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

战争片法国1999

主演:米拉·乔沃维奇,达斯汀·霍夫曼,费·唐纳薇,约翰·马尔科维奇,文森特·卡索,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安德鲁·伯金,罗伯特·甘特,切基·卡尤,John Frederick,戴斯蒙德·哈灵顿

导演:吕克·贝松

播放地址

 剧照

圣女贞德 剧照 NO.1圣女贞德 剧照 NO.2圣女贞德 剧照 NO.3圣女贞德 剧照 NO.4圣女贞德 剧照 NO.5圣女贞德 剧照 NO.6圣女贞德 剧照 NO.13圣女贞德 剧照 NO.14圣女贞德 剧照 NO.15圣女贞德 剧照 NO.16圣女贞德 剧照 NO.17圣女贞德 剧照 NO.18圣女贞德 剧照 NO.19圣女贞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1:30

详细剧情

  14世纪爆发的英法持续超过百年,法国节节败退,大部分国土都被英国占领了。就在这个时候,珍妮(米拉•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 饰)出生在法国的穷乡僻壤中。年少起,珍妮就经常看到各种幻想。一次,她看到幻想并根据指示找到了一把剑,当她带着剑回到家时发现家里已遭英军蹂躏。  珍妮知道是上天安排她来捍卫法国。于是她向当时的皇太子查理(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去抗击英军。走投无路的查理答应了珍妮的请求。随后珍妮率领法军节节胜利,查理亦顺利登基。  登基后的查理不再需要珍妮帮助,珍妮在以后的一次战斗中陷入困境但无人来救,她被英军捉住并带到了英国审批……

 长篇影评

 1 ) 无题

黑衣人是贞德的分裂人格,是她对自己的否定形成的精神幻想。
为什么姐姐会这样死去?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受伤?为什么战争中死伤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攻不下巴黎城?为什么会被法国国王放弃,落入英国人手上?为什么要接收异端审判?表面上没有被考虑的问题一点一点地积累成为了贞德对自己信仰的不自觉的否定,于是出现了黑衣人。至此黑衣人不是上帝,不是撒旦,而是她内心深处的“人性”,人性告诉她,你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不是messenger,否定了她所拥有的“神的旨意”,所以她一度为了自己的性命放弃了从前的信念。可是从小对上帝的极度忠诚不允许她对宗教丝毫的动摇,于是黑衣人身份又转化了,开始否定她的“人性”,批评她对上帝的背叛,所以她又恢复了她的信仰,接收死亡的命运。这时她人性回归了吗?坦然接受命运安排不能算作人性吧,人的天性是与命运做抗争的。
无论贞德在战争中如何强大如何被神化,她内心依旧是目睹亲人死去却无能为力,质疑自己为什么存在的小女孩,呼喝着复仇,充满了痛苦的自我否定。

 2 ) 谁的圣女,谁的贞德

圣女贞德在她死后不久就被迅速淡忘,直到大革命法兰西民族主义高炽,才发掘记忆重新发明历史。然而好玩的是,不仅法兰西人视贞德为民族英雄,部分英格兰人也同样认定这位奥尔良少女是英格兰人的民族英雄,我忘了是丘吉尔还是麦考莱说过,贞德与其说是法国人的圣女,毋宁是英国人的圣女才对。

如果我们梳理历史,不难发现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法国人固然获得胜利,却是以中央政府高度集权为代价取得的。查理七世加深了从中世纪后期卡佩诸王开始,建立专制王权的路径依赖,打压地方自治,破坏传统特权,百年战争的胜利留给法国人除了民族自豪以外,更多的是一个更加专制和高税负的政府,绝对主义君主制度将困扰法兰西人民接下来的两百多年,并成为法国人提高生活水平的最大阻碍——法国总人口长期是英国人的四倍左右,人均GDP与生活水平可能不到后者的一半,印象里要到二战因为战争破坏的缘故才追平。

而对于英国来说,百年战争的失败比胜利更有意义,如果英王征服了法国,那么他完全可以依靠在法国获得的资源破坏英国的成宪和自由,法国未必比英格兰更富庶,其人口却超过西班牙与奥地利的总和,是欧洲第一等的大国。早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国会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经常给英王拖后腿,每当英王在战场上获得大捷,急需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时,负责给钱的国会就变得拖拖拉拉,避免国王做大,破坏英国内部的势力均衡。

在百年战争以后,英国就彻底放弃在欧陆获得土地,转而向海外扩张,赢得殖民地,爱尔兰是英国人新国策的第一个牺牲品。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取消常备军,也就是陆军,岛国的特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决定了精锐的海军和自发的民兵就可以自保,陆军反倒能镇压对专制政府的反抗,因此长期被视为自由的敌人,而海军上了岸就未必了。另一方面,这使得英国不必牵扯进大陆的争霸中,免除常备军的负担,又可以施展离岸平衡的政策,获得外交上的主动。

因此,一些英国人以为领导法国获得胜利的贞德是英格兰人的圣女,而不是法国人的圣女。

不过严格来说,他们是将贞德在百年战争当中起到的作用给夸大了,贞德主要起到了在法国接连惨败后凝聚起法国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真正的胜负手其实是百年战争获益最大的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如果不是菲利普背弃了与英国人的盟约,转而与法王合作,法国绝对不可能赢得胜利。

历史的真实与诗性的真实毕竟不是一回事。

又:虽然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里将贞德黑成妖女,不过另一位大戏剧家萧伯纳写了本《圣女贞德》黑了回去。

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里这样看待贞德”贞德远远超出普通人之上,在千年里无人能与她相媲美。关于她的审讯记录提供给我们的细节,经过数百年光阴的消蚀仍跃然纸上。我们每一代人都可以根据她的言语对她作出公断。她完美的体现了人类本性的善良和勇敢。不可征服的勇气、无限丰富的感情、单纯者的美德、正直人的智慧,这一切都在她身上放出了光彩。她解放了养育自己的土地,因此赢得了光荣。每个军人都应该读一下她的故事,思索一下这个真正的军事家的言论和行动。她虽然没有学过战争艺术,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在各种形势下揭示了制胜的诀窍”
如果可能,写一篇英国人对贞德的观念史会是很有事情的事情。但是,我今天下午要回家,嗷嗷嗷嗷!

 3 ) 无所谓神迹,唯有信仰

    在这洪荒的年月,已经很少有东西能激起我想为之动笔的耐性了。但是看到Milla如此卖力的出演(比生化危机好多了),导演又是我心爱的Luc Besson,不得不简单提几笔这部老片。

    这仅仅是是一个关乎信仰的电影。不想很多人据此来讨论上帝和撒旦的存在,为片中黑衣人的身份争得面红耳赤。Luc Besson并没有过多涉及宗教的企图,这部片子的宗教能力甚至比不上《达芬奇密码》。这只是一个常人凭借极端坚定的信仰创造奇迹的故事,你可以理解为西方版的岳飞传。只是在十四世纪的欧洲,宗教总是一个过结,就像唐朝的灭亡总跟一个贵妃有关的杜撰一样。对于中国人——这个谢有顺笔下没有信仰的民族——来说,虔信宗教总有一点神秘主义的色彩,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幻化成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对此保持冷静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好不要妄谈对宗教的认识,尤其在一部非戏谑的作品涉及到宗教的时候)。

    我也不敢多谈。下面言归正传,谈一谈信念。

    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有所信是好的。信仰是一种力量的源泉,比如在全世界工农翻身做主人的强大信仰下,它曾创造了我党的一些神迹(因为不够浪漫,竟被大家忽视了);However,偏信和盲从也导致了十年浩劫的大灾难。总而言之,个人信仰程度是区分平庸吾辈与希特勒/马丁路德金的关键,而集体笃信武士道的威力绝不亚于……十年浩劫。

    贞德说:And all who love me follow me!于是她的士兵们拼死陷阵。But爱她干毛?Just for she loved ONE.The belief.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不必有太大的能耐,但是他必有坚定无比的目的,同时能让无数能人殊死效忠。

    可是信仰对我们有什么具体的用处呢?它能使我们迅速多金并且扣女成功吗?哈哈,不错,是中国人就一定要追求一个世俗万用的答案。

    像我们这帮已经过了点的太阳,捧不起哲学书的白领,不再是当年讲台上对着一群小愤青唾沫飞溅的青年,柏拉图和史蒂芬霍金的理想变成了而我们墙上镀金的海报时——信仰这个概念,突然让我们觉得生活的沉重。拿什么来支撑信仰?要我弄本圣经、装模作样地参加几次礼拜吗?还是在墙上挂励志书法、每天对着镜子高呼“你很强”?

    我想你肯定会觉得浪费时间。

    贞德每天都会忏悔。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信徒做弥撒的时候并不能直接被上帝感动到涕泪横流,但总能总被自己忏悔的心所感动。人们所信仰的是自己的良心。

    听起来像羊妈妈教育子女的故事。其实并非杀人越货才算违背良心,当你觉得空虚和不坚定的时候,你就一定做错了什么了。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永远是平静的,就算她火爆到把信纸摔到她国王的脸上,她也是坚定不移的。片中贞德最后觉得她违背了自己的所信,所以她惊恐挣扎,她在白纸上画叉的时候,比她在战场上杀戮的时期更加痛苦。幸好她死了,这就是黑衣使者所谓的“解脱”。也许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其解脱是因为最终面对了自己的实体。或许仅仅是因为她再也找不到赖以支撑的信仰,发现自己付出的代价竟是自私阴暗,她又变成了十九岁的彷徨少女,于是选择了结束。对于贞德来说,一个信念是她生存意义的全部。而对于我们呢?我只好说,算了,我没有信仰。于是也没有神迹。

    我曾经历了一个神迹,并且我希望它长此以往。看过阿富汗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同僚们都应该对书中描写祷告的部分记忆犹新:阿米尔为了拯救死亡的生命两次祷告,第二次他成功了。

    嘿嘿,我可没有透露影片情结哦。这是部好片子,值得一看(一直看到片尾曲)。Luc Besson总要在自己的片子里塑造一个完美男人,上次是神经紧张的里昂,这次是带着搞笑精神出场的黑衣老男人。要说小贝松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他太疼爱观众了,都不忍心让血腥脱去浪漫的外壳。本来我还期待那个会读会写的小跟班能跟圣女擦出点火花……

 4 ) 愿上帝宽恕吕克贝松

鬼使神差的 在看完《天国王朝》之后忽然想要重温一下英法战争的历史
而更加鬼使神差的是
隐约听说吕克贝松的这部《圣女贞德》是首选
二话不说 淘碟
= = =
封面
短发的乔沃维奇龇牙咧嘴 够派
顿时感觉非看不可
毕竟生化危机里性感的乔沃维奇绝对惊艳的让人死去活来
而短发的她想必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 =
可是越看感觉越不对

我不是不明白 贞德本身和宗教之间的融通性
可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这个贞德怎么都像是一个嗜血的精神病患者
难道导演所要极力打造的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形象?
尤其是经由乔美女那一双传神的大眼睛
散发出来的恐惧也好 凶残也罢
那蓝莹莹的光里面我怎么丝毫感受不到我主基督的伟大与淡定?
= =
我承认我看电影总是很不得要领
尤其是这样一部史诗的战争片
只是 至少在我看来
完全没有必要把贞德自始至终塑造的这么恍惚吧
所以每当听到那句熟悉的Yield for the King of Heaven
我感觉到的不是伟大的宗教力量
而是骨子里的惊悚
而且越到后面越惊悚
一群贞德的部队冲上去
甚至让我嗅到了生化危机里僵尸的味道
= =
不 贞德不该是这样的
我熟悉的贞德是那个即便临死都要双手合十 颂圣母之名的 宽容的小姑娘
而不是这个 总彷徨 总不安的乔美女
当然 可能吕克贝松想到了
作为一个仅有19岁的小姑娘
不安和彷徨时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
可是谁让她是贞德呢?
既然她可以扭转战局 可以挽救国家
那让她更加从容不迫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 =
总之 这个贞德并非我所希望看到的
可能乔娃演的更像一个农家妇女
更贴合贞德的形象
尤其是她略带沙哑的声音
喊起来还真是颇具穿透力
可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儿
= = =
“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
“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
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样的贞德才更加动人
虽然可能并不真实
但既然她本身就宛如一个传说
所谓的真实又有什么必要呢?

 5 ) 栅栏

从头到尾弥漫着栅栏的气氛。
从影片伊始的,教堂里祈祷用的网格状的单间说起。
菱形的原木的网格,间或露出牧师的眼,女孩子布满雀斑的,童稚清丽的样子,明亮的夕阳味道,暖暖地渗进心里。一老一少的对话,单纯得叫人有想笑的冲动,然而有种圣洁的严肃,无从发笑。
女孩子在木门后目睹姐姐的惨状,剧烈晃动不堪的横栅栏,深褐的光线,忽然刺穿的鲜红的剑刃。栅栏。触不到,益发可怕的栅栏。不祥得阴云弥漫。
之后的栅栏多得紊乱。
法国的皇太子混入人群里,是无形的栅栏。
Joan在军队里单枪匹马越过布满尖刺的栅栏。
厚重的城墙阻隔了另一个世界。
锒铛入狱后,空空如也的牢房。
仍是栅栏。
直至智者出现,才冲破了Joan心里的栅栏。
不过是太过主观地认定了某些事情,便执拗地不愿相信任何OR的可能性。
栅栏。一直是栅栏。

 6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贞德

两年前就看过贞德这部片子,当时看的迷迷瞪瞪、似懂非懂的。因为要参加电影讨论,所以前两天找来又看了一遍。这阵子在听丑丑老师的治疗师培训班,所以就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下。按照现象学疗法的思想观念,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物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个人经历时三点:(经历相对概括)

² 情绪,情绪激动首先要缓解下来

² 听对话是否逻辑,是否前后连贯

² 听特殊的提法

描述具体事件的时候关注两点:(某件事情是具体的。)

² 看他在事件里关注什么。

² 在这个事件里他是怎么做的?他是用什么形式去做的?

有了这个大体的轮廓,我们很容易就看到,在贞德的人生经历里,教堂和上帝她重要的关注点,甚至可以说,她的生命就是浸染在教堂和上帝之间度过的。影片开篇,出现贞德与神父的对话,她一天要去教堂两三次,为了将爸爸的鞋子赠送给穷僧侣这样的小事情,寻求得到耶稣的宽恕。

神父:“如果我们一天到晚要求宽恕,就会一辈子呆在教堂里。”

贞德:“这样不好嘛?”

神父:“不是,可是……”

神父:“你父母怎样?她们好吗?”

贞德:“她们很好。”

神父:“你姐姐还是你最好的朋友吗?”

贞德:“是的。”

神父:“你跟小伙伴怎么样?”

贞德:“我常常跟她们一起玩。”

神父:“一切听来都很好,那——你为什么总到这里来?”

贞德:“我在这里觉得很安全,我可以跟他说话。”

神父:“他?”

贞德:“我试着跟他说话,不过大多都是他在讲话。”

神父:“他是谁?”

贞德:“他从来不说自己的名字。”

神父:“那他长什么样子?”

贞德:“他很美。”

神父:“他对你说了什么?”

贞德:“他说,我一定要乖,要帮助每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

从这段对话里面,我们得知,贞德虽然也跟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她的行为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频繁的去教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宁愿一辈子都呆在教堂里。这是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需要关注。一般而言,一个人去教堂,往往是寻求上帝祈福(中国人通常是求财求子求升官之类,呵呵),要么是罪孽深重、寻求宽恕(外国人在这点上比较热衷)。对贞德而言,去教堂寻求宽恕的成分居多,所谓“告解”大概就是忏悔的意思吧。换句话说,贞德是一个罪感很深的人,或者说她的内在有一个很严格的超我。“我一定乖,要帮助每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这句话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她内心超我的声音。当神父问她既然一切都不错,你为什么还总来教堂是,贞德回答,“我在这里觉得很安全”。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不是可以说她的内在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呢?如果生活本身就已经很完美很放松了,内在有很强大的力量,或许就不需要去到教堂里,来获得安全感或者说是安宁的感受了吧。后面打仗的时候,贞德也是带着一批神父在身边,随时都需要告解。

第二件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事件,就是混战中,她姐姐凯瑟琳将藏身之处让给了贞德,而自己却因此被英军奸杀了。贞德从缝隙里目睹了奸杀的整个过程,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伤事件。我们在前面贞德与神父的对话中,也了解到一点,姐姐凯瑟琳是贞德最好的朋友。本来那个死去的人应该是自己,但是现在,最好的朋友死了,剩下自己,活着。面对这样的惨状,除了对英军残暴行为的愤怒以外,贞德作为一个被拯救者,一个幸存者,恐怕还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自身存在问题。“为什么上帝选中了我?为什么让我活着?”(听说很多攻打越南的美国大兵,因为在战场上目睹战友死亡,而自己还能活着,回到自己的国家。心理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自身存在的困惑,)一旦有了这个问题萦绕在心,这时的贞德就不能够依然向过往一样,自由自在的按照平常人的生活过了,她必须要去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活着是有理由的,有价值的,因为上帝赋予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当一个人内在的存在不是很完满的时候,就从外在去获取自身的价值,通常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做些什么,另一个是拥有些什么。我们大多人都是通过经营一份事业,或者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或者拥有财富,拥有美满的家庭等方式来实现,但是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被填满。因为我们的方向错了。这也是众生皆苦的原因吧。)从这个层面来说,贞德率兵打仗的大义行为,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身存在价值的问题。影片中有一幕,战争胜利了,尸横遍野,双方伤亡惨重。有一个法国士兵想杀掉一个俘虏,取下他的牙齿给自己换上,当时贞德制止了他,说,“你不能为了牙齿而杀人。”其实,这句话说的恰恰是她自己。她为了解决自己的自身存在问题,为了平息内心的不安,借着上帝的名义,进行了大规模杀戮,犯下了深重的罪孽。

第三点我想谈的是关于贞德的力量源泉。看看贞德自身的条件,1、乡下女人;2、不识字;3、不会武功。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这样没有文才武略的人可以带兵打仗,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皇帝的亲信大臣觉得这样的人,不靠谱,建议查理王子不要见她的原因。但是事情的结果是,贞德引领军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不得不让人震惊。为什么?为什么她取得了胜利?当然,我们说赶走英国侵略者,迎合了当时法国人的民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的历史书也经常出现揭竿而起,一呼百应这样的情况记载。这不是我要阐述的主题,我重点关注的是,一个女子,不识字也不会武功的条件下,如何拥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向国王请求率兵,并且还能真的领兵打仗。这涉及到防御机制的问题,我认为,贞德是采取了向强者认同和偶像崇拜的方式获得了力量。首先,她把自己看成是上帝的使者,大家都知道,上帝是拥有无上力量的人。那么我,贞德,作为上帝的使者,当然拥有巨大的能量。我们看贞德在与英军交战之前,都是以高高在上的口吻,让人写劝降书的方式对话的。(当时我还觉得很可笑,明显是法国军队占下风,被英军占领了地盘,她还让人写劝降书。一般而言是自己能耐很强,兵临城下的人才让对方投降的嘛。)通过对上帝认同的方式,让贞德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她通过上帝之口赋予查理王子国王的称号(当时还没能登基),通过表现对国王的崇拜,而获得了货真价实的一支军队。在贞德的眼里,当时除了上帝和查理王子,所有的人都没看在眼里,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除了通过向上帝认同这种方式来获得力量以外,愤怒也给了贞德巨大的力量。我们看贞德的表情,影片开始是平和的面孔,以及在草地上欢跳,但只自从姐姐凯瑟琳被埋葬那一幕之后,我们看贞德的眼神,都是被愤怒填满的。尤其是在战争的时候,她完全丧失了理性,用癫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粗暴的剪头发,不讲究任何作战策略,一个劲往前冲。我们说当一个人被愤怒填满的时候,她就变成了原子弹。(铀235元素裂变,给广岛带去的杀伤力是非常强大的。)

 第四点,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丑丑老师教的,我们在跟病人对话的时候,要采取具体化的策略。也就是回到案发现场,关注病人当时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电影中神父在审判贞德的时候,由于贞德的能言善辩,好几个神父都拿她没办法,败下阵来。最后有一个神父,一句话就抓住了她的要害,他问“当时你手上拿着什么,你做了什么?”我们看到贞德一下子就慌乱了,因为当时她手上拿着剑,而且她将剑不断的挥舞。就算拿着旗帜,我们说旗帜也是攻击性的一个象征。上帝是提倡爱敌人的,贞德作为上帝的使者,怎么能够拿着剑不断杀戮呢?所以最后贞德认罪了。那个黑衣人,其实是她内心真实的声音。一个人即便疯狂了,但是在她疯狂停止下来的间隙里,还是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的。当贞德听从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认罪了,在熊熊大火之中,她得到了救赎,成为真正的圣女。魔鬼与天使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

 短评

成功了才行,不成功那你就是神经病

10分钟前
  • ▲S▼
  • 还行

贝松版的贞德,虽然有一些史实性错误,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史诗片。前半部分稍显凌乱,后半部渐入佳境,对贞德的心理描写很出彩,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conscience揭露出不少信徒都难以避免的思想盲点和隐匿的罪性。战争场面可圈可点,但审判部分有走马观花之感,不及布列松和德莱叶版。(8.3/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好几次被贞德咆哮的脸吓到了。。。

15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记得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当时觉得特别史诗,可能也是因为更早之前没看过同类型的,找个机会再重温一下

18分钟前
  • .H
  • 力荐

尽管米拉·乔沃维奇异常糟糕,在很多时候把贞德诠释得更像一个极易发怒的女神棍,但电影仍然在出色的把控下让肾上腺激素一波接着一波地侵袭着观众。影片的剪辑十分有力,战斗中表现出了能让灵魂激荡的勇气和精神,最后的忏悔也颇耐人寻味,而每个危在旦夕的国家都需要一个刘胡兰。

22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又名: 圣女贞德的故事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 圣女贞德导演: 卢 贝松 (Luc Besson)主演: Milla Jovovich / Dustin Hoffman / Faye Dunaway上映年度: 1999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imdb链接: tt0151137

27分钟前
  • 传说
  • 推荐

吕克·贝松:“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由神性-魔性-人性三部曲,吕克·贝松完成了贞德的形象还原工程。

32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片长过长,略感拖沓。别的地方做的还不错,向我们展现了疯狂、勇敢而又愚蠢的贞德,法国国王的愚蠢无能懒惰自私,以及其他人的各种疯狂。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宗教一开始都是指引人们崇尚真善美,但最终都沦为了统治者们禁锢百姓的思想的枷锁。贞德的悲剧也是所有忠诚的战士和疯狂的宗教徒的悲剧。

34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我不知道该对贞德说什么

39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她对上帝充满热爱,她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变故,她以无以的伦比的激情,唤醒了法国民众抵抗英军的斗志。所以,她依然是圣女贞德。在她将死之时,她的肉体经受着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灵魂却坚强无比,她的眼里见到了上帝的光芒。

42分钟前
  • 青心白
  • 推荐

《夫人》(The Lady)是吕克·贝松执导的第11部真人电影,这位“法兰西的斯皮尔伯格”曾说过只导10部电影就Hold住,从此当个专心的制片人,这回破例出山,想必有点“一雪前耻”的意思。显然,在《圣女贞德》之后再拍活一个“女神”传奇,成为贝导的当务之急。

44分钟前
  • Ms. ZzZz
  • 推荐

法国人对于贞德有点执念,正如敝国有刘胡兰,这些早熟的孩子啊,每每让我想起知堂反对过分消费孩子,这些都让我不安。吕克·贝松的贞德大概是第41个了,他在手记上写道:贞德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里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里失去一样。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鲁迅说要救救孩子,很多时候发觉是孩子一次次将那些与世界相约瓦全的大人拯救出来,用他们的纯真、善良、果敢,拯救通常都是从一次失败的婚姻开始。

47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前半段很郁闷,可以快进看。从审判开始,贞德的形象才真实深邃起来。最后告解的贞德同第五元素中浏览人类暴行的丽露是同一形象,她是人性的旁观者,而非神性的信使。

48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还行

我不了解那段历史,就这样看了,贞德应该就是一个神婆,在菜市口被烧死差不多也是咎由自取的。抛开历史,电影很不错,通过两个突兀的跨越来呈现一个少女变成神婆,又脱离神婆身份,回归到普通人的蜕变过程,各种绚丽场景应接不暇,但贞德却被勾画的很清晰。

53分钟前
  • Yaya~
  • 推荐

吕克-贝松说:“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

54分钟前
  • 四月天
  • 推荐

等Dustin Hoffman等到快俩小时了才出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讨论触及个毛皮电影又结束了,前面的大部分观感就是一个发疯的贞德……两星半

55分钟前
  • touya
  • 较差

Milla Jovovich演得真烂,简直侮辱了贞德,建议去看德莱叶或者布列松版本....

56分钟前
  • 大宸
  • 很差

為什麼講英語,為什麼戰爭場面比三國還落後,為什麼到碟三才開始有看頭,為什麼Milla Jovovich在Luc Besson的電影裡總是精神錯亂,因為這樣他們才離婚麼

59分钟前
  • 还行

流过泪的电影...太年轻 那时

1小时前
  • 安獭獭
  • 力荐

天哪 法国人把圣女拍成了神棍+精神病 让人情何以堪 简直是张角大仙啊 私下我小人之心想:导演是教徒或者是怕得罪了教徒,把烧死贞德的责任同教会撇清了,搞得像滑稽戏。 总的来说本片不值得收藏

1小时前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