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

喜剧片美国1998

主演:金·凯瑞,劳拉·琳妮,艾德·哈里斯,诺亚·艾默里奇,娜塔莎·麦克艾霍恩

导演:彼得·威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2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3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4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5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6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3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4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5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6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7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8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19楚门的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12

详细剧情

楚门(金•凯瑞 Jim Carrey 饰)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除了一些有些稀奇的经历之外——初恋女友突然失踪、溺水身亡的父亲忽然似乎又出现在眼前,他和绝大多数30多岁的美国男人绝无异样。这令他倍感失落。他也曾试过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但总因种种理由而不能成行。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觉自己似乎一直在被人跟踪,无论他走到哪里,干什么事情。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楚门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离这个他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去寻找他的初恋女友。  但他却发现自己怎样也逃不出去。真相其实很残忍。

 长篇影评

 1 ) 走得出桃源岛,走不出真实的荒漠

一、主题分析

“我们看戏,看厌了看厌了虚伪的表情,看厌了花巧的特技;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假的,楚门本人却半点不假。这节目没有剧本,没有提场,未必是杰作,但如假包换。是真实的生活。”桃源岛的设计者和总监基斯督在影片之首的独白意味深长。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说,我们所有的真实,实际上都是拟真。在拟真中,真实被从非真实中重新调制出来,产生出比真实更真的超真实,而这种超真实,“是从母体、记忆库的指挥仓中产生的,有了这些,真实就可以次第生产出来”[1]。而在《楚门的世界》里,这一理论可以有两种维度的解读。

首先对于楚门这一人物而言。他出生,成长,生活并且从未离开的桃源岛,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拟真产生出来的超真实。楚门生活在看似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美露,慈祥的母亲;好友马龙情同手足,邻里和睦友善,有着一份清闲的文书工作。影片中没有刻意展现情感的爱恨纠葛,工作的勾心斗角,或者是人生的大起大落。在这个世界里,楚门是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有着自己简简单单的快乐和遗憾。他的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超真实”的桃源岛里。在见到西尔维亚之前,他从未怀疑过这个真实;而只要踏出桃源岛一步,他就会发现这个真实是多么虚假。为什么从前的他从未想过走出去呢?影片过半后,基斯督道破真相,父亲死在大海的剧情,就是为了在向往成为麦哲伦一样的探险家的小楚门,畏惧大海,制造出他的童年的心理阴影。大海真的可怕吗?对于经过这一事件的楚门来说,可怕成为了真实。桃源岛是真实的世界吗?对于被无数人无数次灌输其为“地球上最棒的地方”的楚门来说,桃源岛就是真实的世界。基斯督指挥着、创造着楚门的记忆,把非真实变了超真实。正如鲍德里亚对现代社会真实现状的描述——我们所有的真实,实际上都是拟真。在拟真中产生出来的真实,他称之为“超真实”;而且这个“超真实”更致命之处在于:比真实还要真实。

第二个维度落在了楚门真人秀的观众们,甚至这部电影本身的观众身上。鲍德里亚曾经举出主题公园的例子来解释超真实产生的过程,公园中是电影里虚构的景象,人们的日常生活了无新意,需要在这个被制造出来的幻境中体验神奇。也许我们会觉得处于明处的主题公园不算什么,但是,鲍德里亚进一步的推论却令人震惊,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影视作品和媒介建构起来的。楚门真人秀正是一个活脱脱的例子,这部风靡全世界的电视节目,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播出,观众甚至会为它不眠不休。其中的一个极端,就是那位一直泡在浴缸中的中年男人。对他而言,楚门真人秀也许构成了他真实生活的全部。楚门的世界,给它的观众们生产了一个巨大的幻象,这里近乎完美,邻里讲信修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正如影片中基斯督所说,“桃源岛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这样的世界,无疑令人沉迷。其实与楚门真人秀类似的是,影视剧无论构建了怎样的世界,乱世,末世,虚构世界,大概都是一个高于现实世界,去除了现实中并不光鲜的、琐碎日常的世界。而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光鲜的东西,被投射在了影视剧上,然后通过广告等方式的反向输送,再次来到现实生活,并成为支配人们的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剧中甚至剧外的广告,是影视建构并支配生活的重要桥梁。在影片中,植入其中的广告比比皆是,比如每天楚门来到报亭之前,总有一个人在买《狗迷杂志》,与双胞胎大爷打招呼中突然被推到贴着“凯撒鸡”等广告的海报墙,妻子美露、朋友马龙聊天中“插播”的不自然的广告词……鲍德里亚说,“如果说我们是在产品中消费产品,我们在广告中,则是消费它的意义”。[2]他的意思是,被消费的,永远不是广告中的商品,而是广告的理念,因此广告本身反而成为了消费品。让我们想想观众们所看到的广告,马龙说“啤酒,本该如此”,楚门无意中喝的莫可可的镜头摆在片头花絮的右上角……同一品牌啤酒的标志,出现在酒吧的吧台(94’35”);楚门手中同款的杯子,握在了一位女性观众的手中(94’39”)。

作为观众,无疑是最该厌恶广告的,它每次在剧中出现都是那么滑稽可笑。然而,为什么剧中的明星们所消费的品牌最后还是来到了观众手中呢?因为广告本身并不能控制我们的意图,它所针对的是我们无意识的欲望。广告,是消费社会中制造欲望的武器。这种有了更高知名度的品牌的啤酒和可可本身并不见得会比其他品牌更加高级,更有档次,然而在电视中喝啤酒还有可可的人确实人人欲求成为的对象。消费它们的是红透世界的楚门真人秀的大明星——这才造成了人们的竞相追逐。而当楚门走出桃源岛,观众们转向其他节目,忘记楚门的时候,楚门不再是明星了,楚门喝的可可还会出现在人们的手中吗?而这个问题,不只是电影中才有的问题,更是现实社会的矛盾。鲍德里亚的思考是,如今这样一个“消费社会”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一个被影视,广告等等媒介制造出来的巨大幻象?人们的喜好,作出的选择,究竟是他/她自己的选择,还是身处这个幻象之中,在其所控制之下作出的选择?

影片的结尾,看透桃源岛之虚假的楚门选择离开这里。基斯督有一段耐人寻味挽留之言:“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骗。”他所说的他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正是前文所述的超真实存在的两个维度。一个是桃源岛的世界,基斯督以拟真塑造出来的超真实,对于局外人而言,这里无疑是虚假的,只有置身其中被植入记忆的楚门,才会信以为真。而外面已经成为一个“消费社会”的世界,与其说是真实的,不如说已经变成了更加巨大的幻象。鲍德里亚的语境中,拟真的过程其实已经没有了参照性的表象,拟真的背后页没有所谓的现实,所以,无论是楚门秀,还是楚门秀之外的世界,所构建的超真实,是比真实还要真实的伪真实。

那么我们一直要寻找的真实何在?楚门问:“是不是一切都是假的?”基斯督的回答是:“你是真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看你”。楚门秀一直所声称的真实,其实只在楚门——在这个一直被欺骗的真人秀的主角身上,他的情感体验是真的,他失去初恋的痛苦是真的,他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是真的,这些真实的东西,无论是桃源岛还是外面的世界,都阻止不了。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是否更为真实,抑或有更多的遮蔽,它诱导人陷入更大的幻象,这时候就不再会有人告诉楚门这一切都是假的了。当真实不再存在,当消费世界制造商品来控制人们的时候,如何消解它们对我们的支配,最重要的一点楚门已经拥有了——作为主体的自觉性。

二、镜头语言分析

本片镜头语言的最大特点在于“混合镜头”的运用,即电影导演的客观叙事镜头与基斯督的偷拍镜头的混合,两者界限模糊,共同推进叙事,使得电影不具有伪纪录片式的粗糙质感,而显得圆润流畅,观感上与一般的好莱坞商业大片几无二致。比如,影片开头上班一段,楚门推开门打招呼时画面周围的黑圈显示这来自基斯督的偷拍,而邻居一家三口打招呼的画面没有黑圈,是来自楚门的主观视点镜头。而后,楚门上班一路受到到汽车收音机内摄像头、书报亭摄像头以及鱼眼镜头(与双胞胎的对话)的偷拍,都是来自基斯督;楚门上班时,与同事的对话是典型的过肩镜头,撕纸的镜头来自楚门主观视点,而其中受到办公桌角遮挡的镜头则表示他始终未逃离基斯督的视线。

这两种镜头的混合,一方面表现形式是上文提到的两种镜头的交叉剪辑,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基斯督的偷拍实际具有考究、稳定的机位和构图,而不像《科洛弗档案》等伪纪录片那样追求手提摄影机画面摇晃的“真实感”。边框黑影、遮挡物、摄像头扭动的吱吱声响——这些与其说是偷拍行为的实际重现,不如是为了提示电影观众“上帝”基斯督的在场,是对楚门命运掌控的象征。例如,楚门被穿防辐射服的基斯督手下围捕时,金属遮挡覆盖了1/3画面,体现暴力机器的控制达到空前高度。另外,镜框中的楚门这一元素的多次出现,也与偷拍画面的阴影异曲同工,同时暗示了他被囚禁的处境。

对电视广告的讽刺则构成了本片重要的喜剧元素之一。在妻子美露和朋友达伦的“植入广告”中,演员一反电影常规(不能看镜头),突然望向镜头并推进镜头,演说广告词。这一戏仿电视广告的场面调度方法让观众从被隐藏摄影机构造的“真实幻觉”中醒悟,形成急剧反差,构成滑稽与荒诞性所在。

电影中,楚门秀的观众不仅仅是观看者。出现观众的段落中,导演将视点放置在电视机之上,将观看者反转为被看对象,使导演的批判矛头不仅单单指向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基斯督,更指向实际已不知不觉地被消费社会所掌控的电视观众。

另一个重要的镜头元素是面部特写。电影在拍摄基斯督时运用了大量面部特写,配上演员不苟言笑的表演,突出人物性格之冷酷,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另外,熟睡中的楚门的脸部特写,表现出对最隐私静谧的独处时刻——睡眠的近距离端详,这一隐私侵犯的画面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也因此被收入海报。电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之一是结尾楚门与基斯督的对话,基斯督在暴力无法阻止楚门以后,慈父般地劝说他。然而此时基斯督压迫性的面部特写和楚门在低位的近景俯拍刻画了这一完全不平等的关系。而楚门“早安,午安,晚安”的谢幕,则粉碎了基斯督塑造的“真实”的假象——这不是如假包换的“真人秀”,这只是一出囚笼中的荒诞剧。

写于2013.11

[1] (美)凯尔纳编,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128页-第129页

[2] (法)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203页

 2 )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滚滚红尘

秉持宁可重看经典旧片也不浪费时间看烂新片之原则,最近我又重看了《TrueMan Show》(真人秀 or 楚门的世界),8年内的第三次,世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和浅薄,已经远远超越了trueman show里的假设,如今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真人秀节目,偷窥似乎更能吸引观众,如果再有点像冠希这样意外的偷窥私隐,大家就不约而同不分种族不分阶层的hingh上天啦。

这次我倒没有往消费主义以及人的偷窥欲方面想,再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海上钢琴师》。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关于生命的故事,尽管trueman在一个设定好的幸福世界里长大,不知不觉接受预设的命运,尽管创造他的世界的神(节目制作人)警告他,外面的世界并不比现在好多少,一样充满了欺诈虚伪痛苦失望,但他还是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一心想要流浪远方,为寻找心爱的姑娘。而海上钢琴师1900,同样有令他情窦初开,魂牵梦系的姑娘,却惧怕外面的世界,觉得自己无法掌控大于船身的空间和大于船上游客的人际关系。宁可葬身火海,告别人间。

今年初看完海上钢琴师,我觉得这真是部好电影,但我对1900的选择真是失望,他是个天才,是神,没有一丝人间烟火味,他的音乐灵感从哪里来?天才。没有一点人间味,人间的艺术家,好像说书人柳敬亭,经历国难,见惯生死,尝尽繁华与荒凉,说书表达都会有大进境。音乐家亦如是,就算是演奏,个人的情绪情感都会反映出来,而将1900的经历放大一千倍,仍不及一个10岁小童。
将自己的世界越缩越小,似乎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人人都会有的天性---不如回想一下,你是否做了一份鸡肋型的稳定工作之后,犹犹豫豫不敢跳槽。我相信这种逃避现实的基因潜藏在任何一个人血液里,当然,勇于冒险的基因,也公平的根植于每个人身上。

比如平稳度过30年的trueman。他从小被安排的恐惧水,身边的师友亲人,又都在不停的向他灌输“这个小镇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去外面没啥意思”的观念,然而,终于爱情的火花一闪念,几秒钟的时间就点燃了他出走的火焰,他要离开这个和谐优美的世界,平淡而美好,并不是人类一生的主题,昨晚我终于看了《Big Fish》,有位田园诗人,无意入了桃花源,从此再也不思归,12年写了三句自以为天下第一的诗: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是最牛B的。这就是幸福和安稳带给诗人的--创作力的枯竭。

Trueman最终选择离开片场,告别舒适安宁的生活,被设定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他决心投入未知的滚滚红尘,这样的结尾可谓振奋人心。
尽管我们没有生活在片场,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无情的摆布,当你差一分没考上大学,差一个号码没中头奖,心爱的女孩儿琵琶别抱,最好的朋友插你两刀......你会有种永远无法摆脱宿命的噩梦之感,但正如某网站鼓吹的: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把控制我们命运的大手,就是我们分裂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懦弱逃避和勇敢进去的基因,每天都在交战着,折磨着每个人,让人退却,或让人不安于平稳的生活。
其实,有什么可怕?我不明白为何1900终于不肯下船,害怕人际关系?还是害怕失败进而失恋。大多数人注定度过默默无闻的一生,化为历史的灰烬,融入滚滚红尘,但失败又如何?一生寂寂无名又如何?生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不可逆之旅,是百折不回去拓展生活的空间,还是缩在破缸里晒太阳,最后都会死的。

不约而同的,两个故事都选择了爱情作为最大的动力,也许,这的确是激活这两种基因最合适的催化剂。

 3 ) 之后的世界

楚门离开摄影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实在再好猜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然后参加脱口秀,出书,起诉导演和制片公司, 被反诉……最后也许有幸能隐姓埋名改头换面退隐江湖,也许会成为什么公益活动的形象大使,也许一时鬼迷心窍投身娱乐圈,就成了个终生挣扎的五流小演员,还每天都会被所有(前)观众问候“楚门,你的智齿/便秘/痔疮/脚气如何了?”

这就是男版的娜拉离开玩偶之家后,所必须面对的我们世界的规则。

讽刺的就是:离开虚伪的桃花源之后,他却再也不会——至少很长时间之内不会有——“真实的”、“普通的”人生。没有人对楚门说“欢迎来到真实世界”。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不拍续集”,我回帖说“已经拍了,而且连拍三部,主演是基努•里维斯”,但看完之后仔细想想,还是尼奥要幸运得多。

对锡安来说,尼奥是救世主,而对我们的世界来说,楚门只是一个谢幕了的男主角。

怀疑世界的真实性这种事情,相信每一个衣食无忧智力正常的青少年都干过——就像尼奥的船长(名字忘了)说过,“我们很少解放成年人”,到了楚门这把年纪,因为亡父的突然出现才开始怀疑身边的一切,实在只好说他太迟钝。

当他挣扎,彷徨,困惑,甚至想要冲出摄影棚,观众都支持他。他们在为投射在他身上的他们自己的生活欲望喝彩,这无可厚非。但楚门并不是一个角色,一个演员——他们却常常忘了这件事(甚至他们也许还会兴致勃勃的参与投票,决定楚门下周是升职还是失业,离婚还是金婚。)

所以楚门谢幕之后,保安大叔们马上去寻找下一个节目;所以招待小姐们会像面对其他任何八点档一样评论着“他为什么不跟她一起走?”“他妈妈生病了,而他又那么孝顺”。

——妈妈生病是假生病,但楚门不去斐济是真不去。他不是工作与生活分得清清楚楚的演员,结束了这周的拍摄之后,爱旅游爱冲浪爱吸毒爱泡吧爱一夜情爱干什么都可以。

最大的赢家还是导演。他其实一点都不希望得知真相之后的楚门留下来,他只是在为他的杰作创造一个完美的故事高潮与结局——想想吧,这部世界第一的真人秀,要一个会看剧本会背台词会拉赞助会问导演“我演的怎么样?”的主角做什么?倒不如挑选新的主角,比如一男一女,一黑一白,从出生开始直播,让观众期待他们会不会在摄影棚的微型人海中发现彼此乃至发现真相……养成游戏不就是这么玩的么?既然不能读档,干脆重新开始——他甚至可以干脆选五个主角,逐渐长大、发现世界的虚伪,然后组成五人战队,十几二十年之后,必将有个更卖座的结局。

至于楚门,就算他再想回去,摄影棚也不再需要他。他已经是假的了。
————————————————————————————
写稿时提到了七八年前就听说过但一直忘了看的《楚门的世界》,于是找来看了。而我写的那篇稿,则其实是在拿这片子对比手冢治虫的《陌生人》——一个比这部电影要早得多的“真人秀”的故事。

我很有兴趣知道这电影的主创们看过那篇漫画没。

 4 ) 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恐慌

初中时候我写过一篇日记,描述了我一天的日常生活,结尾是上帝与手下的对话,大致上是说我们设计这个世界观察冉某的生活真挺有意思的。作为一个随处可见的故作深沉的初中生,我还在最后加了很装逼的话例如“我们都是上帝的羔羊”啥的。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很好,看了我这篇日记也没说什么,其实当时我已经病态到了认定她看过之后一准会把我敲晕然后带到上帝那汇报:“老板,这家伙已经看穿了。”想想那时的我的确符合妄想症的所有特征。 现在分析一下,也许那时正是因为我的自我意识太强烈,而生活过于模式化,接触新鲜事物太少,与社会脱节,因此无法产生融入感,以至于想入非非走火入魔。不过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正常初中生的通病,为啥别的娃虽然也是一副被作业压得蔫不拉即的鸟样但其心灵却如此单纯如此阳光如此灿烂呢?不由得令我怀疑---莫非我有人格缺陷?我是无法接受的如此可怕的事实的,于是我只能用“他们其实都这样想,只是憋着不说”来安慰自己。 后来看了《楚门的世界》,我热泪盈眶。这不就是我那篇日记的现实版么!再后来我发现藤子不二雄和手冢治虫都有若干个短篇说的是同样的主题,于是我湿了,我爽了,我腰不酸了,我腿不疼了,我上楼也有劲了!因为既然这么多人都为这个想法辗转反侧过,那它最多最多被划分为“青少年成长阶段中的一个常见心理误区”而不是“晚期偏执型妄想症的常见症状(备注: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就像另一种奇异感觉“既视感”一样,这种20%妄想+10%偏执+40%不真实+30%不信任的感觉也应该有个心理学名词才对,但我一直没找到。藤子不二雄的短篇里确实给这种感觉起了个名字,港版书翻译的是“疏离感”,我认为这个词只有七八分准确。 话说回来,那个语文老师也许真的是上帝的手下。因为当时我想如果她把我敲晕那就证明我想的是正确的,那么她也可能在想:这家伙现在肯定在想我如果把他敲晕就证明他想的是正确的,所以我偏不把他敲晕。于是我想:她知道如果把我敲晕就会证明我是正确的所以才不把我敲晕,所以正是不把我敲晕才证明她心里有鬼所以我是正确的...其实这就像玩剪刀石头布之前一人说“我要出锤”于是两人开始浪费脑细胞到最后两人都想晕了发现还不如蒙着出一样,一条无穷无尽的猜疑链,没意义没结果。 所以说呢,事实上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仍然不敢肯定这个世界是否就像我所看到的那样。

 5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6 )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楚门,true man。

观众以为他们在看一场真人秀,可那个楚门是真正的自己吗?

他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牵线木偶,那个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以上帝的姿态,为他创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完美的虚假。但是当那个封闭的所谓的世外桃源的真相被楚门洞悉,控制木偶的线,断了。他选择了抗争,选择了新的人生,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就算生命的轨迹被安排,就算生存在无数摄影仪的夹缝中,就算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正如楚门所说,你不可能在我的脑中装摄影仪。在这个科技和媒体的触角无法到达的地方,蕴藏着可以冲破一切束缚和阻碍的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电影是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是一部发人深省的黑色喜剧。楚门是生活在完美世界里的笼中鸟。而是事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楚门的影子,我们想去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想到梦中的“裴济”去,但现实总是有太多的阻碍,我们被迫选择无奈的退缩。
就像向往飞翔的鸟儿,被折断了羽翼。

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安逸生活,还是鼓起勇气,挑战人生?
是把残酷的现实当作借口,还是把它踩在脚下?
是甘心被人摆布,还是活出自己?

对于这一切,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

别人永远无法监视和控制我们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决定着人生的方向。要想活出精彩,活出意义,就要有去自己开辟人生的勇气和力量,不做任何人的附庸,活出自己。

而除了现实的压力,有些时候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在阻拦自己,比如软弱,比如畏惧,比如害怕吃苦。

楚门在找到那个封闭世界的出口时,他就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向左,是没有自由却安逸无比的生活,继续饰演楚门,
向右,是未知、黑暗却令人向往的世界,可以做自己的世界。

在这个时候,基斯督所创造的阻碍已经不存在了,唯一可以阻碍楚门的就是他自己的思想,而基斯督也试图去利用这一点,他劝诫楚门外面的世界同样充满欺诈和虚伪。楚门还是胜利了,他转身,迈向那道漆黑的门,从虚假通向真实。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他说了无数遍的台词,在这一刻,承载了多少的悲哀和欣喜。

观众在欣赏这场所谓的真人秀时,有把楚门当作一个true man吗?楚门就像动物园里被围观的猴子,人们表面上喜欢他,内心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他只是一个玩物而已。但是当他站在门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当他逃离那个世界,所有人为他激动和喝彩。 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刻,他们才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人。

这种发自心底的尊重与认同源于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活出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或许一切都会变得未知,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活在这种未知里,因为至少它是真实的。正是不可预知、不可名状的前路让人生有了意义和美丽。

 7 ) 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

被设定,被限制,被禁锢,主角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了30年而不自知。
记得当初看此片时,嘴是一直张着的,太震惊了。情节太离奇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样的人!

然而时隔6年再看此片,感到的却是一丝无奈和一丝悲哀。
其实我们都是楚门,差别只是,楚门最终走出了他的世界,而大多数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将在其中徘徊。

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被设定的世界里,我们能在周围生活中找到“被设定”的痕迹,我们也有着在被设定的世界里所难以达成的梦想(楚门的斐济),但是我们却像前半段的楚门一样,无法或无力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1.
楚门被设定,我们是能看到的。
安排的剧情和演员;为了控制他,尽力去影响他的思维,想法以及习惯(从小到教育,父亲溺死的桥段,报纸对桃源居住环境的渲染,海报对空难的宣传等等)。这所有的设定都让楚门感到,他在桃源30年的生活是那么的自然而惬意,整个世界本应如此。

梦想是一切改变的源。
楚门对他的梦想从没有放弃过,或许在平时没有太多的行动,甚至说对他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照样工作结婚。但是这个梦想却在他心里慢慢发芽。

然而,当你决心要走出日常的生活,去追寻梦想时,身边本来自然和谐的一切竟忽然变成了压力。
楚门想去斐济时,所感到的是来自工作,母亲,妻子,朋友以及从小就被强加的思想(水的恐惧,飞机的不安全),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压力。于是,他想追寻梦想的念头一次次被扼杀。

2.
我们被设定,多数人根本不自知
好好读书,将来才可以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的前途才会有好的婚姻,只有这样走,才会迎来成功!有钱,有地位,才是成功的人生!
我们从小不是就是这么被教育的么?是不是觉得很自然呢?难道就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么?当然不是,我们从小就被设定了,在每个人自己的“楚门世界”里。

然而我们有梦,这就是路开始的地方
不是所有人都想当科学家的,即便这话谁都说过。
成长后有人喜欢上了摄影,有人爱上旅行,有人钟情写作。我们都曾经以为找到了自己的“Laura”。但是现实的种种设定根本就不容许我们跟着自己的梦走。“爸,我不参加高考了,我要当诗人”这话只能招来现实无情的殴打。
于是我们妥协了,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继续。

我们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么?
-我准备辞职,我还是热爱诗歌,我今后要专心文学创作
-那怎么行?现在诗歌是冷门,不赚钱啊!你这样就等于废掉了啊,穷困潦倒的,以后怎么面对亲戚朋友啊?
-唉,也对啊。。。
但是,谁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为了他人口中的赞叹?
被设定了,所有才使一切听起来那么的理所当然。。。


当年的梦想呢?早已在地球另外一面的斐济岛上了


楚门走出来了,因为自己的梦想,因为不想在过这种平静而又安逸的生活,勇敢的令人流泪。走出去的不仅仅是楚门,还有龙套们对追求梦想的寄托,他们看到有人做了自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所以酒吧里的人疯狂,老太流泪,洗澡的人癫狂。

但是这种勇气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具备的!

于是,保安说,还有别的什么节目?看看其他的吧。
完成了对梦想的憧憬,普通人们回归各自的“楚门世界”,继续着平静而又安详的生活

 短评

就算是已经完全知道剧情走向也还是被震撼被感动。就算你能摄影我的一切也无法在我脑内安装摄影机。

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打开这道门,即便现实再最肮脏也请让我自己感受!关掉你的镜头,即使现实再无奈你也必须自己体验!

11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那个导演好恶心,那群观众更恶心,反乌托邦就是要反这班偷窥成狂的上帝。自由的意志是不能任人摆布的,如果我是楚门,但愿你永远不要让我发现真相,不然我将诅咒你们所有人——FUCK OFF, SCREW YOU ALL!

13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原来植入广告那都是人家美国人玩剩下的玩意儿……

1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安德鲁·尼科尔总能带来这种概念特别好的本子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而不仅仅是安定

24分钟前
  • jijo
  • 推荐

#继续补看250#剧本创意很赞,怀疑这根本不是电影,而是生命终结时的彻悟;走向所谓真实世界,虽也有谎言有伤害,但残酷的真实总好过虚假的美满;智勇者追求真理,胆怯者苟安于世,庸碌者永不察觉。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当你望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回望你。楚门之外的世界,又会有怎么样的窥探?最怕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求证自己身处在哪个世界。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后的震撼。从一出生就在全世界关注下,父母朋友亲人甚至所有30年的人生轨迹都在设定中的楚门,在逐渐剥开疑团揭露残酷真相后,他有勇气走出这个巨大的牢笼,而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楚门,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设定被限制被禁锢,又有几个会寻找自由挣脱桎梏。

35分钟前
  • 后天的雨
  • 力荐

年轻时候的金凯瑞真TMD 帅。尤其一头柔顺的头发。

39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如果再也不能见到你,祝你早安,午安和晚安。”

4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换句话说,他的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如果什么也没出现什么也没发现。再换句话说,所有的配角被迫清醒地站在这个虚拟的边缘,吃喝拉撒24小时待命,意识到此刻的高潮被以亿计算的人类消费着,除此之外生活的区别只是没有摄像头对着,不用去区分真或假。精神病和真实一线之隔。坚持到底你就赢了。

44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要想阻挡我 只有杀我

46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力荐

最讽刺的难道不是电视旁的所谓观众么?导演老头子都比他们真情实感多了 观众为了他落泪欢呼击掌又如何 之前却从未想过让他离开 之后也只是换了一个节目频道罢了

51分钟前
  • Qing
  • 力荐

不止一次的怀疑所有人都在演戏,而我却蒙在鼓里

56分钟前
  • 开心街的笨菠菜
  • 力荐

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和每名中国同志都应该看的电影,我们就是无数的楚门,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命运被操控在他人手中,大多数人还并没有发现,更多的人发现了也无力挣脱。心灵的顿悟是人生的必修课,你不去选择它,它就会左右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6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我是不是也在楚门的世界活着?

1小时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他用别人的相片拼凑出她的样子, 在这个虚假的,冷漠无情的世界里只有这份思念是唯一的真实

1小时前
  • 伊卡洛斯
  • 力荐

楚门最后走出小岛时,有一个声音说其实外面才是最可怕的。我想到了现在中国的体制内的工作,一成不变。但是确少有人敢于离开,其实我觉得离开是解脱也是一种冒险吧。人的一生也有很多的路可以选择,有人选择安稳,有人选择冒险去追逐!我们每个人只能决定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其他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1小时前
  • 红绍愿
  • 推荐

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a,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1小时前
  • 贾不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