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国

科幻片法国2011

主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JB·布兰科,史蒂夫·布卢姆,让·巴尔内,杰森·格里菲斯,玛丽·伊丽莎白·麦格林

导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

播放地址

 剧照

画之国 剧照 NO.1画之国 剧照 NO.2画之国 剧照 NO.3画之国 剧照 NO.4画之国 剧照 NO.5画之国 剧照 NO.6画之国 剧照 NO.13画之国 剧照 NO.14画之国 剧照 NO.15画之国 剧照 NO.16画之国 剧照 NO.17画之国 剧照 NO.18画之国 剧照 NO.19画之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5

详细剧情

  在一副未完成的画中,画中的人搞起了等级社会,画全人歧视没画完人,更不把线稿人放在眼里。画之国的城堡被画全人蜡烛大帝所掌控,他把没画完人和线稿人驱逐到森林中。画全人拉莫和没画完人克莱尔相爱,遭到了蜡烛大帝的追逐围捕。机缘巧合拉莫遇上了克莱尔的朋友罗拉和线稿人布吕姆,三人被追到了食人森林里。他们决定去寻找消失的画家,让其完成这幅未完成的画,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涂上色彩。在寻找的路上,三人跌出画中,来到了画家的画室。邂逅了闲卧窗边迷人的夫人、脾气不太好的画家自画像、语速很快的蓝色小丑。他们穿梭在画与画中,在威尼斯的狂欢节里奔跑,遇到死神的追逐,最终回到了画室,虽未找到画家,但得到了画画的技巧。  而另一边,克莱尔被捕,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被拉去做劳工,蜡烛大帝在着手一场仪式,得到颜料和技巧的拉莫一行人回来的道路险境丛生,最终他能否赋予没画完人和线稿人色彩呢。

 长篇影评

 1 ) 我画中的小人你是否会活过来?

我作为一个喜欢画画的人也总是幻想自己画中的小人是否会走出来和我对话,而画之国正好满足了我这样的幻想。故事发生在一幅未完成的画里,画中的小人拥有自己的生命,他们等级森严,画完人最高级,可以出入高大华美的城堡,其次是未画完人,生活在幽暗寒冷的帐篷里,最后是线稿人,最卑微低贱,藏匿于森林中。由未画完人、画完人、线稿人和另一幅战争图里的士兵组成了主角团,从画中跑出来想去寻找自己的创造者,想获得公平与和平。

萝拉,女主角(ps这部影片的男女主竟然不是恋人),未画完人,善良勇敢,追寻着创造者。

拉莫,男主角,在画中是完成人,他的恋人克莱尔却是未画完人,他希望等级森严的画之国能够人人平等,不分你我。

古姆,线稿人,为了帮助被画完人打得面目全非的好友,他和主角团们一起寻找画家。

马让达,另一幅战争图里的鼓手兵,在这幅每日炮火不停的图画里,渴望和平的他显得格格不入。

《画之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场景,未完成的画,战争图,画中威尼斯,画外。

未完成的画,从各个场景可以看出是一副森林城堡图,它也许是画家最后一幅带人物的画。画中有大面积的紫色,代表着阴影和黑夜,人物也多是冷色调、低纯度,其中色彩最亮最纯的蜡烛大帝则是画之国的领袖。

战争图中的人和其它画不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处于画中,所以每天清晨就会开始没有伤亡的战争,日复一日,从不停止。

威尼斯作为文艺复兴的精华,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许多画家向往的圣地。画中的威尼斯则处处充满了黄昏的阳光,全是明亮的暖色调,画中的人物都带着面具,不停地跳舞,荒诞得像个乌托邦。这副画里有画家自己,说明画家曾经到过威尼斯,画家在威尼斯的各个角落画画,并且聚集在海边画着黄昏。

画外是画家的工作室,遗忘了许久的工作室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储藏室里则全部是被画家毁掉的画。可能画家对自己的人物作品感到失望便把它们毁掉。

古姆在看到画家不停地画黄昏时,觉得这是垃圾,萝拉却说这是情感,他伤心,画是难过的,他快乐,画是喜悦的。,所有的场景,所有的人物都是画家带着自己的情感所创造的。为什么拉莫和克莱尔会相爱,为什么开头他们在隐秘处幽会,也许画家和他的恋人的感情也有过世俗的阻挠,不得不偷偷摸摸。在战争图中,画家似乎也不喜欢这样无休无止的战争,也希望恪守命令的士兵中出现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于是呆萌的马让达出现了。他恋爱的时候,画出了贾朗斯,他恋人的肖像,可是后来失恋的他撕碎了贾朗斯的照片。自画像说过,画家在画他的时候还是开心的,可是后来越来越糟糕,是失恋还是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失望,于是前往威尼斯,自画像被修修改改最后停留在了愤怒的情绪上。

其中,萝拉是画家最喜欢的,画中威尼斯的画家也在创作着萝拉。她提出寻找画家的建议,也是第一个跳出画,来到三次元世界的人物。在最后,画中人拥有了颜料,可以把自己画完,或者添上新的色彩,萝拉发现大家已经平等了,她也不想把自己裙子上的空白填满,因为她想继续寻找自己的创造者,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画之国的结局也算是出人意料,大家猜测主角团们最后找到了画家,完成了绘画,然而最后却是自己将自己填满。

拉莫为克莱尔填上了颜色,战争图中的士兵也因为被刷上了同一种颜色而恢复和平。《画之国》创造了一个虚幻但现实的梦,似乎就在我们中间发生。这部影片是一部披着儿童动画外衣的成人动画,处处充满哲思,有色人的女主角,因为没画完而导致的阶级分化,只是因为颜色不同而天天战争的军队,未画完人拿到颜料后就开始抢夺和浪费颜料,民众口中的危险黑森林实际上是温柔的花丛,以及本片最后萝拉和画家的对话,

“我没有遗弃他们,我已经给了他们基本所需,一幅简单朴素的绘画远比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美丽。”

“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

最后,画家也是在画中

《画之国》的风格也带有马蒂斯莫迪利亚尼毕加索的影子。简单的人物形象,粗狂的笔触,强烈的对比色带来的画面跳动,色块与色块之间的碰撞,彰显了生命力。“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豪华、宁静,充满欢乐”(波德莱尔的诗篇《西苔岛之游》),这是恬淡中的梦幻,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与平息的手段。

虽然创意够强,但是《画之国》的讲故事能力较弱,出现了许多未解释的谜题,黑暗森林的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说进去必死无疑,威尼斯里的死神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导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也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

顺便说一句,我画中的小人,你是否也会走出来呢?

 2 ) 会讲故事的画

《画之国》是法国73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第四部动画长篇,制作周期历经五年。在3D当道的今天,还能坚持做2D动画的导演显得弥足珍贵。全片没有煽情的泪点,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但还是吸引我顶住排片表上“6岁起”的压力再一次走进影院。此片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是我近年来看的动画长片中的佳作。


1. 美术风格

动画本身就和美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把它解读成“活动的画”显然太狭隘,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一直是个难题。《画之国》对美术和动画的结合做了个有趣的探索。

片中的背景大量运用整体色块,让画面充满油画的质感。开场大量冷色调的运用,让人还未看故事,就首先感到一丝压抑和不安。城堡中明亮的黄色光线显示出杜班人(法语“画全的人”的谐音)高高在上的地位,而饱尝禁忌之爱痛苦的拉莫和克莱尔只能躲在黑暗中。魔法森林入口线条扭曲,蓝、红、黑为主色,渲染出恐怖的氛围。随后,水流渐缓,颜色转暖,明亮的黄色和充满生机的绿色将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随后表现战争的画中,背景是简单的灰白黑,充满了冷酷和无情。相反,画家笔下的情人嘉朗斯和威尼斯城明亮欢快,粉、橙、紫等大量过渡色使画面饱满鲜艳。当死神来抢夺高姆时,画面又逐渐转黑,配上激烈的进行曲, “死神来了”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我被吓到了,前面坐着的妈妈一直搂着小孩……)

人设也同样精彩。男主角拉莫以蓝和黄为主色,显得沉稳而勇敢。女主角罗拉用了紫、黄、绿,与开朗、勇敢、机灵的性格相符。布吕母和高姆则是只有轮廓的勒夫人,设计上借鉴了油画打稿的草图,不难想象转化为动态的难度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两次幻想桥段,人物幻化成素描般的轮廓,配上舒缓的音乐,在多次变形中把对爱人的渴望表现得唯美而诗意,是片中的点睛之笔。

其实,《画之国》的剧本起初并没有限定画面风格。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也是一名画家,考虑到剧中人物需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把风格限定到抽象画派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主要参考的画家有夏加尔、马蒂斯、德朗、博纳尔。片中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构图平面,明暗对比强烈,脱离对现实的模仿,“主观化的客观”为剧情和主题服务。导演对画面风格的选择由故事而来,所以整个影片风格非常统一。这对水墨动画的发展也是个启示。


2. 故事主题

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杜班人对巴菲尼人(法语“未画全的人”的谐音)的压迫为辅线,两者交汇在杜班人拉莫和巴菲尼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其实世界本来多彩,外表的差异无可厚非,可总是有人致力于建立一个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结尾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喜好用颜料重新画了自己,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但是影片主题并没有停留于此。寻找画家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探寻。小孩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 “我从哪儿来”,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当所有人都忙于用颜料画自己时,女主角罗拉再一次走出画作,终于见到了画家本人。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所以为什么要忙着把自己包装成另外的样子呢?原来的自己才是最美的。不受外界的干扰,忠于自己的内心,坦坦荡荡地活着,才是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

影片开头借罗拉之口说出“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既是对主题的隐射,也可以看作导演对影片的期待。如侯孝贤所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画之国》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的孩子看此片估计非常有共鸣。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喻:对外表的过度关注、种族歧视、极端主义、集权、死亡……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


《画之国》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叙事流畅,风格统一,画面和音乐对叙事的辅助堪称典范。要说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罗拉在光线充足的实拍镜头里略显死板,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所以说,动画技术的探索和画画一样,没有尽头。

 3 ) 虚幻与真实

      
       这是一部启示性的作品,虽然它在揭示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时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揭示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给人带来的启示或许比答案更重要。
    
    油画并不意味着时间的停滞,油画中每个人都各就各位按部就班的呼吸谈气,导演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嘲讽。画面的开始是一个颇具古典风格的画框,连接着画内的虚幻与画外的真实。随着画框的放大,我们也随之进入那个带有强烈油画色彩的国度里。
    
    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画中人的故事。画中的人带有极强的等级性,形态饱满、色彩完整的尊为上等的图全人,色彩不完整的为梅花莞人,而那些线条简单且毫无色彩感的则为下等的勒浮人。故事是从梅花莞人劳拉的角度叙述开来的,从她的视角看去,一群高高在上的图全人正在远处的城堡聚会,他们高谈阔论并欣慰地欣赏彼此的色彩,下等人的存在让他们产生出优越感。
    
    “画家不会回来了,”图全人中的代表在城堡中如此趾高气扬地宣称,以此定义自身完美的绝对性,定义相对于“画中渣滓”的绝对地位,并带着一种可笑的对蒙受造物主恩泽的谦卑。等级衍生特权,特权导致专制,专制扼杀平等。受到冷落的梅花莞人和遭到压制的勒浮人因此深陷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痛苦中。
    
    与此同时,进步图全人拉莫和梅花莞人克莱尔的一场超越等级的爱情正在暗中甜蜜且痛苦地发展着。当小可怜高姆被无情地扼杀在城堡后,所有的矛盾便随时间的洪流不可避免地汇聚到了一起。于是,觉醒的人便开始踏上自我解救的道路——寻找画家,也就是寻找他们的创造者。
    
    痛苦使我们怀疑生活本身,怀疑使我们探寻真实意义。探寻就意味着希望,觉醒的那一刻,就如同劳拉跃出油画的那一刻,自我就已经跃入了真实的存在。
    
    脱离油画后,拉莫、劳拉、普鲁姆以及唐布尔•玛让达开始发现自身的虚幻,并在进出其他油画的过程中渐渐接近真相。他们来到画中城威尼斯,威尼斯是所有虚幻的汇集,人群是虚幻的,狂欢是虚幻的,连恐惧也都是虚幻的。可就在这座虚幻之城里,他们找到了解救的方法——颜料,他们开始懂得绘制自我,对造物主的信仰转变为对自我的信仰。他们带着颜料回到油画中,当等级被消灭时,矛盾也就消失了。
    
    在梅花莞人和勒浮人都沉浸在改头换面所带来的欣喜中时,劳拉却安静地离开了。劳拉的觉醒是彻底的,在怀疑这条道路上她选择了继续走下去。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主要人物,劳拉将最后的镜头拉向了画家。在这短暂的具有真实感的场景里,画家的回答已经不再重要了,当劳拉提出想知道是谁画的画家的时候,真实感已荡然无存。最后,劳拉在行走中步入一张更为广袤的油画之中,一切重归虚幻。
    
    其实虚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对虚幻本身的怀疑,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真实,可能也并不存在真实,可能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电影中的那句话——“我们梦想着做自己,这是很单纯的想法。”

 4 ) 人生如画,寻找真理

特别的动画片,与其他水彩画风的动画片不同,她采用的是油画的画法。法国的浪漫抒情配上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学。
表面主题看似是爱情,影片深层的主题却是一种哲学观念——世界是否是如我们看到一般是真实?我们是谁或者是谁创造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影片根据画中人物寻找画家的过程一一带我们引导答案,然而答案却不明确,只有我们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心中的答案。
影片的特点,画中人物突破障碍走出自己所在的画作,还可以走进其他的画作环境,于是几种画风交叉混合,色彩斑斓,颜色运用我好喜欢。影片结尾揭露,以画套画的形式(找到的画家只是另外一幅画中的人物),就像斯宾诺莎的用宇宙的观念看自己的生命,是那么渺小,于是会猜测是否有个超凡的“上帝”在控制一切,世界真的是我们感官经历的那样?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吗(就像画中人物一直希望要找到最终的“画家”)?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了。爱情与追求真理比起来,就显得肤浅了。
人生如画,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表示法语叙述好好听。

 5 ) 自由无限

就像一个人的梦境,内心,或者是一生。

故事像是在控诉这个越来越“工整”的世界,趋于流水线式的“完美”,灵魂却在一天天消退。那些独立的,有瑕疵的东西成了社会的弃婴,追求自由的权力成了剥夺自由的暴力。

威尼斯的那段是作者对当下的讽刺与批判,人们不但带上了虚伪的面具,面具更是将被遮住的脸庞一起同化。

这里有几个关于威尼斯画家的描绘特别有趣,有些人不会凭借记忆作画,一个没有爱过自己笔下人物的人,又怎么会把所爱的东西印在心里呢?还有些人笔下的东西完全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复制行为,他们画的正是作者以前画过的东西,作者愤慨知识产权被盗的同时一样表达了对那些丢失灵魂者的不满。

关于那幅战争的画作,我想作者是这样去定义它的,战争,是利益冲突最大化的结果,那些被困于战争的人们成了工具,他们的自由早已被被剥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灾难。不同的颜色混淆了同样的内心,我想即使两边都是“图全人”,也会因为不是来自同一幅画而大打出手把。作者是崇尚和平的,但他深知,如今的世界依然延续着无视人权与自由的暴力,只是没有硝烟的战争罢了。

时间流转,作者屋内年轻的自画像满是灰尘,屋外的老人已白发苍苍,那些盖满灰尘的画作记载了他的一生。他爱过的女人,他受到的挫折,他面对的世界,他的呐喊与无奈,甚至一度选择放弃与自毁。不过还好,自由的因子被留存了下来。劳拉,拉莫,没画完人和勒浮人,他们就是自由的因子。他们是作者梦想最开始的样子,他们是不完美的,但却善良勇敢。故事的最后,他们为自己涂上了只属于自己的颜色。是否也象征着作者在慢慢修复自己的内心,而达成了最终的自由呢?

结尾,本以为老头就是作者,可其实他也是画中人,即使他坐在海边,一个最能让人感受到自由的地方。那么在真实的世界中,又有哪里是最宽广的呢?最宽广的地方还会有边缘吗?这是一个关于“边缘”的问题,我想,没有无限的边缘,只有内心的无限吧。就像影片中克莱尔的梦境,拉莫将她抱入怀中,他们化成飞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无情的世界。

《画之国》是一部想法很多的电影,它给了观众遐想的空间,很是值得思考与回味。只是作为一部电影而言,这个故事并没能讲述的足够优秀,属于有佳句无佳章的那种,没有把要表达的点拧成一条完整的主线,颇为遗憾。

赋予画中人诉求与灵魂的艺术渲染很是浪漫。很容易联想到老美的科幻电影,《十三度凶间》《移魂都市》《盗梦空间》《源代码》等等,大世界套小世界的桥段确实牛逼,但关于爱与人性的主题才是最动人的。

还以为影片的角色只是进出于同一幅画,但其实每幅画都是一道传送门,任意穿梭,相当痛快。试想一下,进到一幅画中,玩儿到日落再出来,第二次进去你享受到的依然是那天的阳光。创意十足,也非常恐怖!

ps:
没画完人和图全人最后的和解怎么看怎么不合理,很容易让人产生“只要穿的漂亮就能参加上层人士的舞会”的误解。无法认同啊,扣一颗星!

威尼斯的镰刀死神是怎么回事?不明白。

 6 ) 滋养心灵的艺术

很偶然地买了这部碟片,从封底的内容简介里似乎可以想象出全部的内容:画家未完成的画作里,那些未被完成的人物从画里跑出来,想要找到画家来完成自己。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的内容,配上令人愉快的画面,我也完全可以接受了——但如果是那样,这个故事就难以成为一部“动画长片”,也不需要制作团队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也不会让远在中国的我们听说并寻找它。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在法国的是定位在成人市场还是儿童市场,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看过的真正让我觉得心灵受到滋养的一部电影,美的滋养。

对于已经习惯迪斯尼式动画片的我,这部来自法国的动画在视觉上是一种refreshment,原来不需要3D, 不需要特技,动画片也可以这么好看。(当然,从“制作花絮”当中我们知道,这部动画在技术上实际也是3D的)。

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那么新奇的想法,那么丰富的层次和纹理。我忍不住又要赞叹道:只有法国人能想出这样的故事!在一个画的王国里,所有的人物竟然根据他们被完成的程度被分为图全人、梅花菀人(没画完人)和勒浮人(草图人)三个不同的阶级,竟然也有所有阶级社会的等级规范、歧视和敌对。尤其是勒浮人的造型,令人想到那些残疾人、那些贫穷和丑陋的人——他们岂非正是造物主未完成的”勒浮人“。 如果因为造物主的疏忽,或者资源的不能均等分配,有些人不幸生来就是残缺的、丑陋的或者贫穷的,难道他们就不能够享有和造物的幸运儿一样的权利?

而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寻找画家的历险,更加像一个寓言:经过重重困难后,他们发现(或者误解地认为)原来他们的造物主——画家,对他们的命运本来就抱有恶意,或者根本就是无动于衷——在现实世界中,这可真是致命的打击呢,但是在故事中,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很快就战胜了这个打击,转而决定自己来完成自己——这个人类对于命运的探索的寓言的意义,在我看来,不输于《浮士德》或者《奥德赛》呢。

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导演。看完故事,好奇地转到”制作花絮“,通过导演和制作团队的解释,让我了解到为什么这部动画片会令我如此出乎意料了:1、导演和编剧都是花白头发的一代了,难怪他们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已经是达到这种炉火纯青、陈年老酿的层次了;2、导演和制作团队用了五年才完成这部动画——我们不知道法国人对动画片的概念,但就我而言,用五年时间来做一部动画,那真是用做艺术的态度来做了。

人的一生能够有几个五年?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盗版的,汗颜),我感谢让-弗朗索瓦-拉吉奥用他生命中的五年来完成这部作品,感谢他给我的美的感受和滋养。我想,这是一部将在时光中流传下去的作品。

 短评

劳拉

9分钟前
  • Santa 紫霞仙子
  • 力荐

隐喻棒,想象力更棒。亲手给爱人上色真是太浪漫了。最后萝拉的那句“我很想知道是谁画了您”是我最近见过最精彩、意味深长又回味无穷的电影结语。

13分钟前
  • 小爱
  • 推荐

Plot Keywords: Surrealism | Painting | Painting Comes To Life | Parallel World | Castle

15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惊喜!曾经的梦里,画里面的世界是存在的,画里的人是有生命的,画框正是连接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于画中的世界来说,画家正是造物主一样,于画家来说,画中的人这就像自己孩子。电影的结尾很棒,不但重新赋予艺术作品生命,又带有对艺术家深深的敬意。致敬导演。

16分钟前
  • 蓦兰
  • 力荐

所有人都追求“完美”的时候也有人乐于保持“自我”~

18分钟前
  • 自燃,风月同天
  • 力荐

法国动画片总是不乏新奇的创意和优美的色彩。画中的人物产生阶级对立和压迫,来到画外寻找画家,却又进入其他画作中的世界。这种创意很棒,剧情似乎有政治寓言的意味。但是感觉收尾过于潦草了。最后真人的出现也有些违和。三星半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四个寻找画家的人物。你们这些艺术家可长点心吧!

24分钟前
  • 狐斯塔夫
  • 力荐

Typiquement français ^ ^

27分钟前
  • 庄淑女
  • 力荐

法国的动画更适合称为美术或是艺术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33分钟前
  • 徐小猴
  • 力荐

画风诡奇,配乐优美,但还是令人拍手称赞的想象力制胜,而结尾一段的诗意是点睛之笔。相比较之下叙事能力显弱,实在可惜。

3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还是走不出画框啊!

42分钟前
  • 玩命裸奔
  • 力荐

180 浪漫的法国动画。。倒是可以弄成科幻故事呢~

46分钟前
  • 慢点儿
  • 推荐

高品质的法国动画,内涵非常丰富,从头到尾都满载话题,充满着对于哲学、艺术、政治、人性等的通俗讨论。典型的欧洲写意画风展示着别样的绚烂,如同流淌着的情绪跃然于画面之中,洋溢着迷人的感染力。

49分钟前
  • cjy
  • 推荐

画家消失了,未完成的画作角色踏上了寻找画家之旅,只是迷失在更多的画作中与更多的迷失画作角色中……画作宇宙的crossover,最早我们在《通烟囱工人与牧羊女》中也见识到了;三渲二的话实在显得廉价,如果能像《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那样处理好空间感,2D自然是首选,不知道未来今敏的《OPUS》会怎么改编。

5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

58分钟前
  • 喵小有为来欧欧
  • 推荐

不該浪費時間

1小时前
  • hitlike
  • 较差

三星与四星之间吧,画面跟立意都不错,故事可以再加强一点

1小时前
  • nikki
  • 推荐

颇有深度的动画片。

1小时前
  • 汪达
  • 力荐

明月装点了你的窗,你装点了谁的梦。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