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 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17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汉娜·格罗斯,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科特·史密斯,阿尔伯特·琼斯,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卡梅隆·布莱

导演:大卫·芬奇,安德鲁·道格拉斯,阿斯弗·卡帕迪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

 剧照

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20:14

详细剧情

该剧根据1996年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和马克·欧夏克(Mark Olshaker)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Mind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改编。退休后的道格拉斯深入研究犯罪心理学,美剧《汉尼拔》(Hannibal)和《犯罪心理》(CriminalMinds)中的角色刻画也参考了书中的很多案例。

 长篇影评

 1 ) Edmund Kemper - an intriguing case

在看mindhunter,同时在看youtube上SKD的纪录片。serial killer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真是有意思的论题。目前印象最深前三,Edmund Kemper, Ted Bundy, Charles Manson。其中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感情最复杂、其行为和心理呈现形式矛盾性最强也最有趣的应该就是本剧里频繁出现的Edmund Kemper了。【建议观看Kemper真人的几个访谈。虽然很多人觉得Cameron Britton did a wonderful job,但真正的Kemper比剧中还要让人觉得intriging得多】

His story is a combination of abusive mother, psychological trauma, rage, loss of control, confusion, self-testing, self-loathing, self-battling, high intelligence and clear-minded crimes. 这是我看的这么多serial killer纪录片中,采访者(包括本部剧男主角原型John Douglas)表示同情和痛心最甚的killer,甚至有几位一度表示”I like him”, “he is a likable guy”, “never, ever felt unsafe in his presence”。

几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他的智商145,曾通过记忆survey的题目来通过精神测试。

他第一次杀人在15岁,对象是他爷爷奶奶。他讨厌他奶奶,但很喜欢爷爷。他说杀爷爷的原因是——不想让他deal with奶奶死了的这个事实,怕他受不了。

他跟很多警察关系不错,还曾经想做警察,因为2米多的身高被拒绝了。

他杀的几个女孩都是非常pretty, young, outgoing, innocent 的姑娘。但他杀死她们,然后砍下她们的头,与头和身体分别发生关系,然后肢解尸体扔掉。残暴至极。

他接触受害者的方式是开车偶遇hitchhiker,然后带到偏远处杀死,把尸体运回家处理。在开始杀人之前,他接了几个月的hitchhiker,车里藏着的作案工具不断升级,他说他想看看到底能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杀了最后两个女孩以后,他又接了两个女孩。这次他非常努力的控制了自己,甚至没有走女孩们要求走的一条通向他第一次杀人现场的偏远的错误的路,而是坚持把她们从正确的路线送到正确的地方。(他在采访的时候非常细节且冗长的叙述了这一段经历和心理过程。我觉得他很“proud”和“满意”自己控制住了。虽然他在一个星期以后就杀了他母亲。)

他母亲从小口头和精神上虐待他。他声称他其实一直把其他女孩当母亲的替代品来杀。他最后两起谋杀的对象是他母亲和母亲的朋友。他对母亲的尸体做了同样残暴的事。他对母亲非常憎恨,但又非常渴望得到她的爱。有一次他在复述母亲生前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居然哽咽了。一个平静地叙说自己残暴的杀人经过、分析自己动机、让人觉得几乎没有感情的人,哽咽了。

他在杀了母亲后开车离家,一直开了三天,最后停下在路边电话亭自首。”It had to stop.”他说。

他入狱后,帮助最早一批心理犯罪学家(比如John Douglas)建立了心理犯罪理论体系(像本剧里面一样,这是FBI的一个program,采访了很多serial killers,Kemper是其中一位)。他强大的分析能力和曾经的经验给心理犯罪学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角。

他在法庭宣判的时候,请求判自己死刑(而且是折磨致死)。他曾多次waive自己假释听证会,认为自己以无法融入外面的世界(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他确实口头威胁过几个采访者说要趁他们独处时伤害他们(就像最后集对Holden那样)。但他后来说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看对方的反应。For fun。

有些人说他让他们毛骨悚然,因为他重述和分析自己罪行的时候冷静、有逻辑、语速快、正常得吓人。如果不知道他犯下的罪行,很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别人的案子。他极度疯狂和残暴的犯罪手法跟眼前这个看起来平和、理性和显然非常聪明的人完全无法联系到一起。有人说他是psychopath,完全不会remorse,是个操纵人心的大师,完全知道对方需要听到什么,然后表演出来(这更像Ted Bundy)。有人说他更多的是antisocial,在成长的社会化和identity形成过程中遭遇巨大挫折,无法建立跟人正常关系,但明显会有remorse和conscience。这个人的思想、心理、完全分裂的行为,像个巨大而intricate的谜团,让人着迷。

根据几个纪录片的一点主观分析(obviously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materials to dig in, and they may show different pictures)

他因为强势、控制欲强的母亲,一直处于强烈的loss of control/power的状态,觉得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无法掌控。一方面,当出现矛盾的欲望和想法时(比如想杀人,但是知道杀人不对),他在做出行为前无法predict自己的行为,所以必须不断尝试、测试自己。如果能够“自控”,他也会觉得一定的控制/成就感。另一方面,Killing fantacy和真正实施killing让他得到了控制他人的快感,一种让他觉得更powerful的快感。因此他像沉迷毒品一样,先是沉浸在fantacy中,然后一旦开始杀人便无法停下。

从刚开始pick up hitchhiker的时候,他是用一种比较良性的方法获得掌控感:在pick up的过程中试着测试自己的自控能力,从能够控制自己的杀人欲望中可以获得满足和正面反馈。然而,他刚建立起的自信回家后马上会被母亲摧毁。光是自控已经不能填补他的失控感了,所以他turn to killing,一种让他获得更大快感和control的方式。一旦他lose self-control(第一次杀人),他就陷入了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在母亲面前被剥夺控制权的双重负面反馈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控制自己,以杀人的方式发泄自己在母亲身上的怒火,而这样的发泄让他觉得更难自控;另一方面,杀人的快感又不断给自己“in control"的delusion,不断增加正反馈。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他放弃了自控,投入到了killing spree中。也正因为如此,在最后终于说服自己“这样做不对”以后,他决定回到“自控”的轨道上来。在这次成功自控的经验后,他终于决定不再逃避和伤害其他人,而是deal with他认为的一切的源头:他的母亲。

我认为他是会有remorse,也会有负罪感和良知的。但是他因为从小没有得到爱,而且受到一定程度的abuse,无法与人形成情感联系,因此难以跟人达成共情。他从受虐待、逐渐心理变态、杀人、认罪、事后分析的过程中的关注重心一直是自己的感受,比如自己是否能控制自己,自己是否得到满足感。但是他的感受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说,他对别人对他的看法。因为一直受到母亲的贬低,他一直觉得自己在所有人、尤其是女性眼里都是毫无魅力、笨拙、socially awkward的人。所以他说自己虽然不是生理上不举,心理上却是不举的,毫无自信。也因此他要杀死受害者后再与之发生关系,因为他觉得活着的她们肯定会厌恶、看不起他,觉得自己在性上很无能、笨拙。只有她们死后他才敢放任自己跟她们发生性行为。

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智商。虽然他不是Ted Bundy那样典型的narcissist,而且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自卑和逃避,但他在interview的时候,一旦讲到他显得比较聪明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满足感的时候,会不经意流露出一点点得意的表情。他明显也认识到,或者自认为,他比很多人聪明很多。然而他在描述杀人的时候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流露,大多时候是cold, distant, indifferent的,偶尔会皱皱眉头。他跟Douglas说,他第一次杀人想的不是“it felt great!”,而是“it's so damn tough"。他并不是sadist,enjoy的也不是killing本身(他后来选择用枪直接结束受害者的生命,而不是用刀多次捅刺),而是死后对她们身体的绝对拥有权。

他对受害者肢解、强暴的行为,是他在自动或者强迫自己dehumanize和objectify受害者后作出的行为。也正是基于这种对受害者的物化,他通过与她们被肢解的尸体发生关系、保存受害者头颅,能产生“拥有”“所有者”的感觉。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不被爱的人经常会有的渴求:我希望能拥有一个东西,完全是我的东西。只是他的病态心理让他完全超出了正常的“possess”的范围。然而一旦他把受害者看成“人”,他会表现出一定的负罪感。这在他的一次采访里也表现出来了:”those PEOPLE, not THINGs, those PEOPLE would still be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loved ones, if I had the courage to make that decision (to turn myself in)”。他说这话的时候眉头微皱。

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和杀人冲动,但同时他的大脑又极度清醒。他可以清醒的知道自己这次会杀人,清醒的用小技巧打消受害者上车前的疑虑,清醒的知道要杀掉witness,清醒的提高自己的杀人技巧,清醒的利用反侦察手段处理尸体,也同时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错事。但是他的情感需求太overwhelming了,理性聪明如他也无力reason himself out。他一方面是用各种技巧躲避被发现,一方面内心又呐喊着求别人发现他、制止他。所以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没有顺从自己的理智逃走,而是打了那个电话。“It had to stop.” 他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拯救。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高效的大脑和非常失控、扭曲的心理的结合体。可怕的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遭遇,他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他一方面用着直觉和心理需求推动自己的暴行,一方面又用强大的大脑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步骤。普通人觉得这样的人可怕,因为他们看上去非常正常,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压倒他们,普通人觉得在这样的人面前非常vulnerable。实际上,这样的人的内心也非常delicate和vulnerable。想象一下如果他的母亲能够充分给予他关爱,家庭和睦,父亲留在身边,他也许可以心理健康的成长,甚至可能成为社会精英。毕竟哪怕是他遭遇了那些遭遇,犯下残忍罪行,在监狱服刑赎罪的时候,都能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他明明可以做个above-average的好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是一个智商远超145的super-high functioning psychopath, and cleverly mixed up some truths with lies so that some facts could be accounted for without revealing his true nature. All those leaking emotions and remorse were just pure acting. A world-class liar.

一些对Kemper是否是psychopath的讨论://www.quora.com/Is-Edmund-Kemper-really-a-psychopath

以及Quora上对psychopath(primary psychopath),sociopath(secondary psychopath),antisocial disorder personality和bordline disorder persionality的讨论://www.quora.com/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psychopath-and-a-sociopath-1

按照“psychopath是天生的,(生物)化学上无法感受情感” vs “sociopath可能有先天的一些因素,但主要是后天遭遇trauma形成的,情感和良知的缺失主要是对自己受到trauma的心理保护机制引发的emotional disturbance”来粗略划分的话,Kemper应该更像是high-functioning sociopath。

Kemper因为受到母亲虐待而不能跟人产生情感链接,变得易怒、不能自控的想伤害他人,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受到child abuse的6岁小女孩。我在另一部剧的评论里提到了她://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0281/discussion/615788010/

 2 ) FBI探员教你怎样做一项质性研究

用一天的时间刷完了这部大卫芬奇参与执导的《MINDHUNTER》,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美国,FBI的两个调查员,通过访问一些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人狂,梳理出他们为何成为变态杀手的动机和成因,从而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理论帮助FBI来预防犯罪和缉拿罪犯。
    整部剧的风格与《真探》类似,都有着慢节奏的剧情、暗黑的气质、双男主的设置也很相似,两人因工作成为了搭档,男一警探Holden是对工作上瘾、满嘴理论、有点神神叨叨的帅哥,长得有点像皇马的克罗斯+切尔西的莫拉塔;男二警探Bill是个五大三粗的中年男人,热爱快餐和高尔夫球,只是把缉凶的工作当做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因为常年出差,对老婆孩子多有疏忽。
    不同于以往探案题材的犯罪类美剧,这部剧既不像《真探》那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罗列大量证据、走访大量证人,用一季的长度讲一个极端宗教罪案的侦破,也不是《犯罪现场调查》或《犯罪心理》式的一集一案,快节奏的呈现出运用高科技以及缜密推理的破案过程,这部剧只呈现了三个犯罪案件,而且破案过程及其顺利,基本上被怀疑的前一两个嫌疑人就是最后的凶手,而且凶手都没有逃逸,是当地警局打个电话便一招即来......所以喜欢看有推理、烧脑的缉凶过程的,可能会失望。剧本反而更多着墨的地方是联邦探员运用谈话的技巧,逐步突破凶手心理防线的审讯过程。
    与《真探》里满嘴各种宗教理论,有点神棍的男一号不同,《MINDHUNTER》的男主致力于将凶手的犯罪行为理论化、科学化,所以这部剧也有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气质,整部剧里实践这一研究计划的过程很像去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整步骤。
    我觉得这部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项质性的学术研究范本:
    一、确立研究方向,提出问题意识
    男主Holden因一次人质劫持事件处置不力而被主管调离调查员的岗位,成为一名负责培训新人的讲师,他在授课过程中一直觉得FBI如今的办案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过去的江洋大盗、黑帮分子为钱、为利益而犯罪,现如今却有很多的犯罪者毫无缘由的进行屠杀,他希望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
    二、确定导师,进入田野,开启访谈
    因为跟随男二警探Bill到全国各地基层警局授课的契机,男主得以接触到了他的第一个研究对象:一个杀害了自己母亲和多名少女的变态杀手,从而正式进入田野工作阶段,开始访谈,并没有明确的访谈提纲,多数的问题是即兴提出,之后他通过咨询女友(维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在读),改变访谈策略,取得研究对象的信任,并尝试深入提问。因为学术能力上的欠缺,Holden这项因兴趣驱动的研究不知该驶向何方,他们寻求了Bill的一位朋友,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犯罪行为的熟女教授Wendy的帮助,Wendy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理论上的帮助,并逐渐被这项研究吸引,最后索性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小组提供指导,身份很像他们的导师。
    三、深入访谈,深化提问,分析编码
    随着这项研究计划的深入,他们得到了单位上级的资金支持,有了科研经费,研究逐渐步入正轨,他们有机会访谈到了更多的连环杀手,访谈的方式从最早的自由访谈,到后来更严谨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并誊写逐字稿,并从中捕捉信息,分析编码,甚至还逐渐规范访谈的行为准则,比如告知受访者保密协定,还比如Holden因为在访谈过程中,为了套取一个不配合的杀手而使用和杀手同样的语言而差点受到FBI“纪检委”的惩处,导师告诫访谈者要保持客观性。
    四、经验-理论-实证
    Holden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并不等所有步骤完成后再得出结论,而是现学现卖,把在访谈中得到的启发运用到嫌疑人的审讯,比如犯罪者与母亲的关系、性无能、引起性冲动的关键意象,这些都是造成变态杀人的动因,在审讯中,Holden即运用这几点顺利击溃了几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成功使他们承认了罪行。
    第一季结束,研究还未完成,我很喜欢这种带有学术腔调的美剧,另外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几位变态杀手的表演,让人不寒而栗,个个是《烈日灼心》里王研辉级别的,除此之外,剧中营造出的70年代复古氛围也很带感,非常期待第二季 ~

 3 ) 每集思考汇总……

第一集思考 1、龙勃罗梭打开的历史新纪元确定的几种犯罪模式:天性使然犯罪、激情犯罪、精神疾病犯罪、偶然性犯罪以及习惯性犯罪。 2、社会的异化使得犯罪动机走向复杂,缺乏逻辑。 3、随时代,人本身的复杂性更深层次被挖掘,人本身就不太好下定义,片中探员两次被问从哪里来,他无法具体回答就证明了这点。 4、单纯犯罪动机判断这个人是不可靠的,第一集想证明的是人在社会里受到的各种异化导致犯罪行为。 5、值得注意的是犯罪人并不知道自己被异化。 6、无逻辑犯罪值得被研究,犯罪是异化者的社会反应,这样的研究有利于人类探索自我。 龙勃罗梭曾就天性使然犯罪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长期在监狱里研究罪犯,研究罪犯的相貌特征,证明什么相貌更易犯罪,但这个数据来源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被推翻,另一方面继续解剖罪犯死者的大脑,以求得犯罪者的共同点,然而不能作为判断犯罪动机的可靠线索,反而为种族歧视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集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小乔的女朋友就是用来做证明题的。

第三集

犯罪动机的研究可以转向犯罪对象和犯罪人。 随机杀人如果不及时阻止,犯罪行为就回越加成熟。 无逻辑杀人者共同点自信 喜欢和执法者打交道 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 犯罪对象都能从母亲那里找到原型

第四集

极恶的"善"的真实性

熟人社会中程序无法得到保障。

第五集

情绪的伪装及自我欺骗

第六集

父亲的缺失是否合理

如何面对研究成果不能和其他专业有效沟通的挫败感?

第七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会在小时候形成某种偏好,但是否会因介入导致偏好的改变,比如责骂等方式?

第八集

小乔身上发生的是在论证深渊理论。

教授和猫之间的引诱投食行为暗示的就是探员和罪犯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你自得掌握了犯罪模式,到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规律这件事情。

 4 ) 连环杀手被定义的瞬间

(文/杨时旸)

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如今,这早已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词汇,更吊诡的是,这个词汇经过慢慢演化已经被涂抹上了浓厚的娱乐化的液汁,那些残忍又苍白的凶杀在被众多影视作品叙述之后,连环杀手渐渐在凶犯的本质身份之外衍生出了另一层奇妙的光晕,汉尼拔以及其他同僚们被描述为外表优雅,内心疯癫的行为艺术家。人们更乐于符号化地去认知这个特殊的群体,而很少有人去认真琢磨,“连环杀手”这个词汇的渊源,它像是一个天经地义存在的概念,用以准确无误地概括那一类特征鲜明的凶犯,但是,这个词汇的形成其实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灵猎人》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的,野心勃勃的FBI探员,霍尔登决定深入那些连续杀人犯的内心,“我们要防范他们,就必须要了解他们。”他这样说服上司,也这样说服自己。他和调查局里的搭档比尔-坦齐一起,利用他们去各地为地方警察授课的出差间隙,去往各个重型监狱,用录音设备和笔记完成了一组又一组采访。这种犯罪研究在如今看来再正常不过,只是,时间回溯到当初,这行为几近惊世骇俗。那些连续谋杀多人的重刑犯通常被毫无争议地认定为疯子和变态,他们被封闭在这样粗暴简易的定语背后,被鄙夷,被排挤,被抛弃,被扔进监狱的深处,而这群人在机枪镇守的铁笼之内,却被狱友们奉若神明的膜拜,令人不解的是,监狱外还有更多的崇拜者向他们投寄书信,那些接连杀害多名女性的凶手,竟然也有着众多女人为他们寄送自己的裸照,表达爱慕,袒露欲望。人们不解,疑惑,发尽牢骚,但从未有人想着去探究这其中的原由——那些杀手为什么以特殊的模式,固定的节奏,费解的仪式进行无休止的杀戮,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塑造出了这些残暴又独特的凶犯,又或者这些杀手是否是生来注定。探员霍尔登对这一切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兴趣,近乎迷狂。

描述连环杀手的故事汗牛充栋,大都愈发戏剧化,他们乐于描述惨烈或者邪魅,但大卫-芬奇参与导演的这部《心灵猎人》选择了一种笃定得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沉闷的叙述方式,他坚定的反高潮,反猎奇,不重述任何残暴案件的耸人细节,从这种角度去看,与其说《心灵猎人》讲述的是有关连环杀手的故事,不如说,它更多的是在探究“普通人”和“变态者”之间微妙的,暧昧的,难以言说的缝隙和差别。

很多人觉得《心灵猎人》在气质上近似那部著名的美剧《真探》——同样是两个男主角的设定,彼此互补又相互牵制,在外人难以想象的残忍隐秘的罪案中重新回望自我——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相像,《心灵猎人》其实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与深渊对视,进而被深渊吞噬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男主角更多的是与罪恶相切,并未被真正淹没,他时刻知道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也时刻明白自己与那些罪犯的关系,即便他经常去做一些另同事和上司匪夷所思的自选动作——为有恋物癖的杀手买了女鞋,为了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主动暴露自己的隐私,这些其实只不过是策略,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于旁人看来,这些举动危险且扭曲。

更何况,这个故事也并非是一部真正的双男主角的戏码,温迪-卡尔——一位优雅又干练的大学女教授加入了他们,这是三人团队的成型就是对于连环杀手研究系统化的过程,资金的注入,高层领导的首肯将这一切变得更加制度化和合法化,他们无需再偷偷摸摸地利用讲课的缝隙去监狱里做秘密访问,而是可以正大光明的进行研究。

当然,这个独特的工作不可能不对这些参与者产生心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毁灭性的,尤其对于霍尔登而言,生活中的细节会为他的狱中采访带去灵感,而那些连环杀手的言语也会让他以另外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其中有个细节颇可玩味,霍尔登和女友缠绵,女友穿上了丝袜和高跟鞋,希望以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状态挑拨情欲,霍尔登的手从女友的身体滑落到她的鞋子,突然停住——这个瞬间成为了一个绝妙的虫洞,让他突然从“正常”穿越进“反常”。他开始疑惑,觉得一切都模糊了界限,白天,自己在监狱里和一个连环杀手探讨着他独特的情欲指标,那些唤起他欲望的内容和物品,在他的归纳和想象中,那是属于失常者的,但他意外的发现,其实自己——一个正义的化身,一个正常的男人,一个不可能沦为连环杀手的探员,也会因为鞋子和丝袜而泛起相同的欲念。一切都轻微地抖动起来,变得莫测,不可言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界定常态和变态?有些指标是失效的,有些指标是臆想的,这让一切都更加复杂。他的工作初衷其实是立志于筛选出某种近乎犯罪基因和犯罪扳机的东西,但如今看来,那些失常者,变态者好像与正常人,普通人只隔着一层暧昧的纱,那个驱动犯罪的扳机难以揣摩。那个晚上,霍尔登从一场未能如愿的欢爱中失魂,掉落进了自己才知晓的漩涡。

通常而言,那些成为连环杀手的人们都有着破碎的人生,而这三个研究者,却也各有各的破绽和焦虑,霍尔登一头撞进了自己的执念;搭档比尔-坦齐的孩子患有孤独症;而看似桀骜的教授温迪-卡尔纠结于遮蔽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们都努力掩藏着自己的秘密,把所有焦虑留在那间设在地下室的办公室外面。他们得各自寻找解救自己的方法,比尔-坦齐手中接连不断的香烟,温迪-卡尔在楼下洗衣房中默默喂养的小猫,都让他们得以短暂的喘息,而真正的主角霍尔登呢?似乎他只能向着漩涡的更深处游去,于他而言,暗处的诱惑大于所有世俗的乐趣。这过程当中,他也有过无法遏制的越界冲动,因为那位小学校长怪异的举止,他开始介入,最终,让对方以疑似恋童癖的污名被开除,而这一切毫无证据,只是来源于他多次采访连环杀手后总结出的某些经验和来自学校的闲言。这算是拯救,还是罪错?谁又有权利在一个人真的犯罪之前,就为他们定下刑罚?但如果你发现某个人的行为符合你对犯罪模型的一切研判,却只能眼睁睁等待着悲剧发生之后才能采取行动,谁又能承受这样的心理重压? 这三个人处在一个暧昧的地带,接驳着光亮和黑暗,他们只能自己调试心理的阀门,不给黑暗吞噬,也不被光亮欺骗。

那是一个在飞机上可以尽情抽烟的年代,一个很多事情都尚未被命名的年代,一个人们还相信人心非黑即白的年代,霍尔登和他的两个搭档一起谨慎地为那一群凶残的杀手拼接心理模型,他试探着把那群人命名为sequence killer ——连续杀手,后来,一点点修正为如今广为人知的术语“连环杀手”,这个术语被偶然说出的瞬间,其实是历史性的瞬间。他们在那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在低垂的屋顶和苍白的白炽灯管下面,在缭绕的烟草和不停的争吵之中,开创了一个时代。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5 ) 音乐列表

摘录自Tunefind:

第一集 :

1.Peter Frampton/Do You Feel Like We Do

2.10CC/I'm Not in Love

3.TOTO/Hold the Line

4.Don McLean/Crying

5.George Benson/Breezin

6.Billy Clone and the Same/She's So Primitive

7.The Jetzons/I Love You

第二集:

1.Steve Miller Band/Fly Like An Eagle

2.Walter Murphy/ A Fifth of Beethoven

3.Talking Heads/Psycho Killer

第三集:

1.Atlanta Rhythm Selection/So Into You

2.David Bowie/Right

第四集:

1.Klaatu/Calling Occupants of Interplantery Craft

第五集:

1.The Sweet/Fox on the Run

2.Gerry Rafferty/Baker Street

第六集:

1.Fleetwood Mac/Albatross

2.Gino Vannelli/I Just Wanna Stop

3.The Boomtown Rats/I Don't Like Mondays

4.Gerry Rafferty/Baker Street

第七集:

1.Herb Alpert/Rise

2.Nick Gilder/Hot Child in the City

3.Bobby Caldwell/What You Won't Do for Love

4.Meat Loaf/Two Out of Three Ain‘t Bad

5.Exile/Kiss You All Over

第八集:

1.Tubeway Army & Gary Numan/Zero Bars (Mr.Smith)

第九集:

1.The Alan Parsons Project/I Wouldn't Want to Be Like You

第十集:

1.Led Zeppelin/ In the Light

2.B.T.Express/Express

==一份周推的美剧、港剧手册

 6 ) 剧中人物的现实原型

现实中的Robert,Ed和John

John Douglas,原作者,全剧也是基于他在1995年出版的回忆录《Mindhunter》改编。 (剧中Holden的性格设置和John Douglas在书里体现出来的差异挺大的。Douglas本人的声线和外貌也不太搭,第一次听惊到了……) Douglas出生于1945年,早年曾在军队服役。退伍后从事犯罪学研究, 侧写专家,前FBI组织BAU(行为调查支援科Behavioral Analysis Unit)主管,为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犯罪行为分析及现代刑侦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对抓捕美国连环杀手居功至伟。1977年,Douglas调入行为科学科,当时该科的主要精力还是教学,正是 Douglas深入研究罪犯心理,与在押的数十名重犯访谈,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作为首席侧写师,Douglas协助警方破获多起重大案件,为 FBI挑选并训练了其他侧写师。1990年,Douglas任行为科学科主管,正式将其更名为调查支援科(BAU),1995年退休后从事写作。中文译本有《犯罪分类手册》,《心理神探》,《破案之神》(两册),《黑暗之旅》,《恶夜执迷》,《从哈佛来的大学杀手》。

Robert Ressler,1937年出生,2013年去世。FBI探员,70年代和Douglas是同事,出版了四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专著。中译本有《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缉凶手记》。

Dr.Ann Wolbert Burgess,波士顿学院护理学教授。 1988年,Ann,John和Robert三人作为联合作者共同出版了《Sexual Homicide: Patterns and Motives》一书。

剧中三个角色是参考三位原型,选择了他们的一些经历,但是具体状况是原创的。

贯穿全季的“BTK杀手”,但还没有和FBI这条线搭上,现实中05年才被抓获。 本名丹尼斯·雷德,BTK是他自己取的名字,为“捆绑,折磨,杀害/ Bind,Torture,Kill”的缩写。他的受害者包括7名妇女、1名男子和2名儿童。他在1974年至1977年间共杀害7人,其间还向警方和媒体致信承认罪行,气焰十分嚣张。沉寂25年后,又写信给媒体,公开1986年杀人的信息,在他落网后,警方发现帕克市1985年和1991年发生的两起杀人案也与“BTK”有关。目前在监狱服刑。

原书出版的时候,BTK和绿河杀手都未被逮捕,Douglas对二人有所提及和分析。

Ed Kemper,1948年出生,真人身高达到2.06米,体重140公斤。15岁枪杀祖父母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和医生们关系良好,甚至还会让他参与管理。出院后杀死六名女学生,因而被称为“女学生杀手”。在杀死母亲和母亲好友后主动自首,被判处终身监禁。本人极其聪明,有很多采访视频,非常健谈,剧里一些台词是他采访时说过的原话。 由于剧中Ed Kemper戏份很多,加之本人仍在监狱服刑,有在讨论他会不会看到这部剧。

Jerome Henry,在1968——1969年,杀害了至少4名女性。1969年被判处终身监禁,2006年死在狱中。

Richard Speck,1941年出生,少年时期就屡次犯罪。最为出名的罪行是在1966年,潜入南芝加哥社区医院的宿舍里面劫持了9名护校学员,强暴并杀死了其中的8人,幸存者躲在床下逃过一劫。1967年被判处死刑,1973年改判为300年监禁。1991年死在狱中。

Darrell Gene Devier,1979年,Devier强暴杀害了一名12岁女孩。1995年被执行死刑。

Monte Rissell,在1976——1977年,18岁的Rissell强奸杀害了5名女性,还涉及十二起强奸案,被判处终身监禁。

 短评

我最爱的一类犯罪剧,没有开挂神探和刺激剧情,而是阐述人究竟如何对待无法理解的事物。它将原作案例纪实全部按合理的虚构故事线重组,完全符合逻辑。台词极还原,氛围和角色却是自己的,从原点出发一路狂奔,直到深渊回以凝视。除此之外,场景时代感和镜头切换的美感也使我惊叹。我所见最好的改编作。

4分钟前
  • 予渊
  • 力荐

结尾真棒,整个剧都提升了。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感觉在芬奇拍的那几集(尤其是最后两集)里,男主演技变好了,以前从来没这么切实的体会到导演对演员表演产生肉眼可见的影响。

9分钟前
  • \t^h/
  • 还行

剧版《十二宫》,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侦探剧,几乎完全就是靠着俩犯罪心理学专家之间的聊天以及同联邦罪犯们的对话来展开对犯罪动机的调查和追溯,更侧重于心理分析,不开挂重写实,整部剧质感很好,完全照着电影的拍法,但故事节奏偏缓慢,少了一些情节的爆点,总让人感觉很平淡,总体不如《真探》

11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没什么激动人心的破案,而是讲一个人凝视深渊然后被深渊凝视的故事……

15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问:大卫芬奇的作品和发电量不足的北朝鲜冬天有什么共同点?答:室内灯光永远不足,室外光线永远阴沉,人物基本不苟言笑,禁欲系的灰暗氛围,静水深流的死亡主题,一个日渐黑化扭曲的男主。

18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不过瘾,逛了好一会儿wiki、买了原著的书、翻出《十二宫》的碟听音轨、再找《废柴联盟》s5e3看一遍,这剧简直david fincher fan club exclusive pornography. 视听语言来说,从《纸牌屋》开启电视剧电影化这几年,这部应该是个新高峰。

19分钟前
  • zephyrus
  • 力荐

无论第一集多难看都要挺住,第二集就会渐入佳境,后面就欲罢不能了。

23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4.5;摒弃戏剧情节,聚焦饱含科研信息的对话,理论调查与实践运用结合完美,数案并行的脑力考验让人沉溺其中,谈话制造的情境模拟使观众拥有身临其境感,从而在对照案例时,引发剧内外的心理比照,专业性一流,编剧也是厉害;典型的「深渊回望」,探究人性黑洞,永无规则可寻,这正是迷人之处。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最后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是基佬,窒息了?

2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求以后不要拍Groff的床戏,他演弯演直都不适合性感路线啊。

32分钟前
  • helenharris
  • 推荐

审讯部分非常“沉默的羔羊”,最后两集像看到了“七宗罪”。傲慢自负不也是一种偏执人格?善泳者溺于水果然没错。(小乔演得太好了,完全忘记了是弯的!)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说网飞没有中文字幕的,我怀疑你们看了假的网飞

34分钟前
  • WeirdFishes
  • 力荐

好看,肌理极丰富,整部剧在灰色地带游走。探案的刺激与真相的不明朗互为抵消,执法者的热望与学术派的清高来回撕扯,男性向内坍缩的自尊与女性无远弗届的洞见彼此相照。乔的演技日趋层次丰满,天真而世故,专一又贪婪,温柔且薄情。最终集的急转直下点了深渊回望的题,一如那个爬满蚂蚁的金枪鱼罐头。

39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久与恶龙缠斗,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40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男主的选角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了,外形出戏就要用演技去补坑,然鹅这演技别说被坎伯等一众变态秒掉,连那几个小镇懵逼警察都比不上。想想爱德华·诺顿、杰克·吉伦哈尔比小乔还年轻时已经贡献什么演技,这种顶配的剧为啥不找个顶配男主。第二季也不能换人,导演难道不绝望吗。。。

42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没什么真正有悬疑感的剧情,还特别话痨。里面的罪犯精神分析现在是个读书看报的都懂

45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挺喜欢前四集,第5、6集围绕一个案子太多不必要的破案抓马感觉像在看CBS罪案剧,最后一集收尾还不错。Bottom Line:足够吸引人能一口气看下去。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男主天真的过分但是是不惹人嫌的那种

51分钟前
  • addict_who
  • 推荐

Debbie怎么能做到那么专注学习?

52分钟前
  • 江南小野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