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风雨情

科幻片其它2011

主演:哥德昂·布克哈德,凯瑟琳·弗莱明,娜塔莉·爱娃隆,米歇尔·门德尔,罗夫·凯尼斯,凯·维辛格,古德伦·朗德格里比,迈克尔·布兰德纳,马克·扎克,英戈·诺约克斯,约翰·弗里德曼,布里吉特·格罗瑟姆,康斯坦丁·威克,Mathias Eysen,伊莫·金伯瑞尔

导演:马库斯·罗森穆勒

播放地址

 剧照

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2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3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4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5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6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3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4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5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6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7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8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9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0:13

详细剧情

  汉娜(Brigitte Grothum 饰)、阿布拉夏(Elin Kolev 饰)和莱利萨(Imogen Burrell 饰)是三名在音乐方面有着接触天赋的音乐神童,通过音乐,三人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友谊。战争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开始了,德军攻陷了乌克兰,这让汉娜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和危险,在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刻,莱利萨说服了自己的家人,收留了汉娜全家,一行人才得以在炮火之中保全。  德军很快就开始了他们烧杀抢掠的行动,无数的家庭财务和乐器被毁于一旦。德军少校热爱音乐,珍惜汉娜的才华,送给了她一把小提琴,愿意栽培她成为人才,然而汉娜并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然成为了政治家手上的一枚棋子。

 长篇影评

 1 ) 大人都是白痴

 “为什么会有战争?”
  “因为大人都是白痴。”阿布拉夏对着莱莉萨说。
    是的,这就是孩子对待战争的看法,电影《神童 Wunderkinder》更像是一个孩子在平静地诉说着1941年在乌克兰发生的一个故事。有时候我经常在想,对一个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对自己民族有过伤害的事件,我们是应该反思还是强化仇恨感?国民教育给我们的方向是继续强化仇恨感,可以说这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起到了作用,看看钓鱼岛事件,各地热热闹闹地游行,对外可以轰轰烈烈的爱国游行,对党和政府只能“呵呵”了,幸亏有这个场景,不然我都忘了中国法律里写着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了。不断进步的文明真正需要的是对这些事件的反思,只有反思才可以阻止下一个希特勒,下一个斯大林的诞生。所以我更喜欢反思的二战电影。最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口号是:“钓鱼岛是中国的,而苍井空是世界的。”那么神童也应该是世界的,电影中有个细节让我格外深刻,苏德开站后,纳粹军人在听到神童演奏的苏联曲目《大黄蜂的飞行》后依然是爆出雷鸣的掌声,这就说明了文明和音乐应该和意识形态无关,它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最终可怜的莱莉萨还是和1500万遭屠杀的犹太裔儿童命运一样。这是值得反思的历史,德国人自己拍摄来展现他们对历史的反思,所以,我也期待中国开始有反思文革的作品。电影里你可以看到像红卫兵一样的德国小纳粹,喜欢找犹太人的麻烦,你可以找到顽固的苏联上校,崇拜斯大林,也可以找到残忍的德军官员,信仰法西斯。你会说他们说他们都很邪恶,我倒愿意说他们只是被一种信仰洗了脑。
   我也想被生活温柔对待,前提是我们都没被洗脑。有些信仰激情恒久在,一直在骗人,法西斯如此,列宁主义如此,而我现在在怀疑那个在图书馆留下脚印的老人的思想中。
   电影的音乐可以让我多打一颗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2 ) 还好这不是真人真事

        关于战争的电影,特别是与犹太大屠杀的电影看过不少。但是这种不是根据真人真事的电影,感觉很不对味。就像喝茶只能品出苦涩一样,看这些电影我永远纠结于故事的逻辑。因为真实的故事不需要逻辑,再怎么狗血都是真实的,我可以毫无负担欣赏一部电影。在我看来,拍这电影就是让一些人挥霍下无处施舍的同情,徒增了大荧幕上几抹血色,杜撰了又一个犹太悲剧。所以只给三星。

 3 ) 纪念战争中丧生的150万犹太儿童

  二战题材的电影总是略显浓重,从《钢琴家》一直到《辛德勒的名单》,仿佛此类电影总是让人有种心里万分压抑的感觉。其实在《辛德勒的名单》时,镜头中总是闪现的穿红衣服的犹太小女孩,全片只有她一个人是带着色彩的,导演刻意用了黑白的色调而只展现了这一抹红色深有用意,在看到她死去的时候观众的心里也为之一颤。经典电影《美丽人生》中,与父亲玩游戏的小男孩,最终都不知道现实有多么残酷,父亲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他的纯真。这些电影在涉及到战争残酷的时候都共同地运用了从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战争残酷的这一形式。

  片中的两个犹太孩子因为出众的音乐才华被德国小女孩汉娜铭记,于是三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音乐结缘,一同谱写友谊之歌,只可惜这首歌一直到最后都没有被演绎出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但是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彼此也曾经立下约定要一辈子成为好朋友。可是战争来得太猝不及防,起先是汉娜一家逃亡,阿布来夏和拉丽莎帮助他们,后来情势出现了转变。他们不知道之后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知道德国的飞机轰炸了医院,拉丽莎的心中从此埋下了阴影,这也为她最后的死亡做了很好的铺垫。少女的心里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人心的险恶,在这样的沉重事实面前他们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生命如同刀尖上的蚂蚁,随时会被刺破。

  想起《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那个德国男孩为了与犹太男孩一起玩,最终命丧了集中营。孩子在战争面前显得那样的纯真,正是用孩子的天真无邪来对比出战争中人性的险恶肮脏,使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孩童干净的双眸中被迫要目睹鲜血的淋漓,周围的枪声和死去的人们,他们在一夜之间长大,知晓这不是一个游戏。这是何等的残忍,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国破家亡却又不能留在自己的家乡,看着被侵略的土地却无能为力,看着亲人被送去集中营然后吸入毒气死去,他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摧残。所以在最后的生死演奏时刻,拉丽莎脑中崩紧的弦随时要断裂,她想到那个德国军官一边削着苹果一边随意地说着,完美就是要将弱势从强势中抽离,她看到刀片刺进苹果柔嫩的果肉中,如同他们这些犹太人,只能沦为他人的鱼肉,任人宰割。而她的亲人,她深知自己已经再无可能与他们见面。想到这些事实,她最后还是没有表演完勃拉姆斯的曲子,将头埋在琴键上放声大哭。

  《钢琴家》中最后主角能够活下来,是因为文化的魅力。爱音乐的德国军官给予了他一次机会生存,那部电影出彩的地方也正是最后的结局,音乐让两个国家本来互为敌人的人相连接在一起。而这部电影中,音乐也是主导因素,从开始德国女孩听到他们两人的演奏想要认识他们,一直到中间他们一起排练,写曲,最后站在台上为德国人演奏,音乐贯穿整部电影。导演在力图表现战争沉重的同时也通过音乐来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虽然战争中会有很多的杀戮,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灭绝了人性,在绝望之中其实带着很多新生的希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音乐是艺术,用艺术来缔结两国孩子的友谊,不论是从哪个角度看,导演都是想以此来做一次祭奠,同时给这样太过灰色的题材一点暖色调。所以当我们看到他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的温暖。

  德国女孩始终是电影的主角,相比较拉丽莎的改变,汉娜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纯净的,她从一张干净的白纸到最后染上了生命中的色彩。她目睹了事件的全部发生过程,也作为电影开始的讲述者,我们可以通过她的言语和行动来看到战争中的善,来自人性的善,挽救了电影的过分压抑。她最后再见到阿不来夏,两人在河边祭奠死去的拉丽莎和那150万在战争中死亡的犹太孩子,正像是代表了德国的孩子来致意于同龄的那些无辜的犹太孩子,而站在一旁的那个汉娜的孙女,与汉娜年轻时选用的是同一个演员,也代表了一种新生。战争已结束,生活将继续。

 4 ) 正因为有人的感情注入,音乐才更有价值。

音乐,将不同种族信仰的孩子集结在一起,谱写了一首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歌。电影开始汉娜收到了一份乐谱,故事的序幕缓缓拉开。

通过音乐,他们相知相识,拥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战争却打破了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在孩子们的眼里,音乐世界就是他们的天堂,然而他们 的音乐天赋在大人眼里是一件可以利用的工具。

在战争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以孩子的视角来演绎这一切,更让战争残酷性震撼人心。被烧掉的钢琴,运送爷爷奶奶的集装车,都成为了他们成长的悲剧烙印。

莱利萨的死亡,阿不拉夏的被押解,冲散了三个人的友谊小队。

而阿不拉夏从此也再也没有碰过音乐,“没有了你们,音乐对我不再有魔力。”音乐的魅力从来不是它本身的美丽,正因为人类为它赋予了意义,它才变得有价值。

 5 ) 远离战争,让友谊之歌长存

音乐,作为一门超越种族、文化和政治的艺术,将三个纯真孩童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一场残酷的战争,又将孩子们纯真、甜美的梦打破。
就在他们结成手足之谊的湖边桥畔,空中呼啸而来的飞机,预示着一场悲剧的开始。
随着战争的推进,三个不同种族、不同职业的家庭,在这场灾难中,从酒厂的仓库到密林小屋,流轮扮演着施救者和被救者。在这场战争中,都是所有人受害者。
而这一切悲剧,就象剧中台词所说“都是政治体制所害,无论是布尔什维克又或是法西斯”。
纯美的音乐从一开始就被操控成为一件政治工具。在音乐厅内,两个两个音乐神童单纯而沉醉的面容,与音乐厅内领袖(无论是前期的斯大林,又或是后期的希特勒)严酷画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在孩子们的心里,音乐是他们三人纯真友谊的见证,是他们情感沟通的工具。就象男主角阿布拉夏与汉纳重逢时说的“没有了你们,音乐对我不再有魔力”
作为一部德国二战反思电影,导演通过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音乐艺术,通过三个音乐神童之间的纯真情谊,衬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种族主义、集权政治带给德苏两国人民的灾难。整部电影,没有血腥的屠杀场面、没有充斥着酷刑的集中营,没有灭绝人性的毒气室。而是通过三个儿童纯真的视角,凝视着医院广场上被炮弹击中而熊熊燃烧的钢琴,凝望运送爷爷奶奶去远方营中集的火车远远离去,凝视着押着父母的车辆,缓缓驶入纳粹大院,沉重的大门缓慢的关闭。通过孩子们稚嫩的目光,尽显战争的残酷。
而同样是对战争的反思,国内的抗日电影或者连续剧,大多仍以宣扬民族仇恨为主,“鬼子”“小日本”,充斥屏幕。简单地将两个民族,符号化和对立化,缺乏真正对人文的反思。当然随着类似陆川拍摄的《南京!南京!》之类电影作品的问世,我相信国人终将站在超越民族性的高度下,重新审视这一段苦难历史。在切实了解和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更需要达成共识,建立一种机制和文化,防止灾难再次发生。

 6 ) 大時代小神童

【大時代小神童】(Wunderkinder) 寫的是三個小孩之間那份超越國籍和宗教的深厚友誼。

時值1941年,Reich 獲邀到烏克蘭管理一間啤酒廠,遂帶同妻女由德國前往該地定居。某天,他們一家去參加音樂會,欣賞到兩位猶太裔音樂神童 Abrasha 和 Larissa 的演奏。Reich 的女兒 Hannah 對兩位神童的演出久久不能忘懷,於是跑去結識二人,並希望能跟他們一起學音樂。三個小孩後來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可惜好景不常,德軍攻佔烏克蘭,並展開種族清洗......

關於德軍屠殺猶太人的電影,這些年看了不知凡幾;但從兒童的角度去審視整件事,印象中好像是第一次。電影中的三個小孩,一直沉醉在自己的音樂夢中,他們不明白戰爭為何物,只知道好朋友一夜之間竟變成了敵人。看到他們仨的際遇,心痛得要命。雖則時代巨輪自有其轉動法則,但為了一小撮人的偏執而犧牲 150 萬名兒童的性命,老天爺太會開玩笑了吧?

 短评

还不错 但是同内型的优秀影片确实不少 相比还是有差距~~~

4分钟前
  • 筱小白
  • 还行

战争总是带来无尽的伤痛

8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推荐

我一直在想,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始终没有像西方反纳粹电影那样上升到反战的人性高度,也许让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看看这样充满纯真的童年、美好的友谊和震颤灵魂的音乐的电影,能明白和平之珍贵。后来想到,同情与爱的能力的缺失,不是一两部电影可以弥补的。

9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又一部用兒童討論種族和戰爭的深刻影片,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一樣讓人震撼。

10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跟《泰坦尼克》一毛一样的结构,带点《钢琴家》的沉重。看不了这种的,太痛苦。

14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

17分钟前
  • 是和有
  • 还行

+0.5

18分钟前
  • 咖啡照常搅拌
  • 还行

"这就是战争吗?为什么汉娜成了敌人?因为大人是白痴。"镜头色调和音乐都太美丽,把很一般的剧本衬托得也美丽起来。在二战沉重的题材下,其实最撼动心灵的是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孩子们简单纯真的视角里战争的含义。残酷现实里人性的一丝温暖。男孩的小提琴拉的太神了,就是两女孩演得太呆滞。

19分钟前
  • 推荐

画质配色音乐都不错,算是弥补了剧情和构图上的缺憾

20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推荐

全凭小提琴增色

21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海报上,饰演汉娜的这位小女孩,整部片子鼓着两腮帮子、呆若木鸡状、毫无灵性可言,真不知道导演是咋选的演员。关于二战中德国人和犹太人互帮互助、保命的片子看了不少,本片诸如避难的酒厂储藏室和深山小屋此类小细节前后交代的工整,登对,而片子的音乐和画面均相当精致!

22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再完美的音乐也抵不住政治家们的残酷。少了你们的音乐不再有魔力,少了和平的演奏P也不是。

24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推荐

最后合奏的那段神经绷的紧紧的。。汉娜这个演员太呆滞了。。

29分钟前
  • Iker
  • 推荐

配乐不错 剧情一般 转折过多

33分钟前
  • laomai
  • 还行

看哭了。“少了你们的音乐不再有魔力”,有音乐的世界像天堂。。

35分钟前
  • white
  • 力荐

工整但又不够走心,老师太过符号化和精神意指,孩子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情感和纯真表现都还不具说服力,题材总是好的,音乐五星,动机情绪主题严丝合缝。

39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完美让你有资格活着,但没人完美。

40分钟前
  • 苏小殊
  • 力荐

看到一半,不小心关掉,现在找不到了OTL

41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孩子真无辜。。。

43分钟前
  • Altanbulag
  • 推荐

7.6

4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