰大儿童案本就是“悬案”,全局没有高潮,知道最后一集接近片尾还在拖…当然不可否认有亮点,着实被吓到的片头,一些奇妙故意吓人逗趣的平行剪辑,一些视角比如摄像机在监狱门上开合,在车前车后固定机位,苍蝇,小乔扛着十字架跑(看哭了。wendy因为les身份为同性恋辩解,bill因为儿子出事为“被教唆者”辩解……然而不够!真的不够!

2分钟前
  • 亮马河畔
  • 较差

相比第一季的惊艳,第二季有点虎头蛇尾了。前五集推动稳当,仍具备着其他大量警匪剧所不具备的,极度纤细敏感、如履薄冰的特质。但后四集收拢到特定案件时,就宛如是将做理论研究的学者推到考古前线去挖矿,纤毫毕现的质感有所降格。纵观第二季全程,感觉还是缺两三场特别重磅的对话戏,哪怕是第五集对话曼森感觉也有点soso,没有第一季能提供那么多当头一棒的震撼。但,仍然是今年目前最佳美剧。

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跟大家观感不太一样,后半程亚特兰大案看的我如痴如醉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看完第二季,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为了偏执艺术,拍罪案电影一定要逮捕真凶,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期待。这点与现实罪案无关,完全是艺术处理。可惜整个《心灵猎人》第二季并没有给观众《杀人回忆》、《十二宫》那样可能抓不到凶手的暗示,结尾给观众的落差感太大了。

10分钟前
  • 观影报告
  • 推荐

我爱小乔!芬奇大大!来啦来啦!好看到尖叫!等得老泪众横!第二集优秀极了~小乔那肚子是五个月了嘛233脸圆了一圈儿~乔妹声音太好听了~听得想掰直他233

12分钟前
  • 一色纱英
  • 力荐

那种平静的氛围展示了一种未知的恐惧

13分钟前
  • 吃好喝好
  • 力荐

芬奇导演的前三集仍然水平高超,配乐、音效、运镜、表演指导,每一项单提出来都值得研究好久。这一季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话题落在了种族上。聪明地把白人双男主之一支开,回收第一季黑人配角当起探案主力,避免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戏码。霍顿仍然固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比尔和温蒂却各自发展出有趣的故事支线,尤其比尔线对“善恶起源”进行了另一层讨论。第五集曼森出场惊为天人,台词剧本和表演拿捏实在是太棒了。第七集高潮在于送十字架,那一段摄影风格的突变,立马让观众对受害者家属的同情值拉满,是影像的魅力。这季和罪犯的对话戏少了一些,而关注亚特兰大当地司法系统的运作更多,感觉越来越像《火线》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14分钟前
  • 610
  • 力荐

【A】唯一不满的就是第二季的节奏不再像第一季那样抓人了吧,很少有像最开始那种新奇与恐惧的混杂体验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以对话为主导的情节感官驱动,都保持了超级高的水准。而主要剧情上,三位主要角色的延伸线也各有特点,其中要数bill的家庭线最为惊艳,是第二季的闪光点之一。希望芬奇能够接着拍它个十几季,一直拍到BTK被捕,拍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的美国犯罪史,一个真正宏大又深邃的罪案电视剧系列,一个只属于芬奇的时代记忆。

15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熬夜看完。第一季主导的访谈在这一季被彻底削弱,一沾上亚特兰大的案子就把主要配角丢到了主线之外,访谈得到的理论是为了支持实践没错,可一旦它们之间缺少必要联结,两者对于彼此都只会显得多余。剧中不断搅浑水的官僚主义真的快把人烦死了,破什么案啊,都去填一式三份的表格算了。

18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还行

When we empathize with a psychopath, we actually negate the self. We deny our own beliefs about decency and humanity.当我们与一个精神变态者共情时,我们实际上在否定自己。我们摒除了自己关于是非善恶与人性的理念。《Mindhunter》S2E1

20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第一季温迪因为霍顿的一句话指责他不专业,第二季她亲自去和连环杀手对话才终于明白干这行不能循规蹈矩。他们一直说霍顿不对,他们真正去试了才知道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两季《心灵猎人》都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慢节奏挡住了不少观众。3~9集整整7集才破一个案件,而且还没完全告破,这让看惯了常规的高智商破案的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但真实的破案就是这样,并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就一定能有所进展,也并非以往电影那样看看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就能轻松抓住凶手。片尾显示,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至今没有告破,比真相大白更加可怕。我们总是在新闻上看到警方又破获了案件,但更多的是亚特兰大案那样曾经震惊一时,后来却没有了后文,不了了之。可惜人们更喜欢看娱乐性强的电影,不喜欢偏向纪实的、更加真实的电影。

2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依然好看停不下来。喜欢看爽剧的,一集破一案的那种,何必进来。节奏慢得会拖垮你的兴趣与耐心。本身就不是什么严格意义的“破案剧”“悬疑剧”,因为每个案件、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需要观众去玩味的,是过程中的抽丝剥茧、细腻的心理交锋,甚至人事纷争,大时代下的社会人情生态,权谋与政治的角力,以及案情徘徊不前、陷入泥淖时的疲惫、无奈、焦灼,从零建立和应用一门学科时步步受阻、处处碰壁、无人理解的艰难…这一切的一切,才是犯罪最真实的面貌。屏住呼吸,凝视这过程,跟着一起疲惫和无奈,才是快感所在。毕竟,正义迟到方是常态,三下五除二水落石出坏人归案,那是英雄主义的童话。虽然芬奇只导了两集,但颇有《十二宫杀手》的味道,除了众口称道的音效,时代还原也是一贯优秀。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Star Trek般对话占据如此重要驱动核心的一套类型剧,甚至取代情节成为观看主体——如何将空间对话影像调度激发出文字阅读般丰富细节积累起的精确可控却又灵活演变的想象力。纵然弗兰克林执导的后四集在技法上略显混乱和逊色,但每集结尾的字幕表都在咆哮——“芬奇和多米尼克们是多么想拍电影啊!”无数“杀人回忆”串起一道道历史愁绪,降临在追逐虚无真相的每一个忏悔者。

2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Manson那段真绝。这季仿佛连续看了9部Zodiac,后半程开始有一丝丝The Wire的感觉了【下一季又要等两年等到失忆吗

30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先说一句:太厉害了,再一次拜服本剧的视听语言,教学范本的高超设计。本剧的风格依旧是缓慢的叙事节奏里包含大量绵密的对白,像巨大的深不见底的漩涡。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认真看,不要错过一分一秒。

3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在没有《双峰》,没有《真探》,没有《汉尼拔》的日子里,就靠它来提高智商了

3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真探》S1后的美剧最佳,芬奇应该是偷看了我上一季的短评(笑),三人组里BillTench和WendyCarr两条线写得深得我心,这一季在这二位角色上所下的功夫明显多了不少,前者父子线中儿子所涉及的十字架案件几乎与全剧主线共为唇齿成为牵制剧情的必要存在,后者与同性伴侣的关系进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办公室“隐患”也将在日后成为“惊爆内幕”的导火索,有芬奇掌舵前几集也着实把人看嗨了,包括新加入的迈克尔·瑟沃瑞斯在内的几位主演都相当抢眼,当然,倒不是说演员们完成得有多好或者贡献了多少夺奖时刻,但从三人最初集体磨合到其后各自为战的过程,确实与全剧或者说大卫·芬奇的一贯气质形成了一种严丝合缝的互补关系,麦克卡兰尼的压阵效果不输十年前的约翰·古德曼,安娜·托芙则演成了美剧届的布兰切特。最后,希望深藏功名的芬奇下季能多导几集。

44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好像一口气吹了个气球,又看着它慢慢地瘪下去。几番意味深长从不挑明,几条故事线无疾而终,主要人物没有发挥空间,配角长期掉线,除了开头结尾的btk,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整季最后只剩几个大坑。

47分钟前
  • 误入崂山
  • 还行

太快看完了好空虚……

51分钟前
  • ParasItE
  • 力荐

前面铺垫了很多心理暗线,结果到后面剧情已经被亚特兰大儿童案占满。某种意义上算是高开低走,但看这种玩弄人心的罪案剧真的很过瘾。希望第三季节奏可以再放慢一点,让每个角色都塑造完整... (我要向小乔表白啊啊啊~~~)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