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

剧情片大陆2013

主演:张雪迎,果靖霖,智一桐,代旭,黄诗佳,曹馨月,聂鑫,周珍

导演:曹保平

 剧照

狗十三 剧照 NO.1狗十三 剧照 NO.2狗十三 剧照 NO.3狗十三 剧照 NO.4狗十三 剧照 NO.5狗十三 剧照 NO.6狗十三 剧照 NO.13狗十三 剧照 NO.14狗十三 剧照 NO.15狗十三 剧照 NO.16狗十三 剧照 NO.17狗十三 剧照 NO.18狗十三 剧照 NO.19狗十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12

详细剧情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长篇影评

 1 ) 狗B,请不要为青春代言

今年李玩18岁,5年前她出演了一部电影《狗13》,上映前却被无限期搁置了。

这几年父亲的生意不错,开着爸爸送的新越野车,李玩行驶在去大学的路上。打开车载音响,扑面而来的电音节奏早已替代了摇滚的聒噪,她戴上名牌墨镜回想起了5年前的那部电影,今天刚好上映。

“夏天忘了冬天的冷,冬天想不起夏天的热”,妈妈的脸日渐模糊,爸爸曾经的“训教”也早已淡去,但李玩还是顽强的记忆着那些十三岁与成人为敌的日子。

日记①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父亲强迫我报了英语班,而我想报物理班,为此父亲在老师面前推了我。他有点后悔,给我钱,我没要,有点恨他。后来,他还是求我原谅,送给我一只狗。开始我不喜欢,但小狗很可爱,我叫它爱因斯坦。

日记②

我姐带我认识了高放,他们带我去滑旱冰,高放牵了我的手。

日记③

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我很伤心。爸爸,后妈,姐姐……都是一伙的。找狗的路上,我气不过把爷爷推伤了。(对不起爷爷)

日记④

我始终惦念着爱因斯坦,但就是找不到。后妈出了一个馊主意,弄了只假狗来骗我,被我识破。他们全是一伙的。

日记⑤

我背着姐姐找了高放,假装离家出走,还去酒吧喝了酒。回家时,爸爸气疯了,因为奶奶为了找我出去了很久。爸爸强拽着我,上车去找奶奶。奶奶一个人独自在菜市场等我(对不起奶奶)。回到家,爸爸打了我,我被打蒙了,伴着酒劲儿,我委屈,我哭了……后来爸爸跟我道歉了,说了很多生活不容易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原谅了他。

日记⑥

我决定把假爱因斯坦扔了,但没成功。

日记⑦

一不小心,英语考了全校第一名,告诉爸爸,他很高兴要带我去看《宇宙的奥秘》展览,可惜时间记错了,下次再去。嘻嘻。

日记⑧

我原来有了弟弟。今天是他的生日宴会,但我感觉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爱我。他虽然很小却剥夺了我很多东西。不是恨他,却也高兴不起来。

日记⑨

今天没看成《宇宙的奥秘》,爸爸为了虚伪的赚钱,陪张伯伯吃饭,把时间错过了,还让我敬他酒,我讨厌他们大人。说话不算数,为了点臭钱一个个都虚伪奉承的很。

日记⑩

弟弟误打了奶奶,没有道歉,爸爸还护着他。爱因斯坦咬了弟弟,让爸爸送进了狗肉馆,我失去了第二只狗。我恨所有人。

日记①①

英语演讲比赛演砸了,很失落。拒绝了高放。物理比赛却意外得了第一名,爸爸答应我的要求,去找爱因斯坦,结果它死了。大家都很伤心。

日记①②

爸爸为我摆了庆功宴,还是让我敬了那些讨厌的大人酒。而且还让我吃狗肉,所有人都没有出来阻止,我知道让我吃肉的人是出于好意,为了爸爸我吃了。从此我不会再养狗。

日记①③

回家的路上,爸爸接了妈妈的电话,他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他哭。我也哭了,虽然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哭,但我想我长大了。

至于李堂,我抢了她的男朋友,她始终叫我爸老叔,叫我妹。

至于高放,他从此没有再联系。

至于后妈,弟弟越来越长大,和我越来越亲。

至于爸爸,感觉他越来越爱我。

至于爷爷奶奶,对不起,我爱你们。

至于爱因斯坦,只是条狗。

我是李玩,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跑车,我还可以养一条名贵的狗,我给它取名,西凤狗。



 2 ) 过于真实的一面镜子

不夸张地说,这实在是一部过于真实引起不适的片子。引起不适是玩笑话了,实际上不是真的不适,而是无奈和沉重。

作为一部青春成长片,并不像大部分国产青春片那样糖水,那样美化“疼痛”“成长”这些词。它展现的是非常真实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和中国式成长,并且从老中青三代人三个层次交错展开,真正抓住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苦痛之处,不止是青春期的成长,更有中年至老年每个环节的困顿啊。里面的每个人都很丰富,你能看到自己家庭里不同角色人的影子,甚至也能看到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影子,这也是它真实和牛逼之处。

李玩:

当然是纤细敏感青春期少女的典型形象了,这点不打算展开说。但我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她对狗狗和对暗恋对象的细腻与真诚,和她对于家人的冷漠是很分离的。和爷爷奶奶吃饭都没有交流,甚至发脾气时推倒爷爷并且没有流露出真正的愧疚,对家人或者沉默或者大吼大叫,但另一方面在高放那里表现得非常柔软和真诚,这些细节显得非常刺眼。可以说,她在受害者的同时也是家庭关系的不自觉的加害者。

但是这难以理解吗?我觉得一点也不。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从小看到家里很多令人灰心的事,也让我早早变得在家沉默乖巧毫无存在感,但同时一有机会便会离家越远越好,几乎完全封闭。但是对朋友、对于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世界,又有源源不断的交流欲望和同理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后者的情感投入,又何尝不是对于家庭缺失的爱的补偿呢。我很理解这一点,但同时也觉得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家庭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所有的关系都是互动纠缠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结。哪怕真正长大后,我慢慢开始理解家里每个人的无奈,也并没有真正做到自己期望的那样对他们投入很多感情。这其中有怨气,也有自己的逃避吧。可能到了这几年,我才慢慢将对外的温柔向家人转移。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李玩在后面的“懂事”和“乖巧”,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伪装。当然将自己封闭起来肯定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并没有这么简单。她在第一次饭局上摔门而去,但在第二次饭局上神色复杂而隐忍地吃下了那块狗肉,这其中完全是对爸爸的恨吗?我觉得不是。她看到了爸爸在更复杂的社会规则里的无奈,听到了那些违心的话,她对爸爸是有同情的。她装出来的那些笑容,一部分是失望,其实一部分也是真的希望给爸爸少一些负担。这一点在她开心地给爸爸打电话说月考成绩时很明显,而后来当爸爸突然在车里失声痛哭时,她紧紧抓住爸爸的手,我觉得是达到了一种复杂的和解。这也是我很喜欢的细节。片里的父女关系尽管充满了伤害,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温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尽管李玩在残忍的伤害中得到了“成长”,但她没有把这些痛苦简单地转化为对爸爸的恨,就像整部片子并不是简单地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指责一样,这是一种更大的无奈,也超脱了父女关系的格局。导演真的是很温柔了啊。

爸爸

爸爸的角色令人惊喜地刻画得很丰富。之前看到介绍看到短评,都会觉得爸爸就是那个粗暴不讲理的“坏家长”形象。但是这部片子的爸爸里并不是脸谱式的刻画,而是把中年男性的复杂和无奈讲得很好。对于那几场无聊的饭局,可能几年前看这部片子我也只会觉得讽刺和可笑,是青春期视角对于大人世界的完全否定,但到了现在再看,只会觉得真实得可怕。那些敬酒和套话,身处其中的中年男子那种唯唯诺诺和游刃有余,如果你没有对此心有戚戚感同身受,那只能说你太幸运、你的工作环境太单纯了。真TM没有人是容易的。影片里唯一让我哭的镜头竟然不是关于李玩的,而是她爸爸在车里突然崩溃失声痛哭的时刻。大型成年人崩溃现场一刚。

另外一些细节是爷爷和爸爸之间的互动细节。几乎可以看到,爷爷和爸爸的关系就是爸爸和女儿的关系的复制。从第二个儿子出生时关于名字的讨论开始,爷爷的粗暴指责以及爸爸对爷爷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就说明了爸爸当年也是这么被教育长大的啊。他是这样从小被家庭教育矫正,长大被社会关系矫正过来的,因此对于女儿也是以类似的模式进行矫正,就非常自然了。

当然这并不能说父亲对女儿的态度都可以谅解了。但你要知道的是,人是很难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的。除非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足够的自我教育。这是很高的要求了。片子里的父亲没有做到,他让自己受到的伤害和影响原样甚至更粗暴地延续下去了,这是另一种悲哀。

我希望李玩可以在被伤害的同时能够足够自知,保留心里的温柔,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变成另一个爸爸,将这种重复的伤害在自己这里终结,而将自己认为对的事坚持下去。

李堂

堂姐的角色初看是作为一个成熟少女的衬托,但到了后面我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她当然是更容易受长辈喜欢的那类孩子。会察言观色,懂人情世故,知道如何表演一个懂事的模样,尽管私下更疯更放得开。但看到她在看穿大人的谎言后立刻圆滑地附和的样子,我感受到的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求生欲。她比李玩更早被“驯化”,甚至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和通透——在跟高放分手时的那种洒脱大概多少成年人都做不到。她和李玩像是一面镜子的两面,李玩的现在可能是她的过去,而到后面学会了表演乖巧微笑的李玩,也是另一个李堂吧。

不过尽管有这样的类似之处,李玩还是比李堂要更细腻、更自知的。我相信李玩不会真的变成一个世故的人,李堂就很难讲了。她俩之间的差异,必定是来自于自我教育,来自于阅读、感知和思考,来自于李玩所感兴趣的音乐、星空、时间简史。李堂可能是绝大多数被驯化的小孩,她更可能变成李玩的爸爸那类人,而李玩不会。起码我愿意相信这点。

李昭昭

这个小男孩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尽管镜头并不多,但这是太真实的熊孩子的刻画了。在看电影的时候当然会讨厌昭昭这个小孩子,但他身上的一切都是他父母家长的缩影。

在他让李玩替他转椅子时,转一圈他发出一次哈哈大笑,那个笑容让我觉得可怕,不知道是不是有意那样表演的,因为那简直是活脱脱的虚假的讨好式的夸张笑啊。可能我有点过度演绎,不过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细节。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多少小孩子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各种镜头前被要求表演出假笑,那些从小就教小孩子拍照片时要伸出两个手指比耶的父母,可能从来不会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问题,可充斥其中的全是虚假情绪,是讨好,是尽管你不知道为什么,但你知道在这种场合你就是应该表演出的笑容,那样大人们会很开心,于是你便习得了这种情绪表达。昭昭妈妈说的一句话也很刺耳,“娃这么小什么都懂,一早就说要穿爷爷送的衣服来啦。”是啊,孩子很聪明的,三岁小孩能理解和习得的事比大人想象的要多多了。沿用之前对于李玩和李堂的描述,昭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李玩的过去。

最触动的地方其实是最后学滑冰的那一幕。昭昭可能并不喜欢滑冰,可能是爸爸认为李玩喜欢滑冰昭昭也应该喜欢,于是送他去学习。最后那些细节的镜头,看到昭昭一次次伸出手,却只有冷冰冰的回应和空洞的鼓励,李玩看在眼里,心里想的应该是自己吧。他确实会得到成长,就像李玩也确实得到了“成长”一样。但这种成长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我始终觉得,还是有更好的办法的吧。


最后走出影院时,想到今天太晚了,明天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

感谢这样的电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缩影,而家庭关系是一张复杂的网、一个纠缠在一起的线团。到底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伤害,只有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世界是苦痛的,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更理解每个人的无奈。然后从自己开始一点点地做起、一点点地更温柔一些吧,不要让伤害延续下去,这是我们每个人能做到的事。

 3 ) 中国式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里凯瑞·穆里根扮演的16岁少女珍妮被社会上成功男士吸引,离开学校,放弃去牛津读大学的梦想,甚至答应这位男士的求婚,但当她发现成功男士已婚之后,却毅然选择了珍视自己,离开有艺术品味的男士。这显然不是一个年少无知女孩被老男人或者大叔欺骗贞操的俗套故事,而是一个独立又聪明的女孩成长故事,金钱、物质财富不是她的追求,而享受艺术、音乐,生活在文艺浪漫的巴黎才是属于她的身份标签。同样是女孩,《狗十三》里的李玩,她成长的生命轨迹被重组家庭以及随之而来的驯化式的家庭教育所扭曲,女孩的天性被餐桌上强忍着吃狗肉彻底泯灭,见到真的爱因斯坦而再也不相认,李玩以天性的消失、不自由和接受驯服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狗十三》是导演曹保平继《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之后再度指导的一部长片,剧本来自他的学生焦华静的毕业作品,影片聚焦在一只被起名为爱因斯坦的小狗,从它进入家庭、从家庭走丢、爱因斯坦替代品进入家庭再到它再次出现,以一只小狗在家庭中的不幸遭遇来隐喻电影中女主人公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成长。正如曹保平自己所言,“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表面上看它是关于成人和孩子之间爱、爱的方法、和沟通的电影。没有恶人。有的只是各种误会、不理解、及因此带来的冲突。 但其实不是。是暴力。”

上初中的李玩本身就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比起她的表姐越来越强烈的性意识,影片更着重表现李玩在家庭成长中所承担的角色定位。很多人会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应,其实这里是我们站在自己立场过于臆想了李玩的角色,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尤其对于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而言,丢狗后的反应过激是完全可以理解。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而小狗丢失以后,与其说是表面上李玩有过激反应,倒不如说丢掉的不只是小狗,还有李玩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而之后,继母为李玩找来的替代爱因斯坦的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既指向了继母本身,继母是李玩亲生母亲的替代品,就像李玩大喊大叫不认可替代的爱因斯坦一样,继母在李玩眼里是不被认可的。同样又指向了李玩,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接受这个替代品。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接受来自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父亲兴致勃勃地想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这本来是一个让李玩重建家庭信心的场景,结果因为时间不巧天文展参观被搁置,尤其是到后来父亲因为赴伪善的饭局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而未错过了父女二人看天文展的时间,这更加重了李玩心中的压抑,孩子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受到父母重视,只有顺从父母权威的孩子才会是个好孩子,就像影片开头的一幕,父亲督促偏理科的李玩努力学外语,还有李玩物理竞赛拿奖等等只有符合与顺从这些父辈们对你的评价标准才能使你成为你自己,这才是你该有的成长。

有趣的是,曹保平在这里面设置了一个出奇的反讽,李玩学英语,学到了一个单词,hypocrisy(伪善),饭局上坐而论道的同事们,家庭里以假乱真的长辈们,表里不一的继母,生活在李玩身边整天耳濡目染之人全部伪善,这就是李玩的成长环境。这也是汉娜·阿伦特认为的平庸之恶,远比极权主义之恶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越是在每个方面都变得平等,整个社会越是渗透着平等,差异就将越来越受到憎恨,那些明显地、天生地不同于别人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医生包法利身边尽皆平庸,再有成名之心的包法利先生也只能是个庸医。同样李玩也是,你只能无奈地去接受来自父辈的权威,而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阿伦特讲要反抗平庸之恶,这或许在《成长教育》里,珍妮可以用对艺术、用文学来对抗父辈的无聊、乏味。而李玩则不然,她在英语演讲中,一直提到一个平行宇宙的概念,现行宇宙内人事全非,而另一平行宇宙或许会别有一番光景,她只能给自己制造平行宇宙的幻想。

后来,当小狗从这个家庭被带走而带入收狗站,李玩也就再也不属于这个家,她像一具行尸走肉,无条件地顺从这个家所有人的要求,又是一场饭局,吃狗肉,李玩忍着失去爱因斯坦的心情答应了这个看似好心的提议,她所能做的除了顺从还是顺从。当真正的爱因斯坦再次出现在李玩面前的时候,表姐一直要她前去相认,她再也不会这么做了。爱因斯坦,如她,已经从家门中走出,自由、善良、急于表达的李玩再也不可能重新回来,至此,李玩的成长教育彻底完成。影片中有个桥段,也是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心凉的段落,饭局过后,李玩坐在父亲的车里,两个人不约而同落泪,小女孩内心长久母爱缺失而父爱又要转瞬即逝,一个人孤独去面对成长,面对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有多痛苦而又要有多坚强。处于现行权威的父亲也曾经受了如同李玩一般的成长。

    电影中还有一个亮点是它的配乐,紧张和窒息的配乐伴随着李玩一次次寻找爱因斯坦的撕心裂肺,伴随着李玩一次次成长背后的痛苦蜕变,伴随着李玩一次次对父辈所抱的幻想失望至极,浓重低沉的曲调带给人特别强烈的压抑感。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溜冰场上学滑冰,一次次摔倒一次次又被滑冰老师训导,又一个接受中国式成长教育的李玩再次出现。

 4 ) 《狗十三》中父亲的三次流泪如何解读?

太有感触了,自己跟前妻也有十年感情,昨天开车路过曾经租住的小区,那时虽然穷,但过的很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仿佛看到两人一边买水果一边讨论未来的规划,心里想着这些眼泪就掉下来,回不去了。晚上回家就看了这部电影,眼泪真的再也控制不住,一个人固然要向前看,但转过身来,还有一个曾经的自己在那里。

 5 ) 被禁至今的优秀国产青春片,终于等来了资源

国产青春片这些年被以郭敬明为代表的各路莫名其妙导演轮奸了一次又一次,观众也早已在一次次小三、堕胎、出国留学中麻木,如今的国产青春片要么以当红明星做卖点,要么只剩廉价的情怀,就是不见真实的青春。 我们不是没有真正的青春片,只是被禁了。 《狗十三》,曹保平导演2013年的作品,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拿奖后,有一阵子几乎销声匿迹了,不说公映,网上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 这部电影我在豆瓣上标记了快两年,直到前几天有雷锋带来了资源,看过以后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被禁。 这要从导演曹保平说起。 曹保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副业才是拍拍电影。 很多人对曹保平的认识来自于口碑极佳的《烈日灼心》,8090后老人大概知道《李米的猜想》。 和他合作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在他的电影里完成自我突破,在他的调教下达到自己目前为止的最高水平。 周迅饰演李米拿了10个奖,达到了自己演艺事业的小巅峰,《烈日灼心》在上影节一举拿下三个影帝,《追凶者也》又让刘烨成了上影节影帝。 他一直坚持拍摄现实主义电影,而且自我要求很高,是中国目前现实批判主义电影的旗帜。 这就很容易理解他的电影为什么不容易过审。 就拿《狗十三》来说,揭露,质疑,挑战,批判……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恐怕都不受待见。 一:少女李玩的疼痛青春 影片讲了一个13岁少女的成长阵痛,陪伴她走向成人残酷世界的是两只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种成长的阵痛能够引发隔着屏幕的观众的共鸣,如果你也有过这样孤独无助的青春期。 影片女主李玩总是古怪而沉默,倔强且敏感,这样的残缺性格是爱的缺席导致的结果。 李玩爸爸妈妈离异,各自组建了新家庭,李玩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爷爷奶奶不是不心疼她,但李玩13岁了奶奶还不知道她不喝牛奶。隔代的亲人也许能提供生活的照顾,却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然而事实上是,即使健全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匮乏的,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就一切万岁,有多少家长会站在孩子角度,倾听孩子的声音。 大人们都自顾不暇。 这样的大人在影片中就是李玩的爸爸。他工作很忙,忙于谋生,忙于周旋虚伪的人际关系,对李玩的关心很少,甚至会叫错李玩的老师。 当他无法理解李玩为何会执着于找一只狗而把家庭搞的鸡犬不宁时,他的教育方法只有暴力解决,狠狠打一顿,打到你听话为止。 在家庭教育当中,暴力是最低效、落后的方式,因为它的负面效果要远远超过它带来的正面效果。可这是多少国人家庭中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多少代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成为父母不用考试,也没有人去评估他们的教育方式,而由此的带来的痛苦多数由孩子承担。 相较于挨打带来的生理疼痛,内心的冲突和不被理解、爱的缺乏、对残酷虚伪成人世界的不解才是真正的痛苦之源。 她不了解为何成人的世界充满虚伪,为何大人们永远听不懂她说的话,却还自以为是。 二、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 影片的片名英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这很有意思。 丢掉的爱因斯坦 李玩的爸爸没有想过李玩为何会那么在意一条狗,那是因为在她的孤独宇宙里,只有狗会亲近她,陪伴她。李玩喜欢物理,就给狗起名爱因斯坦。 假爱因斯坦 继母为了哄李玩,找来了一条和爱因斯坦长得差不多的狗,说爱因斯坦找到了。全家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只有李玩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孩,她说,这不是爱因斯坦。 大人们说你就当它爱因斯坦好了,都是狗,有什么区别? 可是在李玩眼里,爱因斯坦是重要的陪伴,不只是一条狗。 假爱因斯坦成了真爱因斯坦 弟弟用晾衣架打狗,狗失去安全感咬了弟弟。家里人都认为狗疯了,爸爸用拖把打狗,狗叫得更惨烈,只有李玩看到了那一刻狗的无助。 她慢慢靠近,用手轻轻抚摸,狗慢慢安静下来,李玩泪流满面。那一瞬间,李玩看到缩在卫生间瑟瑟发抖的狗,就像看到了孤独成长的自己。这时候,李玩认为它变成了她的爱因斯坦。 真爱因斯坦不再是爱因斯坦 影片结尾时,李玩和表姐在路上遇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 当表姐坚持说那就是爱因斯坦时,李玩轻声对狗的主人说,对不起,我们认错了。 转身后,她对表姐说,我好害怕爱因斯坦认出我,向我扑过来。 而后,一个人跑到无人之地哭到不能抑制。 这时候李玩已经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完成了对残酷的世界认知的洗礼。在她吃下狗肉的那一瞬间,她已经越过了成长的阵痛,向这个世界妥协。 她也要长成一个虚伪的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所以她放声大哭,只有身后围墙上残留一半的寻狗启事知道,她曾经用力对抗过这个世界。 三、没有一个人是坏人 尽管满是伤害,甚至有极致的暴力,但影片没有恶人,有的只是各种误会、不理解、及因此带来的冲突。 三世同堂,观念不同,但没有人有恶意。反倒是三代人各有各的成长困境。 爷爷奶奶关心李玩,给她做好饭,让表姐多陪陪她,却不懂李玩在想什么。同时他们也是这个社会的脱节者,年轻人和这个世界都离他们越来越远。 爸爸也不是一个彻底的暴君,他也只是城市里无数个活不明白的中年人之一,在社会的重压下苟且生存。他也想对孩子好,但找不到方法,他不知道孩子要什么。他也会高兴时亲吻孩子,在打过孩子之后他也会流下眼泪。 李玩也不是一个叛逆的坏孩子,她学习好,为爸爸着想,也想尽力拉近与同父异母弟弟的关系,也会在公众场合配合爸爸让爸爸开心。 继母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错,她甚至也在努力讨李玩的欢心。 但当这些人被绑在一起时,总觉得有人是不快乐的。 四、比青春片更多的 虽然描写了少女的成长,但影片并不只是青春片。 有对教育的质疑。 有对极致父权的拷问。 有对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的批判。 有对中年人生存困惑的同情。 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电影的故事情节看起来简单,但底下的东西有内省的复杂,故事里有张力。

 6 ) 不要忘记被粗暴对待的青春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狗十三》是曹保平的第三部电影,尘封五年后,终于将于2018年12月7日在院线公映。

在他一堆涉及犯罪、凶杀的作品中,描绘青春期的《狗十三》似乎显得有些“小清新”,但它其实从片名就透出一股狠劲。《狗十三》,狗13,狗B,狗逼。这个初看让人一头雾水的片名,实则体现了创作者斩钉截铁的态度。当青春遭到践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脏话。

看完《狗十三》,我突然想起贾樟柯点评《风柜来的人》的一句话:“电影拍的是一群台湾青年,但总觉得是在讲我山西老家的那群朋友。”他谈的是个体生命经验的共通性,一部远方的电影竟能召唤起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我想每代人都有他专属的青春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可不谓耀眼,但《狗十三》才是我的《风柜来的人》。

《狗十三》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击中了我,素颜的张雪迎顶着满额头的粉刺注视着摄影机。这是青春的证明,也预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像粉刺一样要浮出水面了。这扎眼的粉刺提醒观众这部电影的立场:不回避、不矫饰。

《狗十三》首先让我熟悉的是片中的成长环境。我所处的小镇的旱冰场和小酒吧和电影里的一样,似乎还维持着上世纪的装潢。尽管不是单亲家庭,但我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参加演讲比赛紧张到说不出话,跟家长兴奋地汇报月考的优异成绩,凡此种种我都有过切肤体会。甚至是楼上住户的奇怪鸟叫声,也让我想起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怪事。

白岩松说过:“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文革,但我们失去了儿时田间地头的快乐。我们成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我们的天空经常是灰色的。家庭的物质生活日渐优渥,提供的精神关怀却严重缺失。

“《时间简史》,那是娃们家看的书”: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电影的英文名则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对应着片中两只狗的名字。电影的主线剧情也正是几次丢狗、寻狗的过程,从中反映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李玩心态的变化。

围绕着两只真假“爱因斯坦”的去留,电影带出了一批大人的群像。除了家庭里的亲人,有两个角色给我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角色是由本片的摄影师罗攀(代表作《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客串的英语老师,这个形象浓缩了中国广大男性教师的特质。最有代表性的一幕,莫过于教室里打蝙蝠。在学生的起哄声中,老师大吼:“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定力!我们现在来看看谁,是出了一点状况就控制不了自己的人!”这话简直跟我记忆中一模一样。

《芳华》里有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此时此刻,看见被老师打死的蝙蝠,李玩的心里升起了一丝怜悯。这也就有了放学后她从柱子上抱回狗,和后来在厕所抚慰狗的情节——她在心里正式接受了假“爱因斯坦”。被粗暴对待的动物成为影片中的另一条线索,李玩在动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二个角色就是在饭桌上满口大道理的张伯,他贡献了全片中观众唯一会发笑的段落。他是这部现实主义电影中最具漫画感的一个人物,创作者借此讽刺了社会上追捧国学、附庸风雅的企业家。

从片头强行把李玩的兴趣小组改成英语,到找奶奶时弄伤她的手、抽她的耳光,再到强行让没写完作文的她去陪弟弟逛公园,父亲在电影中扮演了第一施暴者的角色。与父权的对抗是贯穿全片的主题,而酒宴失信是让我最为感同身受的一个段落。父亲把子女带去酒宴,却不遵守承诺,只知与领导把酒言欢,伤透了后辈的心。

第二遍看发现了一个小细节,昭昭刚好把《三字经》背到“养不教,父之过”的时候,镜头切到李玩奔向了博物馆。李玩没有追上时间,博物馆的灯随着她的奔跑而熄灭。“速度快一些,时间就会缩短。时间缩短,人就能长大得快一点。”她从《时间简史》里领悟的道理,是否会让她变成自己厌恶的大人?

“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早熟的爱情与失败的婚姻

高放和李堂这对早恋情侣在片中的第一次亮相,是高放把“堂”纹到自己身上,一旁的李堂既心疼又幸福。而高放在全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则定格在他后颈的“玩”字上。纹身是一种故作深情的姿态,是少年表达爱的激进方式。但是对于爱,他们并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李堂说,爱是一个老气的词,我喜欢他的优秀和帅气,我们班的女生都喜欢他,我总得喜欢谁吧。但是看到高放包里的那个画上世界地图的橘子,当她意识到爱情的失去,爱情的内涵似乎才凸显出来。她对他说出了“我爱你”,但是得到的回应只是“我知道”。

分手前她对他说了四句话:“你觉得李玩怎么样?”“你喜欢她吗?”“那你爱不爱我?”“咱们分开吧。”没有撕破脸皮,她用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为这段感情画上了句号。我欣赏她的处理方式。

高放为什么会喜欢上李玩?我想是因为神秘。在高放眼里,这个嘴里念着“平行宇宙”的女孩,这个找他寻求安慰的女孩,对他可能更有吸引力。

而后来面对高放的表白,李玩只微微一笑。她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道:“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我突然想到《蓝色大门》的台词:“如果你17岁,你想的只是能不能上大学,不再是处男,尿尿可以是直线的话,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朋友啊。

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一句切中要害的评语:“青春的阵痛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男生成熟。”用这句话来回望自己的和电影里的青春,很多事情都得到了清楚的解释。

而对父母离婚的原因,电影未作解释。只在最后,让父亲在女儿的追问下,在《再回首》的旋律里泪如雨下。这一幕突然让我想起《春光乍泄》的梁朝伟,拿着录音机失声痛哭的情景。此处叙事留白是多么正确的选择,这一个镜头的情感力量抵得上万语千言。

“Hypocritical, 伪善”:被戕害(忽略)的李堂

在这个陕西家庭里,起初李玩是绝对的中心。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再娶,李玩便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不完整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早熟,全家上下也都非常在意她的感受。

所以在第一遍看片时,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李玩身上,忽视了影片中另一个关键人物:堂姐李堂。

李堂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外表上比李玩成熟不少,但她其实只比李玩大了一两岁(她俩同校,都是初中生)。在小叔家,李堂一直是一个边缘人物,是围绕着家庭中心“易爆物”李玩的一员。与叛逆的李玩相比,她懂事得不像话(除了早恋)。她是李玩的安慰者,但有时也不得不充当同谋者的角色。

昭昭生日宴会的一场戏最能体现这种身份位置的尴尬。

起初是李堂的特写,她茫然地望向四周——酒店包厢里,宾客们正忐忑不安地等待李玩、其父和昭昭的到来。接过婶儿送的礼物,她第一反应是高兴,然后又礼貌性地回绝,还主动提出换生日蛋糕的蜡烛(实际上为了缓解尴尬)。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十几岁的少女很容易被这种情绪包围。待众人帮昭昭庆生唱歌时,看见李玩落寞地坐在人群后面,她又主动地上前安慰。

这实际是两人身份平等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以后,李玩也不再是家庭的中心,渐渐变成了一个局外人。年幼的弟弟对她说:“姐姐你真棒!你到我家来,我家有好多玩具,我让我爸也给你买好多玩具。”在孩子的眼里,爸爸是我的,不是你的,姐姐是他家的客人。

在寻狗事件中,李堂立场的不坚定使两姊妹第一次心生芥蒂。而随后高放的变心,对女生间的友谊本应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我们发现,没有,她依然出现在庆祝李玩直升高中的宴会上。在影片接近结尾指认“爱因斯坦”的戏,她更是作为初心的保有者,成为李玩的反衬,同时也被李玩的转变所震惊。

或许这是个洒脱的女孩,但她的遭遇是对影片主题的拓展:情感暴力的传递性。李玩是被伤害的少女,但她同样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无论自知与否。

“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结尾的选取

按照好莱坞剧作法,电影结尾处应该有一个足以震撼观众心灵的情节点III。我以为,李玩认出“爱因斯坦”而冷淡地离开,而后看见寻狗启事掩面而泣的情节已经满足这个要求。

但导演没有止步于此,他紧接着拍摄了昭昭学习滑冰的场景。观众看到昭昭也不爱喝牛奶,看到他在冰上不断跌倒却被要求独立站起。我明白这个情节没有任何的指向与批判,但我愿意把它解读成一种被伤害的隐喻,一种悲剧的循环。

我想起鲁迅的《风筝》,被伤害的弟弟全然遗忘自己曾被伤害的事实。又想起《小王子》说,长大的本质是遗忘。那么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曾被粗暴对待的青春,不要让那种憎恨和疼痛继续流传下去。虽然没被世界温柔以待,但也请不要把粗暴习以为常。

 短评

片名既是少女被驯化的成长悲剧,也是一句粗口:骂的是中国父性权威和教育体制。少女从养狗丢狗寻狗,到最后平静地吃狗肉还说谢谢,《狗13》以此记录了后革命时代叛逆主体消失的全过程。老师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5分钟前
  • Y2K-nostalgia
  • 力荐

个人觉得评分虚高,虽然导演想轻描淡写的表现出青春的伤痕,可是个人觉得女主没有那么惨啊,奶奶全家和爸爸为了怕她伤心吗还是很全里维护的,爸爸确实做的不对,可是不是那种恶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导致的,确实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可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长伤痕。

10分钟前
  • 福福
  • 较差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千言万语、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实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观众很容易会看哭吧。当动物不再凶猛,温良而顺从,这个国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权威严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吸收消化了。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真的会去看这本电影的观众,其实都没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本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但是需要看这本电影的那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本电影。

23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推荐

当李玩发现那只快乐的小鸟只不过是一个正在被送往救护车里的精神病人时,她一定是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个13岁的孩子最后也注定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成长为一个狗B。

26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3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是少女寂寞的十三岁,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不快乐的十三岁,是像狗一样被驯化的十三岁,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变得世俗起来的十三岁。孔雀从此被关进笼子里供人观赏,游鱼从此被封闭在水箱中给人参观,狗从此被牵在漂亮的皮绳里乖顺地躺下来,少年从此长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丧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涌动的年轻人长成庸碌的中年人之后,最终也会转过身去驯化下一代。

3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负能量巨大不想再看,要对这个社会骂句片名狗B的。中国式教育是根源,从不断暴露问题的极品家庭到学校和当下的环境风气历史从小看大,可怕的是还在继续制造循环更多出现在我们身边。剧本的刻意是缺点但讽刺甚至荒诞的变成了特点,像镜子审视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理解起来也大不一样。成长确实就是这样慢慢失去很多东西磨平来长成别人演里的大人而且这样的事没完没了还多着呢。80后女编剧的小心思表达的有时幼稚但立意细节呼应和导演的完成度流畅性都很好还有表演。从小不要哄骗像逗傻子一样的管教小孩子,教导也要循序渐进有个尺度,不能忽冷忽热。盲探结尾还说过女孩不要太执着,那样我觉得也还是不会太好。资料馆百子湾。

41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9分。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爸爸的一顿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经在那一刻断了弦,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什么时候咽得下那口泪,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长。《李米的猜想》就很喜欢,这一部更有力,前面觉得多大点事的小格局到结尾又是醍醐灌顶的开朗,导演功力了得。“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4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B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家长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着,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协也是她逐渐迈向成人的成长。

4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维系重组家庭的关系,想要儿子还要考虑女儿的感受,打了女儿会主动认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馆,酒局上的奉承巴结,接到前妻电话时的情难自禁,你们只看到女主的成长太残酷,却忘了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51分钟前
  • 瓦瓦
  • 推荐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56分钟前
  • Mumu
  • 力荐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

60分钟前
  • 貓頭一
  • 推荐

中国的小朋友啊过得像条狗。演员和摄影都很不错,但前半部分表现得直白过头,有点假得不舒服,被过度消费的相对论啊平行宇宙啊还有涅盘啊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妹子大哭完之后,开始残酷青春了,故事内敛起来,情绪表达就很到位了

1小时前
  • kylegun
  • 推荐

No Country for The Youths.

1小时前
  • GothamPunk
  • 推荐

我也家庭破碎,我也痛失爱犬。影片的结尾,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协,向过去告别,最终进入了充满欺骗、虚伪、谎言的成人世界。而我,因为对人性的巨大失望,永远不会向成人世界妥协。我只是避开。人纵有一死,没有必要争什么。亲情也好,爱情也罢,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完全属于你,没有一样感情不千疮百孔。

1小时前
  • 上官婉卿
  • 推荐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1小时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1小时前
  • 良卓月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