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记录片英国2016

主演:凯特·亨布尔,Ant,Anstead,陆思敬,David,Myers,西蒙·金

导演:Bill,Locke

 剧照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2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4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5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6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4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5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6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7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8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9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04:18

详细剧情

BBC记者采访春运,北上哈尔滨观冰灯,河北蔚县打树花,南下云南看金丝猴。

 长篇影评

 1 ) 论中国春节的习俗

可能因为节目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国独有的春节习俗并没展现出来,主要还是以集中大城市为主,但不得不说,三集的节目已经将中国最传统最主流的习俗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传统习俗的良好传承,一方面就是BBC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拍摄方式太TM厉害了!让我这个生活在一个没什么习俗传统的地区的娃竟然认识到春节传统竟如此奇妙与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化社会的影响,家乡过年的习俗愈发模糊不清。2015年有幸在福建过了元宵节,深刻感受到正宗的南方城市的过节习俗,在南靖见到了中国最原始的cosplay,毕竟元宵节你我最熟知的可能就只是灯会和猜字谜。太多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节日传统也许只能在节前节后才能看到,又或者只能在某个犄角旮旯翻出的纪录片里才能看到。这些节日传统多少会受到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影响。展现与保存它们是一条长长的需要更过年轻人参与的道路。

 2 ) 过年需要最理直气壮的仪式感

三集讲到的内容很多,从回乡的预热阶段、到在家的团聚时刻再到春节期间的欢庆仪式。

每一集都囊括了很多切面:

春运相当于全球1/6的人口在迁徙。

北京最堵车的时候1个小时只能开6、7公里。

曾经因为大雪大面积延误火车,有人在火车站里待了十个小时。

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批摩托车大军,是骑车回家过年的,中间还有专门的服务站。

哈尔滨冰雪节的冰雕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设计一年,最终呈现只有维持三个月。

”打树花“是一项传统的技艺,是用融化的金属水打出树冠状的火花,极其危险且面临失传。

纪录片走了很多个城市,哈尔滨的冰雪节、北京庙会和钟楼、四川泸州的白酒制造、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金丝猴保护、昆明的花卉生产基地和拍卖、湖南浏阳的烟花爆竹实验室和工厂、吉林的冰下捕鱼、香港求签预测未来的黄大仙祠和除夕夜的巡游...

觉得有点不足的是剪辑有些凌乱,围着春节这个主题有太多支线,导致觉得有点分散而浅显,像金丝猴保护好像都可以单拎出来一个讲了,而且跟春节其实关联性不大。

 3 ) 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年

文:鱼鲜支

从年前到年后,我已经在家里过了好几天“吃饭+麻将”的日子。除夕夜和年初一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些年只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对过年的盼望比起小时候要少多了。不知道真的是年味本身变淡了,还是我们的口味变重了?

从年三十开始,看着电视里主持人置身事外地介绍着各地的年俗;看着欢庆的节目年年雷同,只是把金猴换成了金鸡;看着气派的歌舞和冷飕飕的笑话滚动播放……我忍不住又重温了一遍2016年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

在外国人的镜头里,我再一次找到了浓浓的年味儿。除开那些“全球最大”、“亚洲第一”的惊人数字,片子里的很多人、很多事用不着煽情的讲述,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润了眼眶。

比如,旅居国外的女儿时隔九年,带着丈夫、儿女一起回家,和父母兄弟团聚。

珠三角的农民工骑着摩托车、冒着绵绵冬雨,踏上回家的路。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端起酒杯,吃上热气腾腾的火锅。

除夕夜,两位大胡子主持人在北京朋友家里,一起包起了饺子。他们一面学着新手艺,一面听主人家说道中国人图吉利、讨彩头的各种讲究。

凌晨的钟声响起,大胡子们和杨家人一起放鞭炮、放烟花,辞旧岁、迎新春。虽然放了这么多年的炮仗,但从这里我才第一次看到,家家户户鞭炮齐鸣的全景原来是这样壮观的:

为什么看一次触动一次呢?因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我们已经看了太多宏大叙事的东西。某一次,镜头好不容易对准了普通人,也只是问一问路人甲:你“姓伏”吗?让人无语。

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每个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有泪有笑的,仿佛是在提醒我们:这个节日不是关于什么了不起的大概念,而是关于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这个节日也会变得没什么意思了。

当然,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也有不少遗憾。譬如,过年的准备哪有那么简单啊?

在我的家乡,很早就要开始购置年货,腌制腊肉。香肠灌好了,一节连一节搭在晾衣绳上,小孩子就欢欢喜喜地拿着针,在每节儿香肠上戳小眼儿,好让它们都透透气。

年跟前儿了,外婆忙着准备各种吃食,比如蒸烧白、蒸糯米,炸酥肉、炸丸子。小孩子总会忍不住馋,把刚出锅的酥肉拈几个去吃,油乎乎的吃坏了肚子。

再如,年前或年后,各家各户都要上坟、祭祖,亲戚之间要走动、拜年,这些几乎是和团圆一样重要的过年传统。

说句大实话,我一向对传统怀着几分警惕。

因为我们的很多传统——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无非是在明尊卑、分等级、定秩序;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各类大集合的价值远远胜过我们自身的价值;无非是在暗示我们:你有牺牲自我的义务,却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里,常常有或远或近的人在大力摇着传统文化的旗,目的只是让我们贬低自己、乖乖听话而已。所以,有时候,传统难免会扮演帮凶的角色,令人变得迂腐而怯懦。

而像我这样不听话的孩子,自然对传统有着几分“不以为意”和“敬而远之”。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我开始对这种态度产生了疑问和反思。刻意地远离传统、反叛传统,不也是被传统束缚的表现之一吗?

如若我们真的冲破了传统的束缚,那不是应该完全自主地选择传统、坚持传统、改良传统,甚至创造新传统吗?

人离不开传统。因为文化沉淀在传统里,感情也凝结在传统里。完全脱离了传统,只会让人如飘萍般无依。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仪式感,而过年过节更是如此。

2016年的圣诞平安夜,我是在意大利朋友simone家里度过的。他们一家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仍然要在平安夜举行小小的仪式,唱起传统的歌曲。出生在中国的几个孩子,仍然能浸润在意大利的传统文化里。

也许,我们缺失的正是这种传统的仪式。使年味儿变淡的,不是物资丰裕了,不是口味变重了,而是我们既没能坚持过去的传统仪式,也没有创造出新的传统仪式。

其实,一旦突破了传统对思维方式的束缚,我们大可以认认真真地继承传统、改良传统,创造新传统。

这种传统可以是在某个特殊的日子一定要做某一道菜来吃,也可以是祭奠某位故去的亲人时要带上TA喜欢的花,或者是在每次团聚的时候留下一张充满回忆的照片,等等等等。

今天我们为自己、家人、朋友而创造的、坚持的那些传统,终将成为独特的情感记忆。

而只有那些传统、那些情感,能告诉我们所来处,也指引我们所归处,使我们的内心永远满满当当、安安稳稳、踏踏实实。

无论何时,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年,仍然值得我们投入热情。


鱼鲜支的微信公众号:观念的牢笼(guanniandelaolong)

 4 ) 我们美丽的中国

第一集

北京的交通是全中国人流量车流量最大的 广东的摩托车大军 哈尔滨的冰雪世界 暖城的打火花真的是美的不可思议,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有很多很神奇的祖传秘方,表扬等文化遗产在不断地消失,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第二集

打扫卫生,剪头发,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 团圆饭,饺子,火锅,最热闹最暖心的相聚方式 白酒,泸州老窖,也是中国人商场上独特的酒文化 昆明,四季春城,中国最大的鲜花输出地 其实还有很多的细节宣传的很好,鱼头对应最受尊敬的长辈,客人来吃饭了,祝酒词等主人开场 第三集

云南的滇金丝猴保护基地 春节重要的食物 面,中国的方便面每年消耗都是全世界最多的,过年过节生日最重要的是长寿面 鱼,香港是渔村发展起来的和吉林查干湖冬季捕获胖头鱼 龙,舞龙舞狮 北京,庙会 新年第一天,不能吃药,否则整年都要吃,意味着身体会不健康。不能喝粥,粥是穷人的食物。不能扫地,会扫掉财运 香港新年游街,烟花表演 烟花生产基地浏阳

 5 ) 活着真好

1英国人还是好挂住HK 列举香港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时还不忘自嘲伦敦。客串花车游行导游。

2HK春节游行采访表演者吐槽苏格兰人,这俩真是斗不够。

3 胖胖组合太可爱了,坐警车拜年玩儿,跟着摩托骑行的回去过年。欢聚之后二人望着一家团员后的喜悦感慨说这就是他们千辛万苦回来的原因。看来对于美好事物的认同感是超越民族和文化差异的

4 浏阳的烟花制造探访真的是给好多中国人都上了一课,烟花的祖师爷庙里居然供奉着蔡伦,孙思邈和李畋,不过细想想也对,少了蔡伦烟花没纸包啊,还讲解了烟花的制作,点燃烟花,实验新产品后被主持人问及感受那女士说了一段好棒的话:感到很自豪,我们白手起家,现在我们点燃了黑夜。

5春运,逛庙会,打树花,滇金丝猴,查干湖的冬捕,为骑行队伍做瘦肉粥,哈尔滨的冰雪节,春晚的幕后采访,火锅,对联,鲜花,阖家团圆,鱼,白酒文化,舞龙舞狮,春节游行,烟花……

从各大都市,到民里乡间,从超市商场,到街边小店,从阔别的拥抱,到餐桌的笑脸……

忽的在某个瞬间,你发现你如此爱这里,其实,你早已和这片土地,溶为一体。

 6 ) bbc风味的中国新年

bbc的纪录片可以说是闻名世界的,这源自于它精良的制作以及电影级别的镜头。在这部讲述中国新年的纪录片中也一样。

第一集的镜头是最美的。无论是春运的人头攒动,还是冰城哈尔滨,又或者是清晨的北京,同样的场景在bbc的镜头中就显得特别的美丽。就拿北京的大裤衩来说,这个建筑在各种镜头中不知道看过多少次,前不久才去过北京,对北京的城市风貌建筑感觉其实很一般。可是bbc的镜头中,北京显出了万全不一样的气质,更大气,更摩登了吧。最美的当属打树花了,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火树银花。镜头,无意是吸引我看bbc的纪录片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集则有趣的多,主要以食物为主。看到两个歪果仁拿着木耳说是蘑菇,抱着冬瓜说是葫芦,我真是笑了。这次bbc还十分接地气的介绍了泡椒凤爪和辣条,不知道两个主持人品尝的时候是何种心情。还有混着喝白酒的桥段,真的不怕喝倒吗哈哈哈!介绍的花卉市场的拍卖倒是让我开了眼界,之前对此毫无了解。哦,对了,还有神级春晚。总体来说还算比较客观,一些比较重要的新年现象都被提及了。
第三集我不得不承认,没看完。香港的比重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内容上也没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到底是干儿子啊。本来想给5星的,现在只能给4星了。

总体来说,第一集很美,第二集很有趣,总体节奏把握的很好,节奏对于纪录片来说是最重要的。唯一让我有点疲惫的是整体的讲述逻辑。看似好像很有逻辑,从北往南的几个地方,但是实际上在叙述的时候却显得很凌乱,既不是以地点来作为逻辑线,也不是以时间来作为逻辑线,各种无征兆跳跃,让人有点凌乱,大概是这个导演的风格?

ps.在b站上看的,网友的弹幕真的是加分不少,使得看片变得非常有趣。

 短评

不管是黑还是吹,BBC拍摄的角度值得借鉴。

6分钟前
  • 𝘽𝙀𝙉
  • 推荐

看完想回去过年T_T

11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推荐

本以为会黑我大天朝,结果三部曲都是带着amazing的情绪,看完觉得我要是个外国人,一定要在中国春节的时候过来体验体验...看完真的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已经嗅不到年味了,结果被人家BBC嗅到了...看完觉得BBC真是个好组织,帮中国ZF免费做了这么好的形象工程。

14分钟前
  • 孑孓了一
  • 还行

央视可以准备跟BBC买纪录片来宣传中国文化了

18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春节的时候就指望着这个乐呵了,我那个只喜欢去沙滩和五星级酒店的小姑子,下定决心明年要来哈尔滨看ice city,讲真,电视上和现实差距那还是有几个银河系的。

23分钟前
  • 疯疯爱
  • 推荐

跪舔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俩基佬儿主持人好好玩儿哈哈,辣条!也涨了点儿知识,第一次听闻广东的“春节公路摩托车赛”。

28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看到了当代中国不同阶层对春节期间幸福喜乐的追求,雨中骑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打树花等片段还有刹那击中心房之感;以及越来越觉得大英乡下口音cute……

30分钟前
  • AKI
  • 推荐

春晚成了中国黑,BBC拍了中国宣传片,这转变太快我有点晕眩。

31分钟前
  • 楚兰亭
  • 力荐

真的hin适合练听力

32分钟前
  • 院長
  • 推荐

打树花太美

37分钟前
  • 富嶽百景
  • 推荐

我不敢说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我们的春节,但是他们拍出的东西的确比我们自己拍的更为直击心灵,如果我是海外的游子,我会因为看到这样的纪录片而热泪盈眶。

41分钟前
  • 是心
  • 推荐

看的竟也萌生出颇多感触,所谓近乡情怯,年将至味更浓,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4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有人说BBC节操掉光了,拍了个旅游宣传片。可是新年就是该这个样子吖,中国就是这么美吖!不黑你就难受吗?你是奴才吗?

48分钟前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力荐

讲真 还不如用春晚的时间放这个

51分钟前
  • MARTbur1Ne
  • 推荐

有几个地方还挺感动的。但我记得维港放新年烟花结束时身边人都在接吻,单身就别去了。

53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想看现场的打树花,太美了!还想去东北看冰雕,感受东北奇缘……还要吃炖好的胖头鱼!

58分钟前
  • 李广仙
  • 推荐

哇哦,拍得真好,找了哈尔滨,北京,香港等地集齐了很多素材。我边看边和我爸在说,过年最没年味的估计就是上海了。同样是殖民地,香港中西合璧好太多了,有很多习俗一直被严格执行到现在而上海不一样,因为上海没有自己的文化,都是其他地区过来的人,不统一,城市没有自己的根。想去外地过节的冲动

1小时前
  • 你一定撩不动我
  • 推荐

不看春晚,这个可以看。

1小时前
  • 栀子花海
  • 推荐

从没想过看着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也如此兴奋和感动 两个春节没有在中国过了 春运部分看的泣不成声 中国对付大量人口真的很有办法 这大概也是吸引外国人注目的魅力之一吧 想逛庙会吃吃吃TAT!!!

1小时前
  • 推荐

并没有黑,而是拍出了特别幸福与热爱的感觉,世界上最最盛大的节日,第一集最好,打树花,春运,归乡摩托车队,许多典型中国的场面,看的泪目,后面就拍的有些走过场了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