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海峡

剧情片日本1965

主演:三国连太郎,左幸子,高仓健,加藤武,室田日出男

导演:内田吐梦

播放地址

 剧照

饥饿海峡 剧照 NO.1饥饿海峡 剧照 NO.2饥饿海峡 剧照 NO.3饥饿海峡 剧照 NO.4饥饿海峡 剧照 NO.5饥饿海峡 剧照 NO.6饥饿海峡 剧照 NO.13饥饿海峡 剧照 NO.14饥饿海峡 剧照 NO.15饥饿海峡 剧照 NO.16饥饿海峡 剧照 NO.17饥饿海峡 剧照 NO.18饥饿海峡 剧照 NO.19饥饿海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20:13

详细剧情

  昭和二十二年,北海道岩内某当铺一家三口被人杀害,店铺遭到焚毁。不久台风来临,行驶于津轻海峡的曾云号沉没,500多人丧生。警方在核对海难死者身份时,发现两具不明身份且伤痕可疑的尸体。经调查,得知二人系网走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沼田(最上逸馬 饰)和木岛(安藤三男 饰),失踪前曾与一名叫犬饲多吉(三国连太郎 饰)的人在一起。函馆警察弓坂(伴淳三郎 饰)直觉此案与犬饲有关,但犬饲犹如人间蒸发一般,此案最终不了了之。  十年后,妓女杉户八重(左幸子 饰)和一名男青年的尸体从海中打捞上来,警察味村时雄(高倉健 饰)判定二人并非自杀,男青年的主人——实业家樽見京一郎则拥有重大嫌疑。随着调查深入,那起沉疴十年的悬案也一同浮出水面……  本片根据水上勉同名推理小说改编,此后曾三次搬上电视荧幕。影片荣获1966年蓝丝带最佳剧本奖、1966年电影旬报最佳男主角奖(三国连太郎)、1966年每日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左幸子)、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伴淳三郎)五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内田汤姆同学的杰作

人物个个执着,个个难忘,包括只出场两次的弓坂的儿子。

八重和犬饲都是有缺点的小人物,挣扎着向善,却毁灭在残酷人间的漩涡中。甚至做国民性解读也不为过:因为贫穷,所以对世界充满猜疑和敌意,最终伤害了自己唯一的盟友,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叙事出色,悬疑步步相随,开始十分钟的真相到最后才揭示出来。雷雨一再出现,用负片表现人物挣扎,伴以颂佛声,气氛十足。内田不愧是刻画人物内心状态的大师。

逃跑路上用风雨、广播和对准车轮的镜头,渲染出动荡气氛,火车初识八重,林间斑驳的光影十分闲适,表现了人物不同内心状态。八重在东京拉客的长镜头,还有片中不时出现的街头标语和抗议,展现了战后的凋敝和时局动荡,看得人暗暗唏嘘。

历经动荡的内田凭着对电影的深刻理解和对世道人心的领悟,拍出了这部通俗剧外观下的杰作,手段圆熟,立意高远,情节曲折,人物饱满,强过大多数的黑泽时装剧。内田的成就,大大被世界影坛低估了。

 2 ) 饥饿与善良:底层的两大标签

推理过于简单。有趣的多吉是对八重的不认。开始的时候,他大概率不是装的,而是作为多吉这个身份的记忆已经深藏在无意识中。已经只剩下慈善家京一郎这一个身份。而八重的步步紧逼触发了他的过往记忆。

善良是本片核心和底蕴,杀八重属于一时失去理智,审问的时候当警察点出其实你不杀她,她也不会背叛你。就可以看出他善良的本性和非常的后悔。杀仆人掩真相其实不合他的本性,但是不杀故事没办法这样走下去。

绝不承认自己没犯过的罪。也是善良本性的一部分。

《发条橙》是和这个连看的片子。本质上没有人会想到两个有什么关联,但如果比较一下,相似的地方是都是关于罪犯的如何改造。

其实会好奇,这世界上有没有和我一样看片顺序的人,仅仅就先看《发条橙》紧接着看《饥饿海峡》而言。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豆瓣标记着几十万,相比也很难有跟我一样顺序的吧,观影顺序可以有无数个排列组合,真的是很有意思。

我是友邻里第一个给这个电影没打满分的人,抱歉实在是推理太弱了,社会性方面主要还是靠我新近学习的荣格学说来脑补。

原著有小说和话剧剧本。话剧也是经典,有很多演出版本,在中国也有不少演出。在中央戏剧学院的精选的60部戏剧剧本中,《饥饿海峡》也名列其中,可以说是名垂青史的级别了。小说、戏剧、电影,三者还是有很大区别,有兴趣的可以都看看。

其实一直在思考,他们穿过那片海峡干什么呢?海峡对岸是哪里?为什么叫饥饿海峡?

对岸是本州,是东京。是更高的工资和正常人的生活。

那个二战刚刚结束,物质匮乏的年代,日本也曾有过类似中国的计划经济供给制,供给的粮食不够,黑市价格疯长(那时的黑市甚至值得一部电影去描写)。底层的人民善良却饥饿。

结尾非常《四百击》,背朝大海的回神特写镜头。

 3 ) 生之救赎:《饥饿海峡》里的树

在内田吐梦作品《饥饿海峡》的后半段里,伴淳三郎饰演的前函館署警部補弓坂吉太郎与三国連太郎饰演的樽見京一郎有一场对手戏。在这场戏里面,他指责樽見京一郎不该杀了杉户八重(左幸子饰演),说她是他唯一的盟友。其时他对樽見京一郎的种种已经了然于胸,内心处于矛盾的又怜又恨之中。怜的是饥饿时代之下命运的阴差阳错与身不由己,恨的是他一错再错,在救赎的当下却又鬼迷心窍。他起初很平静,就像与多年未见的朋友倾心,但语气却越来越愤怒,在他指责了樽見京一郎后,紧接着又冲口而出:“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说完这句后,他又平静下来。

显而易见的是,这句台词促成了这场戏中情绪的转折,代表着冲突的最高潮时刻。撇开情境,单从台词的角度来看,这一句台词无疑带些抒情的意味,文艺化的腔调在整段情绪化的对白中有些突兀。从人物的角度来评论,警察身份的弓坂吉太郎说出这句话,多少有些表里不符的味道。但内田吐梦这种级数的导演,为何会给予人物这样的一句台词呢?最简单的原因之一,水下勉的原作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最重要的原因无疑是它与主题有极大的关联。回到内容之中,《饥饿海峡》的情节其实并不难解,无论在具体还是抽象的层面,都指向人性的救赎这一点。也就是说,“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这一句,内里是讲救赎的,树的形象其实包含着救赎的意象。由此来理解,存在就变得合理而且是重要的。

    当我在网上搜索《饥饿海峡》的相关资料时,却意外地在某地见到这一句被译为:你這條路踩過多少草多少樹?这个翻译太过直白,虽然能够牵强的与情节相联系,但一旦丢失其中重要的含义,其存在显然就变得多余,人物在高潮时刻没有任何必要讲这样一句无厘头的台词。于是找出原碟,但碟中只有原版法文字幕,没有与日语对白对应的日文字幕。法文字幕是“Sur le chemin de votre vie,les arbres n'ont jamais pousse.”为了能够确证这句台词的内在含义,在友人老六的帮助下,得到法语达人确认:即使不牵涉到具体的语境,这一句台词译为“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也更为恰当。”某种意义上,他也侧面证实了这句台词所包含的引申。

树的成长与救赎之间的隐喻,在日本的传统文化里很难找到关联,至少在我个人有限的认知里是。在日本影响深远的神道教和佛教文化里,树有作为圣物的功能,但与救赎并无直接联系。只有在基督教文化中,才能找到两者之间的交集,这也正是当初我见到另外一种翻译后产生疑惑的原因所在。在B•米哈尔科维奇分析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论文《形象的能量》里,他详尽的阐释了树的形象在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运用,其中就提到了作为救赎象征的树的意象。文章里说在基督教经典及其影响下的民间故事里,有一个犯了弑父和乱伦大罪的人(关于这一人物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犹大•伊斯卡里奥特,即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他偶然中打死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在知道自己的罪孽后,他皈依了耶稣)。而在民间的说法,犹大的救赎是在梦中得到了指示,“你如想得到宽恕,就拿一根干木棍到最高的山顶上种下它;用你的嘴含着水去浇灌它,直到它生长。”于是犹大就依言而为,历时33年,人如枯槁。一天他看见木棍上长出了绿叶,于是知道“上帝终于宽恕了他的罪孽”。

由这个故事联系到《饥饿海峡》,那句台词的存在就变得厚重起来。曾化名犬饲多吉的樽见京一郎,在神智蒙蔽之下犯下罪行,人生却因此摆脱困窘的局面,摇身一变为企业家。这本身就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正直的贫困的人只能战战兢兢的生存,恶人却可以飞黄腾达。在分别与重逢之间的这段时间里,警察以为他逍遥自在的生活着,且以捐资帮助囚犯重生这种举动来嘲讽警方,事实却是他无法摆脱罪恶的过去,唯有以主动的善举(不自然)来求得心灵的平静。在数十年的岁月里,他就像含水浇灌干木长达三十三年的犹大,活在不为人知的煎熬之中,承受着地狱之火的灼烧。但在他掐死八重之后,这种救赎立刻失去了累积的功德与意义,反而由此步入更深一层的地狱。在此,弓坂吉太郎说樽见京一郎“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树木从来没有成长过”,就形象的指出了他的悲情命运,暗示生无可救的消极思想。在这种境况之下,结局的自杀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悲剧底蕴,也彻底暴露出内田吐梦的悲观主义。

把成长的树作为救赎的象征,这一点清楚表明了创作者所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但结局以自杀作为最后的救赎,无疑又是典型日本式的死亡之美。在《饥饿海峡》中,内田吐梦用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佛教的因果论、神道教的自然崇拜等等编织成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道尽时代与人心背后的荒凉与空荡。尽管具有浓厚的外来色彩,树的意象在《饥饿海峡》中仍然是强有力的,唯一的缺憾在于这一形象在影片中处于孤立的地位,与其他存在的意象比较,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系统,限制了它可能达到的表现力。同时由于孤立的地位,它的存在也极易被忽略。

另:在JMDB翻查《饥饿海峡》,意外发现饰演弓坂吉太郎的伴淳三郎1928年就开始在日活电影中露面了,最后作品是1982年的《マタギ》(狩猎?),演艺生涯持续了54年之多,参与作品多达361部,我艹,这足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网上搜了搜,只有高峰秀子自传里有简略字句提起:【几乎所有的喜剧演员都是做事认真而性格孤独的人。金语楼是如此,植木等是如此,渥美清是如此,藤山宽美是如此,伴淳三郎也是如此。有的喜剧演员说,即使自己希望象普通人一样自然的时候,身上那股丑角气昧依然无法去掉。我虽然了解他们的烦恼和焦虑,但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我想,这其中必有某种“奥妙”。 这种“奥妙”,既看不见,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它表现在榎本发怒挥舞起日本刀时的眼神里,也藏在独自一人用膳的绿波的神态之中。愁绪和孤独并不是一个悦耳的词汇,它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4 ) 人间的饥饿与失格

<图片1>
当这个镜头出现时那种强烈的预感终于喷涌了出来然后是眼前的水花和水花湮没的肢骸和继续翻涌着的海峡的水波。内田吐梦真心是非常会控制观众心理的导演,每个细节都可以找到呼应,每一个还留待解释的物像最终都得其所归。还有那些浮雕化的心理刻画,剧烈颤抖的镜头,安静冰冷的场景,更不用说演技简直要戳破大银幕的三国连太郎......好感度刷得着实心甘情愿。

对于普通影迷来说实际上并不是全程无尿点,它的奇异之处在于,有一部分让你感觉处处都是尿点(甚至是笑点,和平影都真的有很多在笑尤其是高仓健)却又不自觉地抑制住。如果一开始内田所营造的氛围让观众进入了这个悬疑的情境,后来内田所做的就是让观众随着剧情陷入自负的规划与猜测而刻意远离真实,尾声重新一步步击碎观众的预想,直到最后戛然而止。看过《控方证人》的影迷肯定会不自觉地对比,等待着那个转折,或者更进一步,等待那个转折之后的突然的终结。而就我个人而言,《饥饿海峡》的表达无疑要比控方证人要更为克制(或者是“去戏剧化”)且深刻得多,毕竟三个小时的体量,节奏的控制已让人非常沉浸其中。

不记得是哪时候哪个人和我说日本是一个缺少哲学家的国度,我也没有多做思考,也对日本文学不甚了解,而《海街日记》一般充满清新滤镜的家园牧歌也一般不会让我产生与此的联想。而《饥饿海峡》唤起了我对这种说法的强烈反感,日本人(起码是内田吐梦所代表的日本文化工作者)对人生而“哀”之命运的思考恐怕比成天做自由幻梦的民族要清醒得多。

影片中人物性格鲜明得让人可怕,几乎没有一个角色在走过场。那些大义凛然、言之凿凿、痴心妄想、欲说还休,无不是对表面上唯一一个失格者的嘲讽。

命运就这样潦草决定了他无法遮蔽的罪孽、他全心克制的爱欲、他渴望得救的求生之欲——他所有的饥饿。在命运之下他的任何辩解都没有证据,他任何自救的可能都已经灭失,他作为人的资格早已被命运剥夺,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世间追求证据的理性和简单粗暴的逻辑既印刻了他,又捆绑了他;而世间唯一能够信仰的爱曾经短暂地将他点燃,最终又让他熄灭于翻覆的海潮中,在海峡中他终于重生,又或是走向了最终的长眠。世间如此丰富的善与爱的逻辑中容不下丝毫恶与匮乏,因而饥饿所代表的中介也永远只能是海峡波涛般的去留无意。

犬饲在那十年是否依然爱着八重呢?显然,他对跛脚的妻子仅仅是一种怜悯与自我救赎的动机。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犬饲心里所牵挂的依然是八重,或者说在所有的庞杂的自我救赎的行动的间隙,他能够寻找慰藉的回忆依然只能是八重。这样想下去,他掐死八重的场景就愈发鲜血淋漓。深爱却又深深地疏离与不信任,这大概是犬饲心中对八重的最庞然的矛盾。因为善与恶的逻辑在那个时代是如此地格格不入,他深知这一点,而对所爱之人的矛盾又迫使着他将这种定则应用到了全世界唯一最爱最信任他的人之上。最后留下唯一的死亡。而追捕他多时也因他而没落的弓坂,反而成为最终能够信任理解他的人,客观上却又促成了他最终的死亡。

这样一类比,一切的爱与信任在作弄之下最后都指向了死亡。

命运是时代给予平凡之人的烙印,挣扎一夜、十天、一月、五年、十年,他们都已经成为了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枷锁,心灵的证据在命运面前都是伪证。所有的饥饿最终都依然会被浪潮冲刷、填补,了无踪迹。

大概,人生能够苟且已是万幸,诗与远方只能是救赎的可能或是幻想,而失格则是对所有饥饿的轻描淡写的最终惩罚。所以我们终将纵身一跃,让人生看起来像是个笑话。

戏言而已。

 5 ) 饥饿海峡 相思河畔···

一年多前,很喜欢石川さゆり的歌,其中那首《饥饿海峡》尤其喜欢,还在豆瓣添加了那张唱片(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90452/)。歌唱的十分凄婉,袒侧人心,当时虽然也能看懂歌词,但总觉得不太理解,今天看了电影,想到这首歌,又是一番感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JuOKN8LmI

之前看过一句话说‘年轻时,谁不曾爱过个把人渣。’当时纠结于往事不能自拔,看到这句话猛然得了解脱,把往事一下子全否定了,然后以为可以开始新生活。可看了这部电影却又有改观,不管主观多么想擦掉过去,可往昔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又回来,譬如十年前烧掉的小船,譬如十年前有过露水姻缘的人·····

然后,纵身一跃,写在卷宗里大概会是畏罪自杀。其实犬饲何罪可畏,不过是悔不当初吧,苦苦追求的东西都到手之后,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原来可以拥有的东西已被扼杀在了自己的双手间。

八重,八重使劲把指甲按进肌肤里时是含笑的,死前也是含笑的。死前她哭着对犬饲说‘我花了十年就是想谢谢你,你却不记得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犬饲装作不认识她,最后犬饲终于拥抱她后,把她杀死时,她是含笑的···那时候我想起一首歌··

自从相思河畔见了你,
就像那春风吹进心窝里,
我要轻轻地告诉你,不要把我忘记.
自从相思河畔别了你,
无限的痛苦埋在心窝里,
我要轻轻地告诉你,不要把我忘记.
'秋风无情,为什么吹落了丹枫,
青春尚在,为什么毁退了残红,
啊....人生本是梦.
自从相思河畔别了你,
无限的痛苦埋在心窝里,
我要轻轻的告诉你,不要把我忘记

========================

另外,石川唱的《饥饿海峡》歌词里说是脚趾甲,电影里却又剪的是手指甲,只不知道原著小说是怎样··

 6 ) 那一跃划出的一条线形人性

犬饲纵身一跃入海的画面好似一场圆满剧目的谢幕,除了怅然,也品出人性美好的一面至始至终的作祟。

很奇怪,当犬饲在轮船上静坐,我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他的结局。我想,这应当是作为人本身应该有的一种潜在意识,内心存在的重负,以及对八重惨下毒手的悔恨,最终都换作简简单单的一跳,或许他也惧怕死亡,但是这已无关紧要,他毅然选择了用身体祭奠的方式来作为句号。
战后的日本,经济还未完全恢复,国民还生活在食物配给的窘况之下,这是饥饿给当时日本国内民众生活境况的一个恰当描绘。

一部电影能够给我心灵带来多少感动,是我评价一部电影是否符合我的好坏标准的一个主要元素,而感动的源头则恰恰是对人性的真实写照,这种映照下的人与人的交往才更显得平时淳朴,也更易打动人心。
电影中对人性的关怀很平实,因此才更显得夺目,而这种存在恰恰得以在主人翁的身上体现,犬饲在看了神婆设法说的“地狱有七条路,没有回程路……”,内心的负罪感促使他把不抽得烟都给了一个老婆婆,而八重给予犬饲食物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性美好的展现。“人与人之间为何不能相互信任”,这是犬饲的原话,他清楚的明白人性的美好如果没有互信作为基础,那么最终正如谁也无法知道沼田和木岛是如何死的一样,很难会有结果。

抱着感恩的心的八重是片中最令我喜爱的角色,天真、善良、坚韧刚强,任何好的词语用在她头上都不为过,她的美好在于她的执着以及感恩的心。十年,仅仅是为了面见当年的恩人犬饲说声感谢,十年来日积夜累的工作攒了一百三十万日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偿还犬饲给她的钱,在不确定犬饲的生活状况下,她只有以自己的辛勤劳动给犬饲一个未来的保障。八重或许想得更远,她或许也期待着能够与自己的恩人永远的在一起,因为从犬饲把钱给了八重开始,她的心就已经完全托付给了犬饲,这也是八重最后临死时仍然面带微笑的原因吧。
我甚至天真的想,如果犬饲能够坦然的面对八重的到访,或许事情的结局会变得很完满,而那个十年前的案子也不会被重新翻开,而犬饲也不会犯下错误。

函馆警署的署长对弓坡办事不力的训斥中,“你们是浪费纳税者的钱”印象尤其深刻,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吧。

对于人性、执着再说说弓坡一家,在十年后,味村找到弓坡要其协助办案,正是因为这件案子让弓坡在十年前丢了饭碗,儿子异常反感。但是最终还是被弓坡的执着感动了,这就是执着与人性的相互感化,让人看着电影就觉得有数不尽的温馨。

对于负罪感的偿还。
犬饲清楚的知道钱是不干净的,才会害怕神婆的咒语,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他通过不断的做善事来弥补其中的负罪感,不得不说这也是人性美好发出的效果。或许,果真如犬饲所说他没有杀害沼田和木岛,那么他就更不需要有负罪感,但是这种恐惧的由来或许正是他善良本性的正常体现,八重说的很正确,她说看她第一眼就觉得他是好人,或许不排除是犬饲给老婆婆烟的原因,但他本性中的善良所在最终才会让他做出一系列善举。
他说报案与不报案都是一样的结果,因为他清楚的明白这件事过程中有一个死穴在里面,即使果真不是他害了沼田和木岛,若是他报案了,在难以找到证据的情况下,他就有被捕入狱的可能,但是他也忘了,反过来说,若警方无法找出证据证明他有罪,那他是安全的。犬饲不想冒这个风险,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看了小津安二郎、黑泽明以及现在的内田吐梦,日本导演在抓捕细节的能力上毫无置疑,他们都是以一个人性关怀者的态度来面对作品的,因此人物形象的鲜活立体就自然而然。我并不太在意电影有多么高超的特技表现,反而更倾向于那些把电影当做人来拍,当做实实在在的个体来对待的表现手法,即使是黑白电影,那种美也能穿透心灵。

不知为何,如今细细的去品味上个世纪的黑白世界,却能够体味出比现时电影更多的韵味。电影的感化与教育作用是一直在我心中存在的,好的电影当然就有深刻的内涵以及感染力,而相反,只是多了无谓的视觉刺激。

 短评

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套在这个故事上其实是大而无当的,在演员表演一般的情况下,于这种平庸的推理故事上添加这么多解读剖析,我猜是不是被影像风格唬住了。

3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社会派推理电影,轻描淡写的战后背景,果不其然成为了主角,一抹灰烬提炼出倍受战争折磨的乡土以及故乡之人。左幸子在众多电影中塑造的女性角色也凝炼成一个在战后日本社会底层的苦女子符号。

4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推荐

三星半. 以现今的标准看来多半是"bad image",剧作也未免有拖沓生硬之处,但创作者显然志不在侦破悬案:最首要的目的乃是见证或回望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诸多插入的年代符号令这意图昭然若揭了;然而恰恰因为其类型片路线不甚成功,连带导致时代意涵也消减了张力.这时我们忽然明白,娄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与它何其相似啊――剧作元素的"奇情"或"冗余"都在损害犯罪片风格之余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社会议题沦为符号.对"商业片"来说类型化的成功往往也就意味着深度的实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多出一星,为这不期然收获的启发.

7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妓女的痴情想给力荐但还是被后半程冗长的查案拖沓降分了。开始还是女人对男人的一饭之恩可返回来却是施恩者一片空痴情,第一次看到女人可以爱到把一个男人的指甲珍藏十年,指甲接触皮肤时甚至到达近乎自慰的快感,你为何给了一个女人希望却又亲手毁灭?做爱和死前的梵乐是命是造业。负片处理独一家

10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指甲的设置:外来魅力的冲击、终丧其手的结局,指证罪恶的证据三位一体。两出雷雨梵乐底片化处理扭结戏,一为做爱一为谋杀:在欲望纠结的支配挤压下,我们总是不停地相爱和戕害。隐喻关联多多,诸篇强文在前,不赘述了——精心雕琢的脚本 + 内田吐梦的犀利,神作乃成!【10】

1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电影旬报》在千禧年评出世纪最佳百部日本电影,《饥饿海峡》排在第三位:《七武士》(黑泽明,1954) 《浮云》(成濑巳喜男,1955) 《饥饿海峡》(内田吐梦,1964) 《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1953) 《幕末太阳传》(川岛雄三,1957)。。。

18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这绝对是社会派的扛鼎之作,比之前看的砂之器要强不止一星半点。关键在于,原著作者本身就没有想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实际上是带有《罗生门》色彩的),而内田吐梦用他暧昧的影像一五一十地继承并还原了这一特质,仅只是展现了战后10年左右日本社会的形态和变迁,不给出任何层面的定论,这与黑泽明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式直给是截然不同的。更令人耸动的是视听表现力,往往只是在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之中,就包含了对生与死、金钱和性(欲望)、传统和现代等等话题。恐山下的滚床单一段令人终身难忘。三国连太郎已成笠智众之后第二爱的日本演员。人是空虚贫乏饥饿的,饥饿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注定是人的悲剧。

2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对世间真实样貌的一次深刻洞察思考。饥饿的海峡,沧海桑田间多少历史与真相钩沉隐匿。相隔十年的两件罪案,确凿无疑的后者,无可考据的前者,勾连起一个复杂的人所经历的无法简单标签式描绘的人生。它最棒的处理就是通过只让“罪犯”交代前一半“模糊”的犯罪过程来完成全片的核心表达。这个表达不仅在于对“真相”的真相的质疑,还有一个人因畏惧被社会误解不能被公平对待(前案)而走上末路(后案)的悲剧——从这个角度出发真正的罪犯是个体还是群体呢?结合内田吐梦自己的人生经历,这里面一定也有他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疑问。除了这个核心之外,它还带出了多个可独立成章的议题,比如老警察十年的追寻所受的影响和最后的释怀(远早于芬奇《十二宫》),比如风尘女子的爱情道德观,有战后日本的人间百态,也有战争幽魂的纠缠。绝对是大师之作。

22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黑白宽银幕画面,大量手持摄影可圈可点,以类似反色手法营造出晕眩感。叙事视角在四五个角色之间几度来回切换,通过这种“半上帝视角”将一半真相隐藏在疑云后。展示战后日本方方面面的社会风貌,几位演技极佳的戏骨互相飚戏,分外精彩好看,收尾震撼有力。可惜推理悬疑方面较弱,撑不起三个小时的片长。剧情反倒不如角色塑造更丰富,是为遗憾。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故事精心编排抓人的典例,16mm胶片搭变形宽银幕头的罕见组合带来了一种特殊质感。 8.0分★★★★

30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内田吐梦监督的《饥饿海峡》(1965)可用石川小百合的演歌《津轻海峡》来形容“当看见那快要冻僵的海鸥时,忍不住落泪”。三国连太郎饰的犬饲多吉从甲板上一头扎进鸥鹭回翔的太平洋起,一生孽缘沉没,这头困兽从北海道荒原窜出,在津轻海峡受到震颤,穷困中滑向黑暗宿命的辉煌,就必须回来死在海洋。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有些冗长了,以至于有不少人玩手机,但想到这是半个世纪前的电影,还是觉得震撼。(今天吃了一个原麦山丘的大大的面包,好吃到流泪。)【CGV日本影展】

3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穷是原罪,人性因此崩塌。负片影像带来的惊悚体验,非同一般。标准的社会派推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败笔也很明显,后一个小时的细致入微,免不了节奏迟缓。

40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2019年8月17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战争之尘」-183分钟版本】工整的剧作结构,以一个指甲为线索贯穿十年的情绪,用指甲抒发性欲的表达这招用的真妙,这场戏确实可以载入影史。三组人物关系写的很立体,尤其是警察的家庭关系。角色之间的逻辑线索关系很紧密,叙事不松散。制作水平很高,无论是大场面的海上场景,还是棚里拍摄的酒吧街的长镜头,完成度很高。情绪表达用反转片表达也很新颖,声画分离思维在那个年代已经如此成熟。

43分钟前
  •  
  • 推荐

20210810补三国片子Ozubook二刷,五星➡️四星。过于长和说教了。给的发挥空间也不够多。啊但小胡子还是非常🉑️|20160617SIFF首刷首标,三国连太郎留胡子的时候很帅!还被活泼的妓女强推了哈哈就可惜后来()了(此角色的丧病真是难以言喻。钱夹腿间和指甲崇拜的戏都拍得太好,手控福利满分(八重的手太好看了感觉应该很好捏。今天路上还在想着提香鲁本斯画的女人,就在电影院见到圆圆的肉肉的八重了,天意啊…演得太好了我爱她TAT

44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妓女玩指甲,多么卑微的爱,仅此一场戏即可影史留名。

4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高居旬报百大第三位的自然主义佳作。片中,左翼名导内田吐梦给予了底层劳动人民以最大关爱。杉户赴东京谋生,酒吧女掌柜与妓院老板夫妇都是好人,前者自己洗衣,后者主动为她解决配给证,甚至常去喝酒的小混混也都讲信用不欠账;警方更尽是专业执着,无论老弓坂,还是十年后的新味村都能迅速凭借细致观察接近真相(头伤与剪报)。甚至男主人公自己的履历也是孝顺勤奋受到员工爱待……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双杀悲剧呢?地位。环境改变了这个“男人”的本质。四星半。

52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情节一直到杉户八重与犬饲相认都非常不错,八重自己的奋斗线更是好看,只是一晚温存她记了对方一辈子的好,在犬饲心里我相信也是有这个在绝望时给予帮助的女人的,只不过他已决意断绝与过去的所有关系,人心终究被名利欲望所困。后边查案部分完全就是看三国连太郎一人表演了,推理实在没有社会派的严密,三个小时的体量要不拍成剧要不缩减到两个半会更好。

54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最后三分之一有些冗长了,而且女性角色的刻画有些奇怪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妓女杉户八重的这条非常好,指甲、一年收集一个娃娃、盖着棉被唱歌及后面的情欲戏、最后被掐死……许多场景都很精彩,反倒是觉得最后半个小时抓人以及交代案情显得不那么好看了。《电影旬报》世纪百佳第三名。

1小时前
  • ZHANGWANH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