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乐园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布鲁克琳·普林斯,布丽娅·维纳特,威廉·达福,克里斯托弗·里维拉,梅拉·穆德,瓦莱丽亚·科托,乔希·奥利沃,艾登·马利克,爱德华·帕根,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克里斯托·尼科尔·沃茨,桑迪·凯恩,吉姆·R·科曼,安德鲁·罗马诺,卡罗丽娜·格拉波瓦,特里·艾伦·琼斯,卡伦·卡拉古利安,邹时擎,祖普·卡塔纳,梅肯·布莱尔,卡尔·布拉德菲尔德

导演:肖恩·贝克

 剧照

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3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4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5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6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7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8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19佛罗里达乐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16:12

详细剧情

  魔法城堡旅店坐落于破败的弗罗里达州基西米县,在这个经济萧条的小县城距离奥兰多迪士尼主题乐园只有25-30分钟的车程 。莫妮是一个早熟的六岁女孩,她和年轻失业的妈妈海莉住在魔法城堡旅店的一个廉价单间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们靠垃圾食品、慈善捐助为生,有时还不得不对源源不断地去往迪士尼乐园的游客进行乞讨或者小偷小骗。在暑假里,莫妮和她的朋友们展开了一系列冒险 。

 长篇影评

 1 ) 来自底层的乐园

视角:一种低姿态的仰视

当你把镜头放在和几岁的小孩子齐眉高的时候,你就发现世界变得更宽广,有了更多的未知和可能,也拥有了更多的色彩。

可以说这次Sean Baker的摄影是有温度的,湛蓝的天空,粉紫的汽车旅馆,浓郁的热带绿色风光,橙红的晚霞,黑色的旷野里绽放斑斓的焰火,还有意外出现在拍摄过程中的彩虹,看来都是那么暖心。几个逆光仰角镜头的使用却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苍凉的美丽。Halley牵着两个女孩在路边叫顺风车,背后是灿烂的日落,好似致敬前作橘色的海报。Bobby拉回电闸之后的一段仰角镜头,背景是乌云伴着银边,自然光线直直打在Bobby的脸上,使这个汉子看起来更加光鲜可人。I love you too! Bobby如是回答道。

图片来自A24官网

除了色彩和光线的运用,镜头的视角也十分多变,而且带有一种孩子看世界的状态。最印象深刻的是给Moonee和Jancey两个小姑娘的背影镜头,一次是看彩虹,一次是去看水牛,好像在背后偷听女孩子聊天一般,两个小家伙也确实给出了旁若无人的惊人表演,“I took you on a safari.”片中还有很多拍摄孩子的中景固定镜头,以一个地标性的景观为背景,任由孩子说笑打闹着从镜头的左边走到右边,颇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当然还要提及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缓慢旋转的镜头,侧向跟着孩子们从旅馆二楼走廊的一段跑到另一端,还有一段Moonee吃自助餐时的面部正面特写,伴着她自顾自地讲着天真的话语。这些有点纪实风格的拍摄使得电影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又冷静地呈现,好像我们蹲在一旁,看着三四个小孩的暑假游戏。

底层:一个被忽视的地方

佛罗里达项目的叙事是特殊的,它通过剪辑把生活的碎片串联,推动情节的发生和发展。类似的叙述方式今年在Lady Bird和The Square当中也可以看到,但三者是不一的。Lady Bird的剪辑其实故意照应了剧情的发展,有意识地留下了很多前后呼应的伏线,形散而神不散。The Square则是像把很多生活小品剪在一起,每一段可以自成一则,有完整的叙述,拼起来则为整体的时间线服务,而这也造成了其最终收尾困难,有点无法圆场的感觉。在佛罗里达项目中,干脆就真的把零散的片段剪起来了,时间线上并没有严格的前后关系,它可以是生活任意时刻的剪影,由于故事的简单性,这样的剪辑显得真实又可爱,就像听一个好朋友在讲自己没头没尾的经历。

在这些片段中,Sean Baker其实委婉地展示了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而且更委婉地用孩子地眼光去审视他们。深夜来到旅店度蜜月的小夫妇,因为订错单落到这家汽车旅馆。“She is about to cry./她就要哭了。”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她可以一眼看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废弃的屋子烧起来,围观的吃瓜群众直言:“Let it burn./让它烧吧。”当然还有Halley,这个“很糟糕”的母亲,很好地诠释了“贫贱不能移”。不论如何,这其中底层人民的疾苦,都只是电影中的一个侧面,就好像忽然展现的一场大雨,虽然我们知道它经常下,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看向绚烂的阳光。

还有一些神来之笔,例如那一直吵闹的直升机背景音,还有不期而至的不明鸟类,制造着尴尬的幽默氛围,提醒我们在任何地方,生活都会展现她美妙的瞬间,只要你做好准备去发现她。

天真:一次全方位的保护

要说佛罗里达项目真的表现了什么,或许最浓墨重彩的是对孩童的刻画,对童心的褒奖,对天真的守护。这是成长为大人的我们一开始所摒弃,后来追悔莫及,又不断努力想要寻回的那份初心,或许也是Sean Baker想要提醒我们去想起的东西。诚然,观影时也想起了小时候度过的每一个暑假,那些在外面乱跑瞎闹的日子,像Moonee一样指着破败的屋舍,说将来自己要有这样的房子。

在这个非常社会化的汽车旅馆,一个小孩子可以非常容易被成人世界吞没。然而这部电影展现的却是非常相反的局面,孩童的天真被保护了,里面的大人们功不可没。这份守护来自Moonee洗澡时高分贝的背景音乐,Bobby摔落的油漆桶和带走的陌生人,Halley带孩子去吃的大餐,看过的焰火等等。这些孩子似乎都出自单亲妈妈的家庭,那么Bobby在这里就俨然是一个隐藏的父亲的角色。不只是这些小孩子的“父亲”,看他们捉迷藏,吃冰淇淋,其实也是那些单亲妈妈的“父亲”,尽可能的地方给她们以引导和帮助。其实Halley的不正当收入来源,Bobby似乎有所知晓,所以他才会提出登记来访者的措施。这些努力却依然混得一团糟的单亲妈妈,身上是不是也有需要被守护的天真呢?

大概天真的人会非常喜欢这样天真的电影。在这之中,童心被小心地保护着,虽然与残酷的现实仅仅一墙之隔,但它却有一方自由的天地去发展。当电影走到最后,母亲和孩子要被迫分离,Bobby也无能为力,所有的保护就要被撕破之时,导演却一反之前的叙述状态,为守护这份童心做出了最终的努力,勇敢地给出了一个盛大逃离的结局。动人心魄的配乐涌入,虚焦的好像手机拍摄的镜头跟随着两个小姑娘奔跑,一路抛开身边的现实,逃向永葆童心的童话世界。这样突兀超现实的收尾自然会遭到诟病,可是细想它又是那么温柔,那么波澜壮阔,让我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守护你的美好。

 2 ) 暖色背后的成人苦痛

肖恩贝克的电影中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营造出一种充满色彩的空间环境,这种色彩可能来源于电影中的人造景观(如这部《佛罗里达乐园》),也可能是人工调色的结果(如《橘色)。与此同时,在被丰富色彩包围的叙事空间中,却是一个极为现实性的关于底层人群的故事,由此形成的反差是肖恩贝克电影中创造的独特效果,《佛罗里达乐园》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佛罗伦乐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社区汽车旅馆,墙面的大面积紫色首先创造了一种看似温情的叙事场景,与此同时,电影在摄影上运用了大量逆光,例如电影中的母亲Halley带着女儿Moonee在夕阳下散步,形成了极为唯美的画面效果。甚至大部分故事场景中,我们都能看到暖色调的滤镜效果,配合部分广角镜头,这些颜色也被变形和放大,因此整个电影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绚丽而又温暖的效果,这个温暖的背景下,汽车旅馆貌似成为了一个“人间乐园”。

电影的出彩之处便在于,在这个“乐园”的背后,电影中关于成人的故事却被刻意压缩和隐藏了,真正的苦痛被藏在了看似温情的画面之后。电影在叙事上主要以小女孩Moonee的视角进行叙述,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她与同伴们的玩耍,而真正属于成人的故事则以碎片的形式穿插在小女孩的视角之中。例如小女孩Moonee在洗澡的时候被母亲拉上了浴帘(暗示母亲卖淫,不愿意让女儿看到);孩子们玩耍时突然出现的怪大叔被Bobby警告然后赶走(暗示此人可能是恋童癖);还有Bobby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搬冰箱的场景,看似突兀,实际上则是通过他们的对话来叙述管理员Bobby的个人离婚的经历;例如在电影中间,有一对被司机带错酒店的新婚夫妇,穿插在电影中显得莫名其妙,但如果细究则会发现此处是在暗示司机是“惯犯”,他很可能和旅馆有着某种协议,以“其他酒店已经被订满”的借口来强制拉客。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好几处,如果不注意观察,很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其用意。

由此看来,整部电影似乎是以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是视觉上的温情暖意,是以紫色为基调的“天堂”,是以小女孩为视角切入的童年时光,而另一条则是被隐藏起来的,是成人世界的各种苦痛和烦恼。《佛罗里达乐园》则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部电影之中,两者形成的反差更是让人感到沉重。电影本身就像是一则成人童话,在温情的暖色背后则是一个充满苦痛的成人世界。

 3 ) 糖衣泡泡包裹着苦涩,再斑斓也敌不住现实和破败

《佛罗里达乐园》用轻松的外壳包裹着沉重的故事,熊家长的悲喜剧。九龙城寨般的破旧汽车旅馆,与迪士尼乐园只有一墙之隔,鲜明对比,也是无声讽刺美国梦。孩子们不懂惨,只觉好玩。包租公鲍比如同旧城堡里的骑士,努力想维护旧有秩序,也是全片为数不多,成熟理智而温暖的成年人。从不良少女到问题单亲妈妈,当哈莉卖肉也维持不了这个家时,暂时的幸福如同泡泡,一戳就破,斑斓的色彩只是让人更难过。

1.贫富差距与对比,不同人有不同命。

最强烈的感触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对比,包括贫富差距、主流价值观和边缘人群、小孩和成年人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比如,富丽梦幻的迪士尼乐园与廉价简陋的汽车旅馆;一顿充满烤培根、树莓、草莓、橙汁的自助早餐和救济面包抹自制果酱的免费午餐;看似认真生活的人,拒绝跟不知如何在生活里自救的人交往;小孩天真烂漫,最苦恼的是天气太热,来不及吃的冰激凌会迅速融化;大人窘迫麻木,需要担忧房租、食物和不能再被抓进警察局的现实。

这个看似轻松的故事,有着温暖的色调,柔和的滤镜和充满幸福意象的烟火和彩虹。小女孩穆妮跟好朋友斯库提、简希哈哈大笑,她们埋头于寻找廉价的乐趣,在破房子里点火、跟游客要钱买冰淇淋,但实际上,那份不谙世事又略显狡猾粗俗的天真,给了坐在荧幕前的观众最沉重的一击。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家庭、环境带给一个孩子多么严重的影响。就像那些花1700美元买四个通票手环家庭里成长的小孩,不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嬉皮笑脸的问自己妈妈要零钱买冰淇淋,为什么她们不穿更好看的裙子和凉鞋,为什么她们长大后会文身、抽大麻、不务正业一样。她们的世界是平整开阔的马路,而穆妮脚下是一条充满泥泞的小道。

2.当上进不可得,只能选择更加堕落。

导演也把目光集中到了穆妮和她的妈妈身上,让观众看到平和冷静的叙述,也能流淌出巨大的能量。一切都越温情越悲惨,越动人越痛苦,这就是底层人民的某种本色。电影中,哈莉的野蛮、颓废、自暴自弃让人觉得头痛,总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如果她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自食其力,穆妮是不是就能有另一种人生?答案是否定的。她们照样逃离不了这样的生活,顶多像哈希礼那样按时交得起房租而已。她也试图自救过,找过工作,但因为坚持原则被人解雇。哈莉的坏脾气和不服管束让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兜售廉价香水成了一个途径,可最后又被来自迪士尼乐园的工作人员堵死,最终,她选择了更加堕落。

整部电影,几乎都是剪切的生活片段,但细腻勾勒出一个群体的样貌。从一直充斥于画面内的粉紫色“魔法城堡”,到后面才真正揭开面纱的五彩的迪士尼乐园,像是痛苦长存、欢乐短暂的某种隐晦表述,如同我们每个人正经历的人生。但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流露出不必用语言诉说,全凭镜头表达的克制,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怜悯,只是从小孩的视角切入这个贫困、被排斥的群体,看她们如何在佛罗里达湛蓝的晴空下生活。

3.小孩的友谊是真诚,大人的友谊是互利。

电影中给出了两条关于友谊的线,一条是小孩之间的分享、真诚和相互珍重,另一条是大人之间的互利、易碎到彼此陌路。这好像也在表达,天真帮孩子们抵挡住了一些外界的诱惑和有色眼镜,他们只凭对方是不是喜欢雨后的彩虹,相不相信彩虹后面有金子而相聚,并不会因为对方在某件事上跟自己有不同看法,就决绝离开。

这种鲜明的对比,变成了一根锋利针头,再次刺破了许多人虚幻如泡沫的金色美国梦。导演用写实兼具个人风格的镜头,让我们从佛罗里达的汽车旅馆看到不同人的生存状态。除了精彩的剧情和主题,演员们的精彩表现也非常惹眼。鲍勃是电影中,一个正常、温暖的好人。可能在他眼里,不管是永远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脾气的哈莉还是聪明狡黠的穆妮,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看起来有些严厉和不近人情,但事实上,在用一种普通人会有的善良保护着生活在汽车旅馆里的人。这大概是导演多赋予的一丝善意和温情吧。

但看过电影,我们都会知道,再多的天真都抵挡不住现实的阴霾和破败。穆妮终究会长大,天真殆尽,谁也不知道她会成为下一个哈莉,还是人生发生逆转成为一个能够消费得起迪士尼乐园的美国中产。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4 ) 迪士尼旁边的美好乐园

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有着每个儿童梦想的迪士尼乐园,但就在迪士尼一墙之隔的孩子们的真正乐园却是破旧的汽车酒店。他们欢声笑语,他们肆意放纵,他们无拘无束,他们远远走过迪士尼,打量着迪士尼的大门和来往的人群。

总有些导演持续关注底层,即使他们出身富裕阶层,贝克就是其一,有人说富人关注底层是为了消费底层,但是能把底层的生活公之于众就是对底层的首要帮助。在精准扶贫的当下,看看哪个地方政府敢于把辖区内的贫困公之于众,让不知道贫穷的人们先了解贫穷,感受贫穷,或者才是帮助贫穷的第一步。

这部电影好在哪?叙事?摄影?镜头?剪辑?配乐?或者都不是,而是情绪。在成人看来如此可悲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天真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相比于富裕阶层的孩子,底层孩子们的天真那才是如此鲜活而真实,难道真的是越傻越天真,还是越穷越天真?

 5 ) 我们只是trying to get by。

看完佛罗里达乐园,到现在为止还不到一个小时,但是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在看预告片时以为和《阳光小美女》一样套路的片子,虽然《阳光小美女》在我眼中也是一部好片,但是我认为本片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论是选角,剧情,摄影,导演,没有一样让我个人不惊叹于它的美好和精妙。

故事设定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我们的主人公Moonee,是一个把本来应该惨兮兮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的乐观派小孩。她和妈妈Halley生活在一个住满了穷人却被粉刷得像一个童话世界的汽车旅馆,她每天的生活在导演的镜头下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做一些调皮捣蛋孩子都会做的小恶作剧;赖兮兮地问买冰淇淋的大人要些零钱然后分享一只冰淇淋;围观酒店里爱秀裸体大妈的身材(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个大妈可能是变性人?不过也许我判断错了)然后开玩笑打趣; 从一个又一个充满了游乐园气息的大房子前面走过......

整个旅馆就是他们的游乐场,是孩子们真正的天堂。没错,他们住在佛罗里达州最著名的迪士尼世界(区别于迪士尼乐园,世界可是全球只有这一个哦)的旁边,而迪士尼世界也在本片的结尾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部片子之所以叫The Florida Project,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本身是迪士尼要开发但是最后放弃的地盘,对比距离不远的迪士尼世界里来观光的生活在体面的家庭里面的幸福小孩,我们的小主人公们无疑是活得很辛苦的,这也是导演巧妙的对比手法:用绚烂的色彩,来包裹一个实际上并不那么美好的现实。

Moonee之所以能有这样乐观派的性格,大概是得益于她同样心大的妈妈。从任何一个负责的成年人的角度来看,Halley怎么都像一个问题少女,而考虑到她的年龄,Moonee大概也是她青少年时期叛逆的产物。Halley虽然表面看起来吊儿郎当,但其实比很多所谓体面的家长还要更爱孩子。她会为了能让母女继续住在酒店里偷偷出卖自己的身体,会去批发一些假货到高级酒店门口兜售,也许有人会对这些行为嗤之以鼻,但是我觉得这正是本片最美好的地方,因为事实上很多穷人都是一种trying to get by的状态,而任何人都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这样的生活态度有评判,因为你不是他们,所以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活得多么辛苦和艰难。有人也许会问,那Halley为什么不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比如和她之前那个朋友妈妈一样去当餐厅服务员。这么问的人我想一方面是没有仔细看电影,另一方面可能也不了解在美国社会假设你有犯罪前科的话,是很难找到正经工作的,所以Halley真的是极尽所能在给女儿提供她能提供的最好的生活。因此我觉得,Halley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负责且爱自己女儿的家长,不论这种爱是用什么方式换来。我们可爱的主人公之所以有那么美好的性格,我认为真的是得益于这位母亲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很喜欢Halley。

而另一位重要的主角,就是我们酒店的经理Bobby。Bobby大概就是好人这个词最好的定义,虽然他的住户们不一定总是尊重他,虽然酒店里面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但是Bobby就是罩着他们的那个大叔:是那个看到有图谋不轨的人和孩子们套近乎时候正义感爆棚把变态赶走的大叔,是想帮助Halley回到正轨的大叔,也是爱每一个孩子的大叔。虽然他作为一个外人不能过多的干涉别人的家事(比如片子最后),但是我认为他真的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人了,非常可爱。

电影的前半部就是Moonee和她的朋友们各种卖萌的大集合,电影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我却觉得有些无聊,因为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只是想让孩子们卖卖萌,后来我发现我大错特错。我发现有不少人诟病这种所谓的“无聊”甚至没有剧情的剧情感,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电影让我喜爱的一个原因,因为如果没有之前这些“无聊”“卖萌”等等的美好,结局的震撼力我认为会大打折扣。

剧情从Halley卖淫的事情不小心败露开始急转直下。这时候观众们开始意识到,虽然孩子们甚至Halley都活在一个充满真心和丰富多彩的他们自己构建出的美丽世界,现实世界却总是残酷的。当我看到儿童保护中心的人冠冕堂皇的样子,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没错,从客观的角度说Halley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但是她对Moonee的爱是真真实实的。最后镜头对准她的嘴,以及她声嘶力竭喊出的'FUCK YOU',也许就是导演对这个操蛋的世界的一种回答吧。

在电影的结尾,Jancey在Moonee的大哭声中勇敢地拉着她一起跑向迪士尼世界,我觉得是导演在说:希望孩子们可以永远活在天真烂漫中,不要被这个残酷的世界而影响。我知道很多影评家对最后的结局颇有微词,因为的确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但是我个人恰恰觉得这是这部电影变成我年度最爱片(之前是那部惊世骇俗的《生吃》)的重要原因。假设片子最后改成儿童保护中心的人把哭的稀里哗啦的小宝宝带走,然后妈妈也被抓之类的,我反而会觉得这片子立刻就变成两星了......

片中还有一些细节让我很喜欢,比如没有任何煽情的配乐但是总是刻意强调的直升机吵杂的声音;比如Moonee每次洗澡的时候其实都是妈妈在接客,而Halley都会把音乐放很大声,因为担心她会听到外面“不好的交易”;比如Bobby每次很无奈不知道怎样帮助这些人的时候都是选择抽烟;再比如酒店的老板对救济车来临的不满。其实就是这些小细节,让我越发心疼Moonee和Halley这对母女......并且在走出电影院时决定这部片是我的年度最佳。

电影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已经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哭流涕了,虽然我周围的外国人似乎不为所动,但是影片结束的时候听到他们讨论觉得大概也是击中了他们心中某些柔软的地方,只是大家有不同的表达吧。

希望国内的观众可以早日有资源。

 6 ) 只想着怎么陪孩子玩的妈妈就是“好妈妈”吗?

这个世界上,不论何种社会形态,它的结构总是金字塔形的。有居于上层的人,自然也就有居于底层的人。导演肖恩·贝克总是把他的镜头对准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他的最新作《佛罗里达乐园》也不例外。

影片主要表现的是一对母女的日常。她们生活在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世界旁的汽车旅馆中。母亲哈莉没有正当职业,偶尔向游客兜售劣质盗版香水赚点外快,时不时接受她闺蜜的接济,甚至在她们母女生活的房间从事卖淫活动;女儿莫妮则与她的两个小伙伴在汽车旅馆周围玩玩闹闹,不停闯祸,偶尔还会遇到有恋童癖的老头。这些事情琐碎、没有逻辑,而正是这样的日常构成了整部影片。

肖恩·贝克显然想通过这部电影描绘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顺便嘲讽身处城市繁华中心的人们。首先,本片片名原文是Florida Project,而奥兰多迪士尼世界在规划之初就被称为“佛罗里达项目”;其次,影片中有段小插曲:一对巴西夫妇到汽车旅馆办理入住手续时,看到这里的环境与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便跟旅馆管理员鲍勃闹了起来。妻子提出去别的酒店入住(并说出了几个佛罗里达州知名的度假酒店的名字),并且宣言绝不住汽车旅馆就愤而离去;最后,孩子们在电影中居于主导地位。影片花了大量笔墨去表现他们玩闹的场景。在他们看来,汽车旅馆周边就是他们的乐园,他们肆无忌惮地玩耍,探险。这里在他们眼中俨然是乌托邦。而成人世界中的种种窘迫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从而试图用孩子们“纯洁”的眼光来“反衬”成人世界的不堪。

可是,母亲哈莉的幼稚与乖张消解了影片辛辣的讽刺。也就是说,哈莉母女的生活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哈莉自己造成的,与社会无关。他们的生活仿佛是JD·万斯笔下的《乡下人的悲歌》的再演。

万斯出生于美国一个底层白人家庭,经历了相当悲惨的童年。他的母亲一直吸毒,酗酒,更换伴侣,时不时毒打他,而且屡教不改。幸亏他的布兰顿阿嬷一直鼓励支持他,他才能坚持努力并最后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拥有不错的人生。

《乡下人的悲歌》是万斯为自己写的传记,他试图通过这本书证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与他是否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他在书中的引言部分说起了他暑假打工的经历。他在进入法学院前的那个夏天找到了一份搬砖的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工资并不算低,一个小时有13美元的收入。并且这份收入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家公司干过几年的老员工一个小时至少能挣16美元,换算成年薪有32000美元,比贫困线高出不少。而这样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却很难招到长期工。同时他的一位工友工作态度不好,经常逃班,上班时还经常借口上厕所来逃避工作。最后他当然难逃被解雇的命运。哈莉跟万斯的工友很像,也不爱好好工作,但更过分的是,她从没有试图找一份正经工作。反观她的闺蜜艾什丽,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虽然生活过得也不怎样但至少从没为房租发愁,还能时不时接济穷闺蜜哈莉。

所以,哈莉这样对自己极不负责同时疏于管教孩子的母亲并不值得同情。但吊诡的是,影片似乎有意维护哈莉的形象。电影中插入了大量他与莫妮玩乐的画面,莫妮跟她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同时,她也从不对莫妮发火。在卖淫的时候让莫妮躲开,禁止嫖客与莫妮有接触。与此同时,电影又将儿童家庭管理局(DCF)塑造成一种接近反派的角色。DCF作为干预者“破坏”了莫妮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莫妮只能随她的小伙伴手拉手逃亡到了迪士尼大世界。如此,电影成功把矛盾转移,将哈莉洗白。

但无论电影如何洗白哈莉,她人生的底色不会改变。她是个“熊母亲”的事实不会改变。而令人唏嘘的是,“熊母亲”教育出来的一定是个“熊孩子”正如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以“乡下人”的口吻写道“我们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决。”

 短评

美国穷,一种在融化的粉红色冰淇淋里溺死的穷法

8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这部电影胜在悲剧内核的故事外,包裹的那层梦幻糖果的外衣。故事越悲剧,观感越动人,那种童年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跟一个家庭多么有钱没有关系。导演很会拍孩子,而且儿童演员的表演非常的成熟且自然,孩子们的欢乐冒险和无忧无虑,赋予了这部电影极富感染力的年轻和活力。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绝对是主竞赛拿奖水平的啊!怎么选到双周还没给奖!!!!!代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最新境界,藏叙事藏得真是滴水不漏。想起《悲情城市》里那句“小孩子不知道残酷,一样觉得好玩”。汽车旅馆现实主义,结构性的贫困与最底层的生活,阶级分析;生活流与幽默感。似乎又可以发个年度十佳了。

1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都是生活拆散亲情,“妈咪”是熊孩子,这部是熊家长。和多兰不同的是Sean Baker没有任何MV空镜头,而是用生活细节把故事填得满满当当。明亮梦幻的颜色反衬出螺旋向下的命运,打光越温暖,生活越悲惨。主演除威廉·达福外全部素人,原生性的表演让人惊呆!主角小女孩是个天才吧...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结尾让我想起《四百击》。另鲍比是个好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种好人。再另,热评那个比苦难的真让人恶心,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恶心的那种恶心。

20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力荐

小孩子演得太好,一种有意的成人化表演(非贬义),最后果然被打动了。很抓心的小独立片,结尾的风格变化略有不适,不过整体还是非常出色。包括与迪士尼乐园的对应,很有心思,威廉达福的角色好暖。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在迪士尼的时候,经理告诉说每个美国家庭在这里要平均消费8000美金,这注定了是有钱人的烟火。电影很自然不矫揉造作,孩子们的表演让人刮目相看。不过大家都说像《美国甜心》,我倒更觉得像《南国野兽》。因为在迪士尼工作过半年,结尾超喜欢,要是早一天看就是我的年度十佳了。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5/10,排除色调和大小姑娘们的演技,导演要说啥?总不至于是“我们垃圾白婊就这样,不要管我们,让我们好好培养下一代white trash”吧

30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较差

不要悲天悯人,不要屈尊俯就,不要温情泛滥,不要控诉批判。只要把镜头以仰视的角度冷静不语地照向现实就好。成人世界的一切,在孩子看来都是似懂非懂的胡言乱语。浓艳色彩的镜头里,现实生活映照着蛮荒生长的童年#结尾一幕神来之笔,精彩#

33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真正的儿童了,冷不丁看到,妈的,太羡慕了。人类幼兽,完美物种。年度十佳。

38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结果那段拿着iPhone拍摄,打破现实风格奔入虚幻童话才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8.1分★★★★

41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三星半。小孩不错,部分情节还是太刻意了,威廉·达福的角色很暖。把这部和《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伯德小姐》、《三块广告牌》四部连着看,你会发现今年的北美颁奖季简直就是一场涵盖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关于西方世界的大型presentation,痛苦的、难忘的、苦涩的、甜蜜的、悲伤的...一应俱全。

42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总是能看出来大人什么时候要哭”

46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总有些东西会消失,紫色屋顶的彩虹、盘旋头顶的飞机,来了又走的租客、认识又陌路的朋友。总有些事情会明白,已经变凉的洗澡水、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笑了又哭的牵手、打包又扔掉的食物。茁壮得像离开湿地的鹳鸟、倒了又生长的树木、迪士尼外墙的烟花。这个夏天之后,她的童年还在,六岁却永远回不来了。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这片子摄影太好太好了。小孩子眼中的世界五彩缤纷,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贫穷线挣扎。我这么讨厌小孩子的人能看俩小时熊孩子跑来跑去搞破坏还感同身受,拍摄技巧惊为天人。威廉达福完美。

55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居然在短评里看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几个字。如果有混账愿意相信贫穷是个体行为的后果,那后果本身就足以被当作惩罚;如果在此之上还记不住don't judge几个字,then go fuck yourself, son of bitch.

59分钟前
  • Urbino
  • 力荐

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一气呵成。肖恩贝克连续两部展现了惊人的演员调教能力,几个新人天然去雕饰的演出一点都不逊佛州烂漫的色彩,相比之下威廉达福竟显得像是一个拉人气用的明星招牌😂。在他的电影里,所有人都用尽一切享受当下,取悦自己爱的人,拥抱并不完美的生活,这难道还不够动人吗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一墙之隔的迪士尼乐园既是个巨大的肿瘤持续辐射着周围的贫民窟,又是贫民窟里所有人生活与梦想的避风港。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这种熊孩子题材注定接受不了 一上来几个孩子吐口水还能更令人厌恶一些吗

1小时前
  • 年逝
  • 还行

——“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仍然,长大了。”

1小时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