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帝国

爱情片美国,英国2022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迈克尔·沃德,科林·费尔斯,托比·琼斯,汤姆·布鲁克

导演:萨姆·门德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光影帝国 剧照 NO.1光影帝国 剧照 NO.2光影帝国 剧照 NO.3光影帝国 剧照 NO.4光影帝国 剧照 NO.5光影帝国 剧照 NO.6光影帝国 剧照 NO.13光影帝国 剧照 NO.14光影帝国 剧照 NO.15光影帝国 剧照 NO.16光影帝国 剧照 NO.17光影帝国 剧照 NO.18光影帝国 剧照 NO.19光影帝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2:12

详细剧情

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设定在1980年代英格兰海滨小镇一间美丽的老电影院,展现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和电影的魔力。

 长篇影评

 1 ) 伪传记伪情书——《光之帝国》

今天聊聊英国 / 美国电影《光之帝国》。

片名Empire of Light (2022),别名光影帝国(台) / 海边电影院(港)。

萨姆·门德斯(Sam Mendes)在他屡获殊荣的《1917》之后,带来了他的第九部作品,也是他个人首次独立担任编剧的作品。

《1917》是他对祖父的致敬,而关于《光之帝国》,他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他母亲和心理疾病作斗争的往事。

虽然这是一个传记元素的电影,但并不是像肯尼斯·布拉纳(Kenneth Branagh)的《贝尔法斯特》(Belfast)那样的作品,故事以导演母亲经历为灵感,但安插在了别人身上。

影片讲述的是电影院前台经理希拉里·斯莫尔(Hilary Small)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2年,希拉里·斯莫尔工作的电影院位于英格兰南海岸马盖特,是一家开始走下坡路的电影院。

猛一看,这个题材和当今给电影写情书的套路如出一辙。

故事背景在上世纪80年代,出场人物都是电影院工作人员,大家围绕着这座电影院、这座城市,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萨姆·门德斯将《光之帝国》称为是“给电影的情书”,可实际情况却与此有不小差距,整片看下来并不像情书,倒像是一篇杂文。比一比去年的《甘草披萨》《上帝之手》、今年的《造梦之家》《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你就能看到明显不同。

希拉里·斯莫尔经历过崩溃,开始服用强剂量的锂,回到工作岗位后,还要继续被电影院老板埃利斯“孜孜不倦”地骚扰。

一名年轻黑人斯蒂芬前来应聘接待员后,希拉里·斯莫尔的世界被搅动了。两人关系开始愈发亲近,希拉里·斯莫尔也陷入了与年轻人可能的幸福中。

但随着希拉里·斯莫尔的心理情况变差,混乱随之而来,一切变得支离破碎。

《光之帝国》并没有像《贝尔法斯特》那样以一个人的视线反映时代,反倒是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跳跃式地走过了那个时代,没能给观众带来一个完整的体验,而影片想表现的内容却很多,浪漫爱情、种族歧视、性别不公、心理健康都有涉猎,结果就让整体显得有些缺乏说服力。

影片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电影来催化情绪,电影院成了一个可替换的地点,人们对于电影的热爱并没有有效转化为浪漫潜力。

《光之帝国》亮点有两处。一处是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另一处就是精美的画面。我觉得欣赏一部影片的时候能够同时满足表演和画面,应该就是很值得一看的作品了。

奥利维娅·科尔曼、迈克尔·沃德通过细微动作和微妙表情表达心声,获得提名也属实至名归。

电影摄影师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的镜头里,衰落的电影院和海滨长廊形成了非凡的画面,出色的灯光色彩让人叹为观止,本片也成为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有力竞争者。

要说《光之帝国》好看,罗杰·迪金斯绝对是头等功臣,出神入化的奥利维亚·科尔曼则是头功一件。

缺点也同样明显。

《光之帝国》在视听方面是十分吸引人的,但在叙事层面则显得拖了后腿。影片在没有讲好个人故事的时候,就把目光投向宏大的种族话题和社会政治问题,试图扩大叙事,但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

影片没有讲好一个令人信服老少配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唤醒观众对那个年代的怀念。

这给人留下一丝遗憾,本来将故事收缩,聚焦于个体,会是一个很不错的故事,现在着实有些浪费演员和摄影的才华了。

观众估计会和我产生同一个疑问,这还是那个拍出《美国丽人》《毁灭之路》《革命之路》《007:大破天幕杀机》《1917》的萨姆·门德斯吗?

伪传记伪情书,

乱无章略迷茫。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2 ) 白人大妈和黑人小伙的双向救赎

影片的整体剧情和标题一样,一句话就能介绍完,加上很棒的BGM和镜头,可以算是一部7分电影。

剧情薄弱感觉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散了,连接它们到一起的剧情略显生硬,起承转合不太顺畅。看到一半甚至觉得有点不知所云。作为一个故事片,剧情可以说是核心所在,但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更容易被海边小镇的景色以及电影院的场景所吸引,自然且治愈的镜头和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被迫喧宾夺主,占据观众更多的重心。

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觉得故事有多暖心,仔细回顾一下发现其实也还不错,只是影片表现得太淡了。这种淡契合着海边小镇的整体风格——散漫、慵懒以及自然,但淡也意味着暖得不深入人心。让我们再回想下整个故事——两个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的彼此救赎。

大妈救小伙

黑与白

这是整个故事中最大的戏剧冲突了,回顾剧情之前让我们首先简单了解下1980年代的英国。

那是光头党最风光的年代,也是光头党的中后期,90年代的光头党即将迎来没落。最开始的光头党,也就是60年代的光头党并不反对黑人。因为最开始的光头党文化与政治无关,主要集中在音乐、时尚和生活方式领域。从片中出现的《Ruby Boy》可见一斑。

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光头党的政治光谱逐渐包含了极左和极右。再加上彼时的英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暴增,更多的街溜子(一如《狂飙》中的李宏伟)加入到光头党当中,并且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各种暴乱事件同时在各地发生,包括影片中的小镇。

并且由于失业率的暴增,英国本地居民开始对外来人口产生反感,影片中的库帕显然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黑人的境地的确很差,男主也多次和女主提到了黑人困境,甚至还让女主多看看报纸~

但作为普通人的女主又能改变什么呢?既然无法改变世界就只能去安慰男主了,拙略的把戏加上Kiss Me看着确实很暖啊,即使女主已经到了这个年纪,看起来还是跟小姑娘一样,让笔者狠狠的磕了一把。

生活

除了黑白之外,女主也让男主体会到了“A bit of life”(男主妈妈最后对男主的评价)。

在工作中女主教会了男主尊重顾客,嘲讽顾客的确是一个品行较差的行为。

二人一起去海边的时光也很美好,虽然中间有点小冲突,但不影响这是一次很棒的出游,男主最后拿着小红桶回家真是太可爱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鼓励男主去上大学。虽然这造就了最后的分离,但能看出女主眼里的开心,爱一个人终究还是希望他会更好。

最后男主领着行李走了树荫下,女主跑过来拥抱的一幕再次让笔者狠狠磕了一把。之前告别时候的冷静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热烈的拥抱。

这不就是生活么?男主妈妈还是太保守了,这哪是“A bit of life”,而是“A lot of life”。

小伙救大妈

女主拯救男主涉及到方方面面,男主拯救女主主要集中在病情这一点上。

首先对女主的病情简单做下介绍,顺便指出字幕的一个误区。字幕上经理说女主是精神分裂症,其实并不是。

根据女主吃的药——锂来判断,其实女主更应该是双相情感障碍。因为这种药的发现就是为了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也就是《无耻之徒》里面伊恩得的病。

再者,女主的表现也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患者均会出现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状,但是相比较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能更为荒谬、离奇,甚至会出现一些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的阳性症状表现,而双相障碍的患者出现夸大、妄想等与其心情相协调的部分精神病性的症状,常继发于患者情绪高涨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相比较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更为严重,即经过系统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能够恢复,甚至比病前的状态更佳,但是与双相障碍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情况较差。

既然是双向情感障碍,并且可以被治愈,也就非常合理的解释了女主在医院和工作中互相来回的情况。如果是精神分裂的话,可能很难出来工作。

并且双向情感障碍可以恢复,这正是男主救赎女主的地方。

俩人在海边的时候略显征兆,当时笔者隐隐有点感觉,后面果然给出了对应的解释。在女主发病期间,男主找过女主两次:第一次被直接拒绝了,只能跟楼下看看;第二次被邀请进了家门,开始了一场效果爆炸的对手戏。

那男主是怎么救赎女主的呢?首先是倾听,从第一幕就能看出女主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身边也没什么说得上话的朋友,男主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有了一个可以倾诉的伴侣真的很解压,尤其在自己极度封闭的时候。

其次,就是劝女主去看电影。这一点笔者十分赞同,忘了是谁说的——电影是最大功效就是可以让人多活两天。让人们见识到世界的美好,重拾生命的希望,拥有活下去的动力与勇气。虽然只能多活两天,但女主就在电影院工作,这不就是无线续命了嘛,形成了完美的生命循环。

这也暗中印证了放映员说的话:

电影用生命的错觉给女主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相互依托,彼此救赎

男主和女主都只是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普通的工作,各式各样的问题与烦恼。他们看得见对方身上别人看不到的痛苦、阴暗和美好,本该沉寂的生活为了彼此而努力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照亮对方的同时也被对方照亮。

我想,这应该就是影片想表达的内容吧,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遇到愿意为你点亮自己的那个人。

参考文献:

1. 锂:一种精神疾病药物的诞生

2. 双相情感障碍

3.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的区别

4. 1980年的英国失业青年:麻木,迷茫,反叛

5. 光头党

 3 ) 《光之帝国》:忧郁之光(附映后Q&A)

“如果以每秒24帧的速度放映电影,它会创造一种运动的假象,一种生活的假象,所以你无法看到黑暗。”

作者:Enlightening

首发:环球银幕

2019年,萨姆·门德斯和罗杰·狄金斯合作的《1917》以几乎炫技式的长镜头让罗杰赢得了第二座小金人,这三年间,两人又开展了紧锣密鼓的合作,《光之帝国》是这两位传奇导演和摄影师合作的第五部电影。在它首支精美的预告释出后,有网友称两人的合作为“奥斯卡复仇记”。

奥莉维娅·科尔曼在《光之帝国》中饰演一名被抑郁症困扰的独身女性希拉里,在80年代的英格兰海滨小镇,她在一座名叫“帝国”(empire)的影院里担任服务员,她日常的工作是售卖爆米花,以及散场后和其他员工一起清扫影院。但是相比其他员工,她还有一项额外的工作——影院的经理,一个和希拉里岁数相近的老头,时不时地招呼她进办公室为他提供“手活”,希拉里虽然有时并不情愿,但她仿佛已经对这些不得不遵循的潜规则习以为常。史蒂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希拉里。在这段关系的最开始,史蒂文并没有给希拉里留下太好的印象:在一名年迈的观众步履蹒跚地攀爬电影院的楼梯时,史蒂文和另一名员工在他背后模仿他的姿态,在当晚影院关门前,希拉里愤怒地斥责史蒂文不尊重顾客的举动。“他们来电影院是为了美好的事,而不是被嘲笑!”爱电影的观众在听到奥莉维娅声嘶力竭地喊出这句话时不会不被打动。

《光之帝国》从一开始就通过奥莉维娅的眼睛展现出疲劳和忧郁,以及充满伤感的怀旧氛围,从电影的空间建构来说,“帝国”最宏伟的部分已经被废弃。但也正是在影院被废弃的顶层,一只负伤的鸽子为希拉里和史蒂文的关系带去了转折,他们为这只鸽子包扎,直到它能够重新飞翔。《光之帝国》的海报——希拉里和史蒂文在影院的天台看新年的焰火表演,正是在这个夜晚,希拉里第一次主动亲吻了史蒂文,虽然她在这一举动后羞愧地转身离开,但爱情的力量已经势不可挡,影院的顶层成了他们约会的秘密地点,在工作的间隙,他们在那里拥抱、亲吻,探索彼此的身体。

“如果以每秒24帧的速度放映电影,它会创造一种运动的假象,一种生活的假象,所以你无法看到黑暗。”托比·琼斯饰演的放映员告诉史蒂文电影的原理,这段作为预告片旁白的话成了《光之帝国》最重要的叙事线索。几乎和所有爱情故事一样,在短暂的浪漫和美好之后,希拉里和史蒂文各自生活的黑暗面逐渐显现。萨姆·门德斯把更宏大的社会图景嫁接至希拉里和史蒂文的关系当中,在80年代撒切尔夫人所在的保守党执政的英国,针对黑人的歧视和暴力被纵容;像希拉里这样的独身女性不仅需要面对来自家人和同事的压力,而且在工作场合面临性侵犯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同事发现希拉里和史蒂文的关系后,他们陷入了僵局,这一僵局最终被一场种族主义者的暴动打破——一群白人混混闯进影院,当着希拉里的面殴打史蒂文,让他们这么做的只是因为史蒂文是黑人。在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里,显然萨姆·门德斯不寄希望于电影能够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但他相信电影可以开启一种与他者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在史蒂文的劝说之下,从来没有自己坐下来看一部完整电影的希拉里终于从雇员成为了观众。在电影院里,光源从身处一片漆黑中的观众的身后点亮银幕,而银幕里电影放映室的光源又折射至观众,这个奇妙的光学时刻实现了情感的闭环。

可以说,《光之帝国》是萨姆·门德斯作为编剧和导演生涯中最私人的电影,罗杰·狄金斯的摄影重新回归了生活流,在以钢琴为主奏乐器的舒缓配乐中,最简单的跟镜头也让人泪流满面。在抑郁症、种族主义和忘年恋污名的阴影之下,《光之帝国》通往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结局:出院后的史蒂文被他梦想的大学录取,他即将离开这座小镇去往更平等更包容的城市,在临行前,希拉里与他拥抱告别。在这时候,观众们会意识到他们此前的所有忍耐和悲伤都值得。


9/12 Visa Screening Room, 威尔士亲王妃剧院,多伦多,安大略

多伦多电影节《光之帝国》首映场

主持人:简单谈谈这个故事的灵感吧。

萨姆·门德斯:它是私人的,但又不是自传性的,这很难解释清楚。它的主要部分是个人的。奥莉维娅饰演的希拉里的角色基于我母亲的旅程,这是一个有着精神疾病的女人的旅程。 这是一种循环,我想很多有过精神健康问题的人——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家人,都目睹过这种循环:用药,停药,兴奋,躁狂,然后崩溃。

我想,这是在电影或其他地方很少被摆上台面的事情之一。人们对精神疾病仍有一种耻辱感,往往对它避之不谈。 但这是从小就困扰着我的事情,我和它一起长大,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之为我的一部分,因此我最终打算拍这部电影。

但是,还有其他东西促使我拍这部电影。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为我提供了逃离现实的机会,那些音乐和电影为我提供了一条出路、帮助我摆脱危机。八十年代也是我关于种族的观念开始形成的时候,当时种族政治非常分裂,尽管在很多意义上如今依然是这样。在隔离的时候,所有这些事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当我试图写剧本的时候,这一切都消失了。我们坐在一起,在黑暗的房间里看一个故事,也许它正是如此。所以故事里的这些事情,我想都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顺便,我想对我的妈妈说谢谢,我想谢谢你度过了那段悲痛和困难的时间,并独自抚养了一个活泼到有时令人讨厌的男孩。

主持人:你在写剧本的时候,是否已经考虑到了奥莉维娅?

萨姆·门德斯:是的,没错(笑)。那时我还没有正式结识奥莉维娅,但我是她的粉丝。她是一个深受爱戴的女王(指奥莉维娅在《王冠》第三季和第四季中饰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我能够从她的表演中看出她内心的每一个想法,每时每刻她都是如此透明,我只是这样看着她,就觉得“哦这就是希拉里”。她简直是一座灯塔。 当她答应的时候,我非常兴奋,总觉得这是命中注定。

主持人:奥莉维娅,我想问你,希拉里是有着那么强的生命力和想象力的女人,但是被限制住了,你是如何看待史蒂文打开了她的心结?

奥莉维娅·科尔曼:有人能够进入她的世界是一件美好的事,史蒂文美丽、有头脑、有未来,这就像一个闪亮的夜晚,你不能把你的眼睛从他的身上移开,你可以看到她被他吸引的地方,与此同时她忘记了他可能看到的东西,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看到她担心你会看到的东西,而只是我的角色喜欢他的事实。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美好,同时他们也都清楚这段关系并不是永恒的,但这是一个属于彼此的时刻,他们会永远珍惜,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迈克尔,我还想问你一个关于史蒂文的问题,他是一个年轻人,所有这些新事物都在他的面前,他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同时也是一个被施加种族暴力的对象。你能谈谈你是如何把这些特质整合起来的吗?

迈克尔·沃德:对我来说,当我知道自己要和了不起的奥莉维娅合作,我做的只是准备。所以我记得当我拿到这份工作的时候,我说门德斯坐下来谈这个角色,我如何能够融入其中。我和我的表演指导的工作日程排的很紧密,你试图搞清楚电影里的这个年代,于是你听音乐、看许多剧本里提到的电影,当你去了片场的时候,这些台词就脱口而出了。

主持人:好的,罗杰,让我也问你一个问题,这是你和门德斯合作的第五部电影,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关于光,所以我想知道是怎样的关系让你们能够一直合作?你们一定有理解彼此的愿景,才能组成这样一个成功的团队。

罗杰·狄金斯:我不知道(笑)。我的意思是,我们合作的项目都很棒,当萨姆把这个剧本给我的时候,我意识到它和我想象的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剧本设定在英格兰的海边,我自己就是在海边长大的,看到这个剧本时,突然间我被卷入一个世界,我在60年代长大,我记得我总是被周末来镇上的水手和夜总会的人殴打,所以我意识到我读到的东西和我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萨姆想拍的电影只是关于真实的人和真实的境况,用个大词,就是人类的境况。

主持人:你们做到了,你们把这部作品带到了多伦多。谢谢你们。

 4 ) 当雷蒙·卡佛忘记如何写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吉尔达的红菱艳。

《光之帝国》讲的是电影院,但并非前期所营销的“献给电影的情书”。影片更多是导演门德斯对自己作者主题的延续 -- 在所谓“黄金”时代里,过着看暗无天日、不见未来的日子。

门德斯的代表作《美国丽人》和《革命之路》,都重复着这一主题。前者是“这是我的街道,这就是我一辈子”的中年危机感叹,后者则是“白色房子”里中产夫妻激情和理想的慢性自杀。主角在外表稳定的世界里,过着窒息的生活,前不见来路后不见未来,不敢寻找梦中的“巴黎”。

而这次,门德斯将目光从美国郊区中产转向80年代的英国海滨小镇。故事发生在小镇上一间名为“帝国”的电影院里。影院虽坐落于偏远小镇,但装修却竭尽奢华之可能,与当地的萧条对比鲜明。在这间富丽堂皇的“帝国”里,大堂经理希拉里(奥利维亚·科尔曼)与新晋职员斯蒂芬(迈克尔·沃德)陷入爱河。

然而影院夸张的梦幻感带来的并非浪漫童话,倒更像是试图掩盖创伤的三流美术。两人所有浪漫故事,在外界一文不值,宛如儿戏。

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才得知经理希拉里因精神问题曾不断进出社会福利机构,每次出院都肩负着证明自己已经“恢复正常”的任务。而她的上级(科林·费尔斯)似乎有意利用这点,强迫希拉里与其发生性关系。在希拉里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他的性剥削后,福利机构将其连夜强制带离自己的住所,而她的上级则毫发无伤。

而斯蒂芬的生活也笼罩在挥之不去的阴霾中。他一方面为自己的大学前途担忧,另一方面,也因自己的肤色在仍保守的80年代保受攻击。不仅平时受街上白人青年骚扰,在一次重大的白人至上的游行里,甚至被示威人群从影院破门而入,殴打住院。

两人在明亮奢华的“帝国”里彷徨而忧心忡忡。影片由始至终也如英国海边小镇的天气一般,没有激烈的狂风暴雨,只有沉闷的灰色。全片最大的冲突——当地白人至上主义的暴力游行——也是在这种透不过气的窒息中爆发。观众记得最清楚的,恐怕就是隔着模糊雾气拍门尖叫的乌央人群。这是典型的门德斯式恐怖,一种溺水般的窒息。

影片的最后,斯蒂芬被大学录取,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而离开了希拉里和这个带来了无数失望的帝国。影片在轻描淡写中走向灰蒙蒙的未来;虽不沉重,但也未见乌云后的亮光。这和当年《革命之路》的结尾,在助听器里逐渐被调低的音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与其说是悲观虚无,不如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谨慎。未来没来,唯有沉默地观望。

如果说此前的《美国丽人》与《革命之路》是揭露了“主流”人物背后的边缘,那本片就是探讨了边缘人物虚假的主流性。男女主表面进入光鲜亮丽的“帝国”,实际仍受困于主流话语,在表达不满时即会被暴力压制。女主言说创伤被归类为“疯女人”之举,而男主遭遇的暴力则似乎已被正常化,所谓的“融入主流”一瞬间虚伪不堪。门德斯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这种冲突的描绘更多是暗流涌动,最简练镜头里往往填满了可怕的窒息。但或许是门德斯对这种表达太过于轻车驾熟,《光之帝国》像是他一次没有灵魂的条件反射。门德斯这次像是忘记如何写作的雷德蒙·卡佛,全片唯有冷色的故事与画面,却缺乏其背后暗涌的冲击,导致全片沦为流水账。

有了摄影罗杰·迪金斯的帮助,画面固然好看,但每个画面的调度都过于公式化,缺乏能量,比如开篇那一组冷淡的蒙太奇。不难看出门德斯相借快速跳切冷眼旁观女主机械而乏善可陈的日子,可无奈场面调度过于老套,这一段本该出彩的作者时刻倒更像是类型的样板戏。当门德斯选择用一个被盘包浆的表演范式——主角仰面凝望天花板——结束这段蒙太奇时,影片注定难以抓住观众。

而更令人汗颜的是疑似致敬《天堂电影院》的情节。下班后的某时,希拉里突发奇想,想回帝国影院看电影,于是要求放映员加班给自己一人放了场电影。或许门德斯本意是抒发某种迷影情怀,可生硬的插入实在无法感人,看后只是想让导演放过打工人,无偿加班可耻。

同样是帝国,难免会想起门德斯前些年指导的戏剧《雷曼兄弟三部曲》。舞台上的门德斯才气四溢,高歌着雷曼家族帝国歌舞至死的狂妄与悲伤,但这次胶卷里的帝国却空洞寡淡,徒有指向某种刺人悲伤的意愿,却始终差了一口气。

 5 ) Begin afresh

The Trees

by Philip Larkin

The trees are coming into leaf

Like something almost being said;

The recent buds relax and spread,

Their greenness is a kind of grief.

Is it that they are born again

And we grow old? No, they die too,

Their yearly trick of looking new

Is written down in rings of grain.

Yet still the unresting castles thresh

In fullgrown thickness every May.

Last year is dead, they seem to say,

Begin afresh, afresh, afresh.

电影尾声 Hilary留给Stephen的这首诗

哀婉 美丽 又蕴含生机

 6 ) 种草奥利维亚 小镇情事

曾几何时 我成为了奥利维亚的影粉 亦步亦趋的追逐着她的作品 随着她角色一笑一颦 人生起伏感动着 体验着(*¯︶¯*) 这一次她化身影院管事 人到中年 无家无子 日以继夜 勤勤恳恳 孤独寂寞 当然偶尔充当老板小三 时不时精神崩溃一下。。 但是可是然鹅 一日新人的加入 如一石激起奥利维亚心中的涟漪 年轻人健康体魄 活力激情 以及两人共同话题 让两颗心逐渐靠拢 奥利维亚的生活也有了光彩 托比琼斯 以及科林加盟 让奥利维亚的表演更上一层楼(๑•̀ᄇ•́)و ✧ 科林演的中年猥琐男 有个富家老婆 庸俗 乏善可陈 一旦丑事败露 面目狰狞 托比戏份不多 如国画中的大写意 几个动作 几个表情 演绎出老放映员对电影的情有独钟 剧院爆发那场戏 一众老戏骨员工看戏 演活了长期怨气无处宣泄的观众 就差一句 it serves you well

 短评

摄影确实美,但除了迷影情怀之外我不知道该说什么。the only thing I wanna say is…who can say no to having an affair with Colin Firth?

4分钟前
  • Otocolobus
  • 还行

配乐赢很大,老式影院相关空镜也让人感动,好美的场景和回忆。roger deakins是神….但也看得出是导演很私人化的作品,比起完整讲好一个故事,更像思乡以及自我追溯

5分钟前
  • Seajor
  • 还行

【3星半】难得一次如此浪漫的制作,可以确定科尔曼没能提名女主是这届奥斯卡的最大损失之一,她演活了一个奉献给伦理泄欲、奉献给世俗目光、奉献给影院情愫、奉献给政治正确、奉献给接纳自我的可怜女人角色,承受这些元素的演技是需要天赋和勇气的,而她做到了超然发挥,大幕重新拉开,重新开始,银幕前的每一个人都不再孤单。

10分钟前
  • 达远
  • 推荐

不喜欢《世界末日》的人或许会喜欢本片吧,当然这句话的逻辑反过来也成立

12分钟前
  • 顗礼
  • 还行

影院工作的边缘小人物,抱团取暖,发现生命之光近在眼前,同时还夹带了电影之光的私货。不过Mendes的指导和Deakins的摄影太学院工整,少了分这种文艺小品散文该有的灵动。好在Coleman定海神针,中生代最出色的演员,撑起了角色,令人动容。

14分钟前
  • ballsirius
  • 推荐

Empire之大,Small之小。當Olivia Colman獨自一人在電影院中笑著流淚時,我和她是一樣,同樣有著電影治愈人生的魔力,Sam Mendes沒有拍《造夢之家》《世界末日》式的半自傳,弱化了故事和風格,淡然地以留白的方式講述,海邊的那一座電影院成為了觀察時代碎片的窗口,給予著無名小卒溫柔的撫慰。某些角度和《祝你好運,里奧·格蘭德》很像,一樣的女性中年/老年危機,一樣是黑白配,只是《祝你好運,里奧·格蘭德》呈現的是性需求,而《光之帝國》表達的是精神需求,Emma Thompson和Olivia Colman的表演都值得奧斯卡影后提名,她倆才是我今年的影后之選。

1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大部分时间都不觉得片子主旨是在怀念电影,海报被模糊,而是假借电影院这个乌托邦,通过不断更新上映的片子来暗示时间推移,人们可以隐藏于其中,获得不一样的乐趣与慰藉。影院里面工作的人把放映当作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到底看了些什么。后来它被闯入,但为何又落在电影本身了?最终的落点也是意义不明,剧作太偷懒了。堪称顶级的摄影和配乐,不紧不慢,稳到了极致。 另:若想获得更多资讯可以去看《小斧子》。3.3

19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还行

Sam Mendes和演员的配置让人不得不看,去年真是充满各种电影“lovers”的抒情,这部出手的是旧式影院。从“Look what your precious little girl just did!”要憋死了,到“afresh,afresh,afresh”林荫道上缓一口气。且独立于自己的生活,又淡淡牵扯的忘年恋,感觉正好,就是华丽丽光之大厦里那一层废弃的鸽子窝。Find where light in darkness lies,Olivia Colman就是所有光汇聚的那个亮点。

21分钟前
  • Aby
  • 推荐

四十年前的Margate小镇还在下雪,恐惧吞噬灵魂遇见天堂电影院,导演的编剧略显一种拼凑感,但是Olivia的表演磨平了这种生硬的粗糙,她的表情细节几乎展现了这部电影需要展现的一切。

25分钟前
  • Simon
  • 力荐

请门德斯不要再绑架迪金斯了

28分钟前
  • 3dayslater
  • 还行

种族创伤与童年创伤下的毁灭与重生,片末离别的绿树如此静美。人生最暗处互相借火,他启航了梦想,她学会了告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3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推荐

大银幕。带着满心的期待来看门神和狄金斯的新作,结果是极大的失望。在当下这个阶段向电影院致敬,对影院观影表态,召唤观众回到cinema这一点我很尊敬,但是对于门神来说只是拍成这样实在太平庸了。2022.10.12号@OLLS

35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配乐好、拍摄好、女主好,但是莫名其妙,杂糅了好多东西,关于爱情和年龄、肤色歧视和冲突、阶级权利和压迫、重新再来的勇气、女性意识的觉醒(又被归类为精神病这一点真的太典太讽刺了)甚至也在表达对电影行业的爱…我在电影院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回头去看那一束光,看到那束光穿透黑暗看见光所照射的漂浮的尘埃。与其说是对于电影的情书不如说是对电影院的情书。电影院永远是不可以比拟的,那种震撼和沉浸,是我的乌托邦。好喜欢看奥利维娅演戏。个人认为这部比她去年的《暗处的女儿》要更好。同时这部电影中因为原生家庭和母亲的关系导致童年时期的女主被不断折磨,刚好也呼应了《暗处的女儿》中没想好就不要生孩子等问题,也算是一种另一种视角。不再渴求更多,只希望你,记得那次的烟花,记得要有一次次重来的勇气,祝你也祝我。

36分钟前
  • 废话大王-
  • 推荐

片子的背景是1981年上半年,各种当时的社会议题都沾一点,都不去深挖,用这种留白的方式去处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做出两个人之间相互的救赎感,用男主他妈的话,叫他经历了一点社会。门德斯这一次不仅故事的强度做的很弱,导演的风格也非常克制,功力都藏着了细节之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女主角的精神状态在视听的处理上非常出彩,但是唯独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还是藏不住他的强大。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感觉这几年来怀念电影的电影越来越多了,而当电影都只能拍摄怀念的时候似乎又在印证一种颓势与创作上的苍白。看《光之帝国》的时候会觉得导演想表达得太多了,关于电影的美好,关于弱势力量的挣扎,关于种族的歧视,最终汇聚到电影之光的时候未免显得过于乌托邦。

44分钟前
  • Gynoid-
  • 还行

平平淡淡,几个角色都挺讨喜。影院机幕,很难不跟妮可基德曼amc魔性广告联系起来,机位都一样!Somehow heartbreak feels better in a place like this. Because here….we ARE

46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美国白人对黑人身体的欲望,终于借此直白地说了出来。。。

51分钟前
  • 当局
  • 较差

“电影院是要让人们感到他们是被爱着的地方”。感受到了被爱,却并没有感受到电影。你当然不忍心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去形容这样一个温柔的故事,但它也正如片中的影院一样,紧闭的门后藏着行将就木的灵魂。我对这个故事最大的困惑在于“不明确”和“不一致”,一些情感和体验毫无征兆地不知来自何方,又很快去向别处。今年几部受关注的制作(《鲸》,《诗人》)都落入了类似的窠臼:叙事中突然闯入全新的主题,导致故事在众多难以聚拢的视点碎片中游走,始终无法形成和谐的情感向心力。只有当你看向她的眼睛,看到放映机光线照出跃动的尘埃,焰火划过夜空下孤独的身影,才会觉得还能在此间相信些什么。

53分钟前
  • el
  • 还行

这种涓涓细流般的爱情小诗正中我的下怀,谁想到在这样一个澎湃片名下,表现的却是这样一首小情歌,着实惊喜。什么忘年、肤色、种族,这些标签在真正的感情发酵过后,都可以如浮云般飘散。Olivia Coleman真的演什么我都爱!

55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本片只收获奥斯卡最佳摄影一项提名,不得不为门德斯与科尔曼感到惋惜。《烈火战车》是本片频频提及的重点影片,而该片导演于上周逝世则让本片倏地有了某种致敬得当的感觉。影院经理为《烈火战车》精心筹划了一场首映仪式,科尔曼借机在话筒前战战栗栗地演讲、念诗,她的门牙上沾着口红,眼角泛着泪光,笑容亦显得局促,却又是如此诚挚,令人不禁恻然。像这样精湛的表演华点本片还有很多,故而为科尔曼的表演不被学院重视而感到惋惜。当然狄金斯的摄影亦为本片增色不少,尤其喜欢其镜头底下的海岸线,海水绵延分割苍白的沙滩,动人的情愫掩藏在时局下。人们只得小心翼翼缅怀曾经与电影有关的点点感情。

57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