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2019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张建珍

 剧照

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2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3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4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5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6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3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4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5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6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7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8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9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2 16:13

详细剧情

  《中国医生》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疗纪录片。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通过跟踪拍摄一个个有温情、有责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医患故事,多视角呈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面向,解读医疗系统在国民生命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真实地展示中国医生们救死扶伤道路上的悲欢离合。

 长篇影评

 1 ) 从《中国医生》和当前疫情中应思考的医患关系

在最近这个疫情的关口下,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会关注一些医护人员,向他们致敬,但这种行为或行动不应该只是在现在这种阶段多起来,而是应该存在在每一天里,任何时候都要有这种感谢、敬重的心理,这样才会少出现或是不再出现什么医闹或是伤医事件,在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里就是讲医生自己都不敢死,怕辜负了自己、怕辜负了国家的培养、怕自己什么责任都没有尽到、怕浪费国家资源。更让人心酸的是一个主治医生要用差不多25年的时间来培养,这个数字真的很让人心痛,前一段的陶勇医生的事件,人们在痛恨伤医事件的同时也更惋惜的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医生。

所以这一篇文章主要也是想通过宣传《中国医生》这部医疗纪录片来向更多的人传递一种医护和病患之间的关怀,而不是针锋相对,正好这个纪录片的5、6两集就是在讲慢性病病患与医护之间关系。所以本文大部分都是呈现纪录片中的截图,通过医生护士和病患之间的相处和对话来展示和谐的医患关系,过多的话语我就不多说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去看一看这部片子,在这个关口下有一部这样优秀的医疗纪录片也能让人们更了解医护人员,能够更有信心共同抗疫!这部片子在拍摄中既注重镜头感却又不失纪录片的真实,在记录忙碌的医生工作的同时又能深入了解到医生和患者的家庭,而且也不仅仅是展现技术一流、德高望重的“老医生”,同时还注重了解新鲜血液展现优秀年轻的医生,也注重表现医患或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确实不失为一部高分的纪录片。

这是一个脑血管医生的困惑,他面临的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脑卒中,医疗这种东西确实是谁都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把握,更何况每个人的体质也不同,医生肯定也不希望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可是现实中确实会有很多意外。现实中真的就像朱医生说的这样,他在投诉你的同时还来找你看病,他也知道是好医生可是还是不耽误投诉,朱医生说这话的时候真的很无奈,可是他还是要继续尽责呀。

看到在紧急情况下录音来证明同意手术知情书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病患家属都会闹医院吧,但看到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也是实属无奈之举,希望以后的医患关系都能是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患者谋福利,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的法律出台来保护医患双方的权利吧!不过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信任还是很重要的。

这个患者家属是从事医疗行业的,能够真实的体会到医生的那种艰苦,说到有些患者可能不大理解相信这也只是少部分,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会相信和理解医生的。

金志强是一位身患尿毒症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坚持来医院做腹透来维持生命,他虽然患病时间长但他还是一直积极乐观的生活,并鼓励病友们,他说他写童话都是美的东西,他想让小孩子都看到的是美的东西,他还经常写诗来鼓励病友,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共同鼓励支持坚持下来。对于这种慢性病来说,医患关系更能体现出来,有些医患都是老相识了,和医护人员的关系都很好,这种慢性病病人之间也会相互鼓励,坚持治病,他们会定期举办病友会,护士也会定期进行回访,告诉病人要随时记录情况,并不时的鼓励他们给予心灵上的安慰。

就像这位护士说的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多鼓励大家进行器官捐献,有时候说不定你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生的希望。

这是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他因为糖尿症的并发症——糖足,导致大脚拇指被切除,且要防止继续溃烂来让阮护士进行清理伤口和包扎,阮护士在面临不同的病患的时候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待上图中的老人她用陕西方言跟他交流,半哄着老人来进行清创,还细心的开导老人。对于下图的患者,对于病患对护士抱怨自己的妻子,阮护士则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开导病患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她说她不仅救的是脚也是对他们的心理都有影响,这是一种自然流露。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创伤护理的好的话可以避免截肢,但也是这种医护人员的缺失才导致上面那个病患说的去其他医院都说要截肢,可想而知,培养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有多么的不容易,而且医生这个职业在学生阶段培养的时候就耗时耗力,而且还远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实践,要进入临床。阮护士在她的空余时间也在写书、写自己的临床经验,希望有更多同行看到她的东西,学习到一些经验去帮助更多的病患。她还用ps来修整自己拍摄的病患的图片,整理在一起,能更容易和清晰的看到患处,尽可能的把自己的经验写的详尽来帮助更多的人减少截肢的风险。

潘医生真的感觉她超级温柔,对待病患也很温柔,不断地鼓励病人,辛妈妈是肝癌晚期患者,经常因为各种并发症入院,潘医生希望通过让她的女儿来看她来鼓励她生的希望。辛妈妈的女儿真的好懂事,很让人心疼的小女孩。辛月芳总是告诉孩子要坚强,她在尽可能的坚持活下来,想要看到孩子长大,看到她对女儿说的那些话真的是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虽然不幸的是最后辛妈妈还是去世了,但相信她的孩子一定会因为有这样一个坚强的妈妈而骄傲。

潘医生在说到辛妈妈的时候也是露出苦涩的笑容,可是她一定不止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件,她在病人活着的时候尽了全力,虽然遗憾,但也会推动他们团队去治疗这类疾病的信心,医生也一定是不会希望患者出问题的,他们也都希望患者能够痊愈出院,医患双方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所以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

这是一位在重症监护室的刚生完宝宝的妈妈,在她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谢她的主治医生,不能说话也要拿笔写感谢虞医生救了她和她的孩子,在她做完手术后能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感谢虞医生。下面这张图是老人被医生从生命关头解救回来的,所以醒来了也是很感谢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种感觉真的是要经历过的人才懂,当他说出“第二次生命”的时候才让人多么的动容,医生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能给你生命的是你的父母,可能给你第二次生命的是医生啊!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能去伤害他们呢?生命诚可贵,能拯救生病的人难道就不可贵吗?答案肯定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这个疫情的档口感谢医护人员,更应该时时刻刻都心怀一颗敬畏之心,并且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珍爱生命、珍视生命。

同时也感谢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工作人员。

常怀一颗敬畏之心,相信2020的未来会更好!

 2 ) 帮助我们走下去的人

1 也许是工作中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人情冷暖,医护工作者可以触碰到、识别出人性最真实的部分。见得多了,他们包容理解,更有人情味,活得也更加透彻。感谢导演无渲染的平淡记录,给了观众最深的感动。

2 我们常常说,好的管理要触碰人性,但这并非常态,而且对情绪能量的损耗相当之大。但对医生来说,仅是日常与病患沟通这项工作,就极具挑战。对病人不利的消息,要如何去铺垫,去开口,去引导,如何在情感可控的情况下传达理性选项。这对于熟识的人际之间都非常困难,何况要面对相识尚浅的病人和家属。

3 与剧中人相比,有时感觉自己特别幸福。人生就像一颗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棋局态势之下,会被置于什么样的坐标之中。而在那样的坐标之中,无论再窘迫再艰难再怨天尤人也要努力前行。没有什么最优解,走一步看一步,也是一种勇气和人生进境。

 3 ) 中国需要这样的纪录片

看过的第2012部片子,这是最好的一部,没有之一。虽然是医院视角下的记录,但一点不妨碍这是非常好非常好的纪录片,中国需要的是这样的主旋律,这会让社会充满善意,会让医患紧张的氛围变没那么对立。熬夜看完,体会到各种情绪肆意流动,眼泪哭干了。中国需要这样的主旋律,应该让更多人看到。有些理解不了给3星以下的友邻。对这个群体更加敬佩,医院充满了无助焦虑和绝望恐惧,医生群体扛下所有,觉得他们需要心理疏导,压力太大!“我们医生和你们是同一个战壕的,我们共同敌人是疾病”“医生是最不愿意病人出问题的”“有人说我们医生冷酷,其实我们是冷静”等等等。1,能理解片中任何人的选择,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还是家属。2,这是一群发自内心热爱这份工作,热爱是成功的根源,3,这个群体需要更多的信任和理解,他们也是普通人,但他们肩上担负了生命,很多问题超出现有医学水平,面对失败他们也同样难过,挫败感无助感无能感。4,生命质量比长度更重要,5,医病医人医心,是啊,看病一定要去正规大医院,经过正规学校出来的医生都有仁爱精神。6,南京鼓楼医院也太棒了,仰望这几个科室的负责人的人格魅力。7,我想我也应该去做一个器官捐献的登记。8,医疗体系最优对各个国家都是无解的问题,因为是人心人性的复杂。

我对电影的理解,各种手法技巧都是要服务于故事本身,故事才根本。观影带给人的乐趣是激发观影人的情绪,能影响观影者去思考是顶好的。所以这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的片子,没有之一。

 4 ) 第四集的感想和交流会的一些记录

机缘之下,和大学部门的朋友们一起看了这部纪录片的第四集,见到了做分镜导演的学长。

说实话疫情期间关于医生的题材也看得很多了,这集纪录片我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有人说在濒死的时候会看到家人,有人说会看到光看到上帝,有人说什么也没有,人没了就没了。安晶娜各项身体指标起起伏伏,我真的难以想象生死边缘来回拉拽有多难受。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后来我才知道只是过了18天,而不是18年。”ECMO对我来说原本只是个名词,但是纪录片那些过于直观的管子、血、剪刀,简直大震撼。看到她拔管子那里,我开始是觉得“医生护士脾气也太好了要是我会被气死”,后来她说“出现了幻觉,以为家人都不要自己了”我才理解了她为什么不想活,因为太痛了,身体痛心里也痛啊。

正月初六,安晶娜的母亲因新冠肺炎去世,死在她怀里,急诊室的楼道里,她也在陪护过程中被感染。她说要是华西医生早点到就好了。唉。她在镜头前说,我出院就想回家,我回家你们(华西医院医疗队)就能回家了吧。还是好感动啊。

学长他还特意强调了这部片子的互动性和趣味的问题,用细节展现感动,学习和课外活动平衡的问题(啊与影评无关,碎碎念记录一下吧)。乐观去面对,开心过每一天,找到人生能执着的事情。(这句话对现在的我也太有用了吧)

 5 ) 中国医生 | 苦不怕累不怕,就怕被忘记我们也是普通人

深夜改稿,接到闺蜜电话。

有点意外。

最近她24小时待命,最为忙碌。闺蜜是名医生,连续工作半个多月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打来电话只是哭着说好累。

我不知怎么安慰,只能默默听着。思绪回到了高中,那时生活中唯一重要的是分数,忙碌而简单。那时的我们想快点长大,一点都不知道成年人世界的艰难。

在我神游天际时,闺蜜发泄完情绪逐渐恢复正常。不出所料她情绪崩溃是因为病人,按理说作为医生她不该如此,但她还是个新手妈妈,面对5岁的小病人,她不自觉想到10个月大的女儿。

控制好情绪,闺蜜反过来安慰我。健康的活着,让我们在起跑线上战胜了很多人。人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好好活着最为重要。

挂断电话我无法平静,好好活着是多少人的奢望。

2020以一场疫情作为开端,打开豆瓣到处是求助信息,打开丁香医生确诊病例倍数增长。电梯里、楼道中充斥着消毒液的味道。

2020年医生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视线,灾难面前,他们是救死扶伤战士,是人民的希望。他们是白衣天使,是人民的英雄。

很是应景,一部关于医生的纪录片《中国医生》悄然而至。

导演张建珍将镜头对准全国各地的刘佳大型三甲医院,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和医院,力求透过屏幕,揭露他们白大褂下的本来面目。

01、人心

纪录片以一个医生的无奈开篇,直指医闹。

一位患者家属上一秒责骂医生,“我要把你撕成碎片”,下一秒抬手要求医生为自己检查血压。

发泄与保命无缝衔接。

当然这并不耽误,出门后的投诉。

这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朱良付医生的无奈,他面对的是全国死亡人数最高发的疾病

脑卒中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这个病发病紧急,致死率高,6小时以内不做出有效救治,极容易导致偏瘫。

面对医闹,医生能做的只是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用手机录音,以求自保。

对此医生们颇为无奈。

病人家属将不满、愤怒全数发泄到医生身上。医生不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在对方需要时及时治疗。

片中,一位医生坦言,未来不会让孩子学医,“作息不规律、高风险,没有生活乐趣”。

不少网友调侃“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镜头中上一秒聚在一起发着牢骚,下一刻患者需要立马奔赴病房。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的影子,上一秒大骂甲方XX,下一刻尽力按甲方要求修改文案。

这正是《中国医生》打动我的地方,没有歌功颂德,没有捧上神坛,只是客观的呈现出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普通人。

刚下了一台手术的王东进医生,面对镜头时有一点小羞涩。

揉着腰说,“在心脏外科得身体好,站不站不住会被淘汰掉”。

王东进医生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候会戴着颈托上手术台,日均17小时的站立,给他的双腿和腰椎带来严重的负担。

结束手术后王医生来到特别申请的按摩椅上舒缓超负荷运转的腰椎和颈椎,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抱歉。

在患者面前,他们是希望。

私下里他们也害怕。

朱良付医生说:我现在最怕的就是死。

“因为我自己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

国家培养一个主任医师需要25年。

长久以来,我们忘记了白大褂之下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唯一的不同是,他们选择了医生为职业,从此直面生死,责任重大。

02、仁心

纪录片第二集中介绍了一个年轻的烧伤科住院医师:徐晔。

在这部纪录片中他是名副其实的男神,有颜有才有仁心。

他的患者是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刘,全身95%烧伤。

老夫妇的儿子在投入20万的治疗费后开始犹豫,病要治他们也要生活。

徐晔说,“医生最怕的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一次次与病人家属沟通,告知后续的治疗方案,费用以及治愈的概率。

为了帮助这位患者他向医院申请救助金,得到2万元的审批,开心的像个孩子。

他希望至少可以保住老人的手,让他未来可以独立生活。

拼尽全力,问心无愧,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面对高额的治疗费在老刘儿子坚持下,老刘出院了。徐晔的上一个病人和老刘情况类似,出院后离世。 中山大学有一块匾额写着:救人救国救世,医人医病医心。

医者仁心,医者修心。

还记得刚工作时,面对病房里的生死离别,闺蜜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和徐晔一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劝留他解决不了费用,劝走病人还有救治希望。

这是道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医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病人和家属给出的答案。

有人说医生冷血,其实他们只是面对的多了,每一次面对极限都会被抬高一点,他们不是冷血而是冷静。

医生的仁心表现为冷静。面对病人和家属的慌乱与无助时,理性的从医学角度给出最优选择。

这份理性是病人的定海神针。

医生的仁心还表现为责任心。疫情发生84岁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赶赴一线,李兰娟院士投身医药研制每天休息3小时,众多医务工作者主动申请奔赴前线。

这份责任心让他们熠熠生辉。

医生的仁心还表现为同理心。在朱良付医生眼中,这份同理心是个等式:如果这个病人是你的直系亲属,你做不做?

这份同理心让得到病人的信任。

也正因此才有了满屏“国士无双”的赞美。

03、人心

再一次提到“人心”,我想说的是我们普通人的心。

医者仁心,医者人心。

人的心是会痛的,会失望的。做了5年医生的闺蜜说,我不会干涉女儿太多,只是会建议她不要做医生。

全天24小时待命没能击垮她,与生死为伴没能击垮她,但病人和家属无端的冷眼与责骂,同行们的生命一次次受到威胁,让她犹豫难过。

我们要求医生有同理心,要求医生尽力救治患者,但我们忘记了作为被照顾的人,我们也需要同理心。

可以不感恩,但至少不要伤害。

疫情来临,医护工作者奔赴前线,铺天盖地的赞美扑面而来。

“白衣天使”、“最美的逆行者”、“国之脊梁”……

这一幕何其熟悉,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时,亦是如此。

在那之后的2003~2020,17年间发生了什么?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院急诊科医生杨文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一名55岁男子孙某恶性伤害。于25日凌晨不幸去世。

2019年42岁的兰州肛肠科医生冯丽莉,被自己的病人刺杀身亡。

2020年1月北京是同仁医院陶勇医生被患者砍了17刀,未来能不能操刀手术还未可知。

对抗疫情期间,两名医生遭到一名患有新型冠状病毒家属殴打,防护服被撕扯。

这只是最近发生的,是17年间发生悲剧的一个缩影。

2020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再次发文,呼吁保护中国医生,文中提到:中国医务工作者遭受暴力伤害的规模、频率和危害都尤为严重。

一边将他们捧上神坛,一边伤害着他们。

我很喜欢一句话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介凡人,他们也是父母捧在手里的宝。

就如《中国医生》中所展示的那样,他们也会累,也会紧张,也会不能为力。

一位医生曾说:“我不是英雄,也不喜欢有人用英雄来形容医生,我只是个平凡人,如果感谢我的付出,不要对医生横眉冷对,将心比心,真诚沟通就好。

面对危机,我挺身而出,因为这是我的职业。”

白大褂下的“中国医生”只是一群普通人,父母、子女、伴侣、朋友……他们与我们有着相似的身份。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一份不普通的职业。

疫情过后,请用行动表达感谢,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别让《柳叶刀》再发文章呼吁保护中国医生了。

我们的医生,该由我们自己保护。

此外,请收起捧杀那一套,送那些孩子一一顶极高尚极“好看”的帽子,用这顶帽子将他们推上神坛,裹挟着他们无私奉献。

这种普通人抱弱成团的道德绑架,不仅丑,还坏。

请记得,每一个中国医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医生只是一个职业,和邮递员、办公室白领、老师、外卖小哥一样,并无差别。

生而为人,勿忘善良!

 6 ) 听邱勇医生的一位患者讲述亲身经历

《中国医生》的最后一期竟然看到了鼓楼医院的邱勇主任,亲切的面庞让我立刻就回忆起几年前的那个夏天,也是他给我做的脊柱侧弯手术,岁月并没有在他脸上划下过多的痕迹,镜头面前的他还是一样慈眉善目风度翩翩啊。 那个16岁的姑娘小崔真的好像当年的我哦!勇敢,坚毅,害怕爸妈担心,努力装作成熟的样子去用笑容掩饰内心的恐惧。看到邱主任拿着各种“巨型工具”给她做手术的镜头,我还是会不禁手脚冰凉一阵哆嗦,毕竟往脊柱上钉十几颗钢钉可不是开玩笑的,鬼知道我们当时都经历了什么啊。 疾病往往会使人觉得自卑,我总是畏首畏尾的,有些事情办的很不像样子。但它也教会了我更多,让我从小小年纪就特别感恩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很幸运我的病情没有特别严重,很幸运我有特别好的爸爸妈妈,很幸运全国最好的主治医生就在我生活的城市,很幸运我的手术还算成功…… 我碰到的医生都是很好很好的医生,从资历丰富的邱主任到小小的实习医生,再到护士姐姐,他们每一位都完完全全对得起“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也正是他们,不断呼唤着我走上医学生这条路。 我知道现在的医患关系不容乐观,最近的伤医事件也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我相信那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大多数的人依旧心怀感恩与尊敬,并不断地在为医生这一群体发声。 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感同身受,当过患者,体会过医生带给我的温暖,所以更加迫切地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一点点,哪怕一点点也好呀! 向所有中国医生致敬!你们一定要知道,在你们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人正以你们为榜样,朝着你们的方向前进。

 7 ) 致敬英雄

本来是想看徐晔医生的盛世美颜,结果真的看着看着就哭了,当他说出病人上药的时候简直是酷刑的时候,看到被烫伤的爷爷那么受煎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我是真的能体会到他的痛苦,因为这个年初,我也被热水烫伤了,很严重,很痛苦,上药的时候是真的疼,疼到低血糖,到今天快70天了,虽然还没有完全痊愈,但也有明显的好转,那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日子和夜晚,我也终于熬过来了,虽然一直都在哭,虽然这时候还失恋了,虽然每天都在崩溃,虽然我的快乐早就没了,虽然感觉自己老了十多岁,虽然觉得很委屈,虽然连续四十多天晚上睡眠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虽然快两个月没出门,连下雪了我都没出去看一眼,但这些我都挺过来了,他说的那些我真的感同身受,就像对我说的一样,烫伤还要比烧伤好很多,但都要经历疼痛,长新皮的瘙痒....但这一切都过来了,以后要开心,要加倍快乐!附一张生病之后第一次出去玩的皂片吧,给我激动坏了(胖了好多)

 8 ) 你到底有多勇敢

你到底有多勇敢

面對家庭和工作

我們可能害怕做很多事

但當心中有了正確的方向

我們可以變得更加堅強

想要得到人生的幸福

就要讓自己先充滿愛與智慧

生活中不僅僅自己要做得好

還要去幫助家人和朋友

你到底有多勇敢

也許你自己都不曾留意

只是在每一次困難面前

你都能冷静前行

你到底有多勇敢

只有回想走过的岁月时

才发现竟然走出了不同的自己

心中不变的

还是你最初的梦想

每一次留下的泪

都是生命前行的印记

灯火阑珊处

负重前行的人

依然以性命相托

你到底有多勇敢

中国医生

中国的医生

 短评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更何况是医生呢。人心的瓶颈,人性的瓶颈,2020疫情测人心,这个特殊的年份上了这个纪录片,这是一群从小就品学兼优的乖孩子,听话,聪明,能干,希望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医闹。

7分钟前
  • CHENBALA
  • 力荐

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抚慰~

12分钟前
  • yszs_
  • 力荐

医生是一个有关人与生命质量的职业,他们也不是神,也是人,致敬!

13分钟前
  • leo大叔
  • 力荐

选看了第二集,人生中就是有那么多无奈,医人难医心。

14分钟前
  • 折璃
  • 力荐

徐晔!!!

18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片子。其中有几集的分集导演是我的同学,所以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我看过好几版样片——事实上,那些被改掉的版本都已经非常精彩了,如果不是片长有要求,我相信把他拍到的素材平铺上来,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片子了。我也是通过这个片子真正近距离了解了医生。这真是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23分钟前
  • 梅花牛
  • 力荐

1、第一集的末尾,朱医生在女儿的歌声中离开家回到医院,那时已经是夜里。我问妈妈说,医生突然被要求回到医院的情况,路费给报销吗,我妈说,大概不给。我说,如果是我,不给报销我就不去了。我妈说,所以你当不了医生。2、第二集,拍了徐医生。他主治的病人被出院了,医生却到了病房才发现。他的手一遍一遍抚在那张翻身床上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辛酸。徐医生的眼睛很好看,完全是白先勇《游园惊梦》里的副官。什么叫“眼皮都泛起了桃花”。这么漂亮的眼睛,里头却是疲惫和无奈。他说,“这也是一种修行吧”“修行”。确实,还能怎么说呢?3、还有那个乐观的病人,让我偶尔再次觉得这个世界生来就是不公平的。衷心希望她能够度过这一劫,然后平安一生。

26分钟前
  • 璐璐的阳台🌰
  • 还行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比起那些讲急救的医疗剧,还是发生在医院里的真实故事更让人动容,每一集那种克制而不煽情的情感表达都给我带来太多的触动。“没有人知道,一家医院,代表了一座城市里多少家庭的希望。”

27分钟前
  • 折鏡
  • 力荐

好几处都看不下去,不忍心看下去。医生真的是个超人才能从事的职业。如果指望国家能在这次疫情中哪怕改变一点点,那么请提高医生待遇。

32分钟前
  • E
  • 推荐

如果把行业剧都拍成这样的纪录片,再广泛推播,也许会少很多无脑的人,多许多人世间的善意吧。

33分钟前
  • 冰蓝兮儿
  • 力荐

医生的伟大无可言说,拯救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生命背后的家庭。

34分钟前
  • 风信子
  • 力荐

拍摄视角非常容易让人有共鸣,它没有刻意神化医生,只是在真诚地展现这份职业背后,常人难以承担的辛苦,和不得不直面的死亡、人性。自然而然地,它也在某些缝隙处露出了生活本来的样貌。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没能逃脱众生皆苦的命运,但笑着承担的那一刻,反而让我看到了作为人的力量。没有理由不打5星。

36分钟前
  • 小雨
  • 力荐

父母救孩子的时候,卖肾卖血卖命都要救,孩子救父母的时候,十万块的手术都要医生说服好久。。。

39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得要用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我现在44,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朱良付

40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哎,这个时期,占了题材的便宜吧。

43分钟前
  • 鹿食蘋
  • 还行

滤镜太柔美,镜头感太强,现实的医院更像《生门》里呈现的那种状态,大夫没时间跟你解释耳聋分多少种。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二集,救命无法救穷、医人不能医心。以及徐晔真是太帅了。

45分钟前
  • 🌙
  • 推荐

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在于医生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47分钟前
  • 書崎
  • 推荐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52分钟前
  • 一然杂谈
  • 推荐

很多人因为徐晔而来,但能够讲述的确实是一个医生的无数个医生的成长,对于人性的揣摩,爱的单向性和对心灵的打击

54分钟前
  • 东音山齐
  • 推荐

印象最深还是那个年轻的烧伤科医生看着出院的空床发呆,感慨自己还需要修行更多。医疗纪录片大多内容大于形式,虽然记录都很平实,可看到这些真情实感确实会动容。

5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