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2021

剧情片大陆2021

主演:张子枫,金遥源,肖央,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

导演:殷若昕

播放地址

 剧照

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3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4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5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6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7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8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19我的姐姐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6 20:15

详细剧情

影片围绕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了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

 长篇影评

 1 ) 92年生的安然

电影中好像并未给出姐姐确切的出生年份,我当然是因为在观看过程中不止一次想到了韩国《82年生的金智英》。两部作品本身也许没什么好对比的,但所展现出女性成长中的遭遇却总能互为镜像。我们的悲欢可能并不相通,然而我们的困境却是相同的。

韩国电影中,金智英第一次出场就看似咄咄逼人,和丈夫郑大贤争执。《我的姐姐》中安然第一次亮相也是这样看似冷漠坚硬,格格不入,爸妈车祸死了,她没有一滴泪,随后决定不照顾弟弟,和亲戚差一点打起来。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表象一直在控诉,内里是她遭受了多年不公的对待。《我的姐姐》中安然的表现也是一直在控诉,一直在对抗,内里也是因为她遭受了多年不公的对待。这些成长中的不公平在之后的情节中被一点一点拼凑出来——

小时候因为父母想要生二胎而被要求装瘸子,不装就被父亲殴打;父母几次想要遗弃她,她始终生活在警戒、无助和恐惧之中;弟弟出生后被父母安排去姑妈家住,成为表哥的沙包,被姑父看洗澡;考上大学,志愿被父母篡改,只为让她离家近好照顾家庭……她这半生都是用来被牺牲,父爱母爱都缺失,父母不过当她是一个工具人。这样的成长环境你如何要求她心中有爱,性格平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仇恨就只能收割仇恨。

金智英和安然都不认命。在这个可怕的男权社会里,你认命,他们就牙缝里吐出点残渣给你吃,你不认命,他们就用暴力要你屈服认命。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安然的性格为什么会这么坚硬,因为她如果不坚硬,可能早就被父母遗弃了,早就真的被父亲打瘸了,早就成为另一个姑妈,劳碌服侍身边所有的男性……早就已经死掉了。

《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不想走妈妈的老路,《我的姐姐》中安然也在奋力挣扎姑妈那样的命运。

理解,永远只能发生在同样遭遇的人之间。金智英的妈妈听得懂女儿呓语一般的控诉,心疼她,和她一起责备她的父亲。安然的姑妈后来也终于理解了安然看似冷酷的选择,不要她再过自己一样的人生,“套娃也可以并不非要套在一起。”

朱媛媛的姑妈演得太好了,她就和我们身边的那些传统女性一样,一辈子操劳,一辈子辛苦,甘愿被牺牲,甘愿奉献,可真的是甘愿吗?还是无奈呢?她的不多几次亮相几乎都没有废片,一出场就是在葬礼上忙碌,别人在打麻将,她在忙碌。但如此辛苦,之后商议事情的时候,却是所谓家族里的男性们在发表宏论,姑妈没有任何话事权。再出现就是站在家中镜框前,和过去的照片残忍比对,曾经的美丽和梦想都只能封印在照片里留存,就像一个梦……咖啡馆里,她因为恨安然要把弟弟送人,泼了安然一身水。泼完之后自己也难过。服务员送来咖啡,她小心翼翼把它倒进保温杯里,倒完顺着咖啡杯沿又吮了一口……

有个情节是在医院,听安然说过“被姑父看洗澡”后,安然离开,姑妈再一次哭了,哭着死命捶打已经成为植物人的丈夫,然后,又哭着抱住了已经成为植物人的丈夫。

所谓的情感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爱恨是复杂的。

姑妈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也是男权社会的帮凶,还是这个男权社会中难得体谅了安然的人。

你看,顺应了男权社会过得也并不会开心。安然心中有恨,姑妈心里都是怨。

安然是“92年生的安然”,姑姑就是“72年生的安蓉蓉”。

金智英被要求为弟弟牺牲,弟弟喜欢吃豆沙面包,于是她就也要喜欢吃豆沙面包。安然也被要求为弟弟牺牲,弟弟成为孤儿,她就必须长姐为母。《我的姐姐》中设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境遇,而这也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特殊境遇:父母都死了,弟弟还未成年。是的,这就是亲情残酷和现实的地方:只有偏心的父母死了,我们才能来谈一谈所谓的姐弟之爱。只有弟弟还没有成年,也还是一个弱者,我们才能来谈一谈所谓的姐弟之爱。

甚至我都怀疑这所谓的“姐弟之爱”,你可以说它是一种复杂的爱,也可以说它根本就不是爱,或许是成年人的责任,或许是一种无奈的放不下,又或许是一种没有更好选择的选择……不是爱。能怎么办呢?安然把弟弟给舅舅照顾,结果被舅舅照顾到牌桌上去了。安然又只好把他给领了回来。

金智英嫁给郑大贤,郑大贤看似温柔体贴,但他的温柔体贴是另一种男权社会的霸凌。他心疼妻子的辛苦,说,要不你在家休息吧,在家休息带娃……安然与看似温柔体贴的赵明分手,在她苦难的生命中,温柔体贴的他又能干吗呢?甚至连一起考研究生离开这是非之地都不能,他一直都没跟家里人说他们的这个决定。他宁愿被家人安排和安然早早步入婚姻,然后生孩子,然后……

可笑吗?我们这样的亲情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是心中带着怨带着恨的女性,和妈宝男。

可笑吗?我们这样的亲情教育,希望女性不要有自我成为工具人,最终是男性们被溺爱被宠坏没有被培养出自我,成为了一个一个工具人。

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工具人。你仔细想想,包括舅舅在内,他们能干啥?他们除了责备和依赖女性,几乎都一事无成。舅舅游手好闲,表哥不务正业,男友唯唯诺诺,姑父是个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的正宗工具人。电影中男性唯一的功用,大概就是在女性们吵架往前冲的时候拖住她们……毕竟他们力气大。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最后的结局看似光明却并不能让观众们满意。金智英靠写作成名,终于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千万个从小就被摧毁了人生的金智英,她们可能没有写作的才华,前路依旧一片黯淡。就像《我的姐姐》,电影结尾在我看来是开放的,安然迟迟不能签下永远放弃弟弟的协议,终于还是带弟弟离开了领养家庭。草地上,她抱住弟弟哭了,在这里,张子枫演得很好,她没有把哭戏演简单了,而是神情复杂又迷茫。这里的眼泪也许并非姐弟团圆的喜悦,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无奈,也可能是对自己前路艰辛的慨叹,也可能是对人生未来的困惑……电影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它没有给一个安然考上研究生离开原生家庭的光明尾巴,也没有给现实任何出路。因为现实里没有出路,每一条路都可能是出路,也可能是死路。

当初我在写《82年生的金智英》影评《即便老公温柔帅气是孔刘,这日子还是过不下去》中说过:“陋习和制度不改变,温暖就只能是包裹在糖衣中的炮弹。”

但每一个姐姐,不管是92年生的安然,82年生的金智英,还是72年生的安蓉蓉……都值得被书写,值得被拍出来,值得被大家看到。

和《82年生的金智英》一样,《我的姐姐》从编剧到导演也都是女性。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2 ) 无处申诉的女性困境

(首发于《Vista看天下》)

近来国产电影出现了不少与女性议题相关的作品。春节档大热的《你好,李焕英》讲“母亲”,到了《我的姐姐》,戏名更是直接揭晓了主要角色的身份。不但两部戏中的女性都涉及了家庭内的两种“角色”,而且巧合的是,两部戏的编导也皆为女性。

相比《你好,李焕英》喜剧的类型包装,及主打母女情的戏剧定位,《我的姐姐》则很不一样。无论从电影故事本身,还是从戏中所折射的社会性议题来看,它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女性主义”定位。

戏中由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在电影一开场就遭遇了父母丧生的变故,遗留下一个自己并不熟稔的弟弟。大家庭中的亲戚要求姐姐抚养弟弟,但姐姐却希望能一个人去北京读书,整部戏的戏剧性便是从这“左右为难”的选择、及姐姐和弟弟的关系变化当中延伸开来。

电影中为“安然”这个角色设置了相当多当代社会典型的女性困境:伦理上,父母和大家庭抱有着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观念,上一辈的姑妈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她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去成就自己的弟弟,而这一代的“安然”则同样遭受着这种“男尊女卑”观念的压迫,无法自如地选择自己的命运;情感上,积弱的男友也没有能力为“安然”争取自主的空间,他总是轻易地向长辈和社会现实低头;职场上,“安然”则要面对有权阶级的压力,不能单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应有的公允对待。

乍看下来整部戏其实有着非常浓厚的社会写实意味,而“安然”这个角色的内里确实也隐藏着某种女性的反抗性与自主性。只不过,这一切似乎都只是这部电影在女性议题上面的包装,整部戏的价值核心其实仍旧是相当之保守和陈旧的;或者应该这么说,从确定了整部电影的主线关系是一对“姐弟”开始,整部戏就注定了内核一定是“保守”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戏剧发展的需要注定了这份“保守”。这对姐弟关系在原本的戏剧设置中是不熟悉的、冲突的。弟弟一开始总是处处与姐姐作对,而戏剧在慢慢的积累和发展后势必要带来变化,二人的相互理解和彼此之间产生的依赖、关怀是必然的。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姐姐选择没有签领养协议而是带走了弟弟,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正常稳妥的戏剧发展逻辑,也本该是一个十分温情的结局。

而吊诡之处却恰恰出现在了这个结局上。皆因电影在之前陈设了相当多的女性困境,而这些困境多数是归咎于人伦环境的压力;但这个结尾的处理,却令姐姐陷入了新一轮人伦情感的束缚之中,再一次用亲情绑架了姐姐的个人选择,这似乎也预示了她最终走向的,将是和她姑妈完全相同的命运。

这部戏的编导曾经阐述这个结局其实是具开放性的,安然仍是有强烈的自主性格,她绝不会重蹈上一代女性的厄运。但问题是,安然这个角色如此年轻(大学刚毕业),要完全独立生活已不容易,何况是要再养育一个弟弟;而安然希望去北京上学,在地理位置上天然也已经设置了另一道障碍;而安然的整个家族中,在剧情中也已经交代了在现实层面,确实无其他人可以真正照顾好弟弟。电影并没有交代安然在带走弟弟之后可能面对的更大困境,而编导完全不理角色的现实处境,轻而易举地形容她会“走上不一样的路”,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相当不负责任的说法;而这个所谓的开放式结局,只是给人物制造了更大的困境,也并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供她喘息的出口。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中对于人伦情感的善意描述,也注定了这部电影内核“保守”的必然性。电影一开端,似乎安然身边的许多人都不是正面角色:遵从传统伦理约束,懦弱的姑妈;成天游手好闲的舅舅;撞死安然父母,有酗酒嫌疑的钟勇;在医院中仗着家庭背景颐指气使的女医生;还有一开场已经死去,十分“重男轻女”的安然父母。但在戏剧的发展中,这些人物都会慢慢显现出善良、温情的一面,颠覆观众对他们的既定印象。这些设计在塑造人物上当然是有效的,能令到人物立体,我当然更不会怀疑这份善意的真心。

只不过,这种写法令这部戏又一次产生了吊诡的分裂。因为戏剧中所阐释的那份女性困境恰好就是被各类人伦情感所绑架;但在电影中,曾经令女性陷入困境中的每种情感却几乎都是善意的——没有一个人是坏人。就算是出现在医院之中,最坏的那个要逼迫老婆生男孩的男人,谁又能知道他在家中是否也是一个慈父或孝子呢?所以电影中的设计几乎让我们原谅了所有人,但原谅之后呢?既然没有人有错,亲情又是温暖的,那女性们能怎么办呢?她们能选择的似乎只能是再一次为了各类情感,而陷入自我牺牲的桎梏之中。就像安然在听完姑妈的陈述之后,下一场戏就是去寺庙给全家人点了许愿灯,戏剧中透露出的那种用人伦情感覆盖掉自我的意识形态其实是非常清楚无疑的。

是故这部电影又呈现出了国产电影中常见的单纯“煽情卖惨”的局面。之所以说它是“卖惨”,是因为这些惨是没有控诉对象的:身边的人没有错,问题的制造者(父母)一早已经死亡,大环境更没有错(不能拍或不能说),每个人物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惨,也不知该向谁申诉,一切就像是一场不可控的“天灾”,最后只能自影自怜大哭一场了事。而戏中每逢女性角色遭遇困境,便配以大段大段的煽情音乐制造悲情,那份催泪的商业目的也已异常明确。而我怀疑的只是,戏中这样单纯展现女性困境除了一顿猛烈煽情让观众哭一把之外,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如果困境只是单纯被展示就已经足够的话,那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的那些女性遭遇,哪个不比戏中这些煽情情节来得更深刻、更值得反思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本就是一部商业电影,煽情并非什么原罪。说到底,电影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分裂、自相矛盾的迹象,一切源头还是剧作的问题。

剧作在阐述女性议题之余,又想主打“姐弟情”的人伦温情,想面面俱到两边讨好的结果,就是在戏剧上顾此失彼和产生了议题上的自我矛盾。如果弟弟单纯做副线,主线集中讲姐姐和姑妈的关系,戏剧上的变化替换成两代女性从矛盾到最终完成和解,想必在温情之余也会更加扣紧“女性”这个母题,不会陷入如今这般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之中;又或者专注做“姐弟”关系,刻画好家庭关系之中的普世情感,不必非添加如此多女性议题,电影也会变得完整和纯粹许多。

而现在的剧作为了同时兼备人伦温情与女性主义,却令两个方向都失去了力量。女性主义变成了纯粹的话题式展示自不必说,另一边厢的“姐弟情”也处理得相当仓促。诸多观众反映弟弟的变化速度和成熟度太不合理,恰恰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戏剧篇幅去铺陈二人的关系转变。弟弟不是不可以成熟,只是戏剧上用了太多篇幅去刻画另一个主题,没有好好在二人关系上细心做铺垫,也没有好好刻画弟弟的性格轨迹,于是弟弟突然变得对姐姐充满情感,甚至于非常主动地打电话给领养人求领养,在戏剧上其实都欠缺了一些说服力。

剧作的这些问题当然也反映了电影本身贪婪的诉求。这部电影显然希望在商业元素上能够大小通吃:既想吃女性议题的红利,又想用人伦煽情来打动更多观众。但归根到底的问题是,究竟女性的困境、女性的自主是不是编导最想说的话?是不是她们最想表达,希望让观者关切到的地方?而现在电影出现了这些自我矛盾的问题,但票房成功,是不是编导就非常轻易地乐见其成?

这其实无关这部戏究竟是女性编导还是男性编导。无论编导是女性还是男性,如果他/她们的电影最后变得只剩下商业性的话,那对中国电影而言一定不会是一件好事。

 3 ) 记一次气鼓鼓得离开电影院

这电影看得我气鼓鼓!电影院在6楼,从影片结束到坐手扶电梯到一楼,我都没能把气给消完!

打两星,完全是冲着演员们的演技去的。 有些台词有些矫揉造作,其实我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编剧们有想说出来的金句,也是情有可原。 长辈们的老观念,远近亲戚的反应等等,也很生动真实。 但是!弟弟怎么就突然乖巧了?!为了推动姐姐对弟弟的感情,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就会这么乖巧?! 回到现实吧!看看身边那些上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从小被爹妈视作珍宝的,爸爸都舍不得打一下的,有几个可以每天早上痛痛快快起床、穿衣服、吃早饭?!且不说每天放学后的吃饭,玩耍需要陪伴的时间。而这些,对于备战考研的姐姐是多大的挑战!即便有姑妈的帮衬,但是一个小朋友所带来的生活的琐碎绝不是不会用筷子,早餐挑食想吃包子就能一笔带过的。不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助爸爸妈妈扶养一个孩子的情况了。省略了生活的所有的琐碎,过于淡化姐姐对于突然起来的抚养工作的不适应、时间上的冲突、期间的精疲力尽,只为突显弟弟对姐姐的需要,来证明“弟弟很好带,很乖”,是不可以的!没有了长姐如母的艰辛,会让姐姐的弃养显得铁石心肠。

好,即便说电影不是纪实片,可以有侧重。 那么,在电影的最后,编剧是不是太坏了!这是我最气愤的地方!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怎么就不愿意给两秒的镜头,来交代姐姐的出路?为什么电影的结尾停留在踢足球的草坪,依旧停留在亲情的需要,责任上面?俄罗斯套娃,不是没有找到另一半吗?姑妈不是赞成姐姐过自己的人生吗?思想上不舒服了,画面变成暖色调了,可是命运的归宿还是成为奉献的姐姐?!

为什么不可以给姐姐一条出路,一线希望?比如姐弟俩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我甚至粗略得算了一下,一套房子卖了100W,姐姐即便现在一分积蓄都没有,在北京租房子,让弟弟上小学,请阿姨帮忙接送和做饭,这样的生活过5年,姐弟俩50W怎么也够了吧。

电影名称是“我的姐姐”,现在来看,越发感觉讲的是姐姐的牺牲奉献,和父母、和童年、和亲戚的和解,并认了宿命,走回上一辈的路。

现在的结尾,让影片里那些关于个人感受的台词,“我的人生不只是你”,被完全推翻了。 可是,不可以啊!自我意识是需要被保留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有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权利,当我们作出牺牲的时候,永远都不是理所应当,也不应该被当作理所应当!

所以,这个结局让我生气。它无视了姐姐为自己人生的所有的奋斗,并让旁观者可以轻易地说出一句:“是的,谁叫你是姐姐呢,没办法的。”

 4 ) “亲情”“女性”两不沾,完败又添乱

我好久没看过这么让人失望的电影了,失望太大不是因为我审美挑剔,是它造势不小,抬高了我的预期。带着“重男轻女”与“独立女性”这样的标签把期望值拉满,来势汹汹,然后在混乱的叙事剪辑和单薄落俗的剧情走向中将好感摔得稀碎。

1. Shadow阴影

电影名叫《我的姐姐》,人物片,一个好的人物角色能让观众感受到她的立体与成长,很多编剧巧思不够,往往会搬出套路“shadow”来凑,这部片也是如此,片中的姐姐人物成长背后的“shadow”是“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同时也是“女性成长中亲情爱情等羁绊下的艰难抉择”。单从这两大阴影的厚重度来看,完全撑得起一部深度影片,国产电影中实在是很少去讨论这两大严肃话题,这部片子也是看到缺口想吃螃蟹,可惜想得是好,能力不够。

“重男轻女”的渲染在我看来不够,一场10s左右的“父亲的暴打”回忆,一段狗血的“改高考志愿”的人物独白,就想撑起来“重男轻女”下的女性艰难,着实有些糊弄了,这让本就生活在2021年的进步家庭教育下的绝大部分观众,真的很难产生共情,唯一不错的片段就是医院一位女性冒死也要生下第三个男婴的时候,这个主题方才在母亲角色的赴死和愚昧的家庭选择下有了那么点沉重的意思,除此之外,大部分就是在无病呻吟。

接着说“女性追求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阴影,也完全在胡扯,一个“考研去北京”的说辞加三两个背书学习的镜头拼拼凑凑,你就想告诉我这个“女性”多艰难她多独立她面对巨大苦难得到了升华和成长?核心处理的方式存在问题,shadow的建立全依靠台词说出来,但凡多两个呈现苦难的镜头观众也不至于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 “就这”“就这”?真就是立意竖得老高,问题倒一个都没呈现出来,没有连环打击的“shadow”主角如何成长,人物如何立体,强大独立的“feminist”人设又怎么立的起来,口口声声说要走出阴影追求自我的人生,你的阴影就这么单薄,你的人生就这么随意?女权主义者看了都觉得不好意思,那些被拐卖至深山处生三个四个还要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子才罢休的农村妇女,那些南下打工端盘子或是流水线里将每月2000工资寄给老家盖房弟弟的文盲女工,那些在被父母告诫要省吃俭用因为要给弟弟攒钱娶媳妇这样理所应当观念下成长而悲哀到不自知便献出了一生的乖女儿们,哪一个不在阴影里挣扎,你用这部片子去展现女性追求个人发展、去宣扬女权何止是一种降低水准,简直是一种侮辱。

2. Symbol符号

讲完叙事讲抒情,众所周知电影的情感表达要通过各种符号去呈现,观众通过Signs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走进镜头世界,既能感知人物的身份与内在能量,又能与环境营造的氛围交互产生共鸣。符号,元素意义重大。而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除了破碎的主题叙事过于单薄无法让人共情之外,各种莫名其妙的、断裂于剧情递进之外的、让坐在影院观众看完一头雾水的元素与符号充斥绝对是另一个主要罪魁祸首。

姑妈莫名其妙的套娃理论和那几个俄语词汇的背诵,姐姐在天台蒙着帽子在伤感忧郁的滤镜下反复重复着似有深意实则与剧情毫无干系的歌词,突然插入的拜佛镜头中摆上一家三口的告牌,这些符号的意义在哪呢,导演用了大量时间拍这些镜头是想表达什么呢?它是具备多么深层次的隐喻和何种丰富而有待层层结构的内涵以至于让观众在一部叙事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电影中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割裂感,这些纯粹为抒情服务的镜头作用却甚至比不上一部抒情mv。

电影语言和符号努力创造抒情的目的是要实现情感的有效传递,但是如果这些符号是错误运用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让人无法理解的存在,那么画面的抒情在观众的眼中就变成了一种“矫情”,一种“无病呻吟”,大部分观众无法理解开头近半个小时的方言叙事在烘托形象上发挥何种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功能以至于不能用普通话来讲,也无法在一堆表达不清楚意思的台词和莫名其妙的镜头推动下主角吧哒吧哒掉落眼泪时跟上情绪节奏一并走向高潮,算了,看过电影你就知道,这部片子的叙事破碎到连基本的开端发展结局线里的高潮都没有。

而且我甚至可以说剧方这种矫情是无意识不自知的,不然他也不会搞出来一堆观众根本无法理解的符号和隐喻,似乎在用一种模糊不清的表达去给观众以留白,让观众产生情绪联想的空间,但现实是剧情转向突兀生硬又莫名其妙,留白没产生,疑问一大堆。由此可见编剧的不真诚与不走心,好好的题材却不愿挖心思构细节,纯粹的落泪和伤感的怼脸拍营造的忧郁感使得剧情表达显得廉价又叫矫情,拉低了整部电影主题的质感。

3. 写在最后

批判这部电影不是本意,对一部片子失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让人难过的是对女性题材的惋惜,惋惜文艺工作者没有切实体察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功能存在着诸多的压迫,没有找准看清女性追求个人成长中的众多问题与阻碍,导演是女性,编剧是女性,演员是女性,有人夸细腻,我想问问看了片子的人,你真的觉得细腻吗,如果细腻还会在今天还把重男轻女定位成父母偷改志愿不让女儿上大学,还把一个独立女性的成长看作靠自己上大学读书立志考研去北京最后又突然放弃?太单薄了,如此浮于表面的理解才真真切切地表现出社会对女性问题理解的粗糙,放佛漫不经心的掠过,未曾施舍半点怜悯。

流水女工与农村妇女家庭中亲情的两难选择成了“看不见”的苦难;职场、学术圈中的聪明女人在打压下成长绽放出的光芒被“覆上纱布”;一场国际风暴中站出来显示自信态度的女性魅力我们“避而不谈”,一个疾病时代来临之际义不容辞坚毅出征的女性抉择在荧幕中成为一种“隐形”。反而二十年前的套路被搬上舞台来迎合今天的女权运动与性别潮流,我看就是在投机取巧。

然而难过的事就在于此,恰恰是这群被口口声声冠之以“细腻”的女性同胞,模糊了真正抉择下的是非,混淆了关键切要的女性问题,也掩盖了实际发生的悲剧与苦难。

要知道在性别讨论中不宣扬feminist有时候不是问题,宣扬错误的feminist才是问题——成心或无意,总归是在添乱。

 5 ) 我的姐姐不仅仅是安然

因为预告片先入为主,一直以为讲述的是安然和安子恒的故事。后来在镜头对向套娃的时候,猛然醒悟“我的姐姐”原来还是姑妈。忽然又意识到,安然的舅舅,或许他也是安然母亲的弟弟,又是一位姐姐。

在看之前,我难以想象在姐弟这样一个亲情线的故事里。“重男轻女”的问题如何讲述与化解,女性的困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的矛盾该如何处理,也担心着剧情陷入姐姐因为亲情扶养弟弟妥协不考研的陈词滥调之中,我自己的想象力很难跳出出这个圈,哪怕是送养,面对我们固有的观念,亲情这个话题又如何体现呢?我担心着,却又好奇着。很惊喜,编剧的处理比较巧妙。而且能看出,整部电影很有野心。但觉得剧情走向还是有点零散,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有些地方的元素也没看太明白,比如寺庙的镜头?

写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关于女性的困境。那场在医院的谈话,安然说出“小时候姑父偷看我洗澡。”姑妈是愣了一下,坏人无处不在。安然对着自己的姑妈能如此自然地说出来,已经足够勇敢,个人感觉也是后来两个姐姐之间关于“套娃”的一次铺垫。

依旧是在医院,安然对着关上的救护车门大喊:“你们这是谋杀。”在孕妇转院的走廊里,两个女儿跑在病床之后。我就明白了,他们想要个儿子。面对孕期子痫,医疗原则应该保大弃小。“我已经尽力了”“你问过本人的意愿吗?”是沉默。安然虽然辞职,依旧追出去,对着他们歇斯底里,她想救人。孕妇的老公说了一句:“她自己愿意生。”

细思极恐,恐而生畏。女性真得能够自己掌握生育权吗?“愿意”背后是多少个有形或无形的手掐着她的脖子,逼着她,像是施予给她的最高荣耀,而本人却没有拒绝的选项。

随后镜头扫过孕妇的两个大小女儿,在哭泣。那种哭泣更像是配合环境演出的效果,女孩们或许隐隐约约感受到她们会失去母亲,或者是因为责骂,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了一个弟弟之后会如何长大,或者更糟糕的是没有母亲只有弟弟,又该如何自处。安然能够读懂,她不想让他们再重蹈覆辙。

包括去男朋家里吃饭时,依旧逃不脱,结婚生子的命运,这似乎是女性最应该去走得人生之路?

关于姐姐的困境。“因为你是姐姐。”所以很多事情就理所应当吗?姑妈和姐姐的对话的那个场景最为触动我,当镜头疑向“套娃”我突然意识到,姑妈何尝不是“我的姐姐”?她是“重男轻女”思想里,最完美的姐姐,最理所应当的姐姐。为了照顾弟妹的女儿,放弃做生意,只有一个上学机会,那只能是弟弟,哪怕是吃西瓜也在深夜里不能被姐姐知道……对于很多姐姐来讲,已经习惯了。但习惯了不代表是正确,也不能因此而言,所有的姐姐都要这样。“套娃也可以是不一样的。”安然后来离开,姑妈念起俄语,这是她被迫放弃了的梦想。桌面上放着一半完全不同的套娃,被阳光笼罩着,我的姐姐—安然会不一样。

编剧对于剧情的设计太巧妙了,在第一次我以为弟弟要被领养的时候,恰恰没有,我以为这对夫妇和弟弟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弟弟和姐姐相处的越来越融洽,我以为剧情会走向姐姐和弟弟相依为命,努力奋斗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走向时,突然之间,弟弟过于懂事,主动联系了那对夫妇,为了然后他们收养他。这是姐弟情里,最让我动容的一段,尽管我在怀疑幼儿园的小男孩真得会这样懂事吗?但是小孩察言观色的能力,天生的敏感与灵性,我相信这样的走向合理,又格外心疼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懂事,再见面,互相试探的纠结万分,拒绝签字,安然还是叫住了安子恒,泪流满面,不顾一切,“我只想和你在一起。”至于未来怎么样,以后再说吧。 我的姐姐,这次和以前的都不同。

安然和男朋友的悸动、亲吻,拥抱都发生在夏天,男朋友出现也永远是晴天,暂且说他也曾是安然的一道光。尽管还是分开了,但他离开时说得那句话,会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爱过,这份力量就已足够,种种细节,他还是不适合她。

和朋友看电影时玩笑着说,至少她还被人如此热烈和专一的爱过。

像是我前不久听到的一个词“夏日情侣”,他与安然,像是黄昏时分伴着橘子花香味晚风,吹着暧昧模糊的晚霞。每天都有,但却转瞬即逝,像梦一般。抓不住的,镜头呈现给我的也是这般感受。

整部电影,泪点最戳我的是弟弟拨出的那个电话,我觉得不合理却又心甘情愿地觉得就是合理。还有表姐可可出嫁时,安然舅舅没去,但安然去送红包和拍照,可可笑着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而姐姐所体会到的那种不公,其实我更多的是愤怒与无奈,只会觉得自己真得足够幸运,作为独生女在无数个幸存者偏差中长大,独生政策下的女孩们也不都是宝贝,有一些也是特定环境下短暂地存在罢了。

最后的结局,怎么说呢,我希望它是我所希望的那样。

 6 ) 浮于表面而又缺乏真诚

看完《我的姐姐》感到很气愤,总想找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搭地铁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了,这是一部浮于表面而又缺乏真诚的片子。

导演和编剧都是女孩子,看得出她们对于女性议题的讨论欲望。

片子的立意不低,想要接触的社会问题是热门而又复杂的。

那些在网络上被议论的,甚至于贬低的,但又真实存在的“伏弟魔”们,像安然一样的女孩们,她们的处境是什么样的?她们能不能脱离这个困境?我想这是这个片子最想讨论的话题,但是导演处理不好这么复杂的题材,于是整个片子显得稀碎,人物七零八落。

从一开始就摆明了安然的困境,甚至是一种极端的困境:给安然安插了太多不如意,被父亲嫌弃、寄宿在姑姑家、被霸凌、被性骚扰(姑父偷看洗澡)、有一个只会赌钱的舅舅跟一个苦哈哈的姑妈、弟弟年纪太小、男朋友除了脾气好啥也没有......导演和编剧把一切不如意都放在了这个角色身上。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都在非常耐心地等待导演和编剧对于这种困境的回应。

然后呢?

没有然后。

本来是社会困境,是时代遗留问题,结果用爱粉饰太平。用爱和可爱的孩子煽情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吗?

一直期待安然会走掉,深知这种走掉是无情的,故事中的安然跟弟弟都会因为这个分别而痛苦,甚至于是会受到电影的观众指责,那也很好,至少比现在好。

因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选择了爱自己而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会长久的悲痛下去,这种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无辜的安然跟弟弟双方都是破碎的,以更大的沉默的伤痛延续下去,都更能发人省醒。

但是整个片子,看不到一丁点的思考,好像用爱就能解决一切。

弟弟这么可爱,这么小,能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是跟他一起生活啦。

这算什么?

片子多是设计感,缺乏真诚的表达和思考。

在角色设计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姑妈跟安然的角色是一对相互映照的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程式化,安然是觉醒的姑妈,相恋五年的男朋友是没有用的只会添堵的工具人......整个片子真的非常的程式化。

子枫妹妹一直都是一个蛮好的演员,可是妹妹毕竟年纪不大,在本片中造型也有些问题。着实不能让人信服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总是看着太小了,无论是牵着弟弟一起走还是跟男朋友一起,都特别特别有违和感。

所以从一开始,电影在日常生活的营造上就显得七零八落。

整部片子看下来,就是一部披着社会热点跟女性问题外衣的无脑商业片。我从来不觉得文艺片与商业片有高低贵贱之别,但文艺工作者贵在真诚,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要做商业片做就是了,遵循那套运作逻辑,刺激观众爽点,也不失为非常优秀解压的作品,但是拿着社会话题作为幌子,看不到一点真诚的思考和努力,甚至连故事的真实性和日常生活都令人诟病,这种卖社会噱头无脑圈钱的商业运作,浪费了演员的好演技,也浪费了这个故事的好立意,同时披着社会热点的外衣以为自己是一部好电影,真的很令人生气。


【新更新】

1.根据评论区的专业小伙伴提醒,删掉了自己对于俄语看法的那一段。确实是自己在对于俄语语言认知方面的有误跟不深入,导致了对于影片的误会,在此删除,表示歉意。

2.非常认同评论区说的,故事虽然有欠缺,但是使得人们关注了这个问题。就这一点来说,这个片子做到了,大家为此争论不休,使得这个问题浮出水面,当然很好。但是这一点对我来说,不能够成为片子就非常不错的理由。从不认为电影要给任何人答案,但是电影也许可以展示和深挖每一种选择或是每一种无法选择的困境之后的,人的情感。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做到。理由是:为姐姐安排的苦难非常程式化,前文所述并不是非要姐姐不养弟弟,去北京就好,而是,也许展示姐姐去了北京,但并非心安理得,姐姐和弟弟在各自的生活里并没有因为这种关系的摆脱而过的快乐,这样子是不是会更好呢?会不会更加引起人思考呢?这不是一部爽剧,电影的功能,尤其是试图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不应该只是一部爽剧,去北京解决不了问题,不去北京同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因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都让人心里沉甸甸的,我觉得这才是这个电影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样能够给观众留下深思的地方。我之所以气愤,就在此处,这是一个沉重复杂的问题,那个温馨地一起踢球也许是梦境也许是真实的结局配不上这个立意,处理得过于简单的了,这才是我觉得这部影片浮于表面的地方。当然也有评论区的朋友说,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那么或者,也许安排成姐姐没有签字,把弟弟叫过来抱着弟弟哭泣结束,是不是也会更好呢?

3.以上都是提供一些可以讨论的可能性,欢迎所有有不同看法的小伙伴一起礼貌地讨论,确实在评论区学习到了很多,很多想法都是在改变和不断调整完善的,关于有的朋友说结局的开放性,也是我之前未曾思考到的,见仁见智吧。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

 短评

可能还不够好,但它值得被看到。它所涉及的东西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都探讨得太少,而在这个时代也尤其需要,即使只是被提起。演员们真好,坚强的张子枫格外可爱;朱媛媛的角色让我想到很多身边的人,她像妈妈、像姑姑、像她们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女性的集合,你可以轻松地质问很多“你为什么不……”但最后她就是选了最难的一条路,出于本能、规训或者爱,但她本身终归是伟大的,但也不该被伟大绑架;肖央彻底改变我心里的印象,很有戏的人,层次全出来了。影片的节奏有问题,情感有多次的断点,转折强硬,太突出戏剧性了。很多生活化的段落太过“工整”,少了闲笔,流露出太强目的性;尤其是弟弟的台词,句句“一针见血”,没了孩子本性的天真,只有大人“睿智”的设计,就会让看的人识别出来,再难融入,好在小朋友太可爱了,所以依然抓人,哭了好几次

6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姑妈那条线 就是两代人的悲哀

10分钟前
  • WRONGCOLOR
  • 推荐

看到结尾我就知道,这片儿肯定要挨骂。很多人肯定觉得它不够女权,甚至是打着女权反女权,不然最后姐姐怎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我觉得吧,电影好坏先放一边,姐姐做任何选择都是可接受的,只要影片给足了理由和铺垫,以及只要这个选择是她自愿做出的就可以。我们说女权或说任何人的权利的时候,不是规定Ta一定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算是维护了自己的权利,而是看Ta是否自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后者才是Ta真正的权利,才是Ta真正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14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摄影很好很有设计感哦。女性电影,隐隐担心并非女权电影,我也分不清楚。跟《82年生》相比代入小男孩视角柔化了冲突,弟弟表演过于小大人了,台词写的也有点糟糕,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女性视角。一二幕搭建的特别好,第三幕有点拉胯了,每一场戏都煽情等于没一场煽情。仔细想想拍的太MV了,咔咔怼特写上音乐,何必呢。结尾很喜欢,好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思考而不是瞎给答案。今年是张子枫年。如果迷雾剧场能上就是肖大宝年。

17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推荐

21世纪的女性回归自我了吗 没有

21分钟前
  • 废物仙子罢了
  • 还行

坚持了47分钟,一边剧烈精神呕吐一边出来了。我以为我受得了这种题材,算了,放过我自己。没看完,不打分,不是受众,及时止损……(听说结局了,还好提前出来了,不然我可能会徒手拆了电影院)

2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其实可以不要那么多刻意煽情,有些话从小朋友口中说出来就假了。好的是关注到了中国姐姐这个身份带来的苦难以及长久以来做出的牺牲,但结果是新时代追求个人价值的姐姐仍有可能选择老一辈的“苦难”,从被逼迫到自愿,这弧光不值得鼓励,无法展开的某些原因和结尾的亲情绑架让人叹气。张子枫的演技还是顶得住怼脸特写的。

27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垃圾结尾。结局是这样,这部电影的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电影都喜欢讲四川话。

28分钟前
  • XM7–局外人
  • 还行

我能理解喜欢这片的人,但我是很不喜欢的,甚至看不下去。因为几乎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大多数地方的拍法也全都提前猜到。哪里什么情绪,哪里该发火哪里该哭,观众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很有规划,但换句话说就是极其套路。所以,哪怕背后是非常好的真情实感,哪怕张子枫、肖央、朱媛媛都很精彩,也被套路给损耗了。这对新导演或者院线片来说也许算好事。但我只能刷手机了,尤其是这个弟弟,太假,那些台词都不是小孩说的,而且句句精准到位,编剧实在让我受不了。而且对主题和人物的表现方面,编剧也不用废笔,场场为他的目的服务,实在太刻意了,缺乏生活中真人的感觉。

31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较差

从强制一孩到开放二胎,历史的组合拳就这样无差别地打在姐姐们的身上。而当姐姐们转身想为自己的生活奋力回击时,却只绝望地发觉无处下手——因为往往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让她们窒息的正是这充盈各处的厌女空气,以重男轻女之手,穿梭于日新月异的时空,如出一辙、驾轻就熟地扼住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咽喉。(姑妈送走安然后喃喃自语俄语单词的那一刻泪崩了😭

32分钟前
  • 狗不见🌈
  • 力荐

原剧本叫踢皮球一语三关,编剧设计了三组姐弟关系用女主产科护士的身份设定勾连起几代女性的困境,困境中细密编织了无数议题,扎实严肃,尽管琐碎但克制沉稳。人物之丰满,几乎每个角色都在最后翻转出来立住,被迫放弃念书的姑妈,不得已放弃孕妇的产科女医生。第二幕结尾连续两场震撼人心的和解与独立的大戏,对孕妇家属怒吼发问“你都有两个女儿了,为什么还要生儿子?”它讲的不是一位当姐姐的女性的个体遭遇,是强制引产上环计生政策到二胎政策放开被迫生子之下所有无法摆脱命运的女性,生育困境的背景笼罩于全片。最巧妙的是开放式结局,当所有人跟随导演的细微视角去体会她溺水般挣扎的困境,选择似乎不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拍给所有人看的“知晓我命运”的故事。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行业意义(有话语权的女编剧把女导演带了出来),都是典范。

33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最后安然带着安子恒跑出领养家庭的时候,忘了把银行卡带上,这个事儿让我很挂心。

35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感动中国》好歹还能做到——主题明确、态度明朗;本片,并不。从独立到奴隶,这是不敢动。

37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它本可以是《何以为家》,但它选择了《以家人之名》。

42分钟前
  • 關於藤井樹.
  • 还行

作为有两个姐姐享受社会红利的弟弟,我一直对我的姐姐们抱有亏欠感,即使如此我也无法完全了解她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困境。而《我的姐姐》则真实地将这种困境展现出来,女性就像套娃,一代代被装进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套子中,压抑感和无力感充满我的胸膛,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除此之外,我还蛮喜欢这个结尾的,因为它展示了女性最强大的情感力量:爱与善良,影片通过姑妈鼓励年轻女性“套娃不必非得装在同一个套子里,自己的路自己走”,同时用这样的结尾告诉她们不要放弃爱与善良,因为女性独立和爱与善良从来都不是二选一。作为男性和弟弟,我们能为姐姐们做点什么?或许就从尊重她们的意志、了解她们的困境、支持她们的发声开始吧!男人要有内自省性。P.S.张子枫拿影后吧!PP.S小时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普普)演的,她未来也会拿影后的!

4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我其实不喜欢这个结局,如果在签字的地方就留白,可能会更好吧。这个故事没有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人物也不能算跟自己和解了,很难受,让我想起地久天长的那种难受

47分钟前
  • 杨骁艾
  • 推荐

看完最大感触:只有成为真正冷血无情的人,才有可能摆脱痛苦,这是儒家的诅咒,能破除的中国人寥寥无几。情节看似由急风骤雨般的冲突构成,实际上全是如履薄冰的斡旋。剪辑是加分的,几乎抹除了所有令人“生疑”的空隙,让这场风暴尽量逼真。

5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全片最震惊的一句话“从小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

56分钟前
  • 滋养丰富风味绝
  • 推荐

三星给演员们,结局让人太恶心了。典型的男权社会下的“政治正确”,女人就要牺牲,被亲情捆绑。就算不从情感角度出发,那大家理性思考一下,姐姐现在只是小姑娘,如何养育好一个娃,送出去给富裕的家庭养对两个人都好,弟弟还小不懂事,姐姐也不懂事吗?还要媚男到什么时候?

1小时前
  • Whatever
  • 还行

姐姐天生就是没有底座的套娃,是没有残障的瘸子,是挖掉了西瓜瓤的瓜皮,是装进了保温杯的咖啡。生育证明像与生俱来的一纸符咒,经文是女孩要被迫独立和牺牲。天生沾染了长女如母的气味,却跟弟弟拥有不同的爸爸。可尽管他是肉包子里的花椒,仍是姐姐要捐出的功德。她说从此经文她来诵,而功德都赠我。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