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

剧情片法国 / 比利时 / 西班牙2013

主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蕾雅·赛杜,萨利姆·克希乌什,热雷米·拉厄尔特,卡特琳·萨雷,奥雷利安·雷克因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剧照

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3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4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5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3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4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5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7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8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9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12:12

详细剧情

故事主角是15岁女孩阿黛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热雷米·拉厄尔特 Jeremie Laheurte 饰),但托马斯并没能走进她的心。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 饰)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某晚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呢。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来…... 《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女作家朱莉·马洛的情欲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即英文片名),讲述了女孩阿黛尔一段如火如荼的同性爱情。3个小时的片长长而不闷,充满各种情趣元素,而在性爱内容上又惊人的大胆。影片最可贵之处,是没有将同性恋做为热点话题加以投机,而是以同性之爱作为承载,寄托人类最美好也最伤感的初恋情怀。主角从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到一步步找到真爱,又一步步失去爱人,整个过程就如繁花盛放又归于荼蘼,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出生于突尼斯,曾三次入围威尼斯金狮奖,其中《谷子和鲻鱼》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他热衷于表现法国外裔青少年的生活和对身份认同的自我寻找,是一位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准的创作型导演。2013年是他首次入围戛纳。《阿黛尔的生活》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影评人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此生不再,亦难再续

在微雨的傍晚看完《阿黛尔的生活》,感觉一如片中如影随形的「蓝」,既温暖且忧伤,直至最后的清朗。然后明白了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其实都一样:带着不可思议的魔力不顾一切朝你飞奔而来,在你还来不及思考应不应该接受之际,已然开始。相爱的过程,有无与伦比的甜,也有难以预料之苦,说分离很容易,道尽其中的自我挣扎却难上加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爱着时候彷佛瞬间拥有了全世界,但那个人也可能让你在剎那之间彻底失去一切,甚至自己,成为最孤独的人。在我看来,《阿黛尔的生活》,讲的不仅是拉拉的爱情,也是许多人在爱情里的倒影。它之所以成为一部闪耀的电影,除了因为爱情,也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你看不见的自己。 【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阳光」也是「暗影」】 阿黛尔第一次在阳光下见到和女生勾肩搭背的蓝发艾玛,立刻被其鲜明的个人特质所吸引,艾玛不仅头发是蓝色,眼睛也是清澈的蓝,眼角余光有一种漫不经心却能直视灵魂的锐利之感。短暂交会,她们便记住了彼此。有人说:爱情不是找到,而是遇见。电影中,阿黛尔一开始对自己的性向是困惑的,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不想跟别人不同,但内心深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被与众不同的艾玛吸引。什么是爱情?到底爱异性还是同性?这些都无法预先设想,遇见了,眼神交会了,就会明白。 特别喜欢导演在阳光下让两人的爱苗逐步滋长。公园大树下,艾玛第一次为阿黛尔素描,阿黛尔有些不安,凌乱盘起的发像她的心情,一直乱着,却仍不由自主的往前,既踌躇又渴望的神情,让她显得特别迷人。艾玛带笑的脸庞一派自在写意,一如她想画出阿黛尔眼里散落的情绪,而非完美无瑕的阿黛尔。或者,两人在人烟稀少的绿地随处躺下,随兴谈天,自然靠近、亲吻,阳光洒在艾玛的发上,那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爱情的颜色。可惜,这样的蓝,终究只是恋爱过程中的某一段时光。人本就复杂,爱情里的人更是难以言喻。有时候,你会爱上的人未必与你身处同一世界。彼此的差异,一开始是对方身上的光亮,然而,一旦进入稳定的关系,却反而会变成对方身上的暗影。艾玛的梦想是成为知名的画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希望阿黛尔能发挥所长成为作家;而阿黛尔却只想当一个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跟艾玛在一起就好。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同,但如果你进不了所爱的人的世界,曾经光芒万仗的爱情终究会渐趋黯淡。矛盾的是,这与爱不爱无关,与人生价值有关;但这与爱不爱又有关,如果你真的非常爱一个人,或许就能在绝对自我中心之余,考虑一下对方的处境与感受。 【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仍有「孤独」的空隙】 本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长达十多分钟的全裸性爱镜头。两个女演员Adele Exarchopoulos和Lea Seydoux实在演得太好!逼真到让人不太敢直视!性关系的百分百契合,是两人爱情如此深刻的关键。对大部分的女生而言,性与爱很难分开,对阿黛尔也是。她其实是个表面挺压抑的女孩,爱看长篇小说,喜欢大量描述给予的想象空间,喜欢吃不昂贵却美味的意大利面,她有自己的想法,却老觉得自己在学艺术的艾玛面前矮一截,以至于连见艾玛的家人和朋友都战战兢兢,一点都无法放松。 唯一能让她彻底放松的就是与艾玛之间的性爱,在两人的空间里,她们用身体深度交谈,到达从来不曾有人抵达的深处。身体不说谎,能让压抑的阿黛尔完全敞开自己,她对艾玛的爱不言而喻。然而,身体的百分百契合依然弥补不了灵魂的距离。阿黛尔明明深爱艾玛,身体却还是出轨伤害了对方。她哭着说:『我只是很孤独。』那场分手戏的情绪极为暴烈,可观看的我感觉平静又悲伤,因为完全理解阿黛尔的恐惧,她很想更靠近艾玛一些,却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艾玛的世界,她的孤独其实是恐惧,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只能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填满两人之间的空白。我相信看到这场戏大家都会相信阿黛尔深爱艾玛,但为什么明明很爱一个人,还是会无法控制地去伤害对方?我想,有时候性与爱确实无关,而与自信有关。在艾玛面前毫无自信的阿黛尔,她伤害的不仅是艾玛,更是她自己。 阿黛尔的迷乱无措,不就像是年轻时的爱情,未必是以出轨的形式,但内心的自我厌弃常会导致自己做出伤害对方的事,只因为当时的你还不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问题。这样的阿黛尔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中,深爱过世男友却一直无法与其发生关系的直子,解不开的心结注定了直子的悲剧。阿黛尔是灵魂无法靠近艾玛,直子是身体靠近不了男友,这让我体会到,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都有「孤独」的空隙。这世上能真正达到百分百灵肉合一的恋人毕竟仍是少数,如果没法与自己的孤独共处,分离是迟早的事。 【爱一个人,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若以简单的言语叙述便是年轻的阿黛尔爱上与她截然不同的拉拉艾玛。两人有美妙至极的性关系,也介绍彼此的家人朋友给对方认识。两人同居后,阿黛尔渐渐感觉到彼此的差异,艾玛忙于自己的世界,孤独的阿黛尔出轨,艾玛发现后,怒而与其分手。分手三年后,两人再见恍如隔世,但艾玛已有另外的生活,最终两人仍没有再在一起。结局一如许多分手的爱情在意料之内,但我想说的是,那场久别重逢的戏实在动人至极!结果已经不再是关键,而是两人眼里的挣扎,艾玛的眼里仍有爱意,阿黛尔抱着一线希望想再续前缘,但仍被拒绝。有爱却无法再爱的感伤,让人不胜唏嘘。 事实上,艾玛确实已原谅阿黛尔,也仍被阿黛尔深深吸引,但她就是无法再与阿黛尔在一起。不见,不是不想见,是不能见;不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爱。我认为这就是她对阿黛尔的爱,知道两人不适合,也无法抹去阿黛尔背叛她的阴影,即使排除万难重新在一起,已蒙上阴影的爱情也不会只剩阳光。真正的爱,其实是节制。又或许,因为曾经深爱过,也曾经刻骨铭心疼痛过,才明白保护这段爱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将爱留在内心深处。我非常理解这样的艾玛,也喜欢这样节制的艾玛。一直觉得经历过背叛还能重来的爱情,也许是还未到伤心处,还能给自己退路,或许是还未走到极致。以前觉得即便此生不再亦难再续,很是伤感,现如今却发现生命中的挚爱也许唯有留给回忆,才能永远保有最温暖的色泽。 后来的阿黛尔总是穿蓝色,后来的艾玛却不再有蓝色的头发。蓝色,曾是最温暖的颜色,最后却成为伤感的印证。但换个角度看,能爱到迷失自己,遗憾悔恨,不也是更认识自己的过程。爱情是光也是影,每一段失去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后来的自己更珍惜所爱,并学习与孤独同在。

 2 ) 生为一个女人,这意味着什么?

“我有一个如此特别的灵魂,在那儿我自己都认不出我自己。”——波德莱尔

“因为我是女人……”

片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要求下朗读着马里沃未完成的《玛丽安娜的生活》。这是导演酷爱的长篇小说(roman),总有些导演喜欢用电影向自己钟爱的作家致敬,JEUNE ET JOLIE《青春貌美》也可以看作欧宗向兰波《传奇》(Roman)一诗的致敬。女人是什么?人是什么?似乎我们可以把康德的总结重新解析为那三个基本问题,由“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询问:女人能够认识什么?女人应该做什么?女人可以希望什么?


因为我是女人……


然后呢?“是”并非出生就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随着生命本身的展开而展开。女人是什么?生为一个女人,又意味着什么?阿黛尔的同学都觉得她应该有个男朋友,应该赶快结束处女之身,可她的“我”究竟是什么?她的欲望又指向哪里?

可能她既不是异性恋,也不是同性恋,也不是什么双性恋。她只是需要一个让她爱也能够爱她的人。能够接受她,能够让她欢愉。

所谓两人家境和社会阶层的差别,当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阿黛尔需要爱玛的陪伴,她得不到足够的陪伴。

渴望陪伴的是那些空心人。

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是空的,这绝非指责或贬低,他们没有被填得那么慢,也没有用艺术、哲学或者工作自己把自己填得那么满。他们空空的身体和空空的心还有空间,能够让爱进入或者生发。

这是一些更纯粹的爱人,她们似乎除了爱情就没有更大的事情,艾玛有自己的职业绘画工作,是个所谓的“艺术家”,她希望阿黛尔也有个类似的Beruf,阿黛尔不是喜欢文学吗,那干吗不以作家为自己的天职?她在聚会上向自己的精英朋友们介绍阿黛尔:”她写点东西。“阿黛尔则马上澄清,只是自己写点小日记而已。后来两人发生争执,艾玛也劝阿黛尔,写点东西吧,长篇不行?那弄点中短篇呢?总能写点的吧!是啊,只要写点这种东西,就可以跟人说,我是个作家,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阿黛尔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她活在更简单直接的生之愉悦里,吃,喝,操,这些俗事儿就已经让她很快乐了,她那张因为吃饱喝足或者做爱开心而热情洋溢的脸,简直像圣母头像一样光辉四射。


读我吧,这样就可以学着爱我。

波德莱尔的这句话在这里简直是另一个反讽,阿黛尔写不出来,不愿意写,不愿意因为被阅读而被爱。

那个金光灿烂的时刻,她们在巴黎一个公园的树下慢慢吻向对方,两张脸在靠近。看我吧,这样就可以爱我,不用任何学习。

那个粗鲁的姑娘只知道那一个个名字,但这并不阻碍她们相爱,接吻,做爱,生活在一起。

在她们最初相遇和最后告别的时刻,都有一种奇异的乐器响起,如果你在巴黎瞎逛,就像波德莱尔和一切游手好闲的”懒惰的神经质”那样,一定会撞见这种像飞碟一样的乐器。那些人会用指掌极其肉欲地爱抚那个乐器,让它发出一阵阵空心的呻吟,也让那些路过的空心人从他们空空的肉体和空空的灵魂发出同频的呻吟,产生或者开始渴望爱情。

面对这样的乐器,人会有一种矛盾的感受,人会同时感到,“生命的可怖和生命的狂喜”。

 3 ) 阿黛尔转身离开

身边无数朋友,看完《阿黛尔的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性爱场面有必要拍满二十分钟?还真刀真枪的样式,足可以收录进教学指南当活教材(真实度另说)。更有人好奇揣测,身为戛纳评委的李安,该不会是因为几场角力般的床戏,令他想起了《色,戒》,因此也加入了点赞的行列吧。 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问题则是,如果艾玛换个异性恋的性别,那么,她必然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文艺渣男。无论她怎么以愤怒的受害者出现,她的表现似乎太过夸张了。感情本来就是两人的事,刚饰演过中年基佬的任贤齐老师就这么唱过: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阿黛尔的生活》所想展示的,其实也是一对拉的日常生活。 这部火爆2013年的同片,它把故事架构在极其流俗的一见钟情上面,此外还有相当稀松的日常起居,娱乐出行,夹带导演喜欢表现的特色食物,令观众头疼、令剧中人崩溃的吵架决裂,在大特写的频繁冲击下,两位女主演的迷人身体似乎一览无遗。 导演仿佛也想借此说明,他费尽心思去展示这对恋人的状态,不留死角,并且,抓住了她们最完美的部位,一种味道以及一个瞬间。在导演个人酷爱的跳舞场面上,阿黛尔更是能抛开一切,进入绝对放松、完全自由的情境。 对好色之徒来说,《阿黛尔的生活》似乎太过冗长,时不时来上一段素面朝天,镜头还晃个不停。对饮食男女而言,电影又把情感的事情说得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像一部常见的、穿越千难万阻并且汹涌猛烈的同片。她们分手的原因并不是爱情的魅力褪去,而是阶级落差带来的隔阂——无法被克服和消除。这也是双方家庭为何要先后出场的原因,以及几年以后她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那不过是一种尝试与努力。 艾玛是艺术工作者,思想复杂。阿黛尔拥有的却是普通人生,简简单单,这种天然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活出现裂缝。出身的不同带来了教育的不同,进而变成了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艾玛想让阿黛尔靠近自己一些,令思想的土地变得肥沃,但阿黛尔更满足生活本身的丰饶,她热爱工作,擅长制作美食,跟周围人关系融洽,可是,她却无法真正进入阿黛尔的生活(尤其是核心的艺术创作),而只能充当了一个尴尬的旁观者和被画的模特对象。 虽然有外人的辱骂和不解,但实际上,相比其他同片里的洪水猛兽,《阿黛尔的生活》的相遇相爱几乎没有遭到太多阻力跟折磨。艾玛的才华得到社会认可,她也有艺术领域的朋友圈。相比之下,阿黛尔的地位就让她倍感失落,茕茕孑立。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她无法完全面对自己的身份,更无法真正跟艾玛身心交融。这大概也是说明,在阿黛尔所处的阶级环境里面,同性恋仍是一种禁忌,至少是无法被公开宣扬的。可在艾玛的交际圈,同性恋仿佛是拥有着激发创作激情的源泉,大大方方,汹涌不断。 爱情因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萌发,被食物所催化,借助性事而升华。身体的亲密,会带来生活的能量和热度,并且,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其实也是被身体所控制。后来在餐厅,两人一度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了激烈举动,阿黛尔试图用身体来唤醒艾玛的爱意,正如她的情感启蒙、人生一切,完全是被艾玛所唤醒。或许,导演也是想借此说明,只有在鱼水之欢的时候,她们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平等。不需要言语,就能找到神秘的平衡点,互相满足到对方。 因此,戏剧性不是这部电影所感兴趣的,实际上故事本身还有些俗气,缺乏吸引力。可是,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其他东西上面,她的青春期困惑,她无可避免地陷入恋爱,她的人生彷徨,两个人的冲突交恶,试图挽回以及无能为力,这分明就是一份感情从萌生到死亡的完整记录。导演想要把握的是不同阶段的基调,以及两个人的情感特征。另外还有蓝色带来的甜蜜和忧郁,对阶层差异无法被消除的冷意和悲观。 所以说到底,阿黛尔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底层女孩。不知道爱为何物,又渴望爱,无法放弃。她被蓝头发吸引,被开发,变成了爱人和被爱的对象,可是,她却无法真正在生活中与爱人平起平坐。 她无法抽离出一段揪心的情感,又不得不转身离开。【名牌】 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328784991/ 影之味:生蚝、臭肠以及菜尾汤

 4 ) 阿黛尔为什么恍惚?

看过这电影之后,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像阿黛尔一样恍惚和不快乐了。大概因为我们心里也有和阿黛尔一样的问题,却也像阿黛尔一样不知问题所在,所以先弄明白阿黛尔为什么恍惚、为什么寂寞、为什么爱流泪,为什么不快乐,才能真正对这部电影释然。

其实想要解释阿黛尔的各种为什么,首先要从艾玛说起,为什么她不恍惚,为什么她不那么寂寞,为什么她不常流泪,为什么在阿黛尔流着泪问她是否快乐时,艾玛流着泪却也坚定地回答“快乐”?

作为共有同性取向的人,阿黛尔和艾玛有一些共同之处。她们同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女人,碰到喜欢的女人,她们也毫不犹豫去猎取。

但阿黛尔和艾玛也有不同之处。就是阿黛尔从未承认过真正的自己,这也决定着为什么阿黛尔为什么从未爽朗地笑过,决定着很多人为什么一边看电影一边痛哭流涕。

当高中生阿黛尔知道自己喜欢女人,只是抑郁地流了一次又一次眼泪,然后跟随身体去享受欢娱,她拒绝不了欲望,就像她拒绝不了食物和男人一样,她不在乎食物是不是会让自己发胖,也不在乎男人是不是在音乐和文学上有同样的喜好。促使阿黛尔行动的都是本能的饥饿和本能的欲望。

可是就像她和高中时的男友上床,和艾玛生活和做爱,无论她怎样在行为上心安理得,心理上的却从未对自己的做法有过认同,也从未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和爱人时真正快乐。

阿黛尔明明得到了不寻常的情感和不寻常的人,却还是要骗自己,认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要过中规中矩的生活。明明已经证明了自己和男人做爱毫无快感,明明已经亲吻了女孩儿,明明已经确定了自己渴望蓝头发的艾玛,却还尖叫着对同学说自己不是拉拉,明明在艾玛家的餐桌上已经吞下了一个又一个从不尝试的牡蛎,可她还是催眠似地对别人讲述自己“进入教育”的职业规划。阿黛尔的生活明明已经发生了改变,她却不去正视它,就只能接受内伤一般承受之后的恶果。

比如在第一次艾玛在家中举办的画展上,当阿黛尔面对画廊老板对她觊觎般的鼓励,面对艾玛迫切地对她进行文学创作的怂恿。阿黛尔也选择了忽略,忽略那个曾经在文学课上的沉浸在一段文字中的自己。阿黛尔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像嫁了一个普通男人的家庭主妇那样生活,不该去进行文学创作,而是更应该受用客人夸奖自己做的意大利肉酱面特别好吃。这也注定了当事过境迁后两人再次见面,艾玛在咖啡馆决绝地说已经不爱她,而更爱的新欢是个画家,即便性生活不如往昔又怎样?

因为对蓝头发的艾玛来说,那个学文学的女孩,从学校的朋友身边走开,和她一起躺在公园长椅和草坪上的女孩,一起聊到有共同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女孩,她画作中的缪斯女孩,只有这样的女孩才是让艾玛有欲望的阿黛尔。第一次在家中举办的画展聚会令艾玛看清楚阿黛尔失去了这种光华,看清了这个女孩原来是一个只会做美味的意大利肉酱面,只会刷盘子,对文学创作和艺术丝毫不感兴趣的女孩。当天晚上,艾玛就拒绝了与阿黛尔做爱,是因为阿黛尔的魔力已经消失了。不过她在聚会上与她调情的孕妇画家身上重新发现了这种光华。

当然阿黛尔也发现了这种私情,但阿黛尔仍旧没有正视这个问题,而是逃避了,甚至向往常一样,在艾玛留宿在孕妇画家的夜晚,被寂寞和抑郁胁迫,被欲望推着和男同事上了床,最后东窗事发,却还是本能的选择了撒谎。艾玛问她何时学会了撒谎?其实她一直都在对自己撒谎,告诉自己什么事也没发生,自己没有喜欢女人,艾玛没有跟别人调情,艾玛没有对自己冷淡,自己也没有和男人上床。


其实在电影里,阿黛尔也的确真正的快乐过一次,在她还是高中生时,参加同学们的游行,阿黛尔大声喊了出来,唱了出来,开心并且自在。相信这也是故意与之后她和艾玛参加同性恋大游行所进行的对比。即便她早就可以和艾玛在同性恋游行上拘谨地跳舞,也可以在艾玛的朋友面前和艾玛貌似坦然地亲吻,但她还是不能彻底的快乐。同样还有一次她与男同事跳舞,看似也很开心,肢体语言能够完全告诉大观众,可是黑暗的环境和看不到的表情似乎都在预示,这不过也是一种因为看不清自己而仅仅满足了欲望的行为。

蓝头发的艾玛为什么不恍惚?

因为她显然提早就挣扎过,而且做过更深入的挣扎,形式上的挣扎。她读萨特,见面之初她就对阿黛尔诉说,萨特曾经给予她存在的理由,令她在某个年龄段就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认同。如此一来,她之后追求和得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十分光明正大,所以无法根深蒂固地不快乐。

刚看完电影,心里总是觉得蓝头发的艾玛无情,阿黛尔可怜,可是艾玛才是那个真正真正爱过的人,她和阿黛尔在一起的时候,明白自己爱着对方的肉体和精神,而分开的时候,也大喊着让阿黛尔完完全全地离开了自己。阿黛尔呢?她真的爱着艾玛么?艾玛只是她的最爱的那种食物,她的欲望,她的不能缺少,少了艾玛,她仍旧能靠其他食物存活着,但却总是欲求不满,空虚恍惚。因为她没有真正爱过,也没有真正不爱过。



还有,你有没有觉得主角阿黛尔很熟悉?

假如你看过的样很“法国”的电影《斯黛拉上学去》,那你琢磨一会儿,就会怀疑阿黛尔也许就是斯黛拉长大以后的样子。

两部电影里的女主角名字中不仅都有一个黛字,更重要的是她们身体里都有触角,这些不知哪里生出来的触角,竟然肆无忌惮到处抓取寂寞。她们以为自己只是在安安静静地观察生活,以为自己不动声色,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比别人更加深入和激烈地投入了生活。在《斯黛拉上学去》里面 ,有个拿救济金的男人就发现了这样的斯黛拉,发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阿黛尔的生活》里也有一个人发现了阿黛尔的不同,就是那个在第一次聚会上怂恿阿黛尔去纽约,在片尾追着阿黛尔出画廊的演员。他说对阿黛尔说,现实里你更美。但阿黛尔却永远发现不了真实的自己,因为从艾玛画了她的第一幅素描后,阿黛尔就一直躲在她艾玛的画里,早已看不清自己了。


电影感情部分的处理,又和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小说《孤寂深渊》十分相似。一对恋人中,一个是有才华的艺术家,另外一个却陷入了无法言说的孤寂。应该还有相似之处,但是那书我忘得差不多了。

应该已经不流行这样的影评,但是下午看完心里很难受,所以去看影评找找安慰,但是排名靠前的影评们更让我难受(什么caocaofuckcaolesleslesbian),只好自我排解。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08623/answer/21041518

刚刚在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
《阿黛尔的生活》深层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评价?

我就忍不住又回答了次发泄一下。

————————————————————————————
  
  首先这是一部直弯共赏,甚至雅俗共赏的电影。
  
  其实,同性恋题材并不重要。也根本不是电影火起来的原因。
  
  假如这部电影是一块榛子味儿的loacker威化饼,那同性恋题材就是威化饼中作为噱头和卖点的“榛子”。吃过的人都知道,吃这种超好吃的威化的时候,榛子的口味完全融入其中,舌头根本分辨不出它的位置所在,但还是好吃,美味地晕乎乎的。
  
  而当你开始考虑,这威化为什么好吃,榛子究竟被藏在哪里,说明这威化的好吃已经进入你心里。
  同样的,当你开始考虑《阿黛尔的生活》的深层含义,其实就说明它已经被植入你心底了。很多人看过之后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关上了电脑,离开了影院,但口袋里仍藏着阿黛尔的恍惚和不快乐。
  
  我们有些羡慕阿黛尔与艾玛的际遇(说是艳遇不太准确),但也害怕在自己(任何性别)的爱恋中有和她一般的遭遇。
  
  然而,爱情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因为无论是同性爱,还是爱情,都无法让如此之多的人有如此之大的共鸣。
  
  个人认为《阿黛尔的生活》主题在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也就是在你和自己的关系,以及你和这个宇宙所有人事物的关系。其实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无论你承认与否,无论你是哲学家还是个无知又善妒的情妇。
  
  阿黛尔便是一个没有去进行自我认同的一个人,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真正面对和剖析自己的一个人。电影中有无数她吃尝食物的镜头,她睡觉异常香甜的镜头,她嘴唇的镜头,这些都是她追随欲望的体现。爱上女人,开始接受牡蛎,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变化,而她却因为深究之后可能到来的痛苦,选择忽略了自身的种种变化,这和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们被欲望催使行动,觉得异样时,却因怕痛不愿给自己一刀,看清肚子里面真实的自己。
  
  明明肚子里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却不承认它的存在,这是无法认同自己。但同时,行为却被真实的自己所支配,她也就间接地不能认同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这样如何会快乐?其实不只是阿黛尔常常莫名其妙的流泪,生活在这世上的人也大多恍惚落寞却不知所以。
  
  而蓝头发的爱玛在第一次约会中,就对阿黛尔透露,自己早已进行了身份认同,她说萨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更高的准则,每个人都是每个人存在的理由。
  
  当一个人如蓝头发的艾玛一样,承认了自己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那么也就间接认可了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那这个人在生活上也少了彷徨,在爱情上也如艾玛一样敢爱敢恨敢撒手,就连宇宙在她眼中也变得简单多了。
  
  阿黛尔的生活看似是爱情同性电影,但真正让它火起来的那些人,大概都将它看成了一部述说自我认同之路的电影,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够敲响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寻找真实自己的那份共鸣。
  
  
  看过一些影评,认为艾玛和阿黛尔原本就有“阶级”上的差别,这也是她们注定分手的原因。没错,电影有很多细节都在欲语还休,都在明着暗着说些什么,但我始终认为,人生的终极奥义不过是我妈妈说过的那句话,“自己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
  
  无论是什么原因,能导致结果的,都是极其个人选择,而个人的选择,又完全建立在,此人现阶段对自己的认知之上。

————————————————————————
其实不论在豆瓣还是知乎,大家在评论里的观点都很多,而且深入又独到,但只是说这部电影的话,我觉得阿黛尔为什么恍惚的最终原因,还是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去思考,更没有对自己的疑惑进行解答,而是放任这种如氤氲一般的蓝色雾气把自己染到恍惚和忧伤。

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后来我偶尔受邀回答知乎一个关于这部电影里一首诗歌的问题,突然又想到电影里还有几节课,仔细扒了一下,才发现这两条线索被导演安排在其中,也是别有用意的。刚好说明了阿黛尔对自己的不认同和不自知。
关于那首诗歌和几节文学课的个人解析在这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85506/answer/21203728

 5 ) 蓝色是孤独的颜色

         对同性爱的噱头无感,其中大量女女性爱大尺度描写也颇感不够真实。在我看来世间所有的爱情,不管发生在哪里,发生在谁身上,没有多少不同,其喜悦、丰富、忧伤以及冷酷和残忍,其质地、颜色、程度大都相当。
  
  看了豆瓣的大部分评论,评论中大部分人都将阿黛尔和艾玛分手的责任归咎于二人的出身、阶层和家庭地位悬殊,以及阿黛尔的出轨。诸如此类不再赘述请参考豆瓣 。更多的人认为阿黛尔不求进步,不学习人类先进文化,跟不上女神步伐在生活中处处落后,还出门寻欢撒谎,是自己咎由自取。
    
         我有不同看法。
  
   在两人的关系里,二人不仅社会地位悬殊,并且在家庭关系中阿黛尔也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相比艾玛,阿黛尔经历少,年龄小,懵懂脆弱,天真单纯。18岁的她正是爱做梦的年龄,对艾玛的爱充满了浪漫美好的幻想。电影一开始用三分之一的篇幅铺陈了阿黛尔的懵懂、软弱和迷茫:明明不喜欢帅哥,因为被同学怂恿,加上同情心作祟就稀里糊涂的和帅哥上床;被女同学诱惑,把女同学的挑逗当真,遭到戏弄,却无力反抗。。。所以艾玛出现的时候她仍旧继续了她的懵懂。这的确是个拍拍肩膀就会跟人走了的年龄,艾玛对她的掌控在情理之中。
  
  说说艾玛。其实从酒吧二人相遇开始,整个事件都在Emma的掌控之下了:从酒吧搭讪,到主动出击去校门口等候,到画像,同居,分手。。。艾玛对阿黛尔的掌控张弛有度。在酒吧买酒给她喝,博取好感。对拉友们说是自己表妹(撒谎),主动套近乎。最后没忘记问她在哪家学校上学。一切都是在她的掌控之中,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果然不久她就出现在阿黛尔学校门口了。给阿黛尔画像。到最后同居,踢掉前女友(不衷),注意,和阿黛尔认识时她和她女友已经在一起两年并还没有分手,后来剧中虽然没有明示,但这位女神换女朋友似乎很容易,如果说阿黛尔无法和女神精神交流,那个肤浅又没有教养的前女友可与她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作为酒吧动物的艾玛,一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像她崇拜的萨特一样。而阿黛尔一直是被动的。

       如果更深层次上对二人攻受的悬殊地位给予论证,请注意一个细节。在艾玛和阿黛尔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艾玛一边给阿黛尔画像,一边谈谈哲学,艾玛谈到萨特,高中时代的她已经熟读萨特,并深爱这位存在主义大师,说她对自我的肯定和认知(尤其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肯定)都来自于这位先哲的影响,说他解放了人类的智力。阿黛尔认为在对社会的革命性意义上,萨特和鲍勃•马利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先知和人类解放者,鲍勃马利是牙买加雷鬼乐鼻祖,成功将牙买加雷鬼乐传入西方,对西方流行音乐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反种族主义的音乐斗士,他长期致力于牙买加社会运动,被国民视为牙买加的民族英雄。在阿黛尔参加游行的口号里,导演暗示了阿黛尔所处的阶层。正如对阿黛尔名字的意义“正义”的强调一样,鲍勃•马利名字的出现又一次强调了“正义”“公正”对于阿黛尔的价值。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市民,正义、公正恐怕比存在是不是先于本质这类问题更为重要。从这段不经意的对白中可以看出二人教育背景,生活阶层的巨大差异,而更大的差异是对人生、世界以及正义的理解,阿黛尔无法进入艾玛的世界,艾玛也一样。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关系中的不平等,二人关系的最后悲剧。人是被强迫出生并被抛入世间的,在你出生的那一刻这个魔咒就已经跟定了你,它变幻成为命运的存在,或存在的孤独,你永远无力反抗。鲍勃马利是这样,阿黛尔也是如此。鲍勃马利英年早逝,死于癌症,原著中是暗示了后来阿黛尔的命运,电影高明的将此做了改编。
  
  在分手责任上,艾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位把宇宙看做围绕自我运转的女神似乎并没有多少反省。她的自我中心可以从片中很多细节中看到:阿黛尔一个人卖力的为她做饭,几十个人的聚餐会,阿黛尔一个人做了所有的菜(如果是聚餐,艾玛应该和阿黛尔一起做饭,但她没有),只是阿黛尔孤独的摆好所有的食物时候,光芒四射的女神才出现了。她在聚会上大谈她的文学艺术哲学,当艾玛向画廊老板介绍阿黛尔的时候,说阿黛尔能写作,但阿黛尔不识趣的说,自己只是写写小日记什么的。这里,阿黛尔的诚实反衬出法国上流社会的势利和虚伪,也看出艾玛的虚荣,以及她对阿黛尔这方面的不满。聚会上艾玛和女艺术家打的火热,这并非是无目的的,她和那些能给她事业提供帮助的人拉近乎,博取画廊“老板”的好感,以便为自己未来的画展打基础,他清楚这个老板可以决定她画作的命运,而大肚子女人和那个老板似乎很暧昧(从他盘子里吃东西,还有阿黛尔本能的问孩子是不是他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艾玛的“野心”和抱负。  
  
  在聚会上,导演多次给阿黛尔特写,阿黛尔的眼神至始至终都是不安和忧郁的。在聚餐会上,阿黛尔孤独的、手足无措的战战兢兢的站在这群高谈阔论的“上等人”中间,像个灰姑娘。她心神不定,无法融入艾玛的圈子,在和他人搭讪的时候,还时不时的向艾玛张望一下,而艾玛那里正和大肚子女人打的火热呢,她们甚至亲昵的聊了一个晚上,根本忽视了阿黛尔的存在(后来和这个女人最后在一起也证明了她精神出轨在先)。在聚会上阿黛尔和朋友说话时心神不定的向艾玛张望的细节设置得很好,从这个细节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人感情中的差异和距离。
  
  聚餐结束后,阿黛尔一个人在收拾残局,堆积如山的锅碗瓢盆,都是她洗净擦干,艾玛根本没有动一个手指头,是啊,艺术家怎么能做这样的俗事?!等阿黛尔收拾完上床睡觉时,女神早就优哉游哉的在床上躺着看她的哲学艺术了。上床前阿黛尔还战战兢兢的说,自己不懂哲学艺术等等,多怕丢了爱人的脸。这一幕映射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两人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差距。艾玛是阿黛尔的全部,而阿黛尔充其量只是艾玛的女模特和女招待,是她艺术品的灵感来源。阿黛尔对于艾玛是只是一个鉴赏品,她不是实有,她似乎只是感性和肉欲,只有在性爱空间二人剥去社会身份和意识之后,交流才是平等的,在日常生活中艾玛常常无视她的存在。如果说这是冷暴力也不为过。这种冷漠隔膜非常伤害阿黛尔,让她感到恐惧和孤独。 在艾玛的世界里,说吸引她的是阿黛尔,毋宁说是阿黛尔的肉体,最后连这点吸引力也逐渐厌倦了(比如用生理期拒绝和阿黛尔亲热)。。。阿黛尔越来越感觉孤独。爱人的冷落和距离,经常晚归的留言,终于促成她出去寻找温暖(之前她一直拒绝同事的聚会)。女神当然不允许这样被人羞辱,尤其从来都稳稳把控局势的她这次竟然被侵犯了,她非常暴怒。所以从不反省的女神把责任一股脑推在阿黛尔一个人身上,不容分辨,清坚决绝,毫不留情,大骂出口,让阿黛尔一个人背负说谎者和不道德的恶名和罪感被逐出家门。
  
  其实,分手之前,二人就早已有了裂痕,这种巨大的差异是肉体的吸引无法填补的。即使阿黛尔不出轨,最后也还是会被Emma无疾而终的,艾玛必须是她自己也是他人的操纵者。相比阿黛尔的感性率真,艾玛的世界从来都是那样坚定、冷酷和理性,她成熟有充足的的社会经验,她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怎么得到,能够完全把控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她不仅需要爱人肉体的欢愉,她还需要身份、地位和精神的投契,更重要的是她要她的前途,这是懵懂单纯的阿黛尔无法满足的也不了解的。
  
  影片原题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蓝色”是阿黛尔的颜色,留心看的话可以发现阿黛尔偏爱蓝色,她的房间和围巾、背心等衣物都是蓝色的。蓝色隐喻了阿黛尔眼中“艾玛的爱”,是她人生中的全部温暖,然而这片温暖的蓝色却是阿黛尔的幻想,当真正面对世俗生活的吃喝拉撒时候,二人的鸿沟就出现了,蓝色的梦幻转瞬即逝。所以从最初相遇时候艾玛的蓝发,到后来同居后,艾玛的头发就变了颜色,代表梦幻的温暖的蓝色消失,蓝色开始展示出它所有的忧郁、冷酷和孤独本质。
  
  阿黛尔缺少艾玛式的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她脚踏实地的过着属于她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她吃、喝、做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着。如果这是阿黛尔的错误,请问,阿黛尔平凡的日常生活究竟错在何处?我们哪一个人不是这样的吃、喝、做爱和生活着呢? 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平淡安详与伟大梦想的目眩神迷哪个更有魅力和价值?
  
  影片的最后,阿黛尔幻想挽回艾玛的感情,而艾玛不出所料早已另有新欢,即使性生活不怎么和谐,但和这个女人有共同的“生活和家庭”,她们一起生活一起应酬,参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她们,才真正属于一个阶层。最后画展上,阿黛尔的一袭蓝色对比艾玛的红色,反衬出蓝色的孤独决绝和冰冷。蓝色已经不是温暖的颜色,而是孤独的标志了。
  
  阿黛尔终于离开了这群高谈阔论的人,彻底离开了艾玛。影片的最后是阿黛尔孤独的蓝色背影,她走在狭窄的灰色街道上,沉默缓慢的转过街角。。。这个转角或许是过往的彻底结束,新的生活的展开?
  
  青春的成长伴随着青涩的懵懂、撕心裂肺的心痛,阿黛尔经历了炼狱般的长夜和孤独,那片温暖的蓝色梦幻终会消失,现实也将在她眼中呈现它的本来颜色。这是命运也是代价。
    

     
 
 
                                  
 

 6 ) 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

Adele舔着嘴唇说自己喜欢吃,什么都吃但不爱吃海鲜,甚至吃饱了还要再吃。与男友分手躺在床上痛哭的时候,也不忘从床下掏出一包零食边哭边吃。身体本能的基本欲望占据了她的大部分,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朋友们谈论某个男生喜欢她,这个男生很好很有型,Adele就觉得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迎合自己的小伙伴。他们做爱的时候并没有亲吻,只是为了破了自己的处,为了解开对自己性向的迷惑。
第一次在街上瞥见的一头蓝发的Emma,Adele就被她深深的吸引。Adele最喜欢蓝色,大部分衣服是蓝色,被子枕套也都是蓝色。晚上在床上脑袋里满满的Emma,边想着她边自慰。
令Adele困惑的不是自己的性取向,她的爱无关性别。真正令她困惑的应该是无论她怎样都无法融入Emma的生活。Adele能够感受到Emma的时刻只有在做爱的时候,别无其他。
Adele帮忙筹办了Emma的party,所有的食物都是来自Adele一人之手。所有的人都夸食物好吃,但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根本无法插入他们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人和她说番茄酱很好吃在哪买的的时候她才能侃侃而谈,因为这是她所熟悉的领域。感觉Adele就只是个厨娘而已,不停的问朋友们需不需要加面,像个局外人一样,整个party都在梦游。
Emma头发的颜色由蓝色变成了后来的金色,预示着Adele所迷恋的终将离她远去。分手的导火索是Emma发现Adele的男同事送她回家,逼问他们一共上了几次床。Adele一味的掩饰最终崩溃,Adele太孤独了,除了Emma,她一无所有,除了爱,她一无所有。可是思想上她们根本不能交流,她们就不是一类人。而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丰富、且频率相同的灵魂之间实现的共振。
重逢的咖啡馆里,Adele不能自控的吞食吮吸着Emma的手指,以及疯狂的亲吻和摸索。说我想念你,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没有别人,我想念我们的一切。 相对于Adele的失控,Emma虽然有眼泪但还是显得泰然自若。Emma终究还是起身走了。
三年后Emma举办了画展邀请了Adele,Adele穿着心爱的蓝裙子。她依旧还是像梦游一样的在画廊里游荡,看着Emma的女友像女主人一样的接待客人并给客人讲解。最后默默的转身离开,消失在街上。
她是否知道自己不管怎么样加快步伐,始终都赶不上Emma的脚步。你以为是自己太笨哪里做错了或者是没有好好把握,其实都不是的,感情都会走。
还记得那个最美的时刻吗,在公园的长椅上,逆光下你们亲吻。光在你们的唇齿间忽明忽灭,整个世界都为你们停止。
刹那即永恒,多希望永远停留在那一秒,你爱我的那一秒。

 短评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4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从吵架那里开始我就一直哭。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恋爱过、失恋过的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非常成功的改编,删去了原著中突兀的狗血段落。柯西胥真是一位生活的绝佳观察者,他一直用自己的节奏在描绘最普通的食物,最普通的人们和最普通的爱情,让它们发出了最灿烂的光。

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8 北非移民女同的自我认同之路。尺度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A片。女主兔牙很可爱,剧情和手法毫无创新。你不顾投资方的感受把电影拍成3小时,我就要考察你有没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水平。结论是台词功底太差,引起冲突的方式太简单。

1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哲学课未修完,来自蓝翔的她已离去

16分钟前
  • 还行

饿的时候就想狂吃,伤感的时候想大哭,孤单的时候就想被爱,有裂缝的时候就争吵,痛过之后就离开。很细腻真实的影像,这不仅仅是adele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普通带着缺憾但也美好灿烂。To love, and infinite tenderness.

20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难以致信的真实,似乎就发生在面前,镜头都要贴到演员的脸上,两女主每一丝表情都发自内心,表演让人惊叹!食物、真实的性爱,看似很法国的故事,却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于是餐厅里Adele再次见到Emma时我也不知不觉落下泪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情,那些不为所动反而恶语相向的恐同者请去死!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2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被刷屏&观影感觉都神烦,好在哪里了

29分钟前
  • 较差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如果是去年今日,我大概已经哭死在电影院。可365天过去,我的雨季结束了。

36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形式:画面大多浸润在冷色调 特写 近景 长镜头 手持摄影的调制中,压迫观众视神经,又让情绪强烈地卷入。梧桐下的温软 床戏的酣畅 餐桌戏的诙谐等暖色场景平衡了节奏。内容:核心直指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了爱情的终结,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阿黛尔缺乏态度的性格决定了命运。【AMC又一城】

41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女主长得像cassie和pandora的合体,蓝头发像kate moss是怎么回事,故事架构蛮简单的,冲突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说的挫一点,这个故事改成异性恋跟本没人要看!改成两个帅哥整个影坛就轰动了,作为个拉拉片只能处于文艺中庸的位置,有人感动到就好

42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两个人都好肉,好喜欢的身材,看完超有欲望〜

47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乐,这就是我快乐的方式”、“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爱在温暖蓝色时,爱在激情褪去后,爱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好从那个一见钟情开始,所有的心碎也皆因你太美。

5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部讲述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从性爱到舞蹈,从派对到食物...代入感极强,两个主演奉献巅峰演技。

5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

55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看来不同阶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很难最终走到一起。片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剪辑的节奏和信息量释放最具水准,大量情绪化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毫无避讳,观影的震撼就来自这股无限贴近阿黛尔的生活的真实和直接,原来不作死也照样会死。★★★★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最喜欢的镜头是Emma和Liz在调情那段,Adele的妒忌与不安,落寞与孤独都投射在背后大荧幕的女演员脸上,这大概是全片最具设计感最不简单粗暴的一场戏了。几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太长,足够让我回想起十八岁的那场恋情。有些人离开之后遗留下的缺口太大,过了三年五载还能真切触碰到尚未填满的遗憾。

1小时前
  • 樹一
  • 还行

官方首映完毕后,戛纳最大影厅里的所有人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完美的电影,it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hopelessly...and leave with a broken heart.

1小时前
  • 添添
  • 力荐

#掉粉节奏#又一部无感的公认好片;撇去任何噱头不说,我也没瞧出多少深厚感情和微茫孤独来,她们分手后重逢的一段话稍许触动到,但这样的片太多了(既然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冠以同性之名);大段情色戏、各种特写不忍猝看;整体平庸,毫无感动,大概我也完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