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虚无

记录片英国2011

主演:吉姆·艾尔-哈利利

导演:Nic,Stacey

 剧照

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2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3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4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5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6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3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4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5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4-03-07 04:22

详细剧情

Two-part documentary which deals with two of the deepest questions there are - what is everything, and what is nothing?

 长篇影评

 1 ) “这不只是杂乱的雪花点,这是宇宙创世时产生的余晖”

1.我们现在知道仙女座距离我们超过了250万光年,这意味着如今到达地球的来自仙女座的光,实际上在现代人类进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旅程

2.爱因斯坦证明了空间拥有弯曲和扭曲的能力,使其柔韧,并改变其几何形状,从而产生了我们称之为重力的力。从牛顿的时代开始,引力便被认为是一种将所有物体拉到一起的力。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尽管引力是一种力,但它只不过是空间本身的曲率,当一个物体下落时,它根本不是被引力所牵引,它只不过是沿着最简单的路穿过弯曲的空间

质量造成了空间的弯曲和扭曲。地球上有重力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实际上弯曲了它周围的宇宙空间

3.当光源接近我们时,光波会被压缩,呈现为蓝色,如果物体后退,光波会被拉伸,并呈现红色。 哈勃发现所有遥远的星系都在变红,它们都在远离我们。不仅如此,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

整个宇宙, 可能是某种移动,有机,且不断膨胀的实体

宇宙膨胀速度正在加快,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正在分开万物,它被称为暗能量 。如果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增加,那么我们可见的宇宙将开始变少

4.如果发生了大爆炸,那么在创世的瞬间之后,一束光应该从整个宇宙中发出。宇宙的每个部分,现在都应该充满这种光,结果证明的确如此。这不是普通的雪花点,这是创世时产生的余晖

5.有一段时间科学家曾以为,自然界中不存在”无物“,宇宙中的一切都似乎处于不可见的介质之中,科学家称之为”以太“

6.在量子物理学里,自然就是基于“不确定性”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向我们展示了,你可以从无物中借取能量,只要你能尽快还清,真空是活的

狄拉克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提出电子理论和反物质概念。电子和反电子成对从真空中出现。所以真空从无物,变为了一个创造并充满物质与反物质的地方(想起了双鱼玉佩,也想起了☯️)

 2 ) 《万物与虚无》解释

万物

万物解释了一个问题:我们能观测的宇宙的样子。通过问题:奥伯斯佯谬。

哥白尼:日心说,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在最外层是恒星球壳。迪格斯把最外层的恒星天团分布在了无限的空间上。从前我们在一个有限的球壳上,现在我们悬浮在一个静态的无限的宇宙中。但是静态的无限的宇宙导致一个悖论,我们的视线中有无数的恒星,所以他们应该和太阳一样散发着光,为什么夜晚的太空不像白天一样明亮?。这个悖论被称作奥伯斯佯谬。

假如宇宙是穏恒态而无限,而且有无数平均分布的发光星体,则无论望向天上哪一位置都应该见到一粒星体的表面,星与星之间便不应有黑暗的位置,黑夜时整个天都会是光亮的。
更确切的表述是,如果宇宙是稳恒,无限大,时空平直的,其中均匀分布着同样的发光体,由于发光体的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一定距离上球壳内的发光体数目(光子数目)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这样就使得对全部发光体的照度的积分不收敛,黑夜的天空应当是无限亮的。

参考:奥伯斯佯谬-百度百科

假设有另外一个和太阳一样的恒星,离我们的距离是太阳的二倍。这颗星星照到地球上的光子就是太阳的四分之一(大球面积之比)。但同时,在我们视野里,这个星星的面积也是四分之一(三角形相似)。那么,最终,这颗星星在我们眼里,将和太阳一样亮。同样的道理,任何星星在我们的眼里,都和太阳一样亮。

红移导致可见光衰弱到宇宙辐射,如果观测红外辐射,会发现宇宙是明亮的。

参考:奥伯斯佯谬-知乎专栏

有一种错误解释是: 指宇宙并非透明,远处星光会被宇宙间黑暗的星体,尘埃和气体阻隔,令极远处的光线只可以传播一段有限的距离而不能到达地球。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必定守恒,故此中间的阻隔物会变热而开始放出辐射,结果导致天上有均匀的辐射,温度应当等于发光体表面的温度,也即天空和星体一样亮,然而事实上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正确的解释是: 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和红移。光速是有限的,因此光传播到无限的宇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观察到有限的宇宙。如果是有限的宇宙年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大爆炸的影响呢?因为宇宙在膨胀,有的光到达不了我们,在光学效应下创造了有限的宇宙。

虚无

人类首先意识到空气,这个声音的介质,发现了真空。然而真空是全空的吗?人类试图寻找光的介质以太,事实证明并没有。

之后人们认识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速度和时间的微妙关系,也是能量和时间的微妙关系。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统一交给了狄拉克方程。在微观时间,物质与反物质相互碰撞,湮灭。极短的时间内你可以从真空借出能量,然后快速归还。量子力学在微观的应用被拓展到了天文学,人们理解了宇宙的起源。大爆炸从真空无源的生出众多物质反物质,然后湮灭,极少数的残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

宇宙真的很美,很同意。微观的原子里有宇宙,我们在宇宙中,那么是否有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群,我们的宇宙是其中一个原子的存在呢?

谢谢科普。

 3 ) 认识宇宙

你想啊,人类认识宇宙,就像从一颗沙子认识整个地球上的沙滩。那是一件多奇妙又壮阔的事情。

首先,是我们认识事物。欧几里得提出的几何学,就是尝试把看到的东西总结成规则。

接着,我们认识天空。玄学哲学科学,能自圆其说地阐明各种现象。

对,就是现象。我们尝试套用方法来总结现象。

后来,不断颠覆规则,因为有新的现象发生了,当然不乏是因为有牛人的思考。

认识宇宙的脉络是这样的。望远镜和视差测距确定银河系中恒星的距离;造父变星星和哈勃望远镜扩大了宇宙的范围,不止于银河系;高斯和黎曼提出了不同于欧几里得平坦空间的弯曲空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都是动态、可形变的实体,扩展至宇宙也是。万有引力就是我们三维空间由于地球质量而发生形变产生的;哈勃观察到红移现象,结合广义相对论,得出宇宙内部在不断膨胀。

最终,我们合理解释了这个现象。为什么晚上天是黑的?宇宙是年轻的,有限的。如果它没有起点,那不论多远的恒星都会在经历漫长旅途,在当下夜晚来到地球。但是即使是很久很久之后的地球,天还是黑的。宇宙是膨胀的,足够远的恒星的光将永远无法到达地球。

在当下,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交错。今晚看到的星光,在几百万光年前就已经出发了。小时候我们收到的雪花信号,那些微波辐射是宇宙起点时残余的能量。

宇宙膨胀速度越来越快,有一天膨胀速度跑过了光速,银河系的夜晚就看不到那些星星了。

 4 ) 一即是空,空即是一

The Story of Everything

现在的人们已经知道,如果说整个宇宙是一片海滩,那么其中的恒星会多似其中的沙粒,我们的太阳,也不过其中一粒普通的沙子。

但是身处其中一颗沙粒之上的我们,居然能够描绘出整个海滩的模样,这对于人类而言简直是个奇迹。这次就让我们打开这神奇的画卷。

1. Copernicus:薄壳天球

这一切都要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说起。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之后,认为太阳系以外的天体都位于一个薄壳天球上,这个天球固定且静止。

2. Thomas Diggers:无尽宇宙

但是1572年出现的一颗超新星(supernova)引起了狄格斯的注意,这个超新星在当时的天空中,比金星还亮,甚至白天都可以看见它。但是当狄格斯开始着手研究这颗星星的时候,它却开始变暗了。

狄格斯的老师认为,这可能是星星在运动的原因:星星在靠近我们时会变亮,远离时变暗。尽管老师的理论并不正确,这却很好的启发了狄格斯。狄格斯在哥白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恒星分布在一个没有尽头的空间里,静止且无限(Stars are in endless space , static and infinite)。

这时就有了奥伯斯详谬(Olber’s Paradox):如果在这个无尽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恒星,那么为什么晚上会是黑的?(If this infinite universe contained an infinite number of stars, then why was it dark at night?)

要理解奥伯斯详谬,首先要明确一点:太阳也是恒星(star)。因此,如果在无穷的宇宙中静止分布有无尽的恒星,那么它们所散发出的星光,早晚会有一天到达地球,那么我们的夜晚就应当亮如白昼,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狄格斯对于宇宙的描述并不完备。

3. William Hershel& Caroline:银河系示意图

要想更好的描述宇宙,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时观察它。

赫谢尔和他妹妹兼助手卡罗琳在牛顿望远镜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金属组合加强镜片的反光效果,观察到了更深的宇宙。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天王星(Uranus),同时他们尝试将宇宙所有的星星都标绘下来,换言之,给万物画一张画像(try to map all the stars in the universe, draw a picture of everything)。

1785年,赫谢尔发布了第一幅宇宙的画像。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来,这是一张以太阳为中心,银河系的示意图。不难发现,这幅图似乎是有边缘的,就在他们开始为发现万物的边缘而狂喜时,他们发现边缘之外似乎还有其他星系。像我们一样巨大的星系,它们存在于更深的地方(gigantic galaxies of stars like ours, that actually existed in deep space)。但是由于当时对于天体距离缺乏有效的测量手段,他们的想法难以得到证实。

第一幅宇宙的画像

4. Friedrich Bessel:恒星视差

贝塞尔利用视差原理,探索出恒星视差测量天体距离的办法,他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天鹅座61的距离。

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如图所示,通过地测量球公转直径两端的不同两点观测同一天体的仰角,结合地球公转直径(约3亿公里),即可解出天体距离地球的距离。

这种测量方法非常巧妙,让地球上的人们能够用笔尺丈量星辰。但是当要测量远于地球直径100万倍的天体时,误差就会变得非常大,而这只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人们需要更加精确的测量方法。

恒星视差原理图(图源自网络)

5. Henrietta Leavitt:造父变星

在哈佛工作的莱维特提出了她的解决方法。莱维特在给恒星标注星等的工作中,发现了一种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s)的特殊天体,这种天体的亮度和自身闪烁的速度有着紧密关联(their brightness was precisely related to the speed they blinked.)。利用这种特殊的天体,人们可以通过寻找与造父变星等闪烁速度的天体,判断出其与造父变星绝对星等相同,进而对比二者视星等,即计算出星体的距离。

莱维特这种方法可以测量位于恒星视差测量范围之外的星体,但是由于她的女性身份,她并不能将她的理论付诸实践、

6. Edwin Hubble:宇宙岛

这一实践将由伟大的天文学家哈勃来完成。

1923年,哈勃发现了仙女座(the Andromeda Nebula),并利用其中一颗今天被称为哈勃造父变星(Hubble Cepheid)的星体测量出了仙女座的距离。测量结果令人震惊,仙女座笔银河系最远的距离还要遥远许多倍。现代科学测量告诉我们,仙女座距离我们250万光年,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仙女座的光,实际上在人类进化之前就已经开启了它的旅程。

仙女座

哈勃向我们展示了银河系之外更大的宇宙,但是他还是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界。对于宇宙究竟多大,我们仍旧毫无线索。

为了了解万物的实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察,它需要用到数学。

从Observation到Mathematics

1. Euclid:欧式几何

在很久以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被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the Element)所定义,在这一体系下的几何学也被成为欧氏几何学。欧氏几何学认为,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恒为180°。

2. Carl Friedrich Gauss:测量曲面曲率

被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独立地提出了不能证明欧氏几何的平行公设具有‘物理的’必然性,至少不能用人类的理智给出这种证明。同时他还发现在球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会大于180°,并且给出了在球面上计算曲率的方法。

非欧三角形

高斯计算曲率的方法

3. Bernard Rieman:黎曼几何

高斯对于欧式几何学的质疑被他的学生黎曼发扬光大,黎曼开创性的提出,过直线上的一点,一条平行线也作不出来。并由此提出了黎曼几何,为之后相对论的提出打下了理论基础。

4. Albert Einstein:广义相对论

在黎曼几何的启发下,爱因斯坦重新审视了引力,并且指出引力其实是空间曲率,而在地心引力影响下的自由落体运动,也被爱因斯坦描述为“以最简单的路径穿越弯曲的空间”。同时他还提出质量会弯曲空间的说法:物质告诉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但是爱因斯坦仍旧认为宇宙是静止的,为此,他不惜在相对论当中引入宇宙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的量来修正自己的公式。

5. Edwin Hubble:红移

当光在传播过程中,两个物体同时在靠近,那么最后接收到的光波长被压缩,频率升高,谱线因此“变蓝”,此即为“蓝移”(Blue shift)。反之,当当光在传播过程中,两个物体同时在远离,那么最后接收到的光波长被拉伸,频率降低,谱线因此“变红”,此即为“红移”(Red shift)

哈勃(没错,又是那个哈勃)在观测来自遥远星体的星光时,发现了红移现象。这意味着我们具体其他星体的距离正在变远,星系之间的空间正在变大(the fabric of the space in between the galaxies, is expanding),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

那么,以前的宇宙一定比现在小,那么在宇宙生命开始时,会向现在宇宙的每个角落发出光,只要能观测到这些光,就能看到宇宙“婴儿时期”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进,那些最早的光,现在已经变成了宇宙里面的微波,当我们看见电视机里的雪花时,里面就有宇宙诞生时的微波。换言之,我们可以在电视里听到宇宙孩提时期的啼哭。

回到之前的奥伯斯详谬,如果身处一个静止的宇宙中,我们确实可以得到亮如白昼的夜空,可是我们处在一个不断膨胀的宇宙中。从大爆炸到现在也不过137亿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所能看到的星空,最多也就只有137亿光年远,这个范围被称为可观测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星体,它们发出的光,穷极一生也无法到达地球,我们也就永远无法在夜晚看到它们的星光。

更令人悲伤的是,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我们的可观测宇宙范围会不断变小,在1千亿年后的地球,如果我们还有子孙后代,如果他们也会在夜晚观看星星,它们所能看到的宇宙,不过一个银河系一样大。

The story of Nothing 人类在很早之前就开始思考虚无(Nothingness)是否有其意义,中国的庄子曾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在西方,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1. Aristotle:自然讨厌虚无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讨厌真空,我们无法在自然界中得到真正的真空,一旦将一个东西移走,必然会有其他的物质重新充满它原先所在的空间。

2. Evangelista Torricelli:水银柱中的虚无

但是托里拆利的水银柱实验,成功的在水银柱中制造了一段真空,同时也证明了大气是有质量的,其对于水的压强和剩余水银柱对于水的压强相等,托里拆利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测定大气压强的人。

托里拆利指出:“我们生活在空气海洋的底部。”(We live at the bottom of an ocean of air.)

3. Blaise Pascal:虚无无处不在

帕斯卡(就是那个活成压强单位的男人)在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发现当我们将两个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置于塔顶和塔底时,二者所显现的水银柱高度并不一致:越高的地方水银柱越短。这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地方有着更小的大气压,更高的地方,空气越少。

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哲学家的帕斯卡指出:在更高的地方,可能完全没有空气存在,是一片虚无。虚无无处不在,我们的地球不过是漂浮在无尽虚空中的一粒尘沙(Nothing is everywhere. Our earth is merely a thing speck of dust floating, through a vast expanse of an utterly silent, in hospitable void.)。

进而,帕斯卡指出,自然并不讨厌真空,真空是自然的默认状态。可是当时人们所不能理解的是,真空中的闹钟,它发出的声音不能被我们所听见,但是它的图像我们却能够正常看见——或许真空中并不是虚无,里面还有一种能够传递光的介质,这种介质被当时的科学家们称为以太(Ether)。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直接证明以太的存在,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以太不存在。

4. Albert Michelson& Edward Morley:以太并不存在

为了证明以太的存在,曾经精确测定光速的迈克尔逊,和莫雷设计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精密的实验。

迈克尔逊认为,既然以太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以太风——就像我们开车时,空气会形成风一样,如果以太真的存在,那么这种以太风就会对光的运动产生影响。表现在实验当中,就是调转实验仪器方向前后,光的干涉条纹应该是不一样的。

于是他和莫雷完成了物理史上“最成功的失败”实验。实验中,无论迈克尔逊和莫雷怎么调节仪器方向,其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以太风并不存在。

5. Einstein:虚无之处无物

爱因斯坦在1906年开创性地指出:光的传播并不需要介质,因此真空重新被认定是虚空(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mpty.)。

6. 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

随着工业的发展,真空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广泛使用:电灯泡中使用真空,使得灯丝能够持久发光而不必担心被氧化;以真空管为原理的二极管和三极管,遍布在现代电气的每个角落。

与此同时,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也更加深入:

1895年,真空X射线被发现;

1896年,电子第一次被发现并定义;

1909年,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揭示了原子的奇妙结构。

但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我们无法同时确切的得到一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他在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自然是基于其不确定性的(Nature is based on uncertainty.)。

理解这一点比较难,片中用了相同大小的照片和录像来告诉我们,当我们得到粒子的确切位置时,对于其运动的描述就是不准确的。

位置和速度难以两全

这其实也就暗示了,真空可能是“有生命的”(the vacuum is alive)。

7. Paul Dirac:负电子

时间来到1928年,当时人们用于描述世界的两项前沿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Plank)的量子力学并不相容。在二者交会的地方,也就是速度接近于光速,但又渺小似粒子的情况下,物理规律是怎样的,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回答。

而狄拉克的狄拉克方程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方程的简洁程度,堪比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连狄拉克本人也坦言:“这个方程比我本人还要聪明。”(The equation was actually smarter than me.)

通过这个方程,狄拉克预测了反电子的存在,并且大胆预测反物质的存在。他认为,当物质和与之对应的反物质相遇时,它们会湮灭并释放能量,而真空中,其实充斥着粒子与反粒子的诞生与湮灭。

8. Willis Lamb:量子涨落

假如真空中充斥着粒子与反粒子的诞生与湮灭,那么只要在其中加入几个原子,通过观测其中电子是否存在能量波动,就可以判断出真空中的状况是否真如狄拉克所预测的那样。

兰姆通过实验证明,原子中的电子能量会发生自发变化,这证明了真空中确实存在短暂的能量波动,这种能量波动被称为量子涨落(quantum fluctuation)。

Everything and Nothing

在上编中已经提及,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那么宇宙最开始一定是比现在要小得多的;而我们现在有知道,在真空中存在无数的量子涨落,那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万物源自虚无(Every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在宇宙诞生之初,无数的量子涨落间,一些粒子,无意中在湮灭中得以幸免,并且经过大爆炸,留存至今,成为了构成我们今天世界的物质。而那些湮灭的物质,释放出了宇宙中最早的辐射。这些辐射,现在仍旧能够被我们观测到。

在我们被吞没的虚无和无限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There is a profou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othingness and the infinite in which we are engulfed.)

 5 ) Gaze at Cosmos

太好看了 宇宙纪录片比很多科幻片好看太多了

这个片子把好多耳熟能详的人名和理论的来和去讲得如此如此生动 从海森堡到亚里士多德 从爱因斯坦到哈勃 从迈克逊和莫雷到迪亚克 从欧几里得到高斯 等等等等 这些人来到世间如何为人类仰望宇宙如何描绘宇宙图景给出了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贡献

我们去描绘宇宙奥秘 不仅仅是需要观测 不仅仅需要天文学 数学乃至哲学等等学科 都需要迈着一样的步伐前进 相互映照相互帮助 帮助产生更加准确的理论 像高斯和他的学生提出来的三维空间的扭曲要基于四维空间里 这个看似毫无用处的太过超前的数学理论 在多年后被爱因斯坦所用 “this exactly what I want” 像真空给商业届提供了大量赚钱的机会 导致真空的创造变得普遍而廉价 这反哺给理论科学 商业化真空让真空科学研究变得更加容易 各个学科乃至世俗的商业相辅相成的图景太美妙了

这个片子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是把这个纪录片推向高潮的时候 一个是迈克逊和莫雷的实验 想去验证光以太的存在 那个实验太精彩了 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俩太聪明太聪明了 好聪明的做法 让人惊叹不已 还有一个推向高潮的地方就是介绍Dirac方程诞生的时候 如此简洁而美丽的一个方程 是数学巨大冰山的顶端 下面有庞大的数学分支 里面有段话我真的太喜欢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哭了 纪录片里的一个科学家在接受访谈的时候 把Dirac的方程比作诗 不是因为他们都很美 是因为他们都是最超负荷的语言 这里我把那段话摘抄在下面:假设你想到一首诗 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最超负荷的语言 能把所有内涵压缩到一张很简短的页面上 Dirac提出的方程就是这样的简洁 你可以随后再去解读它 就像你重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你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感受越来越多的典雅 same for Dirac’s equation 你也会有同感 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东西that你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发现 就像Dirac自己说的那样 他的方程比他聪明 因为这个方程能给出的东西远远多于他往里面放进去的东西

Dirac 的方程揭示了物质与反物质 我们不过是一次物质与反物质湮灭的一个残骸 我们所坐落的地方不过是地球上所有沙子加起来数量里的一颗沙子的残骸

里面还有一个地方我也很喜欢 震撼到我 讲到我们观测星空的时候 能看到的不过是几百万年时间之前的图景 我们并看不到实时的、现在的宇宙图景 因为光需要花太多时间穿过宇宙抵达我们的眼睛 所以夜晚我们仰望星空 不过是在看宇宙古老的图景 不过是在看古老的遗迹 当有一天宇宙膨胀速度大过光速 当光也跑不过它的膨胀速度的时候 我们夜晚能看到的 只能是漆黑的、冰冷的、寂寥的空无一物的夜空 我由此第一次深深地理解到了 所谓“可见宇宙”指的是什么 我们可见的如此荒诞 它不是实时的 它如此古老 如此片面 如此有限

最后 影片的最后 揭示了宇宙最核心的奥秘其实来源于nothing 即真空 真的荒诞而美妙 真空里小小物质和反物质的诞生和湮灭影射了巨大宇宙来源的奥秘 我们的宇宙像是巨大真空里的小小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后的结果 那我们宇宙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宇宙残骸 我可能不过是住在一颗原子里 我看着我房间里枯萎的郁金香 我可能就是那枯黄叶片里的一个原子里的一个残骸上的一个会思考的有机体

影片里有句话我很喜欢 他说当观测的器材科技还没有重大进步的时候 如果科学需要重大进步 那么对人类的要求就是 你要有imagination上的重大突破

 6 ) 虚无 之感

科学结论: 2. 虚无包含了,自然界最深的秘密。
          3. 空是活跃的,它是我们宇宙之基础。
           4. 在时间诞生之初 ,整个宇宙无中生有地而来。
           5. 虚空组成了整个宇宙,即使是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和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几乎都是由空无一物的空间 组成。
           6.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表明,在真正微小的时间和空间,某些东西可以无中生有。
           7. 在极微小的时间和空间中,正粒子与反粒子,同时无中生有的出现;最后又同时消失在虚无之中。

感悟: 从虚无的“空”中由能量转换而来的极小粒子,诞生刹那,便有了性质相反的“兄弟”○●→ 一个为实另一个就虚、一个为正另一个就反,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湮灭。也正是由于它们生生不息的相互作用 ,进而形成了这个精彩纷呈的宇宙。那么可见,宇宙有始以来就正反存在、阴阳相调、虚实相融,缺失一方都不得而生。所以,超越二元对立,包容一切。

 短评

拍的这么唯美,其实说的炒鸡简略啦......................还是翻翻书更好。

4分钟前
  • HHG🥱
  • 力荐

继续涨知识,好多地方即便用非数学方式讲了,我的脑子还是要转好久都没懂= = 不过看起来还是很震惊的,尤其是第二集,简直大开眼界

9分钟前
  • 年上党怎么办
  • 力荐

物理学最终回归到数学公式上的表达 形而上回归到哲学 形而下回归到数学 太有韵味了 而这韵味又是文学性的 正如纪录片中的比喻 数学方程式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最大范围的隐喻 最终凝缩而成的公式也是一个浪漫的俳句

12分钟前
  • 南野文
  • 力荐

宇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竟然是可以被人类理解的。

17分钟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

圆了我看那么多年关于宇宙的杂书后始终无法接触相关理论的形象的梦想。ps. 多认知宇宙的存在和变化,有利于提升一个人装逼的境界。

21分钟前
  • 墨鱼仔
  • 力荐

从无中生有,亿万年前死去的恒星的残骸变成了我们,人类的存在就是宇宙了解自身的方式。太好看了,超治愈,强烈推荐

22分钟前
  • Otori
  • 力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啊 宇宙包含太多哲学真理 不断膨胀的宇宙就像不断膨胀的人类 最终结果就是消失殆尽...

23分钟前
  • 查理酱
  • 推荐

21.2.8 先看了虚无后看万物。实在符合心境,有天意。

2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看过一集,真心第一次觉得物理那么浪漫又美好。突然有了看这类书的好奇心。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我们是量子涨落留下的意外结果。

29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力荐

everything与nothing,原来并非非此即彼。万物伟大又渺小,刹那又永恒。

33分钟前
  • 失语症患者
  • 力荐

我时常想,在某一个教育发达的,不捆绑泛学科的平行宇宙里,我会否有机会去读物理系……研究人与社会不如纵身跳入星空…如果回到137亿年前,尚未膨胀的宇宙里,能看见所有的所有的星系的时刻,如同2001里炫目盛大又怪诞的迷幻镜头,让人忘记自己只是渺小和虚无,仿佛万物只为我而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我剥开一颗百香果的时候,一场宇宙大爆炸在我掌心发生,每秒一万亿年。

38分钟前
  • jaderiver
  • 力荐

太阳系是沙滩上的一粒沙。面对浩瀚奇迹,个人的情绪真的毛都不算。只要对宇宙抱有好奇和惊叹,活着的每一刻都好珍贵!能够仰望天空之奇幻,做条学术狗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是那种一旦体会过就出不来的至高无上的幸福。说出来不怕笑话,前几天晚上看书看到半夜,求知欲膨胀到激动失眠…被自己蠢哭了

39分钟前
  • 爬行钢炮
  • 力荐

高兴地向我男人介绍量子涨落,没想到他早就知道了,是不是其实全世界都知道,丢脸。

40分钟前
  • 友好的境外势力
  • 力荐

引用评论“还是亚里士多德赢了”

43分钟前
  • o-o
  • 力荐

从显微镜下的病毒,到望远镜中的星系,可见世界共享着相似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常识中以为的虚空,其实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量子涨落。“我们的宇宙只是膨胀了许多倍的量子世界。Nothing really has shaped everything.” 所谓一沙一世界,也许并不只是诗人的浪漫和佛家的禅机…

46分钟前
  • .
  • 推荐

we are nothing

49分钟前
  • 郭七七
  • 力荐

太阳系仅仅是宇宙的一粒沙,人类不过是这粒沙上的小小微尘。然而我们却有幸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窥见、研究整个宇宙的全貌,犹如一粒沙可以去知晓整个沙滩。说明,从万物创生以来,宇宙、造物者、大自然,就已经赋予了万物领悟本质、本性的智慧。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52分钟前
  • 无脸男
  • 力荐

正在翻译此片的我被震撼哭了

57分钟前
  • TanKnoX
  • 力荐

量子力学毁三观,太像玄学了

60分钟前
  • hello
  • 力荐

以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讲述

1小时前
  • Show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