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世事

喜剧片其它1996

主演:卡蒂·奥廷宁,卡里·瓦纳宁,叶琳娜·萨罗,萨卡里·库斯曼嫩,马库·佩尔托拉,马蒂·奥尼斯马,马蒂·佩龙帕,Pietari,Shelley Fisher,Markus Allan,Pauli Granfelt,Kari Lindqvist,Pentti Mutikainen,Tommi Parkkonen,Taisto Wesslin,Pentti Auer,Solmu Mäkelä,欧提·马纳帕,埃斯科·尼卡里,苏勒维·佩尔托拉,Vesa Mäkelä,泰罗·雅蒂,凯雅·帕卡里南,安蒂·赖尼,Yrjö J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浮云世事 剧照 NO.1浮云世事 剧照 NO.2浮云世事 剧照 NO.3浮云世事 剧照 NO.4浮云世事 剧照 NO.5浮云世事 剧照 NO.6浮云世事 剧照 NO.13浮云世事 剧照 NO.14浮云世事 剧照 NO.15浮云世事 剧照 NO.16浮云世事 剧照 NO.17浮云世事 剧照 NO.18浮云世事 剧照 NO.19浮云世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8

详细剧情

  爱娜(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和凯瑞(Kari Väänänen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他们一个是餐厅经理,一个是电车司机,尽管经济并不宽裕,甚至有些“紧巴巴”,但很显然,照此发展,两人的未来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经济危机的到来让爱娜和凯瑞的家庭也陷入了危机,爱娜所在的餐厅破产倒闭,凯瑞在公司的“裁员抓阄”中不幸中彩,夫妻两人同时失去了工作,家里的贷款还未还完,生活露出了真实而残酷的面孔,爱娜和凯瑞不知该如何是好。虽然丢掉了工作,但夫妻两并没有丢掉斗志和尊严,为了生存,他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不幸的是,这些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在此走投无路之际,爱娜曾经的老板出现在了爱娜的面前,他带来了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坏的,但也有可能是好的。

 长篇影评

 1 ) 浮云世事,无不精彩

看到这位男士一开始找不到工作借酒消愁,回到家往地上一倒颓废的不像话,然后有一天他找到了一份开公交车的工作他高兴的,又是花又是音乐,哈哈😄,十分可爱,想想现在都市生活,人人都被工作折磨的不行,都觉得工作苦工作🥱,可是真正没有了工作就更愁的慌了,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收入,没了收入吃饭睡觉都不香。

怎么办,工作了嫌工作累,不工作天天跟丢了魂似的。人就是这么好玩有意思。

我既是跑堂也是厨师,这个女人在餐厅里叫厨师做牛排和香肠拼盘,然后再跑进厨房里做菜,放到上菜的地方,再跑出来端菜上菜,作为餐厅就要有这种态度,即使这里只有她一个人。

其实她和她老公都是那种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十年的老员工,也就是现在人说的老社畜了,但是他们也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维持着整个社会的稳定,突然的失业就像是失去了灵魂一样,我们经常在说这个社会怎么怎么让人不爽,其实我们自己就是社会本身。

 2 ) 往事如云,勇敢向前

二十多年的经典老片,如今看依旧感触深刻。镜头缓缓切换着,平铺直叙地讲述着一对芬兰夫妻的平凡人生。

中年失业,艰难求职,体检不过……夫妻俩遇到接二连三的糟心事。真正的生活就是这种调子,不要期待任何好事降临。

丈夫庞大的身躯倒下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成年人的崩溃,显得夸张又真实;妻子醉酒后狂吐,穷苦之人喝酒大多为了暂时忘却烦恼。

生活还要继续。为了支持爱人开餐厅,劳里卖车筹款;钱不够又去了赌场,意料之中输了个精光。他们始终在一起,爱是彼此相依。

电视、家具都卖了个精光,丈夫还在买花。再穷也要追求浪漫,板着脸的劳里手捧玫瑰的模样反差强烈。电影中许多地方都在体现小人物的反差感。

影片的气氛是沉闷而凝重的。不能再较短的对话,不苟言笑的表情,静止的背景,都是为了营造整体的压抑。其中也有些鲜明的元素,比如女主那件红色大衣。

生活总是柳暗花明,老伙计们纷纷卖力,昔日的老板带了旧时留下的窗帘,餐厅总算是像模像样地开张了。

随后是焦灼漫长的等待。时钟嘀嗒,众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生怕导演再一次让他们坠入深渊。结果接到一笔大单,背过身的女主强忍泪水。

最后夫妻抱着狗一同仰望浮云,表情平和自然。他们从未放弃希望,生活最终还是善待了这对朴实善良的人儿。

幸亏如此,也让我更有勇气面对未知的一切。

往事如云,静静感受那云卷云舒就好。

 3 ) 天无绝人之路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说芬兰人普遍社恐,在公共场合哪怕排队这都要保持两米的距离。在当下的疫情时代,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好习惯,但我一直好奇芬兰人如果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会去挤地铁么? 段子归段子,但是看芬兰最有名的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你的确能感受到芬兰人在交流时的冷漠。阿基的电影永远是那几个演员主演,在电影中,也永远是一副扑克脸,无论碰到喜事或遭遇不幸,他们都保持着冷漠的表情,仿佛多挤出一丝微笑或多皱一下眉头会给自己加上很重的负担。 这次观看的《浮云世事》上映于1996年,彼时阿基的老搭档马蒂·佩龙柏刚刚去世1年(阿基也在电影中安排了缅怀老友的一幕)。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依然是阿基的老配方——冷幽默:不苟言笑的表演中,冷不丁就会有一句让你会心一笑的台词。此外,这部电影还让我发现了阿基的场景很像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的作品,高饱和度但偏深的配色、孤独的空镜头、人物眺望窗外的侧影,无论是色彩、构图还是传达的情感,都像极了霍珀的画。 电影采用三段体叙事,在第一部分我们看到女主角艾娜是一个餐馆领班,他的丈夫凯瑞是公车司机,夫妻俩都是标准的蓝领。他们生活并不富裕,但也不算清贫,虽然两人平时交流带着标志性的扑克脸,但从细节能看出来夫妻感情很深。 然而,两个人接连失去工作,不得不面临下岗再就业的局面。要强的凯瑞不愿领救济金,坚持找工作的他碰了一鼻子灰;艾娜尽管业务能力出色,但是其他餐馆嫌他年纪太大都不愿雇佣,好不容易遇到一个雇主,还是个骗子,让艾娜损失了一大笔钱,凯瑞孤身一人去讨债,结果被揍得头破血流。 陷入绝境的两人终于等来了转机,艾娜在一次求职过程中偶遇自己的老雇主,善良的老太太决定投资帮艾娜开一家自己的餐馆。开业第一天,迟迟没有顾客上门,夫妻二人忐忑地等待着。好在阿基一向是一个温暖的导演,这部电影最终也向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有一个温暖的结局。 最后一个场景,忙里偷闲的两人站在餐馆橱窗外,抬头看天,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天无绝人之路,不堪的往事就这样在笑容中被消解了。

 4 ) 《浮云世事》中红色的运用——当表情静止时,颜色就开始跳跃。

当表情静止时,颜色就开始跳跃。

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导演。他极擅长捕捉芬兰人的冷静疏离下厚重磅礴的情感。北欧这块土地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寂寞,他们的克制、冷静要比日本人更显极致地多。我曾听闻如果你在芬兰坐公交车,车头坐了一个人,其它位置全是空的,第二个上车的人一定会坐到最后一排的另一边。

这是一个觉得自己的呼吸都会打扰到对方的民族。

《浮云世事》从一首温情脉脉的钢琴曲开场,沙哑醇厚的男声让人如同浸泡在热红酒般温暖。一位女侍引导一对夫妇入座,递上两份酒红色的菜单,这是我们的女主角爱娜,她是一位餐厅领班,要处理餐厅大大小小各种事情包括酗酒情绪经常崩溃的厨师。

故事围绕着她和她丈夫凯瑞徐徐展开,她的丈夫是一位公交车司机,两个人生活平淡默契且不乏小惊喜,但不久他们接连丢了工作。失业后,他们二人面临着接踵而至的各种生活危机,影片通过这种矛盾,展现了夫妻间的关系与命运。一开始你或许会怀疑这两人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彼此言语寡淡,交流生硬;但慢慢通过一系列生活的变故,在那些隐藏的细节里,你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蓬勃的爱意和牢固的信任。

这是属于北欧式的爱情——当我们共同仰望天空时,一如彼此深切地拥抱在一起。


这部片子打动我的不只是它冷静浓厚的情感,更是它绝妙的布景美术。最大的特征是不断出现与重复的红色。几乎是同一种红,甚至可能是同一块布,贯穿了影片始终。

图 / 隔断-员工休息室更衣室

△ 图 / 红色窗帘、地毯

图 / 妻子的红色外套

图 / 红色作为小面积点缀

而当画面同时出现几种红并且在空间上有交叠关系时,阿基事先也有意设计了“作为背景的红”和“作为主体的红”的区别。通过明度和纯度很好地拉开了区别。

图 / 红色外套和红色沙发同时出现时

图 / 红色外套的纯度最高;暗红色沙发明度最低;枣红色墙面又再次提亮,但还是低饱和的。


以及红色与其它颜色的搭配使用

红 与 蓝

图 / 红色与蓝灰色

图 / 这里有两个不同纯度的红拉开空间关系


红与 绿

图 / 妻子的红,丈夫的蓝色,公交车是绿色。

图 / 沙发的纹理让它和绿色的墙面又拉开了一个层次。从衬衫到沙发到绿色墙面,冷暖关系不断递减。

图 / 红色的沙发与绿植;红色烟盒与绿色打火机;橘红衬衫与绿裙的几组对比色关系都非常好,以及妻子身上的橘色也与暗红的沙发拉出了层次关系;而丈夫身上的冷棕色与蓝灰的桌面交织在一起,让人物更加悲凉。

图 / 每到一个新环境都能找到妻子身上同种的红与绿


图 / 红色+绿色+蓝色

图 / 几乎如钢琴键般和谐了


影片中其它颜色也用得十分精致讲究,包括家具摆件,都透露着北欧人的简约又不失精致可爱,他们的“hugge”精神。

△ 图 / 丈夫工作的车和自己的车都是绿色的

图 / 桌布蓝色纯度最高,视觉很容易集中在画面中心

图 / 女主角几乎不在家里穿红色,黄色的窗帘、红色沙发、蓝灰/绿灰墙面...在颜色很多的情况下她的衣服选择了黑色,但也不是太重的黑,更接近棕灰

图 / 一个猜测:餐厅舞台的背景就是这个片子的配色 ;)


如果说红色是阿基•考里斯马基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么黄色就是他的中和剂。土黄色的出场让红色与蓝色、绿色在任何时候都和谐有序。

阿基•考里斯马基还擅长用光线氛围将同一种红处理出不同感受,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图 / 找不到工作,问路无门的绝望无助

图 / 透露着一些希望的绿色

《浮云世事》的布景有很强烈的舞台感,家中的陈设几乎是非常简单,但每个摆设的位置、样式和颜色都很考究,你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安排感”。色彩上,几乎都是低纯度、低明度,却大胆地用对比色铺张;人物表演往往是不动声色,却在音乐上往往伤感直白表露浪漫、悲凉或伤感。而镜头调度又很简单,几乎是固定机位,全景+中景,很少给特写,偶尔镜头“向人物推进下”强调下人物心理活动。这种简单的拍摄手法加上演员平面化的表演,更加突出了影片的舞台感。

刻意的美术与布景,人物塑造却是非常细腻和真实,如同一场在舞台上演的真实生活曲目。

篇外:

1.在预算有限又有比较多场景且需要用大面积的色彩时,可以以某种色彩作为主角,贯穿影片始终,让它在不同场景起到不同功能和作用,并在不同场景里通过改变调和其它颜色让主线颜色营造烘托出不同氛围。

2.阿基的配乐我都很喜欢,写这篇文章时去搜了下他,据说他的每部电影都一定会出现唱片机和一个乐队。他本人还坚持一部电影不该超过两小时,因为他爱抽烟,怕影响吸烟,他的电影基本不超过90分钟,甚至更短。

3.他也是非常“左”的导演,总是将目光对焦小人物、底层人民,他有很强烈的工人情怀,包括影片中最后夫妇开的餐厅“TYO”,翻译过来是“工人餐厅”。如果说他是北欧导演,不如说东欧的无产阶级工人精神对他影响更深。

4.《浮云世事》中出现过夫妇过时儿子的照片,其实是阿基合作很多次的一个男演员去世了,影片用了男演员小时候的照片缅怀他。真是个温柔的人啊。

5.有人说阿基的色彩很像爱德华·霍普的画,或许颜色搭配上是的,但是他的场景会更温暖,或许是霍普描摹的是寂寞的资产阶层,而在阿基眼中的底层小人物更加温暖乐观吧。

 5 ) 不确定中的“确定”

人生拥有着起起伏伏似乎是早已经约定俗成的常识了,上一秒赖以生存的工作有可能转眼就失去,上一次相谈甚欢的挚友也有可能再也见不到,这是人生中的不确定。

影片用一种不形于色的方式去将这对小夫妻人生中的悲喜描绘出来,尽管最后结局得以圆满但是这之前他们几乎失去了一切,房子车子工作谋生的钱财工作创业的希望等等,这几乎是能够摧毁一个人底线的压力,却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实在不行,就去吃墙纸。”这句话充满了辛酸和苦涩,但也在诉说一种精神,一种只要不死就能坚持的信念。我认为如果说人生是一种不确定,那这就是不确定中的“确定”。

这是从他们这种小人物中所传达出的价值,最后圆满的结局并不是一个落入俗套的选择,而是向那些仍然在时代漩涡中摸爬跪打的人们所宣扬的价值理念,坚持并非无用。

人生需要一种坚持,也许是一种不肯拿保障金的倔强,也许是一份薄薪劳苦的工作,也许是一次次寻找新工作的希望,这是人生中的确定。

 6 ) 女人往往总是更成熟的。

一个关于“低谷”的故事。阿基一向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的贫困。这个故事将一对夫妻先后失业的苦逼生活,刻画得让人看得心痛。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争取一点点赖以活命的权益,可能搞得会失去更多。比如片中丈夫去找妻子非法雇工的雇主讨要欠薪,被揍得个半死。有的人都活不下去了,有的人沉溺于自己的享受逍遥之中。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导演安排了一个上扬的结尾,最终,妻子巧遇前雇主,冒险合伙开了新的餐馆,终于迎来了新的黄金时期。人生灰霾的日子看似结束了,但这就像胎记一样,将留存于记忆深处。此片中,女主角让人印象深刻。她陷于贫困,但一直没有失去自己内心的尊严和底线,也因此赢得前任老板再度合作的热情。人生因此有了新的转机。倒是男主角显得幼稚得多。可见女人往往总是更成熟的。因为女人经历的痛苦和煎熬比男人多。有些东西,是再大的挑战,也不能任意丢失的。

 短评

阿基这部拿捏得真好,风格、情节与情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苦情戏用他这种颇为布列松混合小津式的极简方法有效避免了煽情,但文本对社会暴力结构的深刻揭示又精确地使人物令人同情。矛盾的解决方式虽不无降神之嫌,但也是个"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表述(新饭馆叫“Työ/work”哦),订饭还要靠工联

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目前最爱的一部考里斯马基电影。1.尽管围绕着失业下岗的主题,且大半时间人物命运与心境都渐次跌坠下沉,但阿基却大胆地摒弃了灰暗阴郁的纯冷色系,对每个场景的色彩都做了精妙调配,室内后景多为淡蓝色,暖黄为辅,红色(尤其是女主的酒红大衣)点染其间,整体多用降低饱和度的红黄蓝绿,甚而接近于莫兰迪色,美观耐看又冲淡了悲凉情绪。2.又见内敛克制的冷感表演,与浓烈抒情的配乐相调和(片头钢琴爵士与[lonesome traveller]太棒)。3.本片呈现的亦是从小资意外滑落至无产者再竭力回升,以及女性自助与拯救身边男性的历程,男主那份宁可饿死也不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自尊心令人五味杂陈。4.阿基依然以画外音的手法间接回绝暴力,一如制服疯狂厨师与男主被揍的场景。5.影院中的激烈战斗声、红色售票墙vs[地球之夜][钱][亚特兰大号]海报。(9.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原来是餐厅电影!!!一度以为考斯基是不是觉得,整个世界永远处于经济危机,但或许他只是关注这些卑微、体面又想自食其力的底层人物。从电影院跑出来要求退票的一幕太搞笑了——虽然表面上一点都不好笑。然后,厨师油头粉面的回归更搞笑。只能说,结尾太温暖。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阿基,开场一曲爵士就让我完全深陷。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不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面对苦闷又煎熬的生活,电影拍得沉静、舒服、熨帖。极简的影像风格一下让我想起了韩松落曾经写过的一句影评:“又冷,又洁净,又暖。”共渡难关的夫妇,互相帮扶的老友,一抬头,就能看见希望的天空。

15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在失业的痛苦日子里就是要看看这黑色幽默的励志片。当然这种结局反倒让我觉得现实生活更加悲凉得多呢⋯⋯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无产阶级,移民话题,鲜花,御用女主角,对空间和色彩的运用,考里斯马基让我梦回法斯宾德了。如果拿本片和《恐惧吞噬灵魂》对碰,无疑是法斯宾德的胜利,《薄暮之光》也不敌《狐及其友》。但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苦涩仍有希望,法斯宾德将冷漠进行到底。一个无关紧要的巧合,1982年法斯宾德去世后不久考里斯马基才正式开启自己的导演生涯,我假装听到了续曲。

21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贫贱夫妻百事乖,浮云偏逢漏屋雨,静如小津冷如松,道是无情却有情

2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在之前总会觉得在表现形式上与布列松的电影很相似,都是不强调表演的“影像写作”。但在精神上看着越多越区别明显,虽然是北欧的阴冷,永远低饱和的调子,但无论生活处境多凄苦、多郁闷,你是不会在人物的脸上看到一丝愁容的,更不用说是哭泣了。若人生只是一出排演好的戏,那何苦悲惨流泪。

26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下崗再就業,苦澀生活中又帶有濃濃溫情。再加上些許冷幽默。不過結尾的這份美好又是那麼虛無縹緲而不切實際。某種角度和黃宏小品一樣。讓人不由得想哼起劉歡的那首歌: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重頭再來......

2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Kati Outinen的演出总是一再令我明白,表演其实不是单靠脸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几乎没有表情的表情和音乐,就完全可以表达情绪。Matti Pellonpää孩时的照片放在书架上,Kati擦拭书架、凝视照片、转身、头靠在书架边上,这一段表演用来怀念Matti,几乎没有表情,但可以看到她的呼吸、颤动和怀念。2021.11.13 是啊,今天看的三部阿基里的Matti,第一部是可靠的垃圾处理工,第二部把我埋在垃圾堆里,第三部用照片怀念这个本来写给他的角色。看阿基的电影,芬兰给我的感觉不是社恐,而是永不低头的骄傲。

32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生活就是在你顺风顺水时给你当头一棒,在你触到谷底时绝处逢生。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89/100 “影像-情境”。考里斯马基对北欧风格的捕捉太精准了,静息态固定机位,机械式的镜头平移、人物调度,在舞台化布光中,一种可观看的、同时又带有间离的“情境”逐渐产生。引入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异化(失业情况下的小资产阶级事实上是被无产化的),人物在社会情境中,人物在家庭情境中。可《浮云》却并非聚焦于社会学的,而是哲学的、贴近人物的。失业不接受救济,这份固执的尊严充满着加缪式的、对生活荒诞本质的反叛。形式上还是冰冷的,与独特的行为冷幽默、与摄影机构建起的影像交融,升华为独特的北欧气质,在收尾的俯拍下给予出恰到好处的温暖。

36分钟前
  • 布拉德家小皮特
  • 力荐

混合喜剧元素的悲剧,最后是放晴。那些风格化(室内场景设计也是)的冷幽默(鸡怪的太对我胃口),令人想发笑,却又笑不出来。在结尾,摄影机的俯视对应男女的仰视,回想开头的爵士乐表演,镜头从仰视到平视(带出餐厅没聚神的客人),最后变为俯视,既伤感悲悯又温情。其中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

39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下岗创业指南。“新无产阶级”,小资、中产式的审美、雅致,无产阶级劳动者式的窘迫而危在旦夕,越看越觉得不似考里斯马基之前的趣味,特别是屋里的画作、sony电视机,像是佩龙帕一贯的角色所可能的一切,最后的确提及纪念他。儿童肖像、墓地,都是佩龙帕。活着就有希望,苦尽甘来,痛仍在。

40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高福利国家也不是阳光普照的呀,也许不小心你就身处阳光找不到的阴冷角落。

4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1、这是把人往死里逼的节奏,一点点掐着人的喉咙,在你胸闷的快要爆裂,绝望的即将窒息时给你一点甜。2、还好有点甜,这时候阿基兄还给人一点希望,《薄暮之光》里还那点希望的光都被他黑了。时间改变着一切。3、音乐美的很有生活质感!

47分钟前
  • Gemini
  • 还行

Aki标志性的东西都在,比如对比分明的配色,比如让人物从镜头里走开,又比如Outinen……但我就是没法接受。用音乐把空间添得满满当当,甚至让演员做一些卡通人物才会做的表演,这样的Aki不是我认识的好Aki。

51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困境的产生 相濡以沫的爱情 他带来的那束鲜花 无一不让我想起法斯宾德的《Ich will doch nur, das ihr mich liebt》不成想的是,这一部我竟然哭的更厉害。难以自制。

54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去买电视看吧,反正钱也还不起了;去看场电影吧,无论如何生活也不会再差了。喜欢上完夜班,在风雪中搭上你的电车后的轻轻一吻;喜欢无论去了哪里,回到家都要带回来的一束花。所以任你卖了车、输光钱、丢了工作、体检没过,都愿意无条件信任你。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搀扶着过一生,总好过酒杯里盛果汁。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芬兰语跟瑞典语没有亲缘关系,但高元音饱满到裂化还挺像的……考里斯马基太会调动共情了,结尾真的是胸口一块大石落地的感觉,观众跟角色的心理是绑在一起的。不知道芬兰人居家的布置与配色是不是这么简约,但发现了一处导致强烈舞台感的因素——家中内景用的是硬光,人在墙上留下浓重清晰的影子,这似乎是非特殊表达时很少会采用的打光。

59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