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

综艺大陆2021

主演:单霁翔,黄觉,马伯骞,阎鹤祥

导演:未知

 剧照

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7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8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9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8 01:27

详细剧情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化身“导览人”,召集明星嘉宾团,亲身探访12处中国世界遗产地(在申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等“身边人”相遇、同行、对谈、挖掘、呈现世遗的隐秘而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遗地定制一场守望行动,在互动体验中挖掘和呈现世界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

 长篇影评

 1 ) 万里走单骑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化身“导览人”,召集明星嘉宾团,亲身探访12处中国世界遗产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等“身边人”相遇、同行、对谈、挖掘、呈现世遗的隐秘而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遗地定制一场守望行动,在互动体验中挖掘和呈现世界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

 2 ) 乾隆爷多爱良渚玉器——不仅写诗还搞开发改造

老实说,上周日刚看完《万里走单骑》那天就想写点什么,但拖延症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单霁翔院长是很早之前就有关注,一个让故宫“活”起来的人,一个讲座中金句频出的宝藏大爷。当这档节目预告的初期,就抱有很高的期待值,有这样一位集幽默风趣与文化知识于一体的人做“主咖”,节目寓教于乐的基调似乎也不言而喻了。

看了第一期——良渚,主要想借老单和黄觉韩雪学磨玉的部分讲讲良渚玉器,因为它不仅是当时权贵的象征,同样也极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华5000年的璀璨文明。

像乾隆皇帝就曾经写过关于良渚文化玉器题材大的诗篇。如《汉玉瓶》:“……瑰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棐几陪清供,兴怀静赏馀。不过乾隆当时对古物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依旧引用前人的说法为“汉玉”。他笔下的 “玉瓶”,其实就是玉琮的改制品。乾隆命人将玉琮稍加改造,加了底,可做花瓶或笔筒;再加了盖,可以做容器;盖子上再打了孔,甚至可做熏炉。除了玉琮之外,良渚玉璧、玉璜、玉钺等,都被乾隆开发成了良渚玉器系列文创。

玉文明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从玉器产生之初至良渚时期,玉器已从最初的“石之美者”概念,转化成为一种社会化、礼仪化和宗教化的产品,并围绕神权和王权产生了一套玉礼器系统。按照玉器的功能,良渚玉器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玉礼器中的重器,包括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璜和带钩等,它们通过器形、纹饰、组合和数量来表现身份等级和性别差异;第二类是一般礼仪性玉器,如织具、纺轮等;第三类是一般装饰性玉器,如管、珠、镯等。

这里要主要说说良渚加工玉器的工具,我们看到节目里,老单他们在制作时期他们用了“他山之石”和类似弓的绳器去加工摩擦,其实这是有一定的历史还原度的。

古人最初就是利用比软玉坚硬的其他矿石来加工玉器的,正是所谓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还没有发明以前,人们用竹子、麻线等材料,加上水和石英砂切割,用燧石雕刻、用石英砂岩打磨。这种加工方式有别于以往对石器以打制方式为主的加工,可以说是人类制造史上的一次进步。现代玉器加工时,人们以硬度更大的金刚砂代替解玉砂,镶嵌在切割工具的刃上,同时辅以动力设备,原理与良渚时期是一样的。

当然,除了知识上的介绍,《万里走单骑》这个节目也带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世界遗产维度的思考。

正如老单最后所说,2019年中国仅用13分钟就让良渚成功加入了世界遗产行列,但是这个瞬间确是意义非凡的,它实证了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使中国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成为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最后给《万里》一个比较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守望行动的这个环节,让整体节目的利益上升了很多。

那么,中国的55处世界遗产地,期待走进下一场!

 3 ) 土楼不土,是方圆天地的人间奇迹!

《万里走单骑》追到了第三集,正好赶上了春节时期,这次难得跟家人在电视前一起看(话说上次看电视可能也要追溯到上一次春节了)。

这期的主题是福建土楼,提到土楼,你第一个会想到什么?是大鱼海棠椿的家,也是迪士尼版《花木兰》中木兰的家乡~说到土楼,最近它的文化输出绝对相当国际化,对“家”的定义也十分的深入人心。

来,我们先跟申遗专家学者们掌握一下土楼的核心知识点。 首先它是真的“碉堡”,土楼的规模宏大,外观封闭,有着极强的防卫性功能,外立面是直上直下的设计,为的就是防御功能,在早期野兽出没,土匪横生的年代,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一切外垣攀爬的可能,极大程度增加了楼内居民的安全性。同时楼的高处还有探出的“阳台”,可作为火(水)攻的窗口。简而言之,土楼就像古代城楼一样易守难攻。 其次它的建造工艺了,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与当地的风景融合在一体,并不突兀,在材料选择上也是就地取材,结构上,夯土与木架的结合又非常宜居,冬暖夏凉,在布局上,垂直的设计,让一个大家族生活在一起,既有小家的私密性,又有大家祖和谐互助。 最后就是土楼的生命力~直到现在还可以建造这样的建筑,当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还得以保留,就像这期节目里面马伯骞说的,感觉土楼跟之前去过的地方都不一样,吃的是当地人的极有特色的家常便饭,迎来送往的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这种探访方式更像是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在一起,很熟悉的感觉。 同样让我们受到触动的其实也是土楼里的人,烟火气满满的他们让土楼更添了一份桃源般的氛围感。

已经看了三期节目,整体来说每期的风格都挺不一样的,也是因为每一个世遗地都有自己的风格,良渚呢,有着5000年历史的厚重感,鼓浪屿呢又一直是时尚的弄潮儿,一切都是那么引领风尚,这次的土楼我觉得特别接地气,真真正正地和土楼、和客家人生活在了一起。

 4 ) 第一次剧评给了世界遗产,棒极了??

3分给选题,世界遗产终于开始被广泛认知和重视起来了,记得在日本的时候被同学问到你们国家有多少世界遗产,我一个大问号❓给过去,what?什么是世界遗产?用姜文的话大家都知道应该再加两个感叹语句,非遗我倒是知道些。他们像看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的眼神,教会了我原来有个东西叫世界遗产,原来这个东西我们国内并没有那么广泛的认知和重视,原来这玩意还有这么多好处,原来棒子那边盯着我们抢注。国内大部分的世界遗产纪录片都看过,并没有一个像万里走单骑这样的专题式的合集式的表达,这一点给选题三个星。1分给节目组,说实话整体呈现还是感觉很碎,娱乐和知识结合到还是很不错,可惜选错了嘉宾,为什么是黄觉马伯骞这样的?不应该是几个高手深入浅出的切磋吗?怎么感觉他俩就像打酱油一样的,中途马伯骞莫名的还消失了。不过能自创题材不像其他节目一样到处去外国买版权这一点还是值得鼓励点赞。另外1分给单霁翔,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退休后还能愿意放下自己副部级以及专家的身份来参与一档这样的节目也实属不易了,老人家值得学习也值得敬佩。非常期待接下来几集的内容,不知道会不会让我失望。

 5 ) 喜欢,这样的节目真的可以再多一些

第一集看完,觉得还不错。 单院长还是那么有意思,良渚文化是真的值得我们骄傲。 应该是个人口味的原因,所以从“综艺口感”来说,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细水长流,主打情怀、文化的节目。 《万里走单骑》是最近我看过最“老实”的节目——也算是在“哥哥””姐姐”包围中的清流了.——那边是高楼宴宾;这边是布鞋古迹,堪称近期综艺界的“奇景”了。 第一期,是单院长带领【布鞋男团】去探寻良渚遗址。说句稍微不恭敬的话,关于良渚,看节目之前,我是真不知道(狗头保命),听完单院长讲良渚是我国5000年文明的重要佐证,跟着单院长从祭台、城郭、水利工程、千年前良渚生活一个个了解下来,才对良渚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因为单院“行走的百科全书”加持,即便是面对断井颓垣的古迹,在他讲起来,还是觉得很有画面感。 这一期节目,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单院长一行人路过长堤的时候,看见当地居民在路边做绿化,其实就是很细碎的生活场景,可是在听完单院长讲述5000年前良渚人民生活片段再看到现在的良渚人依然在这片土地耕耘,其实还真有点“沧海桑田”的感觉,这也是我觉得节目比较细心的地方,将遗产文化与当下生活的结合,其实更容易让人对于这片土地蕴含的历史有着深刻的体会。 另外一个,就是【布鞋男团】和良渚遗址的科研工作者的对谈,讲解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申遗过程遇到的挑战与不易,尤其是良渚文化的发现人施昕更先生提交的良渚文化研究材料。施昕更先生的这本汇报完稿于77事变的前夕,很快杭州沦陷,所以先生也才会在卷首语写道:…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强大坚强的文化,才使每一个人拥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这句话是说弃笔从戎的施昕更先生,也说良渚几代考古人,也是一双布鞋走万里的单院长。真的能感受到考古工作的不易,不仅仅是坚持与热爱,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当然,作为团长,单院长除了人文的层面的精彩介绍,作为“屡屡得逞”的“5G冲浪男孩”单院长,一本正经为第一期节目贡献了很多好笑片段,比如非常自来熟和绿化大姐当“姐妹”,在集体合照的环节,以遮肉为由让大家站在他的前面…已经在期待下一期单院带来的“高光时刻”。 看之后的预告,【布鞋男团】还会去福建土楼、厦门的鼓浪屿以及我最喜欢的西湖,期待【布鞋男团】带来更多的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也真诚的的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节目,为大家讲述那些璀璨遗产背后的故事!期待后续!!!

 6 ) “文化+综艺”让《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走得更深入

当下的电视荧屏,文化类综艺收视与影响依然“坚挺”,各大平台不断推陈出新,让文化类综艺进入从纵向横向加速创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面貌新态势。凭借主流、品质、原创等特点,节目越来越“走心”和“传神”的同时,“文化+综艺”模式的多维创新运用萌生更多节目样态,受众也正向“年轻态”圈层突围。

今晚(1月31日),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以下简称《万里走单骑》)在浙江卫视开播,并同步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弹幕网播出。作为一档全新的文化综艺节目,《万里走单骑》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作为发起人,与黄觉、马伯骞、阎鹤祥担任常驻嘉宾,组成“布鞋男团”,每期邀请飞行嘉宾,共同前往国内10多处世界遗产地(以下简称遗产地),通过行走体验,与遗产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揭秘中国世界遗产地背后的故事。

随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史前时代的太湖流域,有一座临水而居的城市——良渚古城,五千年前的良渚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万里走单骑》首期节目, “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韩雪一起来到了遗产地良渚古城遗址,为观众揭开沉淀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瑶山祭坛、气势恢宏的王城、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玉器作坊等,无一不让我们为之惊叹。

从节目形态上来看,《万里走单骑》以文化+揭秘+互动+纪实等手法,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观众在行走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做到了“文化”与“综艺”的叠加和平衡,节目摒弃固定演播厅,将镜头聚焦多姿多彩的遗产地,也没有刻意的规则,每期节目中,“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深入世界遗产地一线,探究遗产地的过去、现在、未来,《万里走单骑》节奏放慢,注重“文化体验”,打开了“文化+综艺”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的触动。

走近世界遗产地

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

“我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广的单霁翔在《万里走单骑》的开篇说出了他的心愿,他是申遗亲历者,对遗产地怀有深厚的情感,对传统文化如数家珍,被誉为行走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

世界遗产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艺术表达及风俗习惯等,其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宏大壮阔的世界遗产背景下,《万里走单骑》站在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遗产文化,真正深入遗产地,追根溯源,挖掘人与自然、人与山水土地之间的天然关联,探索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将不为人知的历史人文故事娓娓道来。

“要想揭开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第一步就要从瑶山祭坛开始。” 首期节目中,在良渚第一站——瑶山遗址,单霁翔就向黄觉、马伯骞、韩雪介绍了瑶山遗址的渊源,原来瑶山遗址是五千年最早的祭祀遗址,是良渚人祭拜天地的祭坛,这里有祭祀神灵、祖先的功能。在接下来的探访中,从良渚城的宏伟规划到良渚古城遗址的探究,脚踏实地的“布鞋男团”带领观众亲近世界遗产地,用脚步丈量博大精深的世界遗产文化。

同时,在每一个世遗项目的背后,是执着于传承祖先智慧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同样是节目最重要的主角,《万里走单骑》也将镜头聚焦到他们身上,通过与传承人现场讲述、展示、互动,呈现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进展,并以传承人的故事引起情感共鸣。

比如良渚遗址背后是四代考古人,八十三年的接续努力,从第一代的良渚考古人施昕更先生到第四代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考古人,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令人动容。正如韩雪所说:“他们对考古的热爱,对自己国家文明的热爱背后是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与国家文明传承的一种重担。”

《万里走单骑》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门类和价值,认识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智慧、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创造力,这既是《万里走单骑》的厚重感,也正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节目围绕世界遗产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国文化,彰显中国气派。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良渚遗址是一个纽带,一个可以为我们连接起过去和现在,历史与未来的文明引线,让我们意识到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良渚古城遗址,在《万里走单骑》接下来的节目中,“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还将探访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土楼,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预备名单),武当山古建筑群,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预备名单),青城山——都江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苏州古典园林,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土司遗址。并为每一处遗产地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守望行动”,与更多年轻人一起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走心创制

以“文化+综艺”形态可看可思

当各类娱乐向节目在荧屏上炙手可热时,文化类综艺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反而以独特的气质、原创的风格因差异化脱颖而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类综艺在创作上也更具挑战性。如何维持、提升文化类综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需要创作者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切入点。 《万里走单骑》以 “文化+综艺”的手法,两种风格的优势互补,使节目呈现出1+1>2的效果。

节目围绕每一处世界遗产展开,详细讲述遗产背后的故事,以综艺真人秀的手法,近距离、多角度、沉浸感呈现遗产地的精彩纷呈。此外,节目还利用无人机拍摄、3D动画情景重现等新技术手段,让世界遗产地风貌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更直观的了解世界遗产,可见创作团队的良苦用心。

作为一档创新节目,《万里走单骑》通过“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亲身参与体验,使得整期节目更加真实、有趣味性。节目中,他们带领观众不断加深遗产文化的了解,也揭秘每一处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传承的原因,牵引着观众的好奇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里走单骑》以厚重的文化为内核,以“走”为“轻出口”,以纯户外体验类纪实的创作方式对节目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了全新升级,将文化与综艺这两种形式进行灵活嫁接。同时,节目兼具传播知识功能和寓教于乐功能,有效地推动了世界遗产的社会化传播,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文化类综艺以其抓人深度、广度和美感冲出荧屏的同时需要兼顾娱乐属性,也应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和呈现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追求简单的表象。《万里走单骑》独创的“万里走单骑”形态,一路上呈现出的原汁原味的遗产地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勾起回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才更本真。

年轻视角

让世界遗产走向更远的未来

文化类综艺可以召唤公众文化记忆,增强集体记忆,最终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为了让年轻观众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智慧、精神、价值,《万里走单骑》邀请“90后”马伯骞等作为年轻群体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推广人,亲身体验探寻遗产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通过互动式的体验展现遗产地的魅力与价值。此外,节目同步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弹幕网播出,也进一步拉近世界遗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首期节目中,在探秘良渚古城遗址的途中,马伯骞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单霁翔的赞赏。比如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如何规划庞大的水利系统?良渚水利体系又是如何被发现?良渚的城墙为什么那么低……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水利系统考古发掘项目领队王宁远的讲解下,这些疑惑也逐一开解。

值得一提的是,《万里走单骑》首期节目最后的“守望行动”环节,“布鞋男团”与当地的学生和年轻人汇聚在良渚古城,单霁翔满怀激情分享了良渚申遗的感想,再次点燃了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守望,这份心愿就像单霁翔在节目里所说:“我们要将良渚遗址保护得更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档有思想有内涵的节目要以文化为根,依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具有本民族元素的文化特色,并融入时代的元素,做出鲜活的文化节目,不仅可以扩大文化的认同度,还可以提升节目品位,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收获。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基于此,《万里走单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整体观照,既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同时也展现了主流媒体及主创团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从审美经验来看,孕育于中华大地,这些世界遗产受5000年历史滋养,沉淀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文化类综艺只有表达本土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唤起民族文化记忆,强化群体文化认同。

 短评

我最喜欢这种游学类的节目了,既能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

9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希望这种宣传中国大好河山和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或者综艺越来越多。

13分钟前
  • Vic.Svetlana
  • 力荐

因为马儿~

16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还行

单老师好可爱哈哈。嘉宾请的挺好,全程清爽又富有深意,推荐一下。

21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推荐

一个历史、人文、自然、审美、情怀完美融合的综艺节目

24分钟前
  • 随游人
  • 力荐

去厦门旅游的同天,节目组就在鼓浪屿拍摄~原本旅游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正好来补课,非常好的节目~老一辈带着年轻的一辈,中华文化要好好的传承下去啊!另外Sunnee真的很机灵哈

28分钟前
  • 一首小夜曲
  • 力荐

抓壮丁

3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综艺,能以简单轻松的形式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33分钟前
  • 丘比特豆
  • 力荐

好看呀

34分钟前
  • 大天使加佰列
  • 力荐

1.单院长:别看我年纪大,测了我的心理年龄是28,再过三年就25了。好像没有什么问题XD。2.良渚游客区路人纷纷围过来合影,有人问鲁班(御猫)好吗,院长:好得很。3.去年良渚玩了3天可能玩了个寂寞,还是想念那里的蓝天。4.厦门到鼓浪屿没有修桥修隧道,为了保持当地的原汁原味的氛围。“戴斗笠穿西装”的小别墅在夕阳的滤镜下好看。

35分钟前
  • 笛咖尔
  • 还行

全靠单老撑着,但讲课式的模式还是太单一。嘉宾参与度不够,人对文化明明不感兴趣,为了钱却不得不来,鸡同鸭讲,两者对话让人看得尴尬且难受。碰撞不出火花,内容撑不住预定的立意。

37分钟前
  • Μουσαι
  • 还行

这么好的节目怎么不往下做了??

42分钟前
  • 梓蘅
  • 力荐

TBS的世界遗产系列到现在都是行业标杆 国产节目全靠单老的知识储备输出 策划上整体还是偏向综艺 摄制手法显然距离前作还有一定差距 至于后期错漏百出的字幕制作就太不专业了

45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奔着单霁翔来的,老头太好玩了,被黄觉劝退,这个文艺男青年可真是,装,矫情,自恋,一览无余。

46分钟前
  • 如果云知道
  • 推荐

为了去成都,看个第六集的都江堰

50分钟前
  • 偷不着小姐
  • 还行

总体不错,但嘉宾的用处不大,节目中单院没有利用好

53分钟前
  • 步旅不停
  • 推荐

最喜欢苏州园林那一期,做的很好。沉浸式成人研学,哈哈,再接再厉,期待第二季。

56分钟前
  • 小王子
  • 推荐

挺无聊的,找了三艺人,没有综艺感只觉特别尬,就科普而言也很浅薄,一集弃。

1小时前
  • 听影客
  • 还行

立意很好 但不好看

1小时前
  • 琉点点啊琉点点
  • 推荐

单从制作角度来评价这个节目,明星的定位很模糊,最后的总结也显得很没有必要;节目的环节比较套路化,整体的观感很浅,仿佛走马观花的参观,哪怕“导游”是单院长;从成片看感觉还不如让单院长自己做个20min左右的讲解再辅以当地的专家团队,反正都是动画和航拍堆起来的画面。能理解节目的立意,但这种形式的真人秀其实只能是及格线。

1小时前
  • 戒糖出警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