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ID

动作片美国2003

主演: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阿曼达·皮特,约翰·浩克斯,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克里·杜瓦尔,约翰·C·麦金雷,威廉姆·李·斯科特,杰克·布塞,普路特·泰勒·文斯,瑞贝卡·德·莫妮,卡门·阿尔根齐亚诺,马绍尔·贝尔,莱拉·肯泽尔,马特·莱斯切尔,布莱特·罗尔,霍尔姆斯·奥斯本,弗雷德里克·科芬,乔·哈特,迈克尔·赫希,泰伦斯·伯尼·海恩斯

导演:詹姆斯·曼高德

播放地址

 剧照

致命ID 剧照 NO.1致命ID 剧照 NO.2致命ID 剧照 NO.3致命ID 剧照 NO.4致命ID 剧照 NO.5致命ID 剧照 NO.6致命ID 剧照 NO.13致命ID 剧照 NO.14致命ID 剧照 NO.15致命ID 剧照 NO.16致命ID 剧照 NO.17致命ID 剧照 NO.18致命ID 剧照 NO.19致命ID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16:00

详细剧情

一个典型而又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一个汽车旅馆里,住进了10个人,他们中间有司机、妓女、过气女星、夫妇、警探和他的犯人,还有神秘的旅馆经理。这天风雨大作,通讯中断,10人被困在了旅馆里,惊悚的故事开始了。  他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并且按照顺序留下牌号。10个人存活下来的渐渐变少,他们开始恐慌,互相猜忌,却无意间发现了彼此间的联系。但是,大家怀疑的嫌疑人却纷纷死去,谜团笼罩在旅馆狭小的空间里,这样的凶杀案件却有着人们猜不到的真相……

 长篇影评

 1 ) 由虐待小孩引发的惨案II

其实这是个家庭教育片,教育父母善待自己的孩子。
主角因为小时候的种种不幸的遭遇,精神受到创,得了人格分裂,最后在四年前中的四年前杀害了一幢大楼上的6名住户。在最后被判死刑前夕,他的主治精神病医生马力克发现了一本麦肯·瑞夫小时候的日记,这本日记更加印证了医生对于麦肯·瑞夫杀人是由于他有人格分裂造成的学说,于是医生告知法官要紧急提审麦肯·瑞夫,马力克医生和麦肯·瑞夫在法官面前对话要他消灭身体里所有邪恶的人格,于是便出现了旅店里11个人互相厮杀的戏。而在这场连环凶杀中,最后的凶手是小男孩所代表着的受妓女母亲虐待而产生的的人格。
导演用心良苦地告诉我们,善待孩子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你的原因,毁了孩子一生[央视脸]。

 2 ) 其实是致命身份

一个雨夜!11个人被困在一个汽车旅馆中,一个一个死去,而且死后尸体都不见了,貌似本格推理的架构,实则叙述性诡计的内核,暴风雨山庄模式与戏中戏模式的完美结合,非常完整且精细打磨的剧情,缜密通顺的逻辑,还有时不时出现绝妙的小细节,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导演很精心也很严谨,每个细节都有所指,会照应一个疑点,这部悬疑片的规律,开头是是倒叙,片头一二十分钟一头雾水,但当凶手被带到法官处质询以及小男孩、Ginny一起爆炸尸体却消失了之后基本上答案就全部揭晓了,实际上第十一个人或者说人格,所有人都会忽视的小男孩Timmy同时就是真凶Malcolm,而妓女, 也就是他的母亲为这一系列犯罪画上了句点。剧情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基本找不出任何弱点,悬疑片中的上乘之作。


   这部电影不像《死亡幻觉》那样故弄玄虚让人反胃,同时导演没有像大卫林奇那样故意刁难观众。虽然带有烧脑片色彩但目的并不是烧脑,其悬疑以及少量惊悚的气氛才是影片重点。

 3 ) 强烈被耍

最近大半个月,生活里的节奏过于呆板导致我产生了想看些能产生刺激的电影治疗松弛的神经。于是我求医问药讨到了这部被推荐者声称为悬疑片的《Identity》。
问路于他人的主要意图是避免在这个圈子让我看到夸张而不必要的扭曲镜头和虚伪的技术制作,事实这片子在这个方面也的确没有过分花哨的地方。在我以为这真的是一部去粗取精,行为正当的悬疑片的时候,一位医生将我们的主人公,连同我,一起唤醒了。
是的,我被耍了。
我是看推理侦探小说多于看悬疑电影的人。在我理解,一部好的悬疑片和一部好的推理小说应该具备至少两个共同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完整而精致的故事。故事要情节紧凑而有节奏,细节详略得当而前后呼应等等,大家早已达成共识。其次是公平公正的叙事方式。就是创作者不能隐瞒重要信息,这样结果才能在观者角度得以信服。诸如此类。
然而小说和电影是大不相同的两种艺术形式。比之于小说,电影过于丰富而具体:前者要求创作者能在诸多情节与画面中突出主体与重点,在悬疑电影中就是让观众至少应该是不错过重要的线索;后者则要求创作者不仅提供一些合乎逻辑的细节,还要提供一种抽象的氛围,而这抽象的氛围在小说中则是由读者自己去创造的。所以我认为好的悬疑电影,尤其是改编电影,最难而最重要的,就在于在这两点上的再创作。
扯远了,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似乎连我说的第二个境界都没到。意思是,就其故事和叙事本身来讲,都已经很有问题了;谈何后面的再创作。情节上来讲,它就根本不是个有疑有解的故事;然而它却不在叙事过程中告诉我们,这不是个悬疑片喔,这是个心理片。它甚至花了1/4个电影20多分钟的时间就为了把这些所谓主人公分裂的自我凑在一起,虽然凑起来这个过程也不大像悬疑,却也绝不像别的什么。也许是我足够愚钝,片子看完我才注意这个电影的标题是个人人都晓得的心理学术语;看呵,它的中文翻译具有着十足的掩饰性,《致命id》,充满了无数的邪恶与黑暗幻想。这样的假悬疑,让我伤透心。
任何一种东西,如果想要有它的identity,就一定要有一些和它同种类东西在根本上的共同点。悬疑片自然也是。我想我是把这片子当作悬疑电影来看的,在其中等待猜测与真相大白的快感;所以自然深感失望。然而如果作为心理片来看,电影的性格分析又太薄弱,导致成为最弱智的说教。我们从里面看到什么?很多人说,电影貌似也在一直作为一个主题而重复着,小时候的事会对孩子的今后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故事主体却又和它完全没有关系,极度缺乏表现力。这样空泛的口号式的所谓主题,甚至不如我国广大农村广泛存在的,已经可以形成足够心理暗示的,村口土墙上粉笔写的,生男生女都一样,有力量。
如果作为结论,我只好说,我理解这是一虚伪的以形式代情节的电影,在情节无法胜任一筹之时,妄图通过形式的剑走偏锋险胜。自然不排除创作者的anticlimax的创意,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弄巧成拙,让我这样深感被耍的人愤愤不平我为它逝去的两小时青春。

ps不管怎么说,我喜欢片子的结尾。就是所有人都以为天下太平的时候他杀了心理医生和警察那几分钟。这才有一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味道。

 4 ) 致命本我

本篇中文译名为<<致命ID>>,起初不太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看到其英文原名为 Identity 之后就更不明白了.
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一本有关西方哲学的书,才恍然大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组成.
其中本我追求的是纯粹的快乐原则.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而本我的英译就是 ID.
所以,所谓 致命ID 其实就是 致命本我.
同样,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所以,我们可以在电影中分别找到代表自我,超我的角色,当然还有诠释本我的小男孩.


 5 ) 致命id

电影整体都很紧凑,结局真的想不到本以为会留下善良的人格故事情节却出乎预料,独特的构思紧凑的剧情配乐等等。逻辑缜密天衣无缝的剧本,加上惊艳的反转结局,惊悚片的魅力就在于你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进行各种猜测,而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就在你就是去这个结果的时候它冷不然又给你一个意外,非常喜欢这类的悬疑片,很小的空间却给了你最大的想象力。

 6 ) 很不错的悬疑片,带点轻微的恐怖色彩

这是一部非常对我胃口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悬疑片,带点恐怖色彩。

还是来谈谈电影,当然是2003年的老片子,可能大家很多人都看过了。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夜,开场是一个心理医生对一个连环杀人的变态杀人狂的采访记录,医生在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个案,而不应该处决犯人,于是连夜照看听证会,希望阻止第二天将要执行的死刑。

故事重新开始,一个处于荒漠中的一家汽车旅馆。一名丈夫抱着受伤妻子冲进旅馆寻求救助,他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发生的车祸而受了重伤。

回到发生车祸以前,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这次车祸的发生,电影镜头分别从各个人的角度开始讲这个故事,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后面事情的发生,于是10个人就这么被大雨和洪水困在汽车旅馆。而且因为女主角的粗心驾驶,又撞坏了电线木,雨天手机没有信号,于是一切对外的联系都被切断了。一个典型的,从侦探电影角度来说的封闭环境构成了。接下来就是要死人了。

当然一般这种环境10个人最后肯定只会有一个人活下来,但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非常奇特的故事,包括离奇的司法。但是,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特点。

从结局倒过去讲的话,在电影的中段会揭开一个谜,其实这10个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名字都是美国的地名,他们的生日都是5月10日,他们被困在一个叫做乱葬冢的地方,这都不是巧合,而是故事开始的那个人格分裂的杀人狂的10个人格,在其中,只有一个是有罪的其他的都是无罪的。但是因为心理医生治疗的原因,10个人格不得不互相面对和磨合,而最终将只剩下一个人格。而那个有罪的人格,在这个时候,开始在这个心理世界猎杀其他的人。

所以每个人死的时候,身上都会有一个门牌,代表了他的代号。

最后当人们都以为真凶和约翰库萨克演的ED同归于尽的时候,真正的真凶才刚刚出现,电影的结局揭示了他是怎么布局杀死所有的人的,而他又是怎么利用了大家常识性的盲点。而在现实世界,这个犯罪人格同样的收获了押送他前往周立疗养院的心理医生和警察的生命……

有点压抑的片子,除了解决缺少精彩的桥段,关键在看之前还是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多重人格的故事,所以结局其实很好猜。只是特别喜欢ED这个角色在里面的台词。

他过去是一个警察,在试图拯救一个自杀的墨西哥裔妇女的时候,那个女的问了他一句,你觉得活着有什么意义么?

一般警察都是经过特殊训练,会说,还有家人,还有朋友,等等。可是那个警察在那一刻迟疑了1秒钟。

就那么一秒种,那个人看了出来,纵身跳下了楼。仔细想想,如果问自己同样的问题,现在的我,同样回答不出来。

 短评

如果放在现在看的话可能打分会下降2分,可是放在2003年,可以说是超前了

7分钟前
  • X
  • 力荐

没办法不打五星啊,虽然不到一半就猜到了结局。

9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对阿婆的《无人生还》的一个相当有才的致敬。

11分钟前
  • Philharmania
  • 推荐

他的人格实在是个竞争市场。由此可见,寡头和垄断未尝不好。

12分钟前
  • 还行

意外悬念很是过瘾。“当我上楼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吓得我都要人格分裂了!!!以后打死都不要再看恐怖烧脑片!!!!!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本以为是娱乐片,却是一部精彩的悬疑片,和《记忆碎片》一样,不到结尾不见真相。前段或许有些老套,但进行到中段的解谜阶段就很紧张了,后面的真相揭开后,又将剧情推向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高潮,难得的是在结尾,居然再次给了观众心灵一记刺痛。善与恶,原本就是一体的。 PS:1.以罪犯幻想之情节名义给剧本许多地方逻辑推理不足找到了借口2.Mhotel又有何寓意呢3.对影片营造的黑夜,阴冷,潮湿氛围很中意last.每个人或许都有多重人格,后怕。 H2 2008.7.12 03:38

20分钟前
  • Η²
  • 力荐

作为悬疑和惊悚片是非常成功的,但作为多重人格可能并不合适。人格能简单这么消灭的么?既然是在想象中,为何不能被再度唤起。

25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其实创意还是有点意思的,就是拍的太俗了

27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我是在电视上看这个片子的,之前有主持人介绍,然后主持人来一句,这是一部和人格分裂有关的电影,然后我看的时候心中就一直在默默咒骂这个主持人,真是实力剧透

29分钟前
  • 神探夏老师
  • 力荐

救命啊,金牛座遭遇大屠杀...

32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医生的治疗方案是让不同人格互相残杀以产生幸存者,但残杀所诞生的幸存者就不可能是最优人格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最不可能的那个人永远是最可能的

39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结局好狗血。俺还以为信橘子得永生呢。

40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精妙绝伦的剧本。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影片非常耐人寻味,切换焦点时镜头的微小变动更是非常隐喻。结局倒不出乎我的意料,这种片子到最后肯定会回头给观众一枪。编剧太牛了,前后呼应的巧妙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是6年前的片子,如今看来也生猛十足。

41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哇!我是那个被剧透了也觉得好看的人,我好厉害!

45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恐怖?剧情?科幻?探案?四不像!我也想搞上十个自己,大家一起玩dota

46分钟前
  • viking
  • 推荐

这种患者还是处决了为好啊。

48分钟前
  • 海扬尘
  • 推荐

又一部向阿婆《无人生还》致敬的电影,但是这种精神病题材很好写,就是怎么玄乎怎么来,根本不需要有逻辑,不需要交代凶手怎么装炸弹怎么把尸体弄没了的。不像阿婆写侦探小说就一定得把场给圆清楚,这样看来编剧的水平就高下立现了。

52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太好看了吧 一个半小时全程高能无尿点连台词都没有一句废话 九个分裂人格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57分钟前
  • 是诺曼底号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