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2018

剧情片俄罗斯2018

主演:萨梅尔·叶斯利亚莫娃,Zhipargul Abdilaeva,David Alaverdyan,Sergey Mazur,Slava Agashkin,Ashkat Kuchinchirekov

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

播放地址

 剧照

小家伙2018 剧照 NO.1小家伙2018 剧照 NO.2小家伙2018 剧照 NO.3小家伙2018 剧照 NO.4小家伙2018 剧照 NO.5小家伙2018 剧照 NO.6小家伙2018 剧照 NO.13小家伙2018 剧照 NO.14小家伙2018 剧照 NO.15小家伙2018 剧照 NO.16小家伙2018 剧照 NO.17小家伙2018 剧照 NO.18小家伙2018 剧照 NO.19小家伙201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7 18:37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一名叫Ayka的年轻女工诞下、抛弃并最终试图找回自己孩子的故事。影片关注亚洲女性在莫斯科的生存处境,紧密跟随Ayka的脚 步,透过她的生活轨迹勾勒出作为群体的中亚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

 长篇影评

 1 ) {香港电影节}导演和女主答观众问

刚看完深夜场,非常之好看,然后导演和女主居然都出现惹。直接进入问答互动环节。

一、关于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故事?

导演在新闻中看到每年在莫斯科的产房有大约150名婴儿被抛弃。而遗弃他们的母亲都是非法移民。他感到困惑,因为自己作为一名哈萨克斯坦人,很清楚亚洲的女性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

他想通过拍摄影片来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

至于这部电影到底拍了什么,首先,它是关于人的故事。

其次,它是关于女人的电影,一开始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对于女性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他曾觉得这部电影太难,应该由女导演来拍。因为有太多细节,关于妊辰、生产、流血、胀奶、疼痛。他无法体会。

所以导演不断学习,向生产过的女人或者是妇产科的医生了解每一个细节。导演说:“最终我变成她。”


二、关于电影镜头语言的选取。

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可是,她不说话,她藏起孩子,藏起自己,藏起自己的故事。所以要怎么讲她的故事。就必须通过特定的镜头语言。

导演意识到镜头要离她特别近,让她面上的表情,她眼中的光来讲述故事。对于观众来说,太近的镜头,也许并不美,甚至有点另人不安。但这是真实的。另外是对于手持镜头的采用,这也是为了表现第一人称视觉。

因此,这部电影不止是社会,也是心理的。

至于外景,导演也致力于表现真实的冬日莫斯科。六年间,拍摄组等着莫斯科下大雪。期间有三年竟然片雪未下。外景用胶片,也没有群众演员,而是实际拍摄街上的人。


三、关于影片隐含意义或象征手法。(原问题是,片中时而把女主角从底层社会中抽离出来,让她瞥见光鲜亮丽的上层女子,这有何含义?)

导演说,首先,拍摄电影就需要丰富的信息与形象,至于是否有任何象征,我们不应该限定。在其他地区放映也有人问过,关于阶级对比甚至使用动物的符号象征。其实只有在不限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让观众自己解读,如果我们用很特定的符号,那就缩窄了意思。

但是莫斯科的现状也是世界上很多城市的现状,我们在各地放映,观众都能有所共鸣。每个城市都有贫富分化;而每座城市,只要它越大,就有越多的人孤独。

如果这个影片中有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符号,那就是那个婴儿。因为在这座大大的城市里,一名小小女子只能像一头野兽一样。在电影伊始,她只为了钱,为了逃跑,为了自己不断地进攻或咆哮,甚至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可在影片最后,她抱起孩子喂奶,终于流下眼泪,象征着她从动物变回了人。Ayka在这座孤独的城市中找回了自己,找到了一个只属于她、只依赖她的小生命。她重新获得了情绪,而不再孤独;他也重新获得勇气,会为这个孩子而战;同时她也明白,周围的世界困难重重,她才潸然泪下。


四、表演这个角色最难的是什么?

女主说自己没有过孩子,所以一开始并不能理解生过孩子的苦以及心理,在这方面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向很多生产过的女性讨教。

同时这部电影断断续续拍了6年。期间,女主没有接其他的角色,而是一直保持这个形象与这样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一大难点。

 2 ) 小人物的悲剧

获得2018年戛纳大奖的一部作品。导演是一个与电影学院没有任何关系的工程师,一部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而创作的作品。

作品的大背景,虽然是正经历暴风雪的莫斯科。可是女主人公故事的描述大都在狭小的空间内,拥挤脏乱,让人压抑的有点透不过气来。女主人公为了逃离像妹妹一样生五个孩子而捡垃圾为生的生活来到偌大的莫斯科。在这里却没有得到她口中所说的事业,却因要还债而出卖自己的儿子来换取生存权。社会底层的人,难道真的不如一条狗?电影里特别安排了宠物医院内的场景,狗生病了主人会带着去医院做手术看病,而女主人公生病了,却没有钱治病;狗妈妈有喂养狗仔的权利,而她却没有喂养她儿子的权利。她付出努力,没有拿到薪水,只能自认倒霉,没有谁能为她伸张正义。但是影片的女主人公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努力,在努力的争取她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没有能给她阳光,她却一直热爱着生活。在宠物医院里,只有那么短暂的安宁,她也会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音乐缓慢的摇摆,恬淡的笑容感染着人的内心。

现实中悲剧的小人物是不是有能力走出这种悲剧的困境呢?影片没有答案,这就靠各位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答案了。

不得不说,女主人公的演技实在是神一样的存在。其实整部电影中女主人公的台词并不多,总是在默默的承受着。对主人公内心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动作和眼神。她的动作在风雪与病痛中显示着坚韧,为了生存,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甚至是恐吓她人;女主人公的眼神中隐藏着凄苦,却也藏着清澈。一个人物用了六年的时间去揣摩与塑造,拿到奥斯卡大奖也是理所应当了吧!

 3 ) 好可怕的电影

半夜睡不着觉电影频道在播就看了。人大概是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的,只要没死。也不太了解中亚的生活现状。有个疑问,女主借了高利贷,裁缝店也没开成,钱干啥用了?最后这个开放式结局,还是希望女主能把孩子卖了,不然又没工作又被追债她要如何养活孩子?开放式结局的希望真心没啥意义,你都把电影拍成这般鲜血淋漓了,还叫观众心中充满希望也不合适吧,当然人生比这惨淡的时候更多。我觉着这种情形不能叫惨淡,起码淡字不贴切,女主总是满头大汗的让人内心焦灼等等等。我一点不喜欢这个电影,吃过生活苦的人在这里也看不到希望,再苦点的她也没时间看这电影,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4 ) 真实

要不是看这部电影,还不敢想象俄罗斯是这样的。

这种出来拿奖的电影往往是把悲剧放大,但拍摄的环境一定是真实的。每个社会都有其光鲜的一面和真实的一面,这种电影把真实的一面拍给人看。

看完之后查了一下关于俄罗斯的数据,2018年最低月工资标准198美元,平均工资676美元。最低工资的存在,说明有很多人是每个月拿这么多钱过活的。莫斯科作为前苏联的中心,苏联解体后自然会吸引中亚和东欧各国的劳动力来发展,只是在自己本身经济状况不行的前提下,很难再估计到打工者的利益。电影里已经很赤裸地表现出来了,有些人,还不如狗得到的关爱多,还不如狗有尊严。都是钱和穷搞得鬼。

看到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英语评论,两个地方很有意思:一个是讲导演想表现人对于自由的追求和人的nature之间的矛盾。女主想还高利贷,重回自由身,不惜抛弃自己的孩子;而在最后为孩子哺乳时又躲进一座房子,选择自己的孩子(也许后来还是给了别人)。导演想说的也许是:nature会胜过人对于free will的追求。评论的另一个地方提到,电影灵感来源之一是前几年有一项数据,尽在莫斯科一年内就发现了两百个哈萨克斯坦裔的弃婴。电影也展现了来自中亚的打工者(大多数是哈萨克斯坦人)在俄罗斯面临的贫穷,官僚和歧视。

最后想说的是,这片子导演有点像是俄罗斯版的贾樟柯,只是手法有点更露骨。片子不知道在俄罗斯被禁掉没有,也许没有。没有被禁在俄罗斯反而是个进步。

本片导演出生在前苏联的哈萨卡斯坦地区,是哈萨克斯坦人,在俄罗斯学习电影。他对mother russia的感觉一定是复杂的吧。能把这种复杂,和族人的处境,通过镜头呈现出来,很了不起。

 5 ) 深入骨髓的顽强与坚韧

观影前只是好奇,究竟是怎样的表现,能够超越「小偷家族」中献出炸裂般演技的安藤樱姐姐而一举夺得戛纳最佳女演员。看后觉得,也许演员的极致就是丝毫没有“演”的痕迹,达到了“无”的状态吧。在这部电影里,演员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本人就是Ayka。

惨,这是不掺任何杂质,令人看着就心揪得紧紧的,还出一身冷汗的惨。无论是生理的疼痛与心理的折磨,还是贯穿全片的大雪与鲜血,都以极其直观的方式进入观众心底。但,又绝对不是“卖惨”。身为一个异乡人和背负苦难者,重重逆境从来不曾打垮Ayka,那真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顽强与坚韧。直至最后怀抱孩子痛哭出声,Ayka才终于卸下了一身盔甲。那“小家伙”就代表着“希望”吧。

话说一般讲故事都讲究“欲扬先抑”,可导演这“抑”得极其过分,以至于一丁点儿“扬”都觉得暖的不得了。尤其是在灰暗出租房中一掀门帘突然出现的一屋郁金香,一瞬间联想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的飞蛾一幕,那种“生命力”实在令人眼眶一热T_T

「小家伙」 郁金香一幕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飞蛾一幕

2018.12.21 观影于中国电影资料馆

 6 ) 你和我都是亚细亚的弃儿

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314国道驱车1000多公里便能到达南疆重镇阿克苏。向北再开几十公里,你就能望见终年积雪的托木尔峰和连绵不断的天山山脉。山脉的另一侧就是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毫无存在感的中亚邻国。

内陆国的地理位置与薄弱的工业基础大幅约束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自1991年脱离苏联独立后,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约有32%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2017年,吉尔吉斯全国人均GDP仅为1042美元,是中国的八分之一。

除此之外,吉尔吉斯斯坦还长期位于全球最腐败的国家之列。年轻人出国务工成为了普遍现象。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每10位吉尔吉斯儿童中就有1位的父母是劳务移民。和其他前独联体国家一样,语言文化相近的俄罗斯是吉国人外出打工的首选。事实上,整个国家的经济曾一度依赖赴俄务工人员的汇款与对俄贸易往来。

哈萨克斯坦导演谢尔盖·德瓦茨沃伊的新作《小家伙》,便是一部聚焦赴俄务工女性生存现状的电影。主演萨梅尔·叶斯利亚莫娃凭借在本片中的精彩演出,折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与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桂冠。借着今年上海电影节,我终于有机会能一睹这部电影的真容。

单从观感上来说,《小家伙》绝不是一部让你身心愉悦的片子。不仅因为压抑的剧情走向与女主角的悲惨境遇,更是由于导演有意为之的拍摄手法。为了营造出类似于纪录片的真实感,全片以环境音代替配乐,大部分时间回荡在影院里的只有女主角阿克娅(Ayka)沉重的喘息声。

电影几乎全程采用手持跟拍,画面的晃动在运动场景中显得尤为明显,坐在前排的观众估计会感到阵阵头晕目眩。镜头与人物跟得极近,有时甚至贴到了脸上,完全不给观众置身事外的空间和机会。

扑面而来的真实感纪实性,是我对《小家伙》的第一印象。这种感觉就像在玩一款第三人称视角的游戏,自始至终,你的视线都未曾离开过屏幕中央的主角,与她一同经历100分钟的寒冷、疼痛与人情冷暖。

俄罗斯梦

每个赴俄劳工多少都怀揣着一个「俄罗斯梦」,希望用这边挣来的钱养活国内的家人,运气好的话还能有份属于自己的小事业。阿克娅的梦想是借钱在莫斯科开一家缝纫店——尽管此刻她正和几十个老乡蜗居在一栋破败公寓顶楼的群租房,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工作间隙通过书本来学习经营知识。被警察强暴导致的意外怀孕显然不在阿克娅的未来规划里,她曾多次在电话里告诉过姐姐,自己不想像其他吉尔吉斯女人那样,过上「生下五个孩子,然后勉强果腹」的生活。

她像很多外来打工的女人一样,把孩子留在在了莫斯科医院的婴儿床上。自己则翻窗逃走,回到了昏暗的地下室继续着枯燥繁重的流水线工作。

电影中的莫斯科正遭受着百年一遇的大雪,街道积雪茫茫,路人神情冷漠,整座城市似乎与这场大雪一样冰冷绝情。值得玩味的是,在狭小闷热的群租屋里,阿克娅的同乡妇女却在电话里和家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莫斯科的秀丽风景与热心市民;在城市的另一端,西装革履的男人正站在讲台上向年轻人灌输成功学鸡汤:「你们能来到莫斯科,就已经把同龄人甩在了身后。这里有无穷的机遇,能让你攀上成功的高峰。」

室外鹅毛大雪,室内激情昂扬。反差间,生活在大城市的残酷与艰苦和盘托出,暴露无遗。生活不易,揾食艰难,这是千千万万外来劳工的日常感受。

哺乳

如果让我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整部电影,那这个词必然是「哺乳」。哺乳的概念在片中反复出现,电影开场,产科的大夫就嘱咐阿克娅给新生儿喂奶。地下室的私人诊所里,女医生同样催促她尽快哺乳以防患上乳腺疾病。

在宠物诊所的手术台上,带伤哺育幼崽的母狗再度触动了她的神经。阿克娅瞒着债主从医院抱回了孩子,这才有了结尾那口迟到了整整五天的初乳。

直到此刻,这个刚毅的母亲才第一次在银幕上落泪。

「哺乳」是高等动物繁衍后代的标志,在人类的概念里,这个词语天生与「母性」绑定在一起。母亲或许可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却无法逃离分娩后的胀痛和出血。这种来自生理上的痛苦无时不刻警醒着她,自己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把冰柱塞进衣服,用方巾缠紧胸口,身体的痛楚可以被暂时缓解,内心的折磨让人无路可退。阿克娅最终选择接纳这个意外降临的生命,亦是选择与自己的内心和解。

用导演谢尔盖自己的话来说,「在影片最后,她抱起孩子喂奶,终于流下眼泪,象征着她从动物变回了人。」

弃儿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原版片名「Айка」也是主角阿克娅的名字。中文译为「小家伙」,显然是指那个刚出生就被抛弃的孩子。在电影语境下,「弃儿」的概念或许并不局限于婴儿本身,而是一种更为广义的隐喻。

以阿克娅为代表的非法劳工,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弃儿。背井离乡的他们蜗居在密不透风的狭小房间,一旦被警察发现,下场无非是罚款、毒打和遣返。没有合法工作签证,即便是女人也只能从事最底层的脏活累活,拿着少的可怜的日薪。他们想通过努力工作在莫斯科过上体面的生活,莫斯科却从未接纳过他们。

「我真不明白你们这些外国人为什么总喜欢来莫斯科,然后把孩子留给陌生人照顾。」从医院护士嘴里说出的这番话比窗外的大雪更让人心生寒意。

每年约有150名婴儿被遗弃在莫斯科的产房,他们的父母都是外来移民

一如28年前苏联解体时被迫独立的中亚五国,如今这些外来劳工又一次成为了亚细亚的弃儿。

莫斯科的街道依旧大雪纷飞,冰冷刺骨。尽管阿克娅和自己的孩子团聚了,两个人的未来却还是看不到希望。只要非法移民的身份还在,她们在这座城市就永远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躲藏、流浪、被驱赶压榨,在这里的生活依然和「弃儿」没有两样。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上演着。正如电影里百年一遇的大雪,似乎永远也没有停下的迹象。

简评

7/10 很少看到以中亚地区女性劳工为主角的电影,光是取材角度就值得给高分。手持摄像画面粗粝,对女性产后症状的写实记录更让人看得心里发紧。虽有刻意卖惨之嫌,但不妨碍《小家伙》成为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最佳女主演名至实归,在萨梅尔·叶斯利亚莫娃身上根本看不出半点表演的痕迹,完全是一名真实的、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吉尔吉斯女人。

参考与引用:

外媒:俄罗斯走下坡路之际 吉尔吉斯斯坦转向中国,环球时报,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6-07/9175780.html

WHY IS KYRGYZSTAN POOR?,Akhil Reddy,//borgenproject.org/why-is-kyrgyzstan-poor/

Kyrgyz migrants seeking better life in Russia face injustice, prejudice,Kanat Altynbayev,http://central.asia-news.com/en_GB/articles/cnmi_ca/features/2018/10/02/feature-01

吉尔吉斯斯坦被列入全球最腐败国家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处,http://kg.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810/20181002800536.shtml

{香港电影节}导演和女主答观众问,私~川流[注销] ,//movie.douban.com/review/10054721/

Mothers tempted to abandon babies in Moscow,BBC NEW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10634466

如果你的口味和我很像 迎关注一个看心情更新的的公众号

 短评

她本只有两种声音,隐忍的说话声和沉重的喘气声,最后当她奶孩子时,她学会了发出哭声。

10分钟前
  • 2miao
  • 推荐

太惨了,最后结尾当哺乳的母亲开始唤醒母性却不得不抛弃孩子,难受得我胃抽筋,上一次胃抽筋还是《大象席地而坐》。也太厉害了,手持摄影+逼仄构图,活生生把观众逼入女主的情景当中,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11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比预想得还要好。如果不是对俄罗斯和中亚社会了解较多的话,可能会丢掉很多含义更深的信息,比如在俄中亚劳工(含黑工)对俄罗斯和对中亚的意义,比如电影里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在不同对象场景里的转换。当然这都不影响影片的表现力。顺便提一句,里面莫斯科的扫雪车让我激动了好久。

15分钟前
  • 莫陶客
  • 力荐

确实很像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在莫斯科冬天,长镜头调度和对雪景使用足见导演视听方面功力。但整体剧情和人物动力都仅出自前置背景的强设定,则真的可以说是为了惨而惨。

20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这届戛纳影后够格。开场的环境音压迫感真强,后面才适应。长镜头调度厉害,手持近景跟拍人物极大增强纪实性。小狗吮奶的剧情安排得漂亮,一语双关。结局与整体的悲惨基调保持一致,没什么喜大普奔,非常现实。

2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纪实风格又排除纪录片的语境,令冰天雪地之下的困境与观众保持距离又存在可感的温度。那些水蒸气也都很美。美学上朴实无华,技术前卫,语言新潮。Ayka真坚强,她一直在为生存而辗转,文化观念正在被生存改写。写实,不等于卖惨。俄吉历史上本是一国,而今吉尔吉斯人黑在莫斯科没有出路,这是事实。

23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关于女人弃婴的故事,之前谈过,好像总离不开某种结局的召唤,剩下的,各有各的苦衷,苦到浓处,都不忍再看同类题材。在背弃的那段时日,一个女人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崩溃,非常疼痛甚至残忍地推到观众面前。血流不止是很凶狠的画面,人如此,狗也如此。再加上大雪不断,人心化都化不开。飞机上点播这部,手持镜头在晃,气流在颤,更觉愁苦都被晃得看不到边界。三星半。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吉尔吉斯斯坦曾美慧孜。

31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破窗雪原出逃,地下屠宰拔毛,私有床头柜和服装店手册,永远遭受侮辱排斥的异乡人,从追求梦想到挣扎求存,美好的莫斯科只存在于电话之中,谁剪去了几朵充满陋室的郁金香?后劲太足,厉害

32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Cannes71# 本届这个局能拿影后吧。虽说水平很高比十年前处女作成熟多了,但是这种罗马尼亚新浪潮式的片已经有点过时了……即便是登峰造极的苦情戏和自然主义拍法。「图潘」里的那点珍贵的灵动和异域风情没了真可惜。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近些年比较好的一部女性电影,全球化的城市里存在着太多这样人不如狗的dd人口在奔波着。一连串的手持摄影室内外的跟拍,场景里充满了其他类似人物和冷漠强势的本地人的设计,尤其是地铁那段人群中的渺小拍的太好了,莫斯科的罕见大雪和血色更显其寒冷疼痛。声音即配乐,各种环境音噪音手机和喘息声。蒙吉432和达内似的人物和风格,女主漂亮又有可怜泼辣坚强的多面塑造还每场戏都有她,拿戛纳影后无争议。前苏联的中亚小国家如今在俄罗斯也要面临被遣返和我国对照十分让人玩味。#金马55#国内上映估计会被删掉喂奶的镜头。

40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像是蒙吉的学生尝试拍达内的《罗塞塔》

4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孩子哭声和手机铃声一样恼人,下体血水和胸口奶水同样多余。陋室里的郁金香,医院里的宠物犬,都比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屋檐下的冰锥,陌生人的洋甘菊茶,都是最为廉价的恩赐。百年不遇的暴雪即将消融,如同上天的玩笑。还不起的债务要用孩子抵扣,这是冷酷的现实。 当孩子不再啼哭,母亲终将哭出声来。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哈萨克斯坦的申奥片,原名“艾卡”,俄罗斯导演始终只用近景、特写跟拍的长镜头,盯着艰辛打工还债的女主人公之五天的悲惨生活,完全是个独角戏,难怪演员可以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极端戏剧性地情节,展现在莫斯科打黑工的吉尔吉斯非法移民群体,看得好悲催啊,真是“红旗一落地,重回旧社会”!

4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平遥第一部,影展之最(戛纳影后),睡不好再大早上起来看一度生理不适,要吐了……不是说电影不好,是这种剧烈晃动的手持跟拍、逼仄密集的面部特写、各种动物的血光画面展示,还真是锋利简单粗暴啊。莫斯科铲不完的雪,女主两腿间流不完的血、还不完的债......啊,太焦灼了。

5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7,当女主开场一拔鸡毛,就预示着什么了,拔太快了。又是那种手持摄影记实风,太惨了,完全活不下去。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的确生不逢时,快点拍出来就好了,从电影手法到主题都已经被花式拍n遍了。纪实+苦哈哈的大女主是20年前的《罗塞塔》,而这种类移民题材在戛纳都拿过几轮奖了。不过对于窥探中亚人民在俄现状还是很有意义的,电影完全就是俄国梦的破碎。Akya一直说莫斯科这么大高利贷找不到她的,结果人转头就找到了,也许莫斯科也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大。

1小时前
  • 我模糊了
  • 还行

#资料馆留影##年度佳片#少见的把镜头对准俄罗斯的底层阶级,一个先是弃婴又希望留住婴儿的女人,她有开一家缝纫机店的梦想,却因此欠下巨债而东躲西藏,因生孩子弄出的病痛,为还债在马路上跌跌撞撞的奔走……冰天雪地的莫斯科,比天气更冷的是底层人的无奈与惊惶。女主完全融入了角色,不像在演而就是剧中人,戛纳影后可不是盖的。虽然制片人现场一直在卖情怀说很“温暖”,可我却分明觉得冰冷刺骨无比绝望,尤其是结尾用孩子抵债的一幕,看的人心疼。也不由让人对沙俄这片土地浮想联篇,从苏联时盲目的热,到解体后幻灭的冷,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吧。

1小时前
  • 瑞波恩
  • 推荐

看得头大。全程移动跟拍➕超大特写,造成了极强的压迫感和致郁效果,漫天大雪、昏暗光线和逼仄空间,迅速把观众推到吉尔吉斯人(非法移民)在莫斯科的痛苦生活。仪器、铲雪、几乎不带停的电话彩铃和无路可退的话语倾轧,这些可怕的声音,加上女主几乎精疲力尽的喘息,却在最后的狗子有妈妈处,抖露了最大的感人瞬间。即便是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啊。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C+ / 可供《迦百农》学习的至少有四点:①把人物放置到多层交织的社会环境里;②用镜头缔造断裂又黏连的空间,再反作用于人物的行动,而非孤立地展示断片式的行动;③把隐喻安放在连贯的叙事情境里,而不是当作反复戏耍的文学性符号;④用减法去向现实敞开,而不是用堆叠的口号切割(一个多么沉稳、细腻而气若游丝的结尾啊)。不过有些电影节文本标配还是有点想当然了,这样一个独立女性形象没有和她所对抗的社会制度产生视角上的分裂感着实可惜。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