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爱情片美国1995

主演: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瑞克曼,汤姆·威尔金森,杰玛·琼斯,哈丽特·瓦尔特,埃米莉·弗朗索瓦,詹姆斯·弗雷特,伊丽莎白·斯普里格斯,罗伯特·哈迪,伊恩·布林布尔,伊莎贝尔·埃米亚斯,格雷·怀斯,亚历山大·约翰,艾美达·斯丹顿,伊莫金·斯塔布斯,休·劳瑞,阿伦·米切尔,约瑟芬·格拉德威尔,理查德·拉姆斯登,洛恩·马德森,奥利弗·福德·戴维斯,埃丽诺·麦克里迪

导演:李安

 剧照

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7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8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9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2 12:15

详细剧情

  老庄园主去世后,可怜的母女四人被长子逐出了庄园。靠着亲戚的帮助,她们在一处小小的农舍安顿下来。势力眼的长嫂未曾想到的是,她的弟弟爱德华(休·格兰特 饰)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诺(艾玛·汤普森 饰)。理智的埃莉诺尽管也倾心于爱德华,却顾及两人地位的悬殊而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  与此同时,妹妹玛丽安娜(凯特·温丝莱特 饰)和英俊的军官威罗比(格雷·怀斯 饰)陷入热恋。情感外露的玛丽安娜热情奔放的释放着自己对威罗比的爱慕,甚至不顾及伤害追求者布兰登(艾伦·瑞克曼 饰)上校的感情。未曾想,威罗比为人不正,根本没有把玛丽安娜的感情真正放在心上。两个姐妹的感情相继陷入了危机。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谁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如愿以偿呢?母女四人又该如何走出生活的困境呢?

 长篇影评

 1 ) 风华一种

那年Emma Thompson三十六岁,出演电影《理智与情感》,小说里的对应人物Elinor不过年方十九。拍她的第一个镜头时,导演李安对她喊:“你能年轻点吗?” 后来这成了大家的笑话。

电影一直进行到第14分钟姐姐Elinor倚在门边听妹妹Marianne弹琴,伤怀落泪被Hugh Grant演的Edward撞见,李安才给Emma Thompson第一个近镜头。Emma是那种需要时间来散发美的人,李安知道14分钟足够酝酿一种风华。

Elinor坐在窗边写信,小妹和Edward在花园玩剑。看电影的小孩子议论道她都可以做他们的妈了。这话伤透了Emma的心,她说她才比Hugh大一岁。女人总是显老,和男演员配戏一般要找个大二十岁的,或者有的情况下还要大上个四十岁。 “这真是太可怕了!”她叹道。

可是美不美年轻不年轻又有什么关系呢?温和、大方、隐忍、节制,你带走了我们的心。正因如此,Elinor在影片结尾没有抑制住的哭声才让我们又释怀又心碎。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在舞台上的Emma Thompson也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

 2 ) 凯特 温斯莱特

这部戏,大家有很大的惊叹在于KATE的年轻。铁达尼号时她已俨然风韵绰约的模样,更不用说后来铁案悬疑里的成功干练,革命之路时的中年人妻。但1995年,影片上映的时候,KATE才20岁,拍电影的时候,正处在最诱人的19岁的年华。演MARIAN的角色,正合适。

她一贯是高大健壮,棱角分明的形象,不笑时表情枘枘的有些严肃,也许是EMMA的老成稳重太过明显,她的天真活泼被完全的显露出来,我甚至觉得她演的如此逼真,甚至连身高都被更改,这哪里是那个处处把男主都比矮了去的KATE,在EMMA身边,她娇小的像只松鼠。

电影里,她是那样年轻气盛,勇敢无畏。

她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扫地出门的形为充满愤恨,对那个小气势利的大嫂句句讥讽。她对爱德华读诗时的语气平淡表示不满,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教他如何读诗,夸张又自如的声调表情让爱德华不敢开口。她一开始讨厌上校,因为他的苍老与虚弱,听说上校有积年的风湿,她满不在乎的嘲笑说他能抱的起来我吗。后来遇见白马王子卫勒比,她的爱得到了最强烈的回应,她简直就是个爱情女战士。不顾村子里别人的奇怪眼光,与爱人牵手散步游玩,后来爱情遇挫,她对于淑女教条不管不顾,执意要夜夜送信给爱人,包括后来,回到村里,走在大雨中的山坡上,下面就是爱人的农庄,又是在雨中,她茫然又失落的念颂莎翁的情诗,最后病的几乎丢掉性命。

我最爱的一幕也是她在雨中。满身湿透地在山坡上滑倒,被威勒比抱回来,躺在沙发上。她太年轻了,纵然给雨水浇透都盖不住全身那股子氤氲的热气。自然卷的头发弯曲着贴在耳边,两颊红扑扑的,粉藕般的玉臂露在外面,呼吸急促而导致高耸的胸脯剧烈的起伏。她全身都蒸腾在雾气中,那是她热烈的生命遇到冷雨时呲的一声冒出的热气。

是她点亮了这部本该沉闷隐忍的古典爱情戏剧,也是她,大雨滂沱中大声念颂莎翁的十四行诗,让这部电影隽永如新。

20岁的KATE,她有着天真少女应该有的活泼,青涩,甜蜜与勇敢,但作为一个20岁的初出茅庐的演员,她又惊人的成熟,稳重,果断与老练。MARIAN这个角色在她的演绎下,很天真却不傻,很热烈却不做作。很多人赞美EMMA的风华绝代,一低头一举手,尽是风情。而16年过去,当KATE到了当年EMMA的年纪,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演员,受年龄的影响,却不受年龄的控制,这些电影,是因为她们的演绎才如此精彩。

 3 ) 幕后花絮

片中原本有一场休·格兰特和艾玛·汤普森的吻戏,但后来被删掉了,因为汤普森写这个场面仅仅是因为她想吻休·格兰特。 据艾玛·汤普森回忆,当拍摄片中布兰登上校(艾伦·瑞克曼,他还演过《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教授)骑马走近埃利诺和玛利安时,很多次的拍摄都被马给搅坏了。因为那匹可怜的马得了胃胀气后来同期声经过处理去掉了那些放屁的声音。 剧组人员不得不经常跟英国那变幻莫测的天气作斗争。 电影是1995年4月19日开拍的,而艾伦·瑞克曼1995年5月1日才加入剧组,他第一天上戏,却出现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完全一头雾水。 当哥伦比亚公司把艾玛·汤普森的剧本拿给李安时,他还从没读过任何一本简·奥斯汀的小说。 《理智与情感》是李安第一次拍大联盟的片子,第一次和真正的明星合作,也是第一次和如此专业成熟的班底合作。他不仅要和演员斗,还要跟摄影斗,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阅历过人、伶牙俐齿的,用他的话讲:“我一直在‘挣’我的权威”。

 4 ) 说说P&P与S&S

非正经,纯吐槽向,因为短评料计塞不下那么多字。

第一次看电影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都是初中的事情,读原著仅限与书虫系列【中文字的部分】。说起来甚是惭愧,后来我买过英文版的傲偏,读了一半坚持不下去;大二为了写书评也买过中文版傲偏,也没有读完(在这种情况下我居然写完了书评更加惭愧)。记得当初是非常非常喜欢05版的《傲慢与偏见》,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起码看了五六次。当时是超级迷达西先生啊,无论是看书虫的左半边的英文还是看书虫右半边的中文,都完全沦陷在达西先生故作清高、自命不凡、不善言辞却无处不毒舌的霸气高冷范儿里了。当然达西人性化点就更加完美了,于是05版富有创造性地出现了扶手上马车和雨中廊亭吵架欲吻两个细节之后,少女心简直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以上这段应该写到P&P的页面下,此处乱入了】【大家请了解一个既买了碟又下载了电影的05脑残粉的心】【不用跟我推销95版了,一直没有勇气点开它】

相反我第一次看《理智与情感》的感觉就要差很多。说实话,肤浅的初中生如我是指望着在简·奥斯丁的另一本小说里寻找下一个达西,结果《理智与情感》的两个男主角都属于寡言不懂情趣的闷葫芦型。加上小说情节跟《傲慢与偏见》很像,都有负心汉,男主都有一个被负心汉伤害过的年轻女亲戚,都是姐妹对照,于是幼稚如我就越发有种看一个雷同但不够精彩的故事的失望感。加上就我当时的很没水平的审美眼光看来,李安的《理智与情感》演员颜度也不够,唯一好看点的肥温还很肥……总而言之,不喜欢,看完以后什么印象都没有,以至于今天二刷看起来就像看部新片一样。

今年寒假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去看了《理智与情感》的中文版原著(这回终于不是缩写版而我也坚持看完了)。我本来以为,简·奥斯丁这样小情小调的文学,顶多两百页左右就没有了吧。结果看到一半老翻不到底,才知道这两男两女的故事也可以给大作家写出个上、中、下部近500页……而且读过简·奥斯丁任何一本书(不管是缩写本还是原本)都会发现一点,就是小说里面并不注重具体的描写,特别是在写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是直接写作者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对他有什么看法(彬彬有礼?风流倜傥?沉默寡言?),而不是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一个人,然后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她的作品的故事性减弱了,我自己不是很喜欢。所以她的小说真的太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了,絮絮叨叨说的一大堆抽象的、观念性的概述,电影一个几秒的镜头就很生动很具体地把该说的都说完了。

而这里又扯到了Emma Tompson的剧本改编。我不敢说自己的水平完全就能品味剑桥才女四年磨一剑的剧本,但至少认认真真地翻过原著之后,我至少比第一次看更加懂得欣赏她剧本构思的巧妙。前面说了,简·奥斯丁的原著里太多抽象的、结论式的叙述,这些都不能拍出来。Emma写剧本,除了少量原文的对话能够引用以外,基本都得靠自己想象补充场景,而且这些自己补充的内容还必须得体合理,和原著精神相近。譬如原著里面对Elinor和Edward如何相爱的过程写得很简略,Emma为此设计了两场戏。首先是借世界地理引妹妹出来一幕,展现初遇的两人已经展示了心有灵犀一样的默契。再用Edward看到Elinor听妹妹弹琴落泪的一幕,展现Edward为人憨厚木讷但心思细腻敏感,这和Elinor外冷内热、人前坚强、人后脆弱的性格也是也是一种契合,而Edward相赠的手帕后来也成为了理性的Elinor内心奔涌的情感的载体。到最后发展为散步挽丝巾的小细节更是说明两人的好感越来越浓了。犹如Marion两次野外迷路,都是在雨天,都是有男士相救,但一个是Mr. Wrong,一个是Mr. Right,这两个场景是十分工整的平行对照,应该是编剧认真琢磨过才特意安排的。所以电影里,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情节还是那些情节,但具体场景怎么处理,有很多时候已经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个模样了。

第二次看《理智与情感》,再和《傲慢与偏见》相比较,感受和之前大不一样。按道理应该是电影跟电影比、小说跟小说比,可是学弱阅读量做不到这么多,只凑合着瞎说了。如果从人物设计上说,我觉得是《理智与情感》更饱满更真实一些。里面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弱点,也有他们闪光的地方,Marion冲动但充满热情,Elinor谨慎但有时又过于迂腐,Edward呆呆的但憨厚真诚,Brandon不够浪漫但稳重可靠,就连威洛比也是曾经付出过真心。其实不坏到尽头也不好到极端的人才是生活里的常态。相比之下,《傲慢与偏见》的角色似乎略显平面化些。再者从两部小说的立意上讲,《傲慢与偏见》讲婚姻爱情不能被金钱绑架,而我认为《理智与情感》是在探讨女性对待情感时的态度,更加内省。特别是Marion后来说威洛比就算和她结了婚,大概也会因为金钱问题而感情破裂,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也肯定了必要的物质财产是婚姻稳定的基础,这比《傲慢与偏见》着重说只要灵魂契合,真爱就能跨越阶级更现实一些。而Elinor最后嫁给了没有财产继承的教区牧师Edward,更能比达西娶lizzy体现真爱的价值,相爱不只是共富贵还要共患难。【不是简奥斯丁书迷不是学者没什么文化纯属瞎说欢迎指正】

比较郁闷的是看了两次都没有搞懂《理智与情感》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感觉看书是倾向于赞扬姐姐的隐忍,而李安自己说他更想表达两姐妹的相互影响?这个真的不是很清楚……

另外05《傲慢与偏见》和李安《理智与情感》的幕后花絮都很有趣,所以我就不说了。

真的絮絮叨叨说了好多,感谢能看完的你。

 5 ) 理智与情感

十分好看。
影片后面,Marianne跟上校说thank u的时候,竟然啪嗒掉了几颗泪。
Elinor最后情不自抑失声痛哭时,我老人家又禁不住老泪纵横。
有些情绪是很莫名的,看铁达尼克的时候貌似很多人都哭得很惨,我只掉了几颗泪。
看《美丽心灵》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有些是笑盈盈的看完。
我每次都会哭得不自抑。
触动的点不一样吧。
其实一开始看的时候所抱的的心态可能有点不应该。
除了因为喜欢奥斯汀还因为是李安导演的。
对于《卧虎藏龙》说不上来特大感触。
对《断背山》也不是很适应。
但是对李安一直有点刮目相看。觉得他的东西总是值得欣赏体味的。
其实我并不清楚他是否有一种所谓的李式风格在。
电影开场的时候,我觉得正如大多数名著改编的电影,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之后发现有很多细腻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Marianne和上校结婚那天,Willoughby一个人在马背上,神情落寞
的画面,我相信书上一定没有吧。
为了验证,我急着去看书。(貌似我之前一直只看到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其他作品都毫无染指)
可惜现在才看了七十几页。
但是,只这几页,就发现电影的叙事有很多精妙的安排。
比如安排上校第一眼看到Marianne是其在弹琴唱歌的时候。
声音曼妙,侧影有一种宁静的美。
这样的第一眼太容易唤起爱情,即便是已经三十五岁的上校。
一开始比较喜欢Marianne吧。
弹钢琴的样子很吸引人,而且爱好读书,是颇有见解的女子。
但是情节继续下去,就比较喜欢Elinor了。。
虽然一开始觉得她的扮演者艾玛·汤普森似乎老了一点,但是角色本身既具理智又富情感,处事得体,情感内敛,她演起来力度刚刚好。
最后她得知Edward并没有结婚时,终于再也按奈不住自己一直苦苦压抑的情感,失声痛哭。当然也可说是喜极而涕吧。一点也不造作。没有梨花带雨的美,但很打动人。
相比较起来凯特·温斯莱特的角色就太过注重情感,不计较礼数和别人的闲言闲语,这也算是一种勇敢和无畏吧。不过,说起来,我比角色本身要老那么几岁,有点吃不消这种热情呢。
一直饰演比较花花公子或者说不怎么循规蹈矩的角色的休格兰特之于他饰演的角色似乎太英俊了些,但是有一个英俊的Edward有何不可呢。

 6 ) 体会李安导演艺术风格的入门之作,必看!

这是李安导演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同时也是唯一一部非他自己选材掌控剧本,受雇而拍摄的影片,再者又是一部文学经典。在这样的创作前提下,李安导演完全以职业导演而非“作者”的角色介入电影,这反而让我们在这部影片中可以更容易辨别出李安导演独特的风格。可以分享的心得体会很多,但这种拉片的观看方式,只有在影片放映过程中同步拆解才能体察到位,在此仅以文字简述要点,以备重温时回顾。

1 act is react。表演就是反应。这是李安在创作访谈中经常分享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表演最精粹的地方不只是居于表演核心位置的演员演什么,而在于围绕核心演员,对手戏演员给予怎样的反应。这是一种文学思维。文字的长处在于描写细腻的心理状态。作家在描述一个对话段落时,除了会写某某人说什么,而且同时会写那些没有说话角色的心理反应,以此建构人物之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价值立场。这在文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电影中,由于没有对白,甚至连动作都没有,只是一个听众的角色,在视听语言上具有先天的弱势地位,因此经常被忽略。在实际拍摄中,为了节省布光时间,甚至有可能没有对白的角色,都不参与拍摄,或者只是作为一个道具给有对白的演员提供视觉支点。谁说话镜头就给到谁,谁有动作镜头就给到谁,这是常见的拍摄风格。但是李安不同,你可以看到他非常注重这些没有对白,只有一个表情,甚至连表情都只是在听,没有特别情绪倾向的角色。在多人对话的场景中,每个角色无论是否有台词,是否有关键动作,对他而言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对话场域中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本身就藏着丰富的信息。所以你可以着重关注一些群戏场面,李安的建构镜头(剪辑)的方式。他在对话过程中,会插入非常多的单人近景反应镜头,去强调这个听众角色的感受,而很多导演可能只会用一个全景去表现一下这些听众角色在这个对话场域中的位置即可。这是李安非常细腻的地方,他会精心研究对话场域中,每一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并在镜头序列中给予表现,从而引导观众感受这场对话所拥有的丰富立体的情绪。拍摄《色戒》一群姨太太打麻将这场戏时,据说每个演员都收到了李安非常详细的心理活动说明。观察李安在拍摄对话戏时(李安电影基本也是以对话性场景为主要情节推进方式),如何展示演员的反应,你就会觉察到他的风格所在。

2 利用空镜头的抒情感。寄情于景,是很多中国和日本导演非常擅长的表现方式。这是东方导演的文化特长,并非李安独有。侯孝贤是这方面的大师,他对空镜头的运用有时候非常有创造性,但有时候不得不说,近乎泛滥,直接影响到影片叙事的流畅度,让普通观众不免有沉闷之感。李安对空镜头的运用在于他很好的平衡性。他不会像侯孝贤一样,会刻意使用空镜头进行抒情,而是利用空镜头建构场景或完成转场时,发挥它的抒情功能。在李安影片中,你会发现,一个空镜头它既承担着完成建构场景或者转场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抒情片刻。他很会利用空镜头作为一个段落的“句号”。关注李安怎么使用空镜头,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东方导演如何在好莱坞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个奇幻电影,非常需要有想象力的大全景空镜去给观众提供视觉奇观。西方导演在制造奇观时,往往是叠加视觉元素,用超负荷的画面信息冲击观众的视觉,但李安是利用中国诗歌的极简主义发挥空镜的抒情感受,通过视觉触发观众内心的情感涟漪。)

3在高调影像中塑造氛围的能力。摄影界常流传的一种说辞就是,拍的暗才能拿奖,拍的太亮,画面就没有视觉氛围。似乎创造影像氛围的独门秘诀就是拍的暗。事实可能也如此。很少有拍的通亮的影片能拿到摄影奖。拍的暗,确实可以使用的摄影灯光方案会很多,变化会很丰富。拍的亮就是一片亮,似乎缺乏变化。但由于李安立足的商业类型是“popular drama”,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剧情片,(当然他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依然可以看到他popular drama的基底,他依然是在这个基底上去混合战争、科幻、黑色电影、西部片等不同类型元素做混合类型片)popular drama的电影世界与我们普通人真实感受的世界距离很近,不太可能去建构与真实世界差异很大的电影世界。因此,李安的电影拍的都很亮。即使他混合黑色电影风格拍的最暗的电影《色戒》,与好莱坞很多以惊悚片、科幻片为基底的主流导演相比,拍的也比较亮。我觉得在整体偏亮的高调影像世界中创造视觉氛围非常有难度。如果你的类型不允许你拍摄一个暗黑的电影世界,但同样想具有出色的影像氛围,那李安绝对是你必须研究的一个导演。《理智与情感》中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角色在雨中与军官偶遇一见钟情的那场戏,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李安的技巧。这个时刻发生在白天,白天比较难以塑造视觉氛围,通常的做法就是依靠天气影响视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下雨。所以,李安不可避免也要选择下雨。这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浪漫时刻,通过下雨让天光变得昏暗肯定不利于去传递这种浪漫的情绪。李安这场雨拍的依然足够亮,演员都非常清晰,他制造氛围的方式,依靠控制后景雨雾的浓度。你可以看到,当军官抱起凯特温斯莱特时,浓雾缓缓消失了,他们身后的自然风景变得清晰可见,观众的心情也因此豁然开朗。在此仅举一个片段而已,即使不下雨,李安也拥有在高亮的环境中制造氛围的方式,而且非常自然。可以对比斯皮尔伯格的《紫色》,这部电影也是popular drama,而且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处理这个类型,你可以看到他制造气氛依然非常依赖他具有标志性的气氛窗光。室内内景经常可见一道氤氲在气雾中的直射光照入,光线造型很漂亮,但有时候跟环境相融后,显得比较失真。但斯皮尔伯格就比较依赖于这种气氛的处理方式,影片中随处可见。和斯皮尔伯格在《紫色》中的处理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李安的风格。我大胆设想,如果是李安来处理《紫色》,他可能比斯皮尔伯格拍的更加自然隽永。当然斯皮尔伯格拍的也不错,但影像的痕迹感还是很强。相反,如果斯皮尔伯格去拍《理智与情感》,我觉得他肯定拍的比李安差。对于他这种导演,我很难想象,他如何把维多利亚时代华丽的造型不着痕迹地融入英国的田园风光。

4 摄影机的镜头运动。好莱坞积累了丰富的镜头运动方式。如果你想研究如何在塑造情感为核心的剧情片中拍出漂亮的镜头运动,可以去研究斯皮尔伯格的《紫色》。他做的非常好,镜头在这种电影的世界里没有停止运动,但也没有因为特别的运动影响电影的情感表达。但如果你想研究,用更简洁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研究李安。他同样掌握好莱坞常见的运动方式,比如在建构场景时,如何通过摇臂从一个特写开始拉出整体环境,让观众既能看到场景的独特细节,又能感受到场面的壮观。可以看《理智与情感》中,姐妹一行人去参加聚会,镜头从一坨牛粪拉升到整个庄园。再比如镜头如何围绕人物走位完成他和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理智与情感》中也比比皆是。但李安的风格在于,他在运动中使用固定镜头。他在技巧氛围浓厚的好莱坞但不害怕使用看起来缺乏变化的固定镜头。大量的固定镜头在剪辑中就被运用到运动镜头之间。可以去体会他在两种镜头中切换时的节奏感。在《理智与情感》中,影片的前半小时,几乎完全是固定镜头,而且以中全景为主。这种侯孝贤式的台湾电影镜头,我个人觉得令影片的这半小时有点沉闷。不知道李安对这一部分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半小时过后,运动镜头开始出现了,而且在运动中找到了固定镜头的位置。固定镜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近景。我觉得影片流畅了。李安后来的电影中对固定特写镜头的运用也非常多。镜头动静之间的节凑处理的很好。总之,李安的拍摄方式会比较省力。他不怎么依赖运动,而是以固定镜头为主,通过不同景别的固定镜头创造流畅的观感。(对比《紫色》和《理智与情感》,会更细节化的看到两位导演风格的异同。)

《理智与情感》看起来不算是李安的代表性影片,但如果想要抛去文本,深入体会他的影像风格,我觉得这部影片恰恰是最好的入门之作。

 短评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12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16分钟前
  • 推荐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21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26分钟前
  • 推荐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32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35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40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4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4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47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49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5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5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5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1小时前
  • littletwo
  • 还行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1小时前
  • 禾口角刀牛
  • 较差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1小时前
  • Arch-Murd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