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

剧情片日本2023

主演:安藤樱,永山瑛太,黑川想矢,柊木阳太,高畑充希,角田晃広,中村狮童,田中裕子

导演:是枝裕和

播放地址

 剧照

怪物 剧照 NO.1怪物 剧照 NO.2怪物 剧照 NO.3怪物 剧照 NO.4怪物 剧照 NO.5怪物 剧照 NO.6怪物 剧照 NO.13怪物 剧照 NO.14怪物 剧照 NO.15怪物 剧照 NO.16怪物 剧照 NO.17怪物 剧照 NO.18怪物 剧照 NO.19怪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9 16:14

详细剧情

平静的湖畔小镇,疼爱儿子的单亲妈妈早织(安藤樱 饰)、为学生着想的爽直老师保利 (永山瑛太 饰)以及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本过着安稳的生活,却因为一次校园冲突,发酵酿成轩然大波,惹起社会与媒体的关注。当事态越见严重,竟在一个暴风雨的清晨,两个孩子双双失去了踪影……

 长篇影评

 1 ) 是枝作品序列中的“不和谐音”

是枝裕和的新作《怪物》在今年的康城影展荣获最佳剧本奖和酷儿棕桐奖,还被一些看过的影迷朋友半开玩笑地戏称为东亚地区版本的《亲密》。巧合的是,《亲密》的导演卢卡斯·德霍特正是上一届酷儿棕桐奖得主。

从主题和内容上看,《怪物》也描写两个男孩之间真挚单纯的同性情谊,尤其在《怪物》的片尾和《亲密》的开头,两位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以摄影机的稳定横移,见证两个男孩对纯粹情感的渴望与追逐。

不同之处在于,是枝裕和/坂元裕二在《怪物》里试图达成或实现的,比起专注男孩心理、情感幽微变化的德霍特,牵涉的范围更广——社会体制层面,也更有野心。

《怪物》以一场高楼大火拉开帷幕,编剧坂元裕二采取多重视点下的罗生门式结构,分别是安藤樱饰演的单亲“妈妈”早织、永山瑛太饰演的保利“老师”、两个“男孩”麦野凑(黑川想矢饰)和星川依里(柊木阳太饰),三个视角构成影片里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幕剧。打破平静安逸的生活,酿成轩然大波的“事件”是数次疑似欺凌的校园冲突。

影片先从首幕麦野凑的母亲早织视角出发,她逐渐察觉到儿子一反常态的异样。当从儿子口中得知他经常被学校老师以暴力对待之后,早织为了保护儿子,孤身与校方对质,要求涉事老师诚恳道歉。然而得到的却是校方一遍又一遍的机械式回应,以及保利老师轻描淡写的所谓“致歉”。

此刻观众能够感受到护子心切的母亲在面对更为强大的校园体制时展现的被动和无力感。与此同时,这一章的保利老师留给观众的最大印象则是犯下霸凌学生恶行的失德教员。

进入以保利老师为主角的第二幕,上一幕的坏印象被彻底推翻了。这里的保利老师是个时刻为学生着想,性格率直的好老师,“老师霸凌学生”的指控纯粹子虚乌有。此外,从他的视角出发,了解到的事实却是“麦野欺凌星川”。但是面对只想尽快息事宁人的校方、学生的谎言,以及一发不可收拾、毫无根据的恶意流言中伤,保利老师不得不背负欺负学生的骂名,丢掉教职,人生跌落谷底。

第二幕结束于保利老师无意间发现麦野和星川的秘密,因错怪自己的学生为欺凌者而懊悔万分的他前往麦野家道歉,两个男孩却在暴风雨之中不知所踪。至于萦绕观众心头的两个问题——谁是怪物?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亦在终幕获得解释。

因此,有别于德霍特在《亲密》一开始便单刀直入剖析男孩内心的做法,是枝裕和/坂元裕二采取的叙事策略,是在将主视角放回两个男孩身上之前,需要先从母亲和老师代表的“成人视角”出发,描绘大人们所在的那个冷漠、阴险、复杂,且无人承担罪责的世界——名曰日本社会的“怪物”,再以此反衬终幕登场的纯真无害的乌托邦——麦野和星川经常流连于郊野外的荒废巴士。

当然,成人世界的污浊从来只是相对的,离开“乌托邦”的麦野和星川一样要面对孩童世界单纯表象之下的邪恶一面——“党同伐异”风气的挑战与侵蚀。坂元将来自“成人”和“孩童”的压力与恐惧分散在两个男孩身上:麦野承受的是因自己(性取向)与同辈相异而被疏远排斥的焦虑;星川除了遭同学长期欺凌之外,更要被迫忍受来自父亲(中村狮童饰)/父权意志的恶言相向——人头猪脑的“怪物”——甚至被强制实施性倾向矫正疗法。

麦野对性别认同的烦恼主要体现在剪头发、推搡他人;星川经常被异性恋父亲施以言语侮辱和体罚。两人在结局的手拉手奔跑是迈向“自由/死亡”的解放式象征。编导作出如此安排是否妥当?是否落入外部视角下大众对酷儿群体的既定印象窠臼?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直接描写他们对性取向的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又是否合适?这些问题应该值得我们在观影时多加留意和思考。

坂元裕二的剧本在如何抓住观众注意力、抑制和释放情绪痛点等方面有着精确的计算和掌握,与之相应的,则是编剧在每一幕中对受害者/施暴者进行清晰划分。例如第一幕里的早织、麦野/校方、保利;第二幕:无辜的保利/校方、学生、媒体、麦野,而星川既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又是致使保利老师被辞退的造谣者(之一);终幕:麦野、星川/施暴学生、星川父亲。在幕与幕之间必然会出现的戏剧化反转——意味受害者/施暴者位置发生变化——承担着视角转换、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

之所以能够在每幕制造反转,从而维持让观众持续追看下去的悬疑性,关键就在于编导严格控制前两幕的主角和观众获取的信息量。在前两幕营造一系列令人颇感疑惑、甚至刻意误导观众的场面与瞬间,如第一幕麦野无预警跳车的危险举动;第二幕星川被同学捉弄关进厕所,最后离开的人却是神色慌张的麦野。这些不完整的、片面的客观事实逐步拼凑成“母亲”和“老师”对整起事件的主观认知(不可靠的叙事者)——母亲担心儿子在学校遭遇欺凌,老师则认定是麦野在欺负星川。

第三幕娓娓道来麦野和星川难以启齿的亲密关系,揭秘前两幕刻意遮掩的视角盲点,反过来抨击大人们总是相信他们看到的就是唯一的事实,正是这种认知的局限性产生了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偏见。虽然在摧枯拉朽的暴风雨之中,他们狭隘的视野终于被打开,事情却已滑向无法挽回的地步。因此,大人们几乎找不到两个男孩的踪迹,而孩子们无论怎么用双手奋力拨开泥泞,仍会重新覆盖,遮住大人们的视线。

我想以人体生理结构的维度为例,简单解释《怪物》在多重视角下的另一面向——亦即存在可靠叙事者的前提下,能够抵达事件核心的“递进式结构”:皮肤(母亲)、肌肉(老师)、器官(两个男孩),一根针(划破平静的事件)从刺穿皮肤,到皮下组织、肌肉,再到内脏等器官,整个过程是由外到内的。伴随针尖的不断深入,疼痛感也逐渐加重,观众可借此获取不同程度、清晰可辨的情绪痛点。

坂元为了延续影片的悬疑性,而特意安排的紧凑情节和谜题,其实都会导致观众在前一幕感受到的情绪(痛楚)被下一幕更为汹涌的情绪力量所分散、淹没。换言之,母亲的痛、老师的痛、两个男孩的痛在影片里是难以并存的,正如是枝/坂元在前两幕对日本的教育体制作出的激烈批判,与终幕中两小无猜的纯真世界似乎并不完全处在同一频率。越接近事件的“真相”,更加浓烈的情绪或思绪便会轻易压制之前的感觉,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对观众产生预料之中的作用。

而在过去是枝自己操刀的剧本,他通常的做法是直接把脏器由内向外翻出来给观众看,考虑到(事件本身)过于“残忍”“血腥”,是枝多以轻声细语的生活流叙事手法进行适当修饰。虽然这样做无异于抛弃了条理分明的完整结构,但由于暴露在外的脏器仍与皮肤和肌肉紧紧粘连,各个部位的疼痛感交相混杂,观众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感知上难以明确区分排序的复杂性。

这正是在《无人知晓》,又或者在《小偷家族》里能够感受到的:温柔平淡、与死亡和悲伤保持距离的日常生活;急速下坠的残酷事件、来自社会的漠视与伤害;不问善恶、展现纯粹生命力的人物群像……影像当中不断涌现的情感、快乐与痛苦,是枝在弱结构的生活化叙事之中开辟出一个供各种感觉共存的流动空间,它们一起向观众袭来,所造成的晕眩状态同样是难以言喻的。

诚然,坂元给是枝带来的强结构、富戏剧冲突的悬疑类型文本并非全无优点,它成功让是枝不再囿于(原生、非原生)家庭之内的生活化描写,而后者相信也是是枝在《小偷家族》大获成功之后陷入创作焦虑的主因。在后金棕桐时代的两部非日语异国创作,一部是法语/英语为主的《真实》,一部是韩语的《掮客》,是枝在这两部作品里决意离开一直汲取灵感和寻找题材的舒适圈,尝试从国族疆界、语种、类型、叙事方式的跨地域性,努力走出自我重复的创作桎梏。

是枝的试图转型与求变精神兴许还要更早,比《小偷家庭》早一年的《第三度嫌疑人》固然是一部不太成功的悬疑犯罪片(仿罗生门式结构类似《怪物》),而这时候的是枝已经开始在片中直面探讨日本的死刑存废、对司法系统的冷静审视,乃至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等涉及社会和制度层面的议题。

自此之后,在是枝的作品中尽管仍离不开家庭主题,但从社会角度进行的思考与批判不再似以往咁收收埋埋,而是更加明显与直接,如《小偷家族》借一个“品行不端”的非原生家庭,挑战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家族观、文化观;《掮客》反映韩国日益严重的弃婴议题(婴儿暂存箱)。即使是不涉社会议题的《真实芳言》,是枝也分了不少笔墨在探讨著名女演员的分裂人生,并表明记忆的不可靠性与“真实”本身的可塑性。

这次《怪物》涵盖的议题数量堪称是枝作品序列之最,也是截至目前最为激进的一次影像表达。囊括了日本教育的体制弊端、单亲家庭之难、谎言/流言的巨大伤害、校园暴力、懵懂同性情愫、父权社会的系统性压迫等时下热点话题坂元在每一幕都帮是枝设置相应的议题与符号,对家庭以外社会结构的大范围批判,亦极大地帮助是枝打开原本(只有家庭)的世界。

话虽如此,坂元高强度文本把持下的《怪物》却是名副其实的“结构/概念先行”,在事件的每个侧面都被填塞议题,最直接的后果是形成流于表面的堆砌状态,几乎完全失去留白空间,而且为了维持结构完整性,是枝/坂元更是不惜牺牲角色塑造和剧情逻辑。

这里只说最明显的一点。影片围绕“善人也有恶的一面,反之亦然”的概念大做文章,其中有一段情节是说人畜无害的星川因为三番四次在公众面前说谎,导致保利老师身败名裂,被迫离开教职。然而,实际上电影并没有为星川和麦野之所以非得透过诬陷保利老师才能保守秘密,提供一个能确切说服观众的原因。

写在最后,《怪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第三幕后段,麦野和校长(田中裕子饰),企图隐瞒真相的一老一少在音乐教室吹响大号,因为两人无法向外界坦诚表达心中所想,便只能以如此方式释放压抑的情感。这些飘浮到城市上空的不和谐音,却“意外”阻止了对未来深感绝望、准备跳楼轻生的保利老师(第二幕)。

是枝裕和不再为了如何平衡残酷与温柔而苦恼(《掮客》是一次失衡的例子),与坂元裕二的首次合作,在《怪物》做出的有别于往昔风格的新尝试,瑕疵当然不少,但勇于改变的创作力值得赞赏。他未来会成为一位有能力综合各类主题的作者导演吗?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首发于「虹膜」

 2 ) 究竟谁才是怪物?

故事其实很平淡,三段式,前两段甚至有些无聊,最后才联想到很多细节。

依里虽然个子小小,但意外的很成熟。看到前面我还在脑补,他是一个反社会人格,长相人畜无害但确实这个班级的老大之类的,所以才被他爸称为怪物。

但看到后面才发现不是,很心疼他,应该是很早就觉醒了吧,所以才被叫怪物。明明是个小孩子,但却把在学校交不到朋友看淡,甚至面对在霸凌中想要“自保”不理他,在电车拥抱一时无法面对自己性取向的凑,显得那么包容,明明也很生气但凑发line叫他来他就来了。

全片让我记忆最深,回放无数次的两个场景就是,凑被妈妈抱住的时候,出现在洞口的依里,以及被爸爸威胁和凑先是说完我喜欢女孩子,但最后还是跑出来说刚是骗你的。

再说凑,前面还以为他真的在霸凌同学,没想到却是个温柔的孩子。不自觉喜欢上依里,因为对方要转学而述说不舍,无法直面自己的性取向,到挣扎,最后到坦然面对。

最后他们一起去往美丽新世界了吧。

 3 ) 核心不过是爱情的自然发生

是枝裕和这部电影的摄影手法和场面像诗歌一样美,叙事编排像悬疑小说一样缜密,三个视角的设计让人疑问的同时思考。两个小演员表演自然,越是别人看起来模糊的感情其实彼此心里越是确切,那个废旧的电车的秘密基地,在学校里刻意的不搭话、保持距离和放肆对方被校园霸凌,在学校外面的亲密和暧昧,那个因为一方落荒而逃而没付诸的吻,那句“有时我也会这样”,那句“男孩如果知道所有花的名字就恶心吗”,听到母亲在车里说要像父亲一样组建普通家庭时的样子,发现对方不见一个人在秘密基地里徘徊、在隧道里自言自语“谁是怪物”、对着父亲的遗照小声嘟囔“为什么出生呢”、两个人在狂风暴雨中尽情肆意过后去往了一个不被打扰、可以迎着光奔跑的世界……

导演讲了一个简单但不轻松的故事,少许的刻意和套路在音乐和画面里全部都得到了原谅,那些唯美的画面和朦胧的瞬间正是再确切不过的年少时的情愫和爱意,探不探索性取向什么的,校园暴力怎么发生的,教育系统的问题、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的成长什么的,是被提及的,但或许并不是这个电影所想要讲述的核心,核心可能很简单,是在剧情里描述一种美好的状态,一个穿越隧道后抵达秘密基地后的那种自然的情感,就是两个少年的遇见和陪伴,是爱情,核心真的是什么探索吗?不过是爱情在沮丧现实里的自然发生。

是爱情,绝不是什么被人故意词不达意、似是而非所归类为的友情,因为在这样的场合说友情的人心里就是不愿承认两个小孩子、两个男孩之间也可以有爱情,这种逻辑本就充满了回避和歧视。这个影片一种对比性的魅力就在于,现实那么糟糕和残酷,爱情却可以那么简单和美,换句话说,现实的痛苦那么确切,可是爱也可以那么确切,这样的爱可以被称作时怪物,虽然看起来怪,却纯粹得让人向往,虽然总有观众喜欢把它称之为友情,称之为性取向探索,当我们谈论异性恋的时候从不需要用到“性取向探索”这个词不是吗,这不也是一种双标。同样地,虽说这部电影里的单亲妈妈、男老师、女校长和两个少年多多少少都是种被边缘化的人,对于同性恋来说,我们不应该有一个刻板印象就是单亲母亲家庭里的男孩就容易变成同性恋,这显然并不科学,不具有生理学和统计学的意义,所以说我们还是应该有所注意的就是这部电影虽然融合了各种所谓的“怪物”,但社会中每个边缘群体的所谓的“成因”和状态都是格外复杂和多元的。

 4 ) 为了要重生,首先你得死去

“为了要重生,” 吉百列·法瑞希塔从高空中翻滚坠落时唱道:“首先你得死去,嘿!嘿!为了降落在大地丰满的乳房上,你先得飞起来。达达!咚咚!如果不先哭一场,你要如何再展欢颜?如果没有叹息,先生,你要如何赢得芳心?老兄,如果你想得到重生......”

——萨尔曼·拉什迪《撒旦诗篇》


从《奇迹》一直到《舞伎家的料理人》,是枝裕和的作品不及中岛哲也和吉田大八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深刻,无贬义。关于坂本龙一,最近才知道是坂本一龟的儿子。唯独坂元裕二的多部剧作是深爱过的。最开始隐约觉得三人调性不合,对《怪物》带着诸多成见地进了电影院。

1. 代入

最近少有能在开场一瞬让我代入的作品。像《去斯万家那边》那样,开篇一句就击穿最终防御的情况,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而看完都无法代入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这不一定是作品本身的问题,也可能是自己包袱太多。记得在《侧耳倾听》里,台灯灯丝的震动在月岛起身关灯后彻底消失的音效细节,让人回到童年夜晚躺在床上盯着漆黑空气的静谧时间,那种代入感是压倒性的。

走进放映厅,一位目测百公斤重的大爷占了我的座。为节省口舌,我选择隔了一个空位坐下。怎料大爷极具穿透力的鼻息严重扰乱了沉浸感,就像身旁埋伏了一头猛兽,还怎么安心吃草。不过印象中,故事在母亲早织和保利老师在学校正面冲突后不久,还是迎来了代入点:

早织端着切好的西瓜,小心翼翼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莫非这是天下父母通用的心理战术?自己以前也时有被父母洞察异样的经历。他们担心,想问缘由,但不知如何开口。于是就端着水果或其他什么吃的,神情慈爱地走进房间,像是在说,你看,我只是拿吃的来,没别的。然后用温柔的眼神看你,摸你的头,期待你自己开口。

十分单纯的一个细节,成功让我代入早织的角色,并自然承接了母亲视角的疑惑。

2. 三重叙事

【早织线】

疑惑的种子,是从远望火灾,和凑聊起人脑猪脑的时候,就在心里埋下的。这个种子在后续事件的刺激下会破土而出。但第一次感到明显不对劲的,是凑突然剪掉头发。接着迅速展开了一连串事件:玄关只剩一只鞋;水杯里倒出泥石;凑的鼻子和耳朵受伤;去学校要说法,扑克脸校长却中途逃走;凑在隧道里喊谁是怪物,跳车;再访学校时,教员们却是照本宣科,谢罪威压;校长在超市绊倒奔跑的小女孩;保利老师面对指控竟然吃起糖来;凑捡橡皮时身体冻结, 把房间弄乱,床上还摆着点火器...

燃烧

最初猜测是同学间的霸凌,后来“澄清”是保利老师的身体和言语暴力,最后,随着凑消失在台风夜,真相退回迷雾中。早织线结束。

【保利线】

转到保利老师的视角,有些许违和,设计痕迹浮现。解答了一些老疑惑,又多了新的。比如,保利没有“故意”伤害凑;保利虽用“单亲家庭问题”质疑早织,但实际他自己也是单亲家庭出身;面对早织的指控,他吃下的是女友给的用来压惊的糖果;没有吐露事实则是因为校方施压…等等。新疑惑:凑为何霸凌依里;凑和依里为何诬告保利;校长是否碾死自己的孙子/女;校长转动照片的意图;依里父亲白日醉酒,还说自己的儿子是猪脑是怪物;凑和依里的真正关系…等等。第二重叙事在将保利的行为全面正当化的同时,把同学间的霸凌重新摆上台面,并加入依里家庭关系的新疑点,最后又由保利在巧合阅读学生作文的情况下,亲自推翻凑和依里加害受害关系的假设。

这一视角的猜测,是从学生间的霸凌,过度保护的家长,逃避责任的校方,最终在藏头诗中,“意外”地转向了处于核心的凑和依里的心理世界。这个“意外”的铺垫,属实挖空了心思。倒推一下:要让他最后读到藏头诗,一方面,要让他有对文字的敏感和执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拒绝校订的诱惑,所以就有了前面女友调侃他总是给出版物挑错的爱好。另一方面,还要让他偶然打湿作文纸,所以他得捧着水,捧水是为了扔金鱼,这就回到了女友把金鱼交给他的第二幕开头。同时女友还把翻肚皮的鱼比喻成保利,捎带描边了他的死鱼性格;

金鱼

保利线结束。

【凑线】

由校长探监的场景过渡,最终来到凑的视角。校长的几次行动是很难正当化的。孙女/子死于车下,因此见小女孩乱跑,就给她上震撼教育,这样的逻辑似能说通,但实难共情;不论有几层解读,摆祖孙照片给家长卖可怜,是给人最直接的印象;面对家长的质问,无表情地照本回答也是无法被原谅的,尤其在日本;施压保利逼其认罪的行为,更是没有正当化的余地;校长在音乐室的一番举动,像是要扳回一城,最后凑也的确受用,接着就直奔依里去了。但要翻掉校长的案,这还不够。

破坏

紧接着,又回到全篇开头的火灾。一瞬间我走神了,脑袋里闪过五彩绚烂的“let’s do this one last time.” 接下来是应接不暇的剧本炫技。校长捡到依里的点火器;依里主动搭话凑,但凑身处霸凌依里的小团体中,左右为难;音乐室中,依里抚摸凑的长发,触发了凑的情感,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所以不安,试图通过从物理上剪掉头发,来消除心理上的困惑;小团体在教室霸凌依里,凑想阻止,但不想暴露二人关系,于是演出暴走扔包,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通道

隧道外废弃车厢的戏,集中处理了前面挖的坑。台词信息之密集,仿佛能听到坂元在说:现在发答案,看看自己之前做得对不对。好在,对话的传接,编排得并无突兀,配乐也很节制。首先,依里指着花,说出了花名,凑则说,母亲告诉他不知道花名的男生才受欢迎。接上第一幕,早织在车上说,和凑的父亲结婚,是喜欢他的男子气概,以及第二幕,保利在操场上,对着叠罗汉撑不住的凑说:这样也算男生吗。来自母亲和老师的名为【男子气概】的尺子,卡在了凑的意识里。

分担

迅速穿插一段校园死猫的情节,引出【重生】的世界观,然后返回废弃车厢外。本文开头引用了拉什迪的小说人物吉百利的话。类似的观念就像咒语一样萦绕在两个小男孩身上。关于这个要先死了才能重生的世界观,在一个登高的场景里,还有段诙谐的补充:依里说,宇宙膨胀,然后爆炸,时间逆转,牛肉盖饭退为牛,大便回到屁股里。因为和依里时常聊这些,凑才会反复问早织,父亲会转世成什么,自己又会转世成什么。他们谈宇宙,回过头就在车厢里挂了星球装饰。呼应第一幕,凑的书桌上,立着一本NASA。

秘密

依里为让死猫重生,在坑中火葬,凑用水杯装来泥石灭火,并收走依里的点火器,回答了早织线的疑惑。凑问依里,火灾是不是依里为阻止父亲去girls bar做的。依里搪塞。于是火灾起因有了一种合理备选。

游戏

重生话题也延伸出车厢内猜怪物的游戏。游戏过程中再次提及人脑猪脑,暗示这些说法是来自依里的父亲。从依里说父亲很温柔,父亲会治好自己这两句就能看出,父亲以“治疗”之名虐待依里,致使他身心受创。依里提到搬家后,他和凑的互动,已经说明了男孩间的感情。凑困惑,不安,抗拒,无法敞开双臂迎接依里,因为他被名为【男子气概】的铁笼锁住了。而构筑这一铁笼的,是父母师长的只言片语,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早织在隧道中找到凑,开车回家。这时,坂元又捡起了《四重奏》中用过的美技:错车声盖过说话声。凑坦白自己无法成为父亲,早织没听见,她回答:我喜欢你父亲的【男子气概】。《四重奏》中的表现非常戏剧化,而《怪物》中没做任何特殊处理,错车的声音盖过了凑的声音,仅此而已。这大概是是枝裕和做的减法。接着,凑为了接依里的电话,急中生愚打开了车门,负伤。之后,就接上了早织和学校的几场对峙。

面对被逼入绝境的保利的质问,凑意识到谎言的严重性。他逃到音乐室,和另一个说谎的人互相告解。校长说得比较含糊,撞死孙子/女即便不是她本人,也脱不了关系。而凑则坦白有了喜欢的人,但无法直面自己的感情。因为怕被别人知道,所以用保利挡箭。于是校长说,说不出来的,就吹吧。二人开始吹号。这里不得不说,吹过铜管的人,看到外人接触号嘴,多少会有些生理不适。

很巧,保利听到了号声,早织也听到了。早织以为凑坠楼,实际却是保利站上了天台。当早织从教员那里确认到凑没有坠楼时,她听到号声,全身瘫软。而在绝望的保利面前,这笨拙的号声,应该显得莫名地生机勃勃吧,他选择了活下去。

最后,凑从依里家救出依里。二人互相接纳,在台风夜出逃,冲入暴雨,迎接重生。

重生

放映结束,出现一段文字:「坂本龍一さんのご冥福をお祈りします。」至于两个男孩最终的生死,想必他人会有百篇文章讨论,自己倒没有特别在意。

3. 精雕细琢的工艺品

在前期,通过旁人视角呈现大量问题来推进故事,后续【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前者通过回忆,或是多角色叙述来回答抛出的问题。后者不给答案,让观众自行脑补。《怪物》属于前者。形似《罗生门》而实际不同,因为从早织,到保利,再到凑,三次叙述互不矛盾,依次呈现了故事的不同切面。这需要观众在各个角色间切换,在沉浸感上有一定风险,但也有人津津乐道于解密过程。

看过后,不由得感叹坂元裕二的完美主义,挖出的坑全都要填,还要严丝合缝,他才是怪物。强迫症患者看他的剧本,会感到理顺了全身的毛,极度舒适。但电影不是一个人拍的,是枝裕和善于留白。所以,喜欢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观众,和偏好想象空间的观众,大体上雨露均沾。

4. 回家

结束了疲惫的一天来到电影院,只是带着轻浮的态度,想看一部有趣的电影。《怪物》是精雕细琢的,是有趣的。比起上升主题和概念先行的分析,从情节中直觉地体感电影更使人满足。因为没有刻意思考各种深意,只把影片作为纯粹的文艺创作来看,所以就体验而言,是没有怨言的。毕竟,像《熔炉》这种推动立法的例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走出电影院,在交叉口等绿灯。一个两颊红扑扑的婆婆说:可真热啊。我回答:是啊,刚从电影院出来,就像从冰箱走进了微波炉。婆婆:对不起,突然找你搭话。我连忙摇头:不不,完全没关系。骑到远处才后悔,要是说的「声をかけてくれてうれしいです」,就好了。

出发

***人名和图片均源自《怪物映画オリジナルシナリオ》

 5 ) 怪物无处不在

首先说明这个电影不是狭义上的Happy Ending。

因为之前已经知道影片是从三个角度进行叙事,拿下了酷儿金棕榈也就是代表了故事会着墨于LGTBQ的方面。

三个角度的叙事并没有像《金刚川》那么机械生硬的三个主观视角出发,而是各有穿插。可以说是从妈妈、老师、校长这三个孩子以外的角度来对同一件事进行描写,但这三个视角也不是单一的把一件事按照同步的时间线去展现,通过一些镜头语言甚至声音将故事完整的展示给观众,是枝裕和自己当剪辑算是完成了这个任务,但有些片段之后跟小伙伴的交流中还是“捋一捋”才能拼凑出完整的时间线。

也因为这样的叙事方式,所以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都带有很强的悬疑感,虽然稍显冗长但因为各有穿插,在事件全貌逐渐明朗的时候观众自己会不由自主的“哦~~~”,甚至有一种破案的快感。当悬疑部分逐渐清晰,故事来到了酷儿主题的部分,因为提前知道影片有所涉及,前半段都在寻找酷儿元素,但除了两个男孩子这个明显元素之外没有见到其他蛛丝马迹。甚至一度以为酷儿主题是展现为更为宽泛的诸如霸凌、孤立等的行为,没想到后续给到的是比《亲密》更为直给的同性感情。两个同为单亲家庭的少年,其中一个虽然看起来更小更可爱(是真的很可爱 )但更为成熟,成熟懂事到让人心疼,甚至感觉早已完成了身份认同。另一个则是更为现实的处于懵懂期、挣扎期,通过剪头发等行为来否定自己的感情。描述两个人感情的段落算是全篇比较阳光的部分,加上坂本龙一的配乐真的有点甜。火车车厢里完成关系揭示的段落堪称全片名场面,用小伙伴的话说已经拍出了性张力,当我以为难道东亚电影要出现让孩子展现超越友情表达行为的时候,影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来完成了必要的表达。

回到影片名字《怪物》,其实这更有点像麦格芬,故事里没有明确什么是怪物,但其实怪物无处不在 。是谣言还是偏见?是报复父亲放火的小孩还是意外压死孙女让丈夫顶罪的校长?是霸凌同学的学生还是息事宁人的老师?是社会长久以来对于LGTBQ的歧视还是我们可能都有经历过的对“娘娘腔”的嘲笑?怪物实际无处不在。是枝裕和再一次把社会性讨论加入自己的电影中,而这一次由坂元裕二操刀的剧本则比导演自己之前的作品所探讨的主题更为复杂。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还是回到多角度叙事,在敲这片小作文的时候真的有在努力回想剧情以及捋时间线,还有会思考诸如“我喜欢了一个女孩子”“我刚才是撒谎的”这些更为直接段落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电影没法让人一次性觉得这个故事很顺,所以正式公映还会再去看一遍。

开头就点明了电影不是狭义的happy ending,两个孩子从火车出来后看到眼前的铁路桥畅通无阻,而现实中的铁路桥是有一道铁闸的,也就意味着两个人是真的“投胎”了。本来抱着对导演以往作品的了解,不会真的搞死两个小孩 。看到狭小的通道有亮光的时候以为真的如镜头语言可以有一个happy ending的时候,忘了这次编剧不是导演自己啊,还是用了隐晦的、温暖的方式kill them softly。其实对于两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happy ending。(结尾也是散场后小伙伴挑明了才意识到,当场就想刀了编剧 )

写于应该算中国首映的香港PREMIERE ELEMENTS影院优先场之后因为后劲太大睡不着的深夜。

--------端午节二刷后又发现一些新细节--------

1.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刚放完火的星川

2.麦野在阳台跟妈妈讨论人脑猪脑时,妈妈问是谁的观点,麦野停顿了一下才说是保利老师,这里就是撒谎的表现

3., 麦野听到可以和星川一起去乐器室的时候,眼補一下就温柔了

4. 第一段妈妈视角的叙事中,麦野在车上跟妈妈说的台词(字幕)是“我。。。。和爸爸一样。。。而在第三段孩子视角的叙事中,麦野的台词是“我不能和爸爸一样”

 6 ) 观后感|与是枝裕和导演连线,为少年们的奔跑流泪

#是枝裕和导演映后谈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分三个篇章,采用三方视角,逐渐厘清同一条故事线。然后你会发现,从外界视角看到的混乱恐惧焦虑和各种各样的“怪物”,实际都是纯粹的情感在机缘巧合下造成的多重误会。悬疑性也非常足。

“怪物”究竟指的是谁呢?麦野对母亲说自己被老师骂为怪物、母亲是为保护儿子大闹学校的怪物、保利是被说成体罚学生的怪物老师、星川被父亲认为是有病的怪物。

明明大家都是纯粹善良的人,做着情理之中的事,却会因群体、舆论、谎言、偏见、社会被视作怪物,而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和是枝导演连线发现他好呆萌,每个问题都要望着天思考,一脸迷惑哈哈。(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他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听不到他那边,调试了很久zoom,结果最后还是用打电话的方式把声音播出来)

问他对于“怪物”想要传递什么信息,他说这问题好难啊,我也不知道,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关注点,所以看自己想看到什么。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电影得了酷儿金棕榈奖,这个奖一得,大家瞬间就预判了是有LGBT元素,但前期宣传里从未提过有这样的情节。他说得这个奖的时候他都觉得很纳闷,因为他不觉得里面的内容应该定义为LGBT,只是少年成长过程中懵懂的感情。但是后来评委跟他说,这只是说明这部电影在不同的群体中都值得看,他就接受了。

是枝的残酷温馨日常流与坂元的隐隐作痛青春物语结合在一起,再伴着坂本龙一悠扬的琴声,情绪缓缓流动起来。

“虽然我也不太明白,我有了一个喜欢的人,因为不能对别人说,所以说了谎。因为如果暴露的话,就不能得到幸福了。”

“那么,对谁都不能说的话,就把它吹出来吧。”

为少年们的奔跑而流泪吧。祝福那些不能喜欢自己、不能被别人喜欢的人们,“接受真实的自己”就很好了。

 7 ) 只是喜欢他而已

两个小孩子真的太可爱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也很有爱。喜欢从不同人的视角叙述同一时间看到的事情的不同的一面的方式。人言可畏,是对这部片子的最大感触。只是一句话而已,只是一个动作而已,只是看了一眼而已,就足够一个离奇并且具有毁灭性的故事开始传播开来。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只是在相信自己相信的,总是如此。好希望那些欺负星川的孩子们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些什么。安藤樱还是一如既往的出色。保利老师也的确是谣言的受害者。全片最恶心的就是星川的爸,不能当父亲就不要当,不会做人就早投胎。特别喜欢后半部分两个孩子的戏份,特别是凑去找星川,星川一开始说了违心的谎,但后来还是说出了真相即使会被揍。喜欢他们的秘密基地,那列废弃的车厢,在暴风雨中好像重新再行进一样。还有他们玩猜词游戏,凑说星川总是放软自己,对一切都不去理睬。星川总是被欺负,但也总是无所谓,不让那些欺负他的人看到所谓的“反应”。像男子汉一样,成家立业,这些话妈妈和保利老师都对凑说过,也都使凑做出了比较极端的行为,因为他知道喜欢星川,就做不到大人口中的“正常”了。关于校长,不知道应该怎样形容才好,大部分时间都觉得她不像人,也许从孙女死后她也就是行尸走肉而已,但在音乐教师里她教凑吹号,又感觉并非如此。

 短评

3.5真的太喜欢了 所以这个光明的结尾是导演改了的吗😭😭😭所有人看似是怪物 所有人也都不是怪物 一会复盘呜呜呜…

6分钟前
  • JC
  • 推荐

同性、家庭、校園暴力、後311創傷…看得出來很想拿獎。儘管他自有風格、穩定發揮又切題,但他最終是一則死板的命題作文。音樂啊,為阪本龍一淚目。

8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见证是枝裕和用尽全力把掮客背刺观众的给还回来多视角塑造的悬疑氛围质量远超预期,以紧凑的情节和谜题吸引观众,最后再落到对无人担责的成人社会的议论(全片最大怨种当属全程misunderstand和被misunderstand的Hiro sensei😢真的太冤了🆘

11分钟前
  • DA_JR11
  • 推荐

最值得关注的两个表演镜头:1. 安藤樱抓住儿子肩膀长长定定地注视着他等待他的回答;2. 钢琴曲的尾声中校长在雨中身体佝偻承受风雨的模样。每个人都在他处有自己的生活。【看安藤樱表演最感慨的是,想起第一次被她惊艳到的小偷家族里的样子,怪物中的安藤樱完美地呈现了全然不同的模样。看着怪物里的她,我甚至会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小偷家族的演员另有其人。给演员一点时间与空间,让她消失,让她REBORN 】

15分钟前
  • 列张
  • 推荐

影片分三段,各以安藤樱饰演的单身母亲、瑛太饰演的老师和男孩自己作为视角,讲一对男孩失踪始末,是枝裕和的叙事保持水准,让我始终好奇怪物究竟指代什么。我常用细雨来形容是枝裕和的短镜头,让他更善于编织绵密的情感,谁能想到他也拍了boy‘s love,德霍特《亲密》东亚姊妹篇(二者故事其实很不同)。但坂元裕二的编剧总是着迷于结构,情节一清二楚、一目了然,第三段依然没有逃脱出日本商业片的温情套路,单身家庭、校园霸凌等议题点到为止,不了了之。坂元裕二和是枝裕和显得并不调和。导演还是自己写剧本吧。2.5

20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Cannes2023-6 是枝裕和和初次合作的编剧坂元裕二以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带有单亲家庭、校园霸凌、师生关系等社会热门话题要素的故事,三次视角的转换却剥茧抽丝地呈现了“真相”的更多维度。少年之间至纯至善的情谊赋予了影片汹涌澎湃的情感内核。“怪物”究竟是没有共情力的成年人、无意识地党同伐异的同学,还是无法面对自我边缘身份的少年,这是影片让人回味无穷之处。

24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很遗憾,是枝裕和在成为一名悬念大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一段故事以不同视角重述,的确让电影更加“好看”,却也造就了一部但凡被剧透便再也不值得看的快消电影。我们不禁怀念起从前是枝裕和电影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亲密又疏远的关系,怀有无尽的好奇,并发出真诚的关切,而这一切在《怪物》中仅剩下对热点议题的拼贴,以及演员在极端情境下完成的应激反应,以考察观众的同理心。一种制作规格升级后的再次迷茫。

2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还得是是枝裕和啊,悬疑中见温情三重叙事线令人印象深刻,这个玩法虽然已经老套但依旧能拍出新意,三条线的代入感都很强,但有些故事弧感觉有些牵强…全程在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跑路,这样的学校还有什么可待的啊……两个小男孩都太漂亮太可爱了!

28分钟前
  • 球球球
  • 推荐

日本版亲密with a happier ending,三个不同的视角有意思但没必要

29分钟前
  • upstream
  • 推荐

It's beautiful. 宇宙膨胀到最后,时间会倒流。我们,火车,猫猫都会回到一切的起点,人类会变成猿猴,恐龙会统治地球,一定要早早做好准备呀。敏感细腻的少年心事像清脆嫩绿的初夏的森林,不知不觉生长得葱葱郁郁。于暴风骤雨中勇敢地往前奔跑,秘密都随着管乐低沉的声音消散在宇宙,最后河流依旧,我们柳暗花明。是枝欲合展开故事的方式像片中的通往秘密基地的甬道,经过狭小而深邃的暗角,到达锈迹斑驳的旧车厢,一片充满想象的灵动的天地。在我作为孩子的依稀记忆中,我确信那是属于他们的华丽飞船,定会载他们到达想去的世界。

30分钟前
  • 许多熊
  • 力荐

哭了

34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

3.5,被彼此困住的是枝裕和与坂元裕二。一个崇尚把一切不好的都抹去、全员善人于是一切都是好事,一个崇尚把事情最坏的一面写出来、全员善人但都像怪物。水清无鱼和四处留情共存能不能繁荣不知道,他们俩的结合似乎没有,the story is just too sophisticated to be true. 还是坂本龙一的绝响更动人,音乐响起,boy's love在终结后永生。

39分钟前
  • 蓝詹
  • 还行

文本技巧(坂元裕二式?)和表演控制上真的把这个故事的悬疑性和戏剧性拉满了,但相比于前两条线如此郑重其事声讨无人承担罪责的日本成人世界,即那个真正的国族“怪物”。由这两个小男孩共同建立的“真相”,则显得有些轻巧和虚假,失去了是枝裕和惯常对孩童忠实的跟随和捕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概念先行,不断为故事的可信性做补充的刻意感,乃至议题感。同样情感,在去年戛纳的《亲密》中以更现实主义的作法获得了确认。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和《亲密》有那么一点撞题,又很有是枝裕和之风,前期沉稳地叙述,揭示不同人物看到的表象和自身出发点带来的后果,积累到最后揭开真相,蓄积了情感,爆发巨大的能量。不过这个结构还是有待商榷。两个孩子缘何被推向边缘,进入自己的小世界,不为人言说又彼此心知肚明的情感,尽收眼底。成人始终只见其表象。暴风骤雨之际,也只有无畏无惧的孩子才可以抵达彼岸。

47分钟前
  • 秦婉
  • 推荐

B+. 确实是绝不可以被剧透的电影。视角切换的三段式结构给人近乎悬疑片的快感,每处“闲笔”或反常都在后续的“反转”中得到验证,甚至变成情感上的重击;而这种叙事上的”骗术”和故事的核心也是一脉相承的:是枝裕和讲述的是谎言的伤害,而有时我们欺骗的不止别人,更是自己。(还是要感慨,我,尤其是我,怎么会这么晚才意识到“怪物”是什么?)2023.5.17 Debussy

48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Cannes76 三个视角和他们的三个故事 层层剥开的真相和情感 只是我更希望他们是友情的救赎

52分钟前
  • 子怡
  • 推荐

从知道是枝裕和这次要拍的核心内容后,就在猜测他会用怎样激进的方式突破自我。直到看完全片,你才明白他还是那个他,在表达方式上甚至有些执拗的他。一个人对于一些人而言,永远都有可能是那个“怪物”,可这就不能拥有自我了吗?而真正能够和你感情交融的,正是那些你的“同类”。是枝裕和用细密的勾连,让你的对面不再是落空的座椅,是抚摸你发梢的指尖。安藤樱和黑川想矢的极佳表演让一切几近完美。

53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对我来说是一部足够打动我的片子,坐在我旁边的姑娘们一直流眼泪,说“这个片子好东亚啊”

57分钟前
  • Olivia🌿
  • 推荐

#76戛纳主竞赛# 未能为挚友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追悔半生,亦或共同面对艰难人生甚至粉身碎骨,我坚定不移的选择后者

58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力荐

学生和校长在教室里吹圆号,我在影院哭的好大声

1小时前
  • 祝大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