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记录片英国2022

主演:沃纳·赫尔佐格,卡提亚·克拉夫特,莫里斯·克拉夫特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2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3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4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5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6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3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4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5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6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7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8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19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7 17:31

详细剧情

  讲述了法国著名“火山夫妇”卡蒂亚和莫里斯的故事。卡蒂亚和莫里斯是火山学家,两人自幼爱上了火山,相同的志向与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的一生致力于活火山研究,足迹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火山。1991年,两人登上了日本的云仙岳火山,葬身于突然爆发的火山之中。卡蒂亚和莫里斯留下了大量的录像档案,在抢救下来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在做记录,播报着火山的喷发。

 长篇影评

 1 ) 观《心火》

本片主角并不是克拉夫特夫妇,而是火山,或者说是克拉夫特夫妇记录火山的影像。无论是克拉夫特夫妇,还是灰熊人或者《陆上行舟》中的狂人,他们在心灵和人格上都有共通之处。但是与后两者不同,本片并没有着眼夫妇二人作为人的复杂性(抑或是单纯性?),因此在我看来是不够深刻的。

另外,关于配乐,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些问题。音乐本身无可指摘,但赫尔佐格用自己挑选的音乐去覆盖影像原有的声音,作为一种创作,真的具备合理性吗?影像本身的环境音作为影像的一部分,同影像一起,组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流。把环境音抽离,本身是打破其完整时间流的相当危险的做法。完全无声的流动的岩浆的画面所带来的巨大的空虚和割裂的背面,是赫尔佐格无节制的悲悯的配乐。同《灰熊人》中真挚的作者性不同,赫尔佐格显然是假借克拉夫特夫妇的影像来拼凑自己想象中的地狱图景。

如果刨去克拉夫特夫妇的部分,仅仅留下火山、音乐和独白,这部电影也不会脱离赫尔佐格的创作意图。如此一来,作为纪录片创作者,赫尔佐格在创作上的ego是否已经超越了取材对象本身呢?那么,抛弃了对取材对象的自在的、天然的“人”的特质的挖掘和刻画之后,赫尔佐格一意孤行描绘出来的地狱图景又怎么样呢?终究只能是重复、乏味、顾影自怜。

 2 ) 赫尔佐格的心中之火

火山学家夫妇北上日本云仙岳,进行他们生命中最后一次考察,随后双双被火山喷发所杀。赫尔佐格克制且悲悯地将他们所拍摄的影像作为材料,制成一部关于这对夫妇而非火山的纪录片:主角步入必死命运的悲剧形象与他们所留下的影像资料(包括大量壮丽奇瑰的火山镜头)被连结在一起,通过纪录片叙事的方式直抵观众内心的情感。《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获得了赫尔佐格作品近十年来的最高评价。

就像《火球:来自黑暗世界的访客》是《在世界尽头相遇》中一小段叙述的延伸、《重见天日》是对《小小迪特想要飞》的重演一样,《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与《进入地狱》保持了松散的关联性,后者实际上用五分钟“提前”浓缩了前者的故事,并使用了相同的档案素材。这一关联性被作者用于叙述,赫尔佐格的画外音提到了《进入地狱》,借此表示他并不想再制作一部关于火山的纪录片。这一部的主角是人,而且是典型的赫尔佐格式的主角:偏执的、“畸形”的、疯狂的、具有创造性的人类。赫尔佐格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的怪人、边缘人形象:肢体受损、心灵扭曲、专家泰斗、极限挑战者、理想主义者、杀人犯、精神病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赫尔佐格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变体,这对火山夫妇也不例外。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是对捕捉火山影像(而不是研究火山本身)抱有执着的夫妇,这对夫妇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的爱情凝系在他们对火山影像的痴恋之上。《心火》中克拉夫特夫妇的形象首先是偏执且专一的电影制作者,其次是相濡以沫的爱侣,最后才是备受尊敬的火山学家,这与同年同题材的另一部纪录片《火山挚恋》中的塑造几乎完全相悖,克拉夫特夫妇在赫尔佐格的电影中更加立体,他们的形象显现出令人信服的真实性,赫尔佐格独特的视角与人性意识由此得到体现。

进入影片,赫尔佐格用他标志性的德式英语旁白开宗明义:和《灰熊人》一样,这是一部大量使用已故主角亲自拍摄素材的纪录片,两部纪录片的主角也有着相似的特质,都是赫尔佐格着迷的那类被自身激情所吞噬的、死于践行自己信奉的生活方式中的人类。随后赫尔佐格饱受争议的主观倾向就迅速渗透进来:与《灰熊人》中直接推翻主角言论的批判态度不同,这次赫尔佐格表示他对克拉夫特夫妇抱有纯粹的敬佩,因此决定帮助意外殒命的他们制作出一部使用他们拍摄的镜头、贯穿他们火山生涯的纪录片,用他们的遗产赞颂他们的奇迹,这也是电影副标题“献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的由来。

但这依然是一部赫尔佐格的电影,尽管纪录片的镜头全部由克拉夫特夫妇拍摄的档案素材组成(《灰熊人》中尚有实地拍摄与事后访谈),但这些影像被赫尔佐格用作传递意义的工具。这位积极的干预者掌控素材的方式是他擅长的剪辑、配乐、调色、画外音等电影手法,通过艺术化的再创作,他将火山夫妇的镜头挪为己用,按照想象的方式排列组合,讲述一个赫尔佐格式的故事。

《心火》存在着对于风景的大量描绘,壮丽的火山奇观量大管饱,但赫尔佐格在剪辑时也不断塞入诸如奔逃的小动物、火山岩夹缝里植物等偶然的亮色。这是赫尔佐格对于风景的主观性探索:风景的地理位置完全不重要,视点存在于内部,外在风景的展示旨在表现人的内在心境,用自然风景映衬主观情感,捕捉一种奇异而隐秘的美,这才是影像的深层真实。《灰熊人》中一道横亘的巨大割裂冰川既象征着人与熊之间的界限,也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社会的背道而驰。而《心火》的第一个镜头是喷发的火山,猩红的岩浆瀑布壮观下坠,周围是延宕的黑色火山石,但赫尔佐格想要呈现的真正景观却是镜头里那个穿着滑稽防护服的不起眼的人类——那个渺小人类的心中之火。赫尔佐格再次展现出他在配乐运用的惊人天赋,将歌剧式的咏唱与恢弘的管弦乐刻在火山夫妇留下的胶片之上。

尽管奇观罕见,但赫尔佐格并不希望观众沉溺于影像,相反他期待观众思考,为此不惜戳破“电影的魔法”,他插入克拉夫特夫妇的幕后镜头:告诉观众这里是摆拍,那儿拍了好几条,这是障眼法,镜头外还有游客等等等等,不断重塑观众的预期,甚至用画外音直接对观众抛出问题,如此这般达成间离效果,使得观众的沉浸感体验被破坏。赫尔佐格相信这样能够让观众突破表象,在审美层面触及细微之处,去发现“狂喜”。

隐喻在赫尔佐格的纪录片里从不缺席。电影的收尾镜头在赫尔佐格加工(用切割时间与空间的方式)后成为了一个完美的视觉与叙事结合的宿命论隐喻:被火山摧毁的悬崖公路对应万劫不复的深渊,镜头的位置表示莫里斯·克拉夫特正在沿着深渊边缘行走,他拍摄的距离太近了,以至于卡提亚必须伸手紧紧抓住他防止坠落。

“正是因为这种团结一致,他们才能深入地狱,从魔鬼的利爪中夺取一帧影像。这是我想制作这部电影献给他们的原因。”赫尔佐格最后总结。

 3 ) 灰火山可能是离地心最近的地方

他们于1991年葬身于日本南部的九州岛。就在云仙火山的中间,当时为了拍得更清楚,他俩站得离火山很近,谁知火山提前爆发碎屑流,包括他们在内的43人不幸遇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俩的身体依然紧靠在一起。“我和莫里斯做什么事都一起。我们的工作不能没有彼此。我喜欢他走在我前面,因为他的体重是我的两倍。我知道无论他走到哪里,我也可以去。”卡提亚说道。

尽管拥有共同的志向,这对夫妻依然存在巨大差异:一个关注细节与联系,一个关注单一的壮阔;一个喜欢静物摄影,一个喜欢24帧摄像。如导演萨拉·多萨所言,这是“关于爱的电影,爱也会像火山一样令人困惑和充满未知”。

 4 ) “安魂曲”的要素

1.动机-死亡

本作如标题所言,确实是一首影像形式的安魂曲,但不仅是因为无法忽视的背景音乐和纪念夫妇二人殒命的出发点,而是因为全片的动机便是死亡。

人和自然的消亡彼此缠绕。

二人葬身是死,火山喷发本身也是一场浩瀚的死亡。地震也许会留下狭小的生存空间,但岩浆所到之处没有空隙,毁灭的气息无孔不入。乘着碎屑流,地狱的使者所向披靡。研究火山,着迷于其如何逃脱科学预测,如何吞噬一切,便是着迷于一种无法预测的死亡。这种着迷如此强烈,以至于在生命的尽头,消殒于痴迷之物的消殒。

卡蒂亚摄莫里斯摄火山喷发。

2.音符-影像

作为表现夫妇二人的纪录片,赫尔佐格反而将更多时间和高涨的歌声留给了瑰丽的火山图景。

猩红的岩浆流淌在大地上,这是地狱的景象,还是狂喜的天堂?我只知道自然界雄伟的笔触已然是抚慰亡灵的挽歌。

3.乐理与灵感-科学与人文

地质、火山、观测...看起来是完全属于科学领域的词汇。在影片首尾,赫尔佐格通过残留录像中的细节对殒命场景进行侦探般的推演,如同计算灾害的伤亡率一样精确,理性得近乎不带情感。在某种层面上,二人的死只是一次预演失败的实验结果。

与此同时,死亡冰冷,却又被赋予生的热度。夫妇二人镜头记录下哭喊的儿童,排队领救济粮的村民,泥潭里无法平静闭上眼眸的牛。他们愤怒于本该有时间逃离火山的村民却未曾收到警告。

研究死亡,然后致力于避免死亡。科学与人文从来密不可分。

4.指挥家-导演

在素材几乎全由卡蒂亚和莫里斯提供的情况下,赫尔佐格的在场令人惊喜。他因为精力不足,无法亲自同行,于是在整理编排素材时融入了自己的意志与一句恳切的遗憾:

不同于BBC等纪录片团队的幕后制作,赫尔佐格作为作者导演的视角足够私人,甚至语调俏皮。大量南美/西部音乐和素材的运用更是显现了他理想的生活方式,试图用意志征服现实,陆上行舟。

不止是作为科考的旁观者,他与同为影像记录者的夫妇二人更有惺惺相惜。

要如何纪念二人呢?以他们的思路制作一部片子已是不可能,那便以我之眼剪一部电影,谱一首安魂曲罢。

 5 ) “火山夫妇”的“内心之火”

莫里斯和卡蒂亚是法国著名的“火山夫妇”,他俩为了火山而活,又在同一天死于火山的怀抱。最近看了两部纪录片,都以他们为题材,这就是《火山挚恋》和《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他俩生于上世纪40年代,莫里斯7岁时看到了意大利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从此热衷考古;少女卡蒂亚也参观过埃特纳火山,被其壮美所震撼。二人进入同一所大学,相识后火山成了他俩最热衷的话题。他们参加了反对越战的游行,对人类的失望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大自然的深处,开始了一辈子对火山的考察和研究。他们不生孩子,却留下了无数珍贵资料,两部纪录片里的大量照片和录像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可以说,要不是他们,人们根本看不到那些壮阔奇幻美丽的场景。 他们研究火山,我觉得,他们的胸膛里燃烧着炽烈的“心火”。首先当然是“挚恋之火”。真的是“天生一对”呀,长年累月两人相伴,总是浪漫惬意,毫无厌倦,我们看到了他们身穿防护服,在1200度c的熔岩与岩浆前,手舞足蹈,互相取笑。每次涉险,莫里斯都会走在前面,为娇小的妻子留下清晰的脚印。莫里斯说,如果能够吃石头维生,他一定会永远和妻子住在山上。爱情给了他们力量,化解了无数危险;“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他们是幸运的。 其次是“事业之火”。探险本身便是把生命拴在了裤腰上,悲剧的结局其实都在预料之中。火山分两类,红火山很灿烂、美丽,爆发有迹可寻;灰火山极阴险,看似平静,但突然爆发则狂暴肆虐,被称为“杀人火山”。他们研究的重点便是灰火山,而且尽可能接近火山口,收集资料,记录那些无与伦比的场景。莫里斯说:“我知道某天火山会害死我,但是一点也不在意”。25年,他们探索了150座火山。1991年6月3日,去了日本云仙普贤岳火山观察,同行的还有当地的记者等。灰火山静静地卧着,平静得让人们觉得无聊。然而火山碎屑突然涌出了火山口,没有绚烂的颜色和炙热的温度,就见一团团灰云遮蔽了天空,越来越快地旋风一样地往低处冲去。莫里斯夫妻身在安全区,也顷刻被湮没。那次灾难,一共有41位科学家和救援人员遇难,后来这里建立了纪念馆。 给我印象最深的“心火”,是他们人文精神的觉醒与发扬。1985年哥伦比亚的德鲁兹火山爆发,2.5万人丧生。碎屑流从火山口到居住地要一个多小时,人们是来得及转移的,但是当地政府觉得疏散成本过高,就忽略了火山学家的警告。这对“火山夫妻”触动极大,从此他们利用电视等手段来普及火山灾害教育,呼吁人们尤其是政府的重视。 从地表痕迹推测,他们临终前站在一起,很可能在火山爆发中告别:向彼此,向火山,向自然,向人类。莫里斯曾说“当我们远离了人类,从而重新爱上了人类。” 学者从来就是人们的希望,因为他们代表了科学,代表了真理;这些年跟疫情周旋,有不少坚持科学、坚持真理的学者、医生,哪怕一时被群众曲解,甚至遭受“网暴”,也不改初衷;然而也看到了一些学者像墙头草,“翻嘴”比翻书还快;更有个别人成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让我们失望甚至愤怒。忽然想到,那些正直的学者的胸膛里一定燃烧着跟“火山夫妇”相同的“心火”;至于那些另外的,一定是冷若冰霜,连最起码的人文精神都缺乏,还指望他们啥呢。

最后的身影

 6 ) 《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烈火永生

卡蒂亚和莫里斯夫妇,法国人,著名的火山学家,他们大半生都投入到与火山的追逐游戏中,疯狂而浪漫,直到1991年,在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事故中双双殒命,传奇终结。

2022年,两部以他们为主角的纪录片先后登场,先是国家地理频道出品的《火山挚恋》(Fire of Love),然后是名导赫尔佐格制作的《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两部纪录片的绝大部分镜头都来自卡蒂亚和莫里斯夫妇的素材,讲述结构也大致相同,都以意外丧生的结局做开端,事故发生的过程做结尾,中间穿插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但两部纪录片的气质大相径庭,更喜欢哪一部也许取决于更相信“爱”的力量,还是更喜欢“人”的伟大。

在《火山挚恋》里,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志趣相投的火山伉俪,埃特纳火山和斯特龙博利火山是他们的“初恋”,因为共同的热爱而相识相知相守,从此形影不离,与狰狞的火焰、狂暴的砂石为伴,卡蒂亚更喜欢静态的照片,莫里斯更喜欢动态的影像,他们把彼此的影像刻在沸腾的大地、喷涌的岩浆、滚动的泥流中。为了维持与火山的亲密接触,卡蒂亚写书写文章,莫里斯到处演讲接受采访,他们把全部时间和热情都投放在共同的事业。热烈的火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坚固了他们的爱情。山石间的调皮互动,穿着防护服与烈焰共舞,偶有闲暇策马奔腾在山谷,甚至在强硫酸湖上泛舟,让他们对彼此的关心关爱溢于言表,始终炽热。遇难前的影像也表明,他们的最后时刻依然互相陪伴,为这段“火山挚恋”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电影用一段话为他们的人生做了概括:“在人类存在的两百万年中,两个渺小的人类,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出生,他们热爱同一件事情,那份爱让我们离地球靠得更近。”

如果说《火山挚恋》是一曲浪漫主义的生命颂歌,赫尔佐格的《内心之火》就是一首现实主义的人生悲歌。

《火山挚恋》的配乐激奋昂扬,节节向上,死亡不是失去,是“传奇”的圆满和成全。《内心之火》一开始就很肃穆,赫尔佐格的旁白平静地讲述了他们的前半生,也用更全面更多细节展示了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前的场景,包括人们对卡蒂亚和莫里斯夫妇的质疑。电影依然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了卡蒂亚和莫里斯追踪火山的人生。早期的他们青涩单纯,与很多从事其他工作的年轻人一样,悠然,快乐。很快,他们找到了经营自己事业的方式,成立制作公司,时刻留下影像,打造自己的“人设”。他们开始摸索拍摄技巧,设计镜头,制造情节,吸引更多人关注,比如重复拍摄“被烫伤”的镜头。他们逐渐不再做观测,他们拍摄别人观测,镜头也骤然变得宏大起来,火山的形象愈加神秘、壮丽、震撼,他们由“研究者”变成“电影人”,“他们不再是火山学家,他们是带领我们观众进入奇异瑰丽的王国中的艺术家。”

《内心之火》后半部分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火山和火山爆发灾难后的民众,火山的美丽和残忍是一体两面。

1985年,哥伦比亚的内华达德鲁兹火山爆发,融化的冰川混合砂石形成巨大的泥石流,淹没附近的村庄,造成两万五千人丧生。这次灾难对身为火山学家的卡蒂亚和莫里斯造成巨大冲击。他们认为依据学界之前的预判和警告,政府本可以做地更多,这些人本可以不死。他们被人间地狱震撼,想要制作更多火山灾害的作品,警示政府,防患于未然。

这段经历在两部电影中都是重点段落,之前的火山夫妇追踪火山更多出于个人的兴趣、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是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本能,之后的他们已经超越了个体,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灾难的叹息,对生命的爱惜,更加悲天悯人,更有“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让更多人更真切地体会到大自然的不可抵挡和无坚不摧。

本质上火山研究依然是个小众项目,停留在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经验之外,卡蒂亚和莫里斯也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留在两部纪录片里的形象整体比较单薄。

他们是两个普通人。

他们勇敢,智慧,敢于冒险,勇于挑战,拥有志趣相投的真挚爱情,历经天崩地坼的沧桑磨炼,他们看到了体验了绝大部分人类都无从沾染的人间幻境,并把一切变成知识和经验回馈世界。他们的经历让他们披上了神圣的光环,无法再普通。在《火山挚恋》里他们是一对拥有完美爱情的科学家,在《内心之火》里他们是融合科学和电影的艺术家。

天地玄黄,人永远是微不足道的。“火”造就了人的传奇。

 短评

似乎比《火山挚恋》多一分流畅和娴熟的剪接和配乐。。。不矫情,这个内容这俩人值五星力荐!

3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together with火山

5分钟前
  • 撒野
  • 力荐

对比隔壁这个制作就很电视纪录片了(隔壁是不是还做了部分素材修复🤔),但荷素的视角切入还是更有意思。隔壁像是在制造偶像(素材本身也略有这种意味),但荷素却硬是要“交个朋友”。尤其是荷素把影片的重头放在了两位拍摄的没有火山也没有自身出镜的素材上,一下下地把观众从台下拍手的人群中扯到了站在摄影机后的两位身旁(虽然是荷素所理解所打造的两人)

9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壮美的一切DMZ

13分钟前
  • kiyjo
  • 力荐

相較於《火山摯戀》的熱烈與浪漫,《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誠如其片名,充滿了肅穆與悲歌,Werner Herzog把紀錄片的重心放在了“克拉夫特夫婦為何成為火山夫婦”和“火山夫婦之外的克拉夫特夫婦是怎樣的人”之上。看完電影,能感受到Werner Herzog對卡拉夫特夫婦基於創作者的惺惺相惜,不過,與其說他在為克拉夫特夫婦哀悼,我還覺得他在為火山們遺憾,火山們失去了一對誠摯的觀察者和研究者,火山的壯觀瑰麗,火山的殘酷無情,都少了一對欣賞者和警醒者。私心上,我會更喜歡情緒濃郁的《火山摯戀》,但是二者如果同時競爭最佳紀錄片,我會投更有作者思維的《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一票。

17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看得出赫尔佐格比国家地理更有想法,几乎相同的素材却拍出了更具「赫式味道」的纪录电影。「人文感」始终是纪录片最能抓人心魄的精髓所在,震撼的火山影像之外的「惺惺相惜」或许更加令人叹腕、震慑人心。两部电影的片名翻译其实对调更加合适,讲「挚恋」的用了「纪念」,讲「纪念」的却叫了「挚恋」。

18分钟前
  • 周宇勋
  • 还行

放弃了科普,放弃了人物叙述,甚至后半段两位主角都鲜有出现,赫尔佐格在做的不过是在证明:Katia和Maurice的内心之火让他们成为了充满好奇心的冒险家,亦是拍出绝美影像的伟大创作者,谁又能否认火山喷涌的壮丽与居民的流离失所相结合不是敏锐的纪录片捕捉呢?

20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3.12 感受到了赫尔佐格的嫉妒,为之生,为之死,且记录完整。

21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比起Fire of Love,这部显然更cinematic,赫尔佐格亏就亏在被国家地理抢先了。

25分钟前
  • 兔安叽
  • 力荐

标准的荷索式纪录片,对《灰熊人》《快乐的人们》的呼应。荷索全情投入到克拉夫特创造的影像中,他自己也拍过苏弗雷火山。如果说《火山挚恋》描述一种宏伟奇观下的火热情感,夫妇多有精神图腾的意味,那么荷索就把他们重新还原成了人——情感需要人格的包裹方能绵延。于是,荷索强烈的作者自觉性得以彰显,他标志性地讲述着镜头背后的人,讲述着影像如何被拍摄,讲述着创作意图的演进。荷索将之解读成科学家-电影人-艺术家的转变,最终回归到朴素的人性之爱,恰似与再现-语意-艺术形成对仗。镜头中夫妇二人渐隐,取代的是村民、同伴和动物。对火山的狂热退居次位,对渺小生命的关怀重新成为主题。虽然两部片素材大体类似,但剪辑的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和立意。两部片都很好,不分伯仲,只是荷索为了表达需要,把画幅裁减掉了会让我有点别扭。

30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果然这才是赫尔佐格最爱的题材,他试图帮助这对夫妇拍出他们一直想要拍出的电影。配乐也非常厉害。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赫尔佐格就是偏爱狂人,“this is their legacy”, 庆祝他们狂想的奇迹, the fire within. 他把火山爆发看成heartbreak, they came silently. 安魂曲不仅献给火山夫妇,也献给人类。比浪漫扁平的Fire of Love更尊重素材和创作者,因此不仅看到火山的美,也为摧毁的力量畏惧,指出关系的裂痕,表演的成分,形象的塑造,漫漫长路的跋涉…感叹从小得见大世界的人也许更容易找到内心的热情,也印证了之前的小猜想:火山夫妇想逃离人类,又不由自主回归人类,但做不了什么,只能pray,同时继续在悬崖边小心翼翼地走。这非常人类。

38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4.5 迷人到让我窒息,赫尔佐格为故事赋予了诗意和纯粹,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The Fire Within不单是Kat和Maurice的故事,也是赫尔佐格作为创作者,为观众带来的强烈的“似火”。一年内两部关于火山夫妇的纪录片,各有风格特色,各具影像表达魅力,有纪录片真好。

40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力荐

对隔壁国家地理的降维打击,在现存导演里找一个Krafft夫妇的同类人那只能是赫尔佐格,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对既有素材如此信手拈来的调用,这种能力除了来自于影像作者的自觉,还因为他们之间已然达成的神交,懂得何时沉默,何时说爱。

42分钟前
  • 打家劫舍🌠
  • 力荐

还有什么好说的?一次灰熊人的重新演绎。赫尔佐格的电影是一次缘起相识,便无需引入也无需警示,心照不宣的同行,在世界这一头,深渊边行走的人类无不是如此。就像所有美好的事情,只有不怕失去生命才能最充实地享受它,因此我们像爱着生命一样与死神亲密,如果热烈而无惧的爱意必须要由毁灭来完成,那毁灭也将因着超乎寻常的炙热而抹去爱的尾声。

46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A. 没有悉数生平,两人的形象却如此深刻地烙印在奇观里,看到最后几乎想要跳进火山。当国家地理还在引出几分火山学家几分表演者的“真假”之辩时,赫尔佐格已经笃定地给出结论:他们是艺术家。而他所做的,也更像是用夫妇二人的影像思路去反照其自身,以fellow filmmaker的身份完成他们想完成的电影:直视毁灭和死亡,记录个体的反应,并在生与死的并置中,抵达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与存在主义的反思。夏威夷的段落成为这种生命哲学的完美具象:熔岩奔腾入海化作新的岩石,毁灭也是创造,而为此,你必须无限地接近深渊。这条摇摇欲坠的边界,既是未完成电影的主题,也是两人一生所走的路。

47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赫尔佐格与火山夫妇是绝配,一如他们传奇的人生经历,这部影像也犹如天启,恍若梦境,恰似从地狱中打捞出的、即生成即毁灭的创世—灭世断片,我们再也说不出什么话,唯有满怀敬畏地观看。(8.8/10)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不是赫尔佐格第一次涉猎火山也不是他第一次提及克拉夫特夫妇(《进入地狱》《火球》)。赫尔佐格在《灰熊人》里明确提过,他把灰熊人Timothy视作同行,Timothy所纪录的很多画面,是“电影学院教不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是,克拉夫特夫妇留下的影像深深击中过赫尔佐格,他也没有试着把这对火山伉俪往某种逐梦圣徒的方向去塑造,他自己开篇就讲明了,他要做的是“celebrate the wonder of their imagery.”赫尔佐格对克拉夫特夫妇的纪念和欣赏,是一种基于filmmaker的惺惺相惜。相比于瑰丽而工整的国家地理版,这一版显然更作者、更“电影”。

53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4.5 pure cinema. 克拉夫特夫妇不必由任何其他人代为讲述,但如果有的话必得是赫尔佐格:他懂得不僭越,懂得尊重未知,懂得影像本身蕴含的磅礴力量与复杂情愫,懂得在残忍无情和悲天悯人之外另辟一条蹊径。也只有赫尔佐格能从心底明白二人何以像灰熊人一样献祭自然,悲壮而渺小地化为地球上的一粒灰尘。"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t should be said, we can only watch in awe."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首标221113,中字在线:BV13e4y1U7Xf|HKIFF47 @ M+ Cinema 230408 大银幕二刷《心火》:这部纪录片是对赫尔佐格电影生涯再好不过的一次总结,中心依然是他对景观、幻梦、末日景象及执迷之人的追寻,只不过这一次的素材并非出自他手。在这部作品里,你可以看到《苏弗雷火山》《黑暗之课》《进入地狱》,也可以看到《复杂蜃景》《陆上行舟》和《阿基尔,上帝的愤怒》——赫尔佐格创作意志与理念的“变奏曲”。另外,死于自己挚爱的事业是很好的离去方式。如果说还有谁愿意为了捕捉火山壮观景象不惜和卡蒂亚及莫里斯一同葬身火海,那必定是赫尔佐格本人。以及一些久违的激动心情:大银幕看赫尔佐格永远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55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