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马拉喀什

剧情片法国2013

主演:阿弗西娅·埃尔奇,乌尔里希·图库尔,约瑟夫·贝尔比奇

导演:卡罗莉内·林克

 剧照

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2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3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4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5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6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3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4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5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6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7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8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19离开马拉喀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13:58

详细剧情

  本(塞缪尔·施奈德 Samuel Schneider 饰)是一名十六岁的德国少年,他的父亲(乌尔里奇·图克尔 Ulrich Tukur 饰)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话剧导演。在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和他的母亲离婚了,离婚后,父亲独自一人搬到了马拉喀什生活,并且在这里组建了新的家庭。  这一次,本趁着暑假的档口也来到了这座魂牵梦绕的城市,对于儿子的到来,父亲显得非常的高兴,他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来修复自己和儿子之间濒临碎裂的关系。然而,现实哪有想象中的这么简单,本和父亲之间爆发了剧烈的争吵,之后,本离家出走。在夜店里,本邂逅了名为卡利玛(阿弗西娅·埃尔奇 Hafsia Herzi 饰)的妓女,卡利玛替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长篇影评

 1 ) 离开生活的暗影,寻找结实的感情

德国年轻人,处在层层现实的包裹之中,衣食无忧而且是最好的,艺术悠远的传统却只让人气闷,家庭价值的消解,体会不到什么紧迫而强烈的事物,没有结结实实的相互感情。

真是病了,血糖低。生命力的耗尽。

这个时候来到了马拉喀什,一个还显落后的异域。到处是为了生计奔忙的紧张,各种异样与混乱,没有层层文明枷锁的女人结实的触感,打脸就打脸,脱衣就脱衣,撵走就撵走。

还来到了真正贫穷的疆域。看到过去的风俗:父兄的威权和虚弱,黄土,黑羊,沙漠。

更主要的是,反叛的儿子最后拖进来了一个名义上的父亲。

对于父亲而言,此时的本Ben不过是一个自己要去处理的事情,一个自己前妻的孩子,甚至类似于一个概念和符号。

而在一起经历种种不可控,不熟悉,冒险和变故,终于使他们变成了活生生的父子。达至了结结实实的感情。

 2 ) 离开马拉喀什

离家出走,我只带一个手提箱。里面装满了书,就这些东西,其他什么都不要了。如果是弟弟,我想,他会在里面装满他需要的玩具,一些塑料士兵。那么妈妈呢?总是些救急的物品,她担心我们出事,总防着万一。她上当受骗,也全都是因为这个万一了。消灾保平安。所以,我认为,她应该带的最齐全,衣服、鞋子、日常用品、更重要的是——钱。那可少不了。因为一个箱子怎么够,钱就是最好的缩小胶囊。爸爸!我就不太了解了,但印象中,只要有卡就行,一个皮夹子,便是一个小型的卡包。

我那时候出走,只为了一个梦。是不是很可笑。我那天做梦,醒来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一些片段。梦中,是爸爸妈妈,还有被迫着,用沾了水的梳子梳头,并且穿规矩衣服的弟弟。他们都用一种世故的眼神看着我,让我觉得非常陌生。并有瞬间觉得自己变小了的感受。那一双双看着你的眼睛,冷峻的面孔,麻木的动作。我们之间似乎认定了生活是一部机器,又或者是各自有各自的语言,但彼此知悉,用行动代表一切就行了。可这没这么肤浅不是,在简单的外表下,你就有这么一种错觉了,认为对方什么都看得透透的,什么都知根知底的样子。他们仿佛在说:“灵魂,没错,你追求的一种内心渴望的东西,人类的灵魂,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大家能在里面找到共同之处,貌似爱情,友谊,忠诚与信仰。但,若是你太执着于把这些分类,就永远都长不大了。”他们就这么说了,我是这么觉得的。

可我宁愿冒险,也不要留白了。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人家说我是长不大的孩子。我还会挺高兴的,个子矮嘛!瘦弱不堪!没关系,对于那些长满褶子,肚子圆滚滚,形容枯槁的中年人来说,我还挺乐意就这个样子的。不过后来发现,这个愿望也没法实现是不是,关于长生不老,停留在小孩子的模样。于是,我那会走了,订机票,坐公交,徒步走,骑骆驼。反正是一直往西北方向,到那些巴斯克人和旁遮普人的地方。完全的与你周围环境陌生的地方了。你看着他们的样子,男人们要不是库尔塔,就是袷袢服饰。女人们,不是深蓝色、黑色的布卡,就是遮住半张脸的面罩了。他们说“赛俩目。”意思是亲爱的,对你表示敬意的问候(你好)。谐音很像我们闽南人的脏话。土坯的房子,镂空弯曲的,安在墙壁窗口上的熟铁窗棂。像一个个货柜箱子,成堆垒在一块。里面是神秘的女子,正发出呻吟般的声音。当地人,相当保守地留起大胡子。在每一座宣礼塔面前,你总能看到,铺着一张毯子,正在做一天五次的礼拜。每逢周五或周末,他们还有固定的主麻日,到清真寺里来。大家念古兰经,摇晃着身体,美妙地唱起歌来吧!

我留意到,那些毯子,和挂在墙壁或是家里隔开厨房和客厅的帷幔,却不那么固定统一。当然,也许是换种方式的,各种花纹图案,千变万化式的统一了。不过,你总能在里面看出自己的“浮士德”来,就像是我做的那个梦一样。好像,什么人,故意用这些方式来反抗了。是那些女人们吗?还有,在巴扎(市场),在你不经意就路过他们的小屋,那些一看到你,便跑过来盯着你的孩子。他们可以到处去玩呀!可为什么老盯着你看呢?会不会跟那些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和枪榴弹有关。直径几毫米的枪口,规定了每个人活动的区域。说着同样的那句话。某种方面,我比他们要幸运多了。所以,我觉得有义务留下点什么,像是带的书或身上的衣服,一首远方的歌曲啦!但,你总归要离开的。这里不属于你,即便是那些充满悲伤的故事,那些产生灵魂共鸣的情感。他们讲给你听了,你记住了,流泪了,付出行动了。可那又怎样。这回忆成了相片,你忘了过塑,在归程的路上,它渐渐泛黄了。

 短评

2003年去過摩洛哥旅行15天 看這電影裡面的景色特有感覺!!

7分钟前
  • Bennylee0910
  • 推荐

没字幕,听不懂

10分钟前
  • brit99
  • 还行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在《走出非洲》的十年后再次聚焦该地,但事实上却对挖掘摩洛哥这一地理背景缺乏兴趣。片中几乎没有哪位当地演员的不是在充当主角面临的家庭困境的龙套,以至于情节和背景缺乏关联。原本应不时地在影片情节薄弱时增加张力的主角患糖尿病的设置,也仅仅迅速成为廉价的戏剧手段。

14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1.年轻人在摩洛哥可以拥有无数新鲜体验,与妓女私奔,吸毒,在街上鬼混2.看到最后竟然满感人的3.羡慕他爹三门语言随意切换的技能4.想去摩洛哥滑沙!

15分钟前
  • 柯尼柯尼呀
  • 推荐

德法英三语无缝切换真令人艳羡啊 一锅接一锅塔吉往上端真让人眼馋呀 最近看了两部表达『原本不睦的父子关系在无预期旅程中缓和』的欧洲电影 都是放在了伊斯兰背景下去表达 因为那本身就是个相对纯粹的父权/男权环境么

16分钟前
  • .
  • 推荐

算是为北非之行提前预热了~

21分钟前
  • 盔酱兮
  • 推荐

-去摩洛哥前找的电影但是没看。-马拉喀什总共就那么大点儿地儿,电影里的场景好多都是去过的。好神奇。。-怪不得摩洛哥小孩会在大街上伸手要钱要东西,真是欧洲大款们惯出来的

23分钟前
  • 阳光正好
  • 推荐

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印象深刻

27分钟前
  • after1y
  • 还行

剧情其实挺无聊,但是摩洛哥的异域风情和德国文化,看着挺新鲜。

32分钟前
  • 鸡汁马
  • 推荐

好迷人的小哥哥

34分钟前
  • giggle
  • 力荐

前半段的青春期反叛冗长而没意思,而后半段父子情深则很感人,细节也更为真实。总得来说,值得一看,更何况此片像个美好的风光片,可以对摩洛哥瑰丽景致与市井人情一览无余。

3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矫情到死。

40分钟前
  • Ecane
  • 较差

人生的释然,对对他人是解脱,对自己是救赎

43分钟前
  • goott
  • 力荐

戏剧冲突没有,张力不够

48分钟前
  • ivanjob2008
  • 还行

中德字幕

52分钟前
  • 版王
  • 还行

摩洛哥的地理设置沦为白板,和人物心理的成长联系并不太大,换个地方仍然通用,并不特殊导致一腔泛泛而谈,有些索然无味。这次旅行也很牵强,所谓的父子沟通与理解也流于表面。配乐倒是有些特色。 6.0

54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exotic

58分钟前
  • 潜神嘿规
  • 还行

太文艺了受不了了哦

1小时前
  • 💊
  • 推荐

有时也挺喜欢这种舒缓而又色彩斑斓的调调。

1小时前
  • 维克多尧
  • 推荐

我同意他跟妓女的爱情,沙漠去的有点牵强。电影切割成两部分,把妓女的情节贯穿始终起码故事完整,刚看的有点意思断了,另起一段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败笔设计

1小时前
  • 啸杨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