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斯

海外剧英国2020

主演:大卫·田纳特,丹尼尔·梅斯,杰森·沃特金斯,罗恩·库克,巴里·沃德,费伊·麦基弗,本·贝利·史密斯,布罗娜·沃,杰伊·辛普森,艾利克斯·巴哈特,乔尔·莫里斯,安迪·贾耶,查内尔·克雷斯韦尔,乔纳森·考尔,奥斯卡·伽蓝德,卡尔·马卡宁奇,罗斯·安德森,劳拉·埃尔芬斯通,劳利·基纳斯顿,西拉斯·卡森,杰米·帕克,皮普·托伦斯,托尼·威,斯图尔特·麦克奎里,杰拉德·霍兰,安德鲁·伍德尔,贝丝·戈达德

导演:刘易斯·阿诺德

播放地址

 剧照

丹斯 剧照 NO.1丹斯 剧照 NO.2丹斯 剧照 NO.3丹斯 剧照 NO.4丹斯 剧照 NO.5丹斯 剧照 NO.6丹斯 剧照 NO.13丹斯 剧照 NO.14丹斯 剧照 NO.15丹斯 剧照 NO.16丹斯 剧照 NO.17丹斯 剧照 NO.18丹斯 剧照 NO.19丹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3:22

详细剧情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长篇影评

 1 ) 罪与罚

非影评。只是再次想到纪伯伦这篇,纯分享,诸位自行感受。

卡里·纪伯伦著,林志豪译 选自《先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城里的一位法官站上前说:请给我们讲讲罪与罚。 他回答说: 当你们的灵魂随风飘摇时,独行而大意的你极易对人对己犯错。 由于所犯过错,你们必须去敲扇承受福运之门,饱受冷落地稍等片刻。 你们的神性仿佛大海, 永远不会被亵渎。 又如天空,它仅仅容纳伸展双翼者高飞。 你们的神性甚至如同太阳, 不了解鼹鼠的来往途径,也不搜寻蛇的洞穴。 但你们的神性不是单独居住在你们身上—— 在你们身上多数是人性,还有许多非人性, 而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 在迷雾中梦游,找寻着自已的清醒。 我现在想说说你们身上的人性, 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 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人,好像他不是你们中的一员,而是一个闯入了你们世界的陌生人。 然而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人心中的至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人,也不可能低于你们心中的至恶。 宛如一片孤叶,未经大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 那犯罪之人,未经你们全体的暗许就不能为非作歹。 你们就像一列向着人类“神性面”迈进的队伍, 你们是坦途,也是路人。 若其中一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跌倒,让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迅捷稳健,然而却没有移走绊脚石。 还有,这话或许让你们听上去心情沉重: 被害者对其被害难逃其咎, 被劫者对其被劫难逃其责。 正直者对邪恶行径也不是亳无干系的, 无辜者对暴虐之徒的罪行也不是清清白白的。 是的,犯罪者通常是被害者的替罪羔羊, 更为常见的是, 负罪者担负了无罪和免于谴责之人的重担。 你们不能区分正邪善恶, 因为它们在阳光下共存,仿佛黑线与白线混织在一起。 黑线一旦断开,织工就应检查整块布,也应看看机杼。 倘若你们谁要把一位不忠的妻子送上法庭, 请他也用天平测测她丈夫的心,用尺去量量他的灵魂。 让那欲鞭笞犯罪者的人深入那受害者的灵魂。 倘若你们谁要以正义之名,砍伐一株邪恶之树,请他瞧瞧那树的根基; 他必将发现善根与恶根、产果的根与不孕的根全部纠结在大地静谧的心中。 你们这些欲主持公正的法官, 对于那表面老实而包藏祸心的人,你们将怎样宣判呢? 对于那伤人身体而精神受伤的人,你们将怎样处罚呢? 对于那欺诈压迫他人而又受虐和受害的人,你们将怎样起诉呢? 对于那些忏悔多于过失的人,你们又怎样惩罚? 难道你们信奉的法律所要伸张的正义不是使人忏悔吗? 但是,你们无法将忏悔加诸无辜者头上,也无法将它从罪犯的心中取出。 在午夜它不请自来,发出呼唤:人们会清醒,审视自身。 而你们这些将了解公正的人,如果不在青天白日下明察秋毫,又怎会了解公正呢? 只有那时你们才会明白,那站立的与倒下的不过是同一个人,他身为侏儒的阴暗面与身为神性的阳光面融合于一身。 你们会明白:庙宇的边石并不比那地基中的石头高贵。

 2 ) 变态、警察和作家

要不是看了《丹斯》,我还真不知道Killing for Company。上网简单查了一下,这本专门剖析恋尸癖杀人狂的传记还挺成功,刚出版那会儿上过畅销榜,后来又不断再版。《丹斯》拍摄的时候,作者布莱恩·马斯特斯被剧组请过去当了顾问。而且剧中有一个人物就是这个作家,演员是杰森·沃特金斯。Killing for Company的出版方也很懂,推了2020年版,看来又要走一波销量了。

剧集拍得倒是不赖。主创没有一味搞快节奏、重口味和大场面。整部剧不见一滴血,拍得慢悠悠温吞吞,照样让人从头凉到脚。这算是英国人很擅长的一种犯罪剧拍法,我承认自己很吃这一套。本来看这个剧是想练练听力的,结果饰演丹斯的大卫·田纳特一口苏格兰腔,一到他说台词我就听不懂了。但我也没换坑,因为看进去了,真的想看完。

看完以后,随手查了查资料,又想到了一些问题,然后就有点不平。往简单里说,我为警察彼得感到委屈,又为作家布莱恩感到没劲。

在剧中,杀人狂丹斯是男一,调查他的警察彼得是男二,给他写传记的作家布莱恩是男三。彼得关心的是,丹斯还杀了多少人?我们怎么把一切查清楚?能不能给他判个结结实实?布莱恩关心的是,丹斯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他的犯罪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布莱恩和彼得都试图了解丹斯,但两人接触他的方法完全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常常大相径庭。

比如丹斯对宠物狗的关心。在监狱里住了一阵子以后,他开始频繁地询问自己以前养的狗怎么样了。彼得的反应是,谁管你狗啊猫的,你案子交代清楚了吗?布莱恩则为这个问题而心软,他托人打听了情况,得知狗狗已死,他还格外担忧,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通知丹斯。

比如丹斯的“疯狂”。刚刚被捉拿归案的时候,丹斯非常配合,有问必答,甚至摆出了一副求死的样子。临近开庭,他又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试图证明自己有精神问题。彼得当即判断这是他的开脱策略,布莱恩则陷入了纠结。丹斯在杀人毁尸的时候表现得有计划有目标,但他还会和尸体说话,跟尸体一起看电视,把尸体当作伴侣一同生活,这实在太像精神病人做出来的事。

丹斯到底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杀人?彼得和布莱恩各有答案,彼得的答案大概一句话就能说完,布莱恩则为此写了一本书。你可以说彼得的答案太简单,但他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布莱恩那份精细且文明的答案却有可能完全跑偏了。

彼得看上去是个粗人,一门心思想着给丹斯定罪,好像也不爱护小动物。但是不要忘了,在所有人中,彼得压力最大,责任心最重。丹斯说他杀了十五个人,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十五条人命。一来有些案件年代久远,找不到尸体,二来丹斯常常刚认识死者就下手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每一个受害者都叫什么,是哪里人。警察按照他的话到处扒拉残骸,有时候找到了,却对应不上死者身份,只能不断扩大排查范围,累得脚打后脑勺。

工作干到一半,上头发话了——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吧。彼得问,那些无名野鬼怎么办呢?那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年轻人又怎么办呢?领导答曰:不要总盯着那一点,格局,注意格局。

话是这么说,但等程序走起来了,又有死者亲友来提供新线索,还证实了。这个时候领导可不会出面解释公诉书上为什么没有你们家孩子他爸的死者信息,这么大的锅还得彼得去背。

倒也不是想替彼得卖惨,只是想说明一点,丹斯的罪恶有多深重,他的破坏力有多大,这个人有多狡猾虚伪,彼得都有最直观的感受。再者,一个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人,忙里忙外那么久,如果他对这个事件的判断还不算数,那我觉得也没有人配谈什么判断了。

布莱恩受教育程度高,斯斯文文。他说他只想客观地记录丹斯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意味着布莱恩既不能给丹斯洗白,也不能鞭挞他,他只能写出实情。然而在现实中,那本已经出版的Killing for Company包含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布莱恩从丹斯的祖宗开始划拉,一路划拉到庭审。

一个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说,作者写得蛮认真的,但分析得很吃力。其实丹斯就是个变态嘛,文化人常拿人性说事儿,但例外也是有的,极个别人就是没人性,你非要去理解他,也不知道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变态。

我觉得这话说得对。我从不认为去了解一个犯罪分子就等于同情他,给他开罪,社会有责任不等于个人没责任。这是两回事。

何况丹斯也不是什么被逼变态的小白菜,与其说他缺乏社会关爱,倒不如说他利用了糟糕的大环境。丹斯是个公务员,小日子过得不错。当时英国社会动荡,失业率奇高,有很多年轻人游荡街头,茫然无措。丹斯就在这些年轻人中物色目标,以交友为名把人带回家,好酒好菜招待,请他们一同过夜,然后再趁熟睡的时候把人勒死。

还有人提丹斯小时候目睹爷爷去世的事情,还有他失恋的经历。是,这些都是伤心事,但是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多得很,难道都要去杀人?哦对了,还有人搬出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当时大环境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比现在严重,这确实是社会的问题,但这样一看他的所作所为就更恶心了,因为受害者差不多也都是同性恋。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为了把丹斯的罪行锤死,彼得磨破嘴皮,找了一个虎口脱险的小受来作证。因为差点被杀,这个小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出庭后他的酷儿身份又遭到辩护方的无情攻击。当时看着丹斯那副冷漠的表情,我就在想,这一幕根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

关于丹斯,剧中还有很多细节,你很容易看出这个人极度冷漠,极度自大,极度虚伪。真实的丹斯应该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伪装得更好,更加人模狗样。

剧中,丹斯像个脑残甲方一样对布莱恩的写作指手画脚,任何一个有职业自豪感的作家都不会和这种人维持私交。这应该是个夸大的情节,布莱恩本人说过,丹斯从没让他感觉到slightest unease。在Killing for Company出版后,布莱恩还和丹斯维持了十年联系。

后来他在BBC的节目里拿丹斯和另一个杀手进行比较,丹斯知道以后大为恼火,主动和他绝交了……有点想问布莱恩对此有何看法。

法庭最终判丹斯终身监禁,他于2018年在狱中去世。就在同一年,彼得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当年寻找受害人的行动还是匆匆收场了,十五个死者只确认了不到一半,这是彼得一生没能放下的牵挂。三人之中只有布莱恩还在世,老爷子八十多了,不知道还写不写东西。不过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走向来看,犯罪题材的写作成了布莱恩的一个特色。而他销量最好的代表作仍然是Killing for Company。

当然,就算觉得他这样没劲,我也得承认,布莱恩还算有分寸。虽然吃力,但是他的分析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素材进行的,不像有的人,编出一套故事到处瞎讲。这可能就是这类事情的边界吧。人总是倾向于给发生的事情找理由,给出事的人找原因,而且最好是自己爱听的那种。有时人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想象中,回避真相。写作者对此要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我们至少都知道不应该怎么办——不要煽动人们,不要让人们以为幻象就是真相。

 3 ) 。

虽然第一集开头就交代了凶手身份,看的时候依然全程有种阴冷的恐惧感。DTT 不是第一次演反派了,可我是第一次发现他的眼神可以空洞吓人到这个程度。根本不存在因为喜欢 DTT 给 DES 加滤镜的可能性,因为他演出来的这个人实在是太让人害怕+厌恶。果然好演员就是可以完全让自己隐身的存在啊。

DES 的故事本身有很多血腥或者猎奇的元素可以挖掘,但这部剧拍得非常克制,切入的角度很 “正“。这种 “正” 让我意识到,以往看连环杀手主题的作品的时候,我有多容易潜意识里带入杀手视角,甚至 idolize 这些人的智商或者魅力(当然这也不都是那些作品的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而这部剧时刻不忘提醒观众谋杀故事的另一面,展示受害者和家属们的伤痛,就会让人意识到调查连环杀人案不是什么智力上的猫鼠游戏,DES 这号烂人的存在带给他人的伤痛是真实的。而且这次看剧之前先看了纪录片和幕后,知道编剧导演包括 DTT 都强调过不想以一种廉价的态度去展示这个故事,“it's not about glorifying Nilsen's own egomania. It's not about feeding into this narcissism",所以作为观众也自我提醒 "these victim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Nilsen will ever be" 。

有趣的是,剧中 DES 被作家问到对尸体做了什么的时候,他对作家说,你知道我可是把这些活生生的人杀死了。如果你关注我对死人做了什么超过我对活人做了什么,那你的道德观大概需要重置一下。可谓一语警醒猎奇心。

另一方面,这部剧也有点社会派推理的特质。重点不在破案,而是展示塑造连环杀手的社会因素。这里的塑造并不是 “社会问题导致变态性格” 意义上的塑造。“杀手” 的出现还可以说是个人问题或者家庭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与社会无干。然而 “连环” 意味着 “一个人能够连续杀害他人而没有被发现/制止”,就说明必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这部剧给出的答案是贫困+恐同。相比之下我之前的固有印象竟然是连环杀手之所以能连环作案靠的是智商(再次祛魅,其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问题。

最后一集聚焦审判,第一反应是有点多余,明摆着杀了十几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他辩论?双方的争议点在于判断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出于自由意志还是不能自控,“此瓦不自由”。剧中探长和作家都认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他只是不 care 而已。最终陪审团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指控成立。

从审问到审判,DES 本人似乎一直都采取相当被动的态度。警方询问你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等着你告诉我呢。作家问他为什么选择不认罪,他说我等着陪审团来判断。这种将解释权交出的行为挺有趣,不知道心理学上如何理解。或许是一种心理防卫,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 “我” 不下判断,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不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是在推卸责任。又或许这只是出于他纯粹的恶意罢了,毕竟跟作家对话的时候他就显露出想要对自己的故事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权的野心。作家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在根本不知道 DES 是否在说实话的情况下基于他的供述做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心理解读,被他牵着鼻子走。所以他选择 “交给读者评判”,感觉也是本剧的态度。

探长和作家从对立到和解的副线也很有意思。二人的区别在于探长更关注此案的后果,所以他对 DES 的关注到判决为止,知道他不会再被放出来之后,他在意的只是继续确认受害者身份还家属们一个解释。而作家希望更进一步去讨论他的成因,讨论他为什么这么不 care。最后探长和作家彼此理解。探长虽然痛苦,相比之下作家的工作确实更危险,毕竟面对的是 DES 这种看起来坦诚实则无时不刻不在靠语言编织/塑造/控制现实的人。他时刻警惕被牵着走的趋势,最终才成功掌握叙事的话语权。

以下一些联想:

开篇讲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国的经济问题,想起之前刚看完的《王冠》第四季。相比这部剧的可怕和悲惨程度,王冠里展现的人物挣扎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虚浮了。可能这就是我对王冠系列不太感兴趣的本质原因。我实在没办法回答 “我为什么要关心这群王室成员?”这个问题,因为完全没办法共鸣。。

找定罪证据之后被告当庭意外否认罪行这剧情太让人想起《小镇疑云》。。不知道 DTT 从探长坐到被告席演起来是什么感受 XD。

Peter 探长是亚当爸爸!好兆头卡司x2。扮相其实挺像了,但是感觉完全不出戏,演员真的很棒。cross-over 一下的话,亚当爸爸见过恶魔 Crowley,但 Peter 探长打交道的 DES 才是真的邪恶。不知道对于这个 Soho 区潜伏的恶魔,Crowley 和 Aziraphale 会作何感想。

这种洞察人性弱点又喜欢操纵语言作为武器的反派,上一个见到的还是魔王子。。

 4 ) 真实事件 + 浅谈英国演员

Des演员加上自己是苏格兰人 还原的这个人物 学到又一个在英国公众记忆里面的人物 演作家的演员在王冠里面演的是首相 感觉是the Crown里面所有首相(除了撒切尔)之外演的最好的演员 他还演过Line of Duty里面的loser法医 戏路还真是广呢 感觉英国盛产演技突出但是长相不突出的演员 这才对 演技和长相本来就不应该有关 英国早就是我本人这么厉害不需要好看来衬托加分的氛围了 演警探的也在Line of Duty里面的dirty cop 和这剧一点也不像啊完全没痕迹

 5 ) 谁是那个杀死你的温柔路人

丹斯

好的刑侦剧,对于我是最为下饭的,尤其讲述方式克制而严肃,并不为营造恐怖效果而故弄玄虚。

《丹斯》就是这么一部剧

剧情一开始就非常单刀直入,直接就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公寓的下水管道被堵住,工作人员在管道中发现疑似人骨的残骸

警方很快的锁定嫌疑人:一个名叫丹尼斯尼尔森的租户,搜查他的公寓果然发现衣柜里藏匿了一些尸体。

他就是一个长相普通的不能更普通的男人。戴着眼镜穿着西装,独居,养了一条狗。

五年间,他杀了15个流浪汉,瘾君子,从社会中消失的人。设法处理了他们的尸体,从未被发现。

这些“被抛弃”的人和丹斯回家也许只是为了一顿饭,一席床铺,甚至只是一杯酒,一个聊天的人。

中间有一度,丹斯为自己的杀人行为辩护道,认为这些人只有死了才能被看到。

仿佛他们无人问津的“苟活”毫无意义。

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完全不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强迫终结别人生命的人。

而丹斯大概出于便利和尸体的完整,杀人手法是把人活生生勒死,或摁着头淹死。还给尸体洗澡,仿佛身体的主人还活着。

丹斯提起死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杀死这个人之前他们共度的时光等等的这些细节,表情仍是无比从容。

他能记得最后一个死者手腕有着很新的伤疤,却唯独不记得他们的名字。

这使得警方无法迅速给他定罪,探长不得不态度友好的向他问话,毕竟嫌疑人本人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根据他自己说,他原本是个警察,据他所说由于警局恐同,他离开了,后来当地的在就业中心工作。结果真相是他在停尸房对尸体自w渎,警局才辞退了他。

故事也就围绕着这个连续杀人犯的一切展开,对于警方和传记作家来说,基本上两方人都在单方面的向丹斯索取信息,被他牵着走。

这人之所以恐怖,不仅因为他无由来地杀了十几个人,用尸体陪伴自己

更是由于他说起自己杀人的那一天,神情就好似说起今天吃了什么一样普通,寻常。毫无波澜的表情不知怎么地让人无比相信他关于自己杀人的一番陈词。

除了警长这个角色,在整部剧中占到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在想要得过且过的警局大环境中,比较尽职尽责了

从起初得知丹斯在五年内陆陆续续,在伦敦,杀了十几个人,完全不被警方发觉。他在震惊之余是愤怒的。愤怒警察接到报警电话,明明可以及时止损时的不作为。

但他自己,也在这个案子里反思自己。无论是孩子,对身边的同事,都没有什么关心,也是个冷漠的人。正如他最后站在丹斯散发着怪异味道,曾经藏匿了尸体的公寓里,对传记作家说的:“可悲的是,我已经闻不到了。”

因为查案中又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舆论的压力太大,他不得不听从领导的安排,迅速结案。

他,也成了沉默的刽子手。

在伦敦这个大城市里,每天都有新的人出现,也总是有人再没了踪影。而这些莫名消失的无名氏中,幸运的还有亲人朋友们偶尔的挂念。而不幸的大多数,比如被丹斯带回家的那些,就仿佛蝼蚁,消失在路人匆匆的脚下。

愿这些在世时走了歪路的人们,起码在死前感受过一点点丹斯不说出目的的善良。

首发工号OKLater

 6 ) 最舒服的悬疑剧观剧体验

这是看的最舒服的一部悬疑剧了。

首先因为他只有三集,且每集只有45分钟,对我来说刚刚好。

加入片单没多久,我就看了。每天一集,规律充实,刚好排遣我中午的无聊。

虽然讲的是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却没有一点血腥暴力,提前知道了这一点,看起剧来就无比有安全感。不需要前方高能的预警,不需要弹幕护体,也不需要时刻捂着眼睛以防突袭,这种感觉是舒服的最大来源之一。

虽然没有一点血腥场面,但是却依然让人毛骨悚然。这要归功于丹斯这个角色的“魅力”和演员的绝妙演技。从看到演员造型和真人几乎一模一样开始,我就一直在拍案叫绝。他总是站在自己的价值观里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他条理清晰,逻辑强大,镇定自若,甚至仿佛可以操控改变你的价值观。你恐惧他,被他惊愕,却又不得不为他惊叹。他说的每一句话:关于对生者和死者的态度差距问题,关于尚未被认定无罪的无辜者权利,关于受害人生前无人关注的问题,关于自己事无巨细地讲述作案过程帮助警方,关于知道自己有可能被判为无罪后以精神失常做辩护,关于赞同陪审团的决定…他的每一个举止:从未放下的烟卷,愤怒的敲桌,冷漠的面无表情,独特又不屑的苏格兰口音,监狱中画的漫画和写的长篇文字,对狗狗的关心,强忍的哽咽,无情直截了当的揭露…都会让你惊叹于他的特殊性,他怎么会如此的逻辑自洽,他怎么会如此的淡定,他怎么会如此的温柔又如此的恐怖?这是真实事件中的丹斯,也是优秀的演员塑造的角色。

(知道狗狗死了那一段演的太好了,瞬间就想哭但又一下子忍住,声音一下子就变了,居然让人还有点心疼。还有他的口音,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员本身这样还是角色需要,反正非常符合这个角色,如果是其他角色我反而觉得这个口音很奇怪难听,但是放在丹斯身上就还有点…帅?)

故事发生在比较早期的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看得出那个时候破案很困难,作案很容易不被发现。警察承受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公安系统也不完善。如何寻找被害人,如何比对物证,经费,如何保护好证人,如何安抚受害人及家属…诸多问题都在这部剧中暴露出来。

最终我们也不知道丹斯为何这样做。因为儿时爷爷的去世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痴迷?恋尸癖?同性恋?精神疾病?没有确切的答案。他的很多个想法是不是不无道理?他对流浪汉的照顾,他在军队中的贡献无可否认。想想那些可怜的男孩子,他们以为找到了最温暖的依靠,却瞬间被勒进了地狱的怀抱。也许就像剧中证人所言“我也不明白。他对我来说,到底是救赎者,还是恶魔。”也许也像弹幕中所说“变态可能精神没问题吗?杀那么多人精神能没问题吗?”

剧中的男二警察,不得不承认他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但他总是急于求成,不善于分析罪犯心理;虽有为受害者家庭讨回公道的心却不懂得安抚。他只是在一味地冲。但至少他是正义的,在那个年代,他没有的东西别的警察也都没有,但是他有的其他警官甚至也没有。所以我们还是为他致敬,在丹斯被判决两年后他便辞职,后与癌症作斗争,这是那个年代的警察。(这个演员居然演过《赎罪》!我一点都没发现,果然我就是个没有心的观影机器。)

这部剧还让我了解到一些欧美国家的法庭流程。最后一集可以看的出,他们是很尊重程序的,就是不论这个事是什么事,无论结果多么显而易见,无论辩论过程多么荒唐,我们该走的流程要走,每个职位的人该做的事要做,然后得出结果。我一开始看每次开庭丹斯的辩护律师都逻辑强大地推翻证人证词,我还很担心很生气,他为什么要给他当律师?这样都能推翻?还能这样?都杀了15个人了居然还没事?但是我没想到,他们居然是陪审制度。(这是我在看完剧后查的)陪审制度就是有挑选出的陪审团以多数赞成票做出最终的裁决结果,法官其实只是一个控场的角色。所以最后陪审团通过判决“有罪”。这就有点没意思了,那民众肯定都觉得有罪啊,人家辩护律师白辩了。但这就是他们对法庭的尊重。律师也许也认为他是有罪的,他只是在履行自己作为律师的职责。不过,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吧,我不太能接受陪审制度。欧美是为了让公民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这样的。但是在中国,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专业的法官们做出裁决。这是这部剧让我涨的一个知识,很开心。

刚刚看了一点原著,想吐,对尸体的描写,哎太可怕了,想想他和尸体做的那些事情,一起…一起…结尾有两个绿色沙发,哎毛骨悚然…但是他说的也对,人们对生者死者态度为什么要不一样?我也迷惑了。可以用这样冷静的手法拍摄出来真的是部好剧。

要去看看男主演员的其他作品了!我真的好喜欢这种斯文败类的角色啊!(没有推崇犯罪的意思哈)

男主最后说“如果你们那天没有抓住我的话,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也许150个,如果没有你们,我不知道我怎么才能停下来。”也许有些人生来注定杀戮吧,这是他们的瘾,他们的乐趣。

希望人间不再有恶魔游荡。希望你身边温柔的人一如既往。也希望你可以温柔对待身边的人。

 短评

好的演技是让你从头至尾都在感叹演得真好,每个动作每个细微表情都是戏。出神入化的演技是你觉得他(她)就是那个人。DTT的演技已经进化到后者了。

2分钟前
  • tcv
  • 力荐

始终没有交代清楚他暴露自己的动机

3分钟前
  • Karso
  • 还行

说实话感觉全程就纪录片,本来以为讲的的Des的杀人过程,但从被捕以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也不是不行。但3集太长也太短,除了提提其余没什么亮点,并不觉得节奏把握的很好,最后仅仅从法庭上来探讨这个人到底是高智商犯罪还是疯子感觉是一大败笔。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感觉被浪费了,提提就没出现几次,还不如看纪录片来的爽。好吧看了一点点短评明白这剧主要反讽司法体系,Des并不是重点。也行,但就是太泛滥的题材了,放在Des身上实在容易被掩藏光芒。所以我有又开始嚎不存在的汉尼拔第四季。

6分钟前
  • 塔迪斯里的温尼
  • 推荐

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探案剧,而是透析人性和人格的上乘佳作。管中窥豹,折射社会问题、官僚做派,同时也呈现出善与恶的互相博弈和绞杀。演员的选角和演绎全都在线,尤其凶手、警督和作家这个铁三角的组合,撑起了一部2020年年度英剧。

10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果然还是要看英剧 不管是题材 节奏表演还是社会意义 一切都甩出其他国家几条街吧 男主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真的有点可怕 胖胖的警官很有正义感还是让人有一点点安心 虽然其中几度害怕被放过 还好结局可以让人再多信任法律与正义几秒钟

14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力荐

社会只关注死人

17分钟前
  • 江边一只鸟
  • 推荐

同性恋简直是每个英国男演员必演角色,不过“同性恋变态杀手”……我倒真没想到他接戏这么猛。||害怕,看到第二集中Steve劝Jay说的话才意识到我自己也正被丹斯牵着鼻子走。那几声”无罪“”有罪“真是在铺垫中掷地有声。可以说各方面都很优秀——怎么说——犯罪题材传记片里的标准范文。不过一系列塑造让我想到暗流涌动的德国审讯室,这也是我喜欢的部分。

21分钟前
  • 牧三洵
  • 力荐

妈呀苏格兰口音太恐怖了!在我听起来和印度英语也没啥区别了。其实从初中看今日说法我就发现了,案件背后都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6分钟前
  • 乖宝宝高晓晨
  • 推荐

DTT绝了,绝了啊,这个表演绝对值得一座BAFTA啊。

31分钟前
  • Marekors
  • 力荐

丹尼斯·尼尔森兰被称为世界连环杀人恶魔。他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将被害人带回家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被害人死亡后,尼尔森将尸体剥光,对着尸体手淫,有时会和尸体一起听音乐、看电视,或者一起洗澡,同榻而眠。然后尼尔森将尸体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过一段时间他会将尸体在取出来再清洗。最后将尸体肢解,部分在后院烧掉、部分作为垃圾扔掉。尼尔森偶尔会取尸体的部分器官进行烹饪。后期,尼尔森搬到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后,由于没有了后院,尼尔森会将尸体肢解后通过下水道冲走,由于尸体残肢太多造成下水道堵塞,这也是其罪恶行径被发现的原因。1983年尼尔森被指控犯有六项谋杀和两项预谋杀人,被判处25年徒刑,后被追加为终身监禁,在2006年他的假释请求被驳回。2018死在狱中,终年72岁。

34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一直觉得金丝边眼镜男有种变态感 就是这种乍一看帅气彬彬有礼却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气息啊 剧里说像个房子外表完美内在却已经腐烂😂 博士也演的太好了吧差点没认出来

35分钟前
  • 推荐

一个只为挖掘真相的警长,一个想要探寻凶手内心的作家,对上从一开始就供认不讳的连环杀手,布局相当精准,没有一分钟划水剧情,精彩精彩!真事改编赋予了剧情难以忽视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让部分情节丧失发挥空间,不少地方其实延展空间很大:警长一笔掠过的家庭现状,不再理解作家的同性伴侣,失去丈夫却得不到正义的女子...最后一集法庭辩护表面紧张,但对抗之后落得太轻,实际的冲突效果就有点不尴不尬(但仍然是个好剧!

37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力荐

I wish there wer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killer rather than this plain overview of this whole event sprinkled with obligatory glorifying of stereotypical policemen supporting characters

38分钟前
  • Coralineee
  • 还行

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

40分钟前
  • 芝士——————拉丝
  • 力荐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dtt的演技绝了

44分钟前
  • cat
  • 力荐

3/5。有点嫌弃它过于工整了。原还想打“温吞”二字,但又一想这部并不“温吞”,在立论上甚至算是清晰明确有力。《冷血》的变奏。英剧系统没有在导演层面上积极进取的劲头,但它绝对有最好的编剧传统:维护每个角色的完整周全和实体感,给他们自持的张力。时时刻刻懂得用个体去衡量、对照当下的制度。冷静中带悲悯,走在哪一步那就是这一步了,你自维护你对他物的审判和处在罐子里的精神状态,我也要维护我的审判——非常罕见地见到了这种交织。编剧保证了每一个人物的自洽。片尾放出受害者的名字,正照应了那句台词“我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生命,不能再剥夺他们的身份。”从里到外,近乎没有野心和多余创作欲的剧本,却这么稳健笃定且照应周全,看似默然却动人。它不是广告商和展示架和广播,是践行者。ps. 要再加点社会土壤描写就好了。

48分钟前
  • 前后目的地
  • 推荐

实在是看过太多同类型的了

49分钟前
  • 是假发不是桂
  • 还行

2020还剩一百天,英国人依然可以。为什么英国人做什么题材大多都是至少7.5分起跳,我想也许菜头那句话是关键:早早地富裕很多年,见过足够多的好东西。所以有时候也没办法,审美也是历史遗留问题。

50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51分钟前
  • VividCrystal
  • 推荐

“I pass the burden of my past and deeds onto your shoulders.”最好的是节奏和剪辑,尤其是利用DES的大字分割桥段,很干净。不足的地方是DTT的表演风格太强烈了,如果在文本深度上不够,很容易变成演技大赏。一开头想说点社会现状,但三集又没能讲清,卡在了表现人物和表达立意之间,高不成低不就。

54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