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欧美剧其它2016

主演:裘德·洛,黛安·基顿,西尔维奥·奥兰多,斯科特· 谢泼德,塞西尔·德·弗朗斯,哈维尔·卡马拉,露德温·塞尼耶,托尼·贝尔多瑞利,詹姆斯·克伦威尔,伊格纳齐奥·欧力瓦,塞巴斯蒂安·罗奇,丹尼尔·维维安,莎拉·拉扎罗,盖伊·博伊德,安德烈·格雷戈里,简·霍格,蕾娜·莎尼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剧照

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2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3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4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5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6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3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4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5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6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7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8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19年轻的教宗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1:28

详细剧情

  裘德·洛主演,《绝美之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八集迷你剧。裘德扮演连尼·贝拉尔多(虚拟的庇护十三世),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教皇,对贫民满怀怜悯,在与梵蒂冈众臣的对抗中,习得如何驾驭权术。本剧预计15年夏季开拍,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

 长篇影评

 1 ) 因为神爱世人

我上次去梵蒂冈的时候,非常幸运地赶上了星期天。这个幸运不仅仅在于梵蒂冈博物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免费,于是我省了十六欧(一笔巨款)。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皇每周日中午十二点都要在圣彼得广场接见民众,这正好是我逛完博物馆出来的时间,于是我非常幸运地见到了这个白胡子老头。

唯一不幸的地方是……这个老头说的是意大利语,我一个词都没有听懂。

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阴影,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电视剧。

因为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说英语的教皇。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以梵蒂冈为题材的作品是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而且两者在设定上颇为相似:导演都是意大利人;主角都是新上任的教皇;而且他们还都是被别人推上这个位置的,换而言之,都是政治游戏的牺牲品。

《教皇诞生》里,梵蒂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人人都戴假面具,言不由衷地说着没有人相信的漂亮话,宗教似乎只是一顶粉饰权利的花环。所以教皇这个看似至高无上的位置竟然还变成了烫手山芋——聪明人都知道站到暗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利益。

而新上任的教皇,惊慌失措得就像个毛头小子。他先是在最为重要的首次阳台演讲中临阵逃脱,然后甚至直接离家出走消失在罗马。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演员,这样志向相比他本人的人生轨迹,显得实在很离经叛道。

但现在他发现,顶着教皇的光环,自己终于真的成了一个演员。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在进军小银幕,于是一夜之间,电视剧也全部都以“精致得像在拍电影”为荣。

这背后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短篇小说虽然精致微妙,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永远都是长篇小说,这道理搬到银幕上同样没有错。电视剧给了导演更多的创作自由,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描述一个人物,挖掘一个故事。短篇可以让你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但只有众生群像,才是真正的史诗。

有太多事情是一百二十分钟讲不完的,《年轻的教宗》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第一集一上来,新官上任的Lenny就作了一段极为讽刺颠覆的演讲。他先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圣彼得广场上的教众个个感激涕零、无比虔诚。

突然他画风一转,说:“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读,堕胎,同性恋?”

所有人都傻了,而他振臂高呼,满口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犹如被自由女神像附身。

接着Lenny满头大汗地从一场噩梦中醒来。

原来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这部电视剧的前两集,导演就像这样巧妙地设了几个套子让观众往里面钻。

于是有人以为这是加长版《教皇诞生》,离经叛道、时髦不羁的年轻教皇,象征着自由民主美利坚新势力,深刻批判他腐朽虚伪的意大利同僚。又有人以为这部电视剧是“梵蒂冈版《纸牌屋》”,是一部傀儡教皇的教廷上位史。

那么你就太小看索伦蒂诺了,他的野心显然不仅仅限于此。甚至于说,他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说大部分的电视剧,不仅是《教皇诞生》或者《纸牌屋》,他们的目的是解构,是让“神” 变成“人”,让教皇、红衣主教、总统、让所有看起来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人走下神坛。

那么《年轻的教宗》显然是将宗教放回那个神秘、黑暗的神龛。

他的目的是再造一个神。

权力斗争、宗教、人性和自由,这些主题会让一部电视剧变得很“好看”,但却不会使它们超过这个范畴。

就如同我们年轻的教皇Lenny,他真是一个争议十足的人。早餐只喝一瓶樱桃味零度可乐,每天烟不离手,阅读塞林格的小说,看库布里克的电影,并且认为库布里克是美国最重要的导演而不是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的粉丝们注意了)

多么有人格魅力。

但这些都不会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都不会让他成为教皇。

因为要成为教皇,只有一个条件。

信仰。

Lenny就像神一样。他是政治家,暴君,也是圣人。

在他面前,以政治家自居、一辈子玩弄权术的红衣主教们几乎不堪一击,无论多少次出招,都会被他轻描淡写地打回来。这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有更高明的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他真的没有弱点。他真的严于律己,真的过着清教徒的生活,真的可以抵制一切实质上的诱惑。

而他的敌人是什么?

不是一群每天吹胡子瞪眼、觊觎教皇位置的老头子;而是他的十亿教众,是每一个只寻求安慰却不愿意付出、只想要快乐却拒绝痛苦的人。

是每一个被所谓的自由主义纵容了太久的人,是被一次措辞严厉的演说就打击到要改变信仰的人,是以为千里迢迢买机票来罗马、和万人一起挤在圣彼得广场上就是伟大朝圣,淋一次雨就足够感动自己感动上帝的人。

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下,他竟然是这样的严肃和保守,以至于无数次地被质疑,仿佛他想要给予教众的,不是宽恕,而是惩罚;不是爱,而是痛苦。

他要的是百分之一百的信仰,要最狂热的爱,最忠诚的信徒。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而他当然值得这样的爱和奉献。因为他面对所有人的怀疑和打击,也从来没有退让一步。

这才是这部电视剧最珍贵之处。要欣赏这部作品,你并不需要是一个教众,甚至不需要对天主教、对梵蒂冈有任何了解。因为这位年轻的教宗,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试图用一人之力,来改变整个教会,来对抗全世界的信仰。

“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

“上帝就在你的眼里。”

————————————————————————————————————————

(有剧透)

以上是我看完前五集之后写的。(并且发在了桃桃淘电影上)

但如果说前五集是武士刀的话,后五集显然就是玫瑰。

这部电视剧结构非常清晰。第五集是一个小高潮,Lenny终于得到所有枢机主教的臣服,虽然这种臣服大多来自“震慑”,而不是发自内心。从第六集开始,又是一个新开始。我个人觉得六七集节奏有些慢,但是这种铺垫未尝不是没有必要,从第八集开始,每一分钟都精彩得我不想眨眼睛。

如果说前半段是一个造神的过程,那么后半段则是将他王冠上的瑕疵一一拭去。他被推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他不仅仅是神,还是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Lenny更像一个人了。他之前一些过于严苛的观点,对于同性恋、堕胎、教众的态度,也都有所软化。他学会了笑,也学会流泪。

原来他根本不是一个暴君。他的冷酷只是源于对自己的怀疑,这是一个信徒的中年危机。

而本质上,他本来就是一个温柔的人。神爱世人,所以他也爱世人。懂得如何给予爱的Lanny最终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和认同,他成为了真正的教皇。

很遗憾,这部电视剧以“暴君”开始,以“爱”结束。到最后我们的主角依然是一位圣徒,而且他的圣洁和悲悯毫无争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索伦蒂诺扼杀了前五集他创造的一些“可能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爱本来就应该是一切的答案,因为人不能永远活在虚无里。

而经历了这一场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或许我们才能更加懂得何谓“世人永远不明白,陈词滥调中有多少真理”。——正如所有过去的教皇齐聚在Lenny的桌前,对他说,权力即是陈词滥调。而爱,同样也是陈词滥调。

好在这部电视剧最终也没有结束在第九集——Lenny温柔多情的书信就好像一缕微风,温柔地拂过这剧中每一个人的脸庞,仿佛众生都沐浴在他的爱里。

与之相反,在全剧的最后十分钟,Lenny果然如我们所期待地终于出现在公众面前,做了一场无懈可击的演讲。正当一切可以完美结束的时候,他却在微笑的人群里发现了不微笑的人。他来不及追寻对方的身影,就倒在了地上。

这终于不是一场完美的仪式。

但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藏在光明下永不散去的暗流,或许正是这部作品独一无二的价值。

 2 ) ?真的教宗会认同此剧

1此剧展现的是真实的,存在千年且越发重要的 Frobiden City 梵蒂冈,大众的好奇加上十二亿七千万的(06年10月数据)的信徒注定有很大的市场。

2美剧,教宗是美国人,主角的设定满足了美国人期待多年的美国教宗心理需要。

3教宗是全球天主教会和一大部分基督新教教徒的精神领袖,基督徒在世的代表,很少有剧作者敢于拍这个宗教题材。甚或能不差得太离谱地表达这个题材。普世人类现实中所能看到的,和展现出的是教宗的“His Holiness”,对教宗人性的发掘是本剧的重要主题,也是卖点。

4剧本的作者导演是导演本身,也就是说类似想做好厨子的将军。当然,导演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至少从剧作的创作来讲,全剧还是非常好的,人物刻画有深度,个性鲜明而饱满,十集的架构明析,非常有节奏感。

5作为天主教的神父,还是要感谢这部剧,因为我们教会自己拍不出来这样收欢迎世俗作品,所以in some degree正面展现了宗教的美好。

6还是想正面传递一些信息: 教宗说他不信天主能拯救他,说的不是他没有信仰,他的祈祷确实行了奇迹。他的问题还是在于童年的阴影,在从阴影走出来的过程中解决他的自己对已是教宗定位问题。

7教会的红衣主教们都不容易,多是有博士学位(如以前的中国的于斌红衣主教有三个博士学位),一表人才,个子高大。剧中那么多的老主教在影射教会的老龄化的问题。教廷内部不可能有女士在高位上。梵蒂冈教宗的私人花园也不可能是谁都可以进的。

8里面的礼仪让人困惑,目的应该在提醒天主教的观剧者,此剧是虚构的。因为三重冠(教宗的“”皇冠“”)是主持开梵二大公会议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为筹集善款卖了的,梵二会议后教宗延的很多仪式已经革新了,弥撒也是,但是剧中的弥撒还是梵二前的礼规。教宗第一次与红衣主教团讲话时大概是用的梵二前的礼仪。又 剧中教宗溜出梵蒂冈时与之交谈的女士用的是智能手机。所以时间线是剧作者故意模糊的。

9世人普遍思考心的问题—天主真的存在?具体的反应在laney的私人信仰上,同时已批判了教会的几个具体的问题,教会的官僚化,神职人员的老龄化,世俗化,甚至有丑闻,还有同性恋的问题,酗酒 在这些问题上有些是点到,有些是影射,有些是作为主要问题,当然同性恋者是不能作神父的(这是教会目前的规矩)但这个问题在剧中有所放大。为此我还专门回复了一些网友。教会神职中的同性恋问题在出了几桩丑闻后更加重视了,现在有心理学的方法可以查出来,通常教会不接受这种类型做神父的。所以是极少数但这些少数确实给教会和社会带来很强的破坏。

10剧的主线是从黑暗到光明,从分裂到合一,从童年阴影-中年危机-信仰危机-教宗当选者的角色危机-整个教会的危机到重新找到自我,获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的,与自我的修合,教延内的修合达至与整个教会内的修合和与世界的修合。借展示剧中的教宗的人性也是在歌颂人性,展现人性的美好,同时也是最好的展现天主的伟大,所以有人说真的教宗也会认同这部剧的。

 3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前三篇: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28/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348/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瞭望塔(Watchtower devlin) -------------------------------------------------------------------------------------------------------------------------------------------------- 教宗走过画廊时的片头音乐因为隐去了歌词,似乎成了一个隐藏起来的“彩蛋”。字幕组标注的“Watchtower(瞭望塔)-Devlin”查了一下,这其实是Devlin改编的鲍勃·迪伦的名曲“Along the watchtower(沿着瞭望塔)”。 而鲍勃·迪伦的“沿着瞭望塔”的歌词以晦涩著称,并据说是典出“以赛亚书:21:5-9”。 这里主要分析一下鲍勃·迪伦的原版“沿着瞭望塔”的歌词与剧情的关系。因为片头所用的Devlin的改编版,其歌词保留了鲍勃·迪伦的全部原歌词,只是在其框架内加入了几段饶舌。由于没看见有人翻译那新加几段饶舌歌词,于是用百度翻译硬译了一下,感觉其大致内容与剧情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先说以赛亚书:21:5-9 “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又吃又喝。首领阿,你们起来,用油抹盾牌。 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的,使他将所看见的述说。 他看见军队,就是骑马的一对一对地来,又看见驴队,骆驼队,就要侧耳细听。 他像狮子吼叫,说,主阿,我白日常站在望楼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 看哪,有一队军兵骑着马,一对一对地来。他就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 (《以赛亚书》我没通读过,所以连其基本内容都不大清楚,这里的解析结合了一些网络资料,所以可能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 其中可能与剧情有关联的信息是“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他像狮子吼叫”;“巴比伦倾倒了”。 其中的“他们摆设筵席”查了一下手上的纪博逊主编的《每日研经—旧约圣经注释》,也没有讲清楚这个“他们”是指谁,只说这是以赛亚看见的异象,而以赛亚书里面充满了这类预言性的异象(所以我大想看旧约的小先知书,词句很美,就是搞不懂它在说什么)。 不过“摆设筵席”这个意象,倒是在圣经中经常出现。很多时候意味着“天国的筵席”,而这“天国的筵席”可不是那么好享用的。新约里有个著名的“天国筵席”,大致是说:神召开筵席,派遣仆人请被召的人赴席,结果被召的人都不理,还把神差遣去的仆人凌辱杀害(一般解释为,世人不理神的召唤,并杀死先知),后来神就派兵把这些凶手灭了。神于是又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你们去把凡遇见的人都召来赴席。”于是仆人就去把遇见的无论善恶都召来了。结果神发现这些人没一个穿礼服的,就又责怪他们,并将他们捆起来扔到外面的黑暗中去。基督自己对此的解释是“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另外,一般认为故事里的“礼服”则可能意味着你要赴“天国的筵席”,就要在灵魂上有相应的“礼服”,似乎是在暗指灵魂的纯净。(具体故事详见《马太福音》22章) “他像狮子吼叫”,在《每日研经》的注释里提到:依据希伯来文这里讲话的是“一头狮子”,而后来大多数现代圣经译本是依据昆兰的以赛亚卷轴翻译的。而犹太拉比对此有别出心裁的解释(原注释说得挺复杂的,这里只讲大意):先知在圣经中被比作狮子,而耶路撒冷也被称为“亚利仪勒”“上帝之狮”。而这就与剧集中上帝的所在——圣马可大教堂联系起来了,圣马可是威尼斯的守护圣人,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同时也是威尼斯的标志)。 “巴比伦倾倒了”,这很明显是在说拜偶像的世界灭亡了,而巴比伦在圣经语境中也象征着世上的帝国,说的文学点就是“人心的诡诈帝国”。 所以整个这一段经文在剧情中可能暗示着:莱尼就是奉差遣去召人入“天国筵席”的人,而同时也是“守望人”,而他守望到的是“巴比伦的覆灭”,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天国近了”,而“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也是圣经中施洗约翰在旷野中所传的道,耶稣也说过同样的话。 所以整个片头,配上背景音乐,基本是在暗示莱尼的使命,而音乐的源头《以赛亚书》的相关章节,其中已经暗含着“传悔改的道”与“最后的审判”(因为巴比伦倾倒了)。并且《以赛亚书》的其他章节也预言了:施洗约翰为主开路;基督降临;神的救恩;末日审判等。(当然,这些异象性的预言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往往众说纷纭。) 而背景音乐与片头的油画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鲍勃·迪伦的歌词了。“沿着瞭望塔”这首歌堪称神曲,在多部美剧中被应用,上一次震撼性的应用出自美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第3季剧末(《卡拉狄加》在我的个人排行榜上也是第1神剧,严重推荐),而“沿着瞭望塔”这首歌在其中起到了扭转整个剧情的作用(就不剧透了)。其歌词是: “应该有办法逃出去,”小丑对小偷说, “这里混乱不堪,我无法解脱。 商人们喝光了我的酒,农夫们随便刨挖我的土地, 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 “没必要那么着急,”小偷慢悠悠地说到, “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 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 沿着了望塔,王子们正在四处张望 女人们来来去去,还有许多赤脚的仆人 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 两个骑马的人渐渐走近,四周围狂风呼啸。 (歌词翻译来自网络,英汉对译的自己搜) 这里面与片头产生联系的是第一句“应该有办法逃出去”。网上已经有人详细解释了片头油画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一部教会史的缩影。所以片头音乐暗含的意思是:从基督教或教会的沉重历史困局中“突破出去”,而这个“突破出去”从剧情来看明面上是指“莱尼的作为”,但暗中却指向整个“基督再临”的计划。就是说靠人自己是走不出这个困局的,必须有神的介入才能走出困局,因为即便是“莱尼的作为”也包含着神迹。 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最后一幅油画“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莱尼在这幅前还冲观众眨眼。而“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是天主教徒发动的一场针对新教徒的屠杀,这简直是十分的“政治不正确”,并且“屠杀”在当代基本被视为宗教的历史污点。导演是想翻案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是以“上帝真实存在”为前提的,所以这里的可能是借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审判性”,将寓意指向启示录中的世界终结以及“末日的审判”。而“末日的审判”是由上帝亲自审理的,将能保证绝对的公正性(因为上帝就是真理本人嘛),就是说这里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象征的是“上帝的最后的审判”,而不是圣巴托洛缪那种“人对人的审判”。所以莱尼对观众眨眼似乎是在说:你猜猜看,最后的审判来临时,你会得救吗?(但无疑,当最后的审判降临时,是会死很多人的,所以才用了这幅画)

末日审判

另外说说后面的歌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丑对小偷说”,这个小丑和小偷分别指的是什么?按歌词来看小丑(joker),可能是指“觉醒者”,因为西方的丑角又有“愚者”的寓意,这基本就暗指着圣经的那句“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所以小丑说“这里混乱不堪,我无法解脱”,因为其已经觉醒,所以觉得世间混乱,并寻求解脱;而随后的“商人们喝光了我的酒”,这里的酒可能暗指圣餐中的“基督之血(葡萄酒)”;“农夫们随便刨挖我的土地,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可能是暗指圣经这句“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就是说商人和农夫的生命都为吃喝而已,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生命中的“价值”。而已经“觉醒”的小丑,觉得一定有办法逃出这种无聊混乱的“生命困局”。 而“小偷”指什么呢?耶稣说:“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羊却不听他们。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此处引文括号内的文字为圣经原附的)。联系到剧情,这里的“小偷”可能指的是基督以外的(详见约翰福音第10章)。 所以小偷对已经觉醒的小丑说“没必要那么着急,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就是说世俗的教导是:别为发现生命的虚谎,而急着逃向“神国”。生命是个笑话我们早就知道,所以别扮“觉醒者”假装痛苦。 而最后一句“时间已经不早了”则是双关语,在小偷的话中意味着:生命不多了,别假装痛苦,抓紧时间寻欢作乐吧;但这句“时间已经不早了”与下面的歌词相关联时,则变成了:的确时间不多了,因为守望者已看见骑士来临,巴比伦就要倾倒了——意即神国马上就要来临了。 而“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这句其实是对应着以赛亚书中“他像狮子吼叫”,但在以生命为笑话的“小偷”们听来,那不过是“一只野猫”在瞎叫——上帝的“狮子”被去魅为“野猫”(都是猫科动物嘛)。 所以,鲍勃·迪伦整个歌词是在说:觉醒者想要超越这个世界,世界却对他说不要假装痛苦,时日不多何不寻欢作乐,但上帝的国(和审判)将在你意想不到时到来,并且正在到来。这基本是以圣经视点在描述人的存在状况,同时也是在暗喻着剧中的所有人——你们现在是小丑(觉醒者),还是小偷(放纵者)? (当然,这里解读的鲍勃·迪伦的歌词是从其圣经含义来解读的。据说鲍勃·迪伦这首歌还有其现实影射,但似乎与剧情无关,就不展开了。) “上帝”是什么?(爱与愤怒) -------------------------------------------------------------------------------------------------------------------------------------------------- 因为解析中涉及到“末日的审判”,所以得说说基督教的“上帝”是怎么回事。当然这就基本上就是个人理解和看法。本来打算说得全面点,但后来发现如果要写得全面,那又会是长篇解析,且很多地方会与剧情没太大关联。所以只简单说说与剧情理解有关的那些吧。 首先在圣经-创世纪中就已经阐明了“上帝”的两个重要身份——上帝是同时兼具“创世主”和“造人神”这两者的。这就使上帝对于“人和世界”拥有了法权意义上的绝对主宰权(都是他造出来的嘛)。而世界其他神话中的神,但凡不同时具有“创世主”和“造人神”这两个身份的话,按理说是没有资格去向人或世界施加惩罚或进行拯救的(因为那都不是你的嘛)。 所以正因为上帝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使上帝有权对世界和人作任何处置,这就是说上帝对世界和人有绝对的主权。所以剧情中上帝对莱尼的任何安排,从理论上说,莱尼得绝对服从。 另外,圣经里的上帝还有其他很多特性,其中重要的大致有:至善,超越时间,全知,全能,鉴查人心,愤怒,嫉恶如仇,生命等。 这些特性都保证了上帝的旨意就是真理,而不是“毒菜”。就是说,不是因为上帝法力大,人就必须听上帝的(靠力量压制,那就是暴君了),而是因为上帝是绝对正确的“真理”,所以人才必须听上帝的(他是正确的嘛,你怎么可以不听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仅仅因为上帝是“上帝”,就必须信他的原因。 而因为上帝是至善,并且是造物主,所以他不会为了“利益”而坑害“人”——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他坑害人类还有什么意义呢?而现代性的思潮往往拒绝一个“人类的主宰”存在,其实是因为不再相信有一个作为至善和造物主的上帝存在,而是把任何性质的“主宰”都看做是“毒菜”。所以,剧集里莱尼得施展“神迹”才能抵消掉“专断毒菜”的形象。因为近代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忘了或忽略了上帝的“神格”。 而上帝的“神格”是对“人”的完全超越,比如:上帝超越时间,而人是时间性的存在(耶稣说“在你们祈求已先,神就知道了”,其实就暗含着上帝超越时间的意思)。 上帝超越时间,即是说上帝根本不需要等到一切实际发生,就已经预知后果了。也正因为上帝超越时间,预知一切后果,并且是至善的,所以上帝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在这样的“神”面前,与“神”争论“为什么要这样,而不那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作为“人”,你是在没有掌握全部信息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的。而神则不然,他掌握全部的真相(超越时间)。 并且“神”即使给出解释,也是“人”听不懂的。就像人无法向猴子解说“打针”为什么是为你好一样,猴子是听不懂的。所以莱尼先开始也是不懂神为什么要让他成为孤儿,到最后他懂了——那是给他一个拯救父母灵魂的机会。那神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人是被困在时间中的,即使提前告诉你,你也不懂其重要性,只有当你亲身经历过了,你才能真正理解。 所以,即使是莱尼抗拒“神意”这件事,上帝也是认为莱尼不会因此后悔。这看起来很莫明奇妙,但是上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创造意义”。 莱尼越是抗拒“神命”,就越在“父母心结”上陷得越深,但当答案揭晓后,莱尼发现原来父母是背离神的。这时,正因为他在“父母心结”上陷得很深,所以才使他更责无旁贷地要担当“神命”改变世界。所以他不会为当初抗拒“神命”而后悔,因为正是当初的抗拒,才使他更切身的感受到“改变世界”的必要性——就是说,是当初的“失败”的历练,让他一旦醒悟,能走得更远。 而莱尼当初的“抗拒”在答案揭晓的那一刻,被上帝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所以莱尼最后不是“放下心结”,而是理解到为了“解开心结”必须担当一个更大的使命,而不是像他之前认为的那样只“召唤”真心信仰的信徒就行了。在这一刻,当初的“心结”没有被放下,而是从抗拒神意的动力,转变成了担当神意的动力。 而在前面的解析中曾提到“上帝即是真理本人”,这源自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的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哲学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个有灵的“活物”。所以这个活着的“真理”是会主动“自我实现”的(当然耶稣那句话本身是另有重点,就不分析了)。而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神意”无处不在地在推动剧情,其实就是上帝作为真理本人在“自我实现”。 而当代思潮却是将“真理”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来理解。而“真理”一旦变成抽象概念,“真理的实现”就需要海量的“炮灰”,当代因“意识形态”而造成的无数悲剧就是注脚。所以“真理”必须是一个有灵的“活物”,才能保证每一个人不会是“冤死的炮灰”。而基督教的上帝则是通过“最后的审判”和“创造意义”来完成这一点的。就是说即使你这一辈子受尽冤屈,但只要在灵魂上依靠上帝,上帝会为你的每一滴眼泪“创造出新意义”——即,你的每一滴眼泪都是走向上帝的一步,而不是在世上白白的受尽委屈。并且在“最后的审判”中上帝会为你在人世的每一点冤屈伸张正义(因为,基督教的上帝,同时还是一个嫉恶如仇、有冤必申的上帝)。 而“末日审判”的公正性,正是建立在上帝的这些特性上的,上帝同时是爱与愤怒的上帝,上帝对人类的罪恶的愤怒有多大,对人类的爱就有多大。所以我们会看到莱尼的最后的布道是“在天国拥抱你们每一个”。 就是说,上帝的爱与愤怒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基本性质,都是必须贯彻到底的。这在圣经里表现为“旧约”的上帝所代表的律法主义(对罪的愤怒),与“新约”的上帝所代表的爱与救赎。单从名字来看,似乎是“新约”废除了“旧约”,但其实即使是作为“新约”的订立者——耶稣本人也说过“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可这怎么成全? 使徒保罗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在上帝“超严苛”的律法下幸免,在上帝的律法下所有人都是有罪的。因为上帝本人是“绝对的正义”,所以上帝不能容忍任何一点点的罪恶,每一点罪恶他都必要追讨,每一点冤屈他都必要伸张。而“罪的工价(意即:后果)乃是死”。 上帝的这种“严苛”在人类看来,实在是太夸张了。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忽视他人的“委屈”,这是人类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如果“睚眦必报”,那么整个人类社会都将无法运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了生活继续向前,而压制过自己的“委屈”,同时也压制过别人的“委屈”。但上帝不是,作为“真理本人”的上帝,对每一个人的委屈都感同身受。“上帝爱每一个人”这句话,同时也意味着上帝不容忍每一个人受到委屈,所以上帝的律法会超严苛。 但如果是这样,上帝早就该灭掉整个人类——谁能说自己没有让任何人受过半点委屈呢?但上帝的愤怒有多大,上帝的爱就有多大。正是因为上帝的正义必要彻底的伸张,所以上帝为了救赎人类,派遣了自己的独子耶稣来为人类赎罪。 因为三位一体,耶稣基督被认为是上帝本人亲临人世。基督之死的意义就在于,神同时是“创世主”。创世主替人死了,即等于是还给了世界一个远多于世界的东西,所以获救的人是被“赎买”出来的,出价将人从罪中“赎出”的是神,而不是人自己。 基督必须以自己的死亡才能“赎出”神所爱的人,基督的死正是成全了律法的公正。个人认为,这才是耶稣所说的“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的意思。圣经上很多看似平常的字句,其实背后包藏着极其沉重的悲悯。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语,而是神亲临人世,为人而死的血淋淋的救赎。 就是说,在上帝看来,只有他亲自付出血淋淋的代价,才能在不违反“公正”的原则下,将那些愿意信他的人从罪中“赎出”。所以上帝的“超严苛”,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圣经旧约中多次提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一原则,而新约中不大提这事。因为基督之死即是上帝亲自实践了这一“旧约”原则,以创世主的身份受死,将人从罪中赎出。基督之死即是还给“正义”的一个“正义”,这是神对自己的“毫不妥协的正义”的亲自实践。 上帝的愤怒与爱,在基督之死的救赎中被“贯通”了——上帝的正义愤怒到要处死所有的人,同时上帝的爱深重到愿意亲自替所有人受死,并因为上帝是“创世主”才使这种“替死”有效,且不违背“正义”。就是说,本来按照“正义”原则,只需要处死一个手下,但现在“主人”站出来说“我来替他死”,并且真的“替人死了”。但因为上帝是“创世主和造人神”,所以“上帝的替死”不等同于“人的替死”是一对一的(你只能替一个人死),“上帝的替死”等于是死掉了这个“主人”以及因主人而存在的全部手下,这就足够偿还“正义”所要求的所有“复仇”内容。因此基督之死同时“成全”了上帝的愤怒与爱。 另外《圣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时间”。《圣经》开篇就说“起初 神创造天地。”,即是在提示着“时间性”,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有开始,也有结束的。就像鲍勃·迪伦那首“瞭望塔”的歌词一样,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上帝已经打发人来终结世界了。所以“末日审判”固然是在审理罪恶,同时也在逼迫人思考“存在”的意义,警示人类不可以像那个“小偷”一样把生命看成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玩笑”。 而在涉及到末日审判的《启示录》中上帝则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阿拉法和俄梅戛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就是说人因上帝而被开启,因上帝而结束。人在上帝所给的“生命”中,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而上帝不是让人在“时间”中白白耗费生命,而是要让人体悟和学习“永恒”——即爱。而“爱”不是指世俗之爱,而是奉献自己的付出之爱,所以“生命泉的水”是白白赐给人的。 而所谓的“末日审判”,怎么听着都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其实,难道没有“末日审判”人就不会死了吗?如果没有“末日审判”那么生命就真的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笑话了(反正你都得死嘛,你做什么又有何意义可言呢),反而是因为有了“末日审判”,倒让生命具有了“意义”。就是说,人虽然还是会死(还是会有末日),但你生前的行善和作恶都因“审判”而具有了意义。这样“正义”“善恶”就不再是“人”自己设定的规则与标准,而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标准”。因为人自己设定的标准,也是人可以自己改变的,而生活中我们确实也在不停的调高(对别人)或调低(对自己)这些“标准”,以至于“正义”“善恶”很多时候都成了牟利或迫害的“幌子”(这个话题太大,就不展开了)。所以在基督教语境中“末日审判”所导致的“绝对正义”的伸张,是建立人生意义与保存“正义”标准的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点却被当代思潮有意无意地“拒绝”了。 长胡子的女人(上帝与诸神) -------------------------------------------------------------------------------------------------------------------------------------------------- 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在第一稿时因没有查到其出处,被解读错了。后来看到“翻托邦字幕组”的注释,才知道(感谢翻托邦字幕组)。后又查到有人写过更详细的关于这幅油画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这篇文章,下面关于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的介绍引文就出自该文,这里也感谢文章的原作者,)。所以这里重点是解读其在剧中的寓意。 这幅油画中的两个人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喂奶的是妻子,“她是意大利17世纪时候的奇女子马格达莱纳·文图拉(Magdalena Ventura)。根据画像上一块石板铭文,我们得知她来自阿布鲁齐地区(Abruzzi),在37岁的时候突然长出满脸胡须,当时她已经生育了3个儿子,而这幅绘画诞生的时候,她52岁。”她身边的是她丈夫。 “这幅作品旁边还有一些文字,称马格达莱纳·文图拉为“自然的伟大奇迹”。文图拉跨越了边界,打破了分类。17世纪,人们对其充满好奇,甚至认为她是怪物,另一方面,文图拉是一个事实,她是真实的。 “对于里贝拉来说,他的描绘对象不是一个自然的怪胎,而是个体性的奇迹和谜团。里贝拉以一种平静而阴郁的自然主义呈现文图拉,也赋予她以尊严。里贝拉以温柔、同情的视角审视现实世界,其创作也展现了艺术家动人、令人难忘的眼界。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打破了她的世界中的每一条法则,里贝拉则将之化为不朽。”(引文来自《<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一文) 这里,重要的不是这个“马格达莱纳·文图拉”身为女人,为什么长胡子,而是“称马格达莱纳·文图拉为‘自然的伟大奇迹’”以及“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打破了她的世界中的每一条法则” 这即是说当剧中出现这幅油画的时候,可能意味着:将出现“超自然的奇迹”,或某种“规则”将被上帝打破。 而《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每次都是与旁边的另一幅油画《崇拜维纳斯》一起出现的。而据《<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一文介绍说:“它来自提香的手笔。《崇拜维纳斯》(The Worship of Venus,1518-1520)而今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描绘了每年4月1日向维纳斯献祭的仪式,妇女会像女神献祭,以‘清除她们身上的每一个瑕疵’。在画面右侧,两位女性作为维纳斯的代理人正在检查祭品,而在前景的草地上,爬满了婴儿,他们爬树、射箭、拥抱、打闹、撕扯对方的头发、在空中飞翔……这幅稍微显得有些疯狂的景象,在某些意义上,又展现了另一种真实。” 而这两幅画在现实中都不是梵蒂冈的收藏。就是说,导演刻意地把两幅画放到了一起展示。 维纳斯是出自希腊神话,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基本被认为是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状况,甚至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一些人认为,希腊诸神其实是人自己制造的“神”。所以,《维纳斯》与《长胡子的女人》这两幅画所代表的寓意其实是对立的,这是在提示“上帝”不同于“人自己造的神”——人自己造的神反应了人间的规则,而上帝则是打破“规则”的。

长胡子的女人 VS 维纳斯

而这两幅油画在本季中一共出现了3次,下面逐一分析: 第1次 出现在第五集开头。事件顺序是:莱尼对忏悔神父说上帝降临在市郊补胎店;(苏里妹妹的)棺材上船(离港回去);接着两幅油画首次出现;紧接着就是埃丝特第二次引诱莱尼(这次被沃伊洛拍照)。 而这集随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大致有,莱尼与杜索里埃出游(期间剪入幼年出走事件);三重冕抵达;沃伊洛的照片阴谋被莱尼戳穿,并被训斥;莱尼的枢机主教演讲;埃丝特忏悔并看见花开的神迹(其实花开是暗喻受孕);“圣痕”骗子被驱逐。 大致可以看出上帝的这次打破“规则”,其重点很可能是落埃丝特身上的。所以这两幅油画一出现,紧接着就是埃丝特第二次引诱莱尼,就是说上帝“破例”赦免了埃丝特,并在该集结尾打破了人间的“规则”,让埃丝特受孕了。而从以前的剧情中我们知道,埃丝特和其丈夫皮特都是不能生育的。而前面我们分析过埃丝特所生的小庇护很可能是“基督再临”,而埃丝特即犯有“通奸”罪,又不是处女怀孕。所以这次的“打破规则”可能还暗指着“基督再临”这件事。 第2次 出现在假父母事件前。这次的“打破规则”可能是针对莱尼重享天伦的期望——即打破人伦规则(不过这种打破一直都存在,似乎没有理由特别用油画来提示)。 第3次 出现在莱尼为小孩作导游,期间与一个小孩一起观话,小孩说“我不想要一个留胡子的妈妈”,莱尼说“你得学会知足常乐”;小孩回“我不想这么轻易满足”;莱尼说“你说的对,我也不想再这么安分下去了”。而之后又经过几个小事件后,莱尼去了威尼斯。 这里如果说是打破了什么的话,也可以说是“神命”对人间规则的“无视”,但看起来这第二次与第三次,更像是莱尼的内心的反映:就是说莱尼作为一个凡人,很渴望人间的亲情,所以与《维纳斯》那副画每次都与《长胡子的女人》一起出现。就是说莱尼也和那个小孩一样不想要一个“长胡子的妈妈”,而想要一个正常的而母亲。《维纳斯》那幅画里有众多的小孩在嬉戏,就是说莱尼渴望的是“被爱”,而上帝却要他担负沉重的神命(奉献与付出爱)。 而《长胡子的女人》第一次出现时,有个很有趣的细节——莱尼是和古铁雷斯一起在看画,莱尼看的是《维纳斯》那副,古铁雷斯看的是《长胡子的女人》。而古铁雷斯是可以看到“圣母”幻象的,就是说古铁雷斯似乎早就接受了“上帝”与上帝的“召唤”。 哮喘主教(隐藏 Boss ?) -------------------------------------------------------------------------------------------------------------------------------------------------- 哮喘主教卡尔塔尼塞塔这个人目前还看不大清,但有一些迹象显示这个人可能很大的问题。所以哮喘主教所说的话不管听起来多有道理,都不大能看做是“正面”的道理。 本季中出现了四个半抽烟的人,其中莱尼,玛丽嬷嬷,杜索里埃,这三人的身份都是孤儿,第四个抽烟的人就是哮喘主教,所以很可能哮喘主教小时候也是孤儿。也许正因如此,他才特别热衷于用“孤儿”理论去看待莱尼。并且当莱尼后来对他说:“你是对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时,他特别兴奋,立刻补充“在那时,他就有话想说了”,并指着莱尼不停地重复“你会说出来……”但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随后莱尼点不着烟,即暗示着上帝受够了哮喘主教的这种看法,等于是否定的哮喘主教的“孤儿”理论。 (还有“半个”抽烟的人是媒体女苏菲,她曾要求抽烟,但被莱尼阻止了。难道她也是孤儿?) 而哮喘主教另一次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与沃伊洛一起去劝说斯宾塞辅佐莱尼。 当时,哮喘主教向斯宾塞伸出一只手;斯宾塞立马泪崩,并说“他在提升(或衡量)上帝的重量”;随后哮喘主教问斯宾塞“那上帝的重量是什么样子的 迈克尔?”,斯宾塞回答“非常脆弱(Very fragile)”,哮喘主教说“是特别的脆弱,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帮助我们,使我们的上帝更坚强(to fortify God)”;而斯宾塞回“我努力过,这是条死胡同”,哮喘主教回“不 迈克尔。我们穷极一生努力尝试,直到我们死亡之前我们仍然在尝试,这就是我们作为神父的职责,我们给上帝以重量(We give God's...weight!)”随后斯宾塞就去求莱尼让他回归,并愿意担任圣职长(之前斯宾塞拒绝了这一职务)。结果这次莱尼拒绝了。

测度上帝的重量

这个话是说得很动人,但却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就是说你到基督这里来是放下“重担”的,即是说基督才是那个为你背“重担”的人。说“我们使我们的上帝更坚强”这还勉强可以理解,但后面又转到要主动的给神增加“重量”(We give God's...weight!)是什么意思?你是嫌基督为世人背负得还不够重吗?!并且之前还说神“特别的脆弱”,创造天地的神“特别的脆弱”? 但奇怪的是作为“智慧”象征的斯宾塞居然认同这种说法,并大受感动。怀疑这种说法可能是来源于某种“经院哲学”,而“经院哲学”太过浩瀚我不了解。但“经院哲学”据说是受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即古希腊“智慧”)很大影响的,这倒是与斯宾塞所代表的“智慧”产生了关联。 另外,我不了解天主教传统,也不知道按天主教传统怎么看这个“We give God's...weight!”,如果产生误读请见谅。 不过从后面莱尼对斯宾塞的拒绝,以及剧中上帝处处在引导事件走向来看,剧集中的上帝似乎也是不认同哮喘主教这种说法的。所以这似乎在暗示人的“智慧”无法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上帝,以至于认为上帝需要凡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计划。另外导演对这次的哮喘主教与斯宾塞的谈话性质,也给了一个提示:哮喘主教和沃伊洛是冒“雨”去找斯宾塞的,雨即上帝的愤怒或不满,这是剧集中多次出现的寓意。而斯宾塞还特别说了一句“你顶着这么大的雨来……”,哮喘主教和沃伊洛都没有打伞,都被雨淋透了。 而哮喘主教送莱尼“别针”那次,他说“圣父啊 这东西用处极大,但您必须先打开它”,这无非是建议莱尼打开心结,采取一个开放的心态。结果别针被莱尼直接拉弯戴在了手上,并说“这东西不打开的话也挺有用”。这个可能是在暗指圣经《传道书》里的那句话“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而莱尼的行动也似乎在暗示:现在不是教会要开放心态,诱人走进来;而是世人要打开心防,神好进入人心中去。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哮喘主教在教义理解上似乎存在着某种“问题”,并且从剧集中上帝的“表现”来看,上帝也似乎并不认同这个哮喘主教的观点。 下面开始脑洞: 在猜测埃丝特出逃时,我们提到过,埃丝特的出逃除了逃避神命外,也有迫于某个势力的“压力”的可能,因为耶稣年幼时曾被家人带去埃及,以躲避希律王的迫害。而剧中埃丝特出逃前,沃伊洛曾差点被莱尼免职,并曾因胁迫埃丝特引诱莱尼而被莱尼训斥过。就是说沃伊洛是被莱尼盯着的,很难想象沃伊洛还敢背着莱尼,针对埃丝特搞阴谋;而埃丝特出逃时,斯宾塞很可能已经病了,并且以斯宾塞的作风,针对埃丝特搞阴谋的可能性也很小。 所以,如果说当时整个教廷还有谁有能力,并且敢针对埃丝特搞阴谋的话,就只有这个哮喘主教了。 从身份上来说,斯宾塞敢与沃伊洛拒之门外,但这个哮喘主教一出面,斯宾塞只能把两人让进屋去。并且哮喘主教几句话就把斯宾塞说得泪崩,从这一幕来看,似乎他还是斯宾塞的前辈,所以有教导斯宾塞的资格和能力。而哮喘主教第一次登场时曾说“贝尔拉多才47岁了,还很年轻。这意味着我们活不到看见下一个教皇的时候了,多么让人悲哀啊”。当时就有主教说回他“卡尔塔尼塞塔 你能活着见到这个教皇,已经是个奇迹了”。这说明,这个哮喘主教似乎是他们所有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个,以致于莱尼在收到别针那次,也没有让他过于难堪。所以他应该也有力量和人脉在所有人都不敢动时,策动某种针对埃丝特的阴谋。 而在圣经中耶稣一家逃去埃及,是为了逃避希律王的的迫害,而希律王也被认为是“犹太人自己的王”。哮喘主教在教廷中的地位、资历与能量也可说得上是“无冕之王”,这似乎也与“希律王”形成了某种对应。 但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出场时说的“这意味着我们活不到看见下一个教皇的时候了。多么让人悲哀啊。”他老人家到了这把年纪,职位也到头了,多见一任教皇意义很重大吗?这看起来更像是在说:因为莱尼很年轻,他活不过莱尼,不能等到莱尼死后,好为自己谋个教宗之位。所以才觉得这“真让人悲哀”。 而当沃伊洛向他提出公布“丑闻照片”备份,并说“十五天后 我们就会有一位新教宗了,一位成年教宗”时,他问“会是谁?”,沃伊洛答“斯宾塞”,他说“或者是我”。沃伊洛答“好吧……到时候你就是新教宗”。可见哮喘主教对教宗之位是极有兴趣的。 虽然,他随即又否决了沃伊洛的提议,但那是因为他认为“照片如果公布,会拖累继任的教宗”。并且,他随即又向沃伊洛要去了照片备份,并放在鼻下嗅闻,似乎是在嗅闻着与自己失之交臂的最高权力的气味。

权力与阴谋的气息

而当玛丽嬷嬷用烟嘴设局,并通知沃伊洛后。哮喘主教又和沃伊洛去策动斯宾塞,期间他一直在吸着氧气,随后向斯宾塞跪拜亲吻戒指时,神态似心有不甘。不知道其跪拜斯宾塞,是不是想把斯宾塞当枪使。但其能屈能伸,善于隐藏自己,很有阴谋家的素质。 怀疑,这个哮喘主教如果不死的话,可能会成为之前所猜测的“莱尼之死”的教廷内因。 “历史鸡汤”? -------------------------------------------------------------------------------------------------------------------------------------------------- 在第十集,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十五位前任教宗出现在教廷。这十五位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不过从数目来看应该不是历任“庇护”。而是选了一些重要或可能有争议的历史教宗,所以猜测其中为首的那位可能是圣彼得。 但更诡异的是,当莱尼向其请教时,为首的那位却给出了一个“鸡汤式”的答案:“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莱尼”。以至于莱尼都直接认为这是“陈词滥调”。而为首的那位却回:“要是你真的明白这些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毕竟,看看我们,我们就是掌权者。而权利,就是这些陈词滥调。” 那么这位为首的到底在说什么?“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不就是当代流行的“鸡汤”吗?但从剧情来看,这是莱尼在向历任教宗求教,此处绝不应该出现“鸡汤”,并且还是某种“反教义的鸡汤”。可这是出自前辈“教宗”之口,又绝不可能是“反教义”的。

权力就是陈词滥调

所以猜测:这里的对话似乎只有以“本体论”为前提,才能解释得通。 就是说:作为“人”你对上帝的理解是“有限”的,你只能通过你自己的经历去感受“上帝”。但上帝本身却是“无限”且是“自隐”的,上帝始终有一部分是隐藏在“神秘”中的。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是没有办法彻底弄懂上帝的意图的(圣经中就多处提到的“他的智慧无法测度”),“上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无法理解的。 以此为前提,才谈得上“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说,因为你无法彻底的“理解”上帝,所以比起靠外部事件来猜测上帝的意图,更重要的是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 而这里的“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并不等同于鸡汤式地“相信你自己”。因为按世俗所说的“相信你自己”,其判断的标准是“人自己的感受”,这就会导致泥沙俱下的后果——你自己的贪欲、人性的惰性、趋利避害等等这都是“人自己的感受”。所以鸡汤式的“相信你自己”往往导致的是“放纵你自己”。 而“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其判断标准的是“窄门”。新约《希伯来书》说“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这大致被认为是基督将新约的律法刻在人心里。所以剧中的“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是指相信基督写在人心中的律法。 而基督写在人心中的新约的律法,是区别于旧约中的刻在石板上的旧约律法的。新约的律法的一个基本面相就是“爱”,但这种“爱”很难捉摸,甚至有时表现得不大像是“爱”。比如:莱尼年幼时的出走,是因为“爱”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而返回了孤儿院。但问题是莱尼想去找父母这同样是因为“爱”。 这里面有个很细微的差别,就是当人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各种理由,以支持自己的选择。可很多时候,即使所有的表面证据都表明某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人心里却会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在告诉你“这样做不对”。而这个细微的声音,往往被认为是圣灵的声音。 而人心中的“圣灵的声音”所指出的选择,往往会是所有选择中最难走,同时也是最痛苦的那条。比如幼年的莱尼最后选择的就是藏起自己的悲伤,将生命的爱分享给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 所以,“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是在说:不要相信你自己为某种选择找到的依据和理由,哪怕你所依据的是“上帝”的教导。因为那其实是在相信“证据”,是依据选择的“后果”在作趋利避害式的选择,而不是在相信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而你内心的那个声音是上帝写在人心里的律法,它要求的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利己”的事。当然,这其实很难分辨,即使是信徒也很难分清哪一种是来自圣灵的声音。但有趣的是,这种分辨过程,往往也是一个自我剖析和自我审判的过程,其中会充满内心的煎熬。这就迥异于当代鸡汤式的“相信自己”——选择让自己“最舒服”的路。 在剧中,莱尼与杜索里埃曾就安吉洛·桑切斯的自杀有过一场讨论,这段讨论以“什么时候你才会长大”这个提问开始,也以此提问为结束。而纵观杜索里埃的历程,杜索里埃的“成长”其实是向“世界”向“罪恶”妥协,而那也正是选择了一条让自己“最舒服”的“大路”,其后果是通向灭亡的“宽门”;而莱尼的“成长”则是通向那条更艰难的“窄门小路”。 而剧中的“要是你真的明白这些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毕竟,看看我们,我们就是掌权者。而权利,就是这些陈词滥调”。这其实是在说,权力其实就是“陈词滥调”:掌权者因为有选择的权力,往往会认为这样做对,那样做不对,但其实都不是关键所在。因为事情最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这只有上帝才知道,而按基督教的历史观来说,世界的走向是由上帝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 这个道理很难理解,因为其中否认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规律。比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如果真正去看历史的话反例有很多,比如历史上的超级大帝国——蒙古帝国,那是因为得民心,而建成了一个超级帝国吗? 所以,这句话不是在否认人的“选择”的功用,而是说面对这个世界与命运,即使是“权力”也是“乏力”的。任何“选择”后面都藏着某种“不可预测”性,所以归根结底,最后决定世界走向的还是“上帝”。所以“权力”也因此成了陈词滥调。 到此,理性的思辨已经走到尽头,就是说“理性”的思辨无法让人走出人是“时间的性存在”这个终极困境。而人面对这个“不可测”的世界又必须进行“选择”,所以能信任的就只有上帝放在人心里的“圣灵的声音”,其他的得交给上帝去成就。意即:人终究是无法战胜命运的,所以人需要一个“善意的上帝”来拯救。 所以无论是“相信自己(内心的圣灵)”还是“权力”都是陈词滥调——意即:不解决问题,却又故作高深的套话。因为在基督教语境中,唯一的真正掌权者是上帝,而不是人。但这些“陈词滥调”又无比的正确,但这种“正确”不在于它本身能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为圣灵的声音是很难分辨的),而在于它指出了“人”的能力的“终点”。 而,这一幕谈话之前是莱尼在和古铁雷斯谈论科特威尔一案,并要求古铁雷斯担任他的私人秘书。就是说:莱尼自己对于如何处理科特威尔是有疑虑的;甚至对于让古铁雷斯担任他的私人秘书是否合乎“上帝的意思”,可能也是有疑虑的。所以他才在幻象中向前辈教宗请教“最睿智的道理”。而前辈教宗给出的答案是——相信心中的“圣灵的声音”,比相信你所猜测的“上帝的旨意”,更重要。 而从后面的剧情来看,科特威尔无法控制的双手,将自己的命运指向了阿拉斯加,则几近于“神罚”。 相信/不相信 -------------------------------------------------------------------------------------------------------------------------------------------------- 莱尼在整个第一季里有数次明确的表示“不相信”上帝。其中第一次以前已经分析过,其实是指不相信上帝能将莱尼从他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 而第二次,甚至说出“我只信仰我自己 我是无所不能之神。莱尼 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妈的”。这可能是目前莱尼的话里问题最严重的一次。但好玩的是,随后我们就看到莱尼对这第二次的“不信”做了忏悔,一请求神的原谅,并且莱尼忏悔时手上有烟——即象征上帝的忍耐。而这第二次的“不相信”,开始的画面是“北斗七星”,似乎也在暗示,莱尼这次的“不信”是针对于那个高高在上的“旧约上帝”。 并且,这次的不信还可能牵涉着之前的“黑夜布道”。黑夜布道的内容来自于“圣灵来信”,而莱尼的个人愿景是“召唤真信徒”,但从黑夜布道的结果来看,莱尼这个愿景彻底破灭了——居然被人用激光打断了布道。莱尼的个人看法是“我不知道你们是否配得上我(来牧养)”。 所以在随后的第三集一开头,莱尼就看着北斗星对忏悔神父讲述了教宗竞选时的情景,并在随后说出了“莱尼 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妈的”。 猜测,在莱尼个人看来:当初是上帝用圣灵选择了他做教宗;在他为第一次布道寻找内容时,上帝给了他“圣灵来信”;结果没人认同莱尼的布道(此时埃丝特还没有走入莱尼的视野)。这在莱尼看来无异于上帝狠狠地“耍”了他一把。所以此时他对上帝充满了“愤怒”,所以他会向忏悔神父提起教宗选举的事,意思是,当初是你上帝选择了我,我是那么恳切地希望为你所用,结果你现在给我搞出个“这个”?!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埃丝特出现,并说出“尊重”一词时,莱尼会晕倒的另一原因。因为他本以为没有一个人认同他的布道,甚至认为以后我要自己“照亮”自己了——意即上帝指示的那一套行不通。结果上帝又给了他一个回复——埃丝特。 而莱尼这次对上帝的“愤怒”还关联着同集中莱尼第三次说“不相信”。在该集末尾,莱尼对古铁雷斯提到自己当初拒绝加州女友时,女友的眼睛“首先 眼里充满了爱,然后眼睛里又充满了失望”,随后莱尼得出结论“这是重要的教训,我明白了我希望天主教徒是相爱的,不想再从他们眼中看到失望”。 所以,莱尼黑夜布道后对上帝的“愤怒”,一方面是因为布道的效果看起来很糟糕,另一方面是因为莱尼在人们眼中看到了“失望”,而这种“失望”是莱尼一直不愿意接受的。这其实是莱尼身上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面相,联系开篇的梦中布道来看,在莱尼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渴望着世人能爱他,不愿意看到人们眼中的“失望”。 所以,随后莱尼对古铁雷斯说: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意志、能力等;并总结说“我发自内心的告诉你 大人……简而言之 有时候我不相信”。这即是指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上帝的旨意,因为他自己内心就不认同这种旨意;同时也是指不相信上帝的那套做法能成功。 所以,莱尼甚至认为“……也许我把这一切留给沃伊洛,会更好……他相信他所说的。他也相信上帝”。但上帝又借古铁雷斯之口,否认了莱尼的这一假设“不是的。沃伊洛是一个政治家,您才是教宗”。 莱尼第四次说“不相信”是发生在第十集玛丽嬷嬷离去,引发第一次“心痛”后,莱尼问古铁雷斯“你相信上帝吗”;古铁雷斯回“我相信”;莱尼说“我不相信。那些相信上帝的人再不相信任何事(Those who believe in God don't believe anything.)”。其意思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不会以任何外在证据为依据(所以他再不相信任何别的事)。这是说,莱尼认为他还因玛丽嬷嬷的离去,而对上帝的旨意有所疑虑。所以他认为自己“不相信”上帝。这其实就是莱尼自己在枢机主教演讲中提到的:信仰“只能用强度来衡量”。 而此时莱尼因玛丽嬷嬷的离去,仍然对上帝的旨意感到疑惑,所以他认为自己还“不相信”(以一种超严苛的标准来说)。当然,引发这种疑虑的,可能是因为莱尼在玛丽嬷嬷离去的天空中看到了某种“异象”(可能就是季末出现在空中的圣母像),所以这看以后怎么发展。

不相信

导演的暗示到底要做什么 -------------------------------------------------------------------------------------------------------------------------------------------------- 在这部剧集里,导演经常利用台词的多意性搞暗示。一句台词往往说者是一个意思,听者按自己的处境听到另一层意思,而联系上下情节可能又有第三层意思。并且导演似乎还借助这些暗示将整个故事背景引向启示录的“末日审判”,以及“基督再临”。可问题是,按这部剧的名称“年轻的教宗”来看,导演根本不会拍到“末日审判”,费这劲做什么?不做这种设定,这剧已经够精彩了。 而且几乎所有指向“末日审判”与“基督再临”的暗示,都极其隐晦。在本文推测这些“脑洞”时,也是因为偶然注意到“吹笛不跳跳舞,举哀不啼哭”与“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这两段经文都涉及到施洗约翰,才以此为解析角度,发现很多细节得到了某种“解释”,比如:为什么埃丝特的经历与圣经中的以斯帖不相称;为什么埃丝特会模仿“圣殇”雕像;为什么莱尼的烟斗来自他父亲,并且有其父点燃烟斗的镜头等。 但问题是,引发这一系列脑洞的那两段经文,剧中根本没有提及。那两段经文本身就是我根据剧情“脑洞”出来的。这本身就很“偶然”,稍不留意就会错过。似乎导演即将故事背景的设定指向“基督再临”,又拒绝将其讲清楚,并且还搞了很多细节来干扰解读(比如:产房内,三个具有父亲色彩的人与小庇护同处)。导演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为了装高深吗? 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导演在探讨圣经的教导,拒绝割裂圣经背景。就是说,如果上帝并不存在,基督不曾复活,没有末日审判,那么圣经里的教导就会被“引入歧途”。而割裂圣经背景地去理解圣经教导,正是当代最流行的做法。比如: 在圣经或基督教的结构中,“宽恕”是以认罪和悔改为前提的,如无认罪便无宽恕。而当代流行的“圣母病”就是去掉了让人尴尬的“认罪”,单方面的去理解甚至同情“作恶者”。 同样的“自由”也是如此,基督教的“自由”是在真理中得自由,就是说以真理为目标,将人从“属世界的欲望”中释放出来。但当代去掉了上帝的“绝对真理”,以“相对真理”代替。结果这个“真理”既然是相对的,那么就谁也说不服谁,最后各个“文化群体”各自抱团,你要敢对别的群体提出批评,那就歧视,就是政治不正确。这表面上是人得到了“自由”,但实质上却是人被其所属的“群体或传统”捆绑,而当初被耶稣从人身上赶出的污鬼的名字就叫“群”。而这一切在当代都是“正常”现象,人家爱过这种生活,你管得着吗?确实也管不着,你凭什么说别人那是“陋习”? 除非有一个“绝对真理”的上帝存在,有“末日审判”,人的“生存意义”才不是人“自订”的——“自订”的就意味着你没有权利质疑。 而这个“绝对真理的上帝”和“末日审判”,正是当代所拒绝的。但这中“拒绝”也不是无缘由的,在人类历史上冒充“绝对真理的上帝”和“末日审判”的还少吗?而对于当代的这种“困境”,导演其实也无力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剧中莱尼必须有“神迹”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背书——即这次不是冒牌货。(当然,指导人类方向,也不是一部剧集应当承担的) 所以导演的意图,可能是在提醒观众别忘了还有上帝,还有审判,同时以一个完整的圣经背景来阐释圣经中被遗忘的东西,以此重新审视人的“存在意义”。就是说,并不是“文化多元”就天然的“正确”,你要先看看这种“文化”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文化多元”不能成为“恶”的庇护所,同时“文化多元”只是人类目前无可奈何的“困境”,应该设法走出这种“困境”,而不能将其当成“目的地”。 而“基督再临”被设定为一个“隐性背景”另一种可能是:谁也不知道“末日审判”会不会就在明天来临。就像观众在观看剧集时,几乎无法察觉导演在背后将整个故事背景一步步地指向“末日审判”。而这也正是片头音乐“瞭望塔”被隐去的歌词所表达的:你可以成为世人眼中的“小丑”,觉醒到人生另有一种活法,从而逃出人生的“困境”。也可以成为“小偷”,从上帝给你生命里“偷取”短暂的欢愉,把生命当成一个无聊的笑话,只管寻欢作乐,仿佛上帝与审判都不存在。但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倾覆世界这巴比伦的骑士就要来临。 一些散落各处的细节 -------------------------------------------------------------------------------------------------------------------------------------------------- 与神角力: 在第8集,其开头的“扭打”式按摩画面很可能是莱尼幻想出来的,并且很可能是借用雅各与天使(或神)角力的典故。而黑人按摩员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扳大腿,即是天使摸雅各“大腿窝”;而画风一转,可以看到另一按摩者正是在按摩莱尼的小腿和大腿窝。而“扭打”式按摩的画面里室内出现了一匹马的雕像,而稍后我们就看到这匹马的雕像实际是在过道里。所以前面的“扭打”式按摩很可能是莱尼的幻想。

与神角力

自杀的安吉洛·桑切斯(名字含义来自网络搜索) 安吉洛·桑切斯的名字都是正面寓意:Angelo 安吉洛意为“上帝的使者”;Sanchez桑切斯源于“桑乔(Sancho)”,意为“神圣化的”;其出生于阿利坎特Alicante,意为“闪闪发光的,系指灯塔”。 另一个安吉洛: 安吉罗·沃伊洛 Angelo Voiello 是另一个“安吉洛(上帝的使者)”,沃伊洛 Voiello 查不到含义。但沃伊洛两次与玛丽嬷嬷同处于“圣母子”塑像下——一次是在对莱尼爆粗后,一次是“林中圣母”像前。这似乎都暗示着此人也是莱尼使命的另一种“助手”。所以莱尼对其一直是“压服”而不是“清除”。

圣母子像下

而沃伊洛家有条小狗,似乎也有所寓意。在第3集曾出现这条小狗坐在华座上的镜头;而后来沃伊洛在接见来调查的警察前,就是坐着这个华座上的;并且沃伊洛对于座位似乎十分“在意”,家里多处座位上放着“非请勿坐”的牌子。

华座上的小狗

这似乎都是在暗示着:沃伊洛就是条拥有了超过自己“本分”的职位的小狗,但狗在西方一般都是正面含义。而在教宗情书事件中,报社编辑桌上有一对长翅膀的小狗雕像。 沃伊洛曾因胁迫埃丝特,而对着“一墙的十字架”忏悔。这个可不见得是什么好寓意,似乎是暗示:沃伊洛曾因自己的维护教会的“盲目好意”,多次将基督钉上十字架。

一墙的十字基督像

亲自打造的地狱: 莱尼对红衣主教的演讲时提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那是一扇门,是走进这里的唯一途径,狭小且让人感到不适”,随后出现了一扇金色的“窄门”,这就是在暗示“生命的窄门”(上面已经说过了),但莱尼后来又提到“你们只能顺从教宗庇护十三世,否则等待你们的就是地狱,一个你一无所知的地狱。但是我知道,因为是我建造的,就在那扇门后。在过去几天里,我为你们建造了地狱。”这几乎就可以看作是“圣灵或上帝”的直接“传言”,否则不能说是“我为你们建造了地狱”,因为后来我们会看到莱尼其实对手下的处罚并不见得很重,不过是发配阿拉斯加,虽然有时有点“睚眦必报”(比如:发配奥佐林斯),但根本谈不上“地狱”。 上帝的“雨”与隐藏的撒旦: 杜索里埃酒醉后差点被卢多维科·梅拉维利亚搞基时,在下雨。而梅拉维利亚一家人基本就是撒旦的象征。卢多维科的母亲爱玛·梅拉维利亚曾在厕所引诱杜索里埃,而之前有一幕明显的叠合了魔鬼之角的画面。查其名字“爱玛·梅拉维利亚 Emma Meraviglia”:Emma 原意为“普遍的、宇宙的、全世界的”,Meraviglia 意即“美妙”,合在一起就是“世界的美妙”。而儿子“卢多维科·梅拉维利亚 Ludovico Meraviglia”:Ludovico的意思是“著名武士”。合在一起就是“美妙的武士”。整个暗示都指向“撒旦”。(名字含义来自网络搜索) 科特威尔提到的大楼管理员杰克是被雨淋湿后走入他家的,其“大楼管理员”的身份,让人联想起舍斯托夫的《钥匙的统治》(这书我一直没看,不知道具体内容),所以“大楼管理员”意即“世界”对“人”的逼迫。

隐于人间的撒旦

肥胖的“世界之子”: 在黑夜布道前的欢唱之车上出现了一个“贪吃”的小胖子,这个小胖子随后也出现在黑夜布道的人群中,似乎在暗示着“贪欲”的世界之子。而莱尼为小孩作导游时,房间中出现的肥胖版耶稣油画,可能是博特罗的油画。似乎也在暗示着“贪欲”的世界之子。

 4 ) 一些台词,边看边记。

1、友好关系是危险的,他们使自己陷入歧义、误解和冲突的境地,因此他们总是不得善终。而另一方面,平常关系却如泉水般澄澈,他们的行事规则板上钉钉,没有会陷入误解的风险,所以总能永久持续。我并不欣赏友好关系,但我十分钦佩平常关系,平常关系所在之处,才会存在礼仪,礼仪存在的地方,规则和秩序才能支配一切。

2、总是勉为其难的生活,会导致死亡。

3、圣灵不是愚蠢的,但他是讽刺和狡猾的。

4、我唯一的罪恶也是一个极大的罪恶,那就是我的良心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谴责我。

5、责难是最好的,它能将人塑造成传奇。

6、十亿人都在看着你的言行,他们会无视你个人的悲喜甚至是生死,只为以上帝的名义遵循你的指令。所有这些萌生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浩瀚无边的视角,从现在开始,你个人的痛苦哪怕是巨大的折磨,你的健忘的品性,虽然听起来很残忍,我还是要说,这些东西都要退居其次了,它们在上帝面前轻如鸿毛。现在,是时候让你的痛苦悲伤消失,变成无关紧要的遥远记忆了。使它被上帝赋予你的巨大责任所蔑视,征服,摧毁,俘虏,从此以后你不再是莱尼,那个无父无母的小男孩,从今以后,你就是庇护十三世教皇,整个天主教会的父母。

7、教皇通谕就像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每个人都在引用它,但根本就没人真正把它认真读完过。

8、过去,是一个囊括了所有事物的庞然大物,它属于所有人,而现在却不是这样,现在只是一个通往未来的狭窄巷口,窄到只有一个人能够看到未来,那个人就是我。

9、我从不会对游客隐藏我的厌恶,因为他们只是过客。

10、我并不需要在我屋子的缝隙里藏些什么,因为我的心就是一道缝隙,所有东西都藏在我心里,迟早都会大白于天下,就像是一切早就委托给我了一样。

11、你知道为什么这世上所有纯洁的灵魂都极其厌恶权*力吗?因为他们从不明白权*力到底是什么。权*力,就是学识。

12、我们过去犯下的罪,和我们未来会犯的罪是一样的,因为人类就像上帝一样,永远不会改变。

13、那些有权*力者可能都有学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变的比其他任何人更有权*势的前提是什么?是你必须在所有人之前就得到知识。

14、从我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学会了用在我脑中的东西去混淆人们的想法。我不但聪慧,我还从不妥协,性情急躁,报复心强,而且我拥有惊人的记忆里……上帝啊,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因此我不相信你,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我不相信上帝。

15、这个地方,香气四溢却充满死亡的气息,与之相比,我更喜欢臭烘烘的生命的味道。

16、想想所有你喜欢的东西吧,那就是上帝所在。

17、你们遗忘了上帝,我希望你们清楚,你们必须更亲近上帝,而不是彼此。我与上帝的距离,比你们近得多,我永远不可能靠近你们,因为在找到主之前,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对那些对主哪怕有一丝质疑的人无话可说,我希望他们时常想起我的嗤之以鼻和他们自己的可悲境地,我无法证实主是真实存在的,你们可以随意去证明他不存在,但你们能证明吗?如果不能,就说明主是真实存在的。主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不会重视我们,直到我们信服于他,只信服于他,全心全意,每时每刻,心无杂念的膜拜主,不要再去想什么自由意志,也不要再去想过放纵的生活,更不要想着自我解放。有人说:“别在跟从主,还自己自由吧!”但你一旦抛弃了主,所造成的损伤是不可修复的,足以致命。没有主,你就相当于是一个死人,仅剩亡灵游荡在街道上,我不会引导你们路在哪里,自己寻找吧!寻找主,当你们找到主,你们就能看到我了。

18、主啊,我不在乎何种手段,不在乎是否正当,都无所谓。我不在乎圣灵是否照亮于我,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不在乎你的想法,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够格,不在乎自己是否局外人或机会渺茫,不在乎你是否觉得我是病夫或无赖,我不在乎像爱自己一样爱邻人,我永远不会像爱自己一样爱邻人。我只在乎一件事,主啊,那就是我而不是别人,能够被你所用,主啊,别选他们,选我……我念了一千遍。我爱自己多于爱邻人,多于爱上帝,我只信仰我自己,我是无所不能之神,莱尼,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19、你太恐惧我的极*权,以至于忘了最明显的事实,年轻人总是比长者更极端。

20、现在的问题,不是上帝是否存在,而是我们为何要依靠上帝。

21、我是个孤儿,孤儿从未年轻过。

22、缺席也是出席,这些都是保持神秘的基本要素,会成为我教会中心思想的神秘性。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和追寻上帝,是有痛苦和牺牲,夕阳西下,上帝这个词来的太容易,他们必须在寒风和黑夜中找到他,就像我一样。

23、教宗不是红衣主教,红衣主教会采取联合的方式合作,但教宗陛*下是至高无上的。

24、上帝的重量是非常脆弱的,所以你要帮助我们,是我们的上帝更坚强。我们穷其一生努力尝试,直到我们死亡之前仍在尝试,这就是我们作为神父的职责,我们给予上帝以重量。

25、什么能够真正使教会变的伟大?是恐惧还是宽容?我们能从我们教会的历史中得到什么?当对国*家的恐惧已经写进我们的DNA,教会是多么伟大,我们是多么渺小。当我们决定让步、屈服、退缩,变的随和而省心时,个人的影响力发生了多么严重的衰减?

26、为什么罪恶会带来更多的罪恶?您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停下这充满背叛和嫉妒的手?或者是你为了教会而把我的手轻轻推向这些罪恶?主啊,请求你,不要让我带着这份痛苦死去。

27、为什么罪恶会带来痛苦?为什么罪恶会带来饥饿?为什么罪恶会带来狂妄?为什么罪恶会带来压迫?

28、对自己的美貌应当不以为耻,也不以为荣。因为上帝并不介意我们以这美貌来寻欢作乐,上帝绝不会以美貌来惩罚人,不会。

29、祈祷不是列要求清单,祈祷应该是一个获得领悟的机会,当我们祈祷时,我们用最严肃的态度做出反应,然后才能听到有人在我们耳旁低语,我们称其为上帝。你必须和上帝分享一些你最重要的秘密。

30、我们对宽恕的利用,让我们成为了笑柄,就像一些可悲的第三世界小国一样不靠谱。但我们不像朝*鲜,我们不会监*禁人,我们会让他们自由,我们原谅每一个人,但是下一秒就把他们踢出去。

31、你怎样克服你的恐惧?通过屈服于上帝为我们设计的复杂而不可预测的建筑。

32、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如此痛苦。我爱主,无论他对我不离不弃,还是弃我不顾。主和主的缺席,总能使我安心而坚定。我是个神父,但我背弃了我的信徒们,因为我不想受苦,因为我没有能力去承受爱的心碎,因为我不快乐。如果我能以你想象的方式去爱你,那很好,但那不可能。因为我不是男人,我是个懦夫,像所有神父一样。

33、你是我的绿洲,我的拯救,是世上唯一纯净的灵魂,是唯一不会批评我的人。只有你,才能触摸到神圣的衣襟。

34、红衣主教弟兄们,从今天开始,无论是谁敲门,我们都不在。只有上帝敲门,我们才开。从今以后,一切敞开的事物,都将关闭……宽容已经不复存在,已经被驱逐,我们多年来一直把手伸向别人,是时候停止了。我们哪也不去了,我们就在这里,因为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是水泥,水泥是不会移动的,我们是没有窗户的水泥,所以我们不去看外面的世界,只有教会才拥有探查真理的神授才能,我们没有理由向外看。相反,看那一边,那是一扇门,是唯一走进这里的途径,狭小,而且令人感觉不适。那些想要了解我们的人,必须找到穿过这扇门的方法。我们要重新闭关,不可接近而又神秘,这是我们能再次拥有价值的唯一方法,也是伟大之爱的故事诞生的唯一途径。我不需要任何临时的信徒,我想要伟大之爱的故事,我想要为上帝寻找狂热的信徒,因为狂热才是爱,其它的一切都是替代品,必须呆在教会以外……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整个世界的友善,我要的是对上帝绝对的爱和忠诚,这意味着教会只是为少数人所准备的吗?比起拥有不专心而冷漠的一大群人,还是拥有少而可靠的人更好。公共广场已经拥挤不堪了,但他们心中没有上帝。你不能用数量衡量爱,只能用强度来衡量,根据绝对服从命令的原则来衡量。用你的灵魂牢牢记住这个词,命令。从今天起,这就是教皇想要的,这就是教会想要的,这就是上帝想要的。礼拜仪式不再是社交活动,它会成为一项艰苦的工作,而罪恶也不再会被随意原谅,我不期待你们的掌声和感谢,礼貌和教养与上帝的子民无关,我希望的是你们按我说的去做,你们只能顺从教宗庇护十三世,否则等待你们的就是地狱,一个你们一无所知的地狱。但我知道,因为那是我建造的,就在这扇门的后面,这个教宗不怕失去信徒,这个教宗不会做出任何让步,也不会被要挟。从今天起,妥协这个词已经从词汇表里消失了。当耶稣愿意被钉上十字架时,他没有做出妥协,我也没有,阿门。

35、我不是英雄,因为我畏缩了,和你们一样,也许这就是你们有一点喜欢我的原因吧?因为我从来没有让你们觉得不舒服,我从未让你们做出选择,从来不用“要成为好基督徒,就要死在贩毒集团手下”这样的话来敲诈你们,我爱你们原有的样子,而不是应有的样子。

36、神父永远不会长大,因为他永远不能称为父亲,他一直都是上帝之子。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三百年来,我们一直谨守着禁欲的誓言,因为我们必须恪守上帝之子的本分,不敢尝试取代上帝的位置。

37、暴*力本身不需要存在,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缺少敬畏之心,不过不敬有很多种方式,不是每一种都需要暴*力去解决。

38、自由和恐惧总是形影相随,就像一对相伴多年的夫妻,都愿意为各自而死。

39、那些我们从未搭乘的飞机,到底都是飞往何处呢?

40、整个世界都会为我痴迷,因为我一生都在迷恋这个世界。

41、所有的智者,都在空闲的时候感到不自在。

42、神父和作家有个共同点,他们都不能将自身的谜团解开,因为一旦不再神秘,他们就变的落伍而过时。

43、写作是我认识到的一种能掩饰自己愚昧无知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个骗局,以写作来获得认可,尤其是得到女人的认可,这才是我主要的目的。

44、没有任何职业,能够像我们这样一直和罪恶打交道。忏悔室就像我们的手术室,就像医生不再惧怕血一样,我们神父也不再对罪恶和丑行感到不堪入目。

45、愚蠢的人偷偷和女人缠绵,而智者则在很久以前就深知,在我们的社会里,性作为一种寻欢作乐的方式被过分的高估了。

46、我也曾经历过五十岁,遭遇了我自己的信仰危机。像所有神职人员一样,第二召唤更具有挑战性,并且更让人忧虑。你无需再面对青春的狂热,而是要挣扎于突然降临的清醒,你为理智的局限所困,其实依然存在另一种途径,去找到你所寻找的人和事,只是你现在看不见罢了,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迷惑与黑暗,你的生活,你的教宗的职位,将会是一段难忘的奇遇。

47、病态的好奇心,是由缺席导致的。作为孤儿,我很了解这种心态。

48、一个真正的好人是要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放弃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只为满足别人而工作。

49、你不配做主的信徒,只有那些摒弃了自由的人才配侍奉主。你对堕胎的看法是错误的,你在散播着一种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痛苦,这是人类所能做出的最恶劣的事,散播一些本身正确的信念,但连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过于严苛的道德约束体系。

50、教会一直在坚持道德传统,只有现代松弛的道德观念,才希望把这些罪恶全都美化成为人权。

51、原则上强硬,实际上却要让步。

52、在1591年,教宗格雷戈里十四世以宗座训谕,规定了将堕掉已经拥有灵魂的胎儿的人逐出教会,并引用一种区分方式。到19世纪中叶,只有对已拥有灵魂的胎儿进行流产,才会被认定是堕胎,就是指在怀孕第三个月之后进行的堕胎。

53、谁在乎生命?生命不是一个虚无缥缈平台上的一点愚蠢的点缀,生命的存在注定要被人所利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去爱与被爱。

54、永远要在火车最后排给自己留个座位,因为那样更保险。

55、他走路,喝酒,睡觉,他喝酒,走路,又喝酒……他在和死神做斗争,当然这是我们曾鼓起勇气去战斗的,最无聊的一种较量。

56、我快死了,告诉我,我这一生,是不是徒劳的信仰上帝。

57、哪一个更美,我的爱人,是失去爱还是找到爱?别嘲笑我,我的爱人,我知道面对爱情时我天真而笨拙,这种疑惑压垮了我,到底该失去还是该寻回?在我们身边,人们总是思索着他们到底找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不知道,一个孤儿无从知晓,一个孤儿缺少了他的第一份爱,对他父母的爱,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天真而笨拙。在那个荒芜的海滩上,你曾对我说:“你可以触碰我”,但我没有那样做,那么我的爱人,这就是爱的失去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此一直在疑惑,你到底去了哪里,你现在正在哪里?你在我荒废的青春里闪烁着微光,你到底是失去了爱,还是找到了爱?我不知道,永远也不会知道,我甚至想不起你的名字了,我的爱人,我也没有答案、不过这是我愿意去想象的答案,在最后,我的爱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

58、我羞辱了他。你无法想象通过羞辱你的一个同胞能够实现多少目标,但有一个秘诀,被羞辱的那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被羞辱了。

59、我忍受了多少事啊,但是没人能察觉的出来。那就是教宗的宿命,那就是掌权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60、你变了,你把恐惧全都变成了愤怒,这非常好。

61、要是你真的知道,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我们是掌权者,而权力,就是陈词滥调。

62、你无法想象,乐观和愚昧是多么的让人获益。

63、人们下跪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了祈祷,一种是终于认清了自己。

64、人们问她:“谁是上帝?”“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圣胡安娜如此说,那时她十四岁,没人知道她想说什么。孩子们问了濒死的胡安娜很多问题:“我们活着还是死了?我们疲倦还是朝气蓬勃?我们是健康还是疾病缠身?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是来日方长抑或时日无多?我们是年轻还是衰老?我们是纯洁还是肮脏?我们是愚蠢还是聪慧?我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我们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我们是尊贵的还是卑微的?我们是善良的还是美丽的?我们是冷漠的还是温暖的?我们是幸福的还是盲目的?我们感到失落还是愉悦?我们是迷失还是坚定?我们是男人还是女人?”“这都不重要”圣胡安娜回答,那时她才十八岁,卧在病榻上等待死亡的降临,她说:“上帝是不被人看见的存在,上帝不会高声呼喊,上帝不会窃窃私语,上帝不会写作,上帝不会听见,上帝不会交谈,上帝不会安抚我们。”孩子们继续问:“那上帝是谁?”她说:“上帝会微笑”,自此人们才明白她在说什么。现在,我恳求你们每一个人微笑,有一天我会死去,而那时,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每一个人,我会的,我坚信我会这么做的。

 5 ) 罪人圣徒

历朝历代,我最喜欢唐朝的公主,尤其是初唐的公主。从高阳公主到文成公主,到太平公主,再到安乐公主。除了文成公主、只要是皇帝亲生的,都敢于谋反,可以称为是美丽骄傲的野心家们,她们既有不敬父亲的勇气,又有女承父业的风范,这让我甚至对她们产生了爱慕的感情。 抛开公主和文人政客的风流韵事不说,其中高阳公主爱上高僧辩机,在我看来,是最奇情的。 赵玫写高阳不仅和辩机通奸,还和她三哥吴王恪乱伦。 这样的人物关系我是很喜欢的:在女性没有职业之路可以走的古代(女性从政,即使是在今天的美国也困难重重),她的情人有时候就标记了她的野心。 吴王恪隋炀帝的外孙,唐太宗的儿子,是两朝帝王的骨肉。赵玫把他写成一个悲剧的英雄。这样也好,霸业不成是悲情,成了就是卑鄙了。 小说里面高阳公主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好像都给了吴王恪、表达了一个愿赌服输的高贵的皇室态度。这种态度,在hbo冰与火之歌里瑟曦身上也有。不同与瑟曦的是,高阳公主还有另一位情人,就是圣徒辩机,这个人是公主心里的珠宝。高阳公主同情有能力的野心家(亲哥哥李恪),深爱着圣人辩机。野史说他拿着宝枕送辩机,我是相信的,那罗马的主教们也浑身缀满珠宝,因为人如果能从芸芸众生中得见圣人、他方知道:那种美德的珍贵唯有稀世珠宝的光彩才能衬托、比喻。我想,历史上诟病辩机的文字应该不在少数,指责无一例外的是这个和尚怎么不持戒。 其实圣洁是不被软弱污染的。 封圣之路上如果没有怀疑就不能彰显这条路的珍贵,正是怀疑之中的信仰才是冠冕上的珠宝。

昨天终于补完了 年轻的教宗。整部剧10集用他精雕细刻的视听讲述了这种怀疑中的信仰。 我没看过Sorrentino之前的片子,很多人说他运镜比较装逼。 一个人日常上班heavy jewelry 也许是不合适的,但是同样的做法放在西斯廷大教堂面前,就刚刚好了。他那些“做作”的运动镜头恰如其分的刻画了一个等待(甚至怀疑) second justification 的男人。 这个男人和上帝之间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洗脱他的尘世间的孽(抽烟,傲慢,玩弄权术),而在于如何洗脱原罪。 原罪是什么,我觉得这里定义的就是一个人没有通过“爱”将“自我”牺牲的痛苦,这个痛苦在戏里表现为对于自己身世的执迷。 在另一部电影《教皇诞生》里面梵蒂冈国务卿对来给教皇看病的心理医生说“灵魂和潜意识是不能同时存在的”,电影里教皇看心理医生也许是幽默、也许是真的有了信仰危机,及至片子最后几乎把“罪”等同于了心理分析学上的“病”这样的玩笑,对我而言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罪的范围一定比病大:佛教有八苦,圣经有十诫,病尤可治,罪无可赦。如果人只有一生,那么得救全是运气(所以犹太教没有忏悔);如果真有天堂地狱和轮回,得救就是infinity里面的一个必然(所以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对于年轻的教宗里的教廷里的男人们而言呢?罪是为人的一门功课:在公开、没有隐私的教廷生活里,罪和罪的课题首次向我公开。红衣主教Voiello 一开始就向牧师坦白了自己对威伦道夫的雕像存有不洁的想法,在他心中无罪的人大概只有那个边缘智力的孩子,因为他不认识自己, 也无从告解。而他的罪大概就是他的精明强干和处心积虑。 他从教皇的敌人变成同事的转变,出现在教皇通过了他设置的女色的试炼。这个试炼展现的不是教皇抵御色诱的能力,而是展现了信仰的决心。教皇可以自己使信女怀孕,但是他选择了祷告。 Miracle是信仰的结果而不是信仰的诱因。 这是戏里他第一次在自我和信仰之间选择了后者。 他对信女的感情呢? 他说, 我选择上帝而非凡人,因为爱凡人使我痛苦。 是这样的痛苦指出了封圣的途径,也是他挣扎的主题,即,何处寄放孤儿满腔的爱。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开头几集里关起门来对枢机弟兄说,门很窄, 从此宽恕不轻易给。这样的痛苦的机会,他也给了红衣主教Gutierrez。 这个人和教皇的不同之处是,教皇本人是矛盾的(他自言善恶兼有)。 而Gutierrez只有善良和软弱。他不会怨恨,是被谑称的“圣人”。 在打击和霸凌(教皇的同性恋新政对他的打击、儿时遭受的sexual abuse他都毫无怨恨也从不袒露)的面前,他只有沉默和谦让。教皇把他送去了纽约,让他和天主教会内势力极大的娈童主教对垒。 以此为主题的第九集特别好, 以至于第十集几乎烂尾。 他在纽约的旅馆里终日饮酒,也是因为经受着一个巨大的试炼,即他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发出令他痛苦终身的质疑,即,“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他有没有公义,是值得我放弃自我去追随的?” 他给教廷寄去理应汇报纽约大主教兽行的信,每一封都是空白,他的善良令他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他的second calling没有来到之前,他因为对无数倍被损害的孩子的爱, 选择了使用伎俩结束了纽约大主教在纽约教区的统治。 这个行为也意味着他正视了自己的怀疑。 人不可能是无罪的,懦弱难道就不是罪吗?

本季结尾,教皇本人露脸讲了话,他讲了危地马拉圣女的故事。圣女说:是生是死,是善是恶,是得是失,是爱是瞎, it doesn’t matter. 毕竟罪是无处不在的。

 6 ) 披着反叛外衣,却用经典的宗教理念感动我

年轻的教宗看似叛逆,但是当他说出"想想所有你喜爱的东西,那就是主之所在",这句话令我瞬间泪奔。想起我曾经深陷抑郁近乎绝路,全身感受如同被摄魂怪吸走所有快乐,和感知快乐的能力。却在无意中迷上一个很幼稚的爱好,我像所有十几岁的小孩一样疯狂关注DZQ,而正是这个幼稚而全情的喜好让我的大脑无暇去感受抑郁(当然是强迫自己无暇关注),渐渐的从绝路中走出,重新获得快乐的本领,现在想想,那个幼稚的喜好一定是主赐给我的救命稻草(我依然很感谢DZQ,她是主的子民),我不是信徒,但我感受过主的恩泽。

除此以外,本片实在是太美丽了,构图,服装,对话时绝妙的留白,,欣赏本片时时不时在心中鼓掌叫好。

还有,很多年前,曾经有人问布拉德皮特“”你觉得最帅的人是谁“”,他说“裘德洛”。我现在终于理解,,,这种帅是一种精气神,亦庄亦谐中不变的高贵、优雅。

 短评

索伦蒂诺的平行时空,比前两部电影都要更游刃有余。一切矫揉造作和胡言乱语都给予这部年度最佳讽刺喜剧以生命。台词极大的信息量,不追究到细枝末节就没有趣味。

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不要打扰我喝樱桃零度可乐,你们这些异宗!”时而苍穹时而鸿毛,典雅又轻盈,大赞。裘德洛在里面非常好,比他脸蛋漂亮的时候还迷人。(P。S,不推荐宫斗爱好者观看)

7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好看。配乐的走位略诡异,喜欢。

8分钟前
  • leolo
  • 力荐

总有人教育你要看清现实,总有人唠唠叨叨想给你提意见。但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子弹射向你,若每颗子弹都能触及你,令你受伤,那你就会支离破碎。你要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走你的钢丝,只有你和风。子弹们够不着你,它们只能飞过吵吵嚷嚷,乌烟瘴气的人群上空。而那些生活在雾霾中的人们总有一天将会仰头看见你,那时,他们就会爱上你,他们就会相信你,超过相信任何人,相信任何子弹。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超级好看啊!索伦迪诺的片子都美死了!里面的裘花虽然已不是当年的盛世美颜,可是那种傲娇的气质还是苏翻天!!!

13分钟前
  • 碎石少女
  • 力荐

人又何尝不是被神抛弃的孩子,在寻找神的路上跌跌撞撞,凭一腔孤勇斩蛇开径,这才有了立地成圣的神迹。

16分钟前
  • 放学第一个跑
  • 力荐

教廷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视觉、符号与隐喻做到极致,但前七集我完全没有被说服,最后三集如天开日朗一切洞明,之前细细铺下的线没有一根被遗忘,回头看这场阵痛方才有意义。索伦蒂诺一贯主题依旧未变。看似黑社会其实心怀大爱的教皇以及周围一众丝毫不完美却不影响其可爱的人物,无疑是今年最出彩的群戏。我爱Voiello一辈子!

21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是时候跟进《年轻的哈里发》、《年轻的方丈》和《年轻的道长》等剧了

25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裘德洛要是当主教,我分分钟信教。

28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美式人格呓语和意式绚丽梦境。Lenny Belardo这姓名多像位摇滚明星,他也正如巨星热爱崇拜目光,无限迷人的自我膨胀,离经叛道下又是于已严苛的度量,Jude Law献上了他近年来最诱人的表演。宗教和政治里从来都是魔鬼,无非他是如此威严美丽,结尾源自“上帝”的注视补上最后两集文本素材的缺乏

33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每一帧都想截图,BGM神圣到令人想哭,不是很懂但好像又懂一点编剧想要表达 什么,让人充满幻想的空间。裘德洛真的把这个角色演的很立体,安妮霍尔的女主角来演sister mary实在太棒了,甚至意大利口音的大臣都很有感觉,最后一集的演讲让我这个不信教的人都觉得,太神圣了!

36分钟前
  • 爱学习的胖丁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政治剧,当中像荒诞剧,但是最后几集突然火力全开,完全靠奇迹来推动剧情,悲天悯人,简直有如出现了只有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才有的无人知晓的奇迹救世的那种精神内核的错觉。所以找艺术片导演来导电视剧这个想法还是很厉害的。

39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4.5 年轻气盛里飞扬跋扈才气逼人的索伦蒂诺这次有过之无不及,好想问他是否受到齐奥朗著作的启发,表面惊世骇俗,并非为哗众取宠或颠覆宗教传统,从非洲饮用水事件到性丑闻,年轻的教宗想整顿何为真正的信仰和平爱与救赎,剧集气质优雅,融合现代与古典的音乐品味,有评论说裘花是上帝派来的黑涩会哈哈

4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威尼斯首映了前两集,笑声不断,比教皇诞生更讽刺更颠覆。虚构了裘德洛饰演的史上第一位美国教皇,生性不羁,烟不离手,生活现代时髦,无视宗教权威,周围神职人员也奇葩遍布。片头梦境延续了《绝美之城》的梦幻邪魅,而后展开逗比情节剧风格,末尾又引入权谋斗争,有向教皇版纸牌屋发展的意思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带着美式摇滚+意式咏叹调的预期却意外收获一个梵蒂冈式后摇,和满篇 SAT 词汇。这个依旧漂亮的蓝眼睛终于在秃顶前当上了教宗,然而身边却没有个会开直升机的爱尔兰教皇内侍,想想俩人都还是原教旨主义呢。

52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4.5;电视剧的容量有足够空间让索伦蒂诺从容炫技,打光构图镜头游走节奏把控无不一流,品位高雅格调不凡,配乐超级棒!这是一个男孩和过去、和自己、和世界、和上帝达成和解的过程,闪回记忆不断插入现时情景;上帝视角收尾,天光沐浴,神谕降临,和风四起。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裘花回春了!从各方面而言

55分钟前
  • strangelove
  • 力荐

裘德洛演技大回归,师傅病危的时候对着所有的仆人哀伤的说I love you all;师傅死掉的那一刻哭得像个小孩;布道的时候看到亲身父母后也终于释怀了自己的被抛弃。抽烟打篮球的修女玛丽和长颗大黑痣的圣座国务卿居然相爱了,多么有趣的故事。画面精美,对话幽默,演技爆发,音乐配的太妙。

58分钟前
  • 格子
  • 力荐

一开始以为是宫斗剧,到后来发现是教宗碇真嗣的中二心灵成长史

1小时前
  • Chambor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