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无理之战

剧情片英国2019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李·布罗德曼,奥利弗·莫尔特曼,理查德·古尔丁,马尔科姆·弗里曼,莎拉·贝尔彻,露西·拉塞尔,奥利佛·伯奇,罗斯·哈特,利兹·怀特,西蒙·戴伊,约翰·赫夫南,保罗·莱恩,凯特·奥弗林,蒂姆·迈克穆兰,理查德·杜登,罗里·金尼尔,安贾纳·瓦桑,凯尔·索列尔,亚丁·吉勒特

导演:托比·海恩斯

 剧照

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2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3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4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5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6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3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4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5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6脱欧:无理之战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5-20 20:12

详细剧情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主演聚焦英国脱欧的2小时新剧《脱欧》(Brexit,暂定名),饰演公投官方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该剧将探索这场数据驱动的政治运动,这是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最有争议的政府公投之一。剧集由托比·海恩斯执导,剧作家詹姆斯·格拉汉姆操刀剧本,今年下半年开拍。

 长篇影评

 1 ) 输得还不够

从片子的内容看得出,白左对于自己这几年来的逐渐失势根本没有一点认知,满脑子还是“我太先进太高贵了这帮low逼配不上我”……

当选举结果符合他们预期时,这叫伟大的民主

当选举结果不符合预期时,这叫该死的民粹

他们当政时,视各种共识为无物,大搞左翼能动主义,公开宣称自己政策的牺牲品是“nessecity sacrifice”,这是进步主义……

对方上台,同样搞法,这是法西斯,是仇恨犯罪……

为什么脱欧,为什么右翼民粹兴起?原因并不复杂,只不过这帮国际大资本手里的戏子和政客根本不敢提而已……

资本集团在"自由"、"开放"和"包容"之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普通民众却因此失去工作和收入,陷入了贫困。事实上,西方当代左翼倡导的多元化和自由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沦为剥削本国民众财富的道德大棒,这个意识形态一方面为资本利得集团的贪得无厌做着"高尚"的辩护,另一方面,却把国内普通民众最起码的维持财富尊严的祈求,无情践踏成纳粹或者法西斯。

 2 ) 去留已定?设计的必然!

上周,贝佐斯离了,宝宝也离了。

腐国人可没有那么幸运,自两年多前,决定离的那一刻开始,财产和其他的清算还没完成;而且看上去,远没结束;虽然据说协议离婚的日期限制就要到了,但毕竟曾经一起拥有了40年。

没有什么是腐不能解决的,大可不必担忧,他们总会腐“出路”来。

比方腐如本片,就是对民主制度的自嘲式诠释。

民主制度,特别是一人一票的方式,早已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这不,大事小情,斗个嘴,喝个茶,投个票,啥都搞定了;既高效又公平,既优雅有怡情。这一切美好似乎都来自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每一票都由一个独立的个体(思想)控制并自主的使用。然而,古斯塔夫勒庞(19世纪)说,大众作为群体,也服从一定的规律,社会学规律;群体也有情感,性格,道德观,理性,想象力以及宗教。理论的变化也许不大,甚至没有,无论是在社会学还是在基础科学;但是,用之不尽的计算能力和廉价无比的存储空间,给21世纪实践这些理论提供了技术可能性。海量数据的支持下,个体的行为特征,甚至思想;不再像看上去那么无序,不可预测;相反,数据量越大,模型越可靠。脸书知道你啥时候开始和谁恋爱,甚至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多巴胺作用会结束;显然,国家stay还是leave这样一个对个体来讲相对更偏向理性的选择,则更易于被计算。票选民主制,不再能发挥它的设计者的初衷,不经过批判和改造,显然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

“网上呆的时间越长,反而越孤独”。这不仅仅是鸡汤类的警句,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冷静思考。五光十色的互联网,要啥有啥;实则,你看到的只是你喜欢看到的;并且被喜欢看到的东西包围久了,也就失去了探索其他可能的兴趣和勇气,从而愈加陷入在被喜欢的东西包围的怪圈里。没有了未知,孤独必然随之而来。

Vote Leave运动的战略总监老多,据维基百科,‘Take Back Control’这句口号确实是他提出来的。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老多领导的这个运动确实是典范和教科书式的成功;而这句口号则是,利益相关方管理的灵魂。没有过错,谁先提出离,谁就背负天然的责任;而这句口号改变了这种微妙的感觉,在感官道德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责任的负担倾斜向了对方,”Leave”喊出口的时候愈加理直气壮了。

 3 ) 好话题为电影成功贡献过半

很好的题材,导演抓住了如何煽动底层人民情绪这条主线,和精英政客们所谓理性的无力反击这条副线,张弛有度,很是精彩。

1 片长90分钟,感觉有点短。脱欧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两个小时也不多,还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比如有本somewhere vs anywhere的书,提到脱欧的主力是出生直到工作都在一个地方somewhere的人。这个观点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看到。

2 我算是数据分析的入门者,但是没有体会到数据分析以及所谓的精准画像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电影中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毕竟也不是技术类电影。我个人感觉,大数据画像起的作用应该低于那些take back control,NHS和土耳其移民等煽动性口号。

3 留欧负责人的顿悟,让人感觉有些突兀。他意识到了脱欧思想的来源是政府几十年来执政的积弊,有什么事情喜欢向欧盟和移民身上推。但这是在中年白女哭诉了一番(盎撒人与生俱来的骄傲?)之后,他就突然顿悟了,感觉不到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4 ) 可能,未来属于巴别塔...

影片开始就有一段话:我们都知道谁赢了,但我们不知道他是怎么赢的。 确实如此,2016年有两个政治黑天鹅,一个是英国脱欧,一个是川普上台。结果出来,主流媒体都是一片哗然: 这TM怎么可能!

是啊,就是可能啊,不但可能,而且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而且还必须认账,必须接受啊。

而导致这一系列不可能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玩法变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加入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以前由主流精英控制的主流媒体再也无法“控制”民意,西方的民主体系正在面临由信息技术突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BREXIT片中的主角Dominic就是一个政治黑客,用新的工具对旧体系实施了一次降维打击。

然而,打击成功了以后呢?

Dominic们其实并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砸烂一个旧世界远比创建一个新世界容易的多。收拾烂摊子还得靠劳模梅姨到欧盟一个个国家去谈…

政治上如此,商业上其实也差不多。

过去几年,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汇大概就是“”创新,颠覆” ect... 不论是 滴滴,ofo,还是快手,抖音,拼多多。玩的都是新游戏,把老玩家们家里的瓶瓶罐罐砸了个稀巴烂。

但问题是,商业黑客们大多还没来得及盈利,经济大环境就快撑不下去了。一级市场输血的壕越来越少,二级市场的韭菜们也快青黄不接。

谁来重建一个合乎逻辑的世界?

每隔几十年,当政治和经济走向一潭死水的时候,总有人会跳出来“砸烂”,或者用“BREXIT”片中的话说,要求“重启系统”。

上一次“砸烂”,大概是六十年代席卷全球的社会革命吧,随之而来的是颓废的七十年代:西方人在玩嬉皮士,东方人在挨饿…

直到,里根、撒切尔、邓小平们站出来。梳理杂音,重申经济是最大的政治,让大家回到传统价值观,务实,理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今日的世界还在继续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家和追随他们的商业领袖们开创的的全球化大逻辑。

然而,就像报纸,广播开启了人们的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影响了今后几十上百年的世界格局一样,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这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的社交平台,必然对今后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我们的焦虑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这是好的还是坏的影响。甚至,连它是否属于仍能被人类控制的影响也不清楚

每一个人都对系统进行了输入,而这些输入的整体引导算法对人们的活动进行干预,干预后的结果又产生了新的输入。同时,这样的进程正以不断加速的趋势滚滚向前。

可能,未来属于巴别塔...

但愿,人类集体理性能在不远的未来回归。

 5 ) 脱欧,胜利不属于英格兰

距离2016年那个英国脱欧之夜四年多后,英国政府终于同欧盟在脱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虽然协议双方都认为自己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和妥协,不过至少英国人终于可以将此事告一段落,给与国民一个交代,只是不知道今天还有几个英国人会为这姗姗来迟的“胜利”而欢呼雀跃。人们或许更想永远忘记四年前发生的一切,那场支持率几乎对半分的公投,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是英格兰的胜利日。

公投的“始作俑者”卡梅伦在电影里只是以转播画面的形象出现,脱欧可以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他根本没预想过会出现的结果。苏格兰独立公投的胜利令卡梅伦盲目自信,试图如法炮制地解决另一个政治风险——自英国加入欧盟以来,国内反对的声音就从未停止,借着胜利的情绪乘胜追击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迹象表明脱欧派在舆论上占据上风,平稳度过公投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卡梅伦和他的支持者没有估计错形势,但显然低估了脱欧派的手段和决心,他们留给对手的时间太多了,足以让后者改变许多英国人的想法。

正如影片里所说,英国社会在最近二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并不全是因为加入欧盟导致的,但对那些生活陷入窘境,日子大不如前的人们来说,加入欧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政府当年许诺的种种好处。经济合作、人口流动只是带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福利和工作机会,愤怒和不满在他们心底滋生了多年,这时有人声称,要带领他们拿回失去的东西,找回昔日的荣光,可想而知汇聚的力量将会形成滔天巨浪。脱欧派深谙引导情绪的技巧,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并不像表面上那样风平浪静,暗藏的火药桶一直存在,他们不过是用名为“脱欧”的引线将它引爆罢了。留欧派显然不懂得这样的宣传手段,他们希望选民能够理智地听从专家们对脱欧潜在后果的分析,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拒绝“显然是愚蠢的”选项。而脱欧派的支持者大概会对此嗤之以鼻,他们的生活需要改变,而留欧只会一成不变,如果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改变就并不意味着风险。但同时脱欧派没有给他们关于未来的任何具体承诺,他们只负责造梦,不负责圆梦,他们或许也知道,梦的尽头不会符合任何一方的想象。

最终脱欧公投就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结束了,脱欧派的支持者们疯狂的庆祝胜利,留欧派的人群里则宛如世界末日一般死寂。然而这真是属于哪一方的胜利之夜吗,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半英国人认为他们有所失去,而目前为止另一半人也并没有得到他们以为的好处,只有一度看起来将会永无止境的脱欧谈判。援引一位欧盟官员的话说,“英国就好像我家里养的那只猫,它总是不断地挠门发出噪音,你以为它要出去,可当你把门打卡,它却只是站在门框上看着你。”英国人似乎放下了所有要紧的事,花了四年才终于把脚迈出了门槛,而大部分人好像都已经变得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念之前的日子了。“不过至少我们遵循了英国的民主传统,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在他们这样安慰自己的时候,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投宣布之时,有多少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脱欧的信念,他们本可以投给留欧,或是保留自己那一票,最终却败给了脱欧派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稀里糊涂地站在了脱欧一边。脱欧派第一次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分析选民,通过对选民画像找出潜在的脱欧支持者,然后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脱欧教育”,从而成功创造出新的脱欧派,这就是脱欧阵营能够以极高效率迅速增长的秘诀。试想一个态度游移不定的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对他精准推送的信息,一切都在暗示欧盟的弊端,他很难不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带有煽动性质的宣传是否背离了公投的初衷,以及结果是否能代表大多数国民的真实意见,或许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场公投除了满足少数政客的利益,成为了新媒体选战宣传的试验品外,并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一场胜利。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决定了英国长远未来的一次投票,意义远大过普通的选举,而英国人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四年。

 6 ) 《脱欧:无理之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哪些探讨?

这部片子可以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去看的。权力到底掌握在谁手中?政府、百姓、政客?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掌握什么,才最有可能掌握权力?掌握钱,掌握信息? 编剧应该是个福柯粉。

就普通百姓来说,你的电脑不是你的电脑,你的人脑也不是你的人脑。你的电脑记载着连你自己也记不起的信息和你想隐藏的东西。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并且无需利益引诱的出卖你。Facebook光凭你的点赞就可以判断出你的性别、性向、种族、工作、爱好。你的人脑也在浏览电脑的时候被不知情的洗脑,比如推送的文章,推送的明星八卦。你被这些推送不断塑造与重塑了价值观。接着会发生什么呢?看似某件事情是一个个人选择的结果,但实际上这既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一个选择。比如“脱欧”。“脱欧”如果离你有点儿远,那么,不妨想想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你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决定。如果说盗梦空间里影响你的决定的方式是进入到你的梦境里,那太费劲了。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接受推送,浏览推送。就完成了。所以说交给百姓投票,是一种“伪赋权”。

所以说,未来掌握信息数据的人也许会真的站在权力顶层。注意,是掌握数据的人不是分析分析数据的人。

乱扯一句,联想到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Neo-liberalism)。一直被诟病的一个弊端就是摧毁民主。又想到片名,uncivil war “civil”本身是有“公民”的意思的。“无理之战是”一种翻译。“民主的崩塌”,也是一种。

 短评

难道罗胖不是演得比马脸好?

2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光看舞台作品上并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就知道,对于英国创作者来说脱欧是个热门又棘手的问题,除了表达混乱现状与晦暗不明的未来。我很喜欢直接去探求原因的,120分钟的剧集讲了一个原因“打法有问题”,如果能有更多的120分钟会更好。(我选择罗胖!

4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推荐

take BACK control, make xxx great AGAIN

7分钟前
  • 阿土婆
  • 推荐

看完更加肯定了现阶段James Graham的政治戏较之于照顾对岸受众的屏幕更适合本地的舞台,屏幕表达及说明性内容损失了太多可挥发的空间,The Vote、Labour of Love等戏的精髓恰恰在于台下观众席里不时蹦出来的各类诡谲笑声(不。言归正传,因为早就知道是以怎样的预设立场来拍,整个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指代好几个)系列波折,所以看完最终成片的唏嘘感也宛若一个必中的投球。还有就是,Richard Goulding,一个长相如此不着边的朋友竟然神级还原了忧郁版Boris(不。哦豆瓣把编剧信息写成另一个同名美国人了??已提交修改;Channel 4出品+本土早10天OA咋又被一坨坨营销号划重点成“HBO开年大戏”......

11分钟前
  • ピー助
  • 推荐

从可忽悠性和失语这两点上来看,全世界人民还真是出奇的一致呢。表演方面,卷福自然是演得不差,不过,想获得更大突破估计需要有意识打破这种轻微Anti-social的角色套路。罗胖在这部里忽然变帅了是怎么回事?越来越喜欢他啦。

13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和大多数电视电影一样拍得寡淡如水,同样的题材做成纪录片明显更有意义。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有明显政治主张倾向的民众在总投票人口里占比其实不那么重,主要是因为存在太多像荒凉社区里的老夫妻和focus group里的痛哭女人那样的老百姓,听不懂复杂的数据和术语,只知道日子过得艰难,没有希望失去方向,迫切需要现状的改变。Leave代表着Change, Take back control也带着股对抢夺有限资源的一切宣战的气势,显然比死气沉沉Remain和花哨理想化的Stronger Together的吸引力大得多。再加上大数据分析精心定点投放的简单易懂富有煽动性的Propaganda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助攻,民粹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

15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Cyberpolitic这个题材从netflix算出纸牌屋开始 被翻来覆去地嚼 看过了Scandal、Miss Sloane还有一系列美国侄子们出品的各种政治剧,到brexit这个英国叔叔这已经很难挖掘出新意 本来可以写得更深刻,结果因为非要和大数据较劲反而沦为了本尼的个人秀,还是很扁平的那种,和Melrose比差的太远 为了本尼的脱发再加多一颗星 凑合看看。

17分钟前
  • 糖仙贝
  • 推荐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事件让“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走入大众视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高度相似性,但在英国脱欧事件中,多米尼克·卡明斯(本片主角)实属一个异类,他远离政坛多年,却突然选择回归,他的回归并非为了民众权益、政党利益抑或自身收益——好像他只是想赢,赢得这场“游戏”的胜利,然后夺回控制权(take back control)。最终他真的赢了,用非理性、煽动性的方式颠覆了英国(也许他从没想过要颠覆这个国家)。对政治行动模式和英国政治环境熟知的观众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对其余观众也不失为一部科普电影。希望未来能看到更深入、更详实、多角度的“脱欧”题材电影。

18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确实是太无聊了点,一开始James Graham慢慢搭建Vote Leave框架给人感觉是要憋个大招的,结果丫还是把剑桥分析门拉出来炒冷饭,四舍五入不就是《危机解密》🙄怪不得和HBO几乎同步播放,通过剑桥分析门事件,把美国也拉进来当垫背了,意思我们有脱欧闹剧,你们有特朗普上台,我们还是难兄难弟,就差共.克时艰了(咦)

23分钟前
  • 明日歇業
  • 还行

7.5分。英国脱欧公投绝对可以在史书上记上一笔。一个愚蠢的政府是怎么为了逃避责任而把事关国家未来几十年国运的决策交给完全没有概念的公民手上,而公民们又是如何作死了以后又想反悔的~~普通民众的从众心态真是被掌握得太好了,所谓的民主为什么越来越变成反面教程,这还看不透吗? 最好笑的是最近要无协议脱欧了,竟然英国佬又开始反悔了??尽管我一直同意欧盟根本维持不下去,但这样内斗到如此也真是刷新三观~~议会既不同意首相的脱欧计划,又不同意无协议脱欧,那你们想咋样啊???看看明天梅会不会辞职吧~~~不知道之前的约翰逊,或是她自己下台的时候,会不会反悔当年的决定吧~

25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梗好多,信息量好大,故事的讲述角度有点局限,感觉其实可以更加精彩?本尼解锁了一个脱发的角色,为每个英国男人宝贵的头发鼓掌。

27分钟前
  • 九爻
  • 推荐

能想到take back control这个口号真是神来之笔,谁到了中年对自己的人生没点儿失望啊,谁不觉得生活过的不如想象中的好,谁长大之后不感叹生活不如小时候那么幸福快乐,人是这样,民族共同体也是如此。

29分钟前
  • Lucida
  • 力荐

无论这部还是《梅尔罗斯》都是卷福用来炫技的,他用特别不同的演法满足自己的表演欲,也让人们看到他技术上的可能性,但至于整体故事而言,实在太一般了。

3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坐着地铁骑着自行车却操着唐宁街的心,操纵着亿万普通人的命运

36分钟前
  • roja
  • 推荐

题材很好,但是没有把各方阵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形拍出来,整体略显浅薄。卷福变秃福,应该叫《脱发:无理发师之战》。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又名“网络时代煽动民粹主义教科书”、“看英国选民有多幼稚”。在一个没有直接民主传统的国家,第一次直接民主试验居然就关乎该国前途,几代人的命运,一切都如儿戏一般。这部电影也还原了这个儿戏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更大的儿戏。对于不知道英国怎么就脱欧了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带有极强预设立场的)科普片。对所有对直接民主还抱有幻想的人来说,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民主早已和民粹主义近乎画上了等号,而社交网络,让我们可以删去“近乎”这两个字。

40分钟前
  • 酔·不流涙
  • 力荐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在这个时代,某些偶像的脑残粉是这样,看起来高大上的民主公投其实也是这样。

4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我错过了30min的信息。。。。。。为什么是90分钟版本? 政治还真的是恐怖到无孔不入。

47分钟前
  • 劉二智
  • 推荐

这是卷福为以后光福后收视率如何而做的民意调查。

49分钟前
  • camac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