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克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艾德·哈里斯,马西娅·盖伊·哈登,汤姆·鲍尔,詹妮弗·康纳利,巴德·库特,约翰·赫德,方·基默,罗伯特·诺特,David Leary,埃米·马迪根,Sally Murphy,Molly Regan,斯蒂芬妮·赛默尔,Matthew Sussman,杰弗里·塔伯,诺伯特·魏塞尔,埃弗里特·昆顿,安娜贝勒·格维奇,约翰·罗斯曼,肯尼·沙佛,萨达·汤普逊,Robert O'Neill

导演:艾德·哈里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波洛克 剧照 NO.1波洛克 剧照 NO.2波洛克 剧照 NO.3波洛克 剧照 NO.4波洛克 剧照 NO.5波洛克 剧照 NO.6波洛克 剧照 NO.13波洛克 剧照 NO.14波洛克 剧照 NO.15波洛克 剧照 NO.16波洛克 剧照 NO.17波洛克 剧照 NO.18波洛克 剧照 NO.19波洛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9 16:12

详细剧情

  波拉克作为当时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明星,但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的、充满野性的灵感,将灵感运用于油画作品,使他的内心世界得以表达,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又与其形成强烈的矛盾,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于是,他酗酒、颓废,却从不停止创作。充满怨愤的生活逐渐吞噬他的婚姻、事业、信仰……直到1956年的一个夏夜,44岁的波拉克走完了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偏执者的诉求


       这部电影被作为作业要求观看时,我有些惊讶。因为这部片子的导演哈里斯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之一。他为了这部片子付出了十年时光,他身心投入,从生活习惯到爱好的模仿和体会,终在2001年,将波洛克的短暂一生重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我在大学时看这部电影,已经带着一种敬畏之心,但却没有过多的去剖析。而几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还需要完成一篇观后感,我总觉得很有缘分。
《波洛克》的开头和电影一小时三十六分钟之后镜头里的内容是大部分相同的。但是,不同在于《生活杂志》的特写,作为了全片的开头。这本在1913年创刊的杂志,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引领着时尚潮流,而它出现在本片的开头,在我认为是寓意着一个关键。随后,镜头转向本片的男主角杰克逊波洛克。波洛克在被簇拥之中的眼神,平静的凝望远处,那个凝望的人还未出现,就回到了九年前。本片才算是正式开始。但是,看完这部片子的第一遍,再重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觉得,那个开头,就已经将哈里斯认为的波洛克的一生大概讲述了。在短暂的繁华的开头,波洛克的巅峰时期,“声望,迷茫,李”这三个关键词是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具体印象。而波洛克的一生,也在这三个关键词里就能得到大部分的诠释。
       本片中,固定的年代定位细节运用的十分饱满,影片开头虽然已经表明了时间,但是,就算没有显示,酩酊大醉的波洛克咒骂着毕加索,早晨起来时广播里有关日本准备侵略泰国的事件,也将发生时间基本锁定在二次大战期间。在二次大战爆发之后,欧洲大量现代主义艺术家流亡到美国,给美国的绘画注入了新的生机。然而,在这期间,美国本土的画家貌似在极力寻求一种“美国式”的艺术形式。而毕加索这样在美国声望极大的欧洲艺术家,也难免让波洛克这样土生土长的美国画家产生既爱又恨的矛盾情绪。但是,本片并没有将波洛克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全部演绎出来,而是将1941年11月作为开端。因为,这个时间是波洛克生命中的转折点。这个时间,我们不得不提到画家格兰汉姆,他赏识波洛克的才华,因而在他组织的一个画展,邀请了波洛克也送作品参加。波洛克在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画展上,认识了李•科瑞丝娜,她的出现意味着波洛克生命中的另一个转机。因此,双重意义使得哈里斯认为,这个时间作为开头刚刚好。
       本片将波洛克生活的环境变化,情感变化等影响因素穿插在波洛克的创作变化之中,让我自然而然的能感受到这个画家他创作时的情绪。在他前期的画作中,虽然会出现一些晦涩难解的形象与符号,但是其中的无意识的自动性绘画动作已经初露端倪,比如他直接用颜料管往画布上挤颜料,根据感受来组织画面上的线条和色块,但是后来他给佩姬画的那副巨大的壁画作品中,这种自动性已经达到一个高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着空白的大画布连续枯坐了几天而未动。终于在烟雾缭绕在他眼前的时候,他看着飘渺的烟,按捺不住的绘画冲动在短时间内迸发出来。他用大刷子蘸着黑颜料,用最直接的表现手法,没有顾忌的表达着他的情绪。最后的效果,完全没有所谓的形象,只剩下奔腾充满力量感的色彩线条铺满整个画面。
         而后,在他和李一起在长岛的几年里,偶然的终于发现了滴洒在地上的颜料的奇异效果,这是造化之光与内在需要的相遇,其实这也解决他绘画观念的最大问题,因为手持画笔往画布涂抹的动作仍不纯粹,没有办法使他心无杂念的随情绪作画。不免带有意念的杂陈的干扰。然而,通过颜料偶然性的自由流体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有手不能替代的生动性,而且前一遍色和后一遍色之间并无明显的相互冲突,遮盖,最后的效果,就是,近看非常有奔腾的力量感,而远看就非常柔和,满幅的感觉也开拓了抽象艺术的领域。这样,波洛克部分借助造化之功,部分仰仗以往对于画面形式控制的素养,在每一幅画里纯化释放着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绪,他满幅的走动和滴洒,也使绘画脱离了架上的静态概念,而进入到一种具体的动态行为之中去了。
        全片对于波洛克的技巧其实并没有细究,而更多的侧重描绘了他创作情感和内心世界。在片中,我看到了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偏执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他的情感表达真实而没有修辞。他不会在意世俗的眼光,在壁炉里小便,在访谈时用“做爱”这样直白的字眼去回答。(但我却觉得恰到好处)。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纯粹的表达。电影里有一段,朋友认为他的画太多无趣的蓝色需要修改。即使在喝醉的状态下,他也不愿意去修改他的画。他的成功是偶然的,却又貌似是必然的。因为他这样崇高的灵魂,无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被淹没。他对于情感的表现,借助着自己的情绪。这让我不经联想到伦勃朗和梵高等人。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非要如此如此疯狂才可作画。然后,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的生命里,除了画画其他的貌似都一塌糊涂。他们在正常的世界里,貌似没有办法找到出口。其他任何事都没有办法做的很好。可是只有在画画里,他们能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在定格的画面里,你能看到流动的生命,各种情绪从画框里迸发而出。透过表面的静止,和灵魂产生共鸣。
       现代艺术的意义为何,在波洛克的访谈中,他回答道,那是当代诉求的表现。而他不止一次的用自己的画,来表达着他的偏执和迷茫。他不知道声誉对他有什么用,他也不知道如何能让自己的心永远鲜活而不被困扰。因此,他的死是最好的诠释。他成名之后,并没有昧着良心,转型成靠画而生的商人。他没有办法欺骗自己,在同样的画法背后,已经没有灵魂和灵感。因此,他的偏执和纯粹,让他没有办法在没有思绪和灵感的世界里苟活。死,是唯一的完结。就像他的每一幅画一样。他的生命像他的画一样,在他认为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刚刚好的结束。他的一生就像一幅画一般,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时代的印记。长存在这艺术的长河之中。
       
      

 2 ) 画影系列⎮不羁的灵魂

美国导演艾德·哈里斯执导并主演了《波拉克·波洛克》(2000年),电影以出人意表的水准,荣获了两座奥斯卡金像奖。艾德·哈里斯为此花了整整10年时间,沉浸研读这位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波拉克·波洛克(1912-1956)的传记。波拉克被公认为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

艾德·哈里斯精心揣摩画家的内心与行为,可以说完全融入了画家生平的创作情境中。影片对于画家的刻画不免有用力过猛的痕迹,让人有费解和突兀之处,但总体上还原了波拉克所处的真实状态。反叛的画家,都有一个不羁的灵魂和一颗疯魔的心,让人难以忘怀的也正是这一点。

杰克逊·波洛克1912年生于美国怀俄明州,1929年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1943年开始转向抽象艺术。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不作草图,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完全凭着直觉和经验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

影片正好切合了波洛克绘画的极致探索。波洛克绘画的根本意义,在于摆脱一切束缚,追求极端的自由和开放,它促使了人类大胆创造意识的发展。

波拉克作为当时西方艺术的领袖人物,以其超乎寻常的天才和胆量创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画作品,并为行为艺术的创立打下了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艺术明星。

波拉克并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传统创作的精神激发了他原始的、充满野性的灵感,将灵感运用于油画作品,使他的内心世界得以表达。

但自我封闭的个性又与其形成强烈的矛盾,加上对社会、对文化的不满,将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渊。他酗酒、颓废,却从不停止创作。充满怨愤的生活逐渐吞噬了他的婚姻、事业、信仰,直到1956年的一个夏夜,44岁的波拉克走完了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一位见过波洛克的人回忆道:“进入波洛克的画室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艺术家把他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完全展露在他的画室之中……当他作画的时候,他沉湎于吓人的行动之中。”

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继而构建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分享创造这些色块的经验。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征。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大教堂》《蓝杆:第11号》等。

2016、11、20—2016、11、25

 3 ) 创造与毁灭交替驱使的艺术生命

波洛克(1912-1956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人)是第一个被欧洲关注的美国抽象画家,他改变了从欧洲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期美国做为欧洲艺术追随者的角色,他推倒了美国一直以来坚守具象主义的绘画语言。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滴彩画”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

当然,美国当代艺术的蓬勃,离不开二战后美国军事、科技、经济、政治的强大为艺术奠定的土壤,离不开强大经济吸引来资本、众多移民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但之所以波洛克能够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典型代表,得益于他受内心创造力与毁灭力交替驱使的艺术生命。

波洛克,他深沉、他疯狂,他怯懦、他暴躁,他就是这样一个分裂的存在,他的自我怀疑令其艺术生涯时常濒临毁灭,他的自我摆脱让其创造力衍生出神来之作。波洛克将情绪投入画作中,设法逃离艺术对于技巧的要求。最终,他执着的挣扎和摆脱让他脱颖而出,被时代推到“最了不起画家”的位置上,却也将他推向毁灭的终点。

波洛克9岁时父亲就离家出走,在冷漠又控制欲强的母亲以及性格同样懦弱的哥哥陪伴下成长;1929年波洛克就学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本顿;毕业后他参与联邦政府艺术规划工作,开始了近十年经济上贫困、事业潦倒的艺术生经历。波洛克用狂饮烂醉逃避麻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以至于一同生活的哥哥和嫂子都难以忍受他醉酒后暴力发作。

1941年,在波洛克即将被哥哥嫂子推弃之时,一个坚强、才华横溢的俄国犹太移民女人出现了,她就是画家李·克拉斯纳。她伟大的献身精神为波洛克提供了心灵的港湾、事业的舵阀和的生活的保障。但她却无法改变,亦或可以说催化了波洛克的悲剧结局。影片《波洛克》就从李·克拉斯纳走进波洛克生活的这一年开始。以波洛克和李·克拉斯纳矛盾重重的婚姻为重心,用这段婚姻给波洛克艺术与生活带来的凯旋、坠落、毁灭,连缀起波洛克生平中的主要人与事:

1.身后的女人

影片中,穿着红色大衣的李·克拉斯纳与带着黑色礼帽同色大衣的波洛克走在街头形成强烈对比。一个热烈张扬、一个深邃低调,既冲突又格外搭调。这是李·克拉斯纳拜访波洛克家里的画作后的第三周,羞馁的波洛克才赴约参观了纽约西九条23号李·克拉斯纳工作室。

李·克拉斯纳这个早早地抛弃具象,用抽象的形式表达感受的前卫女画家。她崇拜“通灵”诗人兰波不沾染俗世意义的任何使命与纯粹的野性状态的纯真。当她看到波洛克的画时,她看到了色彩与线条迸发的情绪。她真的懂得波洛克,她要成为波洛克的缪斯和支持他走上圣台上的人。

波洛克的哥哥嫂子搬走后,李·克拉斯纳正式开始照顾波洛克的生活、打理波洛克的所有艺术推广事务。这个以前连咖啡都不自己煮的前卫女画家,一步步向波洛克的经纪人、秘书、保姆、妻子转型。

这一时期的李·克拉斯纳积极地利用人脉联络着艺术品收藏家、艺术批评家,想尽一切办法向纽约推荐着波洛克的作品。而波洛克要么在小房间里闷头创造,要么在酒吧里diss同时代画家释放不得志的苦闷。

此时的波洛克是坚持自我的。他不满意他人的艺术风格:“抽象主义画家戈尔基是个反刍的奶牛,抽象主义画家弗朗茨·克莱恩就是个妓女,毕加索是个过时的画家,新行动画派画家德·库宁还可以还在探索”。而面对李·克拉斯纳“你不能为抽象而抽象,抽象要有现实的根源,依托自然”的看法,他坚持到:“我就是自然。”

2.崭露头角

在李·克拉斯纳积极的推荐下和朋友的介绍下,波洛克的小屋迎来了他的伯乐,大名鼎鼎的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的工作伙伴霍华德·普策尔。霍华德·普策尔看过波洛克的画后赞叹到“天才”。在的推荐下,波洛克在霍华德·普策尔的推荐下,佩吉·古根海姆决定造访波洛克。

影片中,当李·克拉斯纳扯着醉酒的波洛克往家里跑时,撞见门口怒气冲冲的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时,不禁替波洛克捏了一把汗。好在佩吉·古根海姆重新爬上波洛克家里。看到画的佩吉·古根海姆气一下子都消了,她看到的画不同于她旗下画家千篇一律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波洛克终于赢得了首次个展的机会(1943年11月7日现代画廊),并且获得佩吉每个月150美元的津贴。

画展办起来了,但对于波洛克来说更像是打开他安乐窝,接受外人指点的尴尬。如所有创作人一样,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希望大众可以认可自己的风格。这种开放的体验让波洛克紧张焦虑,特别是面对艺术评批家克莱姆和报纸的评论,波洛克十分介意,而且画展上并没能卖出一张画,这让波洛克开始审视、怀疑自己。

为了完成佩吉别墅壁画,波洛克将房屋打通,制作了一个大幅画板。当他在白色画布边徘徊,画布上大大的影子与他相对,正如他内心孤独、彷徨又庞大的欲望,一无保留地投入在画布上,却难以清晰。他望着画板好几个星期发呆迟迟未能动笔。终于踩灭一只烟,用他创作的决心。他此时的画法充满情绪的层层叠加融合:长直线条的宣泄、涡旋曲线的挣扎、块状色彩的充斥、横行撞色泼洒的不羁、白色调和的纠缠……当李看到精疲力尽、仿佛被掏空的波洛克,她兴奋地跑去看画,波洛克复刻自我灵魂漩涡的画,她的微笑是懂得不必解释,波洛克的壁画成功了。

3.自我怀疑

自画展后长期自我怀疑的苦痛一次次地将波洛克杀死又唤醒又杀死又唤醒,酒精无法让他不再痛苦只能让他暂时逃避,清醒后不知道该庆幸还是遗憾,脆弱的内心,任何一点刺激都会让其崩溃。又一次醉倒在外面苏醒后,波洛克敲开家门对担心的李说:“我受够了,帮帮我”。

为了让波洛克调整心情,婚后的李与波洛克来到长岛斯普林斯小镇生活。乡下人热情友好、可爱的野生动物、蓝天白云、田野河流,美好的一切仿佛开始治愈着波洛克,他开始潜心创作、甚至偶尔享受耕种的乐趣,李一边陪伴着他,一边偷偷拒绝着朋友们的探望,她希望波洛克投入到创作上。当波洛克提出生个孩子时,李坚决反对,她认为做为天才画家,生孩子是事业的阻碍。这让波洛克明白了李在他身上寄托的期待到底是什么,无疑给波洛克带来了压力。

影片用一次艺术收藏家佩吉、批评家克莱姆等人来波洛克家聚餐,描绘了当时波洛克对自己艺术作品的不确信性。批评家克里姆对波洛克说:“你又回到形象中去了,颜色就是颜色,平面就是平面,不应该有其他意义。超现实主义把绘画与写作弄混了。”大家的评论让波洛克感到不安,他将画架搬出来几乎要马上修改,可下不了笔。众人感到惊讶。克莱姆忙开解到:“这是你的艺术,别人的感觉都无所谓。你不能毁了自己的艺术。”

4.破陈出新

这样的乡下1947年1月,波洛克的作品行情并不乐观,几乎无法维持他们的生计。

1947年处波洛克在做画时画刷滴淌下来颜料在地板上留下的图案,他尝试利用这种方式作画。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然后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波洛克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当李克拉斯纳看到波洛克的滴彩画时说:“你成功了,波洛克,破陈出新。”

而从波洛克与批评家克莱姆的对话可以了解到此时的波洛克苦恼于快要支撑不下去的生计。

波洛克:“没人知道我的存在,谁会谈论我?你是唯一一个,克莱姆,你的称赞对我有什么用?”

克莱姆:“波洛克,这是新生事物,你必须给它时间。”

波洛克:“我们没钱了,我现在每天去海边用脚趾挖蛤蜊。”

克莱姆:“美国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你现在做的是整个美国最原创、最富有活力的艺术。其他评论家迟早会意识到,你只需要坚持。”

不久波洛克接受了《LIFE》杂志的专访,他回复了许许多多的质疑声:“忘掉一切单纯的望着画面,就像看洒满鲜花的床单,不用为作品的意义绞尽脑汁。”

1949年11月,如克莱姆所说,波洛克的名字被大众熟知了。他在秋季个人画展中的30幅作品卖出了25幅,他成功了。

有人质疑液体颜料流动性带来的难于控制。波洛克回答说“我从来不利用偶然性”。事实上,波洛克的滴彩画真的没有那么简单。1999年物理学家兼艺术家查理·泰勒利用计算机分析展示了波洛克的绘图与自然界发现的分形形式之间的相似性。这印证了波洛克自己说过的话“我就是大自然”。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家证明了波洛克的分形在观者中引起与计算机产生的分形以及自然界分形同样的减压效果。

5.自我毁灭

但是这种减压并没有在波洛克自己身上作用。成名的他接受录制绘画电影的工作,但是影视拍摄对他绘画过程的断章取义和艺术加工,让波洛克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中途李劝波洛克不必要逼迫自己拍摄,只要专心绘画就好。但波洛克认为停下来不礼貌。痛苦中,戒酒两年的波洛克再次端起酒杯。

此时的波洛克精神已经出了问题,一点小刺激都会唤起他体内不受控的野兽。影片用波洛克望向李·克拉斯纳的情节反应波洛克不稳定的状态。他看到的是李·克拉斯纳微笑的却充满担忧和恐惧的眼神。

画家克利福德·斯蒂尔的崛起,让波洛克又一次陷入焦虑,面对波洛克的歇斯底里,李希望他停下酒杯拿起画笔,波洛克认为这是给他的巨大压力,两个人争执不断。波洛克开始出轨,他和他的长期情人露丝·克里格曼几乎是公开的在一起,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爱李·克拉斯纳还是露丝·克里格曼。在露丝·克里格曼那里他能够感到放松,而失去李·克拉斯纳他的生活失去支撑。面对波洛克的出轨,李愤怒却默默远行欧洲、默默忍耐。

1956年,在一场车祸中,44岁的波洛克走完了短暂的一生。突然想起波洛克在纽约李·克拉斯纳画室里看到的兰波那句诗的前一句:“统统去吧!行进、重负、沙漠、烦愁与愤怒。”波洛克终于用毁灭结束了他所有的痛苦。

同样是画家的影片,同样有不被世人理解的艺术理性甚至是窘迫生活,但不同于欧洲画家类影片的浪漫、忧郁,《波洛克》显得阴郁和沉闷,看完以后感觉情绪仍在影片之中,不一样的体验。

 4 ) 从1到100

在生活当中,你有为融入团体而大同过吗?在生活探寻的过程中,生活充满着许多未解,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公,人类存在着许多不善,有时候我们会为迎合而屈同。可我们内心里是不快乐的。

画家波洛克·杰克逊一开始给观众的直观感受是个怕事的小孩,眼神老是微低着,不怎么说话,又彷佛一只谨慎的小鹿,特别是酗酒后小鹿更像是楚楚可怜的。所以影片以低沉的色彩为基调,彰显了画家波洛克一生从忧郁性格到最后貌似变化明朗性格的过渡,从容地讲述了画家波洛克·杰克逊传奇的一生。电影以主人公巅峰时期为分界线,分别讲述了主人公10年前以及5年后的传奇人生。波洛克一生的传奇色彩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期的迷茫时期、中期的发展时期、后期的巅峰时期。

初时的画家波洛克是迷茫的,颓废的。如果说平常人的颓废是得过且过,那波洛克的颓废是彻底的。平常人说我很颓废,可是他的内心还是奔腾的,手上也没有停止过工作。可波洛克的颓废是酗酒后犹如乞丐式睡街巷的无声控诉。这个时期的他,作品没有被大家所认同,自然的也就没有走进大家的视野,所以他将生活的苦闷通过酗酒来控诉。同时他自身是内向的,需要依赖他人,一开始是他的哥哥桑迪。但是最后桑迪因为工作搬离了他。他失控了,在餐桌上手舞足蹈了起来,俨如一个精神疯子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他抱着哥哥桑迪大哭,乞求着哥哥不要走。桑迪说:李过来带你走。从此,他跟李,一个一生中扶持他的人一起生活。

李欣赏他的才华,遇他,识他,爱他。在影片的最后,波洛克说:我欠那个女人的,没有她我早就死了。波洛克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李,一个让他能继续作画,让他得到更多机会展现自己,走向人生巅峰的女人。但是对于李来说她是不是幸运的呢?李同样的是一名画家,在我看来就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妻子,一位再难以遇到的挚友。在李的陪伴鼓励支持的作用下,波洛克的画作渐渐崭露头角,得到更多展览的机会。作品得以进入大众的视野里,得到采访和电影拍摄的机会。慢慢的,他的大名也渐渐被大众所知道,走向人生的巅峰。可是,在盛名到来的同时,波洛克忽略的是什么,慢慢丢失的又是什么?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波洛克不停地想要展现他获得的成就,甚至拿出杂志《现代艺术》里提到他的文章读了起来。可是除了李应和他,其他的家庭成员包括孩子都忽略他,说:毕加索难道比你的家人更重要吗?波洛克就像是一个不懂得照顾他人,只以自己为中心的家人,他不知道家人也是需要关怀的。

影片来到5年之后,随着时间的进展,主人公封闭的个性是否得到了释放呢?波洛克从花店回来站在曾经耕种过的草地上,旁边是李给他寄来的信:玫瑰是最美的深红色,我想你,希望你也能看到玫瑰。如果能收到你的来信我会很高兴。这儿的画差得离谱。你还好吗,杰克逊······她知道波洛克已经带第三者去见了他的朋友们,可依然让波洛克决定所有事情。她待他温柔,爱他如一日。她为他打理好一切,让他有更大的空间作画,她为治愈他搬离城市。到最后尊重波洛克的决定远离他,可却依然爱着他,想念着她。波洛克每周打着去进行心理治疗的借口开车去锡达找第三者,在巅峰过后的波洛克看似像一个平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在自己即将被后起的艺术家所替代时为自己抱不平,大声地朝李争吵并且说要把李弄死。他可以自己驾车去找他在锡达的佳人,认识佳人闺蜜的时候也没有那么的拘谨了,好像他变得正常了,他自己也说她是她最后的机会。可是5年后的他开始酗酒了,再也不能像那10年期间一样清醒地作画,再也不能完整地完成一幅又一名为《深渊》等的画作,好像他真的江郎才尽了。但是否他真的活成了平常人,治愈了自己呢?

李离开后,波洛克有时会把自己蜷缩在床上,像10年前蜷缩在街道上的一样,抽噎着。不同的是他的身上是干净的,衣服没有脏兮兮,也没有染上大块像褐黄色的颜料,而且他还答应了佳人要一起去海边。但他又开始沉默了,没有回应,也没有主动说话。他去接佳人时没有再下车去帮忙拿行李,没有帮忙拉开车门。他有时候会停下来思考着,眼神停滞,隔绝他人。他开车在路上加速前行,最后车祸身亡。在看似正常的外表下,可能骗过了所有人,却最终骗不了自己。可能我们伪装得好像,俨然身边的人,但我们的思想只是暂时被禁锢了,总有一天演不下去。

生活是什么?我们所有人都在一直追寻。是谁又看清了呢?看清过后又是怎样子应对的?有些人在苦苦探究,但又害怕看清。追究完后,一生就又过去了,可能是传奇的一生,又可能是浑浑噩噩的一生,反正结束了。

画画是波洛克找寻自我的窗口。融入也是每个人想要做到的。有些人在融合中,却又丧失了自己。我们一直在寻求融合,慢慢地走向终点。我们被孕育来到世界上,才开始有了1,我们开始延续自己的生命,拼命生活、探寻,然后留下了2······25······50······55······99,终点。

 5 ) 影片《波洛克》观后感

从艺术创想尼尔口中无意间知道波洛克的滴画,深深爱上了他不羁的画风,第一次感受到了抽象画的美,也深深地好奇他作画时的状态和方式,于是专门找到这部影片想从中找到答案。最爱影片中波洛克作画的片段,油迹洒在画框外,这种挣脱的力量犹如野马,让观者感到非常酣畅。波洛克的确是位杰出的画家,然而,他怪异的性格缺陷却是我无法认同的。妻子Lee成就了这位行为艺术之父,这位抽象主义巨匠。

 6 ) 短评写不下

Pollock是这样的人么
我一直以为他很骚的

但怎样去看一幅画
就像我们看花
它很美
它有什么含义?

—How do you know when you finish...with the painting?
—How do you know when you finish making love?
Pollock的意思是
别再问我这样的傻×问题

新的作画方式使人愤怒?
但我们该看到的是激情
是本能

你是Jackson Pollock
你怎么能不画画?
不!画!画!!!

我猜电影有点过火
最崇拜的是他老婆
真是奇人中的奇人啊
伟大的女人

Pollock你知足吧
除了画画你还能做什么?

 7 ) 波洛克

1.画作太抽象,只是觉得挺有层次感的,完全读不懂想表达什么意思。

2.画画本身这件行为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画作本身。

3.波洛克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想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一方面却不想去听取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4.波洛克挺自大的,对毕加索很不屑甚至有种藐视的程度。也许所有艺术家都会有种自信的元素在里面吧。

5.很俗的一句话,所有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个默默付出的另一半。

6.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8 ) 让画自己说话

这部2000年的独立制片,曾经获得奥斯卡男主角提名。我很喜欢Ed非常有激情的表演,其实任何表演,到了能好看的地步,真的是到了角色与自我合一的程度。
比如Ed本人就画画,所以到拍摄最后,片场Pollock的画室真的就成了Ed自己的画室。当然,在绘画上,他们还是找到了一批很牛的人。那些人能够很精准的在画布上复制Pollock的画。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看小说,中间提到关于混乱和复杂性有这么一个论点。说Pollock的画虽然看起来混乱(chaos)复杂,但其实复杂度不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传真机,在A地用语言描述他的一副画,在B地则可以靠描述完全还原他的画。而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的画,虽然看着井然有序,并不怎么复杂,但是它的复杂度却非常之高。以至于根本不可能作到那样一个传真机,来完全复制它。
Pollcock也许是美国20世纪最有争议的画家。喜欢他的觉得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解放的传统的绘画方法。他不用画架,把画布当作墙或者地板,用刷子滴/甩颜料,身体移动的宛如舞蹈或者中国太极拳。而看不上他的人,也算是恨之入骨,觉得他那些根本就不是艺术,乘机取巧,哗众取宠而已。
这部电影里,更着重刻画他的人生如何挣扎。从最初对自己作品认同感的渴望,对名利的渴望,到对创作能力的渴望。不够自信却有非常渴望外界的认同和赞扬,于是就小船不可重载,最后恢复酗酒,无法做画,混乱生活后车祸身亡。
他的妻子Lee,是他的画的最忠实支持者,更是放弃自己的绘画事业,身兼妻子,保姆,朋友,监护者,经纪人等多重角色。
从某个角度上说,Pollock是个被宠坏的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心理承受力,社会能力都是个孩子。于是他一味的从外界索取,得不到就发脾气酗酒。但他的心里,隐藏着那么多的不自信,怯懦。看他那么肆意的浪费自己的生命,觉得可怜又可恨。恨不得跳到镜头里摇醒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连Lee那么强大,改变他能让他平静创作的,也不过是那么两年。
于是看到Pollock,我就想起梵高。他和放弃画画的那个弟弟的关系,也是很有些像梵高和雷奥。而Pollock和妻子Lee的关系,则让我想起顾城和他的妻子。只不过Lee更强大,她坚持不生孩子更是在忍受不了的时候转身走开。
但如果没有Lee,也许Pollock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名气。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Lee按照自己的意愿,让Pollock尝到了出名这个极甜的水果,他也许会径自在生活里堕落下去,在艺术上有何惊人之作也未可知。而Lee自己本身,在绘画上也许会有更多的成就。
有时候,爱的人想去拯救,但不知道这种拯救是否也是另一中束缚。这本来就是两难的事情。
不管Pollock的故事怎样发生,这部电影都很强大。看片后花絮,知道这部电影的筹备拍摄,前后用了九年时间。
拍电影的起因也很有意思。Ed的父亲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商店工作。有天给Ed寄了一本书,Pollock的传记,作为生日礼物送给Ed。并附言道,也许Ed可以拍部电影。
而Ed本人,长相很像Pollock。于是,这部电影,就是Ed自演自导完成的了。

 短评

1938年他反叛了本顿的写实风格,1944年他反叛了毕加索的变形风格,1947年他的滴洒风格成型:“艺术源于无意识,好艺术家画的都是他本人”1950年他痛哭:“假如我知道怎么好好地画一只手,我会去画这种废物吗?”电影剪辑了不同时期的反叛、愤怒、凌乱,无限重复构成他的一生,暗合分形法则。

4分钟前
  • funny_vee
  • 还行

Ed Harris自编自导,稍显拖杳,略有诗意,本来还蛮期待看到波拉克全身作画、及受到墨西哥壁画家影响这些段子的。全片跟大部分文艺片一样,没高潮,只有结局。我一直认为pollock妻子的才华的展现也是他致死的原因,╮(╯▽╰)╭ 还是别找太相似的人的那个伴侣吧,压力大,三星半。

9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成功男人背后,必有个好女人

13分钟前
  • 蒼間
  • 推荐

Marcia Gay Harden实乃近十年来最实至名归最佳女配得主。

14分钟前
  • Nova
  • 推荐

影20441:看他的画就是一种潜意识的非意识流露——一幅画何时才算画完?正如你觉得何时ML完一样。滴画的随意加上自我秉性的控制,至于画作具体画的什么,感知即可,等你看了德库宁,你就知道这就是波拉克!

16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演技......能打十分么?

19分钟前
  • 最好的时光
  • 力荐

演员电影,看老硬汉ED HARRIS演颓废艺术家真是纠结。。。

20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知道他是因为建筑美术最后一次的课上老师让大家做的作业,不羁的画风当然拥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25分钟前
  • 糖烘烘
  • 还行

看过这个,阿基里斯与龟 里边的就都明白了.............

26分钟前
  • (.-°_°-.)
  • 推荐

4+1,最纯洁的限制级。必须要给和我生日同一天又编又导又演帅惨了的Harris多颗星!| Pollock的女人成就了他,同时又用“世俗”琐事毁灭了他。他真的从来没爱过主动示好的Lee,但总归要感谢Lee发现了他。孤独的人什么都不需要,尤其不需要一个试图改变他的人。Guggenheim的狗!严肃考虑入手一张

30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力荐

电影对于pollock性格心理各方面入手太参差不齐,发展到最后车祸实在是感觉跳过了一个很大的gap,但是因为ost和主观因素满星。。

32分钟前
  • BlueDancer
  • 力荐

为了拍摄波拉克短暂、痛苦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艾德 哈里斯用了10年的时间准备,里面的画都是哈里斯画的,就凭这些此片就该推荐。

35分钟前
  • 铁松
  • 力荐

四十年代的美国东村,画家们聊着TS艾略特和布莱克,听着本尼古德曼,急于摆脱毕加索米罗马蒂斯们的影响。穷困潦倒的波洛克开创滴画法,赢得了赞誉却无法摆脱内心的自闭与压抑。看惯了艾德哈里斯的军人形象,再看艺术家形象稍微有些违和,倒是德库宁的扮演者更有文艺范儿。汤姆维茨的音乐又一次加分了。

4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我很喜欢Ed非常有激情的表演,其实任何表演,到了能好看的地步,真的是到了角色与自我合一的程度

41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昨天小明姐刚上到美国抽象派今天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看他的滴彩式画法特别酣畅。每一个天才画家都是恶魔与天使。妻子亦如是。

45分钟前
  • 小.莹.子
  • 力荐

艾德·哈里斯的「方法派」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最大问题却是让观众们过分注意到哈里斯扮演的波拉克,作为传记电影的中心,观众们在电影结束后依旧只能留下泛泛的「古怪隔离于世界的天才」形象,对于艺术家而言,以作品与艺术入手,还是挖掘生活中的八卦与破碎,始终是电影(或者其他传记载体)的两难。

5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除了他的狂躁抑郁症,根本没有什么传奇色彩

55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Every genius is troubled | Art could be anything, 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 like life

57分钟前
  • 切╆
  • 推荐

就传记而言稍显单薄,对于人物酗酒和精神缺陷上的描绘太过了,远远过于他对美术的追求。

60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在课上跳着看完以后路人转黑了。可能厉害的画家都狂躁,抑郁,浪荡,绝望。拥有极端情欲和人格,与罪犯仅有一步之遥,差不多就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但还是会被开始那个投降自己未来妻子的眼神彻底打动。

1小时前
  • 细菌的志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