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

动作片美国2014

主演: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迈克尔·佩纳,乔·博恩瑟,吉姆·帕拉克,布拉德·威廉姆·亨克,凯文·万斯,泽维尔·塞缪尔,詹森·艾萨克,安娜玛丽亚·玛琳卡,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斯科特·伊斯特伍德

导演:大卫·阿耶

播放地址

 剧照

狂怒 剧照 NO.1狂怒 剧照 NO.2狂怒 剧照 NO.3狂怒 剧照 NO.4狂怒 剧照 NO.5狂怒 剧照 NO.6狂怒 剧照 NO.13狂怒 剧照 NO.14狂怒 剧照 NO.15狂怒 剧照 NO.16狂怒 剧照 NO.17狂怒 剧照 NO.18狂怒 剧照 NO.19狂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00:12

详细剧情

1945年4月,德国纳粹已成强弩之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落下帷幕,战火正转向德国本土。绰号“战争老爹”的坦克小队队长唐·柯利尔(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刚刚与战友经历了一场殊死之战,疲惫和愤怒早已胜过了对战争的恐惧。休整期间,从没有过战场经验的打字员诺曼(罗根·勒曼 Logan Lerman 饰)被分到唐的坦克“狂怒”上。诺曼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也无法坦然接受新战友粗鲁暴虐的一面。接到新的任务后,唐带领坦克小队前往下一个城镇作志愿,然而一路上却遭到德军顽强的抵抗。  最残酷的腥风血雨,让诺曼在悲伤、暴怒、惊恐和绝望中迅速成长起来,而他也即将和战友们经历一场最难忘的殊死决战……

 长篇影评

 1 ) 自己记录一下印象很深的点(带剧透)

看得很认真,第一次想写一篇长影评。
故事主线其实很老套。

新人入伍,老人带领。一群讲义气的兄弟。睿智的老大,听话的队友,粗鲁却心眼好的队友和有信仰的队友。一起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舍身取义。

没有水平去剖析太多,但整个电影对细节和情节推动处理既自然又很分明。唯一想做的就是记录几个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细节。


坦克内部特写了胖子和死人的手hand in hand;我还以为是会很重口的基友之情。
死人抬走,皮特躲着伤心。
皮特看到德国战俘,完全不掩饰愤怒,让人一开始觉得暴躁主观。
Norman打扫坦克,坦克内部全景还是很有生活气息,虽然脏乱简陋,却有布置,书本,照片。。。死去的那位队友沾着血的照片特写看到他也有幸福的家庭。
Norman看到德国青少年,没法做到开枪而导致领队坦克牺牲;应该对他自己内心产生第一次矛盾,不该杀所有德国人—违背信仰,要杀—为了战争胜利。
Norman第一次去他心目中的front line,在惊慌中旁观了部队抗战;自己动作不麻利,影响作战发挥;惊恐持续,被皮特逼着对着穿着美国队服想要蒙混过去的德国军人,因为家人希望投降;N 大崩溃,认为被逼走投无路;却在皮特表达没看到他吃东西这个点上展现了老大对于队友的照顾。
Norman第一次因为愤怒而去杀德国军人并爆着粗口。
小镇大捷。N和语言不通的德国小姑娘纯纯的情愫,就这样短短几分钟也舍不得彼此想要留下联系方式。
Jon在餐桌上撒泼,但还是屈服皮特管教。
短暂的温馨已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束—被炸毁的德国姑娘。。
新任务路上,N对于机枪已熟练掌握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但四辆坦克最终只剩下了Fury,预示着电影即将走向最后的高潮。
Jon跟N道歉。
皮特给N饼干的照顾。
皮特选择留下对抗这一节狗血爆了。
但是Jon第一个倒下时,Shia的那种无法控制,呼应了一开始胖子牵着死去兄弟的手;这是相依为命的人才能流露出来的感情。紧接着每一个人的倒下都让人不舍,一直到皮特中枪都很希望,主角逆转,以少胜多,产生奇迹。
皮特对于圣经的熟悉,震惊了Shia,同时反衬出他假装的冷漠和不在乎只因为他曾经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
皮特把坦克看似自己的家,身中数枪也选择回到坦克,却给了N一个逃走的机会。
N躲过了手榴弹,却被德军发现,顺便又强调了一下人性,让N得以生还。

以皮特的处变不惊和N的成长作对比,矛盾点很多,国家矛盾,军人矛盾,人性矛盾,兄弟之间的观点矛盾……几乎每尿点,可以紧紧抓住注意力一直看下去。

一总结就觉得套路真的很老。
认真看的时候,还是会跟着电影紧张起伏。
这就是观影的乐趣啊。
电影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一种娱乐,自己的理解和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2 )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

古希腊诗人Pindar曾经吐槽过:战争只有对于没有经历过它的人而言才会显得有趣。这句名言不太出名的后半句是:经历过的人在战争逼近时都会心惊胆战。Fury的编剧导演似乎秉承了同样的反战理念,并决定用电影来尽量还原战争真实的苦痛,即便不至于造成战后创伤,也起码也要对着远离硝烟与死亡,捧着爆米花半躺在软椅上的各位抽上一耳光。

个人对于影片的感受其实很矛盾,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来自于同样显得矛盾的影片前后两部分。当然,整体上制作水准很高(有不接烂片的皮特叔做质量保证),有大牌们精彩的个人演出和群戏,细节的忠实还原,以及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情节上以新兵Norman成长教育为主线,将不同类型的坦克作战自然地穿插其中,轻重缓急控制得当。在Fury号(怒火号)坦克出发执行保护盟军补给站的任务后,无可奈何地走向了终点站。结局似乎有些神化和神剧化的处理方式多少令影片有些失色,但也算是完成了点题,让怒火最后一次喷发。

从片头灰蓝的天空开始,伴随着钢琴的寒意和大提琴的低吟,整个浸在冷色里的世界便带上了愁云惨雾般的情绪。如果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你看,本片的手法就是不带一丝情感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破坏掉给你看。盟军,纳粹,战友,楼房,少年的初心,萍水相逢的爱情,马匹,统统放在坦克的履带下碾成渣。相比同样二战题材的很多作品,这部电影在展示残酷方面更为决绝:遍地尸骸,被弹片削掉的头颅,燃烧着的战士,轰上半空的残肢,还有被击毙的娃娃兵,死亡出现之后迅速切换,几乎不留感情停滞的空间。即便战场之外的几场文戏,都一定要撕破脸皮温情全无。其中的每一个人,战死或是幸存,士兵或平民,都摆脱不了被战争肆意蹂躏的命运。

1 英雄们

新兵Norman,一个被塞入坦克的文员,是带领观众进入这个残酷世界的视角人物。这是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翻译,《兄弟连》中的补充兵和年轻军官,他们正直,单纯,拘泥于教条和俗世的是非观念,却与战争的信条格格不入。自然这些人最后会在鲜血中成长或扭曲变成一个真正的战士。而众人爱戴的皮特叔扮演的Collier下士是怒火号坦克的车长,这是他继《无耻混蛋》后再次出演一个对纳粹深恶痛绝的角色,以至于开头击杀纳粹军官一幕后很自然地猜想他接下来是否又要抽刀割头皮。Collier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兵,从绰号Wardaddy就可窥豹一斑,机智冷酷果敢,外带一丝玩世不恭,是战场上最可靠的指挥官。于是Collier和Norman,老手和菜鸟,导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凭借着这种经典的关系构成了戏剧张力十足的矛盾统一体。

怒火号的其他乘员包括:喜欢引用圣经段落的基督教徒Bible,经常蹦西班牙语的Gordo,一脸痞相的Grady "Coon-Ass"。这些和Collier一道出生入死的老兵个性迥异,作战分工明确,构成了怒火号吵闹却默契的独特生态。他们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关系,但在实质上和Collier更像是一体两面,也都是被战争变成战争所需要的人罢了。正是因为见惯生死洞悉无常,战场上奋勇前行的英雄气概在战斗的短暂间歇便投影成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末日狂欢,心理适应机制将麻木变为常态。道德同断壁残垣般崩塌,纪律和条约也早被鲜血模糊,所以处决该死的法西斯,纵情酒精与女人,杀掉受伤的马匹,理由或出于仇恨或愤怒,或只是为了取乐。

Norman和观众代表的俗世人格,以及Fury号老兵们代表的战争人格纠缠碰撞,其激荡在小镇民居逼仄的餐桌上达到顶点。Collier和Norman在搜查民居时见到了避难的姐妹,文艺小清新Norman和清丽的Emma金风玉露,导师Collier也顺水推舟。本来是难得的温情场面,老兵们却偏偏进来搅局。明明是一起手起刀落,一起放浪形骸的至亲战友,怎么偏偏就让这个小子享福不带弟兄们了呢。Gordo讲了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一次伏击后,他们一路上杀掉了德军所有的马匹,最后意味深长的总结:发生的已经发生了,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这一段对峙没有枪炮拳脚,却紧张到空气郁结,Grady的轻浮挑衅,Collier威信的失效,女孩的啜泣,Norman的一触即发,似乎比之后的坦克大战都更加摄人心魄。

新下达的指令很合时宜将这场无形冲突化解。之后的一场轰炸更是直接将Norman短暂的幸福抹杀。也算终于将这位新兵的怒气槽加满,将其毫无挂念地推上最后的修罗场。到了最后的决战,之前所有对抗的人格和情绪在以寡敌众,面对党卫军青年团时终于凝为一体。血脉贲张突破了之前的压抑,在浴血中Norman也终于正式融入了怒火号的群体,完成了最后一步的成长并在Collier的保护下幸存,坦克老兵们也用悲壮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2 平民与敌人

兴亦苦亡亦苦的老百姓每次都是最惨重的。即便作为侵略者的德国一方,狂热的主战分子之外还有更多的是随波逐流小市民,他们没能做出选择,却要承担选择的后果。本片背景是二战后期,德国已经强弩之末,从进攻转为防守,因为兵源不足甚至要动用老弱妇孺。在这种状况下防守军队无处不在甚至混于市民之间,让攻防战变成了盟军和普通市民的噩梦。

电影在这方面的刻画相当刻意,过于注重对残酷性的表现。盟军进驻小镇的时候老大爷不回家躲着,却要当指路党,结果被自己人一枪爆头。德军在火炮轰炸时也置友方和平民于不顾,炮弹却偏偏戏剧性地绕开盟军坦克夷平了和Norman有萍水之缘的女孩所居住的房屋。而和电影无关,这些牺牲其实和战争一样真实,却比起战死的士兵更快地被遗忘。

而担当防守的德军方面,负隅顽抗的和纳粹党徒基本都是必死的命运,但居然连儿童都作为战力被派上了战场。用火箭筒袭击盟军坦克被击毙的几个稚气未消的纳粹童子军,只是整个帝国阴影中的一部分。在德国阿登反击战中,就有很多十一二岁的孩子被培养成士兵,执行侦察破坏暗杀任务,甚至装成向盟军士兵要糖吃而趁其不备拔枪射击。

影片最后的三百人党卫军,根据其作战表现来说更像是青年团的补充兵员。战斗经验不足,指挥无力,不知退缩地冲锋,面对一架坦克构成的孤堡居然没有任何能体现出受过训练的作战,只好把尸体在坦克周围摆成一圈。固然是主角光环威力全开,直接杀伤了敌人的作战能力和智商。但从这场战斗上看来,第三帝国也的确日薄西山,这些忠于元首的人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3 Sherman

Sherman坦克是二战的明星,在盟军方面大批量装备,出现在各大主要战场上。虽然作为非军迷不能对各坦克性能指标战功战绩信手拈来,但也大概知道Sherman在坦克作战中的战损率的确很高。可能是因为产量大,主要用途是支援步兵,在火炮攻击力和装甲方面也都做了一定的妥协,经常在中弹后起火爆炸,所以在二战题材的各影视作品和游戏中经常看到开路的Sherman坦克变成靶子。二战盟军士兵对Sherman坦克起了“朗森打火机”的外号,因为“一打就着”,还有“燃烧的坟墓”、“五人焚化炉”,可见Sherman坦克兵命运之惨痛。

本片的Sherman坦克可以算是绝对主角,尤其是Collier指挥下的怒火号,从北非一路杀到德国,黄沙百战穿金甲,闪避率和幸运值都加到了顶级。在本片中的几场战斗也都到位地展示了各种作战方式,联合步兵,城市攻防,坦克对战。片中的Sherman坦克,一辆被反坦克火箭击毁,三辆则是被德国虎式击毁,多少还是很遗憾地还原了Sherman脆皮的设定。相比虎式的重炮重甲,Sherman作为中型坦克劣势更显,二者对战中一般战损比是1:5或1:6。除去被偷袭损失的一架,Sherman以三对一的场景叹为观止。最终血战险胜,折了三分之二的战力。没能有效利用虎式的炮塔旋转较慢的特点进行包抄,Collier的这个战术可能略有问题,却也颇为不易。而最后一战中Sherman非典型地作为堡垒进行阵地防守,在服役生命的最后一刻充当了战士们的铜墙铁壁。

只要想象一下坦克内部人类的活动之局限,阴暗封闭的空间内凝聚的血腥汗臭汽油火药味道的混杂,以及随时来临的不可知的死亡,而这个钢铁的怪兽又同时作为堡垒庇护着同行的步兵,便不由得对于Sherman坦克和其中的驾驶员们感到发自内心的钦佩。

*

对于玩使命召唤都会想要躲在掩体后不出来的本人而言,这部电影再度强化了对战争的畏惧。无论是侵略者,反击者,或是卷入其中的无辜平民,本来的人格都在被嘲弄侮辱,平静的生命被历史战车无情碾压。仍然,要感谢那些其中站出来捍卫美好世界的人,毕竟是他们在被折磨被扭曲的命运中阻止了这一切的继续蔓延。这很痛苦也很伟大,但希望世界不再需要这样的方式。

 3 ) 这也叫战争片?

屏幕上德军虎式坦克用穿甲弹击中美军M10坦克,随即引发了M10内部的爆炸,只见炮塔底座被猛烈掀起,后部也有爆炸物喷出,而正面钢板弹孔处却没有半点火焰或气体喷出来。对如此特效,我想说,这不科学。

还有,一个营的德军精锐,居然宁愿用火箭筒、机枪和手榴弹,前赴后继自杀式攻击一辆已经失去动力且孤立无援的美军坦克也不愿用最简单的火攻,这根本就是无视军事常识且在诋毁观众的智商。

曾几何时,时任上将的曼施坦因元帅在率领第11集团军进行克里木战役时,自己并没有装甲部队,却指挥德国步兵在毫无遮挡的开阔盐碱地区域击退了数百辆苏军坦克和飞机的协同进攻,试问,国防军尚且如此强悍,战斗力远超普通国防军的党卫军又怎能在一辆坏坦克前这样不堪呢?

贬损对手太过分,却不小心将自己抬举成了飞上天的猪。这样的编排,让人摇头。
  
最不能容忍的是片中一位纳粹士兵发现藏身于坦克之下的“机器”后,居然宛然一笑,飘身离去了。这太狗血了吧?我知道导演想表达德军并非人人禽兽,德军中也有好人,就如同前面那位与“机器”相爱的德国姑娘,战争中有残暴也有温情,但此处的表达不合逻辑。

且不说这些德军是完全彻底被洗脑后誓死捍卫元首的狂热纳粹,就算是普通的国防军士兵,在身经数小时惨烈的拼杀后,尤其目睹自己众多战友的相继牺牲后,双眼应已杀红,此时怎可能来得了普世情怀,对敌人的活口手下留情呢?

与之前皮特胁迫“机器”枪杀德军战俘那一幕相比,此时纳粹放过“机器”的情节简直就是在歌颂纳粹比美军还更有人情味的节奏啊!

这样一部漏洞百出的影片,不值一看更不值得推荐。

 4 ) 远离战争

1945年4月,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战火转向德国本土。一片战争废墟,远处一名德国党卫军骑马走进战场,迅速被一个美军士兵消灭,消灭德军的美军士兵放走了白色的战马。这就是坦克“fury”小队的队长唐,他从战争开始时就参与了对德作战,早已适应了战争的残酷。《狂怒》剧情的发展是通过新兵诺曼的成长串起来的。初来乍到的诺曼,就像坐在观众席中的你我一样,试图用和平俗世中的正义逻辑来面对血流成河、疯狂杀戮的战场。皮特饰演的车长不断用强力手段纠正着他那不合时宜的正义观念:逼着他枪决德军俘虏,告诉他杀死敌人就是士兵的职责,敌人的职责就是杀死他,这就是战争的逻辑。你对敌人下不去手,就是逃避责任,就是渎职。然而,反过来讲,这种逻辑也仅仅是战争逻辑而已,很难说它是正常健康的人性。与对生命的珍视,如果换做是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形,估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选择和他一样。在那样一个环境、那样一个年代下必然会出现这些情况。这些都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的结果。本片的介绍就是在二战期间在弹尽粮绝、一少抵众的情况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所以必然是殊死一搏。

 5 ) 闯关RPG书写战火兄弟情

   《狂怒》这部电影放在今日,可以称得上是稀有动物了。

商业市场中的稀有战争片

    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今的全球电影市场上比较罕见,早已失去了好莱坞黄金时期规模扛鼎的地位在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几乎重新定义了二战电影之后,随后的战争题材作品几乎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加之商业化市场的迅速发展,有时候观众看战争片的主要目的在于视觉场面,如今单元注重视觉场面的电影实在太多了,致使二战电影CG化难以表现,逐渐成为了边缘题材。北美HBO的迷你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耗资巨大,将观众的目光聚焦在小荧屏上,但在主流院线方面二战电影几乎踪迹不见,仅有的个例也只是《硫磺岛家书》中的独特角度和《无耻的混蛋》这类不走寻常路的戏说题材,倒是欧洲方面虽然二战电影数量下降,但《兵临城下》、《漫长的婚约》等片代表了欧洲派二战片量少而精,尤其是俄罗斯,《决战要塞》、《古墓迷途》、《边疆》都是一流的战争片,只是去年的《斯大林格勒》过于矫情,有失水准。


    然而作为一部描述坦克兵的电影,就更加少见了。一般来说,战争片中涉及到陆战,就必然少不了陆战霸王——坦克的出现,但坦克很少作为主角,考虑到其作战功能,大多是作为本方的支援型力量或敌方的BOSS出现。试想一场阵地战或巷战中,当一辆坦克出现会瞬间扭转双方的局势,因此坦克在战争电影中通常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纵观影史,1965年由亨利•方达、查尔斯•布朗森 主演的《坦克大决战》算是少见的描写坦克大战的电影,将近40分钟的坦克大战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而1970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战略大作战》则别出心裁将目光聚焦在一小撮坦克兵身上,上演了一出战争中的黑色幽默喜剧。不得不提就是前苏联/俄罗斯的战争片,对于坦克大战的描写尤为突出,1985年那部《莫斯科保卫战》,政府动用了数千职业军人、坦克、飞机参与拍摄,气势恢宏,细节考究,若非前苏联意识形态浓重,本片绝对称得上是影史数一数二的战争片。还有2012年那部《白色虎式》,用意象化的手法包装战争片,片中幽灵一般的白色虎式坦克就像战争中罪恶的极端,在传统战争电影中显得尤为另类。



然而《狂怒》的出现,不仅是一部稀有的坦克战争片,更是一部在商业化市场中的战争电影,显得极为可贵。

做任务,打通关

    本片称得上是坦克版的《兄弟连》,何以见得?首先电影描述了一群坦克兵的战争日常,主角就是谢尔曼坦克的五人坦克乘员。跟《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史诗作品其实无非相比,因为坦克这种陆上火力霸主在电影中的支援型角色的定位问题,使得该片的视角有些局限性,因此无法像《拯救大兵瑞恩》那将一次行动作为任务从一而终,倒不如最大化发挥坦克在战场上的作用,将多次坦克任务整合在一起,这就像剧集《兄弟连》那样,分段式的任务行进,就像RPG游戏一样推进剧情。

    一般而言,这种表现方式说穿了就是没有故事主线,电影毕竟不是电视剧,这样作很容易让电影本身显得七零八落,剧情散碎,那么让我们看看本片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故事整合在一起。

   本片中,“狂怒”的主任务大概为两个,与一众坦克连(其实只有5辆)去帮助盟军拿下一个小镇,到达小镇后新任务是占领十字路口要塞保护盟军补给,而到达小镇后又接了一个支线任务,救援一处被困的步兵小分队;去往十字路口路上打副本,对方虎式坦克一挑四灭了仨,致使保卫要塞的任务升级成BOSS战,不愧是网游《坦克世界》赞助的电影。其实这样的故事要是换做别的导演未必能够驾驭好。可是导演大卫•阿耶就不同了。

奇葩导演的情义写真

   大卫•阿耶是一个奇怪的导演,因为他的作品有一大特点,没有故事。没错,从早期编剧的《反恐特警组》和《训练日》,到后来自编自导的《街头之王》、《警戒结束》,他的作品故事模式便是“做任务”,《反恐特警组》中团队特警保护人质的任务,《训练日》菜鸟第一次出任务的一夜各种是非,《警戒结束》中巡警搭档的各种做任务,总而言之,大卫•阿耶的剧本均是一个套路,在有限的时间内,围绕着主角的各种任务模式。

    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不好,而且在做任务的基础上,发挥出他的另一大特长——刻画人物,尤其是男性角色刻画(其作品中很少出现女性)。《反恐特警组》中主角与昔日队友的撕逼大战,《街头之王》中基努里维斯与帮派之间的纠葛,《训练日》里伊森霍克和丹泽尔华盛顿的对立关系,《警戒结束》中两位巡警的兄弟情。他的强大人物处理手法就是建立在剧本中看似很琐碎的任务上,并且一点一点积累出鲜明的人物刻画和角色之间的深刻关系,同时也让角色反作用于故事,让零碎的故事变得充实和紧张。这一点很像香港导演,比如林岭东的《龙虎风云》和《侠盗高飞》,还记得《警戒结束》催泪的兄弟情吗,正是由此而来。

   同样《狂怒》也是一样,坦克兄弟班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以菜鸟小兵为视角经过了大小的任务和情节之后,角色的鲜明刻画和人物之间的粘合度被一点一点建立起来,有了小兵罗根勒曼的成长,有了布拉德皮特与兄弟之间的友情刻画,也有了战争中人性的写照,乃至最后大战的戏份显得热血贲张。这种独特的故事模式叙事结构是导演大卫•阿耶特有的,换做旁人来执导并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预见他2016年的新作,DC漫画作品《自杀小队》也会是如此模式)。

   而整部电影中最见导演功力的则是一出与战争无关的戏份,就是在小镇中一队人马在德国女人家中那场戏。看似游离于电影整体故事之外,但故事张力却为整部影片中最棒的一幕。最初是布拉特皮特与罗根勒曼两人与德国姐妹之间的对手戏,对立的双方共处一室未知的故事发展在平静的外表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观众的心,随后更多角色的加入,这一幕是完全的舞台剧模式,一个在极端环境中的独立空间,多方势力的对弈,导演对节奏的掌握和每个角色所处的地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刻画,令人紧张到极点。可以说正是经过了这一场戏之后,电影的人物关系完全确立,否则将大打折扣。

飞火流星的曳光弹

   电影的战争场面可以说是达到了好莱坞战争戏的标准,烟雾和火焰效果颇为养眼。格外突出的是两处:其一是音效,一次突如其来的伏击和遭遇战,炮弹飞过的声音和坦克内部嗡嗡的回音,电影音响效果的运用出类拔萃,其二便是曳光弹效果,很多观众不理解曳光弹,这里普及一下。在二战中由于没有雷达和夜视仪,在黑夜或者阴暗的场所里难以辨认敌军方向,因此曳光弹便派上用场。用尾部装有能发光的化学药剂的炮弹或枪弹,通常装备于坦克炮塔的同轴机枪,为了修正弹道和指示敌军,黑夜中一束闪光的子弹,够协助射手于光源不足或黑暗中修正瞄准目标,当然自己的目标也暴露了,万事不能两全其美嘛。但造成一流的视觉效果这个方面确实值得肯定。
 
   然而遗憾之处也是有的,毕竟作为一部描写坦克兵的电影,没有火爆的坦克大战是说不过去的,可《狂怒》偏偏这方面毕竟欠缺。其实早已预料到,不是故事的问题,而是无法为电影中的坦克安排一个对手的原因。片中几辆谢尔曼打副本的场景想必观众印象深刻。

超级BOSS虎式坦克

   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二战陆战之王虎式坦克的威力,当年几乎是打遍欧洲无对手,是欧洲战场上的神话。1944年诺曼底登岸今后,盟军惶恐地发觉,本身设备的坦克没有一样是虎式坦克的对手,当年能跟虎式坦克交手的坦克,有的说是苏联的T34,但也只是以量取胜,T34以量产为傲,虎式曾经与T34完成了击毁34辆,损失两辆的战绩。当苏联人研制出能够抗衡虎式的T10“斯大林坦克”时,德国那边又出现了更加凶猛的虎王重型坦克。“虎式恐惧症”便是被神话的坦克传说,如果你在墙上画它,会把二战的盟军新兵给吓跑,足以见他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当时有人传言虎式甚至能够自动修复,那部《白色虎式》就是以此为原型打造。

   至于《狂怒》中的主角M4谢尔曼,就更不值一提了,美军曾戏称其为“铁罐头”,就是说其机动性差,装甲薄。用本片战争顾问的一句话来形容:谢尔曼跟虎式比起来,就是纸糊的。平均5辆谢尔曼才能击毁一辆虎式,唯一的机会还是活动到其面前近间隔攻击,而虎式一炮就可以将谢尔曼的炮塔掀掉,盟军也戏称其为“像虎式坦克脱帽敬礼”。电影那段围剿虎式的战斗完全还原了以上场景,近距离击毁虎式才是谢尔曼唯一的机会,足以看出该片在细节方面的考究。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虎式坦克,是从英国Bovington坦克博物馆借出来的,也是世界上唯一一辆能够开动的虎式坦克,这一点尤为可贵,因为大部分同类坦克都在战争中被击毁了,当年《坦克大决战》中虎式坦克还是由M47巴顿坦克改装的。

与众不同的视角

  《狂怒》这部电影所叙述的主题,依然是战争电影的常态,残酷状态下的人性与情义,本片侧重于后者,导演发挥自己的长处将电影打造成为充满雄性荷尔蒙的铁血大片,兄弟情义在电影中得到很大空间的描述。而至于人性方面,电影的剧本很讨巧,选取了一个新兵为主视角,从侧面来反映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以及战争的罪恶,比如开场与结尾前后呼应的德国少年兵,一死一生的差别凸显战争的残酷。

   或许也想到了《后会无期》中那句著名台词:小孩才分利弊,成年人只看对错。本片也一样,在战争中,只要你是一名士兵,你看到的只有胜负关系。

 6 ) 最后夜战的原型,奥迪·里昂·墨菲

奥迪与他的连队持续作战半年后,他们被派往Colmar Pocket, Holtzwihr驻防,一个位于法国的重要军事据点。尽管此时他们的连队已只剩下19人(原本有128人)和两辆M10坦克歼击车,他们还是被交代了这个任务
德军对他们防守的据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派出大量的士兵和六辆坦克。面对占多数优势的德军,他一边使用M1卡宾枪朝着德军开火,一边指示其他弟兄先躲到后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就在耗尽弹药之时,这个身高165,得了疟疾还一腿中弹的小子爬上了一辆着了火的M10坦克歼击车车。
无畏于充满汽油的坦克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他用坦克上的白朗宁M2重机枪击毙周围所有的敌军(其中包括一整队已爬到他身旁30公尺内的德军)。
他在机枪弹药用光时逃出了这辆坦克,坦克在他逃离后也因高温而爆炸。他持续一人与敌方整连的部队作战将近一小时,过程中他还找到空档来使用电话请求炮兵支援。
在炮兵的火力支援下,他指挥着剩余的弟兄与他一起展开反攻,敌方被他们杀得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奥迪几乎被授与了所有一个人可能被颁赠的勋章(共33个,其中有五个是法国颁赠的,一个是比利时颁赠的),其中包括了「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人们总是觉得不可思议地问他为什麽有这胆量一人对抗一整连的德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谁叫他们杀了我的朋友!』奥迪回答。

 短评

“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暴的”——牛X

6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the desires of the flesh and eyes and pride of life, is not from god but the world. That world is passing away along with it's desires, but whoever does the will of God abides forever.

1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暴的。” 套路的战争片,但是皮特叔一把年纪了为啥肌肉还保持的这么结实?室内那段戏真以为他要硬上两姑娘了…★★★☆ - 发自豆瓣App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好他么无聊加难看啊,完全没人物,战争戏只有坦克迷爱看吗?各种中途就想离场了。

16分钟前
  • 阿巴厮
  • 较差

剧情四平八稳里还能讲出新意,落窠臼的题材能拍得这么残酷得不落窠臼,真是很不容易啊。就喜欢这种从不拿绿幕糊弄观众,直接上4辆谢尔曼坦克真家伙外加一辆虎式坦克真家伙的作风。片中的道具几乎全是真家伙;最后,不辣的皮特发型绝对不能乱!

20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跟《拯救大兵瑞恩》一比真是史诗与小品的区别。除了开头的坦克突击与跟虎式的决斗两段,本片就是一个接一个episode的melodrama,所表现的并不是带入二战的真实感而是五个坦克兵cosplay上演一场接一场狗血的情感大戏,再加上结尾一战直接沦落为抗德神剧的节奏,实在是令人失望。

22分钟前
  • Rilkelee
  • 还行

三星半吧,能看,槽点也有。整体还是前面的战争戏更好,尤其坦克带小兵以及战虎式,后面多少有点抗战神剧。影片营造出肮脏、压抑、险象环生的战争环境,所谓的真实感也是大卫·艾亚一贯推崇的,这是影片比较带感的部分。声光结合的战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真是好,正点,纯粹。虽然好莱坞矫情俗气那套一点不拉,最后一战也英雄主义zuo到死。但影片切口极小,把战争电影常见对人性的弱智关怀全部转移到了对战争细节逼真的刻画上,在感官上相当过瘾。国内11月上映,力荐呢!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至今还是没有一部二战片可以和拯救大兵比肩。

29分钟前
  • song
  • 还行

当看到刚上战场的男主又哭又闹,看到男主弹钢琴看手相就把惊恐的德国少女骗上床还称之为爱情,看到党卫军年轻士兵露出歌颂人性真善美的微笑...我想起因恐惧而失明的士兵布洛依,想起坐在教堂外聊天的医护兵尤金和法国女护士,想起温特斯看到同样微笑后一枪将其击毙... 还不如再刷一遍《兄弟连》。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大概有三个时刻我都以为Brad Pitt和Shia LaBeouf要亲上去了,真的

37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我大皮特依然帅到让我尿裤子。他内心仅存的信仰和优雅分别在希亚拉博夫和诺曼身上找到了映射,所以他爱他们,胜过肉体眉目的情欲。最后的困兽之斗不是为了国家或尊严,是解脱。战争对灵魂的折磨远胜过肉体,你明知会结束却望不到它的影子。人竟可以变成这样,所以坦克就成了唯一的归宿。

42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还行

最后几分钟美国人还是给足了德国人面子的。。Brad Pitt男神形象再次升华!好片

45分钟前
  • -AAAlice
  • 力荐

四星全部给战争场景尤其是如此真切的坦克戏码,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中间一段德国妞戏码让人很想吐。太假了。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坦克大战……希亚·拉博夫和布拉德·皮特的深情对视是怎么回事……

4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结尾一下就俗套了,不过前边大半段真好看。子弹的特效太像激光了,违和的科幻感。

54分钟前
  • 伊拉克洗衣粉
  • 推荐

看了#电影狂怒#首映礼。 3.7分(满分5)|▲冯小刚也去看了,看完和王中军说,这不是《集结号》嘛。王中军说,我感觉应该是《兄弟连》吧。。▲Brad Pitt 的头发和脸永远不会被炸弹炸毁!

5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别的情节一直在我脑子里乱入。。。行尸走肉的Shane死掉变成僵尸,感染了德国人,Brad植入病毒变得无敌,壁花少年爱上Brad,然后变形金刚突然出现保护Shia,把所有的僵尸都杀掉了。。。。。墨西哥amigo全程打酱油。。。LOL

1小时前
  • elly的小hui儿
  • 推荐

看过那么多部战争片 这部依旧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Brad Pitt老了也帅

1小时前
  • 文淇
  • 推荐

在美国的影院与百号美国人一起欣赏美国人打纳粹的电影,有点儿能体会像是国人看抗日片的那种feel。货真价实的谢尔曼x4与独虎硬抗,实在太爆!为了迎合本土观众,情节多少得“设计”下,不过至少有那段或许空前绝后的谢虎大战撑场面!

1小时前
  • Sup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